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难记 耶稣怎么死的
作 者:dada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耶稣受难记
电影的全程描述了Gospel的最后数章,耶稣遭到尤大的背叛后的所受的酷刑(Crucifixion)与死亡,附加大约数秒种的复活(Resurrection)。轰动全美的首映日,盛况甚至超过了2003年Matrix和ROTK的首映。这是一部极有力量的电影,每一个镜头,就象每一记狠狠击在观众面部的重拳。影片能够耗尽人的所有精力,甚至有观众在影片播出高潮时猝死,所有人在谢幕后唯一想做的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试图恢复自己的情绪。
当然也是许多人有生之年见过的最残酷,最血腥电影,同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的手法不同,导演梅尔吉布森通过极为直观的描写,很有冲击力地显示了文字不能显示的效果,也成功地达到了一部电影不能够达到的高度。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人的命运。
影片由耶稣被捉拿切入,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便开始接受其手下士兵无休无眠的攻击,第二天,被带到耶路撒冷巡抚彼拉多处受审。彼拉多起初推卸责任,继而在民众们的要求和选择下,释放了杀人犯巴拉巴,判决耶稣的罪刑,关于这里,影片采取了多数罗马学者的主张,将鞭刑和十字架刑分开对待:鞭刑是对耶稣罪行的惩罚,而十字架刑是耶稣坚持宣称自己是上帝之子而激怒民众所受的加刑。
影片四十五分钟后的鞭刑一幕是影片中极为惨烈的段落,耶稣的衣服被脱去,双手被扣于石台,两个罗马兵丁手持皮鞭,这种皮鞭分为许多小鞭,每条小鞭的末端绑着两个很重的带尖钩铅块,犹太人对此刑的规定极为严格,禁止多于四十次的鞭打,所以法利赛人对犯人的鞭打次数是三十九下。导演采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耶稣的表情,玛丽亚的表情,罗马兵丁的表情,当然还有惨不忍睹的刑罚疮伤,由于不断的鞭笞,伤口深及肌肉,肌肉中血管的大量破裂导致大量的血水流出,小铅钩的拔拉导致先前形成的淤种块大量破裂,当背部的肌肉被撕成一条条无规则的肌肉组织后,犯人被翻过身来鞭笞胸腹部,最终奄奄一息,血肉模糊。
正如圣经中的描述,耶稣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后。被一群罗马兵丁开始了一个犹太人之王的加冕典礼:在伤口上披一块紫色的破做衣饰,一根木棍做权仗,最后用木棍将一个长刺靳棘编成的头箍嵌入头颅的血肉,接着脱开他伤口上的破布,布料上上黏结的血块又被撕裂。
十字架的刑罚是亚历山大大帝由波斯带回中亚细亚的一种酷刑,并且极快地使罗马帝国成为了精于使用此类刑罚的帝国。罗马人将沉重的十字重木压在耶稣的身上,让其背负着重木步行至六百五十码外的刑场。耶稣因失血过度和极度缺水造成浑身颤抖,并且要忍受百夫长的不断鞭笞。最终耶稣精疲力尽,动了策隐之心的罗马人终于另找了一个名为西门的北非古利奈人,同耶稣一起背着十字架走到了目的地。
刑罚开始,兵士先在耶稣的左手掌处下钉,用木槌将生锈的长钉插透掌骨,在紧紧加固在十字木架上;继而为了将另一个手掌移到固定的位置,生生扯断了他的肩骨。接着将其双脚重叠,脚尖向下,长钉穿过双脚。最终将十字架立起。当犯人将全身下沉把重量放在被钉住的双掌时,火烧般的痛楚将讯速传向神经中枢;于是犯人想撑起身体以简轻掌上的痛楚,双脚中的铁钉彻底撕裂的骨肉又将带来痉挛的剧痛。如此反复,直到麻弊。这也是影片的最后高潮,耶稣共有过七次发言:
他往下望看见士兵在拈阄分他的衣服,“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
对他身旁的同被处死的贼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路23:43)
他往下望对着惊恐的他最爱的门徒,他说:“你的母亲。”接着又看着他的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约19:26-27)
他喊:“神啊神啊,你为甚么离弃我?”(马太27:46)
耶稣喊出第五句句子:“我渴了。”
士兵用海绒蘸满了醋去湿他的唇。他尝了一口,没有喝下,这时耶稣在极度的痛苦中,他感到死亡已开始吞噬他的身体,他吐出第六句话,他说:“成了。”(约19:30)他的使命已经完成。
最后,他容许自己死亡。他尽力将双脚蹬直吸了最后一口气之后说了最后一句话:“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路23:46)
梅尔吉布森为了这部电影亲自投资了两千五百万美元,据说这是他十多年来的理想,拍摄期从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但其中牵设到了太多太多宗教,政治,民族的因素,经过多次剪辑才最终上映。影片中近乎不间断的犹太民众高呼严刑耶稣的镜头(罗马士兵虽然惨酷,但更多的是被犹太人所操纵的懦弱,而且在影片末尾多少表现出一丝对耶稣的同情和感动),在有些人看来有挑动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之间矛盾的嫌疑。
