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作之资料 关于民生工程的资料
摘要
民生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
收起
编辑本段词语出处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编辑本段重要意义
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编辑本段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民生是一个国家兴旺的根本!
编辑本段相关法规
廉租房资金有保障
内容:《廉租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筹集并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专项资金,同时明确了资金的来源、使用及预算管理问题。原则上,资金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专款专用。影响:随着一系列廉租房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廉租住房用地、资金等问题已逐步明朗化,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租赁房屋必须登记
内容:为规范北京市房屋租赁市场,《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对房屋租赁过程中登记、管理规范、监督检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如实行房屋出租登记制度,办理房屋出租登记不得收费等。影响:由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多,房屋租赁市场需求大,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将对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房屋租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推动作用。
机动车排放执行国IV
内容:从明年1月1日起,本市将开始实行新的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不过与以往标准相同,本次仍使用“老车老方法,新车新标准”的管理机制。
影响:符合新标准的车在出京时要注意,由于周边城市尚不施行此标准,加油站提供的油品可能会对汽车催化器等部件造成影响。
学生卡坐公交打两折
内容:《学生公交IC卡办理和使用的补充规定》实行,中小学生可以用自己在校领取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学生卡乘坐公交车并同样享受两折优惠政策。 影响:学生卡充值一律到公交集团发卡充值网点办理,其他网点不再受理学生卡充值。多卡并一卡,方便了不少,但公交卡容易丢失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劳务派遣工将同工同酬
内容:《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合同解除与终止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明确了合同内容、签订“无固定期合同”的条件,规定了企业不与员工签合同将赔付双倍工资,劳务派遣工应与其他员工同工同酬等。
影响:虽然《劳动合同法》仍未开始实施,但部分企业采取提前裁员等“疑似”规避新法的行为,早已是公众热议的话题。专家提示,只要存在事实连续的劳动关系,企业提出的“工龄重新计算”等说法均无效。
三大传统节日也放假
内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版)》中取消五一黄金周;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影响:三天“小黄金周”,不仅可以缓解目前拥挤的假日旅游市场现状,更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工作满一年可带薪休假
内容:《职工带薪休假条例》规定除少数情况外,单位应保证职工享受年假。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影响:带薪休假制度的确立,让职工有了更多休息的时间,与新“放假办法”的结合,也可以缓解往年“黄金周”的拥挤现象。
招工时工资不许“面议”
内容:根据《促进就业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等法律规章,明确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利,并进一步细化了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影响:对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等实行减税政策,将对促进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推动作用。招工时应告知劳动报酬、禁止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强调公平就业、强化就业援助将是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旋律。
工资福利可在税前扣除
内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合二为一,减轻了内资企业的上缴税率。同时,在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等方面,税前扣除的基础扩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影响:新条例对农林牧渔业、基础建设等企业,均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等支出被列入的税前扣除,有可能刺激企业增加员工福利。
猪肉注水最高罚10万
内容:《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对食品的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确立了食品召回制度、对高风险食品实行重点监管等。对于各种违法行为,条例也设立了详细的处罚规定,如在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中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影响:条例的实施将对改善本市食品安全卫生环境,起到更大作用,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食品抽检时应对样品付费等规定也保护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实际利益。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
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 台风 地震 火灾 海啸。在我国洪涝频发,强度大,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辽河下游和华南地区尤为严重,每年4~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时期。灾害直接就影响到吃·住
自然灾害对全国的生猪生产有一定影响。考虑到生猪养殖设施直接受到损坏,灾区及临近地区的供电、运输受到影响,将导致高肉价持续时间延长。而养殖户因为饲料等原材料供应无法及时保证,因此影响会更大。
生活必须品
蔬菜的价格上涨 油价的上涨
税收
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水平的需求主要应依靠市场而非政府。税费规模庞大的结果必然导致国家干预主义的泛滥和浪费的盛行,从而损害创业与就业。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的税费负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税收长期超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其危害是限制了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抑制了个人的成长,不利于就业,使民生恶化。从长期来看,比起扩大财政支出,而通过完善现行税制,降低经营者的税收负担,严格公正执法和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等改善民生状况更有效。
