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容止篇》译文和新注 1-10 长篇 世说新语容止

1.匈奴使臣求见,魏王曹操自觉面貌丑陋,不足以威慑匈奴,便让眉清目秀,须长四尺,声音明亮端重的崔琰做顶,自己则持刀站在一旁。会见结束,曹操派了个人询问使者“魏王的仪态如何。”使臣回答说:“魏王仪表非凡,举止风雅,但是站在一旁持刀的侍卫,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曹操知道后,便派人追杀这个使者。

注:

虽然姿貌短小的曹操不符合当时皮肤白皙,身段欣长的美男标准,但其枭雄自有枭雄气度,其周身所散发出的那股不可一视的霸气同样体现出了一种男人力量的美。所谓的魏晋风度,也不单单指那些面若凝脂,体质娇弱,整日手摇羽扇麈尾,身配玉环香囊的美男子,曹操的枭雄霸气,刘伶的颓然自放,陶渊明的南山闲趣,甚至于王猛的搔虱而谈都被社会看成是一种风度,一种美。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曹操本人尚通脱,唯才是举,做为政治家他对当时建安文化的繁荣及日后魏晋风度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建安初年,他以汉丞相的名义连续颁布了三篇《求贤策》,公开向天下征求那些不忠不孝,但有治国御兵之术的人。这样的一种对人才不拘一格的态度,无疑大为解放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知识份子能够从经学虚假繁复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当时曹操周围名士云集,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人集团,曹氏父子与他们互相切磋,诗词唱和,一同嗟叹生命的短促,又一同讴歌积极进取的壮怀,共同谱写了建安文学的璀璨篇章。从这点上说,名士出身的孔明就远不及孟德了,他领导的蜀汉鞠躬尽粹有余,而逸气神采全乏。三曹,七子,蔡琰,仲长统等邺下文人集团成员所流传下的千古名篇不胜累举;如曹操《短歌行》、《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美女篇》、《赠白马王彪》、《求自试表》、《洛神赋》,王粲《登楼赋》,蔡琰《悲愤诗》等。而蜀汉立国四十二年,可被称为名作的只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区区一篇。

2.何晏长的美丽姿秀,其面容尤为白皙。魏明帝曹睿怀疑他施粉,夏月的一天,送给他热汤面吃。吃完后,何晏香汗四落,轻轻的挽起红色的衣袖擦汗,面色愈发光亮白皙了。

注:

魏晋时名士傅粉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当时人人以白为美,男人傅粉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一种时尚,出身贵胄,才高八斗的曹植是这方面的先锋代表。事实上何晏本人也是施粉的,《魏志》说他为人自恋,粉盒须臾不离玉手,走几步就要回头欣赏下自己留在地上的玉影。(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至于这次为何没有被明帝逮到,只能说明他平日安全措施已做到了天衣无缝。经过这件事粉面何郎得以名垂青史,后世不是以冰雪洁白的花来比何晏,而是以何晏来比冰雪洁白的花,宋人彭渊材咏海棠诗云:“雨过湿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 何郎不仅面容姿秀为世所倾,其衣着品位,服饰打扮也是众名士竟相模仿的对象。他喜欢穿着女人的衣服在街上顾盼生姿,即使后来做了尚书这样的大官,仍不改其习。尽管有些老道先生如傅玄等对之嗤之以鼻,称其为“服妖”,但大多数的士子都大受启发,纷纷改换女性服装游庙逛街,甚至到三百年后的隋朝,大诗人薛道衡仍然在热情的讴歌“衣类何平叔,人同张子房”,足见何晏魅力之大,影响之深。

何晏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为妻,身为驸马他却身性风流,乐于情色,并且风流的正大光明,风流的君子坦荡,风流的理所当然,风流的举世若狂,风流的人人都把他当成好男人,学习的好榜样,关于此内容本人将在言语第二中详细论述,在此按下不表。

3.魏明帝曹睿让皇后的弟弟毛曾与夏侯玄同座,时人说这就象一根芦苇倚靠在玉树上。(蒹葭倚玉树)

注:

《魏志》记载当时夏侯玄深以与这么个无貌无德无才的人同座为耻,不高兴的神色溢于言表,明帝看到后很不高兴,马上就贬了夏侯玄的官。夏侯玄,字太初,天生英明俊朗,博学多思,好谈《老》《庄》,少负盛名,与何晏,王弼二人共称正始名士并一同首开魏晋南北朝300年清谈之风,做为士林领袖夏侯玄还与诸葛诞(诸葛亮堂第),李丰,司马师等名震当时的菁英才俊所交好,一群青年人整日在一起吟风弄月,抚琴吹瑟,谈天说地,世人无不为之倾倒。这么说来也难怪夏侯玄这么老大不高兴了,皇帝安排了这么个无论长相,才学,声望都与其相差甚远的毛曾与之同列,无疑大大刺伤了他名士的自尊心。(魏晋名士大都是很清高很自恋的)当然这件事最倒霉的还要数国舅毛曾,光非但没沾到,还被遗笑万年,蒹葭倚玉树这一典故常常被后世用来形容一美一丑天差地别不能相比。

在这两则故事中频频发难的魏明帝曹睿其实也是个天姿英秀的玉人,其母甄洛相传便是让曹植魂牵梦绕的洛神,对于她的外貌曹植的《洛神赋》歌云:“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母亲如此惊鸿蔽月,儿子自然也超凡脱俗,《魏志》记载曹睿风姿挺拔,面目俊朗,长发垂地,是个不折不扣的贵族美少年。至于曹睿为何老是刁难何晏,夏侯玄,则只能说明当时社会对男子仪容的重视,连皇帝都不能免俗,要处心积虑的打击竞争对手。

4.众人望见夏侯玄就好象朗朗明月扑入怀中,望见李安国就如同巍巍玉山将崩于前。

注:

李丰,字安国,与夏侯玄都是魏晋时著名的美男子。不同的是夏侯玄长的清明俊朗,散发的多是江南女性的清秀,所以用明月入怀来比喻他的婉转,温柔;而李丰则长的巍峨挺拔,展现的多是北方男儿的雄健,故用玉山将崩来形容他的奇伟,俊丽。

二人不但以美貌齐名,更是患难与共的生死之交。前文提到在明帝时,夏侯玄与李丰,司马师等多名青年才俊交好,一群人年少无愁,终日吟诗做画,弹琴斗弈,好不风流。孰知世事难料,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兵变,族灭曹爽一门,掌握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不久,司马懿死,司马师以大将军之职执掌国政,都督中外诸军事,骄横不可一世。而夏侯玄身为曹魏亲族,又是曹爽亲信,屡遭贬官,性命更在旦夕之间。另一方面,李丰虽被司马师视为亲信,官升中书令,但其对司马师这个曾经的好友已大失所望,心中更紧系至交夏侯玄的安危。此时为了朋友的友谊,为了国家的忠诚,李丰甘于放弃到手的荣华,铤而走险,秘密联系夏侯玄及国丈张缉,准备一齐起事拿下司马师,并推夏侯玄辅政。但天不随人愿,事泄后司马师对这两个曾经的好友大开杀戒,均族灭夏侯玄,李丰两家。临刑时,夏侯玄,李丰皆神情自若,一如往常,夏侯玄还是如朗朗明月般清秀,李丰还是同玉山将崩般巍峨。行文至此,不禁惊乎,谁说魏晋男儿只会涂脂抹粉,顾影自赏,为了朋友,他们不惜以身犯险;大难临头,仍能处变不惊。夏侯玄,李丰非但是清丽俊秀的美男儿,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5.嵇康身高一米九一(七尺八寸,晋一尺为24.5厘米),风姿特秀,见者无不叹道:“萧萧清风,明爽俊朗。”或赞曰:“凛凛寒松,高拔清峻。山涛说:“嵇康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

注:

《颜氏家训》记载当时的名士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于此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而嵇康粗头乱服,不加修饰,常常一个月都不沐浴洗漱,却仍同玉般明亮,如松般清峻,以高伟俊秀之容闻于当世,留于青史,可见其真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已经美的让人无语了。当时人都称赞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此外,一次嵇康上山采药,正流连于山色,一老樵夫望见他的神采,惊乎:“此仙人也”。

与那些体质娇弱,终日只知打扮修饰,对坐空谈的名士不同,身为皇亲国戚(娶沛穆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大名士,大玄学家,大文学家,大音乐家的嵇康还乐衷于体力劳动,每年夏天,他都会在自家院中柳树下打铁不辍。借着打铁他也练就了强壮的体魄,健美的肌肉,再加上那俊朗的面容,巍峨的身姿,即便以古希腊的审美标准看嵇康也是第一流的美男,比起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也不遑多让。

嵇康不但玉树临风,更是博学多才,他能诗善赋又精晓音律,竹林七贤中,数其艺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论诗,虽然钟嵘的《诗品》将阮籍列为上品,嵇康列为中品。但人们一谈起魏晋风度,首先想到的不是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咏怀诗),而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和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兄秀才入军)而细读下来,无疑后者比前者更加洒脱,飘逸。是啊,“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历代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艺术心境啊。

论论文,嵇康更远胜其余六人,他的名作《养生论》,《答难养生论》,《琴赋》,《声无哀月论》等,皆清峻携远,意蕴悠长。如《养生论》:“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全文流畅自然,简洁明晰,行云流水间,其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论点宛若清水出芙蓉。嵇康论文的浑然天成,灵犀玄妙,在此生动可见。

论音律,阮籍最好的琴曲《酒狂》也远不能同嵇康的《广陵散》相媲美。除《广陵散》外嵇康还创作了被称为“嵇氏四弄”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并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的琴曲。隋朝时炀帝甚至把“九弄”列为朝廷取士的条件之一,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至于《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是嵇康根据古曲加工而成,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并称“稀世之音”为中国五千年音乐史之最高成就。相传嵇康抚奏此曲时,日月增辉,风轻云淡,百兽无声,众仙下凡。

论书法,嵇康更以一手草书独步当世,凭那洒脱的个性,自然的玄性,桀骜的龙性,及诗赋音律全方位的艺术功底,嵇康的书法俊洒飘逸而不失苍劲,龙飞凤跃而不失雅正,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直到唐朝张怀瓘仍在他的《书断》中对嵇康的不在笔墨,出自自然的书法风格赞叹不已。

当然嵇康最令人高山仰止的既不是他的天姿秀出,也不是他的才情四溢,而是其独立健全,震古烁今的人格伟力。嵇康所处的年代正值魏晋之交,当时司马氏为稳固统治,以名教的名义大肆杀戮异己,诛灭了曹爽,何晏,夏侯玄等八大名族。《晋书》也屡次提到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可见政治环境之险恶。嵇康的一个至交山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为司马昭心腹并身居吏部侍郎这样的高位,一次他离职高升,便邀请好友嵇康来接替自己的位置。想必山涛这么做也出于好心,他希望嵇康能借这次机会改变与司马氏不合作的态度,以便躲过血淋淋的屠刀。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朋友了,或他太低估人类的高贵品质了,刚肠疾恶的嵇康接到邀请后,为显示决不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断然作书与举荐他的山涛绝交。

在这篇响震千秋的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先是将山涛这类趋炎附势的官僚描写成“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的没主见的怪物;紧接着又阐述自己追逐自由的决心,就如麋鹿虽身挂金饰,但仍志在丰草。然后,嵇康又写了自己不适合作官的“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其中的“甚不可者一”, 嵇康更是将矛头直指权臣司马昭,公开宣扬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要知道,当时名士王肃、皇甫谧等人为替司马氏篡位制造礼教依据,杜撰了许多汤武周孔的名言。嵇康在这里说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等于公开反对司马氏篡魏,这无疑戳到了人家的疼处,据说司马昭读毕此文,对嵇康深为嫉恨,杀心顿起。

嵇康作书与举荐他的挚友山涛绝交,体现了他不为强权所迫,不为荣华所惑的独立人格。然而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统治者都是外仁义而内阴狠的,他们不会容忍任何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出现,去揭露他们的虚伪,去挑战他们的专制,公元263年,龙性难训的嵇康被统治者司马昭残酷杀害,高亢激越的《广陵散》终成绝响。

嵇康被处死的罪名虽然是“言论放荡,害时乱教”,但事实上,出身儒学世家的嵇康却是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仁者精神,嵇康的死实则是求仁得仁,以身殉道。那个年代,路人皆知,司马氏虽表面以孝治天下,但实则不忠不孝,公元260年,司马昭甚至指示手下刺杀皇帝(曹髦),面对弑君这样的大悖伦常,朝野上下却一片鸦雀无声,那些平日满口仁义道德的老道先生哪去了,他们全都哑巴了吗?不,是他们在刺刀下忘却了“威武不能屈”,是他们在荣华前丢弃了“富贵不能淫”,他们才是礼教真正的背弃者,他们才是真正的“害时乱教”。而此时只有嵇康也惟有嵇康敢直言揭露司马氏的虚伪丑陋,敢捍卫儒家的忠孝仁义并批判司马氏肆意歪曲的“汤武周孔”。可见,那时嵇康才是礼教最坚定的捍卫者和执行者,他捍卫了礼教最原汁原味的精神内核,决不允许半点政客的虚假污秽去亵渎它。

后来以卫道士自居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颇多讥讽,认为他们离经叛道,毫无社会责任感。对此,我们不得不怒吼像司马光这样用礼教杀人的侩子手,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嵇康离经叛道,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嵇康没有社会责任感。司马光他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就不会“亲小人,远君子”。饱读经史,深谙事故的司马光不可能看不清,蔡京、苏轼,谁是小人,谁是君子。但他执政后,仍然重用变节投靠他的蔡京,而疏远此前一直支持他的苏轼。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他需要的只是卑鄙下流的政治打手,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仁人君子。他为了党派斗争的一己之私,竟可以故意毁坏吏治,这样的人叫有社会责任感?司马光的名言是“开卷有益”,可在没读书前,他还是个砸缸救人的小英雄;可在读书后,他却成为了用礼教杀人的侩子手,简直是另一个版本的闰土啊。所以他的名言应是“开卷杀人”。

不是我有意污蔑司马光,实在是他用礼教杀人的证据,铁证如山,不容狡辩。请看,被清朝著名学者沈家本做为中国古代刑法学的典型案例而在《历代刑法考》做重点记录的北宋“登州阿云案”。公元1068年,登州妇女阿云因不满未婚夫相貌丑陋,就趁未婚夫在田里休息时,用剪刀连捅未婚夫三十多刀,但未婚夫未死。事后,阿云向官府自首。案情并不复杂,但由于党争的关系,层层上报,最后这么一个普通民女的刑事案件竟然要当朝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亲自参与审理,要当朝皇帝宋神宗亲自加以裁决。改革派王安石等人认为阿云谋杀未遂,又有自首情节,应判三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保守派司马光等人忽视客观案情,匪夷所思的将阿云这个平民女子的生死同社稷存亡联系起来,认为如果不杀阿云,“夫为妻纲”的天道伦常就要崩溃,而伦常的崩溃将直接导致国家的混乱和灭亡。宋神宗最后支持了王安石一派,判阿云三十七年有期徒刑。不过,这事还没完,十六年后,宋神宗去世,哲宗年幼,高太后启用司马光总理朝政。没想到,司马光多年来竟一直对阿云案耿耿于怀,上台后,立刻翻案,将阿云以“大逆”的罪名处死。司马光这样做完全就是挟怨报复,草菅人命。而且,此恶例一开,以后历代,只要是妻子谋杀丈夫,不论动机什么,成功与否,有无自首情节,都几乎必死;相反,丈夫谋杀妻子,则往往被从轻发落(如明大画家徐渭谋杀了妻子,只被判刑七年)。毫无疑问,晚年的司马光早已不是那个砸缸救人的小英雄,而是用礼教杀人的大魔头。而这样一个大魔头,又有什么资格去批判竹林七贤,去批判高伟俊秀的嵇康呢?

