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识 恶露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①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⑤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咸味药多入肾经,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肾虚证。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①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阴阳偏衰总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则泻热,阴盛者湿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回归于平衡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主要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沉浮来决定。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醋炒则收敛、姜汁炒则发散而治中焦脾胃、盐炒则下行而治下焦肝肾、酒炒则升浮而治上焦心肺。辛、甘主升、温、热主升、花、叶、枝、皮、质轻主升;酸、苦、咸主降、凉、寒主降、种子、果实、矿物、贝壳、质重主降。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品配伍时,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此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有关,即春夏宜加辛温升浮药,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药,以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时气特点,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还会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另外,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淡味或涩味,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寒凉药虽能清热,但易伤阳;热性药虽可祛寒,但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能伤正气;滋补药固能扶正,但能恋邪。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炮制、配伍、减轻药量、改进用药方法等以减少药物的偏性,同时要掌握药物的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寒凉药多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温热药多具解热、镇痛、止呕、止呃、抗菌,促进免疫、强心、升压,兴奋中枢,改善心血管机能,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兴奋子宫及性机能,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简单地总结:

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和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淡味,能流泄能下渗、利窍、能引精微下归。

辛散防耗气、甘补缓防壅塞、酸收敛防呆滞、苦坚阴防腻涩、咸泻防败胃。另外,止血防留瘀、活血防耗血、补血防凝积。

相辅:酸收苦坚;咸下淡下;甘补酸收;辛散咸软。

相阻:辛散酸收;苦坚咸软;

如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辛热药虽可祛寒,但又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又能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又可恋邪等。

比如,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等。

辛温药散寒解表、甘温药补益阳气、酸温药收敛阳气、苦温药祛除寒湿、咸温药温阳润肠。

辛寒药清热解表、甘寒药补益阴液、酸寒药收敛阴精、苦寒药清泄阳热、咸寒药养阴生津。







手太阴肺经

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

为白芷、石膏,升麻

足太阴脾经

为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

为白芷、石膏、葛根、升麻

手少阴心经

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

为木通、竹叶,藁本、黄柏

足厥阴肝经

为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

为柴胡、青皮,

足少阴肾经

为细辛、独活、肉桂(桂枝)、知母

足太阳膀胱经

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络经

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

为柴胡、连翘。





太阳经

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

用白芷、葛根、升麻,

少阳经

用柴胡,

太阴经

用苍术,

少阴经

用独活,

厥阴经

用细辛、青皮、川芎、。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解表药(荆芥),祛风湿药(桑寄生),行气药(枳实),补气药(人参),补血药、养血(当归),补/助/壮阳药(鹿角胶),补/滋/养阴药(沙参),温里药(小茴香),清热药(金银花),消食药(山楂),泻下药(草决明),利尿(猪苓),涌吐药(常山),止吐药(姜半夏),活血化瘀药(川弓),潜阳/平肝熄风药(钩藤),止喘(麻黄),化痰软坚止咳平喘(川贝母),安神(磁石),收敛固涩(乌梅),凉血止血药(地榆),驱虫药(使君子),攻毒杀虫止痒药(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轻粉),生肌药(白芨)。

解表药

解发表风寒药

温:麻黄、桂枝、紫苏、香薷、白芷、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细辛、鹅不食草、胡荽、姜活、白苏、香茅

微温:防风、荆芥、生姜、

平:柽柳

解发表风热药

寒:牛蒡子、蝉蜕、蝉花、桑叶、浮萍、淡豆鼓

微寒: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蕤仁、

凉:葛根、薄菏、

平:木贼、蔓荆子、

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寒:牛大力、

微寒:木瓜、蚕沙、

平:乌梢蛇、寻骨风、青风藤、

微温:独活、海风藤、半枫荷、

温:威灵仙、蕲蛇、伸筋草、松节、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边姜、独活、木瓜、乌梢蛇、蚕沙、地枫皮、