在一部电影里,基督教徒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救世主被犹太人杀死却无能为力,恨不得冲上银幕用机枪扫射犹太暴民;在另一部电影中,犹太教徒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先祖处死基督教徒们的救世主却无能为力,狠不得冲到好莱坞用机枪扫射梅尔吉布森。整整两千年间,无数犹太男人,女人,孩子就因为这个“耶稣杀手”的罪名被拷打,被残杀,这部影响如此巨大的电影问世,七十年前的屠杀悲剧,甚至是当今中东的政治危机,都将是他们心中难解的结。
但愿相信,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解开这个结的钥匙。罪恶的撒旦在阴暗的笑容背后,掩藏着被毁灭的恐惧,她的确正在灭亡,因为耶稣在死前为折磨自己的罗马士兵祈福,也为世间每一个心里有爱的人祈福。耶稣的受难,不过是为了最终的爱: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马4:43-46)
这就是受难的目的,为了让世人感动爱的存在,洗去人类心中的仇恨,人如此对我,我尚爱之,仇恨何在?罪恶何在?洗净污垢,荡涤尘埃,剩下的,原来就是从天空中透出的灿烂阳光。
基督教徒也会明白,上帝安排撒旦杀死了耶稣,耶稣也正是为了从罪恶中拯救人类而生死,今天再去责怪犹太教徒,就象两千年前的犹太教徒责怪天主教徒一样,仇恨,被仇恨,永远的循环,永远的苦痛;犹太教徒也会明白,仇恨自己的基督教徒,并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徒啊,什么是爱,爱并不是仇恨的反义词,在这个世界上,从爱一个人到恨一个人,也许要的是永远;而从恨一个人到爱一个人,所需的,不过是一霎那。
(以上文章部份资料来自cit.ucd.net:十字架刑罚的医学分析;worldnetdaily.com: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two film in one)
血腥造就虔诚?――耶稣受难记简评
作者:落水昆汀
作为一个“虔诚”的无神论者,我始终无法理解宗教这一神秘事物。圣经故事对于我来说与西游记之类神话传说别无二致,并且身为东方人感觉如来佛祖比起上帝来还多了些亲切感。对宗教的无知使我对这样一部纯粹的宗教电影并无兴趣,但抱着梨子好坏都要尝一尝的心态还是看了一下。
影片集中描述了耶稣死前一天的“受难”经过。他所受刑法之残酷在梅尔吉布森的镜下挑战着常人所能忍受的极限。影片的血腥程度实为罕见。耶稣所受鞭型时一片血肉模糊,而被钉上十字架时血浆飞溅更是残忍之极。影片只是在闪回镜头中加入了若干耶稣传教已经最后的晚餐等情节的回顾,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极力渲染耶稣受难之深重。耶稣也是血肉之躯,抱着拯救苍生的决心他咬着牙忍受所有的苦难,如果你是个基督教信仰者我想看了这部影片一定会被耶稣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打动,就连被钉上十字架耶稣还在对天父祈祷说“原谅他们吧,他们不懂!”――事实上,我也不懂。神总是比人要高明得多,神的远虑也不是如我般愚钝的凡夫俗子可以理解的。至于他为什么必须献出生命才能解救人类,他的死和人类究竟有什么大的关系对非基督教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的。还有一点让我莫名其妙的就是所谓“撒旦的诱惑”。一个秃顶黑袍的人嘟嘟囔囔的究竟对上帝这样的圣人有什么诱惑力实在让我感觉摸不着头脑。也许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罢了。与其困惑于这高深的“神性”,我宁愿被平凡的“人性”所感动。
当年马丁西科塞斯的一部《基督的最后诱惑》可以说是犯了众怒,最后亏了血本。为了不重蹈覆辙梅尔吉布森先让宗教界的权威人士审定了本片,确定并没有违反教义并且是忠实于圣经之后才敢把它放进影院。实际上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否则梅尔吉布森也不一定非要自己掏腰包拍摄本片吧。
在强忍着坚持完这痛苦的两个小时之后,在我大脑里除了血腥什么也没留下。用梅尔吉布森自己的话说:“我就是要尽量的表现残酷,超出人们忍耐的极限。这样才能让观众们真正体会耶稣为了救赎人类,给人类打开永生之门付出了多大的牺牲。”看来他是坚信影片中的血腥能造就更多的虔诚信徒吧?我想也不仅如此,还有票房。
圣血的悲鸣
评论: 耶稣受难记
小小鹦鹉螺
很早的电影却直到现在才看,原因还就是宗教题材是否吸引我,关于电影的评论介绍无数,突出最多的还是电影将“受难”的过程写实,以致让我觉得电影会不会血肉横飞的美国惊险恐怖片一般。鼓起勇气终于看了一次,尽管血腥却不是让人胃不舒服的血腥而是让人揪心的血腥,梅尔.吉布森驾御宗教题材的确有一套,这个老少皆知的故事在梅尔.吉布森手下成了一个“胶片记录版”的受难故事。
首先是电影语言,采用了古希伯莱文,可以想象如果片中采用英语的感觉,可想而知;单就这点本片在幕后所花的心思就非一般商业电影能做到的。至于场景好来坞向来不吝啬在场景上的投资,因此在这点上遵循了拍摄古代剧情场景上的精良考究。