GDP(国内生产总值)
1.GDP影响居民的收入
2.GDP影响居民的消费
3.GDP影响居民的财富
4.GDP影响居民的就业
2007年影响民生的十件大事
(一)1.5亿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义务教育“实至名归”
(二)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
(三)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提速
(四)物权法施行,有恒产者有恒心
(五)“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百姓进入理财新时代
(六)廉租房“高调”推出,低收入群体有望“住有所居”
(七)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政府频出调控之手
(八)“劝辞风潮”起波澜,劳动合同法梳理劳资关系
(九)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催生“生态文明”新理念
(十)调整休假制度引发全民关注,带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
编辑本段歌曲民生
基本信息
专辑:民生
发行日:2011-04-08
发行公司:风向乐动
演唱:刘媛媛 成龙 豆豆
歌曲歌词
作词:王平久 作曲:金培达
一个梦从冬到夏
让人民做主当家
一条心聚小成大
站起来国立天下
无论是东西南北哪一家
点滴冷暖问天下
无论多少风吹雨打
民生在我心中最大
人民是我的根
民生牵着我心
贴近身边倾听心里话
家事国事一起聊聊吧
人民是我的根
民生牵着我心
我的血脉绽放春的花
拉着手知道
人民在哪
力量在哪
一个梦从冬到夏
让人民做主当家
一条心聚小成大
站起来国立天下
无论是东西南北哪一家
点滴冷暖问天下
无论多少风吹雨打
民生在我心中最大
人民是我的根
民生牵着我心
贴近身边倾听心里话
家事国事一起聊聊吧
人民是我的根
民生牵着我心
我的血脉绽放春的花
拉着手知道
人民在哪
力量在哪
人 民 是 我的根
民生牵着我心
厚民而生才有国和家
人民的笑脸幸福表达
人民是我的根
民生牵着我心
民富国强和谐大中华
拉着手知道
人民在哪
力量在哪
手拉手仰望
可爱的祖国
我心中 的画
"民生"包括哪些方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老百姓关心的五大民生问题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要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让孩子们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家长们不再为学费发愁。
“分配是民生之源”,就是说“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就是“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社保是民生之依”,就是说“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就是要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说“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是指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是与行政部门和企业(包括金融机构)行为相并列的活动。具体而言,社会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在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中,社会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10个方面。
作为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保障社会民主、公平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社会事业具有维系社会公正、体现社会公益性的作用。当前,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需要,我国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提供更多公共安全和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城乡建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与人民精神生活有关的文化、教育、体育等相关领域的服务。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社会事业兼具公益、准公益和盈利的性质,所以,在我国社会事业改革中,政府需逐步转换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经营者的多重身份,推进社会事业举办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社会事业实行分类管理;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举办。
【公平正义】
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正义则是公正的义理,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在当今中国,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在我国,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
【社会创造活力】
社会创造活力是指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指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创造力。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和谐才有可靠的经济保障。如果要求一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我国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影响我国社会创造活力的因素还在相当的范围内相当程度地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紧密联系的。和谐社会一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增强创造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
【收入分配格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国民收入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布。
收入分配过程包含不同的环节和阶段,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应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划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从收入分配的次序来看,首先是收入的初次分配,即生产成果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其分配原则是根据生产要素对产品生产所作贡献的大小来分配,以体现效率原则,分配结果形成初次收入分配格局;其次是收入的再分配,即对初次分配收入进行调节,以保证低收入者或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有生存的权利,从而体现公平原则,分配结果形成再收入分配格局。由于初次分配在前,再分配在后,因此,初次收入分配对再收入分配具有决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我国的分配格局从过去的平均主义转变为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基尼系数上升。收入差距扩大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过分悬殊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当前,我国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合理调节全社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的,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一般而言,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
