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作曲家简介汇编 舒曼作曲家简介

2010-1-24 20:38 | 作者: 姑苏随听 | 来源:戏苑九洲

(像片 寒夜闻柝 网上搜得)

…………………………………………………………

  顾达昌男,一级作曲。江苏江阴人,1942年出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艺术部主任。浙江戏曲音乐学会会长。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时期与同班同学合作,首创京剧大合唱“回答今日世界”(贺敬之诗),在第六届“上海之春”演出获得成功,从此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分配浙江,在戏曲音乐领域辛勤耕耘已30年,创作了《双玉蝉》、《大观园》等大小戏曲剧目的音乐百余部;《花烛泪》、《唐伯虎》等影视音乐80余部(集)。其中:《陆游与唐琬》、《西厢记》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大禹治水》、《西施断缆》分别获文化部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荆钗记》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作曲奖。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奖励。创作特点为擅长抒情优美、注重结构布局、讲究个性特色。特别在引进现代科学作曲技法、把管弦乐创作以及多声部合唱创作与戏曲音乐创作紧密结合方面作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代表唱段《菱花镜》是越剧新创作并广为传唱的曲目之一,其起伏跌宕、多层次展开的曲调,以及高难度演唱技巧的设置,为演唱者提供了情感充分发挥的条件,使何英、颜佳、陈艺、周艳、熊飞等演员通过演唱此曲,在全国比赛中频频获奖,此曲已成为演唱教学中的重点保留曲目,也是越剧大奖赛的“热门”曲目。再有一些以吸收、融化各种戏曲、曲艺音调进行创新的插曲性唱段,如《西厢记》、《陆游与唐琬》中的“碧云天”、“柳丝长”、“钗头凤”以及《西施断缆》中的“无词歌”等,均各自营造了深邃的情感意境,一首首新颖独特而富有韵味。另外,为曲目《惜别离》(卢炳容作曲、贺仁忠改编)、《西湖山水》(张茵唱腔设计、贺仁忠音乐整理)、《晴雯补裘》(卢炳容作曲)等通过运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编配后,更加展示了抒情优美的艺术特点,而广为专家与群众欢迎。

……………………………………………………

刘思维男,二级作曲。浙江宁波人,1926年2月出生。解放初期,从教育战线转至群文战线,1950年夏,出席华东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开始从事戏改工作。1962年春,调入宁波市甬剧团任专业作曲。1969年冬,转任宁波地区和市越剧团专业作曲。1988年退休至今,一直在原单位(改称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接受返聘,从事原职。在任越剧作曲的30年中,前9年在宁波地区越剧团与诸多同人合作从事男女合演现代戏音乐创作;后6年在宁波市越剧团独力负责复苏后的女子越剧作曲;嗣后15年均在地市合并后的宁波市越剧团与诸多同仁合作从事新时期的越剧音乐改革工作。先后为剧团上演大、小剧目作曲达百来部(折)。其中,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沙家浜》、《杜鹃山》、《江姐》、《海岛女民兵》、《碧玉桃花》、《钗头凤》、《双金印》、《双龙剑》、《康王告状》、《琼浆玉露》、《归长安》、《孟姜女》、《江南女巡按》等。作品注重“从内容出发”的创作原则,着意刻画人物音乐形象,能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构思严谨,手法新颖。发表在《浙江戏曲音乐论文集》(第二集)上的《我的越剧唱腔改革观》一文,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曾在省、市戏剧节中多次获奖。一度任剧团副团长。

………………………………………………

  何占豪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在不久前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