热:川乌、草乌、路路通、两头尖、

祛风湿热药

寒:防己、豨莶草、

微寒:秦艽、络石藤、

凉:臭梧桐、雷公藤、丝瓜络、穿破石、过岗龙、

平:桑枝、海桐皮、老鹳草、秦艽、鸡矢藤、

温:穿山龙、了刁竹、白花蛇、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花蛇(不知药性)

平:桑寄生、狗脊、石楠叶

温:五加皮、千年健、雪莲花、鹿衔草、伸筋草、香加皮、南藤、

开窍药

凉:冰片、

平:安息香、

温:麝香、石菖蒲、苏合香

热:樟脑、

行气药

寒:枳实、青木香、金铃子、川楝子

微寒:枳壳

凉:腊梅花、

平:檀香、香附、绿萼梅、柿蒂、素馨花、橘核、山香

微温:大腹皮、小茴香

温:青皮、木香、陈皮、乌药、荔枝核、佛手、玫瑰花、香橼、甘松、薤白、天仙藤、九香虫、降真香、砂仁、走马箭

降气药

微温:旋覆花、

温:沉香、丁香、刀豆

补气药

寒:绞股蓝、

凉:西洋参

平:甘草、党参、山药、红景天、人参、

蜂蜜、

微温:太子参、黄芪、白扁豆

温:白术、大枣、饴糖、沙棘、紫河车、刺拐棒

补血药

寒:楮实子、桑椹子

平:阿胶、枸杞子、

微温:熟地、何首乌、

温:当归、紫河车、龙眼肉、

养血

凉:白芍、

温:紫河车、

补/助/壮阳药强筋骨药

润肠药

固精药

平:蛤蚧、冬虫夏草、

微温:续断、菟丝子、蛤蟆油、山萸肉

温:鹿角胶、紫河车;骨碎补、锁阳、益智仁;肉丛蓉、核桃仁;韭菜子、沙苑子;胡芦巴、紫石英;补骨脂、羊红膻、巴戟天,淫羊藿、杜仲、仙茅、鹿茸,阳起石、海马。

热:海狗肾、

温里药

温:细辛、丁香、小茴香、红豆蔻、藏菖蒲、八角、沙姜、艾叶、荜澄茄、

热:干姜、吴茱萸、花椒、高良姜、荜茇、胡椒、

大热:附子、肉桂、

补/滋/养阴药

明目药潜阳药

乌须发耳鸣药

化痰药解毒药

寒:天冬、墨旱莲、桑葚、鳖甲、龟板、

微寒:北沙参、百合、麦冬、石斛、明党参、龟甲、

凉:南沙参、女贞子、玄参、

平:玉竹、黄精、黑芝麻、枸杞子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大寒:石膏、寒水石、

寒: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竹叶、淡竹叶、栀子、枝子、夏枯草、夜明砂、鸭跖草、槐角、天花粉、

微寒:天花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

凉:罗汉果、香茶菜

平:谷精草、荷叶、

清热燥湿

寒: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秦皮、白鲜皮、铁线草

凉:香茶菜

清热解毒药

大寒:大青叶、

寒:金银花、穿心莲、大青叶、蓼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蒲公英、紫花地丁、漏芦、射干、山豆根、锦灯笼、白鲜皮、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熊胆、鸦胆子、天葵子、蚤休、绿豆、半枝莲、救必应、五谷虫、筋骨草、半边莲、岗梅、秦皮、功劳木、苦木、委陵草、金果榄、崩大碗、马芷苋、三白草、花木蓝、紫草