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具有无差别的特点。这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平衡机制,以及促进公平的有效手段。
公共服务具有外部经济的特征,是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的。要保持其公平性,需要由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介入,让政府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与功能,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
当前,我国的公共需求正处于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不断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针对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科学普及等六大基本公共服务,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的公共服务模式和体系建设,坚持“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在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初级卫生保健、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逐步实现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和谐人际关系】
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最集中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基本利益一致,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能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通力合作、配合默契,情感比较容易沟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心情愉快,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劳动能力和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和谐人际关系的特征主要有,人人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体现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作关系;交往双方以诚相待,平等、民主、互助;有建立在人格品质基础上的共同利益观等。公平正义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原则,宽容理解是创建人际关系和谐的良策,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包括基本价值观、特殊价值观、具体价值观,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环境下,往往有不同的要求和具体内容。贯穿于不同层级价值之中的,是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价值。核心价值体现着社会的本质,指导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抓住核心价值,就抓住了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其中,“以人为本”是价值基点,“共同富裕”是价值目标,“公平正义”是核心。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
2、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达到“共同富裕”。判定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要看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程度和水平。“共同富裕”既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更是一种最高层面和谐关系的体现。
3、要传承、借鉴民族精神和外来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发掘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当然,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寻找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予以发掘、归纳和整理,力求使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同时,积极借鉴外来价值观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它们强化核心价值的传播方式。
4、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从上至下,由执政党和政府来提倡和创建的过程,又是一个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是要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要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依据公共政策所实施的有效管理。当前,要不断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在物质层面上,社会管理资源有以下几种: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是公共财政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支出;二是社会的投入,包括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事业的财物捐赠、时间捐赠和知识捐赠;三是企业对于社会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在制度上,社会管理资源包括政府制定的有关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社会设施和服务标准等;企业与政府和社会在社会领域中形成伙伴战略;社会组织的自律与他律,等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社会管理将更多地向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化。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管理由政府单一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发展将是一个趋势,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分野将被社会各参与要素的共同治理所替代,公共利益将成为社会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政府、企业与社会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性关系。
【社会协同】
社会协同是指在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包括城乡自治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公益慈善和基层服务性组织等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