  胡梦桥女,一级作曲。浙江永康人,1933年10月出生。1949年5月参加金华地委文工团,1952年转入浙江省文工团歌剧队(即浙江越剧团)。相继在浙江越剧二团、浙江越改剧组、浙江越剧一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工作。1952—1982年,从事越剧男女合演改革工作,前期在浙越二团任乐队队长、小提琴演奏员,曾获浙江省乐师奖。60年代始,在周大风辅导下转任作曲。为男女合演作曲的剧目有:《金沙江畔》、《智取威虎山》、《血榜记》、《江姐》、《党员登记表》、《争儿记》、《南海长城》、《赵氏孤儿》、《打瓜招亲》、《代代红》、《白沟河》、《小刀会》、《刑场上的婚礼》、《胭脂》、《五月潮》、《红灯记》、《古墓香魂》、《花烛泪》等。所作男腔,明朗上口、富有气派,又不失韵味。在现代戏《五月潮》中,用三拍子为主角海松山作重点唱段,别具一格。她为建立发展男腔作出了贡献。后在浙越一团任副团长、支部副书记。1983年调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任团长。先后为《春香传》、《大观园》、《唐伯虎落第》、《孔乙己》等团内外演出剧目作曲并获得殊荣。在全国获奖的有:《刑场上的婚礼》唱腔选段获全国现代戏优秀唱腔创作奖、《陆游与唐琬》获第三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西厢记》获第四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西施断缆》获第七届“文华”音乐创作奖、《琵琶记》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奖、《梨花情》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唱腔创作奖、《秋瑾》获中国戏曲音乐第三届“孔三传奖”优秀作曲奖、第十一届戏曲电视剧优秀音乐奖。在浙江省历届戏剧节中获音乐创作一等奖的有《陆游与唐琬》、《黄花案》、《陆文龙》、《西施断缆》、《沁公主》、《貂蝉与吕布》、《商城真情曲》等。曾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访问演出。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会员、浙江剧协常务理事。

……………………………………………………………………

  项管森(1930~)越剧作曲家。又名家寿、项云,浙江省松阳人,1930年10月5日出生。1945年5月就读于浙江省立湘湖师范6年制音师班。1949年1月参加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任江南县政府秘书室职员及场口区中队文化员等,工作至解放。1951年9月由金华地委文工团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音乐教育专修班学习。1953年1月毕业后,调至华东戏曲研究院,后转上海越剧院,重点为男女合演剧目作曲。撰写了《越剧男女声对唱探索》等论文多篇;编辑出版了《越剧"十姐妹"唱腔集锦》、《十八位著名越剧演员唱腔选》、《越剧著名演员唱腔艺术介绍》、《越剧唱腔精选》及越剧《祝福》等书籍和音带;编写了《越剧曲调〔四工腔〕介绍》和《越剧〔弦下腔〕介绍》等电视演播稿及电台广播稿;创作和整理了《梁祝》、《祥林嫂》、《彩楼记》等51部上演剧目的乐曲;整理了《越剧音乐发展概况》、《越剧老调汇集》、《越剧院现代戏唱腔汇编》和袁雪芬、戚雅仙、陆锦花各流派唱腔集等14册及《越剧唱腔研究》、《越剧基调和板腔》等教材7本,供内部学习研究之用,并由上海越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及嵊县《越剧之家》几经翻印,广泛流传于全国越剧界和戏剧界。从50年代前期起,他就对越剧音乐的源流进行探索,几次深入浙江嵊县、舟山及杭嘉湖地区进行实地考查,收集到大量的越剧早期的历史及音乐发展方面的资料,同行对其?quot;越剧音乐活资料"之誉。1985年起专职从事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的编纂工作,任编委,兼任越剧音乐分卷编写组副组长。1988年10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颁发的纪念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陈国良男,一级作曲。浙江嵊县人。1949年8月15日出生。1964年进嵊县越剧团,先后任演奏员、作曲、团长。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经深造并结合艺术实践,成为越剧作曲后起之秀,也为音乐作曲家。曾为嵊县(嵊州)越剧团、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浙江绍剧团、浙江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绍兴市电视制作中心等创作戏曲音乐及电视剧音乐百余部(含合作),如越剧《汉文皇后》、《大义夫人》、《寒情》、《孔乙己》、戏曲电视剧《严兰贞》等,多次获浙江省戏曲会演与戏剧节优秀作曲奖、作曲一等奖等。其中越剧戏曲电视剧《秋瑾》(合作),于1996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曲音乐第三届“孔三传奖”优秀作曲奖、第十一届全国戏曲电视剧“STV”杯优秀音乐奖,专家评论为“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越剧音乐的抒情性和歌唱性,生动而精炼地塑造了秋瑾的艺术形象。绍剧《大禹治水》(合作)1996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越剧《琵琶记》(合作)1995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作曲奖。绍兴莲花落电视剧《翠姐姐回娘家》获全国第十一届戏曲电视剧“STV”杯一等奖。2001年越剧《洗马桥》(合作)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奖。他的戏曲音乐创作严谨精细,追求风格、感情、创新的一致性。在许多越剧音乐中,既保留风格,又吸收融化民歌、兄弟剧种的音乐成分有所创新。另外创作了《绿柳叠翠》等器乐曲10余首,其中《水乐天韵》1986年获浙江省首届音乐舞蹈节器乐创作一等奖与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丰收奖”。著有《试谈浙派越剧“男调”的艺术特色》、《戏曲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动”“静”处理》、《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的创腔艺术》等论文,发表于《浙江戏曲音乐论文集》等书刊中。为中**员。中国剧协会员。1993年始任职于嵊州市越剧博物馆。1999年2月,随傅全香赴澳大利亚悉尼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当地政府授予“中国越剧首次赴澳艺术使者”的称号。现任职于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为《中国越剧大考》执行副主编。