再次是人物,首先这是一本话语不多的电影,但演员表情表演显然就更重要了。主人公基督在神态上就极为符合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在受刑过程中的痛苦表演可以说观者犹怜,值得一提的是基督的眼睛是琥珀色的,很多人在对视基督后都有种莫名的敬畏感(连那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也不敢对视)。众多基督身边的角色也不是描画的很有立体感,最先出场和死去的犹大,一个出卖基督后又后悔而被魔鬼诅咒,最后上吊自杀的角色,特别是在最后看到了一头全身是蛆虫的死牛后上吊自杀过程中的又笑又哭的心理变化。圣母玛利亚,一个很慈母的形象,在基督死的过程中全程陪伴,最后一幕如同油画中的圣母一般;不得不提的法利赛长老们,做为反派从一开始就仇视并且逮捕基督,在审判问题上他们从开始的受到罗马总督责难到后来变相的威胁总督的戏剧性变化,但在对待基督受刑的问题上,这群长老又选择了默然和逃避,很有趣的一点是在片末基督的预言实现,法利赛教堂毁坏后,大长老似乎也被神谕了出现在基督死后被抬下的画面中,正如基督死前最后赦免了他一般。其他的演员由于出场次数不多目前还没特别的回忆。
“血腥”是贯穿正个受难过程的字眼,我想是个正常人看到基督被恐怖的刑具抽得皮开肉绽的时候,都不觉的心理发憷,那些行刑的士兵都如同疯了一般,怪不得曾经有报道说美国一七旬老太在观看这部影片时被活活吓死,这种真实的心理震颤在鞭打那场戏最能体现,这段情节让我想起咱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袁崇焕将军,受寸磔而死的情景不也是那么可怖。似乎残酷的刑法是人类诞生起一起诞生的一个恶魔,咱们中国有著名的满清十大酷刑,尽管如今早已成为历史,但看完此片你绝对会对酷刑有种特别的恐惧感。
说到正题上来,极度挺过了受难,最后的背负十字架的旅程似乎没有那么心惊肉跳了(真人到那时也没感觉了),从被钉上十字架开始,基督完成了他的使命。耶稣在肉体上经受酷刑在心理上经受撒旦的诱惑和长老的漫骂。
“Passion”只是个过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妇女们悲哭、同情者帮抬十字架。只有那些疯狂的士兵,继续嘲笑鞭打着,而耶稣为世人赎罪而甘愿受尽最残酷的刑法依然仰天乞求着:“天父呀,宽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无论如今是否争议的耶稣是不是人,这份悲天悯人和为世人赎罪的普世理念也是难能可贵的。影片的最后为了强调宗教性,墓室中基督的裹尸布慢慢瘪下---基督复活了,耶稣不再血肉模糊而是和刚出生一般站了起来,只有手掌上留下的十字架的伤口记录着曾经“受难”。
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就如同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物质和意识。宗教也一直在探讨这样的问题,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其他宗教,都有超脱肉体而得道的人物,基督受难;佛教中也有佛陀割肉救鹰而得道的例子。宗教伴随人类而来也将随人类灭亡而灭亡,因此别不把宗教当回事,有些东西真的很难解释。
死亡转播
梅斯布(天津)
宗教是个很敏感的东西,常常会有人告诉你,说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谈宗教和政治。不过在自由风行的好莱坞,拿政治开玩笑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宗教这个主题,确实是个禁忌。
触犯禁忌自然是很危险的事情,想当年马丁·斯克塞斯拍摄《耶稣·基督最后的诱惑》,除了多个国家的禁映外,还时常面对宗教狂热分子的死亡威胁。
但是,有风险往往也会有回报。于是,聪明的梅尔·吉布森就投入这样一场危险的游戏中。不过比起斯克塞斯为艺术而冒险,梅尔·吉布森要现实的多,也世故的多,他需要的是利润,不是风险。统观《耶稣受难记》全片,你会发现电影所能告诉你,你在《圣经》上都能轻易的找到。整个影片等于什么都没说,只是讲了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因为讲大家都知道的事,最不得罪人。这样下来,梅尔·吉布森及涉及的敏感题材,又毫无风险。商人的精明毕现。
既然故事讲不出新鲜,那就只能讲的生动一点了。可惜故事太简单,就是打人,那就打得生动一点吧。于是,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暴力的宗教电影诞生了。
用血肉横飞、惨绝人寰来形如这部电影是毫不过分的,本人这样看《杀手阿一》大呼过瘾的主儿,看得都有点心力交瘁了。
再加上国内实在欠缺此类的宗教环境和文化背景,国人看《耶稣受难记》恐怕大多是只能是感受到触目惊心。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Queenie(Vancouver)
期待已久的電影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終於看了。當我一邊看著電影中的主耶穌如何為我們受苦時,我便一直想起聖經以賽亞書53章所說的:
"Surely he took up our infirmities and carried our sorrows, yet we considered him stricken by God, smitten by him, and afflicted. But he was pierc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he wa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the punishment that brought us peace was upon him, and by his wounds we are healed."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同時地,我也想起了那些歌詞:
"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t cost, to see my sin upon that cross" (Here I Am To Worship)
"Amazing love, how can it be, that You, my King, would die for me?" (You Are My King)
許多人認為電影中的片段過份血腥暴力,然而原來主耶穌當日所遭受到的殘害比影片中所看到的更加令人震驚。這齣電影所述說的不過是歷史的事實。祂對父神的順服、對我們的愛、祂的救恩和醫治大能,都在每個真實的片段中流露了出來。祂確實地為了完成父神的旨意,而默然為我們承擔了一切。因著祂的愛和犧牲,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生命、平安和醫治。
来自: archer (北京)
电影<耶稣受难记> Passion of the Christ 简单导读
【Archer 2004.06.15】
1. 电影背景
这是一部极具纪实性与表现力的影片,同时对观众的圣经知识背景以及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有相当的要求。具体故事情节由《马太福音》 26章 36节开始,耶稣预知了自己将死、在花园Gethsemane向天父祷告起, 主要依照《马太福音》与《约翰福音》两书的记载,止于耶稣死后三天的复活。片中对话文字基本依照 New King James 版本的英文记录。相信熟悉耶稣事迹的教友、朋友对影片描述的整个故事不会陌生;我简单收录如下:
a. 耶稣预知自己将被捕、受鞭刑和被钉十字架,他在花园向天父祷告--这些都是依照天父的意愿。片中还安排了撒旦不断诱惑耶稣、放弃拯救世人使命的剧情,但耶稣抵制住魔鬼的欺骗,随后被捕。
b. 犹大以30银币把耶稣出卖给法力赛祭司,Caiphas 是当时大祭司,他召集祭司会议、提出对耶稣的指控,最后将耶稣送交总督、要求判处死罪;Annas是其岳父,是前任大祭司。
c. 被捕夜里法力赛人召集会议的时候,有祭司要求对耶稣公正的审判、但被驱逐出会场;可以猜测他是耶稣荣入耶路撒冷城后,在夜里拜访耶稣、耶稣与之谈论洗礼与重生的Nicodemus【故事在约翰福音 3章 前21节】。
d. 有女子行淫被捉【依照摩西法典民事部分双方都将被石头砸死】、被带到耶稣面前;其时耶稣正在地上写字,他指出谁人无罪便可向她投第一块石头;众人只能丢下手中石头而去。
e. 总督第一次拒绝为耶稣定罪,要法力赛人将耶稣交给希律王;这个希律王是耶稣出生时大希律王的三个儿子之一,统治耶路撒冷地区。
f. 总督试图解救耶稣,便利用他每年可以赦免、释放一个囚徒的传统,将恶名的Barnabas 提出来当众人面与耶稣相比,要众人决定释放其中之一;总督一定预计犹太人会抱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心里【这个成语用在这里不是很恰当】、他可以顺势释放耶稣,不想法力赛祭司鼓动犹太人、要求释放Barnabas。耶稣也是代了Barnabas的死罪。
g. 耶稣被判钉十字架,在他背负十字架、上骷髅地的途中,罗马士兵喝令一犹太人为其背负十字架。这是罗马士兵在整个罗马帝国的特权。
h. 被钉十字架的囚犯,都是因身体重量压迫肺部、从而逐渐窒息而死;并非死于失血或其他原因。很多囚徒可以在十字架上存活数日。但耶稣在十字架上只活了几个小时,在他实现了所有关于他自己的预言、在他完成了来这个世界的使命【尤其在旧约里所预言的‘上帝应许给世人的救主’】,是他自己把生命放弃、而把灵魂交托给了天父。
i. 罗马士兵用铁锤打碎其他两个囚犯的膝盖、使其不能抬高身体呼吸、从而窒息。
j. 罗马士兵要验证耶稣确实已死、但耶稣的骨头不能被打碎【有相关预言】,便用枪刺穿其肋,有血和水喷出【血与水已经分开】,表示他已经死了。如果人还活着上口处只有血喷出。
k. 耶稣死后、一场地震袭击耶路撒冷,犹太人圣殿里一道黑布由上而下被撕开。黑布掩盖的位置就是圣殿中称为 ‘圣洁中的圣洁-至圣所’、是犹太人认为上帝所在的地方,每年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去一次、献上牺牲。这块黑布可以认为是上帝亲自撕开的;蒙住黑布是因为上帝的出现都是以极其明亮的光的形式,比如摩西因为见上帝而面目发亮数日,为保护世人而设。这块黑布的撕裂,象征上帝不单单向犹太人祭司、更向所有世人彰显他的仁爱和救赎;所有人都可以凭着对耶稣的信义而走近上帝。而对法力赛祭司最大的打击就是:他们敬拜的上帝并不在黑布后面!