实现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必由之路。通过非营利组织来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会协同理念要求,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上,政府应把更多职能以多种形式下放给那些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承担。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民间社会的积极参与,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
【党务公开】
党务公开,是指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党内有关法规的规定和各地实际情况,除依纪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将党组织的决策和决议、干部任免情况等党员群众关心的问题在适当的范围内予以公开,以不断增强党组织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
党务公开要求各级党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代会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党的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党务公开有利于建立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有效渠道,依靠人民群众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切实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寻租。
作为一项新的探索和实践,党务公开具有特殊性和一定的机密性。在当前的情况下,党务公开不是全部公开,也不是一下子公开,而是根据党内法规的规定和各地实际逐步公开
民生新闻应该把握的几种关系
内容摘要:随着民生新闻的兴盛,平庸化、琐碎化、娱乐化、同质化等问题也日益明显,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空间,提升品质,充分实现有效传播,民生新闻应重点把握好小民生和大民生、市民和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预警和报平安、专家视角和平民视角、静态讲述和动态展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民生新闻 以民为本 有效传播
近几年,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已经成为电视、报纸等媒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民生新闻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彰显服务民生、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受到观众和读者的广泛认同和空前欢迎。但随着民生新闻的兴盛,平庸化、琐碎化、娱乐化、同质化等问题也相伴而生,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空间,提升品质,充分实现有效传播,笔者以报纸民生新闻为例,重点谈谈民生新闻应该努力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一、 小民生和大民生
民生新闻倍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民生内容、民生题材。民生新闻的题材,既包括小民生,也包括大民生。所谓小民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传统的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方面的新闻,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而大民生是广义上的,包含着“国计”,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比较说来,小民生是初级形态的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努力在普通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境遇中挖掘戏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大民生则是在时代背景下,通过设置公共议题,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不断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小民生强调的是新闻内涵的话,那么大民生则强调的是新闻的视角。”民生新闻应该以小民生为基础,突出实用性和服务性,还要以大民生为突破口和发展出路,更充分地发挥新闻守望环境、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联系时下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小民生仍然是民生新闻的主力军,题材大多局限于社区、街道以及家庭生活,展现一幅世俗生活的全景图。表面上看,它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达到了具体的事件真实;实际上则因为平面化、琐碎化,因为失去了世俗生活所应保持的神圣的未来向度,而偏离了时代的面貌。“不加筛选、不分主次地罗列、堆砌事实,新闻的真实度也要降低。”新闻是群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报道,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新闻将陷入琐碎叙事的误区。题材平庸化颠倒了新闻事实主次轻重的关系,消解了新闻价值,遮蔽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埋下了“同质化”的隐患。
要避免内容雷同和琐碎化,应该多层面地关注民生,比如从民生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制建设,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也就是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等民生化,实现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当然,这样说没有要把小民生拒之于门外的意思,而是强调不能只局限于生活消费类层面,不能降低应有的品质与格调,以至于弱化新闻的引领、导向的功能。
二、市民和农民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对民生新闻的“生”,理解起来似乎没有歧义,即生存境遇、生活状态、生活空间,但对“民”的认识好像没有完全统一,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是对市民的偏爱和对农民的冷落。其实,农民和市民一样,都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主体,成为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甚至因为“三农问题”的严峻性,因为农民更有可能是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体裁,不如说是一种传播模式或传播理念,它更多地体现为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在执政为民的大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对曾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本位新闻、启蒙教化新闻的反叛,是站在民众的立场反映民众的生活、关心民生的疾苦。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些城市的党报民生新闻中,“三农问题”已经成为被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在民生新闻的整体格局中,有关农民(包括“新市民”)的报道还远未达到“半边天”的程度,除了数量少,还表现为在现有的报道中不是以农民为主体,不是以农民为主角,而是写到了菜篮子,连带到农民;写到水果丰收连带到农民;甚至是写到了灭鼠药的研制和效用连带到农民。另外,相关新闻中的农民形象,常常是负面形象,是贫穷和愚昧,是与都市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而有意无意间忽视、淡化了他们的善良、勤劳和朴实。如果说由菜篮子连带到农民是以市民为主看农民,那么单侧面地聚焦于负面形象,则是先入为主看农民,是刻板成见的表现。
