电影欣赏 《V字仇杀队》及评论 v字仇杀队电影完整版



在线视频如下:

播放电影可直接点击上面视频|> ; 全屏播放,点击右下角 :: 。

【电影欣赏】《V字仇杀队》

【电影欣赏】《V字仇杀队》

《V字仇杀队》外文名: V for Vendett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演:娜塔丽·波特曼,詹姆斯·普尔弗伊,Rupert Graves
分级: 美国:R
导演:詹姆斯·麦克特格
片长: 132分钟
类型: 剧情|科幻
制作方: 华纳兄弟公司
上映日期: 2006-03-17
国家/地区: 美国,德国

------------


影片故事概况:


《V字仇杀队》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虚拟的未来世界,那时的英国变成了一个由独裁者萨特勒所统治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方在残暴的统治下,疾病、饥荒、灰暗,且秘密警察无处不在。在这里,外国人、同性恋者和反对人士都会被抓入集中营处死。


  艾维是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一个柔软的少女,在一次宵禁她不幸落入了政府爪牙的魔爪,就在生死危急的关头,一个头带一张露齿而笑的面具,身披斗蓬的神秘怪人将她拯救了出来,临走时这个神秘怪人告诉艾维他叫作“V”。“v”的出现引起了当局的注意,马上派人搜查,这时“v”出现在了电视台,播放了不惜用恐怖主义也要推行所谓“暴力革命”的演讲,此时,有人追查到艾维的单位,即这个电视台。“v”在逃走过程中得到了艾维的帮助自己却受伤昏迷,v把艾维到他的家,在他家里,“v”告诉艾维,自己是一个用极端暴力和恐怖主义手段对抗政府的所谓“斗士”,目前正在策划一个计划,他准备效仿1605年的盖伊·福克斯,在11月5日炸毁国会大厦。(1605年,盖伊·福克斯和同伴在国会大厦下面埋了36桶炸药企图将当时的残酷的独裁政权轰掉,但计划败露,被英王詹姆斯于当年11月5日绞死。)而他所带的面具就是英国人一眼就能认出了盖伊·福克斯。艾维想离开那里,所以答应“v”协助他去暗杀一位色魔主教,在色魔主教被干掉的过程中,艾维逃到了她的同事戈登的家,在那里,戈登表现得很崇拜“v”,戈登拍的讽刺首相的节目令他被秘密警察要了命。艾维在逃跑的时候被抓了,她的头发被剃光了,她受尽各种折磨。最后她被放出来了,结果她发现抓她的和折磨她的都是“v”。而“v”的目的只是让艾维战胜恐惧。


  艾维还是离开了那里,在外面的所见所闻(政府的暴政、人们对政府的痛恨、人们对“v”的崇拜)和对那里的留恋,让艾维再次回到那里,“v”赠送她一件礼物,一列装满炸药准备炸掉国会大厦的地铁。“v”去和克里蒂作交易,杀了首相,但是也身受重伤,“v”告诉艾维爱上了她,但是最后还是死在了艾维的怀里。
  艾维把“v”安放在地铁上,这时侦探先生赶到,不过最后艾维还是在11月5日的钟声敲响后启动了地铁,象征独裁的国会大厦倒下了,美丽的焰火给暴政下的人们带来了希望,让他们永远记住了11月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

《V字仇杀队》剧情简介补充  在未来英国的极权统治下,一位名叫Evey(NataliePortman饰)的温柔年轻女子死里逃生,被一名叫V的带面具警员救出,V具有不可思议的战斗能力,其诡计变化多端,手段极其残忍。当他摧毁了伦敦两个标志性建筑并控制了被政府摆布的电视广播以后,一场革命爆发了。市民被煽动,并企图以起义来对抗政府的专治与镇压。不料,Evey意外的得知了V的神秘背景,同时也发现了关于自己的一个巨大真相,给人們带来的正义与自由却把整个社會推向残酷与堕落的深渊。

------------


【转载】《V字仇杀队》评论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82893/126198
by Butler Shaffer
《V字仇杀队》评论
MarkGreene于2010-08-14 14:45:43翻

作者:巴特勒·谢弗(ButlerShaffer)
时间:03/20/2006


I have always been a highly-critical moviegoer. I do not attend afilm without first learning as much about it as I can, particularlyfrom a synthesis of movie reviews and opinions provided by friendsand relatives whose judgments I trust. As a consequence, I am not a“movie buff”; I have seen only one of the films nominated for majorOscars this year, Syriana, a picture I highly recommend.

我对电影总是很挑剔。我不会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除非事先对这部电影有足够多的了解,尤其是让我信得过的亲友团先去看,然后综合了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再说。所以,我不能算是一个“电影爱好者”;近年来得过奥斯卡大奖题名的电影里,我只看了一部《辛瑞那》,我高度推荐。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I awaited, with skeptical enthusiasm,the opening of V for Vendetta. I had heard so much about it eversince one of my daughters told me, a number of months ago, of abillboard she saw at the Warner Brothers studios with theaccompanying language: “Peopl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governments. Governments should be afraid of their people.”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抱着怀疑性的热情,等待着《V字仇杀队》的上映。自从我的一个小女儿好几个月前对我谈起这部电影以来,我已经听了太多关于它的消息。我的女儿在一块华纳兄弟工作室的广告牌上看到这部电影,上面写着:“人民不应畏惧他们的政府,政府应畏惧他们的人民。”(People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s. Governments should beafraid of their people)


My eager anticipation of seeing this film was tempered, somewhat,by past experiences. Was this to be just another superficialanti-establishment flick, with a few libertarian one-liners thrownin for effect, and a sufficient amount of pyrotechnics to induceteenagers to attend? I have seen enough movies in which tyrannicalstatists brutalize innocent people, but with an heroic FBI orJustice Department official entering, at the end, to expose andrectify the wrongdoing and, in so doing, leave the audience withthe assurance that the “system” works to correct itself.

过去的经验让我不怎么热情期待这部电影。这会是另一部肤浅的反当权派电影吗?仅仅为了吸引眼球插入一些自由意志主义台词,再配上足够多的烟花效果来诱惑未成年人走进电影院?我已经看了太多类似的电影,专制独裁的中央集权主义者残忍对待无辜的老百姓,然后一个英雄式的联邦调查局探员或司法部门官员横空出世,在最后,揭露和纠正了错误行为,由此,给观众留下了对体制的信任感,让他们相信体制会自我纠正。
My wife and I attended the opening day of this film and, I am happyto report, it far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Not only is this themost powerful anti-state film I have ever seen – one that makes nocompromises with the system – but is, purely from a film-makingperspective, one of the best movies I have seen in some time. Hadthe subject matter of this film been anti-vivisectionism, thedepletion of the rainforests, or the sorrows of divorcées, itsacting, writing, direction, and other production features wouldhave made watching it an enjoyable experience.

我携妻出席了这部电影的首映式,也很高兴在此向诸位汇报——它远远超越了我的期待。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我看过的最给力的反政府电影,丝毫不与体制妥协,而且从纯粹的电影制作角度来说,是我一段时期来看过的最出色的一部。如果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动物保护、热带雨林的枯竭、或是离婚的悲情,那它的演员、剧本、导演和其他制片要素本也会让欣赏这部电影成为一次愉快的体验。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a 21st century England that is ruled bythe most vicious of tyrants, played by John Hurt. In his regime,people are continually reminded that a state-imposed curfew is “foryour protection,” with painful consequences awaiting those who donot comply. Into this setting steps the hero, “V” – played by HugoWeaving – a man who had been brutalized by statist functionaries,and who is intent on destroying this most inhumane, fascisticstate.