………………………………………………………………

  周瑞民男,一级演奏员。温州市人,1944年4月出生。1962年进温州市越剧团,一直从事音乐伴奏工作,以演奏主胡为主,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赞赏,曾多次获省、市“主胡演奏奖”。并精通“吹、拉、弹、打”四大组民乐,熟练运用越剧乐队常用之西洋乐器,对剧团乐队提高素质起到主导作用,曾多次获“优秀集体伴奏奖”。他还积极投入音乐创作,先后为团内外30余本大戏作曲(有的与人合作),团内有《雪里小梅香》、《泪洒相思地》、《是我错》等,在省、市会演中多次获“优秀作曲奖”与“音乐创作奖”。其中近10本大戏已灌制唱片及磁带,并由浙江电视台拍摄录像,复制CD与VCD。团外的有平阳越剧团的《憨痴传奇》、青田越剧团的《碧莲仙子》等。他还积极辅导温州市与所属各县剧团的青年演奏员、青年演员,为他们教学演奏技巧、音乐理论、唱腔等,取得显著成绩。

……………………………………………………

  吴昌年,艺名吴冰。男,二级作曲。江苏吴县人,1934年8月出生。1949年7月考入上海市地方戏剧研究班表演系,9月结业后分配在杭州市军管会文化处工作。1950年初调入浙江省文工团越剧队任演奏员,1952年起转入浙江越剧团(后为浙江越剧一团)先任演奏员,后兼任作曲,1966年后任专职作曲。1966年作词、作曲的《毛主席身穿绿军装》越剧表演唱旋律优美流畅,曾广泛流传于省内外(90年代由郭福英改词为《颂党》)。“文化大革命”期间,调入浙江京剧团从事京剧音乐创作,并参加省文化局的戏曲音乐研究工作。1979年调回浙江越剧一团任作曲。1991年调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995年离休后仍受聘担任地、县级剧团的作曲工作。自1958年开始系统地自学作曲,40年来参加作曲的大小剧目百余个,获各类奖20余次,其中《汉武之恋》、《情系断桥》等获省戏剧节优秀作曲奖、《出宫回宫》获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民间艺术节音乐设计二等奖。《花烛泪》拍摄成电影。《汉武之恋》拍摄成6集戏曲电视剧。《白蛇与许仙》、《出宫回宫》均已摄成VCD碟片。出版的音像作品有:《龙凤怨》、《唐伯虎点秋香》、《古墓香魂》、《苏小小》、《汉武之恋》等。1988年撰写的《唱腔改革的基点》一文收入《浙江戏曲音乐论文集》。为浙江戏曲音乐学会会员。