受版面限制,农民新闻(包括“新市民”新闻)和市民新闻在数量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比例失调的结果是在我们的媒介景观中,农民被边缘化、农民还是旁观者。媒介的议程设置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发生了偏差。报载,2006年底,中央党校“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部分学员进行的调查显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是当前最不和谐的社会因素、最大的社会风险。这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中处于“贫弱”地位的,明显包括农民,或者说主要是农民。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任重道远。民生新闻的“新农村报道”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严格说来,民生新闻是关注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新闻,是反映老百姓喜怒哀乐的新闻。它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层面。比较说来,物质层面的有关衣食住行的信息,在民生新闻中,得到了更为充分、更为具体的反映,包括房屋拆迁、交通治安、气象状况、菜篮子工程、求医问药、物价浮动、消费维权、人才招聘和下岗再就业等,为民众生活提供了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仅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在2006年下半年里,不同新闻媒体都报道了“红心蛋”、“多宝鱼”、“瘦肉精”等问题,体现出鲜明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但与之相比,精神层面的报道还明显处于下风,难成气候。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拓展内涵、实现自我转型的途径之一,应该是“从对民众生活的‘原生态’的描述转入对民众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的表现”,以深刻地反映出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同样是新闻资源的富矿,他们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民主精神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感等,蕴涵着丰富的新闻价值,应该得到更为充分的反映。
新闻报道在告之以事的过程中,还传承文化道德理念,实现审美享受和休闲消费,“大众传媒所具备的娱乐功能使其成为公众休闲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既是重要的舆论工具,又是典型的休闲文化”。人们视听新闻,也不是仅仅为了“解惑”和“解气”即拨云见日,释疑解惑;抨击丑恶,伸张正义,还包括“解闷”,也就是为了“找乐”。新闻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将笔触伸向人们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新闻作为人民生活的教科书,不可或缺的章节就是满足受众休闲需求的娱乐。民生新闻强调民本意识、民生情怀,更需要反映“民心”和“民声”,培养高尚的情趣。当然,新闻需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需求,包括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当下需求与长远需求。新闻是社会文化规范的重要载体,不能迎合低级趣味以至于娱乐之风盛行,甚至是媚俗。
四、预警和报平安
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监测社会环境,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引导人们趋利避害。民生新闻表达民意,是公众意见交流的平台。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安全阀”,它搜集舆情并通过反馈机制,实现下情上达或上情下达,对于消除偏见和误解、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时下的民生新闻中,发布预警信息的新闻并不在少数,涉及到生计来源、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不同的层面。具体说来,类似于就业形势的紧张严峻、弱视群体的生存困境、消费者遭遇不法商家和伪劣假冒商品的尴尬和无奈、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迫在眉睫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而且很多新闻标题本身就带有“警钟”、“警示”、“小心”、“提醒”等字眼,很好地发挥了社会雷达的预警作用。有待商议的不是这些预警信息少,而是报平安的信息有些多。这些报平安的信息带有鲜明的“时令”性、周期性,常常着眼于社会上突发的危机,采用“问题(危机)——相关部门检查——未发现问题(危机)——可以放心大胆使用(或食用、购买等)”的模式,仿佛是在“更夫巡夜”,边巡视边高喊“没有事喽,没有事喽”。以上文曾经提到的“红心蛋”问题为例,我们不难见到这样报平安的消息:某某市场未见河北“红心”鸭蛋;某某工商部门检查结果显示:抽检咸鸭蛋都是合格品;市质监局开展鸭蛋买样突击检查——未发现苏丹红残留;质监部门发布检测结果:暂扣鲜鸡蛋不含苏丹红等等。当然周边地区市场上出现“红心蛋”,地方传媒有必要告知百姓当地的市场信息,但要适可而止,还要精选报道角度。不能因为有的学校学生食堂发生爆炸案、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马上就报道我们学校的食堂未发生爆炸案、未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有事有新闻”,如果“无事有新闻”,一定是人们对某种合乎规律的事情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出现了反差、错位。新闻的定义之一是不同寻常,新闻具有反常性、变异性,合乎常情的属于常态下的常人、常事,严格说来不是新闻。另外,过多刊载事后报平安的消息,也有可能让人产生“雨后伞”、“马后炮”的印象。新闻应该立足于独特的发现,而且最好体现前瞻性、引领性。
五、专家视角和平民视角
民生新闻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同样是讲故事,存在着一个“谁”在讲的问题。具体说来,民生新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要进一步做到由“老百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就涉及到视角的问题。视角是“谁在看”、“通过什么看”。传统的报道多为专家视角、业内人士的视角,体现为“专家模式”,常常是“据专家预测”、“据专家分析”,老百姓很少有话语权。民生新闻着力反映百姓生活的原生状态,越发讲求接近性、亲近性,应该善于从民生的角度、从百姓的视角、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选择民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实。也就是不能由专家唱独角戏,要在新闻的舞台上看到群众的亮相、听到群众的声音。这声音不仅仅是呼声、愿望和要求,还包括标志着话语权的讲故事的声音。
但遗憾的是,报纸民生新闻的叙事还大多停留于专家视角,不像电视民生新闻那样,更多的时候是以老百姓的眼光来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在这一点上,报纸民生新闻应该学习、借鉴电视的叙事手法,实现由专家视角到平民视角的转换。以上述的预警信息为例,如果报道“消协警示——小心劣质家具‘七大隐患’”,转换的方法是不写消协,写消费者;不写“面”上的“七大隐患”,写“点”上的具体个案; 再如“警方提醒一一电话网络短信陷阱屡屡坑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从警方获取的概括性材料,而要顺藤摸瓜,找到电话网络短信陷阱的受害者,让他们现身说法。这样做,当然也会增大报道的难度,至少是采访上的难度。