l. 由于耶稣所行的神迹、由于耶稣是犹太历史上伟大的大卫王的后裔等原因,饱受压迫之苦的犹太人【其时耶路撒冷被罗马帝国所统治】认为耶稣将能恢复大卫王的荣耀、视其为自己新一代的君主。基于这个缘故,当耶稣骑驴带着荣耀、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耶路撒冷时,犹太人依传统以棕榈叶为其铺路。耶稣一次次解释地非常清楚:他将建立并统治的国不在这个世界上。
2. 制片人Mel Gipson与天主教背景
由于Mel Gipson本人是天主教徒,故影片中出现相当多的天主教情节。我们作为基督教徒相信《圣经》里的教义和福音,但对于未出现在《圣经》记载的文字和内容和细节问题,我们认定的态度是‘不置可否’;同样,有的细节也是出于影片摄制的需要。依照在影片中出现的次序,有以下这些具体内容:
a. 花园内、当耶稣被捕时,门徒约翰挣脱外衣而逃脱抓捕的情节;
b. 耶稣被捕后,在押解途中从桥上摔下的情节;
c. 耶稣为木匠的情节【我不知道天主教内这是不是他的职业】;
d. 耶稣门徒称圣母玛利亚为‘母亲 Mother‘的情节;
e. 总督妻子为圣母玛利亚送上毛巾;耶稣受鞭打后,圣母玛利亚及女子擦拭地上血迹的情节;
f. 耶稣背负十字架途中跌倒七次的具体数目的情节;
g. 耶稣背负十字架途中跌倒、有女子送上饮水、毛巾,耶稣在毛巾上留下脸型血迹的情节;
h. 片中的背景、场景、色调的诸般安排,同欧洲许多与圣经有关的著名油画相类似;片末圣母玛利亚怀抱着耶稣尸体的场景,大概类同米开朗基罗的一个雕刻作品;
3. 片中的魔鬼撒旦:
影片内出现的撒旦,稍总结其特征有如下:
a. 魔鬼作为灵存在,而不是实体;
b. 无论从声音、相貌,都不能判定他/她的性别;
c. 他/她的移动没有起伏,而是滑行;
d. 耶稣祷告结束时,便将毒蛇踩在脚底;这一情节可以追溯到创世纪 第三章 15节【神的救赎计划就是起自那时】;
e. 魔鬼在试探耶稣的时候,很清楚他/她试探的对象是谁:人子;耶稣同样清楚,他正受到来自谁的试探;
f. 他/她试探、引诱耶稣和世人的主要手法就是欺骗,让对方对神和神的意愿产生怀疑、逐步动摇其信心:
首先,他/她欺骗耶稣一个人[指耶稣]不能承担救赎人类这样一个巨大的责任和重担;
接着,他/她欺骗耶稣,人类不值得他献出宝贵的鲜血与生命、从而获得来自他本人的救赎;
耶稣在其整个生命中无时无刻不受到这样最大的诱惑:逃避他命中的十字架。但最终他胜利了。
随着耶稣战胜魔鬼的诱惑,魔鬼的力量也被削弱。
4. 来自天上的眼泪
看完<耶稣受难记> ,自会记得结尾部分那颗自天上坠落的眼泪;Amen。
附注:
我个人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着实是抱着‘耶稣最终必然复活’这样的信念才完整看下全片的
--这部影片的纪实情节确实令人看得以‘心惊肉跳’来形容也不过分呐。
很有灵意的一部电影
来自: bluejudy (厦门)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的评论
一边回忆着圣经里面的有关章节,一边看完了《受难记》,没想到我的心脏还是挺坚强的,除了个别特别血腥的场景让我掩面不看以外,其他的还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暴力和血腥,而是再现耶稣基督当年所受的苦。拍了给谁看呢?我想主要是基督徒,要大家不要忘记耶稣基督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如果不是基督徒的话,可能在历届上会碰到一些困难,又或者,有些不信的人看了也许会明白很多东西。不过看到有些人把商业因素和这个片子联系在一起,说梅尔吉布森聪明云云,我实在是难以接受。据说,梅尔吉布森在事业的高峰期时,忽然觉得了无生趣,有一日,独自一人上了楼顶,准备跳楼自杀,却听到一个声音,说我需要你,他认为是耶稣的声音。从此他开始寻思自己能做什么,后来历时好几年重拍了这么一部电影。他坚持演员用拉丁语说台词,认为即使听不懂大家一定也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了。后来经过投资人的一再要求才接受意见加上了字幕。
圣经里面这方面的描述毕竟过于简单,这是它的一个写作特点,在关于事实部分绝不渲染。圣经不是用来说服别人的,基督徒也不应该去“说服”别人信教。在语言上的胜利未必代表什么,不信就是不信的,除非圣灵感动。
有时候真的很佩服国人的“受迫害妄想症”,老觉得基督徒给你传福音是多管闲事,强人所难,甚至说人家拍这部电影是要来掏空你的腰包或者改变你的政治意识形态。其实基督教真正的精神不在强迫,只要是用武力强迫别人信教的,多半是信得有些偏差的,比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耶稣基督作了很好的榜样,他制止彼得与士兵争斗。从头到尾一直默默忍受折磨,因为他知道这是天父的意思。
有人攻击这部电影有许多问题,会引发争议,一部人拍的电影肯定是会带有一些个人的立场和偏见的,看的人也肯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从电影大部分地方的完全忠实于圣经来看,还有穿插的恰到好处的回忆场景,我相信导演是受过圣灵感动的。
演耶稣的演员表情很诚恳,目光也很圣洁,确实非常出色。彼拉多和他的妻子似乎也十分引发同情,据说他后来也成了信徒,推动了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