嵇康被杀的四年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西蜀名士李密为太子属官。李密不愿同司马氏同流合污,但人格又没有嵇康那么高大,不敢明言拒绝,于是便上了一道《陈情表》,语言委婉曲折,假借照顾祖母为名,拒绝奉诏。另人无比沉痛的是,无论是辞采还是内容所表现的人格精神都远远不及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陈情表》竟一直是各个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的必备篇目,而《与山巨源绝交书》却从未被提起。知道,这代表了什么吗?代表了直到今天,直到今天,中国的领导者仍然没有放弃对人民独立人格的打压,仍然没有放弃对人民自由精神的扼杀;仍然希望人民即便是提反对意见,也要像李密假借“孝”的名义一样,在“人民内部矛盾”的框架中委婉的表达;仍然决不允许人民在表达意见时,同嵇康一样放言无惮,直言揭露所谓“礼教”虚伪的外表。

如今我们只能借助史书去追忆嵇康那龙章凤姿的玉容,而他“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般高妙玄远的艺术天分也非常人所能模仿,但他那不畏强权的独立人格做为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却值得我们每一代中国人薪火相传。在今天这样一个建设中的公民社会里,仍然有许多司马家的“汤武周孔”。身为一个中国人,当我们目睹了农民工辛苦一年却只能换来一张张啥也没用的白条;耳闻了一个又一个矿场爆炸,一批又一批的矿工遇难惨剧后,不禁要问难道“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仅仅是写在纸上,唱在口中的吗?亦或“工人阶级”这个名词本身也同司马氏的“汤武周孔”一般,是可以根据政客们的需要随意歪曲解释的吗?在这我要说的是,作为嵇康的后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像他那样站出来,直言揭露这虚假丑陋的“汤武”,积极批判那矫饰污秽的“周孔”,让某些问题能更早的暴露出来,让公民社会能更健全的发展,让象征独立人格的《广陵散》传唱千古,光照千秋。

6.裴楷说王戎的眼睛炯炯有神,如雷电般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注:

王戎虽体貌短小,但双眼却清澈如水,熠熠生辉。《晋书》说他能直视太阳,眼都不眨一下。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为“竹林七贤”之一,但与其他六位相比,他非但在艺术上乏善可陈,毫无成就;为人更是趋炎附势,热心仕进,毫无政治操守。主动投靠司马氏谋得高官后,王戎更是大肆刮地敛财,据说他的庄园遍及全国,其田产数量之多让所有京城富豪都望尘莫及。当然,另后世讥笑最多的还是他的吝啬,《世说新语》吝啬篇总共只有九则,王戎一个人就独占了四则,足可称的上是真人版的葛郎台,夏洛克了。

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戎“修身,致国,平天下”都做的极差,但他对家族却可谓贡献巨大。出身中级官僚家庭的王戎先是靠加入“竹林七贤”博得重名,后又不失时机的"单飞",主动投靠司马氏集团;而司马氏靠兵变上台,名不正言不顺,迫切需要像山涛,王戎这样久负盛名的名士为自己装点门面,聚敛人气。在此情形下王戎自然官运亨通,一路高升,最后更高居司徒(三公之一,相当于今天的总理),一举奠定了他琅邪王氏第一流世族豪门的地位。虽然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自王戎起,琅邪王氏历经晋,宋,齐,梁,陈,隋,唐七个朝代,先后六百余年,都始终保持了最显赫世族高门的地位,创造了家族史上的神话,堪称中国第一豪门。在这漫长的六百余年里,琅邪王氏非但是一支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更是一株五彩斑斓到处挂满着眩眼霓虹的艺术奇葩,产出过像王羲之这般天人无二的大艺术家。所谓万事开头难,从开创琅邪王氏六百年豪门地位的角度讲,王戎的确对家族功勋卓著,对历史影响巨大,尽管他本人为世所不耻。

7.潘岳面若凝脂,身长玉立,外加那秀小的小嘴,细长的双眼,宛若一个出水芙蓉般的清纯玉女。年少时,他夹着弹弓出游洛阳,妇女们遇见他,无不手拉着手围在他身旁舞蹈。左思面容丑陋,也学潘岳的样子出游洛阳,老婆婆们看到他(冒充潘岳),都用口水狂喷他,最后左思狼狈而回。

注:

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男子。关于上则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语林》记载:“潘岳长的非常俊美,每次出游,老婆婆们都把水果投递给他,所以他次次都能满载一车水果而回;而张载长的非常丑陋,每次出游,小孩们都用破砖乱瓦狂仍他,所以他次次也能满载一车破砖乱瓦而归。

对于潘岳的“掷果盈车”,后人评论时总不免带有浓浓的醋意,如卢文弨在《钟山札记》中就不以为然的认为潘岳那时只是一个少年,妇女们是因为他可爱,才送他水果的;后来嘉锡案也打破醋坛跟着唱和;“卢文弨的观点十分正确,但我可惜他没看刘峻的《世说新语.注》,不知道掷水果的是一群老婆婆。天啊,老年妇女喜欢小孩,送给他水果,很正常的事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诸如此类贬损潘岳美貌的观点后世还有很多,但无一不是出自评论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心理。如果老婆婆一看到小孩可爱就送水果吃,那拿全中国的土地种水果都不够。实事就是的讲,潘岳的美貌的确能在人群中产生台风效应,令所有一睹其玉容的女子都为之疯狂,为之沉醉,为之甘愿打破礼仪的束缚,大胆的拜倒在他的青衣杉下。

潘岳虽是一出门便能刮起旋风的大众偶像,但他对妻子却极为专情,从一而终。二人从订婚到完婚经历了漫漫十七年的异地相思,在这漫漫十七载,潘岳遇到过无数次妇女的掷果盈车,联手共萦,但每一次他都只是对以礼貌的微笑,这一切只因他心中那份对未婚妻矢志不渝的爱恋和忠诚。而这份爱恋和忠诚在经历了漫长的爱情长跑后更转化为二人的长相厮守,相濡以沫和两情相悦。婚后,潘岳夫妇从未有过一丝的怀疑和猜忌,妻子的心中只有丈夫一人,丈夫的心里也只有妻子一个,堪称羡煞世人的神仙眷侣。

也许是天妒良缘,在一起携手走过了二十三个春秋后,潘夫人突然撒手人寰,丧妻之痛使潘岳久久不能自拔,终于化悲为诗,满怀深情的写下了三首《悼亡诗》,开中国悼亡文学之先河。其中第二首尤为传神,其深深追思之情跃然纸上,让人不由伤怀。现摘录如下: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覩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此文现在看来虽略显粗糙,但后世李商隐、苏轼、纳兰性德等人就是沿着他开创的轨迹写出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这样婉约凄美,真挚动人的悼亡诗词。从这一角度讲,悼亡文学的“教父”潘岳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当然,潘岳的诗文在旧时仍然极负盛名,其文采与陆机并列为西晋第一,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之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称赞潘文“锋发而韵流”;钟嵘《诗品》更是将潘诗归为上品,推崇备至。

潘岳不但是用情专一的好丈夫,同样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五十岁时,因为母亲患病,便弃官回乡,专心照料母亲(征补博士,未召,以母疾辄去,官免)。回乡后,因为失去收入,潘岳不得不以种田为生,对此他在《闲居赋》里洒脱地写道:“浇地种菜,是为了养活全家;蓄养羊群,是为了挤羊奶侍奉母亲。”在潘岳的悉心照料下,他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并一直过着恬淡而又幸福的晚年生活。

潘岳的容貌有如出水芙蓉般清丽,才华有如青山飞鸿般高妙,对妻子他能始终不渝,对母亲他也能至勤至孝;但真的非常遗憾,他的政治气节却不是同样的出淤泥而不染。在政治上,潘岳为人热心仕进,媚事权贵,先后依附于权臣贾充,杨峻,贾谧三人。贾后(贾南风)执政时,潘岳作为权臣贾谧(贾后之侄)的文学集团“文章二十四友”之首,积极为贾氏当政进行文字宣传。此外,潘岳为了献媚贾谧,还每每恭候在贾谧宅外,一看到他出门,便马上望尘而拜。潘母见潘岳如此趋炎附势,忧心如焚,常常提醒他应尽早悬崖勒马,远离政治是非。可此时这位大孝子正沉浸于官场的春风得意之中,对母亲的劝告置若罔闻。

潘岳做为贾氏集团第一文胆,不只是写些为贾氏家族歌功颂德的文字,更直接参与了罢黜当朝太子司马遹的宫廷阴谋。《晋书﹒愍怀太子列传》记载,贾后一次以晋惠帝患病为名,将素有众望的太子司马遹骗至一别室,逼其饮酒。然后趁他酒醉,神志不清时有命他抄写了份文稿。而这份文稿便是大才子潘岳模仿太子口吻写的,大致内容是:“父皇你应该自己退位,如果不退,我就逼你退位;皇后你也应该自己退位,如果不退,我就只好杀了你”。太子稀里糊涂的抄完这份潘岳为他量身定做的催命符后,马上被“总导演”贾后告发,随即便以太子亲自书写的文稿为凭,将其废为庶民。显然,在这场卑鄙的宫廷阴谋中,潘岳充当了贾后的帮凶,此时他那卓绝高妙的文采已不是用来讴歌爱情的忠贞,亲情的甜美,而是用来栽赃假货,成为了丑陋政治斗争的一道工具。

可人算不如天算,这次潘岳又站错了队。太子被废后不久,赵王司马伦便发动兵变,族灭了贾氏一族。更不巧的是,新当政者司马伦的亲信孙秀与潘岳素有过结(从前孙秀在给潘岳作下属时,常常被潘岳责罚,羞辱)。在孙秀靠司马伦的威势权倾朝野之后,潘岳一直很恐惧,一次在朝中遇见孙秀,便试探道:“阁下还记的以前的事吗?”孙秀马上没好气的答到:“以前的事我都藏在心中,怎么可能忘记呢!”

孙秀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可此时潘岳仍不知进退,仍不愿抛弃权位退隐山林。三个月后,淮南王司马允发动兵变失败,被杀;孙秀便趁机诬告潘岳与淮南王一同密谋造反,并以谋反罪判族灭潘岳一门。

刑场之上,潘岳望见自己两鬓苍白的母亲也扣着枷具,等候处决;一阵秋风,又让他想起了从前母亲的种种劝告。无限的愧疚和懊悔使他无地自容,最后他流着泪对母亲磕头作别道:“儿对不起你啊,妈妈!”

潘岳在混浊肮脏的政治斗争中没能守住气节,随波逐流;贾氏倒台后,又不知进退,最终酿成了他人生的悲剧。但无论如何,他那惊鸿蔽月般的容貌仍为历史增添了一组异彩,勾起了后人无限的向往,尽管他白璧有瑕。

8.王衍容貌秀丽,玄谈精妙,常常拿着一把白玉柄的麈尾,其手竟如白玉般白皙通透。

注:

王衍,字夷甫,竹林名士王戎族弟。其人少小知名,精通玄学,尤其擅长谈论《庄》、《老》二部经典,外加他出身名门,人也长的明亮秀美,端庄瑰丽。在魏晋这个重门弟,重玄学,重风神仪表的年代,王衍可谓具备了一切成名,成功的要素。所以一出道,便名满天下,被前辈名士们争相夸赞,而后辈士子们更将他视为楷模,竞相模仿。其实王衍并不是一个有自己哲学理论体系的玄学思想家,他清谈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擅长信口胡吹,而且口若悬河,他的话也因常常前后颠倒,矛盾被人称之为“口中雌黄”(信口雌黄的成语出处便在于此)。当然魏晋时的清谈,也不完全比赛口才,它同时也是名士们展现自己仪表风神、时尚品味的完美舞台。王衍在这方面做的极为成功;第一,他端庄清秀,好似林间清风,是魏晋时著名的美男子;第二,他极注重当下流行品味和他自身风格的搭配,比如男子的器物挂件自古以来便是男子风度涵养的象征,孔名的羽扇伦巾,谢玄的紫罗香囊,当今的时尚名表,都属此例,当时麈尾是儒、道两家都十分推崇的法器,而麈尾的质地、式样也有很多,王衍所选的白玉柄的麈尾,很好的凸显了他美白嫩滑的玉手,又体现了他庸容大度又不失纤巧秀丽的风格,使得他在众人中尤为出挑夺目。王衍之后,后进名士纷纷效仿,选用白玉柄的麈尾,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品位。

对于迎面而来的美誉,王衍也不免自美,常常自比为春秋名士子贡。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当年他出使齐、鲁、吴、越、晋,游说五国国君,使得孔子的鲁国能免于战火,而其余四国一片乱战,并直接导致吴国与三国交战,可以称的上是吴国灭亡的真正幕后“黑手”,司马迁也为他称颂:“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而我们的这位历任高官的王太尉虽说也精于辩论,但他辨的不是什么富国强兵之策,也不是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而是缥缈虚幻的《老》、《庄》哲学。更为可悲的是由于王衍在仕途和士林中的名利双收,使后进的士子都以他为榜样,轻视治国安民的实际工作,而把玄妙虚幻的哲学思辩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于是乎,士风日下,以至于在二十多年后,个大少数民族都能轻而易举的马踏中原。关于轻浮的王衍和他对社会所起到的荒诞作用,我会在下一则关于王衍小节里详加描述。

9.潘岳和夏侯湛都是著名的美男子,又喜好同行,被当时人称为“连壁”。

注:

夏侯湛,字孝若,长的清秀玉润,而且富有文采,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美男作家,他的文章非但体制宏伟,在细节处也能巧构新词。在魏晋之时,儒教衰落,玄学兴起,压在妇女们身上的礼教枷锁大大松动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追捧是如此的直白、热烈。前文潘岳的“掷果盈车”已经让人大跌眼镜,其实江南女子的追星举动才更让人拍案叫绝。在比潘岳更早五十年的江南,那时周瑜英姿勃发,秀美宛若玉剑,江左人人赞曰“周郎”。周郎不但文韬武略,而且还精于音律,擅长抚琴。他走在路上,只要听闻有人弹错了琴声,便会寻着琴音,找到那人,手把手的教他弹琴。后来,众多忠实的“瑜迷”抓住规律,便纷纷搬到周郎时常路过的地方,故意弹错琴声,以期周郎能顺着她们的心曲,缓步走上阁楼,与其幽会。从此,江南便流传了“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其实,潘岳、夏侯湛的“连璧”之说,也是北方拷贝的南方,早在东汉末年,江南的虾米们便将周瑜和孙策奉为“江东双璧”了。

在魏晋南北朝“浮竞”士风的影响下,众名士间,门弟,容貌,文学,辩才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个士子要想凭一己之力在众名士间脱颖而出,除非如子健才高八斗,又或者是吕布力冠九州,不然晋升之路,何其艰难崎岖。于是乎,在此背景下,各种各样的组合、团体便应运而生。其中声震四海,名垂千古的就有“三曹,二陆,建安七子,蜀汉五虎将,桃园三杰,诸葛三英,竹林七贤,文章二十四友,竞陵八友等等。”形成组合,团体是在短时间内聚敛人气,扩大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其中“三曹和建安七子”所代表的建安文学,“竞陵八友”所代表的永明文学,分别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组合能帮助团体内不怎么行的成员也借着组合的光环留名于灿烂的历史星河中。就如这则故事中的夏侯湛,论政治,他虽然也做到散骑常侍这样的高官,但政绩也实在是乏善可陈;论文学,即便是在星光多少有些黯淡的西晋,也很少有文学史家肯为他在西晋文学的专栏中单独留下几行字,更别说,辟开一节,专门论述了,可见,他在众文学史家的眼中只是个三、四流的作家;论相貌,他虽也算个美男子,但还远没有美到如潘岳,卫玠这般一上街就可能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程度,由此可知,他的美也就稍好于常人,在众名士中并不突出。但就是这个夏侯湛,硬是凭借与潘岳“连璧”的美誉,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漂亮精彩的一笔,由此可知,组合、团体也确能让不少人获益非浅。

10.裴楷容貌俊丽,一天因病卧床,晋惠帝便派王衍前去探望。裴楷面壁而卧,听闻王衍来,便回头惊鸿一瞥。王衍从裴府出来,就对人说:“裴楷双眸闪闪就如雷电,精神奕奕,所以一定只是小病。”

注:

裴楷,字书则,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地图学家裴秀的族弟。他从小精读《老》、《庄》,二十岁便扬名海内,与竹林名士王戎齐名。裴楷身材伟岸,容貌秀丽,气宇轩昂,既有儒教君子的谆谆长者之风,又有疏狂名士的洒脱飘逸之气。他的这种儒玄双修,兼而有之的风格最突出的便表现在吊唁阮府的故事里。那时,竹林名士阮籍的母亲病故,大诗人阮籍狂放不羁,蔑视礼法,在自己母亲的灵堂上,公然披头散发,赤裸身体,还不停的狂饮烈酒,并时而大哭,时而大笑,时而难过的口吐鲜血。要知道,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母双亲的丧事可谓子女们的头等大事,有着一整套的繁文缛节。身为社会名流的阮籍在灵堂上的率情任性,肆意妄为在当时自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的人如大臣何曾就对阮籍的行为深恶痛绝,强烈进言执政者司马昭,要以“不孝”的罪名来惩处他;有的人如嵇康了解阮籍内心深深的痛苦,带着酒,挟着琴来探望,并用美酒和动听的琴声来送别他的母亲。而裴楷的做法则与前两类人,颇为不同;他来到阮府,作揖,上香,磕头,按照一整套的传统规范来行礼,礼毕,便起身离开。出来后,别人问他:“阮籍如此不尊礼法,你为何还用礼法的规范来对待他?”裴楷的回答极为圆滑,他说:“阮籍是世外之人,所以可以不尊礼法;但我是世俗之辈,所以要尊从礼法。”裴楷的回答虽然不比嵇康那般对阮籍大张旗鼓的支持,但其实也是对他不羁行为的默认。这样的一种儒玄相通,互不违背的见解,对后世南朝那些既需要儒家的世袭观念来继承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又需要玄学洒脱潇洒的风度来快乐享受人生的士族子弟又着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

与其他魏晋名士一样,裴楷除了容颜如玉外,也同样巧于辞令。只不过他即不同于阮籍的遥深浑厚,归趣难求;也不同于王衍的空虚荒诞,信口雌黄,而是直言敢柬,针对时弊。一次,晋武帝向他垂问当今政策的得失,裴楷立刻答到:“现在晋朝之所以还不能同尧舜时相比,就因为有像贾充这样的人在。”要知道,贾充当年因指挥刺杀魏皇帝曹髦,被司马家族视为心腹,立晋之后,更是进爵鲁郡公,官居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可谓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但晋武帝硬是在裴楷的言之凿凿、耿耿忠心面前对贾充这个服务多年的家臣起了疑心和不满,下诏将他外调地方。以后武帝每每遇到军国大事,都要征求裴楷的意见,而裴楷每次都能陈述厉害,权衡轻重,为武帝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使得武帝和众大臣对他都心悦诚服。

11.有人对王戎说:“嵇绍在众人中卓而不群,好似一只野鹤在鸡群中独立。”(鹤立鸡群的成语便出于此)王戎答到:“你是没有见过他的父亲啊。”

注:

嵇康当年临刑东市前,对他只有十岁的儿子嵇绍说:“山涛伯伯在,你就不是孤儿。”嵇康死后,嵇绍母子三人,便一直隐居在山阳,身居高位的山涛果然不计前嫌在生活上给了他们很多的帮助,使得这孤儿寡母在山阳一直过着简单安乐,与世无争的日子。嵇绍成年后,山涛又出面,力保他出仕为官。为了答谢山涛对年来的照顾,嵇绍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出仕,服务苍生,于是便离开隐所,来到京城洛阳。

嵇康“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他的儿子嵇绍,当然也似凤凰涅槃,人中矫龙。他一来到洛阳,就好似精灵下落凡间,仙女沐浴清河,在京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他在众人中,就好比仙鹤在鸡群里独舞,明月在群星中闪亮,他是如此之美,美的不带一点尘俗,在京城庸俗的珠光宝气里,他就好比一块不加雕琢,却清澈无暇的天然美玉,使观者不由地为之陶醉,为之拜倒。

嵇绍不但继承了嵇康龙章凤姿的外貌,言语犀利的词锋,更重要的是他也继承了嵇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公元304年,晋惠帝的车队在荡阴被成都王司马颖的部队团团包围,面对血淋淋的屠刀,那些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哪里去了?他们背叛忠孝,四散逃命;面对狰狞残忍的敌人,那些整日“之乎者也”的老儒又哪里去了?他们抛弃礼仪,抱头鼠窜。此时,只有嵇绍也唯有嵇绍,跳下马,登上皇辇,如泰山一般仗剑护在惠帝身前。那时,敌军人数众多,一眼望去,如浩瀚汪洋,不见尽头,可嵇绍毫不退缩,他知道他所捍卫的不仅是身后的这个弱智皇帝,而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他决心誓死卫道。只见,敌人如波涛般汹涌奔腾而来,嵇绍倾尽平生所学,就想海边的高山一样让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有来无回。鲜血渐渐染红了他白皙清透的玉手,血迹慢慢爬上了他冰雕玉琢的面孔,太阳缓缓沉入西边,血染的红霞开始浮现天际。战至黄昏,一堆一堆的敌军尸体在嵇绍脚下垒成座座小山,而这个意气风发的美少年仍然同泰山一般昂首屹立在中国的大地之上。面对继续如洪水而来的上万敌军,面对如太阳般渐渐西沉的儒家精神,嵇绍仍旧面无异色,他从衣衫里取出了个牧笛,然后闭上了他忧郁如一池秋水的双眼,吹响了笛声。这声音,悠扬、飘逸、绝俗、高贵,好似一排仙鹤飞上青天,又好比一条巨龙冲上碧宵。是的,是的,嵇绍用他的忠诚捍卫了一个儒者最本质的道德信念;真的,真的,嵇绍用他的生命重又奏响了千古奇绝的《广陵散》,使的这一象征着人类最高贵品质的乐曲重现人间。敌军听闻此乐后,也停止了向前,因为他们知道,前面已经没有了攻击目标,有的只是一座高山,一座人类的丰碑。

有人可能会问,嵇康当年死于司马氏之手,其子嵇绍又为司马氏死节,这样岂不,父子矛盾?但事实是嵇氏父子不是单纯的为一国一姓尽忠,而是捍卫儒家最基本的精神内核。任何篡位谋逆,试图挑战儒家纲常的人或集团,都会遭到他们誓死的抵抗。他们其实都是求仁得仁,以身殉道。

12.裴楷天生丽质,即便脱去冠冕,粗头乱服也一样很美,当时人都称之为“玉人”。看见他的人都说:“遇到裴楷就好像走入一座玉山,四周都光彩照人。

注:

如前文所述裴楷天生丽人,高大挺拔好似青松迎风,俊爽亮丽好比寒梅傲雪,在当时称颂为“玉人”。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玉人”是对美男子的最高赞誉了。

裴楷与整日信口雌黄但同样以美貌知名的王衍不同,具有实际的政治才干。要是生逢盛事,以他的满腹经纶和勤恳耕耘想必也能同管仲、周公一样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但偏偏这位玉人生不逢时,他所处的西晋末年,正是外戚与司马诸王相互大混战的黑暗年代。而身处于这样的时代,非但兼济天下,造福黎民几无可能;而且自身性命也朝不保夕,风雨飘摇,只要稍有不慎,那何晏、夏侯玄等灭门的惨案就会落到自己头上。裴楷一生小心谨慎,不求名利,也从不主动站队投靠哪个政治集团,但人算不如天算,子女婚姻常常让他被迫卷入政治漩涡。弱智天子晋惠帝初继位,国丈杨骏执政,国事日益衰败,裴楷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便自荐当了太子少师,安心教书,不再插手朝廷是非。公元291年,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将杨骏一党尽数诛灭,可偏偏裴楷儿子裴瓚是杨骏的女婿,裴楷一家也因此受到诛连,要全家抄斩。眼看就要大难临头,玉人此时依旧神色不变,从容写信于亲友告别,表现了魏晋人物超然世外的名士风范。上天这次也眷顾了这块宝玉,朝中多位重臣联名为他担保,这样裴楷非但保住了性命,而且还进爵临海侯。故事到这还没完,没过多久,楚王司马玮奉贾后懿旨,带兵杀光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大臣卫瓘全家,可偏偏裴楷与这两人又有姻亲关系,裴楷的长子是汝南王的女婿,裴楷的女儿是卫瓘的媳妇。显然,这层关系已足以让杀红了眼的楚王对裴楷有了斩草除根的理由。只不过,这次裴楷学精了,不是在家装酷等死,而是带着一家老小,一夜转换了八个住处,成功的躲过了追杀。不久,楚王玮被贾后卸磨杀驴,身死族灭。裴楷也由逃犯一跃成为中书令(副宰相),与名臣张华,王戎共同负责朝廷的日常运作。以后十年,虽然贾后荒淫昏暴,但朝局大体安定,并有中兴气象。显然,这与裴楷、张华等人的勤恳的工作态度,卓越的协调能力是分不开的。裴楷,这个玉人也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得尝所愿,官居宰辅,并造出个暂时和平发展的局面。

13.刘伶身高不过一米四七,容貌丑陋,还晃晃悠悠,蓬头垢面。

注:

魏晋风度及整个六朝的审美倾向,不单只是何晏,夏侯玄这样顾影自赏,冰雕玉琢宛若仙女的美男;也不仅是嵇康,裴楷这类天生丽质难自弃,粗头乱服皆好的玉人;像苍茫沉雄、不拘一格的曹操,旁若无人,搔虱而谈的王猛也都被视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而这则故事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刘伶更是魏晋风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刘伶身高不足一米五,还相貌丑陋,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竟是“竹林七贤”中仅次于嵇康、阮籍,第三号名气最大的人物,并且还在更为重视男子风神外貌的南朝,一举杀入为美男子专设的《世说新语.容止篇》,可见,刘伶是多么的受欢迎并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拥簇。同其他竹林俊贤一样,刘伶也拥有一手名震天下的绝活,只不过,他的绝技不是嵇康的琴,也不同于阮籍的诗,更不是向秀的学术成就,而是“喝酒”。自古中国能饮好饮者多如漫天星斗,但刘伶仍能光荣的号称中国第一酒鬼,即便是“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抑或是“三杯落纸如云烟”的草圣张旭,比起刘伶来都有不小的差距。

刘伶酗酒向来惊世骇俗。早年,他喜欢带着几坛美酒,坐着鹿车,天南地北的到处转悠,还让人拿着锄头在后跟着,并吩咐:“我醉死了,就立刻埋了。”可见,他俨然一副喝到死为止的架势。后来,他妻子担心他的身体,便把所有的酒都倒了,所有的酒具都毁了,并严厉警告他必须戒酒。面对老婆的河东狮吼,刘伶难为情的说:“好,老婆大人,但我酒瘾太大,不能自戒,必须在神灵前起誓,方能成功,你快去准备些祭司用酒肉吧。”他妻子听后,信以为真,很快就准备好了供台和祭品。只见,刘伶虔诚的双腿下跪祷告:“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杯一饮,五神俱醒,妇女之言,决不可听。”说完,他便跳上神台,拿着酒瓶就往嘴里送,不一会儿,就又大醉了。想必此时的刘夫人,同我们一样,只有哭笑不得的份了。其实,这也只是刘伶众多喝酒狂放行为中的一例,一次,几位同事因公务去看望他,而那时刘伶正好喝酒喝到兴头上,高兴的光着身子在自家屋里裸奔,同事看见了,便提醒他应注意身份和社会影响,可谁知刘伶满不在乎的答到:“我以天地为住宅,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何要跑到我裤裆里来呢?”众人无语。

刘伶不仅酗酒惊世骇俗,而且还很注重酗酒行为的理论建设,他的《酒德颂》为千古名篇,里面热情地歌颂了大人先生(竹林七贤的诗歌化身),不拘礼法,狂放不羁的行为。这篇《酒德颂》可以称的上古今多少酒鬼随时都可以高举的理论旗帜了。

“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陶渊明《饮酒诗之七》),面对黑暗的世界,品格高洁,性格刚烈的名士们唯有通过酒精来忘却现实的压迫;“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既然现实如此黑暗,那虚幻的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到不如,一味醉生梦死;“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怀素)世间本无一物,唯有通过饮酒,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才能追求到人生的圆满;自古如刘伶这样的好饮名士,他们内心的苦闷,又怎么是司马光、朱熹这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所能理解的呢?“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最后让我们向刘伶这样品格高大的好饮之人由衷的再进一杯酒。

14.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明亮俊爽,有如玉树临风,但见到卫玠仍不免叹道:“明珠在侧,真是让人自惭形秽啊。”

注:

王济,字武子,少年成名,能文能武,在校场上,他弓马娴熟,百步穿杨;在书房里,他文思敏捷,落笔成章。此外,他人也长的风姿挺拔,威武中透露秀气,雄壮下隐含风流。晋武帝也很欣赏他的品貌人才,所以将心爱的常山公主许配于他。按理说,这么一位机遇良好的文武全才,在西晋建国之初,应该大有可为,干出一番事业来。可在西晋浮燥奢侈的士风影响下,王济白白浪费了满腹才学和一身的好武艺,逐渐堕落,最终这么一个天才少年,留给历史的竟然是他种种奢侈浪费的虏迹。《世说新语. 汰侈篇》一共只有十二则,王济竟然独占其三,只比臭名昭著的石崇少一则而屈居第二,可见其名声之臭,影响之坏。其中他最著名的奢侈恶行便是“夜宴武帝”。一次,晋武帝来女婿家窜门,王济设宴款待,只见,所用食器莫不是琉璃翡翠,金碟玉碗,身边还有一百多个身着华贵衣服的漂亮侍婢在伺候;席间,武帝忽然觉得一道烤乳猪特别鲜嫩入味,是他从未尝过的美味,便问爱婿是怎么做的?王济洋洋自得的说:“我们家的猪,都是用人乳喂养的,所以肉质特别鲜嫩。”武帝听后,脸色一下变了,饭也不吃了,立刻起身走人,临走时还痛心地说:“这样的奢侈,连石崇、王恺都比不上啊。”是啊,比起石崇用蜡烛当材烧,王恺用糖水洗锅;王济用人乳喂猪就实在是更上层楼,直奔极度变态的程度去了;难怪一向鼓励臣子浪费比阔,自己又有一万多名妃嫔的晋武帝会看不下去。

在这则故事里让王济自惭形秽的卫玠是两晋之交第一美男,关于他娇弱美艳,迷倒众生的风流故事我会在下面的注解里为读者详细道来。在这,我想说的是,汉魏六朝人物虽然重名竞利,但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却敢于承认他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好比这则故事,王济以驸马之尊,舅舅之长,但看到精雕细刻宛如美玉的卫玠,仍能大方的承认对方的美貌远胜于自己。其实,在汉魏六朝这样有自知之明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晋第一才子陆机费数年心血编撰《三都赋》,但在见到左思的《三都赋》后,便辍笔放弃,承认自己的《三都赋》远不及左思。要知道,在当时《三都赋》一类的京都大赋,向来被文人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自己文学才能的最好展现。何况陆机文名远播,才冠当世,但他仍能在别人的成绩面前,做到实事求是,自愧不如。同样的例子还有夏侯湛主动放弃所写多年的《魏志》,坦言陈寿的版本为佳。而且,那时的士子相争,只以才学取胜,而不以名位压人。例如,才雄志大的一代霸主汉武帝,同样雅好文学,而且所著多风雅可读,其中《秋风辞》更为千古名篇,现在读来同样温婉感人,霏丽多情,但刘彻并不因此就认为自己的文采要好于大文豪司马相如,还是承认了相如一代文宗的地位。这比那位篇什极多,却都了无情趣,但又自封文采第一的“十全老人”乾隆爷要高出太多了。事实上,正是这种自惭形秽,自愧不如的态度,才使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在汉魏六朝取得的长足的进步;也正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心态,使的军事,科技,外交等国家生活的点点面面在明清两朝止步不前。所以,在今天这个全面社会化、全球化的时代,只要是别人好的地方,强的地方,无论他是从哪学来的,无论是哪国的制造,我们都应大方的承认,谦虚的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我们个人,乃至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创造新的辉煌。让我们一起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自惭形秽”吧!