故事发生在21世纪的英国,被最邪恶的暴君统治着,扮演者是约翰·赫特。在他的统治下,人民被不间断的灌输着政府实施宵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你们”,而等待那些不顺从家伙的则是痛苦的后果。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英雄“V”——由雨果·维文扮演,此人曾被中央集权主义走狗残忍迫害,决意要毁灭这个最非人的法西斯政权。
I shall not spoil the movie for you by revealing more of its story.Suffice it to say that, from a libertarian/anarchistic perspective,this film is for real! It dig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events toreveal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 particularly our own fears – andinstitutional interests that combine to make tyranny possible.Natalie Portman – who plays the heroine, Evey – does a magnificentjob playing out the sense of self-liberation so essential to a freelife.

我不应再透露更多剧情以免毁掉诸位观影的新奇感。无须多说,只要说从自由意志主义/无政府主义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百分百正确就足够了。它透过事物的表面揭示了深层的心理因素——尤其是我们自身的恐惧——和利益集团相结合让暴政成为了可能。扮演女主角艾薇的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称得上精美绝伦,演活了自由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那种自我解放的感觉


Prior to my attending this film, I encountered reviews by a fewstatists who saw the film as a “defense of terrorism.” Such acomment reveals more about the reviewers than of the movie itself.Any kind of resistance to tyranny is bound to strike terror intothe hearts of members of the established order. Thus were theAmerican colonials and Mohandas Gandhi “terrorists” to the British;the Warsaw ghetto uprisings and the French underground movements“terrorist” actions to the German government; and the organizedresistance of Algerians acts of “terrorism” to the French. Eventoday, the Iraqi resistance to the destruction and domination oftheir country is regarded as “terrorism” by the invading Americanstate!

在我上影院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偶然瞥过了由中央集权论者写就的一些评论,他们认为这部电影是“在支持恐怖主义”。其实这样一种论调揭露的更多是那些评论家的情绪而不是电影本身的含义。任何反抗暴政的举动无疑都会激发统治阶级成员或统治秩序支持者心目中的恐惧情绪。因而对大不列颠来说,美国殖民地居民和莫罕达斯·甘地就是“恐怖分子”;对德国政府来说,华沙犹太区起义分子和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组织就是“恐怖分子”;而对法国来说,阿尔及利亚人有组织的抵抗运动就是“恐怖主义”。甚至在今天,伊拉克人反抗对他们国家的摧毁和占领也被入侵的美国政府视为“恐怖主义”!


The openly anarchistic nature of this movie will produceshudders in well-conditioned statists who, in the words of F.A.Hayek, cling to their “fear of trusting uncontrolled socialforces.” Such people will trot out historic instances in whichself-proclaimed “anarchists” killed a few score of people, asevidence of the need for government. That states managed, in the20th century alone, to slaughter some 200,000,000 people in warsand genocides has never provided an occasion for defenders ofpolitical systems to do a practical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thesealternative systems!

这部电影公开的无政府主义论调会让养尊处优的中央集权主义者们战栗不已,用哈耶克的话来说,这些家伙始终“害怕信任脱缰的社会力量”。这些人会抛出老一套的历史上的陈年往事,用自称为“无政府主义者”的恶棍杀害几十个百姓的例子来证明政府的必要性。要知道,单单在20世纪,各国政府就在战争和种族屠杀中杀戮了大约2亿民众。那些辩护者们对这个事实从来视而不见,在对有政府无政府做实际意义上的损益比较分析时从来都不会把它考虑进去。


While V for Vendetta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violence, “V” remindsus, early on, of the social application of Newton’s Third Law ofMotion: for every action there is an equal and opposite reaction.In a political context, it is as childish to posit the violenceengaged in by one group as “peacekeeping” and the opposing group as“terrorism,” as it is to regard one side as “good” and the other as“evil.” It is the interdependent violence inherent in all politicalsystems that is made evident in this film.

当然《V字仇杀队》里含有大量血腥暴力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V”在一开始就提醒我们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社会应用: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对等的反作用力出现。在政治语境里,把一方施加的暴力定性为“维和任务”而把敌对一方的暴力行为定性为“恐怖主义”是一种太幼稚的做法,就和把一方视为“正义”而另一方视为“邪恶”同样幼稚。在所有的政治体制里,暴力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而这就是这部电影所要揭示的事实。


There is one poignant scene in this movie in which thousands ofunarmed, peaceful individuals confront the well-armed militaryforces of the state. This scene, more than any other, may provideinsight into how society might evolve in a world in whichvertically-structured institutions are collapsing. Thetransformations of thinking that are arising from the study of“chaos,” or “complexity,” are producing changes in social behaviorthat make state systems obsolete. The predictability the statistsimagine inheres in their structured apparatuses has been renderedillusory. Terry Pratchett’s observation that “chaos always defeatsorder because it is better organized,” reflects a world in flux.Perhaps a film such a V for Vendetta will provide us an opportunityto begin exploring the orderly nature of anarchistic systems.

电影的最后有一幕让人心酸的场景,成千上万名手无寸铁,热爱和平的个人对峙着武装到牙齿的政府军队。这一幕场景,也许要比其他场景更能让我们洞察到当一个垂直结构的制度大厦将倾时,我们的社会将如何演变的情景。从“混乱”和“错综复杂”开始,人们对无政府社会的态度正在转变,从而会逐步改变淘汰体制时的社会行为。中央集权主义者们在他们结构化体制的思维定势下所预测的场景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幻觉。特里·普拉切特评论说“混乱总是击败秩序,只因前者更有序”,反映了一个不断变化中的世界。也许像《V字仇杀队》这样的一部电影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开始探索无政府世界的井然有序。


I have no doubt that this film will generate “terror” in the mindsof those who regard the domination of others either as someinherent right or as an inevitable necessity for social order. Butit is not the fear of violence that will be their principalconcern. Violence will be the fear that the media will transmit tothe boobeoisie to keep them huddled at the feet of their masters.The establishment’s fear is not that buildings will be blown up –on the contrar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ctuallybenefited the state – but that men and women will begin todismantle the structure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heir thinking.To paraphrase the words of Evey, it is not buildings that peopleneed, but hope.

我毫不怀疑这部电影会给某些人留下“恐怖”的印象,那些人认为统治其他人是某种固有权利或秩序社会的必然需要。不过他们首要害怕的不是暴力。他们会通过媒体把对暴力的恐惧传播到大众心目中,让大众蜷缩在主人的脚边。当权者害怕的不是那些建筑被炸毁——恰恰相反,世贸中心的毁灭让政府受益——而是男男女女们开始用自己的思想瓦解体制的根基。可以这样来诠释艾薇的对白,人们需要的不是另一座建筑,而是希望。


For those who are serious about living in a society in which peace,liberty, and the inviolability of the human spirit prevail, V forVendetta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rethink our social assumptions;to develop new ideas about our relationships to one another. And as“V” informs us, “ideas are bulletproof.” This film is a powerfulantidote to the mindset that is destroying mankind. It is not forthose who wish only to reform the state and confirm beliefs thatthe 20th century has rendered no longer suitable to the interestsof humanity.

如果有谁认真思索过在一个和平、自由、以及个人精神不可侵犯的社会中生活的样子,那这部《V字仇杀队》就为诸位提供了一个机会,重新思考我们的社会前提,并发展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理念。而且就像“V”教会我们的,“思想是刀枪不入的”(Ideasarebulletproof)。这部电影不啻为一针强力的解毒剂,把我们从正摧毁人类的思维倾向中解救出来。它不是为那些仅仅希望改良体制或肯定自己的信仰,认为20世纪不适合人类利益之人准备的。


Butler Shaffer [send him e-mail] teaches at the Southwestern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巴特勒·谢弗在西南大学法学院任教。

-------------


【转载】华丽的V字仇杀队
黯月发布于: 2006-06-06 21:13
http://i.mtime.com/101178/blog/294329/


从片头的音乐中就隐约听到了老柴的1812序曲的味道
  果不其然,伴随着最激昂的乐章,国会大厦在片尾时分华丽地崩塌。
  
  
  
  是革命斗士还是恐怖分子?
  
