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腔 青阳人熟悉的甚少未整理 甚少

很早就了解青阳腔,源于九华山的佛唱还愿。是青阳土生土长的戏曲,徽剧源于青阳腔,京剧又源于徽剧,徽州四大戏班进京为乾隆祝寿,随后于秦腔等戏曲结合产生了今天的京剧。与此同时,青阳腔与今天的安庆官话结合产生了今天的五大戏曲之一的 黄梅戏,还孕育了川剧,湘剧,赣剧,目连戏,等戏曲,当时有徽池雅调,天下时尚。和当时的昆曲又合称,池昆时尚,甚比昆曲传播更广。由于清代咸丰年间长毛(太平天国)在青阳,生灵涂炭,导致青阳人口锐减,大批青阳百姓,流离家园,迁徙至今天的江西省湖口县,致使青阳腔在江西湖口保留下来。

青阳腔部分流派;

江西

九江青阳腔——弋阳腔重要的支派-

瑞河戏高腔——弋阳腔吸收青阳腔发展而成

盱河戏高腔——有两种:一为弋阳道士腔音乐和南戏孟姜女剧目;一为徽池雅调音乐及青阳腔《孟姜女》剧目

安徽

岳西青阳腔——明代青阳腔的后代;

青阳高腔——清末,青阳高腔兼演徽调

浙江)

西安高腔—受弋阳腔影响又融入徽池雅调;

西吴高腔——以弋阳腔为基础,吸收徽青阳音乐;

宁海平调——即调腔,属青阳腔系统;

新昌高腔——即在余姚腔基础上吸收青阳腔发展而成。

湖南

长沙湘剧高腔——继承弋阳腔传统,融合徽池雅调;

四川

川剧高腔——清初从湖南传去的弋阳、青阳高腔

柳子戏高腔、青阳腔——又名乱青阳,糅合弋、昆、青三腔。

河南

开封青戏——明代青阳腔流落于河南的一支

山西-

万泉青戏——传自安徽池州的青阳腔。

青阳腔,早已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大家也知道他是徽剧的鼻祖(徽剧又是京剧的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县作为青阳腔的发源地,使我们青阳人感到骄傲。然而在我们青阳又有多少人了解青阳腔、知晓青阳腔、会唱青阳腔,甚至有许多青阳人还不知青阳腔是一个剧种,他根本不像黄梅戏在我县的普及率,所有的青阳人都会哼几句黄梅戏,而青阳腔在青阳只有几个专业人员在演在唱,也只有一个“青阳腔传习馆”在那里(平常都是关着门)。但是青阳腔在江西湖口则不然,知名度却相当高,当地有许多青阳腔剧团,很多百姓都会唱几句,在青阳腔普及的问题我们倒是应向湖口学习。1 e( X! f$ X?% ^2 s4 G

为此,我们建议:要充分利用我县深厚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在县城有多处群众自发演艺场所,县有关部门要组织青阳腔艺人常到这些场所演出,带领群众演艺骨干演唱青阳腔,再由他们向普通百姓传播;每年定期在金龟广场、较大的乡镇组织演唱青阳腔;基层文化站要承担传习任务,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县主管部门要开展青阳腔演唱比赛,等等。只有通过多种形式使青阳腔在我县逐渐普及,做到家喻户晓、百姓会唱,这样才能做到不枉是青阳腔的发源地。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青阳腔是我们青阳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目前却走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政府虽然不遗余力的支持,但是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快餐文化冲击下,生存力十分有限;其次是后继乏人,年轻人的不认可造成了这种尴尬。客观原因不能成为让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每况愈下的理由,造成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子。

我觉得,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首先要保证我们现在听到的青阳腔是“青阳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青阳腔已然濒临失传,目前的青阳腔都是由过去的黄梅戏演员演唱的,我担心会不伦不类。

其次要挖掘出已经面临流失的传统剧目,有些老人只能靠记忆口口相传。他们走了,遗产就丢了。

5 G% }, n0 L: ^+ e

再次是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新人加入。0 G/ E( d! o; o9 z. G9 H

最后是加快申遗等步骤。

: o0 b0 c" d, d/ [$ [

从发扬与提高来说,5 g8 _. j7 V- r

首先是要有一批优秀的剧目,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演员。

其次是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仅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要能够盈利。

要借助文化企业的实力,整合现有资源,想出新点子好点子,才能有所发展。

8 X( ^8 s% ?0 {' k. ~0 C8 M1 ?

. n$ p1 a+ X) z3 C

4 M5 x- ]G3 O/ q

青阳腔(又名池州腔)系明嘉靖年间青阳艺人所创的一种戏曲声腔。江西弋阳腔流入青阳后,逐渐与当地语音民歌结合而形成。以其婉转的声韵,跌宕的旋律和粗犷浓烈的表演风格,取代弋阳腔,与昆山腔并称“时调青昆”,迅速流传到赣、鄂、闽、广、湘、蜀、晋、鲁等省,且远及海外。至明隆庆、万历年间,已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