15.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还遇到了王戎、王敦和王导在座,在另个屋子,又见到王诩和王澄。出来后,他对人说:“今日太尉府一行,触目所见,无不是琳琅美玉。”(成语琳琅满目的由来)

注: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盛产美男的时代,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的美男家族就只有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和鲜卑慕容氏。由于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子弟的风采在《容止篇》中所录甚多,我也一直在分别详加叙述,所以在此我重点介绍《世说新语》所未录的来自北方草原的神秘美男家族鲜卑慕容氏。

鲜卑慕容氏能以盛产美男而闻名于史,并在男色方面与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这样的传统蓝血贵族成南北对峙之势,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鲜卑慕容部人因混有部分高加索人血统而个个肤色白皙,身材修长,这正与当时以白皙瘦弱为美的审美情趣相吻和,所以慕容部人的美貌比较容易得到认同。据说,西晋时,京城的王公贵族都把拥有美貌白皙的慕容部侍婢视为财富的象征。其二,不知是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士大夫“以貌取人”的流行时尚影响,还是慕容部落在草原上就有的习俗,鲜卑慕容氏在继承制度上,不立长,不尚贤,而是比谁长的好看。是啊,道德的优劣不易分辨,才能的高低亦难看清,立嫡立长又好像是买彩票赌运气,但人外貌的美丑却实实在在的,容易分出高下(鲜卑人在继承问题上向来花样很多,另一分支北魏拓跋氏一反“母以子贵”的常理,坚持“立子弑母”制,皇子一旦被立为皇储,那他生母就一定要被处死。这一招虽然泯灭人性,但的确能有效的防止后宫乱政)。在此继承制度下,鲜卑慕容氏当然能保证一代代的骑士美少年繁衍不熄了。

好了,现在来说说鲜卑慕容的绝色男子吧。一提到鲜卑慕容家的美男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字“凤凰”的骑士美少年慕容冲。公元370年,前燕为前秦所灭。十二岁的慕容冲和年长他两岁的清河公主做为俘虏被有断背之好的前秦皇帝苻坚一同纳入后宫。鲜卑慕容天生佳丽,清河公主冰肌如雪,两只秀眼也好比洞庭秋波,含情默默,一张粉红的小嘴也如寒梅傲雪,分外妖娆;慕容冲的面孔则好比冰雕玉琢,他肤色比天山上的雪莲还要苍白、忧郁,长长的睫毛则点缀着如湖面般平静孤独的双眸。苻坚得了这么一对儿活宝贝,自然宠爱有加,常常叫他们姐弟俩一同侍寝,有时他们三人的淫乱活动,日以继夜,连续多天。后来因为影响实在太坏,在群臣的力谏下,苻坚不得以将慕容冲外放为平阳太守。公元383年,苻坚八十七万大军兵败淝水,他的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各地武将纷纷叛变自立。25岁的慕容冲也终于等来了报仇复国的机会,美少年披甲上马,带领了一群鲜卑遗民径直杀奔前秦首都长安。为了表明自己复国的志向,美少年白盔,白甲,白枪,白马,一身白衣风度翩翩的杀到长安城下。在长安这个曾让他受尽屈辱的城市,埋藏在美少年忧郁外表下的愤怒彻底爆发了,这个玉面罗刹,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用自己仇恨激发出来的勇气将前秦军队杀的大败;对此,一代霸主的苻坚也只有仓皇逃窜。公元385年,慕容冲在阿房宫继位称帝,正式完成了复燕大业(史称西燕)。

鲜卑慕容中要数才貌双全之人当推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慕容垂,字道明,身高一米八十八,双手过膝,天生猿臂;站时,就似青松迎风,卧时,就如玉山横陈。与他们家其他性格冲动的骑士美少年不同,一生命运多舛的慕容垂的性格十分坚忍。在率部投降前秦后,对霸占自己妻子的苻坚一直必恭必敬,表现的十分驯顺,并以此取得了苻坚的信任,统率了大量军队。淝水之战后,他见苻坚大势已去,便撕下伪装,公然反叛,占领了原来前燕的国土并自立为帝宣告复国成功(史称后燕)。当然了,说慕容垂才智过人也是相对于他们家那些绣花枕头而言。要真正比谋略,他也无明显过人之处,最岂马比起前秦丞相王猛来就相距十万八千里了。王猛针对慕容垂的金刀计为中国古今第一反间计,因为没人会料到声名远播的大名士会不牺一世英名下阴招使绊,所以阴险狠毒指数十,慕容垂也险些因此丧命(没死的原因不是慕容垂聪明,也不是王猛失策,而是苻坚太妇人之仁、心慈手软了)。

亡国后投降做了人家臣子的前皇室成员,可以像刘禅、陈后主这样装疯卖傻、乐不思蜀;也可以像向李后主、宋徽宗那样用诗词来表达对故国深深的怀念,但绝对不能在心中种下深深的复国种子,因为这几乎肯定会给家族带来被人连根拔尽的恶果。前燕灭亡后,苻坚厚道人对慕容家族好生照顾,一个个都高官厚禄,良院美宅,而且还给实权,让他们带重兵。但苻坚兵败淝水后,慕容氏子弟非但没有感激报恩,而且还一个个带头造反,在原来前秦的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后燕和西燕两个政权。是,表面上他们是完成了复燕的大业。但他们家族也给世人留下了恩将仇报、复国之心不死的坏印象;而自古又没有不亡的国家,等他们的燕国再被人灭的时候,后来的征服者又岂敢重蹈苻坚的覆辙,自然就下令对鲜卑慕容氏赶尽杀绝了。公元409年前后,鲜卑慕容氏这个著名的北方美男家族就差不多被斩草除根了。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除了鲜卑慕容氏的众多美男骑士外,清河崔氏的崔浩,关陇高氏的兰陵王高长恭,关陇独孤氏的独孤信均以美色闻名,但无论是代表山东士族的清河崔氏还是关陇地区的众豪族,在美男的整体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启及鲜卑慕容氏。

16.王导看见卫玠,羡慕的说:“你身体如此虚弱,虽然整日调养,但仍旧娇弱的架不住衣服的样子。”

注:

曹魏中期,何晏粉盒须臾不离玉手,还穿着女人的衣裳在街上摇曳生姿,被老道先生们怪责为“服妖”,但在大半个世纪后的两晋之交,男人的女性化倾向却成了整个士族社会趋之若骛的流行风尚。事实上,整个魏晋南北朝,女性美和男性美一直在朝着逐渐模糊的方向在发展。以至于,南朝史书对男性美和女性美的描写变的十分的相似。例如,《陈书.后妃列传》是这么描写后主爱妃张丽华的:“贵妃的头发长长的拖到地上,就如一条乌黑发亮的瀑布在眼前流淌,她的双眸盈盈带水,顾盼流连间,光彩照人,摄人心魄。贵妃又常常喜欢在阁楼上凭栏眺望,从下面望去,宛如仙女在彩云上曼舞。”而《宋书. 谢晦列传》是这么写的:“谢晦风姿美艳,笑语盈盈,双眉如柳叶横斜,两边的鬓发如浓墨般整齐、秀丽。”《梁书.简文帝本纪》又是这么描绘的:“简文帝的头发有如黑色的波浪一直卷到地上,下颚的胡须如画上去似的秀气,两眼如烛光般浪漫迷人,手执白玉如意,其手如玉般光亮白皙。”显然,贵妃的女性美和王侯的男性美在描写上已没有了明显的区别。可见,男子装容的女性化在南朝时候,已是深入人心,十分自然的事了。

魏晋南北朝男子对自身仪容女性化的主动追求同样是有理论依据的,这便是《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山神人的形象,其词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个肌肤若雪,冰清玉洁,绰约有致,风采飘然的神仙姐姐便是魏晋男子最初女性化追求的原型。在加上当时玄学如日中天,士子几乎人人精读《老》、《庄》,所以这藐姑射山神人形象便深入人心,成为士族子弟自我打扮时的自觉追求。

在如此香粉氛围的影响下,南朝后期,士族子弟的形象越来越女性化,娇贵化,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写道:“梁朝全盛之时,士族子弟,出门前无不熏衣修面,傅粉施朱,脚登高根木鞋,身穿宽衣大袍,玉佩香囊,羽扇麈尾等器物挂件也一一穿戴整齐;这样出入,才个个衣带飘然,潇洒从容,一副仙子模样。”

所以,在这样一个风香骨软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王导才会如此羡慕卫玠的弱不禁风、体不胜衣,这似乎就是一个人人都以做林黛玉为荣的时代。

17.王敦称赞太尉王衍:“处于众人之中,就像一美玉在瓦砾之间。”

注:

王衍玉色明秀,就如漓江两岸的青山,给人一种镇定、高贵又极具风流情趣的感觉。连画圣顾恺之也在著名的《魏晋胜流画赞》中赞美他“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接着第八则的注解,王衍虽然成名甚早,又历仕高官,为西晋中后期公认的仕林领袖。但他上不思报效皇恩,下无意接济黎民,只是凭着一口“信口雌黄”的玄学辩论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这还不算,他的政治气节也同他的辩论一样“信口雌黄”,属于标准的墙头草。晋武帝时,王衍为了当未来国丈,便将自己女儿嫁给晋惠帝的儿子愍怀太子为妻。但后来贾后得势,愍怀太子失宠,老丈人王衍一方面惧祸,一方面为了献媚贾后,竟落井下石,硬是要女儿同相濡以沫十多年的丈夫离婚。八王之乱中,身为仕林领袖的王衍不是为了百姓四方奔走力争避免这场宗室间的混战,而是像玩股票一样,积极在众势力间“买进买出”,别人得势时,他就积极跟进,为那人溜须拍马、摇旗呐喊;别人垮台后,他就落井下石、检举揭发,迅速投靠其他势力。别说,王衍的眼光还真不错,“高抛低买”,最后他选中的东海王司马越成了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而司马越由于属皇室远支在重门第的京城缺乏份量,便把大名士王衍视为政治搭挡推到台前,与他共同掌管朝政,这也是“王与马治天下”的最初雏形。此时,官居宰辅、手握重权的王衍面对因战火而满目苍夷的社会,面对强邻异族的虎视眈眈,想到的不是如何“轻徭薄赋”帮助百姓恢复生产,也不是如何“调兵遣将”共付国难,而只是如何在天下危亡中保存自己家族的利益。他命弟弟王澄、王敦分别领重兵驻守荆州和青州,还恬不知耻地向人夸耀:“前线是肯定守不住了,但王澄、王敦分别屯兵于荆州和青州,我又带兵在中原,这就形成三个逃命的去处了(“狡兔三窟”典故的由来)。”

人算不如天算,不思抵抗只求逃命的王衍最终还是没虎口脱险,公元311年,这只狡兔和一班王公大臣被前赵大将石勒俘虏。面对羯族人的屠刀,喜欢“信口雌黄”的王衍又变节了,他向石勒献媚道:“我只是一介狂生,朝廷的事向来与我无关;但今天看到您英明神武,有真龙天子之相,我王衍愿帮助您称帝。”奴隶出身的石勒听后,代表各族受豪门压迫的劳动人民说了句公道话:“你名扬四海,身居高位,怎么能说和朝廷的事无关呢?现在天下纷乱,各族人民揭竿而起,正是你这种人造的孽。”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但这位羯族大老粗仍然对这么一个“平生所未见”的美男子下不了手。最后不得已效仿当年姜子牙掩面斩妲已,派人推墙压死了王衍,总算为这个玉人保留了全尸。而王衍也在临死前幡然悔悟,异常自责地说道:“我虽然比不上古代贤者,但如果不是整天胡吹烂侃、信口雌黄,而是尽力治理天下,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王衍之死,实属罪有应得。但令人痛心的是他的这种“以高谈阔论为重,以实际工作为轻”的领导作风,在他死后的近一千七百多年里,依旧是“千年之虫,死而不僵”。时至今日,我们的不少领导谈起伟大理论来依然义正辞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一做起实际工作,则又是“公子哥练武,摆摆样子”。其实我们做为老百姓并不指望父母官风度翩翩,博古通今、妙语连珠、多才多艺;他们只要能最好本职工作,多为老百姓干实事,便算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了。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现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高速发展中的社会又往往很难避免“浮燥”的风气。在此背景下,别说是领导,就连各行各业里的每个普通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高谈阔论”和“多才多艺”来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肥皂泡或许很美丽,但如果吹大了,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严重的威胁。所以,本人认为一定量的“高谈阔论”或者“多才多艺”也许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毕竟,真正能使我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只是具体的某一项工作或者才能。在此,我特别摘录了《颜氏家训.涉务》篇中的一段,与海内同胞共勉之。

“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籓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18.庾敳身高不过一米七,腰围却有三尺多,一副颓废自信的样子。

注: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他主流的审美标准,但主流不代表绝对。好比庾敳这样一个又矮又胖的男子,在强调白皙瘦弱美的魏晋南北朝,却也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一举杀入专为美男而设的《世说新语.容止》篇。这也充分表明了美与丑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胖的有自信,胖的有气质,胖到让人嫉妒。

庾敳的胖更多的表现了他一种超然世外、悠然自得的情怀。那时西晋正值八王之乱,士大夫逢此乱世,为了活命,也只能学《老》、《庄》的清净无为,并希望从中得到解脱和宽慰。但事实上由于性格的原因,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老》、《庄》思想的,许多人都同庾信一样“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不能从《老》、《庄》思想中得到解脱。庾敳则在这方面颇有慧根,很早就看破了世事的艰难,人情的险恶。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篇《意赋》,表达他随世沉浮,可有可无的人生观。他那急功近利的侄子庾亮看了后,很不理解,便问他:“如果有真意,那在赋里还没表现出来;如果没有真意,那还写这赋干嘛?”庾敳很有味道的笑了笑:“这就在有意无意之间啊。”多么巧妙的回答啊,与陶渊明《饮酒.之五》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名句简直异曲同工,都在看似平淡、简单的言语中,表达了个体的人不仅是面对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同样面对永恒的自然存在的。现实社会中一时的荣辱得失,在自然的永恒面前又算的了什么呢?既然人类一时的得失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毫无意义,那我们又何必苦苦执着呢?这也就是庾敳“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真谛啊。

这个理论其实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自然永恒的角度去看待现实社会一时的荣辱得失。心宽体胖的庾敳在这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一次,庾敳被小人检举为吝啬,执政者东海王司马越信以为真,便在一次酒席中,向庾敳讨要千万巨款。哪知,身材胖胖的庾敳明知小人挑拨,但仍很够哥们儿意气地对司马越说:“下官我有两千万,你有需要,就随便拿吧。”司马越听了后,既高兴又感动,对检举庾敳的人说:“你怎么可以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这句成语也由此而来)庾敳其实是个爱财之人,但他面对司马越的索要,能如此大度,就是因为在他看来,一时钱财的得失,在珍贵的生命面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都微不足道,不值得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力争。

庾敳虽胖,但却胖的有风度,有造诣。他不计安排,顺其自然的人格精神,让多少在现实社会中疲于奔命、艰难挣扎的人们自叹不如,羡慕到要死。看的开,懂得让自己快乐的内在气质,当然是一种真正的美,一种魏晋风度的表现。荣登《世说新语.容止》篇,庾敳可谓实至名归。

19.卫玠从豫章来到建康,人们知道他美男子的大名,便纷纷出动,以期一堵芳容,围观的人如山如海,使卫玠举步为艰。加上他身体本来就弱,不能劳累,这么一折腾,竟一病不起,死了。当时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

注:

魏晋南北朝是女子对美,对美男子,对浪漫爱情自觉追求的时代。周瑜绝色江南,江浙的女子便纷纷错弹琴声,以期“曲有误,周郎顾”;潘岳挟弹弓出游,京城的姑娘也纷纷“掷果盈车”,大方的表露爱慕。而这次卫玠辗转流落建业,当地的妇女几乎全城出动,要以最热烈、最隆重的方式来欢迎这位来自京城的“璧人”。没有巧妙的策划,没有反复的宣传,没有周密的安排,妇女们对这些美男痴狂的追逐实际是人类内心对“美”的自然向往和对浪漫爱情的自然憧憬。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南朝民歌,其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缠绵悱恻的情歌,而其中大多数又多是对浪漫爱情的赞美,而少对道德伦常的顾忌。可见,即便是种种“非礼”的爱情,在当时也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宽容和歌颂。对此东晋著名史学家干宝也在《晋记.总论》中无可奈何的写道:“晋代的女子往往率性而为,先有了亲密关系再结婚,所以大家都不以失贞为过失,不以不守妇道为耻辱。”

在魏晋南北朝不仅平民女子敢于追逐浪漫的爱情,出身优越的大家闺秀也勇于打破礼教的束缚。西晋时,丞相贾充的女儿贾午在一次宴会上看中了风流英俊的少年韩寿,此后少女春心荡漾,对梦中情人日夜思念,夜不能昧。几天之后,实在忍不住的贾午便让自己的侍女去主动联系韩寿,诉说自己的芳容和爱慕。而韩寿得知花容月貌的丞相千金倾慕自己,也是热血沸腾,难以自抑。当晚,就趁夜深人静的之时,翻墙跳入丞相府,与贾午幽会。贾午事先得知梦中情人要来,当然精心打扮,还特意戴了父亲给她的西域奇香。这种香是晋武帝特别赏赐给贾充的,香味奇特,而且用过后一个月都不会消失。韩寿和贾午一番云雨过后,自然也染上了这奇特的香味。第二天,韩寿上班时,身上的奇香引起了同事的怀疑,这怪事也很快传到了丞相贾充耳里。贾充过来人,再结合奇香的稀有,当下就明白了八九分,他没有伸张,再私下调查属实后,也就只好随了女儿的愿,将她嫁于韩寿(这也是成语韩寿偷香的由来)。而那个时代,不仅贵族千金在情郎前勇于婚前献身,连身为一朝国母的太后在情郎前也敢于脱掉素服。北魏胡太后不但公开交往情人,还在情郎杨白花叛逃南方后,将自己对他的思念写成情歌唱给全天下人听。她的《杨白花》词云:“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零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胡太后为了尽情,还命乐师整日在她寝宫外,吟唱此曲,摆明要让全天下都知道她对情人的痴心一片。一国国母,本该母仪天下的太后都能如此毫无顾忌,大胆的表达对情人的爱慕,当时妇女对待爱情的大胆程度也就不难想象了。事实上,这种各阶层妇女大胆追求浪漫爱情的炽烈火焰一直延续到唐“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后,唐宋“古文运动”兴起,儒家经学的地位大为提升,扣在妇女身上的礼教枷锁也始慢慢加重了。我们可以把“韩寿偷香”和“游园惊梦”作比较,贾午和杜丽娘虽然都是少女怀春,但贾午却敢于在现实中主动出击,最终生米煮成熟饭,赢得了理想中的丈夫;而杜丽娘却只能在梦中意淫,最终无奈下忧郁而死。可以说,贾午的主动和杜丽娘的无所作为所表现的不是她们勇气的不同,而是时代的差异。因为贾午的主动是建立在较为开明的社会氛围下的,而杜丽娘的忧郁而死正是儒家经学严重摧残妇女身心的恶果。

话分两头,卫玠的这种体质娇弱,我见犹怜如林黛玉般的病态美在南朝后期成为了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士族子弟都把这当成了男性美的标准形式来追求。对此,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涉务篇》中有着精彩的描述:“梁朝士大夫,大都体质娇弱,面色苍白,形神消瘦,出则坐轿,下轿则要靠人搀扶方能行走。城市里,没有一个士大夫骑马的;如果有人骑马,则会被所有同僚以“有野心”的罪名弹劾……有个建康令名叫王复,生性儒雅,从未骑过马;一次,仆人牵着匹马来到他身边,那马就嘶吼了一声,王复马上吓的抱着头乱叫:“这明明是老虎,你为何对我说是马?”