  很可惜,这片子要是放到二十年前或者更早,应该是会比今天更受欢迎的。今天,已经不是那个讴歌和颂扬革命的的时代了,我们究竟要如何看待着黑袍戴面具的V先生呢。他搞暗杀,他搞爆炸,毫无疑问,V再符合不过恐怖分子的定义了,然而在片中,这个恐怖分子俨然是正义的化身。伴随着一声"Goodevening,London"那张神秘的面具脸出现在伦敦市中心的电视幕墙上,让全国人民在电视机前看到他的演说,此刻,我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暴力,有些时候的确是有效的。同样需要鲜血,同样免不了牺牲,然而革命者和恐怖分子是有区别的,革命者是站在人民这边的,People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s. Governments should beafraid of theirpeople。当新闻媒体在肆意歪曲着黑白,当隐私和人身自由都在被肆意的践踏。当同性恋者被当作恐怖分子般折磨致死,当成千上万人在统治者的阴谋下无辜的死去。Yes,there'ssomething terribly wrong with this country.而Mr.V正是要推倒骨牌的那个人。
  我不得不想起爱尔兰共和军在电影中的形象了,《因父之名》,《与魔鬼同行》里,爱尔兰共和军无不被负面地描绘,然而,他们又是受到同情的。至少在我,当BradPitt最终未能将承载导弹的船从纽约开往贝尔法斯特,我不由感到惋惜。
  就像乔治·华盛顿当年也被英国人视作异匪一样,恐怖主义,有时候只是一种人为的定义。
  
  
  
  视觉盛宴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暴力美学的喜爱,那个双颊绯红,笑容诡异的男人,他优雅的剑一次次地割破敌人的喉咙,刺穿敌人的胸膛。甚至飞溅出的血浆,都是那么的华丽,这些都完全不同于《罪恶之城》中近乎简单的暴力。讲到罪恶之城,不得不提到色彩的运用。V字仇杀队,整部片子是红与黑的完美结合,从茫茫黑夜中出现的品红色V字型焰火,到潮水般倾倒的红黑两色骨牌,从极权政府的两色党旗徽标,到敌人鲜红的血浆在夜幕中美丽的溅洒,都是最好的诠释。
  临近尾声时,成千上万的V迈着整齐而震撼的步伐,如同洪水一般前进,这一切,都令我如痴如醉。
  
  
  
  聊聊情节
  
  一上来就听到FormerAmerica这个有趣的字眼,是的,影片中颠覆了现实与虚幻。那个实施宵禁,控制媒体舆论,充斥着秘密警察,秘密大规模屠杀的英国,俨然是纳粹政府的翻版。还有那个一言一行酷似希特勒的镇府首脑,当他巨大的脸咆哮着:Iwant them to understand what terror really means.
  一切昭然若示,谁才是最大的恐怖主义。
  
  V初登场的那段话也令我印象深刻,虽然几乎没听懂,后来到IMDB去找,如下:
  Voilà! In view, a humble vaudevillian veteran, cast vicariouslyas both victim and villain by the vicissitudes of Fate. Thisvisage, no mere veneer of vanity, is it vestige of the vox populi,now vacant, vanished. However, this valorous visitation of aby-gone vexation, stands vivified, and has vowed to vanquish thesevenal and virulent vermin vanguarding vice and vouchsafing theviolently vicious and voracious violation of volition. The onlyverdict is vengeance; a vendetta, held as a votive, not in vain,for the value and veracity of such shall one day vindicate thevigilant and the virtuous. Verily, this vichyssoise of verbiageveers most verbose so let me simply add that it's my very goodhonor to meet you and you may call me V.
  
  V开头
  V结尾
  好多的V字单词
  好多的字不识...
  
  NataliePortman是不得不提的,也是不得不赞的,感情波折拿捏得相当到位,几个细节也处理得不错,不愧是我的女王。只是有个地方实在不明白,就是她去见那个神父时,为什么要扮成loli..
  
  很喜欢其中的插曲I Found A Reason
  
  
  
  最后贴一下关于1605年火药阴谋的资料:
  Remember, remember the fif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see no reason why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
  
  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火药阴谋


------------------



【转载】《V字仇杀队》: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必然死亡
红袖添饭发布于: 2007-04-26 11:10

《V字仇杀队》: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必然死亡

  阿兰摩尔(Alan Moore)不是特里奥福(DarioFo),所以“V字仇杀队”也绝不同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的“皮内利”——尽管他们都带着同一顶“无政府主义”的帽子。

  事实上,情形正好反过来了。《V字仇杀队》(V forVendetta)中的“V”不仅不是一个被政府压迫致死的弱者,而且是一个让强权政府胆战心惊的“掘墓人”。整部电影也不是关于“苦大仇深”的报复故事,反倒更像是一本激情充沛的“造反”檄文。

斗士VS.恐怖分子

  无政府主义者并非一定就是恐怖分子,也并非所有恐怖分子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只有那些以“无政府主义”为终极目标、以直接暴力为手段推翻当前政府的人,才会被他们所要推翻的目标认定为“恐怖分子”。

  很明显,这里“由谁来认定”恐怖分子是很重要,也是很微妙的。在大多数时候,“恐怖分子”的标准都是以当前政府的视角而定的。以此论之,本片中的“V”乃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他暗杀政府要员、炸毁伦敦最高刑事法院(TheOld Bailey)和国民议会大厦、制造骚乱、煽动民众造反……无一不是当前世界官方媒体所严厉声讨的对象。

  即使抛开处于统治地位的政府观点,完全以平民的视角来看,“V”的行为也不完全是“正义”的。他可以为了达成自己理想而不择手段,其中包括不在乎平民伤亡。片中伊芙(纳塔莉波特曼饰)问他,如果他的理想需要牺牲很多人的生命,他会否继续,“V”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肯定答案。

  描绘这样一个具有极端性格和理想的人物,电影无疑是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目前全球一片反恐浪潮的形势下,更是有“顶风作浪”的嫌疑。然而,任何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V”行为表象之极端,并不能掩盖其理想之光芒。简而言之,行为的正义与否,除了看手段外,还得看手段所作用的对象。“V”所要推翻的,已经是甩开了民主外衣、赤裸裸的极权政府,这就使得“V”的颠覆行为举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从而具有了侠客般的传奇色彩。

  这种人物设置的争议性、复杂性,需要更微妙的角色塑造。一般来说,表情和神采在演员表现角色魅力时具有中心作用,对于扮演“V”的雨果维文(HugoWeaving)而言,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因为他在剧情发生的所有时间里都戴着面具,根本无法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传递角色的内涵。不过,看电影的观众,却完全能从雨果的表演中深切感受的“V”的非凡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来自于雨果出神入化的声音演绎。单凭声音,雨果就表现出了角色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使得观众逐渐了解“V”不仅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和手段卓绝的实干家,更是一位品味高绝的艺术家、彬彬有礼的绅士和隐忍而细腻的爱人。