微寒:连翘、贯众、野菊花、拳参、鱼腥草、重楼、木蝴蝶、败酱草、白蔹、

凉:山慈菇、白蔹、垂盆草、牛黄、田基黄、鸡骨草、青天葵、木棉花、鬼箭羽、火炭母、木蝴蝶、金荞麦、葫芦茶、马鞭草、铁扫帚

平:土茯苓、大血藤、青果、半边莲、马勃、岗梅根、红藤、龙脷叶、鸡蛋花、地锦草、苘麻子、草乌叶、毛诃子、无花果、扛板归、白英、翻白草

微温:扁豆花、

温:腊梅花、

积雪草——不知道药性

清热凉血

寒:生地黄、紫草、水牛角、地骨皮、犀角、救必应、玄参、栀子、虎耳草

微寒:玄参、牡丹皮、赤芍、

凉:银柴胡、余甘子、枸骨叶、

平:白薇

清虚热药

寒:青蒿、地骨皮、胡黄连、知母、白薇、

微寒:银柴胡、

凉:银柴胡、

平:白薇、

消食药

清热

泻火药

寒:

鸡内金、五谷虫(罗仙子)、

微寒:

枳壳、

凉:

独脚金、

平:

麦芽、莱菔子、鸡矢藤、稻芽、谷芽、鸡内金、布渣叶

微温:

山楂、隔山消、

温:

阿魏、神曲、豆蔻、

泻下药

攻下药

寒: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

润下药

平:火麻仁、郁李仁、亚麻子、蜂蜜、

温:松子仁、

峻下逐水

寒: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温:千金子、

热:巴豆、

利水化湿

消肿药

寒:泽泻、蝼蛄、滑石、地肤子、冬瓜子、

微寒:泽漆、荠菜、车前子、川木通、关木通、通草、金钱草、石韦、

凉:薏苡仁、

平:茯苓、猪苓、萆薢、赤小豆、

温:葫芦、香加皮、徐长卿

冬皮瓜、五米须皆不知药性

利尿通淋药

寒:滑石、瞿麦、地肤子、海金沙、冬葵子、

微寒:车前子、川木通、通草、萹蓄、石韦、灯心草、

凉:广金钱草、

平:萆薢、

利湿退黄药

微寒:茵陈、虎杖、

平:布渣叶

凉:金钱草、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

芳香化湿药

都蔻(不知药性)

平:佩兰、

微温:藿香、

温:苍术、砂仁、厚朴、草豆蔻、白豆蔻、草果、

涌吐药

寒:

常山、蜀漆、胆矾、青木香

止吐药

微温:

生姜、

温:

姜半夏

微寒:

竹茹

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

寒:郁金、

平:没药、枫香脂、苏木、无名异、草珊瑚

温:川芎、延胡索、姜黄、乳香、五灵脂、夏天无、降香、皂角刺、

活血调经

寒:凌宵花、毛登青、

微寒:丹参、益母草、虎杖、穿山甲、

平:桃仁、牛膝、王不留行、丝瓜络、卷柏、大血藤、岗稔根、

微温:泽兰、

温:红花、鸡血藤、月季花、

活血疗伤

寒:土鳖虫、马钱子、

微寒:儿茶、

平:自然铜、血竭、牛膝、铁包金、

温:骨碎补、刘寄奴、

破血消瘀

微寒:虻虫、水红花子、

凉:虻虫、马鞭草、

平:三棱、水蛭、广枣、小叶莲、

温:莪术、阿魏、急性子、

热:斑蝥、

潜阳

平肝熄风药

平抑肝阳

寒:珍珠母、桑叶

凉:罗布麻叶、生铁落、

平:石决明、紫贝齿、代赭石、白蒺藜

温:刺蒺藜、

熄风止痉

寒:羚羊角、珍珠、地龙、

微寒:钩藤、

凉:牛黄、

平:天麻、全蝎、僵蚕、

温:蜈蚣、

化痰软坚止咳平喘

温化寒痰药

微温:旋覆花、白前、猫爪草、

温:天南星、皂荚、皂荚、

热:白芥子、

清化热痰药

寒:瓜蒌、竹沥、天竺黄、胖大海、

微寒:川贝母、竹茹、前胡、牡蛎、明党参、剑花、

平:黄药子、海蛤壳、礞石、

微温:桔梗、

、瓦楞子皆不知药性

化痰散结软坚

寒:浙贝母、竹蜂、海浮石、海蛤壳、黄药子;海藻、昆布;