诚然,娇弱美、阴柔美可以被视为男性美的一种形式,但如果全国的男子都把它看成男性美的标准形式来追求的话,那就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倾家荡产的奢侈了。好比梁朝,保持了五十年的大体安定,士大夫几乎都林黛玉化了,个个体弱多病,骨软无力,甚至胆小到会把马当作老虎一样畏惧;试问,这样病态的精英阶层领导下的病态社会,怎堪一击?他们根本不堪一击,公元549年,东魏叛将侯景率领区区五千老弱残兵,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梁朝陈兵百万的防线,并一举攻陷台城,活捉了梁武帝和一班文武大臣;公元554年,西魏五万大军攻梁,有数十万军民在手的梁元帝,才败几阵,便出城投降。这两场战争,给南朝士族社会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那些平日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士族子弟,在兵荒马乱之时,有什么生存能力?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他们有的身怀大量金银珠宝逃亡,但因不会骑马,又体弱多病跑不了多远,往往在途中饿死;他们有的则比较有自知之明,知道肯定逃不远,就干脆坐在家里,等着贼兵找上门来,上演灭门惨案。江陵陷落时,西魏强掳了十万梁朝居民北上,可最终活着走到长安的只有三万人,想必那些自小就身矫体弱的公子哥一定死在最初的一段路上吧。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虽然过分伤于娇弱,但他们那从温室里带出来的种子,却在盛唐的土地上培育出了茁壮的花朵。盛唐人物大都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既有温婉清绮的风流,又有质朴刚强的气质,称的上是真正文质彬彬,两全其美的君子。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歌颂盛唐人物高昂清越的人格魅力时,也不应忘记六朝那些阴柔绮丽的灵魂。

20.周顗评论桓彝:“俊秀磊落,真是个可爱的人啊。”或传这句美誉为谢鲲所赠。

注:

桓彝,字茂伦,出身谯国恒氏。面貌高大瑰丽,磊落大方,有如一座巍蛾秀气的玉山。不同于西晋中后期其他的名士,桓彝早年治学注重实用,韬略满腹,为人也不喜欢放达自适,而是比较中规中举的君子。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实际政治才干的人,在遍布“浮竞”士风的西晋,由于没有显赫的门弟背景,又不懂得用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来哗众取宠,所以一直名望不显,星途黯淡。但在晋政权东渡以后,桓彝终于省时度势,抓住机会开始在名士中崭露头脚。

永嘉之乱后,黄河以北的国土尽被匈奴,鲜卑等异民族强占、蹂躏,晋朝政权及多数中原名士不得不南下流寓江南,苟安一方。此时,有的名士如刘琨、祖逖终日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立志北伐,誓要重整山河;有的名士如王敦、庾亮已不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却念家族利益为要务,一心只打自己的小算盘,致力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有的名士如谢鲲、阮放等知道北伐无望,就干脆寄情于山水之内,放纵于酒色之中,在江南秀丽的青山绿水间,他们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疯狂酗酒,常常一醉就是几天,他们要以这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国破家亡、飘零五湖的悲愤,来控诉朝廷苟安江南,不图恢复的怯懦。此时桓彝看准了机会,及时投入到了这第三类名士的声色活动中,并与这类派对的骨干成员谢鲲、毕卓等交往甚厚。在经过了许久劳心伤肾的奋斗后,桓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承认,被公认为“江左八达”之一,算是正式坐稳了大名士的位子。在不断的觥筹交错中,桓彝也得到了不少朝廷重臣如周顗等人的延誉,进一步提高了声望。

在魏晋南北朝大名士的招牌可不是绣花枕般的摆设,而是实实在在升官发财的捷径。桓彝在名重江左后不久,就被提升为散骑常侍,并被晋明帝视为心腹,参与诛灭大将军王敦的谋划。当上高官后,桓彝很快便收起了名士的率情任性、放荡不羁,为官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王敦叛乱,桓彝做为明帝高参,积极出谋划策,平乱后,因功晋爵县侯;苏峻叛乱,桓彝做为战将,力守孤城一年有余,最后因弹尽粮绝,被苏峻猛将韩晃所杀。城破前,左右参谋都劝他先诈降,日后再找机会反正。但桓彝却慷慨激昂,断然回绝,继续仗剑城头,直至被杀。

桓彝一生,先用放达扩大了家族的社会影响,后用死节积厚了家族的政治资本,使的谯国恒氏这个几乎断绝的家族(桓彝曾祖辈的桓范在曹魏末年由于是曹爽心腹,被司马懿灭三族,桓彝这支应是当年灭门时的漏网之鱼)在东晋时代重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成为众多士族中一枚闪耀的流星。桓彝的儿子桓温,孙子桓玄俱为一代枭雄,傲视天下。这么说来,桓彝虽是有意附庸风雅,但他对家族经营的煞费苦心和所得的磊磊硕果,也足以让他配的上风流人物了。

20.周顗评论桓彝:“俊秀磊落,真是个可爱的人啊。”或传这句美誉为谢鲲所赠。

注:

桓彝,字茂伦,出身谯国恒氏。面貌高大瑰丽,磊落大方,有如一座巍蛾秀气的玉山。不同于西晋中后期其他的名士,桓彝早年治学注重实用,韬略满腹,为人也不喜欢放达自适,而是比较中规中举的君子。但就是这样一个有实际政治才干的人,在遍布“浮竞”士风的西晋,由于没有显赫的门弟背景,又不懂得用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来哗众取宠,所以一直名望不显,星途黯淡。但在晋政权东渡以后,桓彝终于省时度势,抓住机会开始在名士中崭露头脚。

永嘉之乱后,黄河以北的国土尽被匈奴,鲜卑等异民族强占、蹂躏,晋朝政权及多数中原名士不得不南下流寓江南,苟安一方。此时,有的名士如刘琨、祖逖终日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立志北伐,誓要重整山河;有的名士如王敦、庾亮已不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却念家族利益为要务,一心只打自己的小算盘,致力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有的名士如谢鲲、阮放等知道北伐无望,就干脆寄情于山水之内,放纵于酒色之中,在江南秀丽的青山绿水间,他们披头散发,赤身裸体,疯狂酗酒,常常一醉就是几天,他们要以这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国破家亡、飘零五湖的悲愤,来控诉朝廷苟安江南,不图恢复的怯懦。此时桓彝看准了机会,及时投入到了这第三类名士的声色活动中,并与这类派对的骨干成员谢鲲、毕卓等交往甚厚。在经过了许久劳心伤肾的奋斗后,桓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承认,被公认为“江左八达”之一,算是正式坐稳了大名士的位子。在不断的觥筹交错中,桓彝也得到了不少朝廷重臣如周顗等人的延誉,进一步提高了声望。

在魏晋南北朝大名士的招牌可不是绣花枕般的摆设,而是实实在在升官发财的捷径。桓彝在名重江左后不久,就被提升为散骑常侍,并被晋明帝视为心腹,参与诛灭大将军王敦的谋划。当上高官后,桓彝很快便收起了名士的率情任性、放荡不羁,为官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王敦叛乱,桓彝做为明帝高参,积极出谋划策,平乱后,因功晋爵县侯;苏峻叛乱,桓彝做为战将,力守孤城一年有余,最后因弹尽粮绝,被苏峻猛将韩晃所杀。城破前,左右参谋都劝他先诈降,日后再找机会反正。但桓彝却慷慨激昂,断然回绝,继续仗剑城头,直至被杀。

桓彝一生,先用放达扩大了家族的社会影响,后用死节积厚了家族的政治资本,使的谯国恒氏这个几乎断绝的家族(桓彝曾祖辈的桓范在曹魏末年由于是曹爽心腹,被司马懿灭三族,桓彝这支应是当年灭门时的漏网之鱼)在东晋时代重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成为众多士族中一枚闪耀的流星。桓彝的儿子桓温,孙子桓玄俱为一代枭雄,傲视天下。这么说来,桓彝虽是有意附庸风雅,但他对家族经营的煞费苦心和所得的磊磊硕果,也足以让他配的上风流人物了。

21.周顗赞扬王讷:“仪表伟岸,风雅有度,如能发扬这些特长,则此人无所不能。”

注:

王讷,字文开,太原王氏子弟。为人好风度,美仪容,如江南二、三月杨柳春风,给人清新,怡然,舒爽的感觉。不过,在这我重点要介绍的是他那美丽自恋的宝贝儿子。其子名濛,字仲祖;天生一副好面孔,如清水出芙蓉般润秀、精致。他对自己的美貌也十分自恋,常常拿着铜镜自我陶醉,一次看的入了迷,竟吃惊地说:“王讷怎么生的出这么漂亮的儿子呢?”对自己容貌的极度陶醉,以至于对父亲的不敬之言也说的如此的坦率、自然,这才真叫人吃惊呢。当然,王濛对自己美貌的自恋,也是有些根据的。一次,他去市集买帽子,正在对着镜子试装时,那老板娘见到如此秀气的美男子,被深深地吸引了,马上决定将帽子送给他。(这就好像是宝剑赠英雄,时“帽”配美男)可能,老板娘也认为他的帽子从此有了最佳的形象代言人。公元370年,这位体弱多病,忧郁深情的美男子终于一病不起,他躺在床上,挣扎的又拿起铜镜,对着镜子不无悲伤地说:“这么美丽的男子竟然活不过四十岁,真是天妒红颜啊。”看来,这位美男的自恋是从一而终,贯穿始末的,这本身也是一种高格了。

在这两则故事里,频频为他人延誉的周顗其实也是两晋之交一个著名的美男子。他长的轻巧秀气,好比彩云蔽日;明静怡人,就如雨过新荷。他的年岁其实也与桓彝等相仿,而能为他人频频美誉,是因为他出身太好,二十岁时,便已袭爵武城侯。周顗为人天真率直,玩世不恭,喜好饮酒,而且一喝酒就来劲,一来劲就什么糊涂话、什么糊涂事都说的出,干的来。一次,晋元帝大宴群臣,场面十分欢快,喝着喝着,晋元帝便自我陶醉起来说:“今夜群贤齐聚一堂,就像是回到尧舜的时代了。”伴君如伴虎,皇上在上面玩自恋,座下群臣当然也只能随声附和,可偏偏此时周顗已经喝多了,便脱口而出:“虽说都是天子,但就你那样儿,怎么敢自比尧舜?”同样喝多了的元帝听后,气不打一处来,立刻下诏将周顗打入天牢,等侯处决。幸好,这位元帝也算性情中人,酒醒后,想想自己的比喻也确实荒唐,再加上群臣求情,也就顺坡下驴,把周顗无罪释放了。可谁知,周顗出狱后,老实了没几天,就又醉酒生事了,这次更匪夷所思。周顗与王导等朝廷重臣被邀请去尚书纪瞻家做客,纪瞻为了照顾贵宾,便请自己的小妾在酒席间表演歌舞。只见这位小姐,歌唱的好,舞跳的妙,人也长的美,而周顗一喝高,一来劲,竟飞速脱掉裤子,跳出酒桌,光着屁股跑过去,一把抱住那小妾,要当众强奸她。要知道这是在人家家里啊,裸奔的周顗自然被一群人摁倒在地。这件事后,群臣联名弹劾他。可元帝这次却回护了他,只是下了道诏书,敷衍地批评几句了事(相当于一个通告批评,没有实际的行政处分,官职依旧不变)。

尽管周顗放荡不羁到如此地步,却还一直高居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兼吏部尚书。充分说明,自司马昭优待狂放的阮籍以来,司马氏集团对名士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乃至奢靡浪费都采取宽容维护的态度,只要那些名士不在政治上站错队,就一个个高官厚禄的养着。相反,如果名士站错了队,不管你是温良恭俭的谦谦君子,还是叛散五经的桀骜之徒,都一律灭门、诛族。周顗一生佯狂疯颠,但天真率直的性格使他最终还是没有躲过血淋淋的屠刀。关于这部分,我会在《世说新语.尤悔篇》中,做详细的介绍;周顗,字伯约。

22.祖约见到卫永说:“你真有大将之风啊。”

注:

祖约,字士少,东晋风光一时的藩镇大将。说起祖约,便不能不提起他同父同母的哥哥祖逖,兄弟俩虽然一奶同胞,但无论长相、气质还是品格都有云泥之别。哥哥祖逖仪表威武,弓马娴熟,为人重义轻财,立志北伐,是当时人人敬仰的铮铮好汉;弟弟祖约矮小丑陋,不学无术,为一己之私利,祸起萧墙,为当时人人唾弃的无能鼠辈。如果有人要评选中国古代十大龙兄鼠弟,那么祖逖、祖约兄弟一定榜上有名。

永嘉之乱后,异族军阀肆意蹂躏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汉族人民饱受奴役,又惨遭杀戮,可谓无一日不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又无一时不挣扎在生死恐惧之间。面对国土的沦丧,同胞的遭难,祖逖义愤填膺,上书当时还是宰相的司马睿,要求带兵北伐。只求苟安的司马睿当时在江南立足未稳,需要一个北伐的姿态,来安定南下人士的民心,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顺水推舟给了祖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没分拨一个士兵、一件兵器,潜台词就是让祖逖这个“广告公司”,政治宣传性的北伐一下。祖逖何等英豪,怎么可能把事关千万同胞生死的北伐,看成是政治宣传片,公元313年,祖逖带着自己的乡亲子弟,横渡长江,开始北伐。面对河对岸数十万的蛮族铁骑,手下只有几百人的祖逖,在渡河时用船桨拍打船身,庄严宣誓:“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永远不再渡此河。”(中流击楫典故的由来)这种破釜沉舟的气势,显然鼓舞到了每一个士兵,虽然只有几百人,但祖逖的部队却在蛮族陈兵几十万的中原,东突西闯,所向无敌,不到两年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自身也逐渐发展成十几万的精兵劲卒。后赵石勒虽然能征善战、又手握雄兵,但面对祖逖,则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修书和好。