【越剧作曲家简介汇编】 舒曼作曲家简介
……………………………………………………

  卢炳容 (1925—1960)男,作曲。浙江永康人。自幼酷爱音乐,尤喜戏曲音乐。1942年毕业于浙江省立湘湖师范简易师范班,在东阳简易师范教书。1944年为学习音乐,入省立锦堂师范及湘湖师范音乐班深造。1946年考入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4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到上海崇明县北堡初中任音乐教师。1950年初加入中共金华地委文工团,任音乐舞蹈队副队长。为大型舞剧《江南农民大翻身》、话剧《上饶集中营》等作曲。1952年全省文工团整编后调入浙江省文工团歌剧队。后歌剧队单独建制,成立浙江越剧团,他任作曲。在为一团女子越剧作曲的同时,还与周大风、陈平等共同研究探讨解决二团男女合演对唱、建立男腔问题。1954年为男演员何贤芬饰演薛平贵一角,运用[弦下调]为基础作成新的男腔,使既有风格又实现同调异腔男女对唱。曾为《晴雯之死》、《庵堂认母》、《西厢记》、《御河桥》、《陈妙常》、《芙蓉花》、《结婚》、《蚂蚁岛》、《罗汉钱》(与大风合作)等剧作曲,并收集记录了大量越剧传统唱腔,曾与周大风合编《越剧曲调介绍》、《越剧曲调新编》、《浙江地方戏曲音乐选》等书,1956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所作《孔雀东南飞》音乐最为成功,优美清新、委婉深沉、韵味浓郁,其中刘兰芝与焦仲卿被迫分别时对唱的《惜别离》一曲,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此剧在1957年省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获音乐改编奖。在《庵堂认母》中吸收戚(雅仙)派《婚姻曲》中之[南调]加以发展,用以表达剧中人互相猜疑、试探的心情,取得很好效果。此剧在1954年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与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中分别获音乐改革奖和音乐演出奖。另外对小生演员陈佩卿的唱腔形成独具特色,起到了引导帮助的作用。为中**员。

……………………………………………………

  刘建宽男,一级作曲。浙江宁海人,1961年4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浙江艺术学校音乐班后进入宁波市越剧团任司鼓。1986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89年毕业后回团任作曲。主要作品有:越剧《孟姜女》获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作曲一等奖、《江南女巡按》获浙江省第八届戏剧节作曲一等奖;二胡协奏曲《醉花阴》、民乐三重奏《风桥夜泊》分别获浙江省第六届音舞节作曲一等、二等奖。作曲的另有越剧《国色天香》、《百花江》及越剧电视剧《梁祝》、《十五月圆》等多部。其作曲特点是将越剧传统音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给以创新,并使唱腔旋律流畅、细腻动情。现任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团长。

……………………………………………………

  连波教授。男,1934年9月出生,河南滑县人。中**员。1956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作教学工作2年;1958年调消阳师范,先后任语文教研组教师、教研组长;1975年参与安阳地区师范大专班筹备工作,后为中文专业负责人;1979年,调至安阳师范专科学校至今历任中文系副主任兼《安阳师专学报》主编,教务处长兼《殷都学刊》主编,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河南省分会理事,河南省文学学会理事,中原孔子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业绩:1994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多次获得河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科研论文奖及其它奖励。1986-1995年被聘为河南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委会中文学科组成员、副组长、组长;1989年被国家教委聘为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委会委员、农林医师组副组长。著作有《回归与拓展》、《中国古代文学》(下)、《沈佺期集校注》、《中州历史人物辞典》等;论文有《〈聊斋志异〉中的诗词》、《诗与乐》、《论中国上古歌谣》、《在风骚之间》、《论“鸿门宴”中的项羽》等80多篇。连波在四五十年代,曾在芳华、少壮、天鹅等越剧团担任伴奏和作曲。1958年进上海音乐学院进修,1年后留院任教。期间,曾为歌剧、越剧、沪剧、京剧、昆剧、甬剧等100多部戏作曲。在戏曲音乐创作方面,既能发挥剧种风格,又能不断创新,善于运用主调音乐的发展方法来展现戏剧矛盾和刻画人物性格,主张必须赋予戏曲唱腔(尤其是流派唱腔)以人物性格化的特征。他作曲的越剧《一枝梅》,1988年获全国“三新杯”大奖赛作曲奖。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中国音乐词典》、《中国民族音乐大观》等书撰稿。出版的专著有:《弹词音乐初探》(该书获1984年上海市高等院校社会哲学科研奖)、《戏曲作曲》、《中国戏曲音乐欣赏》、《越剧音乐研究》、《范瑞娟唱腔选》、《尹桂芳唱腔选》、《越剧唱腔欣赏》等。还多次应邀赴全国各地及日本东京、大阪大学、美国佩斯、哈佛大学讲学。1988年应邀赴香港参加了“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