  另一方面,片中面具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也不能不提。诚然,面具掩盖了角色的部分特质,但它同时又以“神秘性”来弥补。在大多数时候,“神秘性”是“魅力”最重要的来源:人们对于越是看不清楚的人或事,越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越想去深入了解,这种由好奇产生的了解“欲望”最终会使形势发生微妙的变化:面具不但没有隔断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认同,反而使得观众更容易被人物的神秘性所强烈吸引。除了神秘性以外,面具似乎还具有特别的“魔力”,能赋予角色超脱于正常人的魅力。面具的神奇性就在于:它尽管是一层不变的表情,却能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面具的这种“魔力”,在戏剧中有更突出的表现,无论是日本的能剧狂言,还是最近因为《千里走单骑》而曝光较多的云南倮戏,都能通过面具的作用带来异样而变化多端的魅力。《V字仇杀队》中那副面具,是以历史上企图炸毁国会大厦的“狂人”盖福克斯(GuyFawkes)为原型,那诡异而永远不变的笑容,如同几百年的诅咒,使得银幕上的“V”与游荡于历史中的阴魂重合了,从而在观众的心灵上激发摄魂夺魄的奇妙感觉。

  编导在处理“V”这个复杂而具有强烈争议性的人物时,没有纠缠于“剪不清,理还乱”的道德立场,而是去赋予角色一种混合了真实人格和历史神秘感的形象,这种形象不同于很多传记电影中“有正有负”的生活化人物描写,“V”的形象既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现实保持了独有的“剥离感”。因此,无论观众是否认同“V”的行为或动机,他们都会被“V”的非凡魅力所征服。编导的这种策略,远比花大力气去小心翼翼处理“V”的观点立场从而讨好观众要来得巧妙。毕竟,从心理学意义上说,观众的感性认知远比理性认知敏锐,当他们从心底里叹服角色的魅力时,附加于角色之上的外在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

虚幻VS.现实

  《V字仇杀队》的原著漫画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世界,不仅没有漫画书中描绘的法西斯政府,即使是看似铁板一块的前苏联和东欧诸国,也在西方“和平演变”侵蚀下大有“软化”的趋势;而不久之后,当DC公司以图画小说(GraphicNovel)的形式在美国重新集结出版之时,也正是“铁幕”碎裂、东欧瓦解的高峰,极权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纷纷消弭——因此,不论从什么创作时段来看,原作者阿兰摩尔都不可能是在影射现实,他只不过是创造一个让“V”“造反有理”的架空环境而已。

  然而,从电影版的内容来看,编导显然是对现实别有用心。影片中的英国政府,仍然如原著一样,“拷贝”了诸多原纳粹德国的政体特征,例如一党专政、计划经济、媒体控制、宵禁、集中营等等,细心的观众从片中政府首脑亚当沙特勒(AdamSutler)的外形特征上,能轻易地联想到历史上希特勒那招牌式的歇斯底里。更有甚者,扮演沙特勒的资深演员约翰赫特(JohnHurt)在他出现的场合,刻意模仿了希特勒的咆哮方式,将一个独裁者的形象传神地带给观众。

  不过,最有趣的不是这些,而是编导总是见缝插针地“顺便攻击”现实政治,特别是美国的当下情势。片中被刻意丑化的英国政府首脑,固然是希特勒的翻版,但是很难联系到目前英国的执政首领布莱尔身上;那虚张声势、实则胆小怕死的模样,倒是对美国人民很“亲切”。最绝的是片中一段电视现场对话节目,不仅以滑稽的方式点明这个所谓的政府首脑其实是个草包,更暗示这个“草包”本身才是最大的“恐怖分子”——是他的“恐怖政策”催化了民众的反抗行为。不仅是政治家,编导讽刺的对象连宗教人士也没放过。宗教从来都是与政治纠缠不清的,这点并不稀奇,单凭这点无法让人猜测到片中人物的具体影射对象。但是,编导设计那个身居高位的主教居然是个“恋童癖”,这就不能不让美国人敏感地联想到前年爆料的部分天主教高级神职人员的“不良爱好”……这些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时不时挠中对现实政治不满的观众之痒处,不仅给影片黑暗激烈的主题带来片刻喜剧放松,更相当于出其不意地扇了美国政治好几耳光。

  即使明显是纳粹当年“经典”行为的监视和言论控制,在当今布什政府以“反恐”为名加紧舆论钳制的现状下,也值得玩味深思起来:既然布什同志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在伊斯兰团体聚会场所安插监视装置,那他将来会不会对异见人士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呢?如同塑造“V”的人格魅力一样,影片编导对于片中政治环境的描绘,也是糅合了历史上极权主义之阴魂和现实中令人警觉的趋势,创造出一种既有某种虚拟性,又让人产生不寒而栗压迫感的黑暗气氛。很难说编导不是有意如此,特别是在那些“指代”特征都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不过,另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编导也没有放纵自己对现实的鞭笞,一切暗讽都是融合于影片所发生的漫画时空的,不会因为顺便攻击了现实而显得突兀。相应的,编导的这种糅合处理,也使得影片整体设置与人物形象相得益彰,显示出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游刃有余的聪明劲。这种“聪明”对于这样一部有争议的题材是非常必需的:心思敏锐的人自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影片的环境与角色中去寻找额外的意义,而保守且懒惰的观众,即使不必理会影片的动机也可获得欣赏的快感。因为即使以常规的眼光来看,《V字仇杀队》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视觉芭蕾

  这年头,“视觉盛宴”这词已经被用滥了:不管影片控制好坏,只要画面追求漂亮,就会被冠以那个名号。可实际上,电影虽然从物理形式上来说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所组成的,但其本质特征却是通过画面移动所产生的心理幻象。也就是说,电影是个整体,单个画面的漂亮与否,不应当是影片视觉风格追求的目标,更不能成为评价影片的简单标准;如果将影片的视觉层面比喻成一首诗,这首“诗”的韵律感、想象力和表现力,才是衡量影片视觉风格的标准。

  从最为明显的色彩运用来说,《V字仇杀队》有着与影片主题高度一致的色彩基调。基于电影故事的黑暗激烈,影片的主色也以红与黑为主。“V”的全套黑色行头,以及他喜爱在夜色中行事的风格,都使得这个角色有股神秘莫测的气质,彷佛随时会在黑色中消失,也可能在你不注意的地方出现。事实上,影片中绝大部分角色的服饰,都是以黑为主色调的,只有女主人公伊芙的服装以浅色和暖色调为主。这种强烈的对比,除了暗示在极权统治下众人的“非人”状态外,还表明只有像伊芙那样觉醒才是光明的前途。与此同时,“V”的行事诡异又与他极端的手段形成强烈对比,如片中那红色的“V”形标记一样,“红”在片中多次用来强化火光与鲜血,一如那爆炸中所产生的“V”形火花,意指推翻极权统治也需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至于片中多次出现的执政党宣传大会上和秘密警察们的徽章上更为明显的红黑色彩,在大银幕上看来则具有股森冷的压迫感。与极权统治下白色恐怖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片中表现角色Valerie回忆的段落,是非常饱和而温暖的色调,无论是人物还是景色都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色的光晕,配合以大量鲜红的玫瑰花,“失去的伊甸园”形象不言自明。这些色彩的设定,虽然都只是常规的电影技巧,但用在本片的题材环境中,更有种恰如其分的感觉。

  影片的镜头视角和布光,也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视觉“迫力”或者“魄力”。最为典型的,是执政党元首沙特勒每次出现的方式,都是在一个高达三四层搂的巨型屏幕上,摄影机镜头始终以仰视的角度来对准他,配合以演员独裁者的经典形象和行为,这些画面都创造出让人非常不舒服的逼仄空间,久而久之,观众也会想和“V”一样奋起反抗了。影片还通过明暗对比鲜明的布光,来强化人物性格和场景气氛。不论是“V”,还是极权政府的高官们,打在脸上的高光永远和周围黑暗的环境形成高度反差,而且脸部表情也随时会与背后黑暗融为一体,让人联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同样很有风格的《罪恶之城》(SinCity),只不过《V字仇杀队》中的布光手法更为传统、因而也多了几分优雅的气息。极度明暗的对比,和那黑色中不时绽放的红色相互配合,渲染了影片整体黑暗诡异同时又暗流汹涌的气氛,让人时而捏一把冷汗,又时而忍不住热血激昂。