自古只有大气魄、大才略的统治者才有勇气让大将一直领重兵征战在外,但多数皇帝连“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自信和耐心都没有,在“飞鸟未尽,矫兔未死”之时,就自卑胆怯的要“收良弓,杀猎狗”。只求苟安的晋元帝司马睿显然也属于这一类人,他见祖逖日益做大,很是害怕,就派戴渊北上统领六州军事,对祖逖继续北伐形成挚肘。同时,元帝又下密诏将祖逖的生死之交幽州刺史刘琨秘密杀害。朝廷内部的权斗,扼杀了收复领土的全部希望;对此壮志难酬的祖逖也只能泪满衣襟,不久,这个一代英豪忧愤而死。

祖逖死后,他的嫡亲弟弟祖约接管了他留下的地盘和部队。祖约为人与其兄判若两人,不思北伐收复故土,却用力在祖逖生前最鄙视的内部权利斗争上。公元326年,年仅六岁的晋成帝登基,国舅庾亮主政中央,大将祖约、陶侃、苏峻分别领重兵在外。如果当时四人能同心协力,那驱除蛮族,还都洛阳,并非难事。但偏偏苏峻小人,庾亮亦伪君子,二人很快发生摩擦以至水火不容,一年后,苏峻起兵讨伐庾亮,并联络祖约一同叛乱。祖约因为嫉恨庾亮先前对他的排挤,遂和苏峻一拍即和,将哥哥祖逖原本用来北伐的部队,调转枪口南下对准自己人。但就如祖约没有继承其兄高大健全的品格一样,他也一样没有继承祖逖卓越的军事才能。虽然手握虎狼之师,但还是因为不善指挥,一年之后,就几乎全军覆没。更令人唾弃的是,兵败之后的祖约竟然下贱到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家族的声誉,带领全家数百人投降了其兄生前的死敌石勒。石勒面对这份大礼也不含糊,下令将这自投罗网的数百人尽数杀头(只有祖逖的一个十岁的小儿子,被祖逖从前的一个羯族部下冒死从法场救出)。

兄弟俩的确一个英雄,一个鼠辈,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一个却只顾自己的蝇头小利。同样的父母,甚至同样的教育,却能培养出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这恐怕就是人类社会复杂难解的地方了。

23.苏峻叛乱,京城陷落,中书令庾亮和江州刺史温峤无奈向荆州刺史陶侃求救。陶侃说:“先帝遗诏里顾命大臣中没有提到我,况且这次苏峻作乱,都是由庾氏兄弟引起的,不杀他们,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这时庾亮正在温峤的船后,听到这些话,既担忧恐惧又无计可施。过了几天,温峤劝庾亮去见陶侃,庾亮因犹豫而不敢去,温峤对他说:“陶侃这人我了解,你主动去见他,一定没事的。”庾亮容貌美丽,举止风雅,陶侃一件到他就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竟然连续一天都在和他交谈吃饭,好像一下子爱上了他。

注: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特别重视仪表风神的士族时代,一个显赫的出身,一张漂亮的脸蛋,再加些风雅的谈吐,那就几乎等同于优越的社会地位,会收到当时人普遍的热情招待。但如果情况正相反,来访者是个出身低微,长相平平,谈吐庸俗的人,那迎接他的就很可能不是美酒佳肴、盛情款待,而是避而不见的冷遇了。陶侃、陶渊明祖孙两人的两则著名的待客故事正好鲜明的反映了这一魏晋南北朝士族社会的特征。

陶侃的故事里,兵败投奔陶侃的庾亮出身颖川庾氏,是当时仅次于琅邪王氏的士族豪门。而陶侃虽然手握雄兵,最后更进爵长沙郡公,都督八州军事,威风显赫。但终陶侃一生,他浔阳陶氏的社会地位都远不能同颖川庾氏相媲美。所以按照当时的社会礼仪,陶侃盛情款待比他出身高出许多的庾亮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事情。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魏晋南北朝还有很多,如一代枭雄宇文泰在面对身为自己俘虏的琅邪王氏子弟王褒和王克时,竟大献殷勤的说:“我就是琅邪王氏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舅,请看在亲戚的情面上,不要太怀念家乡了。”事实上,宇文泰出身低微,他的母亲更本不可能是琅邪王氏;但宇文泰仍然急不可耐的要在自己俘虏面前攀亲戚,充分说明了门弟的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重要性。

好,现在再来分析陶渊明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他出身的时候,虽然家族已逐渐败落,但浔阳陶氏仍然是当地响当当的大族。在当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陶渊明最初的官阶“州祭酒”和“参军”也表明了他中等士族子弟的社会身份(“州祭酒”和“参军”是当时典型的中等士族子弟的起家官阶,像大才子鲍照这样真正出身庶族的子弟,要经过数年的宦海沉浮才有可能升迁的到)。而碰巧那位来彭泽县视察工作的督邮,是一个靠贿赂才当上官的庶族子弟。以陶渊明中等士族子弟的身份,不愿拜见这个出身低微的上司,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的事情;相反,如果陶渊明真的穿戴整齐去拜见这个督邮,那就是一件辱没门楣的丑事了。事实上,陶渊明也没有因为这次怠慢上司,而受到任何的处分;他是在一年后,主动辞职的。况且魏晋南北朝,士族子弟自恃门弟对出身低微的上级态度傲慢也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出身琅邪王氏又是书圣王羲之三公子的王徽之便在上级询问军务时,十分傲慢的“一问三不知”,并以此扬名天下,一举奠定大名士的地位。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士族社会的背景下,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并不是一件怪异或者叛逆的事情,而是附和当时社会的行为准则,也是受到当时人普遍认可的。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一直被看成是隐逸高士,而非狂放之徒(被编入《晋书.隐逸列传》)。在此,我并不是要怀疑陶渊明高风亮节的情操,而只是要说明如果脱离东晋士族社会的大背景,去单纯地理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所表现出来的高尚人格,那就容易把这种复杂的、哲学化的人格精神,给人为的简单化,政治化了。

24.庾亮坐镇武昌时,一个秋夜气候宜人、景色清丽,他的下属殷浩、王胡之等人共同在南楼上吟诗唱和,正在高兴之时,忽然听到很重的木屐声,知道肯定是庾亮来了。果然庾亮带着十几个随从走来,众人想要回避,庾亮和气的说:“诸君请留步,老夫对吟风弄月也饶有兴趣。”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攀谈,结果大家都玩的很尽兴。后来王羲之回到建康,与丞相王导谈到此事,王导说:“庾亮那边的放达,回来后一定要收敛一些。”王羲之说:“唯有清静幽深的情怀还保留着。”

注:

庾亮,字元规,颖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晋朝东渡后一个著名的美男子。他美的风格是明亮清秀,婉转温柔,举止得当,给人一种大家闺秀落落大方的感觉。而且,他十六岁时,就被比为朗朗如明月入怀的正始名士夏侯玄。

庾亮的俊秀风流之处还在于东晋“贵族和皇室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在他手上得到了加固和完善。公元326年,年仅六岁的晋成帝登基,庾亮以国舅的身份成为即王导之后,又一个主持中央朝政的贵族子弟。他上台后,为了打压皇权,维护贵族的利益,先后杀南顿王司马宗,废西阳王司马羕这样的皇室骨干,又贬斥虞胤这样的外戚代表。苏峻之乱平定后,他又乘机杀了彭城王司马雄和章武王司马休。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政治操作,皇室的力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已经难以对贵族的强势形成挑战。于是“贵族和皇室共享权利”的政治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

庾亮同东晋另外两位贵族名相王导、谢安一样,有深厚的玄学修养,并且擅长清谈。闲暇之余,也喜欢同一班名士吟咏风月,流连山水;同时,他也是东晋初期一位重要的玄言诗诗人,其作品虽然大多平庸,但至少也让这个政治家在名士中有了附庸风雅的资本。

十分幸运的是,当年庾亮等人登楼赋诗的南楼,至今还被保留在湖北鄂城区古楼街北段,是古武昌十景之一。如果您有机会去湖北旅游,也可以找一个空气怡人且月色浪漫温柔的夜晚,登上古楼,亲身感受下魏晋名士玄心高远,清新脱俗的潇洒情怀。

25.王恬形态美艳,有一次向父亲王导请安,王导拍着他的肩膀说:“可惜,你的才貌不能相称啊!”又有人说:“王恬做任何事情的样子都向像极了王导。”

注:

王恬,字敬豫,丞相王导的二公子。作为美男子“琳琅满目”的琅邪王氏的弟,王恬自然是继承了家族的优秀基因,出落成了个长发翩翩,美白清秀,玉树临风的贵族美少年。“知子莫若父”丞相王导对这个漂亮儿子的外貌当然是非常的喜欢和满意,但对他才能、品格的批评却不只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严厉要求,而是一个门阀政治的开创者对这种政治制度的未来和自身家族未来的深深忧虑。

东晋风流的代表人物王导和谢安虽然都提倡“居庙堂之内,而宅心五湖之外”,但实际上他们真正费心的既不是玄幻的哲学,也不是缥缈的诗歌,而是实际的政治。在“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时代,虽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但贵族子弟要想获得真正的权力,还要靠个人实际的才干,不然所世袭的也只是空空的头衔和奉禄而已。换句话说,贵族若要保持对皇权的平衡或者自身的强势,那家族内部精明强干的子弟就必须不断的涌现;不然的话,贵族的出身也只是赖以追昔的虚名,而不是分割皇权的利刃。这也是为什么王导会对儿子有如此之高的要求,并深深的惋惜。

“满目琳琅”的琅邪王氏在王导、王敦之后,也的确政治人才凋零。他们有的寄情山水,吟诗行书(如王羲之);有的醉心棋艺,日夜研习(如这位王恬);有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如王徽之);有的附庸风雅,视战场如儿戏(如王凝之);有的虽然有心家族复振,但才能有限(如王允之)。那么一大家子美男中,就再没有一个有实际政治才干,可以代表家族去分割皇权,主宰朝政的人物了。

更为重要的是,后继政治人才凋零的状况,不只出现在琅邪王氏;颖川庾氏、高平郗氏等高等士族也同样后继乏人;陈郡谢氏(在谢安死后)情况稍好,但其子弟仍不能维持东晋门阀政治的政治格局。随着各大家族的日渐萎靡,“贵族和皇室共享权力”这个远比“皇帝集权”要民主许多的政治体制也不可避免的要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了。

26.王羲之见到杜弘治,赞叹道:“你的面容就如凝脂一样雪白,双眸就如我点上去的浓墨一样雅致,真是神仙中人啊。”当时有许多人都赞美王濛的美貌,蔡谟说:“可惜他们没见过杜弘治啊。”

注:

临川王刘义庆似乎对杜弘治的美貌特别情有独钟,除了《世说新语.容止》篇外,还在《江左名士传》中为杜弘治的美貌做着不遗余力的宣传。《江左名士传》里记载永和中期(大约在公元350年左右),谢尚和刘麴在品评中朝名士(西晋中后期)的时,特别提及杜弘治,赞美他清秀飘逸,宛如仙子,在两晋之交,美貌仅次于卫玠。

曹魏中期开始盛行的清谈,在东晋仍是名士们主要的业余活动。只不过,清谈的内容逐渐从玄学哲理这样的专业话题转移为谁长的好看,谁的穿着有品味,谁的言语最机智之类的闲闻趣事上了。的确,比起“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圣人是否有情”、“声有无哀乐”这样十分抽象的哲学思辩;闲谈名士的风神仪容,时尚穿着就要生动有趣的多,能成为名士们十分惬意的娱乐消遣。历史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由于当初东晋名士们对“八卦新闻”的热衷,才使的如今我们在了解魏晋人物容貌、言谈、行为举止时有了许多非常珍贵的史料。

27.刘惔形容桓温:“两边的鬓发如刺猬毛般竖起,双眼如紫金石一样棱角分明,炯炯有神,真是孙权、司马懿一类的人啊。”

注:

桓温是江左名士桓彝长子,为功高震主的一代枭雄。桓温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桓彝的好友大名士温峤就被这个婴孩的灵光所吸引,称他长大后必是一代英才。关于桓温的容貌,《语林》中还有更为传奇的记栽:桓温第一次北伐时,在北方遇到了一个老婆婆,那人自称曾是“枕戈待旦”的大英雄刘琨的歌妓。那位老太太见到桓温后感动的潸然泪下,桓温问她原因,老婆婆说:“你长的真是太像刘琨了。”估计雄姿勃发、只手擎天的刘琨曾是桓温小时候的偶像,桓温听了后非常的高兴,马上出去换了一套非常漂亮的衣服还修理了下仪容,又去问那老婆婆:“我到底哪里长的像刘琨呢?”老婆婆仔细一看,说:“脸很像,可惜瘦了一点;眼睛很像,可惜小了一点;胡须很像,可惜红了一些;体形很像,可惜矮了一点;声音很像,可惜高了一点。”一连五个可惜,把桓温的自恋情绪彻底摧毁了。桓大将军听了后,很不高兴,马上脱了漂亮衣服,倒头就睡,气的他一连几天都没有起床。要知道此时的桓温因为带兵收复四川而被加封征西大将军并晋爵临贺郡公,无论是声望还是功绩都已经远在他小时的偶像刘琨之上,但功成名就的桓温仍然会为仪表逊色于刘琨而闷闷不乐,可见“美男子”的称号对一个名士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刘惔将桓温比作孙权、司马懿一类人,实在是也太低估桓温了。孙权雄起于父兄基业,司马懿更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典型,二人都阴险城府,嫉贤妒能,精于权斗,果于杀戮,实在既不是气贯山河的英雄人物,也不是飘逸九州的风流名士。实在要比,桓温也是魏武帝曹操这样的“盛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和桓温做为政治家都喜欢放狠话。曹操的名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桓温的更绝“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虽然这两句话都惊世骇俗、震烁古今,但事实上曹操和桓温在具体的政治操作上,都十分小心谨慎、亦步亦趋,而不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曹操虽然为了恐吓士族不要阻挠他晋封魏王,先后杀害了大名士孔融和荀彧。但终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与各大士族保持了大体和谐的合作关系。后来曹丕为了称帝,不惜向士族做出重大妥协,确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其实也是对曹操政策的延续。桓温处事则更加稳健,他虽然对谢安和王坦之阻挠他篡位,深恶痛绝;但还是以大局为重,既没有杀谢安和王坦之,也没有公开叛乱。至于曹操和桓温为什么会放这两句狠话,只能说明,在魏晋这个儒家宗教神学已经丧失社会统治力的时期,人类自我价值的一种爆炸式的觉醒。曹操和桓温做为一代枭雄,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又都有着异乎强烈的渴望。所以曹操才会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桓温才会讲:“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其实都是他们二人魏晋风度的表现。

由于曹操和桓温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着异乎强烈的渴望,所以他们对青春易逝,生命短暂又有着超乎寻常的焦虑和敏感。曹操在他的许多诗歌里都表达了这样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惋惜之情,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桓温也用实际表现诉说了他对青春易逝的敏感,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率晋兵北伐,路过从前居住的金城,见到儿时手栽的小树苗已长为参天巨树,不禁感慨万千,伤心的叹道:“小树苗都长到了那么大了,我又怎能不衰老呢?”说完,摸着树枝,潸然泪下。 曹操和桓温对孝的理解也惊人的相似。曹操性格通脱,不拘一格,蔑视儒家经学的虚伪和矫饰,曾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开向天下招募不忠不孝但有治国御兵之术的人;但在自己父亲被杀后,这个曾经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这样对战火下人民深深同情诗句的曹操,仍然为报杀父之仇,不惜对徐州屠城。桓温也是一样,他十五岁时,父亲桓彝被江播所害而死。从那天起,桓温日日苦练武艺,志在复仇;三年后,他终于学有所成,可惜仇人江播已死,于是他便以吊唁为名,潜入江府,将江播的三个儿子尽数杀死,算作复仇。这件事情,也使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扬名天下(魏晋南北朝时,为报父仇而杀人,非但不会受到审判,反而会受到乡里的美誉和朝廷的嘉奖。如沈劲为报父仇杀死了仇人吴儒全家,得到了朝野民间的一片歌颂,最后更是被写入《晋书.忠义列传》)。曹操和桓温都不太看重“孝”的表面形式和繁文缛节,并都在后世被认为是不忠不孝之徒。但在为父报仇这件事上,两人都是何其的坚决,我虽然也反对仇杀,但他们对“孝”的本质认识的确比号称“以孝治天下”但实则不忠不孝的司马懿要纯洁的多。

