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安迪沃霍尔的哲学》,也顺道看了BBC制作的现代艺术大师其中一整集关于安迪沃霍尔的片子。安迪沃霍尔不用我介绍,了解点现代艺术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如雷贯耳,犹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安迪来到中国北京,永远的levis牛仔裤,工装夹克,还有一头灰白色的头发,这样的安迪站在当时的北京街头,黄色的皮肤,黑色的眼镜,清一色都穿着藏青蓝的中山装,我无法想像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不过在安迪的眼中,当时的中国就是一件波普艺术品。
安迪的内心其实是自卑的。他出身贫寒,小的时候实在没东西吃妈妈就用番茄酱兑水做汤喝。他身体也不好,患有神经障碍症,眼镜也不好,对光很敏感,以致我们看到的安迪基本都是戴着墨镜示人的。而且他头发也很稀疏,灰白色的发色更显羸弱。所以小的时候的安迪基本都是躲在家里看杂志上的明星招贴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如此迷恋明星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现代艺术馆里至今仍然展示着安迪的浓汤罐头作品。这幅作品刚一面世时,惹来很多争议,当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作品也能叫艺术。但是反对者认为安迪的作品是对当时的消费文化的一种讽刺。不过也许安迪很简单,就像他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的那样,我就是喜欢这样做,因为反复排列很简单。反复排列就是消费文化的一种最好展现。
翻看《安迪沃霍尔的哲学》这本书,一边看一边骂这个人是不是疯了。整本书都像是闲言碎语的集合,甚至有一章二三十页都是在说他是怎么打扫整理他的房间和书橱的。不过想想他能让人盯着他的镜头什么也不做的狂拍三分钟,花八小时拍一个男人的睡觉,还有24小时的帝国大厦,你也许就能试着让自己按捺住想要把这个人从书里揪出来暴打一顿的冲动。
当然这样碎片化的表达当中也不乏一些真的可以给人以启迪的“哲学”:
“我在工作伙伴上寻找的特质之一,乃是对我想做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误解”。
“美国开创了一项传统,最富裕的消费者与最贫穷的消费者基本上购买相同的东西。没有钱能让你买到比流浪汉更好喝的可口可乐。”
”渴望之物的来临,总是在我们停止渴求他们之后,也就是拥有它们而不至失去理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