为什么要讲求视角的转换呢?民生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平民视角;平民视角能够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视角常常和聚焦相关联,视角决定着“什么被看”,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开发方向和所能达到的深度。视角不同,聚焦点也常常不一样;如果“专家叙事”居于强势地位,就意味着“平民”的失语。“平民”只作为叙事的对象而不能成为叙事的主体,就不可避免地丧失其自身的自在性,而只能成为受动的、屈从的对象性存在。从个人的角度讲,这是身份感和归属感失落后的精神家园的迷失;从叙事文本的角度说,这是富有个性棱角的鲜活记忆丧失后,“专家”外表所掩饰不住的抽象和残缺。
这样说,没有排斥专家视角的意思,而是应该尽量将理性化的专家视角和感性化的平民视角相融合。
六、 静态讲述和动态展示
从一般意义上说,新闻要展现不要讲述。美国学者梅尔文·门彻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说“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他强调,“托尔斯泰的原则在新闻编辑室内普遍适用”,“优秀写作的基本原则:要展现,不要讲述。”⑤民生新闻的独特内涵除了体现在民生题材、平民视角,还应该包括民众风格。这民众风格要体现为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有别于正襟危坐的故事化的表达来报道有关民生的内容。所以,与一般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相比,民生新闻不能仅仅满足于静态讲述,而更需要动态展示。
讲述与展示,有着明显的区别,有时候在消息的第一句话甚至是第一个词语中就已显露端倪。比如“记者获悉”、“据介绍”、“据了解”、“有关人士表示”、“知情人透露”等,它们一方面是在交待新闻线索、新闻来源,一方面也表明记者所采用的叙事方式是“讲述”。仿佛在读者面前明晃晃地站着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叙述者。这种方式尽管不失权威性和真实性,但难免生硬,也不够亲切、生动。现在的新闻越来越注重以个人化的不无戏剧性的遭遇来直观再现新闻的情境,为的是体现人情味,让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缩短新闻事件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民生新闻的民众风格,落实在具体的报道中,应该是不同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变“倒金字塔结构”为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变全景式的扫描为微观具体的再现;较多运用直接引语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等,当然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平民视角的运用。
动态展示,使新闻记者隐身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背后,使新闻更具现场感,读者仿佛可以和新闻中的人物亲历事件的过程,因此更为自然、生动,更具有可读性。反观那些习惯于静态讲述、写法陈旧老套的民生新闻,因表现样式的呆板单一、模式化,以至于达到板板六十四的程度,不可避免地会妨碍新闻的有效传播。
除上述几种关系之外,民事新闻还应该注意把握好报喜和报忧、反映和引导、定向聚焦和散点透视(即追踪具有舆论韧性的社会问题和捕捉突发性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关系,这里不再详述。 (作者 张国军 单位: 江南大学文学院)
民生问题及措施
现在我们所说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问题具体包括: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因为在中国城乡,困难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温家宝说,“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作上述表示。温家宝说,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但当前最重要的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解决民生问题的以一些措施:
(1)优先发展教育,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5,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一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高度关注人民健康,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2.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
3.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4.保障饮食和用药安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1,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2,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善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四大民生难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更多阅读
公路建设工程审计工作之浅见 公路工程结算审计
公路建设工程审计工作之浅见2007-12-3 13:14 《交通财会》·路秋萍 【大 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审计内容 (一)财务收支审计 1.资金来源:国家、地方、企业及向国外银行贷款等。 2.资金的落实:是否按年度计划
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消息接口的内部资料外界暂无流通 公众流通股
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消息接口的内部资料(外界暂无流通) 情殇影魂 2013 年 3 月 22 日获取凭证接口接口说明在使用通用接口前,你需要做以下两步工作:1.拥有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并获取到appid和appsecret2.通过获取凭证接口获取到access_
关于表彰教育教学工作优胜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 g20峰会表彰先进集体
青实校发(2012) 14号关于表彰教育教学工作优胜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四月份,在教学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高效课堂达标月、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秩序纪律评比等活动,对评选出的高三三部等4个级部授予“教学工作优
关于“废除人民公社”的思考 时代观察 工农之声 工农之声 红歌
关于“废除人民公社”的思考2008-10-11 16:11 来源: 工农之声 作者: 网友评论 4 条 浏览次数 71关于“废除人民公社”的思考作者 溪愚从人民公社出现
泰州市教育局关于实施素质教育“5+2”工程的意见 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
泰州市教育局关于实施素质教育“5+2”工程的意见各市(区)教育局、泰州医药高新区科教局,市直各学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形成全市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市教育局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后决定,从2014年秋学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