最后我想回忆一下我最感动的几个地方。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于是对着神祷告,撒旦在一边冷眼旁观。耶稣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痛苦,可是仍然说“我 父 阿 、 倘 若 可 行 、 求 你 叫 這 杯 離 開 我 . 然 而 不 要 照 我 的 意 思 、 只 要 照 你 的 意 思 。 ”
彼得在许多犹太人咒骂耶稣声讨耶稣的时候三次不认主,后来自己醒悟,想到耶稣的预言,悲痛地说自己是一个罪人。这个让我想到Crash里面的那个年轻小警察,自以为没有偏见最后却神经过敏误杀了一个黑人。许多非基督教徒很多为了心安理得,拒绝承认每个人都是有罪的,给自己的错误找了很多借口,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耶稣被一路折磨带到鞭刑法场,接受鞭打之前脸上的那抹微笑。
耶稣被钉十字架还对着那个冷血的犹太祭司说,主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于是旁边的那个强盗深受感动,信了主。
还有耶稣受难的时候他和马利亚以及抹大拉还有在场的信徒的一些回忆,有些是温暖的,有些着满含深意。
后面出现的那些同情耶稣的都是老弱妇孺,让人不觉想到信主的似乎都是从女人和孩子身上,然后才是男人。
这是一部没有悬念的电影,对于会去看的观众来说,情节应该是不成问题了,关键就是在一些细节的解读。也许有些地方会引起争议,但是我认为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有这么一个人,他为我们这些罪人流了血,以自己的身体献祭,为我们解除了罪的捆绑。从这点上,基督教显示了莫大的宽容。
细节的力量
来自: wizard (北京)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这部片子对非教徒来说枯燥乏味,说教过多。在看完之后,我非常惊讶于这个结论,因为在我看来,即使是一个对基督教毫无感性认知的人,对于剧情的冲击力也决不应该是无动于衷的。
剧情是简单的,梅尔吉布森并不像斯科塞斯那样敢于拍出一部离经叛道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他只是老老实实的把基督蒙难前12个小时的经历反映了出来。略微有点自由发挥,但大体方向丝毫不差。
也许只有开头的十分钟略有些让人糊涂,魔鬼引诱耶稣的情节并不是尽人皆知,耶稣与众门徒告别的场面也拍得甚是隐晦,加上似乎是导演刻意采用的跳跃性很大的镜头,甚至连演员角色都不一定认得清,让人有一头雾水的感觉。
但从大祭司扭送耶稣到彼拉多处要求审判开始,这部电影就再也没有能让人打磕睡的地方了。先是大祭司和彼拉多之间的对峙,彼拉多坚持不肯为耶稣判刑,其后遣送给希律王要求裁决,而希律王则将皮球重新踢回给彼拉多。在大祭司和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彼拉多无可奈何,搬出一个杀人犯,要求民众在耶稣和杀人犯之间选择一人释放,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民众竟然异口同声的选择了释放杀人犯。
接下来是本剧的第一个高潮,彼拉多无奈之下,判耶稣受鞭刑的刑罚,一场鞭打下来,耶稣从头至脚没有一处完整的地方,被打得血肉模糊,其间有多次面部和身体特写,确实是效果惊人,还好我对于暴力和血腥镜头一贯百毒不侵,所以一直演到这里,这部电影还只能评为中等
在鞭刑之后,彼拉多本以为可以就此罢休,然而民众的情绪并未消散,在大祭司的引诱下依然要求判耶稣死刑,彼拉多犹豫不决,竟转而向耶稣寻求答复,耶稣自然不会开口讨饶,他并不承认彼拉多的审判权力,而是将一切归于天父。彼拉多再也没有庇护的理由,加上大祭司威胁以要上告至罗马皇帝处,终于耶稣被判处死刑。
导演用电影剩下的一半时间,描写了耶稣从审讯场一直到钉立十字架的路途,这样几乎毫无剧情可言的一个小时,却成为全片最出彩的部分。除了大量细致的描写耶稣在路途中继续遭受的折磨以及惨状以外,犹大、玛丽亚、抹大拉,甚至魔鬼都依次出场,协助营造这一赴难的悲剧气氛。
我不是基督徒,对于全片的宗教气氛几乎一无所感,然而当玛丽亚哭倒在耶稣面前时,耶稣所说的“母亲,一切都将重新开始”仍然大大震动了我,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好的将全片主题点出,是点睛之笔。
当耶稣一开始受鞭刑时,魔鬼曾经有一个微笑的特写镜头,然而当最后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再次出现的特写镜头中,似乎连魔鬼也对这惨相不忍观看,这种衬托的手法还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随后天地为之变色,地动山摇中,人群四散奔逃,这一场景令我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因为耶稣已经向天父说“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那么这种明显带有惩罚和震怒性质的地动山摇就不应该是天父所应有的态度了。他应该宽恕,像耶稣那样宽恕,否则耶稣的牺牲就毫无意义。
士兵和人群散去后,耶稣的信徒们将其抬下十字架,全片结束,并未继续上演复活场面。
总体看来,此片情节性不强,但场面绝对震撼,即使对片中的宗教气氛毫无感知,也很难无动于衷的看完两个小时,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受难的断想
来自: 妙见 (长春)
一.两个基督的受难——华莱士与耶稣
