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15
美国如何寻找失踪儿童?
文/谭山山
“一个能发射航天飞机并让它回到地球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为失踪儿童设立的信息搜集和服务中心?”
“这一天是他第一次独自穿过两个街区去校车停靠站。艾坦·帕兹向父母哀求让他一个人出门,他父母心软了。1979年5月25日,戴上他的‘未来飞行队长’棒球帽,这个6岁男孩朝学校方向走去。之后,他的家人再也没见过他。”
《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这样记述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失踪儿童艾坦·帕兹走失的经过。这篇文章发表于2012年4月,此前,纽约警方搜查了苏豪区帕兹家附近位于王子街127B的一处地下室,希望能找到艾坦·帕兹的遗体,不过一无所获。虽然警方在2001年已经宣布艾坦·帕兹死亡,但时至今日,该案件仍未结案,今年1月15日,纽约法庭正式开庭审理埃尔南德斯涉嫌伊坦·帕兹失踪一案。
艾坦的失踪,触动了整个美国的神经,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他的失踪带来了一个对儿童单独上街面临的危险充满高度警惕的时代”。艾坦案由此成了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此前,孩子们习惯在社区里玩耍,独自步行上学;此后,父母告诫孩子,远离陌生人。美国社会从此真正重视失踪儿童问题,一系列相关法案相继出台:1982年,《失踪儿童法案》通过;1983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宣布艾坦失踪的这一天即5月25日为“美国失踪儿童日”;1984年,《失踪儿童援助法案》通过,同年全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服务中心(NCMEC)成立;1996年,发布失踪儿童信息的“安珀警报”系统启动,等等。
最新的消息则是,1月12日,NCMEC与Facebook达成合作,将“安珀警报”的发布范围扩展到网上。Facebook用户只要给Facebook为美国各州及领地设置的53个安珀警报页面之一点个赞,就可以及时收到失踪儿童的相关信息。你可能是脸盲,不擅长分辨长相和细节,但只要把信息扩散出去,总有不脸盲的朋友能看到,失踪儿童被找到的几率因此也大大增加。有中国网友评论这条新闻:要是腾讯也这么做,该有多好……
三个孩子和一个大人促成了美国失踪儿童搜救体系的形成。
艾坦案的发生,暴露了美国在针对儿童失踪问题上的诸多漏洞:首先,校方不够重视。老师发现艾坦没有到校,但没有向校长报告。直到下午放学,艾坦没回到家,艾坦的妈妈问了邻居家女儿才知道儿子没去上学,这才报警。其次,寻找失踪儿童只是当地警方的事,而警方的应对相对滞后。纽约警方在当晚就动用近百名警员展开搜查,反应已然不算慢了——一般情况下,警方要到孩子失踪24到72小时之后才会有所反应;但午夜下起的雨冲刷掉了路上的气味,警方又弄错了调查方向,把帕兹夫妇列为第一嫌疑人,这都影响了案件的侦破。
而在美国作家丹尼斯·勒翰写于1998年的小说《再见宝贝,再见》中,负责波士顿警察局“儿童侵犯防治小组”的组长,一方面说出“直到你的孩子在某个夜里失踪,你才会了解夜晚有多长”,一方面却监守自盗,安排手下把在家受到虐待的孩子带走,送到自认为会珍爱孩子的领养家庭(其实就是诱拐),儿童失踪案件因而成为“死案”。这是个极端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的警察并非如此,但确实,单靠执法部门不足以解决失踪儿童问题。
民间力量的介入正当其时。这里我们必须提及一个名叫约翰·沃尔什的人。1981年7月27日,约翰·沃尔什之子亚当·沃尔什在佛罗里达州一个百货商场失踪,两周后,亚当证实遇害。约翰·沃尔什夫妇和帕兹夫妇一样,经历了警方的轻慢:儿子失踪的次日,约翰去警察局追问进展,警方反问他,“你有什么建议吗?”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在《失踪儿童法案》听证会上,约翰的一句话打动了人们:“一个能发射航天飞机并让它回到地球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为失踪儿童设立的信息搜集和服务中心?”法案得以通过,独立机构NCMEC随即由沃尔什夫妇创立。约翰·沃尔什后来还成为福克斯电视台旨在寻找失踪儿童的节目《头号通缉犯》的主持人。