……………………………………………………

  贺孝忠男,一级琴师、作曲。浙江省镇海人,1932年出生于戏曲艺人之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音乐,10岁起从事越剧音乐工作。先后在上海永安游乐场女子越剧班、大世界永乐越剧团等任司鼓、打击乐。16岁开始拉主胡。1949年进云华越剧团,次年起加入合作越剧团,与戚雅仙、毕春芳共事40年。50年代中期开始兼搞作曲。195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专业。1979年任专职作曲。其主胡伴奏技艺娴熟、托腔细腻精致、过门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极好地烘托了演员的唱腔和表演。他坚持技法要服从主题思想、剧情、人物性格,从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早在50年代初,就探索研究移指法,解放了把位。1951年在《婚姻曲》开篇中,创造了[尺调]定弦的[四工调]拉法(即“仿四工”),以及《楼台会》中的下三把位高难度的华彩性过门。在托腔保调的研究上,找到了理论和科学依据。在他的严格要求和推动下,使剧团拥有一支配合默契、别具风格的乐队,在越剧界有口皆碑。在1981年上海市首届戏剧节上,由他作曲并兼拉主胡的《玉蜻蜓》获作曲奖和乐队演奏奖。共为40余部大戏作曲,另外为小戏和其他剧种谱曲共约百余部,不少作品都已成“合作风格”的代表作。如《玉蜻蜓》、《红色医生》、《还魂记》、《血手印》、《玉堂春》、《光绪皇帝》等戏,为戚、毕流派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戚、毕第二代传人周雅琴、杨文蔚、朱祝芬和第三代传人金静、董蓓芬的培养都有较大贡献。自1983年起,多次与戚雅仙、毕春芳等赴香港演出。数次被评为市、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撰写的论文《越剧伴奏艺术》被收进《重新走向辉煌》一书。曾任静安区第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文化局总支委员、静安越剧团副团长。

…………………………………………………………

  许如辉(1910-1987),又名水辉,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古典音乐功底极为深厚。上海大同乐会会员,师从郑觐文,参与整理并演奏古乐《国民大乐》和《春江花月夜》等,摄有电影和灌有唱片。精通乐器百余种。二十年代末成为中国流行歌曲先驱者之一,作品多为描写社会底层平民生活,有《永别了我的弟弟》、《卖油条》、《缝穷婆》等百余首。1931年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作曲,代表作有《翡翠马》、《女权》、《劫后桃花》等,胡蝶主演。同期谱写了《华夏之风》、《古渡扁舟》、《锦绣乾坤》、《赏春曲》等器乐曲,在上海民营电台播出。1935年创作了中国首部民族交响乐《壮志千秋》,曾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海)上演奏。抗战重庆时期,任大同乐会乐务总干事,陈立夫倡议的中国国乐团团长,大同国乐难童教养院院长,制作军笛等乐器四千余件,分发军营,编练乐队,培养难童,公开演奏,支持抗战。作曲代表作有《寒夜闻柝》、《董小宛》、《忠王李秀成》、《国家典礼乐章》、乐剧《木兰从军》等。1947年始为上海戏曲界作曲,代表作有越剧《真假夫人》、《借红灯》;沪剧《白毛女》(全国首界戏曲会演音乐红花奖)、《罗汉钱》、《为奴隶的母亲》、《家》、《陈化成》等;滑稽《三毛学生意》等。剧作有《木兰从军》、《少奶奶的扇子》、《渡江侦察记》等。全部作品三百余部。作曲特点:韵味十足,民族化、旋律化、情节化和人性化。2007年被上海虹口区文史馆列为居住该地的爱国人士之一.

……………………………………………………

  周柏龄男,二级演奏员。浙江宁波人,1933年9月出生。自幼学会拉胡琴,1949年投身越剧界,在多家民间职业剧团担任乐队伴奏。一专多能,除专长主胡外,琵琶、扬琴、笛、箫、打击乐等乐器均能掌握。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1956年起担任上海越剧院一团主胡,参加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双烈记》等数十出戏的主胡伴奏。参与《打金枝》、《穆桂英挂帅》等剧的作曲。在伴奏中能与演员密切合作,有创造性的发挥,如《穆桂英挂帅》剧中的出场“长过门”、《双烈记》剧中“夸夫”的“C调”唱腔,都是他与演员合作创造的产物。业务上虚心好学,在主胡演奏的指法、弓法上,能吸收同行中各家之长。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他常到上海文化宫等场所去欣赏音乐。还爱好京剧、评剧、吕剧、甬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唱腔和伴奏,借鉴充实自己的技艺。熟悉越剧各个流派唱腔,擅长托腔,是他伴奏的特长。伴奏中能与演员配合默契,有丰富的救场经验。如遇演员在台上发生哑嗓、走音等异常情况时,他能迅速随机应变,采用转调、增加小过门等措施应付,表现出高超的伴奏技艺。