  如此具有风格的摄影及场面调度,使本片轻而易举就可入选2006年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特别是最后无数“V”聚向广场,并视若无睹地从荷枪实弹的军警中冲过时,以一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展现了什么是“人民的力量”、什么是“历史的洪流”,该画面政治煽动性之强,乃多年罕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极富煽动性的画面,是以情感的铺垫为基础的,完全不是靠那种大肆填充的视觉轰炸。事实上,影片中的动作场景并不多,但在点缀情节发展的节奏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们正好在观众强烈期望发生的时候出现了,而中间相对平静的情节也因为“峰回路转”,使观众一直保持兴致勃勃的状态。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场动作戏,也都拍得极有魅力。特别是“V”最后对决警察时的“匕首时间”,集优雅、狠辣、迅猛与诡异于一体,彷佛死神的芭蕾,一定能让死忠动作迷们大呼过瘾。

沃氏警世录

  从题材来看,似乎很容易猜出沃卓斯基兄弟(The WachowskiBrothers)为何对原著如此感兴趣。对照于他们的《黑客帝国》系列,《V字仇杀队》同样是反抗极端控制,主角同样是拥有超能力的英雄,他们同样拥有类似于“重生”的经历,最后都是以自己的“死”来终结了一个旧时代,迎来一个新时代。

  这种类似于“启示录”的情节,实际上凸显出沃卓斯基兄弟对现实的警示作用。无论是《黑客帝国》还是《V字仇杀队》,虽然背景都是未来的某种极端环境,但影子和根源都是在现实中,反思的都是“人”的劣根性。《黑客》中虽然是人与机器的对立,但“机器”其实还是是人类追求无限制控制这个“心魔”的反映。《V字仇杀队》以激情彭湃的、煽动力极强的方式,讲述一个极端主义分子的故事,看似塑造一个“造反派”英雄,实际上是对“极权”与“无政府暴力”的双重反思。尤其是片中“V”的结局,明显是“故意”的,是“自我设计”好的,是对完成某种历史使命的交代,这就透露了沃卓斯基兄弟借用“V”的故事之用意:“V”和尼奥一样,他们的故事都可视为用来警醒世人的工具,当警醒的目的达到时,他们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相对于过于严肃的尼奥,疯狂艺术家“V”先生显然更适合完成这种历史使命。在此不能不重提大卫利奥德(DavidLloyd)所设计的“V”面具之绝妙,他在历史上那个“狂人”的面容上增添了几分荒诞的感觉,这或多或少减轻了“V”所承载的正义性;“V”的极端行为,是与他所存在的极权社会互为依托的。也就是说,极端的“V”注定是要和他所反对的极端政治一起走向历史的终点的。

  《V字仇杀队》以一种让人几乎无法不为之所动的激情,讲述了一个看似“叛逆”、实则是“反思”的故事,于复杂中勾勒微妙,于诡异中体现优雅,于狂飚中过滤冷静,轻而易举成为2006上半年笔者心目中最值得观赏的影片。



***************************************************

幕后花絮


1.“V”在原著和本片中都有多重含义,最浅显的意思自然是“胜利”(Victory),但它显然是起源于“V”在Larkhill集中营的经历——当时他就住在意为罗马数字“五”的“V”字号牢房。事实上,“V”在片中还有更多含义,当“V”与伊芙第一次见面时,他就以完整的句子一口气说出了N个以“V”开头的词(N至少大于等于30)。考G考T的同学们可以试试看,这一段对白中的“V”你能听清多少个?懂得多少个?

原著图画小说的每一章,都是以“V”字词汇命名的,现转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Volume 1: Europe After The Reign
Chapter One, The Villain; Chapter Two, The Voice; Chapter Three,Victims; Chapter Four, Vaudeville; Chapter Five, Versions; ChapterSix, The Vision; Chapter Seven, Virtue Victorious; Chapter Eight,The Valley; Chapter Nine, Violence; Chapter Ten, Venom; and ChapterEleven, The Vortex.

Volume 2: This Vicious Cabaret
Prelude; Chapter 1, The Vanishing; Chapter 2, The Veil; Chapter 3,Video; Chapter 4, A Vocational Viewpoint; Chapter 5, The Vacation;Chapter 6, Variety; Chapter 7, Visitors; Chapter 8, Vengeance;Chapter 9, Vicissitude; Chapter 10, Vermin; Chapter 11, Valerie;Chapter 12, Verdict; Chapter 13, values; and Chapter 14,Vignettes.

Volume 3: The Land of Do-As-You Please
Prologue; Chapter 1, Vox Populi; Chapter 2, Verwirrung; Chapter 3,Various Valentines; Chapter 4, Vestiges; Chapter 5, TheValediction; Chapter 6, Vectors; Chapter 7, Vindication; Chapter 8,Vultures; Chapter 9, The Vigil; Chapter 10, The Volcano; andChapter 11, Valhalla. The series also includes two interludes,Vertigo and Vincent.


2.阿兰摩尔的原著初见于1982至1985年的《武士》(Warrior)杂志上,原本是黑白插图。该杂志1985年停刊了(原因待考),《V》的故事当时还没有结束。1988年美国的DC公司购得版权并以彩色版重新引发了十期《V字仇杀队》,同时也给该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后来,DC公司又以图画小说的形式集结出版,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三卷本。

3.由于动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著中故事开始的时间——也就是“V”初次露面展开“恐怖行动”的时间,是1997年11月4日晚至5日凌晨,电影版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将这一时间改到了2020年的同一时日。

4.阿兰摩尔的小说文本里,并没有具体描绘“V”所戴的面具,是画师大卫利奥德(David Lloyd)出的主意:以历史上的GuyFawkes为原型打造面具。
【电影欣赏】《V字仇杀队》及评论 v字仇杀队电影完整版

5.本片宣传语,同时也是本片第一句台词,是“Remember, remember the 5th of November.”这来源于至今在英国仍然存在的“Guy Fawkes之夜”。实际上,历史上的GuyFawkes就是在1605年11月4日至5日的子夜之交被抓住的,他的谋反行动被称为“火药阴谋”(GunpowderPlot),后人为了纪念这次事件——事实上是为了庆祝抓住GuyFawkes——在每年的11月4日晚,在爱尔兰和不列颠岛的部分地区,都会有游行活动,通常会焚烧一个GuyFawkes的布偶或者纸偶为标志。同时,小屁孩们还会唱些歌谣,名为“The BonfirePrayer”,全文如下(不同地区用词略有变化,这是其中一个版本):

“Remember, remember, the fif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plot. I see no reason why the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forgot. Guy Fawkes, Guy Fawkes, 'twas his intent to blow up theKing and the Parliament. Three score barrels of powder below, Poorold England to overthrow: By God's providence he was catch'd With adark lantern and burning match. Holloa boys, holloa boys, make thebells ring. Holloa boys, holloa boys, God save the King! Hip hiphoorah! A penny loaf to feed the Pope. A farthing o' cheese tochoke him. A pint of beer to rinse it down. A faggot of sticks toburn him. Burn him in a tub of tar. Burn him like a blazing star.Burn his body from his head. Then we'll say ol' Pope is dead. Hiphip hoorah! Hip hip hoorah!”