青阳腔打破过去戏曲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和长短句格的文学体裁,创立“滚调”,即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在唱法上沿平、低发展,使唱腔趋于柔和优美;在句法上,增加三、五、七言的偶句,促成了板式唱腔的形成。使中国戏曲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青阳腔从声腔、剧目到表演形式,都完整地保存有明代戏曲原貌。剧本流传极广,日本内阁文库收藏有明万历刊行的4种青阳腔选本,国内仅存有抗日战争前影印的《精选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徽剧、京剧、赣剧、汉剧等十种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在山西发展为清戏;在山东发展为“大弦子戏”;在江西有湖口、都昌、彭泽等地的“九江高腔”;在湖北有黄州、汉阳、德安、襄阳5府25县的“湖北高腔”;还有安庆地区的“岳西高腔”。其剧目可考的有:1954年在山西万泉县百帝村发现的4部青阳腔全本〔《三元记》、《黄金印》(即《金印记》、《涌泉》(《跃鲑记》、《陈可忠剔目记》〕及《荆钗记》、《白兔记》、《二郎山》、《织锦记》等4部选本,散有《卖斗箩》、《王婆骂鸡》、《大闹白家庄》等目。

明中叶后,由于赣、皖两地商贸交往密切,青阳腔艺人频繁外出献艺。及清末,本县成为太平大国战争的主要战场,青阳腔艺人远走他乡,遂使青阳腔离开了故土。1959年,县文化馆开始在民间搜集、挖掘青阳腔剧目。是年底,《百花赠剑》折于戏参加了安庆地区群众业余汇演,获节目奖。1987年,江西省文化厅。九江市及湖口县成立青阳腔抢救领导小组,搜集、整理出青阳腔剧本130余部,音响资料100多小时(200多万字),湖口县现有青阳腔剧团30多个。是年11月,本县文化局派出5人前往江西湖口县考察青阳腔,搜集整理出文字资料约60多万字,音响资料15小时,并组织艺人学习排练。1989年,本县作者王为创作的《圆月桥》10月2日于蓉城影剧院首演,后又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会的演出,均受好评。是年12月,江西湖口青阳腔艺人曹耀春、刘春江、陈斌应邀至青阳辅导排练青阳腔折子戏《夜等追舟》、《送饭斩娥》、《百花赠剑》等剧目,并在蓉城影剧院举行“青阳腔传统折子戏专场”公演。中央、省、地电视台相继播放“抢救青阳腔实况”纪录。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对港澳台胞广播”节目中,播出通讯报导《青阳腔回到故土》。

青阳腔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京剧鼻祖--青阳腔

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目录

基本信息

相关传承人

相关简介

历史溯源

唱腔特色

相关曲目

传承发展

展开

基本信息

相关传承人

相关简介

历史溯源

唱腔特色

相关曲目

传承发展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安 徽,江 西

编号:Ⅳ—6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青阳县 江西省湖口县

编辑本段相关传承人

汪正科  殷武焕

编辑本段相关简介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青阳腔

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诞生

《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青阳腔

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发展

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传入青阳,吸收其精髓,并与当地九华山锣鼓佛俗说唱、民歌小曲等民间艺术相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冶炼而成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青阳腔。因为青阳古属池州府,故称为"池州调。"

兴盛

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阳腔

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由皖南发展到省城安庆,赣、鄂、川、湘等地。明代万历年间,青阳腔红遍全国,影响了目连戏、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并与全国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产生和发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传播

明末清初,青阳腔影响了全国各地许多高腔的唱法。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高腔,均为青阳腔的遗脉。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同时,目连戏的上演也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和传播。

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又哺育了徽剧。黄梅戏是青阳腔融合湖北黄梅采茶调、徽调发展而形成的戏曲艺术。明代嘉靖年间,池州、徽州青阳腔兴起,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便形成徽剧。又因青阳腔曲调清秀高雅,池州、徽州盛兴,故又有"徽池雅调"之称,从而青阳腔"为天下时尚"的新调。

明末清初,青阳腔随徽剧涌入安徽省城安庆,以及怀宁、枞阳、桐城等地,其后徽剧走向省内外各地。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

因此,青阳腔是徽剧青阳腔

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

编辑本段唱腔特色

青阳腔拙扑、高昂、刚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锣鼓伴唱,一唱众和,杂白混唱,腔滚结合(滚调),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唱词通俗易懂,尤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青阳腔

、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

编辑本段相关曲目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如今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编辑本段传承发展

1989年10月,青阳县文化局组织创作上演新编青阳腔小戏《月圆桥》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场调演,获剧本创作和表演奖。1991年4月由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联合编辑出版《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集),收集青青阳腔