曹操和桓温非但都能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而且在人才心生去意时,也都能网开一面、忍痛割爱。曹操喜爱关羽,人尽皆知,但在关羽离去,重新投奔政敌刘备时,曹操也没有一味强留,不然单凭关羽一个人,纵使真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是过不了五道城高墙固、地势险要的关卡的。桓温比起曹操来,则更是情深意重,他对出身寒微,搔虱而谈的王猛欣赏有加,要将他带回江南,赏赐高官厚禄,并引为心腹;但王猛出于一山不容二虎的考虑(王猛后来作为丞相帮助前秦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是诸葛亮一类的角色),谢绝了桓温的美意。此时,桓温已经了解了王猛的能力,他也知道王猛留在北方,他日一定会成为自己或者是东晋的大敌,但桓温仍旧随了王猛的愿,还送高大的了车马和许多银两给王猛。后来,终王猛一生,强大的前秦都没有侵犯过东晋,在众多的理由中,恐怕对桓温当年恩情的回报,也是重要的一条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桓温的夫人南康长公主特别通情达理,是历史上著名的好太太,被编入《世说新语. 贤媛》篇。魏晋名士大都以风流儒雅为美,那就难免在家里一副“小男人”做派。东晋风流的代表人物王导和谢安都是有名的“妻管严”,连以放荡不羁著称的刘伶在被妻子禁酒后,也只是动脑筋骗酒喝,而不敢和老婆发生正面冲突。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大背景下,外加老婆是金枝玉叶的长公主,桓温在家里也不得不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人。后来,桓温在灭蜀的战争中,收了成汉皇帝的妹妹李氏为小妾。由于害怕老婆知道,桓温回江南后,偷偷把小妾藏了起来。(魏晋名士大都很害怕老婆,不敢在家里收侧室,只敢在外面包二奶,关于此内容我会在《世说新语. 贤媛》篇注中作详细的介绍)可女人对这类事情通常都非常敏感,没多久,南康长公主就知道这事并打听到了那小妾的住处,于是就纠集了一群闺中密友和侍婢带着家伙去找那“狐狸精”算帐。一群娘子军杀到时,正巧李氏在梳头,只见他的秀发有如一条乌黑发亮的河水宛如天上来,一直流淌到地上;李姑娘听到人来,慢慢回过头,顿时一张闭月羞花、冰雕玉琢的脸浮现在众人面前,她的两双眼睛盈盈带水、脉脉含情,泪珠就如同天山上雪莲花瓣的露水缓缓从白玉般的脸颊上滑落,在人心中勾起一道道的涟漪。只听,她轻轻哭诉:“妾国破家忘,才流落到此,今日若能一死,也算和了心意。”“傻妹妹。”长公主一把抱住了李氏,搂在怀里,心疼地说:“你这样的美人,我见犹怜,何况我们家那老头子呢?以后我们就以姐妹相称,我会好好待你的。”每回读到这段史实,我都不禁拍案叫绝,这样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妻子才真是人类伟大女性精神的闪光啊!面对丈夫在外面的女人,一句“我见又怜”,是多么的富有人性,又是多么的可亲可爱啊。理学一直所标榜的所谓贞洁列妇在这么伟大的女性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我见又怜”的含义在后来发生了不小的异化,但它最原始的含义才是最令人怀念的,不是吗?

28.王劭容貌神韵有其父王导的风采。作侍中时,遇到正穿着官服走入大门的桓温。桓温望着他说:“你身上的确有凤凰的羽翼啊。”

注:

王劭,字敬伦,丞相王导的五公子。既然是琅邪王氏子孙,那当然好比张着凤凰的翅膀,光彩照人,明艳轻盈,可以称的上又一块女娲补天时,遗留人间的天然玉石啊。

梁元帝萧绎在其名作《金楼子》中曾记载,南北朝时把长相、才干都不逊色于父亲的人都称为身着凤凰的羽翼。除了王劭外,另一个例子是南齐时的谢超宗,他因为一篇诔文,受到齐武帝的高度赞赏,齐武帝高兴的说:“超宗真是有凤凰的羽翼啊,就像是谢灵运(谢超宗祖父)复生一样。”当然了,这些都属于对名士子孙的美誉,无论还是王劭还是谢超宗,他们的成就都远不能同东晋门阀政治的教父――王导和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相媲美。

29.支道林赞美王濛:“他专注严肃地做事时,是多么儒雅迷人啊。”

注:

王濛在家时,虽然喜欢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美貌,这不免流露出一种小男人的自恋;但他在外公务时,却是一丝不苟、极为专注,又体现了事业型男子的风范。事实上,这也正是一个成熟的男人所应有的自觉。人们常说:“天下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句真理其实对男人同样适用。一个男人每天在镜子前多花个十几分钟、半小时的来认真打理下自己的面容,发型,穿着和各类配饰,不但美化了社会环境,使我们的社会多了分干净、整洁和英俊;而且还提升了他本人的自信,使他在工作中更投入,更高效,更愿意去展现自身的能力。所以,每个男人每天都应该很自觉的多花些时间在照镜子上,这不但体现了他的进步,也体现了我们社会的进步。

能为倾城倾国的王濛美誉,并为后世所收录,那人自然也是一代名流,美名远播。支道林,俗名关循,是东晋时的名僧。虽是出家人,但支道林却是个肤色白皙,身材修长,面色光洁秀润的美男子;虽为佛门弟子,但支道林却喜欢清谈,写诗,练书法,游山玩水,养马,放鹤,一副玄学名士的做派。佛教自从东汉初期转入中国以来,历经250多年,却一直行不成大的社会影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真正兴起,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主要的宗教思想。而对于佛教的崛起,支道林这类带着明显名士气息的美男和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会在下一则关于支道林容止的注释里,对此作详细的解释分析。

30.有人说王羲之“缥缈似浮云,矫健若惊龙。”(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注: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原本出自曹植《洛神赋》里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句,是曹植用来描绘他心中女神甄洛外貌的。后来人们略作修改,用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至于后来刘义庆又用来形容王羲之的容貌,恐怕是出于字如其人的考虑吧。

王羲之的风神外表即便在琳琅满目的琅邪王氏子弟里仍然是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一次,手握重兵的太尉郗鉴,为了和琅邪王氏结亲,便派了个门生去丞相王导家招女婿。琅邪王氏的众子弟,知道太尉派人来招婿,都很激动,于是都穿了漂亮的衣服,端庄优雅的坐在大厅里与那门生攀谈。只有王羲之好像不以为然,他旁若无人的敞开衣服,裸露出雪白健美的肌肤,横卧在大厅东面的床上悠然自得的吃着东西。后来,门生回去后,把那天的所见所闻都一五一十得告诉了郗鉴。郗鉴明眼人,当下就说:“躺在东床上的那个就是我的好女婿了。”于是,又赶快派那门生去联系,促成了王羲之和他女儿郗浚的婚事。这就是千古美谈“东床快婿”的由来。这个故事听起来玄乎,其实是郗鉴和王羲之翁婿二人同为聪明人,所以心心相印。郗鉴出身的高平郗氏,是个根基深厚的儒学世家(他的曾祖郗虑为东汉经学大事郑玄的弟子),但在曹魏和西晋时,世代显宦的高平郗氏由于没能及时完成从“儒”到“玄”的转变,而逐渐没落,以至于饱读儒学经典的郗鉴为了复振家族,不得不从“杀人越货”的流民统帅干起。经历过一番奋斗血泪史才成功的郗鉴,自然痛定思痛,下决心要将高平郗氏改造成玄学世家,以适应当时的士族社会,而招纳一个玄学名士气很重的女婿,无疑可以向其他各家族发送了一个他立志改变家风的积极信号。王羲之显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故意“坦腹东床”显示他不拘一格,率情任性的名士风范。翁婿二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促成了这桩传为美谈的姻缘。

王羲之风度翩翩、才学出众,又广泛与当时名士交游,并被公认为此类名士派对的中心人物;外加他的岳父郗鉴领又重兵坐镇扬州;此情形下,王羲之自然被琅邪王氏的老人们寄予厚望,成为家族内部重点培养的对象。但书圣对政治兴趣不大,也不愿意勉为其难的继承家业并代表整个琅邪王氏去角逐东晋内部的权力斗争。公元340年,他拒绝出任江州刺史一职,表明他对琅邪王氏和颖川庾氏关于长江中上游军事重镇的争夺毫无兴趣。公元355年,他又辞去一切了官职,正式过起了闲云野鹤的散漫生活。或许有人会为王羲之放弃看似唾手可得的权位而可惜,但其实我们应该为他感到幸福。与王羲之一样同为天才艺术家的梁简文帝萧纲、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他们在机遇面前,明知道自己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政治,但还是知难而上。可结果呢?一个个国破家忘,成为千古罪人。书圣就比这些艺术同僚有自知之明的多,知道自己缺乏政治家所必备的成熟和老练,就干脆抽身世外,游戏于青山绿水之间,行书于茂林修竹之边。这样既造就了艺术大师的美名,也避免了败家儿孙的骂名。

31.一次王濛生病,概不见客。支道林来了,守门人禀告说:“一个长相奇特的人站在门口,我不敢不报。”王濛笑着说:“那人定是支道林了。”

注:

支道林虽然是出家人,六根清静;但却天生一副美男面孔。他风姿飘逸,如同野鹤在平静的水面上飞翔;他亲和可爱,如同高山上的泉水不但清澈而且源远流长。他不但精通般若,为佛门高徒;而且还钻研《庄》、《老》,见解独到,为清谈高手。佛教从东汉初期到东晋初期传入中国已有250多年,但在“天人感应”的儒家宗教神学的强势地位下,两汉时,佛教的发展非常有限,信徒也不是很多。魏晋南北朝时,儒家宗教神学一蹶不振,道家的《庄》、《老》学说虽然兴盛,但不是稳定的统治思想,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期。而就在这个时候,支道林非常出色的利用了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的双重社会身份,为佛教逐渐走出深山走向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支道林可能不是一位精通义理的佛学大师,但他对玄学经典《庄子》的确下了一番苦工。支道林常常以名僧的身份参加玄学名士的清谈,但他决不是插不上话的旁观者,相反他对《庄子》的一些见解,十分精妙,另在场的名士叹为观止。一次,他谈到对《庄子.逍遥游》的心得体悟,令出身传统玄学世家的王羲之佩服的五体投地,不得不服。除了钻研《庄子》,支道林还苦练书法、诗歌、围棋,并且还养马、养鹤;总之,只要是名士的爱好,他都要具备。这样一来,除了身上的那件袈裟,他无论是风神仪表、气质内涵还是兴趣爱好,都与名士如出一辙;而众名士也将支道林视为同道,喜欢和他游山玩水,玄谈辨理。

既然已经和众名士打成一片,为了激发他们对佛教的兴趣,支道林开始对佛教思想进行大胆的改造。他开始用老庄思想来解释般若义理,使的名士们能较易理解佛学思想,并认为佛教思想和老庄思想有许多形似之处。果然在这个好朋友不遗余力的言传身教下,许多名士都对佛教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则故事提到的东晋美男子王濛,便十分醉心佛教哲学,特意写过一篇体会,给支道林披阅。

支道林通过与众名士的广泛交游,大大增加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当然,如果从通俗易懂的角度考虑,支道林的佛学学术成就同样是杰出的。他的著名般若思想“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非常接近老庄学说对“自然”的理解,所以在当时容易被人接受。而且支道林的这一见解和后来玄奘脍炙人口的《心经》也尤为相似。请看,《心经》部分词云:“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只有两百多字的《心经》显然不是玄奘呕心沥血的翻译杰作,但却因为和老庄学说相同,而广为流传;而玄奘其他的那些鸿篇巨制,让他呕心沥血翻译的印度佛学经典,却大都因不能适应“中国特色”,而只被极少数的专业人士所研究学习。

32.有人谈论谢尚没有重名。桓温说:“诸位不要轻视,谢尚翘着脚在北窗下弹琵琶的时候,感觉就如仙子在云端歌唱。”

注:

终于轮到有“乌衣门弟”美誉的美男家族陈郡谢氏了。虽然在南朝,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并列为第一豪门,但无论从政治、军事、文学还是家族成员的美男指数上讲,陈郡谢氏都略胜一筹。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美男家族史上的翘楚了。后世,“乌衣门弟”也成为了美男贵族的代名词。但人们一般只敢把“乌衣门弟”比作他人,而不敢自况,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似乎只有出身贵胄又风流倜傥的纳兰性德敢以“乌衣门弟”自居。可见,陈郡谢氏这个美男贵族在历代中国士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谢尚,字仁祖,“江左八达”玄学名士谢鲲之子。谢尚少年成名,八岁即被比为孔子第一高徒颜回;十六岁,又被比作竹林名士王戎。可能是因为自己长的太过标致亮丽,宛如一件精雕细刻又浑然天成的玉器,所以谢尚年轻时非常的自恋,他喜欢穿着刺绣精美的花裤子,在街上摇曳生姿,顾盼流连,引来路人的测目,博得姑娘的爱慕。此外,他还性格活泼,在名士聚会时,非常乐于表现自己。一次,谢尚去拜访丞相王导,王导知道谢尚很会跳舞,于是就让他现场表演。谢尚想都没想,说:“好啊。”于是,这个国家的咸亭侯,就在王导的客厅里,旁若无人的表演起他的“鸲鹆舞”,那欢快的舞蹈节奏也感染到了在场所有人,他们都为谢尚鼓掌拍和。谢尚不但自己喜欢穿漂亮的裤子,还喜欢看别人穿漂亮的裤子。他做历阳太守时,朝廷给了他四十匹布,让他建造自己的军帐;而谢尚竟把所有布都用来给士兵做新裤子了。

尽管谢尚一直对花裤子情有独钟,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相反,他是一位相当有器量和谋略的战将,也正式由于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使的陈郡谢氏从一个只有虚名的玄学家族,转变为一个手握重兵的江南豪门。公元349年,大都督殷浩北伐,谢尚做为前锋,率部一路挺进中原,并攻入邺城夺得传国玉玺,为东晋立下大功。公元346-357年,谢尚又一直领重兵坐镇豫州,并逐渐将豫州这个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发展成他陈郡谢氏的势力范围和实力基础,使的陈郡谢氏在京城外有了强大的地方武装为依靠。

需要注意的是,这则故事里,谢尚所弹的琵琶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琵琶,而是现在被称为“阮”的乐器。现今的琵琶是在唐朝时,结合直项琵琶和曲项琵琶的优点而成,并主要保留曲项琵琶的音色特点。而谢尚时,连曲项琵琶都还未从西域传入;所以可以确定当时谢尚所弹的必定是“阮”。

33.王濛做为中书郎,去会见王洽。那天正下雪,王濛在门外下车,步行走入尚书省,还穿着官服。王洽在远处望见王濛,不由的叹道:“这真不是尘世中人啊。”

注:

《世说新语.容止》篇总共三十九则,只有卫玠能独占三则,王衍、裴楷和王濛三人则被独立的赞美过两次。天哪,能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独占两则的人,怎么可能还是凡夫俗子呢?当然是仙子级别的美男啦。王洽的美誉实在是恰到好处、名副其实。

按照当时的审美习惯和士族子弟的诗人气质,王洽那天,一定把飞雪和玉人看成是一体了。“雪花在空中伴着简单忧伤的节奏缓缓飞落,一个绰约有致、美白无瑕的玉人慢慢踏雪而来;忽然,一阵风起,那玉人也化成了洁白的雪花在风中优雅的回旋。”

这个为王濛延誉的王洽,字敬和,是丞相王导的三公子。二十岁的时候,就被许多人誉为绝世美男,但可能爷爷,叔爷爷,父亲,伯父,叔父,兄弟,堂兄弟们的美色名气都太大了,使他并不怎么出挑,甚至在挤压下,相当的默默无闻。这就好比,满目琳琅的美玉看多了,会产生审美疲劳,使人逐渐丧失对美的分辨力和饥饿感。所以,我一直主张男人没必要认识太多的美女,女人也没必要结交过多的帅哥。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太多的美人出现在眼前,浮现在脑海,会在潜移默化间改变我们对“美”的认识,吞噬掉原本可能是最珍贵的“美”。

王濛和王洽虽然都姓王,但王洽属于琅邪王氏,王濛属于太原王氏。琅邪王氏出自河南,太原王氏来自山西,虽然太原王氏始终不及琅邪王氏,但同样属于高等士族。事实上,太原王氏在东晋也有过鼎盛期,构成过“王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此人便是东晋末的美男子王恭,我会在最后一则加以介绍。

34.司马昱任丞相时,与谢安一起去看望桓温。此时王珣已在,桓温就对他说:“你若想看看司马昱,可以躲在帷幔后面。”司马昱和谢安走后,桓温对王珣说:“怎么样啊?”王珣说:“司马昱做丞相的样子,当然飘逸如同仙子,桓公你也是万民的希望,不然,谢安又怎么会自愿藏拙呢?”