……………………………………………………

  高鸣,男,一级作曲。山东沂南人,1933年8月出生。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主编,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首任理事长,福建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特约审稿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戏曲音乐委员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等。1947年始从事专业音乐工作。1950年入山东大学艺术系学习作曲。1954年入华东戏曲研究院从事戏曲音乐研究。1955年始先后在上海越剧院、芳华越剧团、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福建省艺术研究所从事创作与研究工作。曾为近60个剧目作曲,代表作有越剧《红楼梦》(合作)、《盘妻索妻》、《彩楼记》等。《红楼梦》于1962年拍摄成电影。记录整理、编辑出版的民族音乐有《台湾民歌选》等,创作的歌曲《咱们要大干》曾流行全国。《红楼梦》音乐获中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奖”优秀创作奖。撰写的《山花争艳——介绍台湾高山族民歌》获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节目二等奖。作曲的《滕玉公主》音乐获福建省第十六届戏剧会演音乐创作奖。1988年受文化部、国家民委嘉奖。个人传记与主要业务成就已辑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音乐家辞典》等辞书。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撰入《国际名人录》。

………………………………………………………………………………

  薛岩男,作曲。曾名薛保义。江苏省无锡人,1920年1月出生。1940年秋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本科学习戏剧。次年秋,入四川重庆中央训练团干部训练班学习音乐。1943年夏,入四川重庆国立音乐院分院(两年后改名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迁往上海)理论作曲系学习作曲,先后师从邱望湘、德籍音乐家佛兰克氏等,毕业后任青阳中学音乐教员。上海解放后,先后去苏南军区文工团、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学校工作。1950年夏进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任教员。1951年7月,借到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从事越剧音乐研究工作。1952年9月,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从事越剧音乐作曲,至1985年11月离休。参与创作编曲的越剧剧目有:《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春香传》、《桃花扇》、《劈山救母》、《孟丽君》、《三看御妹》、《彩楼记》、《不准出生的人》等40余部,其中《春香传》在1954年9月的华东戏曲会演中获音乐演出奖。1952年参加编辑出版了《越剧曲调》(与陈捷、马良忠等合编,上海劳动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一书。

………………………………………………

  陈捷,女,作曲。浙江省鄞县人,1927年5月生于上海。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明德女中。早年,受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大哥影响,投奔苏北解放区,编入四分区服务团少先队。不久又被编入新四军一师三旅文工团。后在新安旅行团、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初夏,调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乐队队长兼作曲,其配曲的第一个戏是《借红灯》。后为配合抗美援朝,担任《父子争先》一剧的编曲,该剧的音乐及演出受到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成为当年参加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文艺检阅的特邀演出剧目。1952年10月编写了《越剧曲调》(与薛岩等合作)一书,由劳动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她参与编曲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时获音乐创作奖。与此同时,又参加了《白蛇传》的作曲。其后,参与创作整理、配曲、编曲的有《西厢记》、《金山战鼓》、《万古忠义》、《争儿记》等大小剧目30余部。发表了不少有关音乐创作的文章。

……………………………………………………

  苏进邹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41年11月出生于上海宝山县。1960年进上海越剧院学习作曲,1964年结业后任剧院作曲,1975年至197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进修学习。30多年来参加了80多出的越剧大小剧目的作曲,其中大戏有50多部。主要作品有《忠魂曲》、《三月春潮》、《十一郎》、《桃李梅》、《浪荡子》、《断指记》、《状元打更》、《花中君子》、《会稽太守》、《凄凉辽宫月》、《莲花女传奇》、《疯人院之恋》、《曹植与甑洛》及越剧电视片《沙漠王子》、《辽宫花溅泪》、《魂断铜雀台》等。其中《会稽太守》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音乐二等