阳腔大小剧目94个。1992年5月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学术论文24篇,并以《古腔新论》结集出版。

青阳腔从皖南流布到闽、湘、川、豫、晋、鲁等地,成为"天下时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濒于灭绝,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

编辑本段保护工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青阳腔

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

青阳腔

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

青阳县的青阳腔在明嘉庆年间就已形成,有专家认为或在更早的时期即已形成。万历时已在安徽南部产生轰动并流传省外。

青阳腔

青阳区位优越,山水灵秀,不仅兵家之争,也是道家、佛教建立道场、传经弘法的好处所。宗教的兴盛,是青阳腔在青阳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宗教祭祀、九华山佛教活动,目连戏的上演,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与传播。据专家考证:南陵、青阳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

“以古老的青阳腔为主要唱腔的目连戏,反映了皖南农村民间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口传文学。”由于目连戏中充斥着鬼神形象和宗教内容,因此它的演出场合也渐由青阳腔

单纯的祭祀鬼神扩展到民间祈福禳灾,驱疫避邪等各个方面。戏剧是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青阳腔所产生的嘉庆、万历年间,恰是九华山佛事最为繁盛、兴旺之时,宗教文化、佛教文化直接支配作用于戏曲艺术。

青阳腔

外部条件对青阳腔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庆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而成,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经专家研究认为:青阳腔是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是南戏声腔在池州一带融会佛俗说唱、歌曲等多种民间艺术,经过冶炼而成。青阳腔包罗甚广,就其某些组成部分而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以前,甚至更远一些。宋代,东南沿海出现南戏,入明以后进入安徽南部。其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都先后在池州一带流行过。然南戏四大声腔中,海盐腔、昆山腔趋于精致高雅,得到士大夫的赏识,余姚腔、弋阳腔较为通俗粗犷,为劳动群众所喜爱。青阳腔吸收其精髓,采用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为之和“错用乡语,融合土调”的做法,将多种民间艺术(如九华民歌、包括道士做道场、和尚放“焰口”的音乐舞蹈等)熔为一炉,演出剧目以改编南戏老本和文人传奇为主,“改调歌之”,唱时声调高昂,一唱众和,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尤为平民百姓所喜。不仅在皖南广为传唱,“俳优四出”,还随着商路、兵路等等而传遍天下,为众多当地剧种结合 青阳腔、借鉴,产生积极影响。

1.青阳腔介绍.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13-02-28].

2.青阳腔信息.中国网[引用日期2013-02-28].
青阳腔 青阳人熟悉的甚少(未整理) 甚少

刘春江与青阳腔

几成绝响的青阳腔原产安徽青阳县,但是却在江西的湖口县安营扎寨,开花结果。这其中大大得力于湖口艺人刘春江。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湖口县,刘春江之名无人不知。这是一位把青阳腔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花甲老人,他潜心钻研、发掘、抢救青阳腔20余年如一日,使几成绝响的“中国戏曲艺术奇珍”青阳腔,重新唱响鄱阳湖地区。

1982年,刘春江在下乡搞文化调查发现了失传已久的青阳腔,为了使明嘉靖年间(1522-1566)盛极一时的“徽池雅调”延续下来,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刘春江开始了青阳腔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青阳腔流传地区,行程近两万五千里。他寻访了300多位老艺人,搜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131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录制音响资料110多个小时,拍摄老艺人和青阳腔业余剧团剧照及各类资料1000余幅,青阳腔脸谱46个。[size="3"]伴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刘春江呕心沥血20余年,整理编著了150余万字的《江西青阳腔考》和《江西青阳腔音乐》(共五册)。这是目前我国青阳腔研究史上较为全面系统完整的专著。刘春江凭借自己超人的毅力与恒心为青阳腔操劳着,成为九江市远近闻名的青阳腔研究专家。

从以上报道看,我们青阳作为青阳腔的发源地尽没有几个人知晓青阳腔,真是愧对祖宗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4375.html

更多阅读

缥缈孤鸿影痴情小儿郎——评《火帅》中的潘少春上 潘少春

缥缈孤鸿影 痴情小儿郎——评《火帅》中的潘少春(上)(一)一直到第九集,少春的出场都很少,令我可以放心地在二倍快进状态下研读字幕,看一出哑剧。记得有冰迷曾经说过实在受不了《火帅》中七大姑八大婆的聒噪,恨不能冲进电视里给她们每个人的

单雄信,一个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有气节的人物

单雄信: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飞将”之死与“好人淘汰”定律单雄信(581-621)姓单名通字雄信号“飞将”,家住山西潞州(长治)天堂县城南八里二贤庄赤发灵官,祖籍曹州单父(单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熟悉人的一件事三年级

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先想一想打葬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重点:从名人

声明:《青阳腔 青阳人熟悉的甚少未整理 甚少》为网友空谷幽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