温:半夏、禹白附、白芥子、

止咳平喘药

微寒:葶苈子、

寒:桑白皮、葶苈子、竹沥、满山红、微寒:马兜铃、枇杷叶、前胡、竹茹、

凉:罗汉果、

平:白果、矮地茶、胡颓子叶、桔梗、礞石、牡荆叶、百部、

微温:苦杏仁、百部、桔梗、紫菀、

温:紫苏子、紫菀、款冬花、洋金花、沙棘、

热:华山参、

安神

重镇安神

寒:珍珠母、磁石、

微寒:朱砂、龙骨、牡蛎、百合

平:磁石、龙骨、琥珀、

温:紫石英、、

养心安神

平:酸枣仁、柏子仁、灵芝、首乌藤、合欢皮、夜交藤

微温:远志、

温:缬草、红枣

治疗心神不宁的药:红枣(治杂念重生)与百合(治多梦失眠)。

促进记忆之药:竹叶、益智仁、葛根、天麻、党参、绞股蓝、

五味子,能激活神经系统,促进反应能力、精神集中力和协调作用,并增强思维清晰。

增强人体免疫力:红枣、黄芪、杜仲、灵芝、党参、枸杞子、沙苑子、肉苁蓉、人参、淫羊藿、黄精、桑葚、天花粉、鹿茸、麝香

保护和刺激造血功能:人参、当归、枸杞子

收敛固涩

固表止汗药

凉:浮小麦、

平:糯稻须根、麻黄根、

敛肺涩肠药

寒:五倍子、

平:乌梅、罂粟壳、禹余粮、诃子、

温:五味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

固精缩尿止带药

寒:椿皮、

凉:鸡冠花、

平: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莲子、莲须、芡实、刺猬皮、

微温:山茱萸、海螵蛸、覆盆子、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寒:地榆、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桑叶、紫草

微寒:槐花、地榆、

凉:小蓟、大蓟、

化瘀止血药

寒:茜草、

平:蒲黄、花蕊石、莲房、

温:三七、降香、柘木

收敛止血药

微寒:白及、仙鹤草、棕榈炭、

凉:鸡冠花、断血流、

平:紫珠、藕节、棕榈炭、血余炭、

微温:血余炭、

温:亚乎奴、松花粉、

温经止血药

微温:灶心土、

温:艾叶、炮姜、

驱虫药

寒:苦楝皮、雷丸、

凉:鹤草芽、

平:鹤虱、榧子、

温:使君子、槟榔、南瓜子、

芫荑(不知药性)

攻毒杀虫止痒药

寒:白矾、

温:雄黄、硫黄、蛇床子、蟾酥、木鳖子、土荆皮、大蒜、

热:樟脑、

平:蜂房、

拔毒化腐生肌药

寒:轻粉、铅丹、红根

凉:硼砂、

平:升药、

温:芦甘石、

热:砒石、

生肌药

热:红粉

温:赤石脂、锡生藤、乳香

微温:黄芪

平:血竭、枫香脂、没药、无名异

凉:白及、硼砂

熟地、芝麻均生肌肉。

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

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可见黄芩、黄连为引经药。又如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之,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

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一、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临床亦有“诸根多降,桔梗能升”之说。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牛膝也起引热下行作用。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之功。若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

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

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

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

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

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

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

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

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

热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引药走督脉:狗脊

引药达皮肤:蝉蜕

引药入胃:半夏

引药入肺:桑白皮

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引药入脾:苍术

引药入骨:威灵仙

头项

巅顶:鹿角、藁本、吴茱萸。

后脑:羌活、蔓荆子。

面颊:升麻、白附子。

眉棱骨、额骨:白芷。

头项两侧:柴胡、川芎

咽部:桔梗。

项部:葛根。

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引药达胸腹部:木香、砂仁

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松

腰部:杜仲

四肢

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己

上肢:生芪、片姜黄、羌活。

下肢:牛膝、杜仲、桑寄生、

腓肠肌:木瓜。

四肢末端:桂枝、桑枝。

躯干

乳房:王不留行、柴胡。

胸胁:柴胡、丝瓜络、生牡顿。

阴部:柴胡、川楝子、小茵香、荔枝核、橘核。

腰部:牛膝、杜仲、桑寄生、续断、独活。

十二经引经药

此类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黄连、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葱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一)、手太阴肺经药歌诀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泻肺一般六味用。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栝楼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莲须葱白用几根。