……………………………………………………

李子川男,1933年6月出生。江西安福县人。汉族。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曾任江西省地矿局测绘大队副总工程师、省局高级职称评委,《江西地质》编委,江西省测绘学会四、五两届理事,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五届委员,江西省土地利用管理局地籍测量技术指导。从1957年起从事不同等级的控制测量,大、中、小比例尺地形测量;道路、城市规划测量;军工和大型机场建设测量;矿山贯通测量;大、中专测量学授课;编写了《工程测量》;1985年赴科威特参加高速公路建设,任主任工程师;参加土地详查和地籍测量的试验研究和指导。从1964年起先后从事省局、队的技术管理(测绘专业)工作。在本专业、地学等方面发表多篇论文和译文(英语)。研究方向为测量数据处理。

……………………………………………………

李子川 (1927—1991)男,琴师。原名李金海,浙江省上虞县梁湖镇人。祖辈三代当过道士,对打击乐和扬琴、胡琴等均会演奏。1941年5月在上海越剧科班文乐社拉琴,之后随小剧团到杭、嘉、湖和上海大新公司、老闸大戏院等处演出。1945年9月,进姚水娟剧团敲扬琴。1948年考入芳华越剧团拉主胡。1949年2月进东山越艺社,为范瑞娟、傅全香操琴。1950年10月2日再进芳华剧团。1953年1月4日,参加徐玉兰、王文娟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在朝鲜战场上为中朝人民的子弟兵演出,荣立三等功。1954年春,随团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二团。长期为徐玉兰、王文娟操琴,配合默契,并对徐、王流派唱腔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曾为《红楼梦》、《追鱼》、《碧玉簪》、《春香传》、《孟丽君》等剧担任主胡伴奏,灌制了许多唱片和音带。并为《盘夫索夫》、《碧玉簪》、《忠魂曲》、《梅花魂》等剧作音乐整理。他不但伴奏技艺高超,也能设计唱腔和作曲。数十年来,与金采风一起共同切磋,对金采风流派唱腔的形成和发展有所助益。1983年著有《越胡演奏浅谈》,刊载于《论戏曲音乐》一书(1983年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8年搜集并录制越剧唱腔伴奏带,给后世留下了越胡的演奏经验和宝贵的音响资料。曾随上海越剧院到苏联、民主德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演出。

……………………………………………………

  周宝财(1912-2002) 琴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学名周春蕙,1912年出生于宁波市。其父周冬林是宁波徽剧戏班鼓师,兄宝元是京戏班琴师,姐夫是京剧鼓师。他从小在戏班里长大,喜欢拉琴唱戏。12岁时,拜徽班名琴师陈新甫为师。抗战初期,到奉化余彩琴的女子越剧戏班去拉胡琴,从此进入越剧界。为了掌握越剧唱腔的风格特点,他买来越剧旦角施银花的《方玉娘》唱片,仔细揣摩品味,并在工作中,试验着把京戏的一些过门融进越剧,还把京戏伴唱托腔的一些手法引进到越剧伴奏中来,用京剧〔西皮〕的手法来拉越剧的〔四工腔〕,使其既新鲜又悦耳,很受欢迎,不久就正式被聘为乐队主胡。1943年3月到上海大来剧场拉主胡。同年11月为南薇编导、袁雪芬主演的新戏《香妃》伴奏时,在香妃"哭头"一节戏里,被袁雪芬充满激情的表演深深感动,于是即兴用京剧中"亮音"的手法加以衬托,又用碎弓拉出袁雪芬后面的一节哭腔唱段,并用京剧〔二簧〕5-2定弦,从开唱过门,到中间垫头小过门,都是从京剧花旦唱的二簧过门借鉴吸收过来。《香妃·哭头》和后来由他伴奏、袁雪芬主唱的《一缕麻·哭夫》、《梁山伯与祝英台·哭灵》并称为袁派"三哭",为越剧的哭调所创造之新腔。〔尺调腔〕的产生,即由《香妃·哭头》开始。该腔后来又通过《梁祝》、《祥林嫂》等戏的排练,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尺调腔〕板式结构,最后成为越剧舞台上的主腔。  1945年,为范瑞娟的"山伯临终"伴奏时,在男班〔还阳调〕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簧〕的老生唱腔,以1-5定弦,加以衬托,又产生新腔〔弦下调〕。从40年代初期大来剧场开始,他一直是袁雪芬艺术上的长期合作者,直到建国后共同进入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由其伴奏的剧目有《香妃》、《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打金枝》等。在1954年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音乐奖。他把自己的伴奏经验归结为"托、保、衬、垫"四个字。托是指托唱腔细腻熨贴,使伴奏与唱腔和谐一致,两者严丝密缝,血肉相连;保是保调、保板,不使演员走音脱板;衬是烘托气氛,特别是唱句中字与字之间的小过门,要顶调突出;垫指垫过门,衔接和夸大唱腔旋律,从而产生出烘云托月或鲜明对比的艺术效果来。伴奏时,感情十分投入,尤擅拉舒缓抒情之曲,他的琴声如泣似诉,感情特别丰富。1956年开始,转到艺术教育岗位,先后在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音乐班、上海越剧院学馆音乐班执教,培养出越剧琴师30多名,其中上海越剧院的主胡手黄培元、陈新章、陈安福等,均是他亲授的学生。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退休后,仍到上海市戏曲学校兼课。