同样是“不要忘记”,歌词中的意思自然是“不要忘记历史上叛国教训”,而原著和电影中的意思都是“不要忘记为自由理想而反抗暴政的勇士啊”,嘿嘿,意味可谓完全相反。

在“Guy FawkesNight”被烧毁的那个假人,一般简称为“Guy”,信不信由你,从语言学历史来说,它正是现代英语——尤其是现代美国口语中用来泛指“人”的那个“guy”的由来。例如“Areyou guys ok?”“Guy”已经逐渐取代了以前同样泛指“人”的fellow,bloke,chap等代词。

还有,《哈里波特》迷们听到GuyFawkes这个名字时难道没什么反应么?再仔细想想?想想Dumbledore校长的那只凤凰?~~对了,这只凤凰的名字——Fawkes,正是来源于GuyFawkes。事实上,已经有FANS开始认真对照Dumbledore的“凤凰秘令”(Order ofPhoenix)与“火药阴谋”了,哈。

6.Valerie,这个原著与电影中不得不提的超重要配角,正是她的故事打动了“V”,也打动了伊芙,并最终促成他们两人的“重生”。她的那封信,真是一封超级感人的美文,现全文转录如下(文笔风骚的同学可以翻译一下投稿给《读者》啥的,^_^)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Please believe. There is no way I canconvince you that this is not one of their tricks. But I don'tcare. I am me, and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but I love you.
  I have a pencil. A little one they did not find. I am a women. Ihid it inside me. Perhaps I won't be able to write again, so thisis a long letter about my life. It is the only autobiography I haveever written and oh God I'm writing it on toilet paper.
  I was born in Nottingham in 1957, and it rained a lot. I passedmy eleven plus and went to girl's Grammar. I wanted to be anactress.
I met my first girlfriend at school. Her name was Sara. She wasfourteen and I was fifteen but we were both in Miss. Watson'sclass. Her wrists. Her wrists were beautiful. I sat in biologyclass, staring at the picket rabbit foetus in its jar, listeningwhile Mr. Hird said it was an adolescent phase that people outgrew.Sara did. I didn't.
  In 1976 I stopped pretending and took a girl called Christinehome to meet my parents. A week later I enrolled at drama college.My mother said I broke her heart.
  But it was my integrity that was important. Is that so selfish?It sells for so little, but it's all we have left in this place. Itis the very last inch of us. But within that inch we arefree.
  London. I was happy in London. In 1981 I played Dandini inCinderella. My first rep work. The world was strange and rustlingand busy, with invisible crowds behind the hot lights and all thatbreathless glamour. It was exciting and it was lonely. At nightsI'd go to the Crew-Ins or one of the other clubs. But I wasstand-offish and didn't mix easily. I saw a lot of the scene, but Inever felt comfortable there. So many of them just wanted to begay. It was their life, their ambition. And I wanted more thanthat.
  Work improved. I got small film roles, then bigger ones. In 1986I starred in "The Salt Flats." It pulled in the awards but not thecrowds. I met Ruth while working on that. We loved each other. Welived together and on Valentine's Day she sent me roses and oh God,we had so much. Those were the best three years of my life.
  In 1988 there was the war, and after that there were no moreroses. Not for anybody.
  In 1992 they started rounding up the gays. They took Ruth whileshe was out looking for food. Why are they so frightened of us?They burned her with cigarette ends and made her give them my name.She signed a statement saying I'd seduced her. I didn't blame her.God, I loved her. I didn't blame her.
  But she did. She killed herself in her cell. She couldn't livewith betraying me, with giving up that last inch. Oh Ruth. . ..
  They came for me. They told me that all of my films would beburned. They shaved off my hair and held my head down a toilet bowland told jokes about lesbians. They brought me here and gave medrugs. I can't feel my tongue anymore. I can't speak.
  The other gay women here, Rita, died two weeks ago. I imagineI'll die quite soon. It's strange that my life should end in such aterrible place, but for three years I had roses and I apologized tonobody.
  I shall die here. Every last inch of me shall perish. Exceptone.
  An inch. It's small and it's fragile and it's the only thing inthe world worth having. We must never lose it, or sell it, or giveit away. We must never let them take it from us.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Or whether you're a man or a woman. Imay never see you or cry with you or get drunk with you. But I loveyou. I hope that you escape this place. I hope that the world turnsand that things get better, and that one day people have rosesagain. I wish I could kiss you.

  Valerie

  以上是原著版本,电影版作了些细微改动,显得更为精致凝练。尤其是最后一句,听到那时,俺的眼角不由自主地一下湿润起来…….. 

7.电影最后“全民皆V”的场景,显然是个理想化的镜头,象征意义多于画面可行性,因为当所有人都脱去面具时,在那镜头短暂停留的时间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那些在电影中死去的角色又“复活”了,如velerie,女医生,近视眼小女孩,伊芙的父母等……电影时空里不可能加入游行队伍的同志们也在其中,例如芬奇的助手多米尼克……导演这么做,一来镜头时间极短,不是BT的观众根本无暇去辨认每一张脸孔;二来是“全民大团结,迎接新世界”的意思。据说,有花痴到眼花的影迷,还在这一堆龙套中发现了“奥兰多布鲁姆(OrlandoBloom)”的烧饼脸蛋,偶晕~~不要看见贴个小胡子脸蛋脏兮兮的家伙就说是“开花”先生嘛!

8.电影对原著作了诸多改动,时间设定就不必说了,警察芬奇的角色也有所变动,电影中他最终“理解”了,而没有像原著中那样搞掂了“V”。原著与电影中“V”所摧毁的伦敦名建筑的顺序也是相反的,而且,原著中伊芙最后代替“V”炸掉的是“唐宁街10号”——历任英国政府首相官邸,电影估计是考虑到那样的行为“私人指控”性质太明显了,所以选择让布莱尔同学安心下台,呵呵。简而言之,电影相对于原著,更集中于“V”了,原著其实是通过“V”来描写一个面。电影因此显得更集中,感情也更充沛。

9.影片故事的来龙去脉与内里乾坤?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病毒从何而来?恐怕这里不能说,哈,等有问题的时候再讨论不迟。

-




-------------------

【转载】《V字仇杀队》:1984动物庄园的终结者
钻石狼 发布于: 2010-08-10 17:44
《V字仇杀队》:1984动物庄园的终结者
http://i.mtime.com/diamondwolf/blog/4770224/

再看一遍,依旧会热血沸腾。沃卓斯基兄弟,用华丽丽的视觉效果,为我们包装了一个起义的故事。看着那在空气中划出的美丽弧线的飞刀,天空炸开的V字焰火,子弹时间以及最后一群V涌上街头聚集的场面,都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


当然,电影的意义不止于此。有的人看过电影之后,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技术层面的分析抑或是无关紧要的花絮,而V电影里面所真正要传达的对于自由的渴望对极权的挑战,却故意给忽略掉了。或许,他们是怕被敏感词或者和谐了吧!V让人们对自己整天被强奸的生活产生了反抗的因子,就像电影里面的那句话,思想是永远不会被杀死的。看过1984的人们,或许会对片中的政治环境设定有更深的感触。极权社会的压抑、恐怖,在这部电影黑暗的影调中露出其狰狞的面目。V中无处不在的大总统苏特勒,就是小说里的BIGBROTHER(译:老大哥),由此我对奥威尔的强大预见能力再次表示拜服。


诚然看过之后,我们还是要向这个操蛋的社会低头,但是,有一种感觉在你的心中从此扎下了根,即使沧海桑田也不会消退,那便是自由。人们曾向往自由,却很多人没有追求的勇气,人们害怕失去原来的那一丁点生存的权力,于是人们在巨大的黑幕之中,卑微的祈求自己的苟活。


电影中,苏特勒所掌控的这个政府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其对普通民众的绝对的控制权,他用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宵禁,监视监听,每一个人都被监视,每一个人都不互相信任,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出卖者或者被出卖者。这种身边人散发出来的恐怖让人们失去了为自由而斗争的勇气。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义士。打破黑暗,需要有光明使者,革命总会交给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V在爆炸中灰飞烟灭,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但凡极权国家总是乐于造出自己的神来,譬如希特勒、斯大林等等,让人去膜拜,去迷失,去狂热。当个人的权力失去了监督的时候,必然会走向独裁,无论他鼓吹的未来多么神圣,那只是领导者的未来。在电影最后,苏特勒唾沫横飞的演讲依旧在继续,可是却失去了观众,至此,他也便一无是处了。当权者利用无辜无知善良的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然后,就如动物庄园里面的猪一样,开始一步一步的把这些曾经的盟友们重新控制起来。V中那些个武装警察,像极了拿破仑猪养的黑狗,无知、凶猛、残忍、死忠,对平民毫无顾忌,绝不手软。


通往1984的路,是由大多数人的沉闷筑成的。我们向往自由,却又惧怕牺牲;面对迫害,我们缄默不言;于是,他们来的更猛烈,更肆无忌惮,更有恃无恐。终了,我们不用再问丧钟是为谁而鸣!