(一)、手阳明大肠经药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桔梗米壳柯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桃花条芩凉大肠。

(二)、手厥阴心包经药歌诀

地黄一味补心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二)、手少阳三焦经药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甘草、与黄芪。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三)、手少阴心经药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和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共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三)、手太阳小肠经药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莲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如需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四)、足太阴脾经药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四)、足阳明胃经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丁香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和条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五)、足厥阴肝经药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阿胶。

泻肝柴胡并枳壳,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

(五)、足少阳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与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之药同肝经。

(六)、足少阴肾经药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和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六)、足太阳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肝经,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

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

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

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

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

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

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

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

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

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

热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阴阳五行生克的五脏生克规律;肺金、肾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阳与肺阴、肾阳与肾阴、肝阳与肝阴、心阳与心阴、脾阳与脾阴;阳为火、阴为水;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阳为功能(阳化气、阳为功能)、阴为物质(阴化形、阴为物质;阴主精;精生血,所以阴也代表血。)、经络为信息(神)、相生为得到能量、相克为丢失能量。比如,木生火,肝主木、心主火,所以,木生火即:肝阴生心阴(同气相求)、肝血足则溢泄给心阴,从而让心阳推动心血运化至全身上下内外。而肝的功能之一是藏血,当身体有多余的血就往肝流入,这个时候的肝成为一个湖泊水池那样盛血储血!而血有余则发黑,当然头发出现白发的时候就是血不足,而肾华于发,肾精不足则牺牲头发,令头发不荣亮黑漆、反而变白色,肝盗肾气(因为精生血、肾藏精,又因为水生木、肾助水、肝主木,所以,木泄水,即:肝血不足则盗泄肾精。)也是导致头发变白色的原因。金主从革(宣发与肃降)、水主润下(滋润与下阴)、木主曲直(收敛与疏泄)、火主炎上(温煦与上阳)、土主稼樯(种植[运化]与收获[消化吸收])。

太阴经

联系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里、脏、阴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表、腑、阳经

阳明经

联系

人体十二条正经络“如环无端”,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网络。

手阳明大肠经进入胸腔络肺,又在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除了交于大肠经,其分支还络于脾;

手太阳小肠经,上络于手少阳阴心经,下交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上络肾,下交于手少阳小肠经;

少阴经

联系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里、脏、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表、腑、阳经

太阳经

联系

手少阳三焦经交于足少阳胆经,络于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交于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

厥阴经

联系

足厥阴肝经

手厥阴心包经

里、脏、阴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

表、腑、阳经

少阳经

联系

中医诊断推测生理、病理之图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时

五色

五化

五音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藏

五腑

五窍

五形

五荣

情志

五质

五液

五声

五嗅

病变



平旦

























爪甲

愤怒





呼叫

臊(膻)

握紧



日中



















小肠





面色

喜乐





笑嘻



忧郁



日西







湿



长夏













唇质

思虑





歌唱



呕吐



日入









西









大肠





毛斑

悲愁





哭泣



咳嗽



夜半



















膀胱





齿发

恐惊





呻吟



战栗

肝脏为将军之官,决胜于千里之外,要指挥别人,受不得约束;也像警察,指挥来往车辆,使其不能违反交通规则。肝的特性就是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中就说: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肝,将军之官;心,君主之官;脾,仓库之官;肺,相傅之官;肾,作强之官。