我一向喜欢梅尔.吉布森导的电影,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都会用人世间至真的情感动人心弦。个人认为,《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手中的紫荆花和《基督受难记》中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都可以名标世界电影史册了。他们的不同在于,华莱士只是个历史上的英雄,换句话说,是勇敢的凡人;耶稣则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是神的代言人,是圣洁的“万王之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一凡一圣,都是将自己的生命终结于世俗的受难中,两个人的血都是红彤彤的。
如果你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两个男主角还有很多共同性存在着,比如:耶稣的被捕是出于犹大的出卖,华莱士则是被苏格兰保守贵族出卖;耶稣试图拯救的是人类的灵魂,华莱士也是在为大众的自由而战;刑场上,人群中分别出现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华莱士看到了亡妻的身影,耶稣则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受难中,华莱士在被掏出内脏的苦楚下喊出了“自由万岁”,耶稣则在手足被钉于十字架后还在为迫害他的犹太祭司忏悔…………,两个人都具备着不可摧毁,不可磨灭的坚强意志和信仰心。
一般常见的宗教画里有一个常见的不正确点,王政时代的罗马在钉死犯人的时候是钉两手的腕骨,因为掌心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而耶露撒冷时期通常把人钉死在一根直木柱子上,也就是说,十字架其实是后世的产物。耶稣死在一根直木上而并非是作为基督教信仰物的十字架上,这是历史的真实,我们通常所见的只是两种流行的谬误的混合形象而已。
我愿意把梅尔.吉布森的影片统称为“受难片”。如果说耶稣是宗教的圣者,那么华莱士也可以算是世俗的圣者了。两个“基督”的受难给了我很深的启示和感动,在道德沉沦、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人类似乎早已经失去了精神领域的偶像和寄托,代替勇气和信念的是软弱和无节操;代替淳朴和刚毅的贪婪和颓废。众生的眼中早失去了追求和希望的光芒,剩下的只有狡狯和茫然,人类如果连精神信仰都彻底抛弃,还能把文明继续多久呢?
虽然影片给了我很多启示,但也给了我一些疑惑,下面的几段就是具体探讨这些疑惑,希望能最终解开信仰与现实的矛盾点。
二.灵与肉的搏斗——另外两个基督的受难
“上帝是众生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縱使我走過死亡的谷间,我也无所畏惧;因為有你跟我同在。你的牧杖引導我,用牧竿保護我。”
——————《圣经旧约.诗篇.二十三》
任何宗教都标榜信仰心的坚定,而这坚定的信仰来自对神的无上的信任和绝对的服从。折中信任和服从最集中体现在上帝的儿子耶稣身上。在《福音书》中,耶稣为了偿还人类的罪过,凭借对天父的信仰和对众生的爱,完成了救赎的预言。按理说,这是他的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但大多数福音书的记述却都有一个盲点,当耶稣在临死之前,天地变色,他在十字架上大声对天空叫道:“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 (希伯莱语:天上的父,天上的父,你为什么离弃我)如果按基督教的救赎教义理解,耶稣上十字架是早就定好的,因为没有牺牲就没有救赎,那么十字架上的他为什么要喊出这样的话呢?这话的核心问题在于他似乎屈服与苦痛,并且没有与上帝达成救赎人类的共识。尽管后世的神学者们搬出旧约诗篇里大卫王的话语做旁证,证明耶稣的叫喊是为了完成预言,但总显得牵强。如果耶稣本人都对天上的父失去了希望,认为他被舍弃了,那么怎么能保证信仰的绝对化呢?这不禁使我想其了早些时候影坛上的另一部受难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1987年美国制作/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主演:威廉·笛福)
<基督最后的诱惑〉剧照<基督最后的诱惑〉(以下简称〈诱惑〉)与〈基督受难记〉(以下简称〈受难记〉)在上十字架之前没有什么分歧,但在后面情节却截然相背了。在〈诱惑〉中,基督因为无法容忍苦痛,在大叫了“以利,以利”之后,他在守护天使(实际是魔鬼撒旦假扮的)的搀扶下,自愿走下了十字架,过上了凡人的日子。太可怕了,这是信仰堤坝的完全崩溃,在走下十字架的瞬间,神的儿子完成了从神到凡人的演变,彻底否定了牺牲与救赎的教义,也否定了神的存在。编剧的意图并不难懂,耶稣虽然受命于天,但生活在凡间的他终究会以凡人的形象出现,面对世俗的诱惑和苦痛。即使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但他必然要使自己尽力与自己的(凡人的)脆弱搏斗。这就是灵魂(精神)与肉体(世俗)的搏斗,编剧显然觉得为了完成救赎,把全人类的罪孽和苦痛都加在耶稣一个人(世俗的形相)身上是不公平,也不现实的。
〈诱惑〉中,耶稣的肉体战胜了灵魂,〈受难记〉中则是灵魂战胜了肉体,作为我们凡人,会更倾向于哪种结局呢?