……………………………………………………

  刘如曾(1918—1999)作曲家、戏曲家。原籍江苏常州。1918年出生上海。少年时代爱好音乐和戏剧。1942年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课余曾为话剧配乐,肄业。1945年参加雪声剧团,致力于越剧音乐改革。1947年,刘如曾加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从事流行歌曲创作,作品温柔婉约,中西融合。以刘今和金流为其笔名,先后创作了《女神》、《晚安曲》、《自君别后》、《骑马到松江》、《春来人不来》、《明月千里寄相思》等歌曲,享誉歌坛。1952年,刘如曾为华东戏曲研究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曲,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音乐创作奖,以及文化部颁发的个人奖。后来,该剧改编成电影,于1954年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刘如曾还参加了沪剧《星星之火》、戏曲片《罗汉钱》、越剧《西厢记》和《祥林嫂》的音乐创作,多次获奖。建国后,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员、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中国音协第二至四届理事、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等职。1999年11月22日,刘如曾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上海,享年81岁。

[ 本帖最后由 姑苏随听 于2010-1-24 22:02 编辑 ]

分享:

9

  喜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3730.html

更多阅读

《混沌之戒Ω》攻略:欧米伽人物简介+剧情解析

混沌之戒欧米伽,以下简称CRO,是混沌之戒Chaos Rings的前传。主人公为一代里的Olgar(奥加),此作的性质是一个前传类型的剧情补完,即便没有一代那样宏大的故事,但是这一作的剧情却依旧感人至深。《混沌之戒Ω》攻略:欧米伽人物简介+剧情解析

虫虫大作战简介加攻略 虫虫大作战修改器

虫虫大作战简介加攻略——简介虫虫大作战是一款即时战略塔防类单机游戏,类似于植物大战僵尸,但画面感更强。玩家要控制的是蚂蚁、蜜蜂、甲虫等其它昆虫,而且,此款游戏不仅有剧情模式,还有双人对战模式,可玩性还是挺高的。虫虫大作战简介

思科模拟器:2 入门之界面简介

思科模拟器:[2]入门之界面简介——简介思科模拟器是网络工程师经常使用的网络实验模拟软件,它可以很快捷的模拟网络中的各种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网络云),搭建各种网络环境,模拟网络拓扑结构等。下面天

驾照科目三考试要求简介 驾照科目一模拟考试

驾照科目三考试要求简介——简介大家都知道现在考驾照是越来越难了,考过一科就已经很是开心了,虽然大家说的科目三挺简单的,但是还要很多方面需要注意的,下面小编就告诉大家一些自己的经验吧驾照科目三考试要求简介——方法/步骤驾照科

股市K线理论简介 中国股市简介

股市K线理论简介——简介K线是一条柱状的线条,由影线和实体组成。影线的实体上方的部分叫上影线,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线;实体分阳线和阴线两种。通过K线图,我们能够把一定周期(日、周、月等)的市况变现完全记录下来。K线理论就是研究K线的形

声明:《越剧作曲家简介汇编 舒曼作曲家简介》为网友住进苹果心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