胆,中正之官;胃腑,仓廪之官;小肠,受盛之官;大肠,传导之官;膀胱,洲都之官;三焦,决渎之官。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魂:情绪稳定、不慌不忙。

神:记忆力优、脑子清晰。

意:联想力、反应力均优。

魄:胆识与果断力过人之。

志:谦虚与积极进取能力。

五色

五证

白色

主虚主寒主失血

黑色

主肾虚水饮痰血证瘀血证寒证

青色

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

红色

主热

黄色

主虚主湿

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怒则伤肝:大怒暴怒,可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激动亢奋,称为大怒伤肝;郁怒不解,则易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称为郁怒伤肝。

五劳: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五种过度劳累而致病的因素的合称。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肺),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肝)。”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

桔梗的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

过食辛味

肺(金)

金克木

伤肝

筋脉拘挛,爪甲干枯。

过食咸味

肾(水)

水克火

伤心

血脉凝滞,面色改变。

过食酸味

肝(木)

木克土

伤脾

肌肤皱缩,口唇干裂。

过食苦味

心(火)

火克金

伤肺

皮肤枯槁,毛发脱落。

过食甜味

脾(土)

土克水

伤肾

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五脏:心、肺、肝、脾、肾;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而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所有脏腑的功能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奇恒之腑的功能是藏而不泻;传化之腑的功能是泻而不藏。

比如,心藏损则液出神伤的连锁反应。







心液神







肝血魂







肺气魄







脾津意







肾精志

中医所谓的“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身体活动功能及表现。如果说一个人“失神”,也就是神气涣散了,就会出现诸如病人在疾病的后期表现出的目光散乱、神思恍惚、言语不清、面色无华、气息不顺、肌肉瘦削、二便失禁等。这就表示这个人的五脏机能已经紊乱,疾病较难治疗,预后较差,离死也就一步之遥了!还有的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相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像胭脂,但是很浮);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中医认为这是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残灯复明”、“回光返照”,这叫“假神”,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险的时候。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统一,各自为政,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心神不足则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常常是提笔忘字、张口忘言;热扰神明则会出现神昏谵语;痰迷心窍多致举止失常或不省人事;痰火扰心更可怕——神志狂乱,登高而呼、弃衣而歌、呼叫骂詈(lì,责骂),不避亲疏。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连天,像神灵附体了一样,治疗这种病的经典方剂就是甘麦大枣汤,就是通过滋心阴、养心血起到治疗作用的。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胃之受纳、小肠之化物、大肠之传导、三焦运行津液与元气、膀胱之气化、胆贮存与排泄胆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躯干之俯仰、目之视物、耳之闻声、口之摄食、舌之感味……人体所有生理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