注:

晋简文帝司马昱,虽然风流俊秀、妙于玄谈,是个美男子皇帝,但早负盛名的大名士谢安甘于守拙,显然不是要避他锋芒。不然,后来谢安就不会将司马昱比做晋惠帝这样的弱智了。那为何谢安要如此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呢?老谋深算的他是故意演给手握重兵的权臣桓温看的。

东晋中后期,陈郡谢氏和谯国恒氏一直处于竞争状态下。陈郡谢氏被调离苦心经营十五年的豫州,也是由桓温一手策划。失去了豫州这块经营了多年年的根据地,陈郡谢氏也就一下子失去了实力基础,在此不利情形下,早年一直浪迹江湖的谢安,才不得不在四十岁的年龄结束隐居生活,离开东山,着手家族的复兴工程(成语“东山再起”的由来)。

谢安,字安石,可谓典型的大器晚成型的政治人才。他老练城府,深于事故;在与桓温斗争时表现的尤为圆滑巧妙,表面上他对桓温必恭必敬,甚至不惜向他行跪拜大礼,连桓温的心腹郗超,谢安都尽力巴结奉承,不敢有一丝怠慢;但在实际问题上,谢安却阳奉阴违,每每暗中作梗破坏桓温的计划。例如,桓温临终时,要求朝廷加封他九锡(臣子的最高奖励,篡位前的最后一步),谢安此时就玩起了技术手段,拖延战术,以诏书不符合规范为由,一再要求修改,于是诏书颁布的时间也就一再拖延,直到桓温去世,诏书的那些“文字问题”还没修改好,这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大英雄桓温一生的宏愿,就被谢安这个平时对他非常恭敬的大名士给阴掉了。

淝水之战后,临危不乱,调兵得当的谢安一直被视为偶像型政治家被后世敬仰歌颂。《世说新语》中也对谢安美誉最多,也有许多人干脆就将谢安看成是《世说新语》的中心人物,魏晋风流的最佳代表。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聚焦的只是谢安在淝水大战前后,与人闲谈下棋神色不变的名士气度;却忽视了谢安名士外表下,深谙事故,城府老练,精于权斗的另一面。事实上,这样的错误认识也造就了很多历史悲剧;谢安的儿子谢琰、侄女婿王凝之都在孙恩叛乱时,模仿谢安悠然自得的名士风范,故作矜持,而不做充分的御敌准备,最后都被乱兵所杀,死的一点都不值得。还有,一直以谢安自比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向永王李璘放言“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但结果李璘很快便兵败被杀,李白自己也被流放贵州,而他的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笑谈。

还需注意的是,那个在桓温幕府里的王珣,是丞相王导的孙子。二十岁时,就以美貌风流闻名,与陈郡谢氏的谢玄并肩。而这么一个出身华胄又风流儒雅的贵公子,此时竟也抓住机会奉承桓温。这也就表现了高等士族在面对出身不高,但又手握重兵功高盖主的权臣时,想到的不是礼义仁孝的君臣大义,也不是自命清高的家族虚名,而是如何在可能的新主子面前也保护好自己家族的利益。

35.晋废帝司马奕在朝时,每次上朝,朝堂都很灰暗;只有会稽王司马昱来时,才明亮的有如朝霞升起。

注:

晋废帝司马奕,字延龄。他“废”这个嗣号,得来颇为有趣,有点一语双关的意思。其一,当然是因为他被权臣桓温所废黜,被迫退位,所以嗣号为“废”;其二,桓温废黜他的理由竟是诬告他性功能衰竭;身为一朝天子可以享用美女无数,怎么可以阳萎、暴殄天物,所以将他嗣号定为“废”。事实上,这位身材伟岸,仪表堂堂的少年天子,性功能一直良好;桓温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司马奕其他的缺点,就拿这不易说清的闺房私密说事。也可怜他司马奕,被废后由于害怕再卷入政治斗争,就一直背着“阳萎”的恶名,自己有孩子出生,也不敢抚养,而是立刻秘密杀掉,以实际行动表明对“废帝”这一称号没有异意。

晋简文帝司马昱,字道万。他做为皇室子弟,不但长的明亮清秀,风姿绰约,还对玄学兴趣浓厚,不但精读《老》、《庄》,还常与当时名士携手出游,一同流连山水,玄谈哲理。做为一个名士司马昱可以说绝对够格;但做为皇室支柱,甚至一朝天子,司马昱实在是相差太远。公元371年,桓温废皇帝司马奕,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继位后,司马昱一切听从权臣桓温摆布,形同傀儡;更为昏晕无能的是,他继位才两年就因忧惧而一病不起,临终前,他还下了一道让桓温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明文允许他篡位称帝的诏书,实在是败家已到了极限。幸好,王坦之、谢安二人老谋深算,将此诏书撕毁,并劝司马昱重立诏书对桓温加以限制,才又延长了东晋王朝四十五年的寿命。晋简文帝司马昱就是这样一个空有漂亮外表,潇洒谈吐,但实质却昏晕无能的皇族子弟,难怪谢安将他比做晋惠帝这样的弱智。

36.谢玄称赞谢安:“游山玩水不需放声高唱,只要坐下捏住鼻子轻轻吟咏,双眼顾盼四方,便自有闲卧于青山绿水间的样子。

注:

江南的王气在哪儿?江南的王气就在一张张英姿勃发的美少年脸上,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伟岸瑰丽的周郎击败了曹操号称八十万的中原雄狮;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清俊秀美的陆逊又一举消灭了刘备十多万的两川精锐;公元384年,前秦苻坚号称集结了近八十二万北方各族铁骑,但在淝水之战。风采秀逸的谢玄,仍让苻坚的军队,在转瞬间,灰飞烟灭。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魏晋时,每一次带领南方人民奋起反抗外来入侵的都是风度翩翩的骑士美少年呢?这可能体现了南方人民长期以来对美,对力量的一种认识。也许在中原的黄土高坡上,一个男人质朴刚强,沉着大气,就是一种美,一种力量;在关外广阔的草原上,一个男人骑着骏马,弯弓射雁,就是一种美,一种力量。但在山青水秀的江南,一个男人非但要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果敢坚毅,还需要在绚丽多姿的生活里儒雅风流。你看,无论是羽扇伦巾,火烧赤壁的周瑜;还是紫罗香囊,横扫苻坚的谢玄,都集中体现了南方人民心中理想化的男人形象。

谢玄,字幼度,谢安的侄子。如前文所述,他的伯父谢尚以喜欢穿漂亮的花裤子而年少成名,而作为陈郡谢氏“封、胡、羯、末”四大美男之首的谢玄,在年轻时,对士族社会的时尚品味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似乎不太喜欢用香熏衣(先将衣服挂起来,下面再用香炉熏),而是喜欢又简便又能做为装饰品的紫罗香囊。这样他在与人交往时,不但能让人欣赏到他玉树摇曳的体态,更能感觉到他清新怡人的暗香盈袖。香囊,自谢玄推广后,也逐渐淘汰了用香熏衣法,成为后代士子普遍的随身饰品。晚唐时,大诗人李商隐也对紫罗香囊的谢玄赞赏有加,特意歌云“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只可惜后来谢玄听从了叔父谢安的劝告,不再佩戴香囊了。更可怜的是一直有断背之好的苻坚在淝水战场上,只能望见谢玄杀气冲天的宝剑横斜,却无缘闻到他暧昧勾魂的暗香浮动。

谢玄的妹妹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才貌双全,色艺俱佳的美女。论才,一次,谢安见天下大雪,便所口吟咏:“白雪纷纷何所似?”没想到当时尚未成年的谢道韫竟随口答到:“未若柳絮因风起。”非但公整而且自有高格,当下就被家人刮目相看,赞为才女;论色,当时谢玄和张玄都很夸赞自己的妹妹,并互相较劲;一次,一位尼姑分拜访了王家和谢家,出来后,人们便要她比较两位女子谁更美丽?尼姑说:“谢道韫潇洒清丽,有竹林七贤的风度;张玄之妹委婉温柔,也算大家闺秀。”尼姑将谢道韫的风神仪容上升到竹林七贤的高度,当然是赞美之至;虽然没有明言孰优孰劣,但高下自见。谢道韫后来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公子王凝之,这个王凝之不但工于书法,还领兵坐镇一方,单独来看也算是个人才;但他实在也够郁闷,他的父亲王羲之、弟弟王献之都是天才书法家(俗称二王);另一个弟弟王徽之又是玩世不恭但名气冲天的职业型名士;岳父家的“封、胡、羯、末”四大美男又都是当世公认的菁英才俊,转了一圈,身边的亲戚好像个个都比他强。当然亲戚好那也是亲戚的事,夫妻俩还是过自己的小日子;可偏偏谢道韫是个出身名门又心高气傲的美女,一次她终于忍不住,跑回娘家抱怨道:“我在王家见到的几个叔叔,我娘家的那些兄弟都是那么的优秀,天地那么大,怎么会让我碰上王凝之!”我们在为王凝之稍稍鸣些不平的时候(毕竟谢道韫的那些参照对象实在太强了),惊喜的发现这句谢道韫对老公的抱怨,竟然分别出现在了《世说新语. 贤媛》篇和《晋书.列女列传》。这毫无疑问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妇道”有着十分宽泛的理解,要知道这么一个有点“作”的女人,在唐代之后是绝对不会被认为是贤媛或者列女的。
《世说新语.容止篇》译文和新注 (1-10) 长篇 世说新语容止

37.谢安说:“支道林的双眼漆黑明亮。”孙绰也说支道林:“威严的眼中透出一片清爽。”

注:

支道林这个美男和尚,与名士交往甚广,层次也相当的高。谢安的社会地位,自不用说;孙绰同样是晋初玄言诗的旗帜性人物,为一代文宗。谢安和孙绰都具有十分深厚的玄学修养,连他们都会对身为出家人的支道林赞许有加,可见支道林身上的风流气度,真的是由内而外,只要是稍加留意,便自然闪光。

支道林到底是个怎样风流儒雅的和尚,我们只能通过史书上只言片语的记载来想象;支道林到底是不是金禅子转世,我们也不能从史学或者神学的角度加以揣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支道林以后一代代风度翩翩的美男和尚就在中国土地上生生不息,他们宣扬佛法,本身也光彩照人,使人看见自然就心旷神怡,飘然世外。我曾有幸在一本画册上看到过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照片,大师漆黑明亮的双眸里的好似流露着洞庭秋波般的甘爽,一片风流儒雅的神色,溢于言表。

38.庾统与诸位兄弟来到江苏,途中想在驿站借宿。几位弟弟先入驿站,满屋子普通百姓,看见他们都没有回避的意思。庾统说:“我进去试试看。”于是拄着拐杖还牵着一个小孩,十分从容的走入驿站,旅客们望见他神采飘逸的仙姿,一下就都躲开了。

注:

从东汉末年一直到盛唐,由于道家思想的鼎盛(唐一直以儒、道、佛三教并立为国策,并没有独尊儒术;况且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所以道家思想在唐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一直十分兴盛),士子大都精读《老》、《庄》,而《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山神人“晶莹剔透,绰约有致,仙风飘逸”的形象也一直深入人心。社会的上层,士族子弟对藐姑射山神人的容貌可谓手摹心追,极力将自己打扮成仙子模样;社会的中下层,平民百姓也对风姿飘逸的士子极为叹服,必恭必敬。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驿站的旅客才会对身长玉立,色彩嫣然,行步飘飘如仙的庾统如此的恭敬。

其实庾统的例子只是众多神俊故事里的一则,类似的例子,在东汉末年到盛唐的五百七十多年间,不胜累举。其中仙姿独步神州,神采傲视青史的首推唐代大诗人李白。虽然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但他的境遇与却与孤苦漂泊的杜甫大为不同。这位早年就被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赞为“有仙风道骨,可于神游八级之表”的大名士每到一地,无不受到当地官员、士族隆重的礼遇,就连因获罪被流放贵州的途中,也受到了沿途官民热情的接待。虽然政治上一直不得意,但李白形同《逍遥游》仙子般的超凡脱俗、清拔高迈,的确受到了当时社会一致的推崇。

39.有人赞赏王恭的风姿:“就如春光下的杨柳般光亮闪耀。”

注:

王恭,字孝伯,太原王氏子弟。王恭长相明亮清秀,高大魁梧,风姿尤其华丽。他常喜欢在冬天,踏雪而行;别人从远处望见,都以为是一只漂亮的仙鹤在雪地上旋转飞舞。王恭做为一个士族子弟,没有沾染上奢靡浪费的恶习;反而生性节俭,家中没有太多昂贵华丽的装饰,唯有一堆堆的书籍堆满了宽敞明亮的房间。

士族子弟虽然生活优越,无衣食之忧;但却与上层权力斗争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稍有不慎,不但自己身首异处,连父母妻儿、兄弟亲朋也会一同受累,身陷囹圄。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父子三人都是天纵英才,身负异禀,但仍然寄情山水,不愿插手政治是非;谢安、谢玄叔侄二人都有大功于朝廷,并且手下猛将如云,但仍然激流勇退,自解兵权,不愿掌握朝政。他们都并非没有雄心壮志,只是从小所听、所见、所闻的高层权力斗争更令他们胆战心惊。后来纳兰性德用他的词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这一贵族子弟在荣宠前焦虑敏感,祸福难料的情怀。请看他的《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本人认为此篇乃《纳兰词》中最佳,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悼亡词所表现的痴情只是他压抑生活的寄托,而此篇所表现的无奈才是他及很多士族子弟人生失落的根源。虽有壮志郁结于胸,不愿作个富贵闲人;但又深知仕途险恶,自己绝对冲不破黑暗的网罗,于是只能借酒消愁,借情遣怀,重新做回一个“废人”。

生性耿直,不愿做富贵闲人的王恭一生致力于维护东晋“贵族和皇室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为了打压皇室力量,持续控制并削弱皇权,兗州刺史王恭频频起兵讨伐一直试图加强皇权并打破贵族和皇室权力平衡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但风流儒雅的王恭与名士清谈《老》、《庄》哲理可以;与名僧谈论《般若道行经》也可以;但清高自恋、恃才傲物的他绝对不适合统兵打仗。公元398年,王恭被属下大将刘牢之偷袭;兵败逃走后,又和一家老小一起被政敌司马道子生擒。司马道子为了显示皇权的强势,下令将王恭全家处决。临刑前,王恭到还是保持了名士的风范,神情一如往常,还对着铜镜,将自己的胡须头发一一打理整齐。到了要行刑的中午,王恭秀美漆黑的长发又好似阳光下的柳絮般随风飘起,遮住了他那双盈盈带水、清澈明亮的双眸。

司马放

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夜

中国 上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3088.html

更多阅读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译文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译文赏析这是两年前的读后感,放在今天,我还会是这样写吗?无限判断的句式,常读常新。唐诗,皆以系辞传为理论依据,诠释的是人性认识,‘字符/音符’之间,形成函数关系,有无限语意,“

读几米最新力作:《世界别为我担心》有感

@海豚社几米绘本编辑室 我很喜欢几米的这本新书:《世界别为我担心》“她将欢乐吹进气球里,微风把它带走。她将荒唐吹进气球里,暴雨把它带走。她将疲惫吹进气球里,晨雾把它带走。一颗颗的气球,飞到她们看不见的地方,气鼓鼓地把一肚子的气

盘点《西游降魔篇》:周星驰的七宗“最”

盘点《西游降魔篇》:周星驰的七宗“最”■文/慕容天涯  情人节,2013年的情人节,周星驰导演作品《西游降魔篇》创下了内地影史的单日票房纪录。拿下1.22亿人民币的票房数字,打破了《变形金刚3》保持了两年之久的1.14亿纪录,眼下势头之

《小红帽之大灰狼篇》--改写小红帽 小红帽大灰狼

《小红帽之大灰狼篇》--改写小红帽我绝对不吃番茄我是一匹孤独的狼,从小独自生活在森林里,没有爸爸,没有妈妈,也更没有奶奶和爷爷,没有人教我该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我所有的行为都是出自于本能,饿了,就抓小兔子,小山羊充饥,渴了就去小溪喝水,困

声明:《《世说新语.容止篇》译文和新注 1-10 长篇 世说新语容止》为网友海沫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