此后则是两个警报系统的相继出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沃尔玛超市启用名为“CodeAdam”、以纪念亚当的儿童安全警报系统。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走失,可求助该系统,10分钟后还找不到孩子,即由警方接手。第二个警报系统则因德克萨斯州女孩安珀·海格曼的失踪遇害而起。1996年1月,9岁的安珀在光天化日下被绑架,邻居们听到了她的尖叫声却施救不及,她在4天后遇害。在寻找安珀的过程中,当地广播电台不间断播出相关信息(失踪儿童特征、嫌犯特征、嫌犯车辆描述和车牌号码等),起了关键作用。受此启发,一个通过电台、电视台、儿童失踪地附近道路沿线的LED看板等播报信息的系统上线。这一系统全称为“美国失踪人口:紧急回应播报(America'sMissing: Broadcasting Emergency Response)”,简称AMBER,正好与女孩安珀同名。
2003年,《苏珊娜法案》通过,规定21岁及以下的失踪人口,警方的搜寻工作应当马上开始。警方在开展搜寻工作的同时,需将相关信息上传到“国家犯罪信息中心”(NCIC)的数据库,以备全州甚至全国的执法部门共享。而联邦调查局(FBI)对于寻找失踪人口负有特别的责任,当发生12岁以下的儿童失踪案件时,FBI会立即启动调查,同时对其他绑架案进行监管并提供协助。从此,既有执法部门(司法部、FBI和当地警方联动),也有独立机构如NCMEC,还有技术支持,美国形成了完备的搜救失踪儿童体系。可以这么说,这一切改变,是三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带来的。
儿童失踪对当事家庭所造成的伤害无法估量。
根据NCMEC官网公布的数据,美国每年有79.75万名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失踪或被绑架,平均每天接获2185宗个案。自1984年以来,NCMEC帮助找回了超过16.9万名失踪儿童,而美国全国的失踪儿童救出率从1990年的62%提高到了2011年的97%。
这正是让中国媒体感慨的数据:曾有媒体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有20万名失踪儿童,只有0.1%被找回。97%和0.1%,对比实在悬殊。但是80万和20万之比是怎么回事?而且,据出来辟谣的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表示,中国失踪儿童绝对到不了20万:“中国2011年出生人口是1600万,按照媒体所称的统计数据每年20万,那就占到每年新生人口的1.25%。随便挑几个小学问问,他们学校有多少人被拐了,都知道这数字严重失实。”那美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失踪?
其实是对“失踪”的定义不同。在美国,当第一监护人意识到,自己不知道孩子(18周岁以下者)在哪里并试图寻找超过一个小时,这个孩子就被定义为“监护人失踪”;在此期间,监护人寻求警察或少年儿童保护机构的帮助,那么这个孩子就被定义为“报告失踪”。在每年“报告失踪”的近80万起案件中,45%属于“少年离家”,其后依次是“意愿失踪”、“无奈失踪”、“亲属/非亲属诱拐失踪”,最后占比万分之1.25的,才是传统意义上的“诱拐”和“绑架”,每年约110例。
不管如何定义,儿童失踪对当事家庭所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估量的,对于失踪儿童的搜救必须及时、高效,已经成为常识。电影《亲爱的》热映,针对其中误导了不少家长的“失踪超过24小时,警方才会立案”说法,陈士渠澄清称,儿童、少女失踪或走失,监护人或家长都应立即报案,警方接报后会在第一时间立案调查,不需要等24小时。
艾坦·帕兹如果活到今天,也已经是43岁的中年人了。他的家人没有忘记他,还住在苏豪区那座由工厂改装的公寓里,电话号码也从未更改。因为他们还在等着奇迹出现,担心搬了家换了电话号码,艾坦会找不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