当血不能濡养筋脉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想一下睡觉压了手脚的麻木是何等的痛苦,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畅是很难受的。《黄帝内经》有“筋痹”一病,乃因人体正虚,风寒湿热之邪客于筋脉,或外伤于筋,或痰湿流注筋脉,气血闭阻,致出现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曲不利、腰背强直、步履艰难的情况。对应西医的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以及一些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的肌腱粘连而活动不便的病症,都属于身体的血不能濡养筋脉。比如吃过饭后,身体的血液就会集中到肠胃去帮助消化食物,人们就会觉得懒洋洋的不想动,这便是午饭后“困觉”的原因了。《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讲的就是人在静止状态下,血液分布在四肢的就会较少,大多都回到肝这个“血库”里面待命去了。“魂”是指在“神”的指挥下的一种快速反应,亦步亦趋的低层次的精神活动——常和睡梦有关。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怒,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滞胸胁,所以生气了,气得胁肋部胀痛,夸张点说就是气得“鼓鼓的”。如果气机郁滞时间久了,血液运行也随之出现障碍,就血瘀了,这个时候呢,就不仅仅是胀痛,还会出现刺痛,严重的还会在胸胁部出现摸得到的硬块——想想肝病后期的“肝硬化”就是这样的情况。在妇女,还会表现出来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的月经病。血行瘀滞,津液的运行自然也受到影响,于是就形成了“痰”。这个“痰”指的可不仅仅是感冒后期咳嗽吐出来的那种黏稠液体,而是指人体内一切不正常的水液聚集。比如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是痰;眩晕,头痛昏蒙,也是痰;喜笑不休,那是痰火扰心;痴痴呆呆、疯疯癫癫,那是痰迷心窍。现代医学中的肝硬化后期腹水,也是类似中医所称气滞水停而产生的。还记得范进吧,那个因为中举高兴疯了的可怜书生,就是典型的因“痰”致病。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肝属木,肺属金,若肝火过旺,耗灼伤阴,会表现干咳少痰,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则出现咯血等症状。——就像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某人一腔怒火强压不住,就会一口鲜血喷出,可不可怕?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气血和调,心情自然很好;若肝气抑郁不出,在情志上则会表现为郁郁寡欢、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悲观失望,称为“因病致郁”;反之,若情志活动异常,导致气机失调,也常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在人的所有情志活动中,对肝影响最大的就是“怒”,所谓“怒伤肝”,郁怒可致抑郁,暴怒则致肝气浮而亢奋,甚至肝风内动,出现诸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乃至口眼斜、肢体偏废等“中风”之证。女性除了表现出容易急躁、胸胁胀痛、情绪抑郁、容易没事就叹气等,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经行腹胀痛、月经不调(主要是月经后期、量少)等症状,所以妇科常用逍遥丸(散),来治调这种肝疏功能失常的症状。清代名医叶天士赞其为“女科圣药”。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肾藏精并寄相火,肝脉绕阴器与肾主二阴,所以治疗本病必须重视调养肝肾。肝肾同居下焦,且同寄相火,体阴用阳,肾水与肝木为母子关系,疏调肝气有利于肾精的闭藏,而肾精闭藏则可滋养肝阴,使肝气条达不郁。中医还有泻肝即是泻肾的治法;有养肾即是补肝的治法。例如,相火偏亢所致的阳强,清泻肝火即是一种有效的治法;水不涵木所致的早泄,滋水涵木也常取得良效。在选方用药方面,偏于调养肝肾二经的方药较多。如地黄类方剂(六味地黄、知柏地黄、杞菊地黄、附桂地黄)与柴胡类方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还有调养肾精的大补阴丸、左归丸、右归丸;调节肝经气血的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清泻肝热的龙胆泻肝汤等。

中医有句话叫做“气郁化火”,还有一句叫做“火郁发之”,也就是说,气郁结时间久了就会化成火,而这样的火,单纯靠“清”的办法是不能够彻底熄灭的,你有没有注意到脸上的痘痘,在吃过牛黄解毒片之后退下去,可隔不了几天会冒出来,只好又再吃,可牛黄解毒片里面的药物大多药性寒凉,吃的时间长了胃里又会不舒服——这是不是说中医不管用呢?当然不是,只能说您用错了中医的方法。有一个成语叫做“釜底抽薪”,既然知道这痘痘是由“气郁”所化的火产生的,肝经经过头面部,肝又主调畅气机,那么就应该从调理肝气入手,散郁结化郁火,从根本上消除痘痘的来源。

而“魄”是指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活动和感觉功能——比如感觉,用热水洗手觉得烫等。

望:皮肤枯槁与光滑,毛发脱落与尚存。唇有没有干裂?情绪有燥火?神态有没有湿滞?面色有白黄色?有没有痰、涕。

闻:鼻的呼吸声音粗与细。有没有咳嗽声音。有没有放屁。

问:有没有过食苦味。有没有悲忧的情绪经历。

切:有没有秋毛脉。浮脉沉脉为病位之表里、病势浅深?