看看电影里这个黑暗的世界有向自己国民投毒的领袖、有杀人如麻的摇身一变成为主持脱口秀大放厥词的军人、有撒谎成性的主持人、有狼子野心的下属、有无耻下流的主教、有淫荡怯懦的便衣、有残忍无用的军警、有狂热无知的群众。当然,还有那么一丝丝星星之火,譬如那两个警察、譬如伊芙、譬如那个搞笑之王、譬如V,终于,在最后,有了天崩地裂的燎原之势。


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体会到电影中人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网络,一定会有那么多敏感词,他们的贴吧,一定有那么多SB包藏祸心的斑竹,他们的聊天室里,随时有记录聊天内容的监视,他们的国家一定是号称最幸福的,他们的新闻一定有一个完美的造假团队每天创造着新奇的故事。看看那些个被创造出来而且不断被收录的词汇,看到苏特勒指使不准再播放炸毁老贝利楼时候播放的歌曲,我相信了真的有1984里面那样专门负责创建新词的神秘有关部门,再看看那些可笑的被修底版的老照片,真是有着1984主人公里面不断篡改那些历史记录的滑稽和可笑。真理部、和平部、友爱部、富裕部,就实实在在的矗立在那里,只是名字变了而已。

一个政府开始害怕人们言论的时候,其所隐藏的祸根就很恐怖了,人民很多时候是无知的,但不是无感的,他们被蒙蔽却不会永远被蒙蔽,就像是被压缩的弹簧,越是被压的凶狠,最后的反弹越是强劲爆裂。当民众被唤醒的时候,那力量绝对可以用洪水猛兽来形容。动物庄园最后的结局是悲剧,1984的结局也是悲剧的,好在V还给了人们希望,炸毁了极权象征的国会大楼。这个国家需要的不是一个建筑,人们需要的是希望。


在1984里有句话: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现在。很荒谬,却也很真实。这些人,从一出生就在被编排好的谎言里成长,他们看着被阉割了的节目,读着被纯洁了的书籍,学着被篡改的历史,然后,他们成了被浇灌出来的成品,不容许有思想,不容许有怀疑,排着队走上焚化炉。极权的猪让天真的动物们相信,人类先进的东西都是恐怖的,有危害的,他们之所以住进大房子里,睡床,喝酒,都是为了体会腐朽的敌人的生活方式,是替那些无知的动物们受罪的,要体谅他们的痛苦,要更加努力地拉车、下蛋、除草、犁地。极权者往往善于讲演和作秀,用完美的演技,让民众相信他们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让民众们心甘情愿的支撑起他们权力的金字塔。


电影里腐朽的制度的掌控者苏特勒一面强大到无处不在,日日宣淫,另一方面生怕自己被干掉,躲在地下掩体里面,还是难逃一死,这结局似乎预示着什么。纸醉金迷的外表终究是半老徐娘的粉底,即使抹得再厚,也还是阻止不了机体的老去和暗疮的爆发。那无处不在的肮脏和黑暗,就算洒了再多的香水,也难以掩饰的了专政的恶臭!


在这个到处充满着神奇故事的时代,每一天都有特色新闻,每一天都有冷笑话,每一天都有帖子死因不明,每一天都活在高墙之下,只是这高墙你看不见,它却又最高效的监控,随时随地、悄无声息就让一个人消失掉。
善于隐忍的民众们,每日疲倦于在这个世上讨生活,明明知道自己被那些深谙厚黑学的人不断剥削,还是要时不时的听一些傻逼专家的无耻言论。看着那些个满脸沟壑、毛发寥寥、面目丑陋、内心肮脏的代表们,有时候真想把他们从电脑里面揪出来赏给他们几个大耳光子,边扇巴掌边问“谁让你代表我了,你是哪个单位的”。

BEYOND在《爆裂都市》里面唱过“面对歪曲的制度,问哪方是我家土”。在V里面,斯洛普一直在那里慷慨激昂的宣扬着自己的爱国论调,要去揍美国人的屁股,暗地里做着杀人越货的勾当。如果这个国家一直在暴力镇压、一直在粉饰太平、一直在思想禁锢,如何让人们去热爱它,连戴眼镜的小姑娘都不屑的假新闻,又如何欺骗得了那些大人,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其实是那么善良,除非等到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人们是不会起来造反的。V用暴力,把皇帝的新装撕得粉碎,露出这个世界的真面目,让更多的人从被清洗的头脑当中找回了原来属于自由的记忆。关于自由,从来都是被统治者忌惮的话题,即使是那些伪自由,也不敢让人随便谈论。记得以前听过一个玩“猫耳朵”的故事,民众对于初次的禁令可以承受的,一旦禁令一变再变,就会让人产生被戏耍的压迫感,进而揭竿而起,推翻暴政。


在电影中这个到处充满审查和篡改的1984,动物庄园里的动物们依旧在辛勤的劳作,即使他们已经感觉到不对,可是,却依旧无法起来反抗,于是,电影里面设计了V这个复仇的形象。有人说V只是为了自己遭受的不公复仇,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其实在V看了隔壁女孩的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之后,他复仇的初衷已经改变了,要做的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更是为了那些死去的不知名的人们向这个政府宣战。他所做的,只是点燃导火索,至于炸药,其实早就在那里了。V不是先知,更像是催化剂,而那些被蒙蔽的民众们就是惰性元素,需要催化剂来促使其发生质变。刚开始,可能没有效果,一旦爆发,那将是势不可挡的浪潮。看《迷墙》里那化作锤子的军队,让人看到的是极权主义国家机器最直观的表现,终究,民众还是用暴力,来打破那一堵看似无穷无尽的墙。“光荣革命”只是个传说,以暴制暴才是民主必经的正道。


当这个世界越来越冷漠,我们是不是该做出点什么。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把自己天赋的权力逐渐放弃,因为极权和暴力不断地强奸而变得麻木起来。他们没有道德,却坚称自己是礼仪之邦;他们没有自由,却坚信要去解放苦难的世界人民;他们没有未来,却相信这里是世界的未来;他们那么可笑,却觉得别人可怜。凡普通人,多求自保,故有所忌惮,能忍则忍。集体主义的观念被强行灌入脑子里,似乎一个集体荣誉,个人的生死存亡则没有什么大不了,这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诸多极权领袖们乐此不疲的宣淫口号。


利益,利益,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电影中的这个苏特勒,狂妄自负,残暴无能,铁腕冷血,以他为代表的极权领导层,为了获得利益,他们不择手段,为了获得权力,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他们丧心病狂。他们就像那群猪,忽悠一群朴实的动物们赶走了庄园主,许下了一堆华丽丽的诺言,然后一再否认,一再篡改,直到记得这个事情的动物都死光了,于是,一切就好像没有发生过。


电影给了我们希望,也仅仅是希望,肉体凡胎又怎么能跟V一样跳将出来匡扶正义,况且在一个极权到监听监视无处不在的国度总是会时不时地发生跟1984里凭空消失的故事。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历史也总在不断地前进,人也是在不断地进步,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时间,一点火星而已。
电影只是电影,看完了,有冲动也只是暂时的,还是要一如既往的面对生活的芜杂,面对前途的无奈,面对世事的艰辛。


不能真的去戴个面具当英雄,不能真的痛扁老板一顿,因为打人是犯法的,只能默默地骂着那些SB。
好吧,我又说太多了,但愿你能明白我在说什么!