过食苦味

心(火)

苦火克肺金

伤肺

皮肤枯槁,毛发脱落。

肺脏之病变而连锁效应

皮毛

太阴经



经络



肺脏 ←→ 脾经

↓↑ ↓↑

大肠腑←→ 胃经

悲忧

咳嗽

阳明经

湿

表里

太阴经

联系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里、脏、阴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表、腑、阳经

阳明经

联系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色

五证

五志

五常

五声

病变





大肠



皮毛

白色

主虚主寒 主失血

悲忧

燥气

哭泣

咳嗽





膀胱



骨齿

黑色

主肾虚水饮痰血证瘀血证寒证

恐惊

寒气

呻吟

战栗





胆胰



筋爪

青色

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

怒愤

风气

呼叫







小肠



脉面

红色

主热

喜乐

热气

笑嘻

忧郁









肉唇

黄色

主虚主湿

思虑

湿气

歌唱

呕吐

脾主运化,需肺气宣发和通调水道。而肺气宣发需脾运化水谷精微不断滋润濡养。

脾气虚弱则肺气不足,见少气懒言、语言低微、食少、体倦无力等症状。

肺气虚弱则脾湿不运,见咳嗽、痰多、腹胀、便溏、浮肿等证候。

肺热壅盛、津液不能下达则大肠传导不及而引起发热、咳痰、喘息、大便秘结等症状。

大肠实热而腑气不通则累及肺失肃降而引起胸满、喘逆等症状。

脾被湿困,脾失健运则胃失和降、受纳失职而引起纳呆、呕恶、脘腹痞满、肢体困重等症状。

食滞胃脘、浊气不降则脾不升清、脾失健运而引起厌食、嗳腐吞酸、腹胀、泄泻等症状。
中药常识 恶露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脾胃气虚,外病不愈,发展成脾胃虚寒并引起脘腹隐痛、喜温喜按、食少腹胀、便溏、形寒肢冷等症状。

肺(相傅之官)

主出气;

主呼吸之气

呼吸异常、胸闷、咳嗽、喘促;

主一身之气;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

参与水代谢;

水肿、尿多或者尿少;

`助心行血;

胸闷、心悸、唇舌青紫;

输送营养到全身;

皮肤干裂;

调节气机;

气、血、水运行异常;

脾(仓库之官)

消化吸收

食少腹胀、便溏、面黄、消瘦;

水液代谢

水肿;

生血

血虚;

统血

出血;

转送营养;

腹泻;

维持内脏位置。

胃下垂、子宫下垂;

胃腑(仓廪之官)

受纳腐糜水谷;

通降以受纳正常为前提。

接受容纳饮食

纳呆、厌食、胃胀;

初步消化饮食

胃痛、嗳气、嗳腐;

将食糜下移小肠

呕吐、呃逆、嗳气

止痛的中药有哪些?

延胡索是最常用的止痛的中药。

具体根据病位不同可以有不同配方:

如:止腹痛的芍药甘草汤,中就是白芍药和甘草组合;

止热性痛经的有失笑散,生蒲黄和五灵脂;

止寒性痛经的有乳香、没药;

止痛良方金铃子散,金铃子和延胡索组成;

止风湿痹痛的有蛇类、羌独活、乌药等随病症不同而用药不同;

止疝痛的有蜘蛛。

止头痛的就多了去了,分经论治,太阳头痛用羌活、蔓荆子,阳明头痛用白芷、川芎;少阳头痛用细辛、柴胡;厥阴头痛用吴茱萸、蒿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3897.html

更多阅读

黄褐斑是什么样子解决“斑”级难题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黄褐斑是什么样子【导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市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虽然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遇见的麻烦也随之增加。脸上长斑该怎么治?这是很多人都存在的问题,脸上长斑该怎么解决,黄褐斑是什么样子最好的

智能电视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未来的桥是什么样子

智能电视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电视、电脑、手机。家庭中三块屏幕,电脑早已经智能化了,手机在3G时代正在加速智能化,一块我们非常习惯的屏幕,电视会不会智能化,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正在引起行业内广泛关注,从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三屏合一的

声明:《中药常识 恶露是什么样子的图片》为网友丶美叔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