-----------------
【转载】《V字仇杀队》和《海贼王》、《傀儡马戏团》
Wednesday发布于: 2009-09-29 20:41
http://i.mtime.com/fndxm1981/blog/2545765/

《V字仇杀队》讲述了一个个人用暴力对抗极权政府的反叛更带有反思的故事。电影改编自漫画(图画小说)。好象从《罪恶之城》开始,人们才发现原来漫画电影可以这样拍,或者说漫画和电影的关系原来可以这样。其实美漫向来和影视关系紧密,叙事和画面都非常的“电影化”,漫画可以直接拿来为电影分镜服务。而一些风格化的漫画作者和作品,则成为电影导演新的模版及灵感。


有关电影《V字仇杀队》已有了不少很棒的评论,比如红袖添饭的《〈V字仇杀队〉: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必然死亡》,不必多说。下面要说的是由《V字仇杀队》联想到另外的两部漫画。

一部是现在很风行的《海贼王》。

在《V字仇杀队》中“V”字显然非常醒目,“V”不仅是主角的代号还有着多重含义(胜利、牢房号等等),而且原著中每个章节也都以“V”字开头的单词命名;而《海贼王》中则有个传奇的“D”字(dream梦想、determination意志?),它出现在“海贼王”哥尔·D·罗杰、主角蒙奇·D·路飞等一干人物的名字,形成一个神秘的脉络,是整个故事发展的核心。

“海贼王”哥尔·D·罗杰是整个大海贼时代的“启蒙人”。这个拥有财富、名声、权利、拥有了一切的男人,在他行刑受死之前,说了一句话““想要我的宝藏吗?如果想要的话……那就到海上去找吧,我全都放在那里。”这句话让全世界的人全都拥向了大海,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在《V字仇杀队》中,则引用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GuyFawkes和他制造的“火药阴谋”事件,他的谋反行为是“V”的精神向导。同时,“V”本身也个启示性的人物,他破坏行为一定程度上也是把自己包含在内的,当他和国会大厦一起消失的时候,无数见证这一刻的戴着“V”面具的人们也将迎来他们的新时代。《海贼王》中路飞的父亲革命家龙就是个与“V”在行为和意愿上非常相似的人物。

大海贼时代的第一目标是传说中海贼王留下的巨大宝藏及其神秘的所在地“OnePeace”,在寻宝的过程中激发出征服海洋的梦想,同时也带出了对抗政府体制的挑战。表面上最直接的对抗是海贼和海军之间的。海军以消灭海贼为使命以正义的化身自居,但大大的“正义”两字却是印在海军制服的背面,预示着他们的行为其实是与正义背道而驰的,对真正的正义却是视而不见的。海军之上是世界政府,世界政府抹除历史、消灭异己,进行着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独裁统治,而海军则是维护其统治必须且强大的工具。世界政府之上还有特殊的“天龙人”一族,他们是现在这个世界政府创立者的后裔。他们是骄奢淫逸、嚣张跋扈的特权阶级,以个人的好恶决定着别人甚至是世界的命运。为梦想,要自由,除了推翻独裁政府,也要打倒这样的特权阶级。


在泡泡岛进行奴隶交易的天龙人与路飞一伙相遇,被痛殴。如果剧情发展顺利,路飞肯定将再次挑战天龙一族。

(有人天才的指出,天龙人其实是外星殖民者,世界政府努力抹去的历史记载的就是当年天龙人入侵地球消灭抵抗力量的一段。恶魔果实是外星恶魔战士自我封印形成的果实,吃果实者就得到了恶魔战士的力量。而海贼王引发的寻宝热,其实是要有能力的人寻找出强大的古代兵器,战胜天龙人。详情可搜索《天龙人与D意志的真面目》一文。)

很喜欢《海贼王》,一大原因就是其一开始格局就做的非常大(庞大的世界、众多的人物和线索以及处处的悬念和伏笔),为后面的发展提供了尽可能大的舞台,相较很多越往后越失控的只会“续上续”的漫画要扎实完整。现在漫画进行到海军本部的大战,则让我有些失望,万众注目的大决战显得有些混乱,毕竟漫画(日漫)向来只擅长对“单挑”的精致描绘,而缺乏掌控大战争场面的传统。

《1984》与本片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没有给人希望,而后者有


另一部漫画是藤田和日郎的《傀儡马戏团》(魔偶马戏团)。

将《V字仇杀队》和《傀儡马戏团》连在一起是因为面具的关系。“V”的面具参考自GuyFawkes的原型,遮掩“V”的残躯和其反抗者的神秘身份,面具上的微笑带着荒诞和讽刺意味。另外还可以参考《傀儡马戏团》中面具的意义。

微笑的面具,在马戏团中就直接的指向小丑一角。小丑的职责就是要始终以笑脸迎人,为观众带来欢笑。《傀儡马戏团》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自动傀儡带来的无止尽的痛苦与灾难,激起了鸣海(漫画主角之一)心底巨大的怒火,为了他的所爱他激起所有的恨去战斗。但他的愤怒表情却吓着了他所要保护的人,于是他戴上了一个微笑的面具(有关这个面具漫画中还另有故事,这里不说了),化身为一个小丑,一个世界上最孤独痛苦也最英勇尽职的小丑,他将为打破恐惧而努力,还人们一个应有的微笑。

面具于是与暴力相连,反映了“以暴制暴”这一始终争议性的话题。“V”为达目的并不在乎会伤及无辜,海鸣的愤怒也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造成伤害。不同的时代,人们会给相同的暴力以不同的定义,但无论背景目的为何结果是否成功,都无法抵消或忽略其负面意义。极端的权利会招来极端的反抗,不断的循环已经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暴制暴”的启示是要懂得珍惜,杜绝和避免最初的那个“暴”(恶)的产生。而这对人类来说,似乎是很难做到了


http://movie.mtime.com/24803/comment.html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5039.html

更多阅读

欣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文/作者简介/教案/附:歌曲

欣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课文/作者简介/教案/附:歌曲  原文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多么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我们对它的赞叹和歌颂,同时也不妨对它作

音乐欣赏《让爱住我家》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放假前带我的宝贝们开展了一节音乐欣赏课《让爱住我家》,上完这节课后,给我的感触很深很深。宝贝们跟着我一起随着音乐亲亲摇摆的画面,还在我的脑海里不停播放。他们和我那么的有默契,有些事情、有些动作,不需要我说,一个眼神,他们似乎就懂

失孤电影完整版迅雷BT下载 失孤电影完整版下载

失孤电影完整版迅雷BT下载一个两岁的孩子雷达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寻子之路,途中历尽艰辛,偶然遇到了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小伙曾帅(井柏然饰),两人一同踏上寻亲之路,仅一次修车经历让两人结识,在了解

声明:《电影欣赏 《V字仇杀队》及评论 v字仇杀队电影完整版》为网友恐惧散播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