《诱惑》这部影片因为触动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法国公演时曾有人在电影院里投石块和纵火,至尽仍在欧洲某些天主教国家被禁演。
三.母爱?圣爱?——未被还原的玛利亚
“圣母的眼泪是基督的血”很久以前看〈圣痕〉这部电影时不不能很好的体会这话的涵义,看了〈受难记〉以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母爱。当一个母亲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饱受折磨时,她的泪水就是儿子的血,不是因为她是“圣母”,而是因为她是“母亲”。很可惜,道理是这样,但电影里的对这种纯爱表现却差强人意。
影片中的玛利亚虽不能说象无关痛痒似的表情木然,但雕琢气就十足。很明显,长久以来对于圣母的定位方式,让导演和演员都在把握人物性格时拿不定主义。
宗教总是试图宣扬超越人间俗世的情感,喜欢标榜单纯的信仰心,但忽视了凡人身边最值得珍视的情感。比如男女之爱和亲情。玛利亚是以处女之身被告知受胎消息的,因为怀了神的爱子,所以当耶稣还在她腹中时,她的义务感就要强于天性的母爱,这是历来的宗教宣传给圣母子的定位方式。这太偏离人性了,基督的教义是宽恕和爱,但宗教宣传上的爱似乎圣洁的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心目中想起玛利亚,第一个印象就是“圣”母,因为她怀了圣胎,圣被列在了第一位。这样的感觉,似乎玛利亚作为一个母亲远不如一个圣洁的“容器或载体”来的重要。圣母与圣子的关系和形象被永远明确的界定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拉斐尔的传世名作《圣母子》,毫无人间烟火气的一对母子。母子头上的光环做了最好的注解,这种爱是宗教的,是远离我们的,令我们敬之而不能近之。
梅尔.吉布森在〈受难记〉中给玛利亚的扮相和剧情安排是极其成功的,但他表现手法则不令人满意,重点不在“圣”,而应该还原到“母亲”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身披黑袍的,老迈的,爱子如命的犹太妇女,这就够了。影片中我们看到耶稣被鞭打后,跪在刑场上用麻布擦洗血迹的玛利亚和在十字架道行中跌跌撞撞追赶人群的玛利亚,这应该是使人潸然泪下的场面,但很奇怪,玛利亚的从容让我有些不快,她不是罗马政府的清洁工人,也不是路边目睹悲剧的一个不相干的妇女,他是受难者的母亲。难道就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神子就该如此从容对待吗?我确信,吉布森(或是演员)没有把人类最圣洁的爱回归原点。
四.犹太人的原罪——仇恨也是教义
原罪,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本认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赶出伊甸园,他们犯的罪传给了子孙,着便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背负着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因为惰性和诱惑,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基督的救赎。这说法有些近似佛教所谓生生相报的“宿业”,增上果和等流果。
虽然救赎和原罪是相辅相成的,但却标志了两种不同的教义。笃信旧约的犹太教是不相信基督救赎的。但在基督教来说,这需要救赎来解脱的原罪本应属于全人类,实际上却具体的加在了犹太民族身上,2000年来,犹太人背负着沉重的圣罪枷锁,几乎永无宁日。我们似乎可以从福音书和影片中找出犹太民族悲惨命运的成因其实来源于自己祖先营造的罪孽。
捕获基督的毫无疑问是犹太教众,但最终他们没有给他定罪的权限,只好通过驻扎在耶露撒冷的罗马帝国执政官,当执政官按惯例让犹太人从耶稣和杀人犯巴拉巴两个中选择一个无罪者时,他们选择了杀人犯,并一致要求把耶稣钉死。福音书的描写看不出犹太人的决定有什么宗教目的,他们也许只是一群残忍又喜欢闹事的暴民而已。但当罗马执政官彼拉多在盆子里洗手,并言明“流这义人的血,与我无关,由你们承当吧”的时候,犹太人喊叫着“他的血由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承当!”这实在太富有戏剧性了不是吗?这段记录几乎可以公然将犹太人排斥在被救赎对象以外了,他们得到的都是必须承担的,他们不需要救赎,因为他们害死神的儿子,他们背叛神,所以受苦难是必然的,他们是特殊的一群,他们的罪只能自己承担。这些隐然可见的事实与基督教博爱众生的精神严重相抵触了。我似乎理解了千百年来对犹太人的迫害也是基本的教义,因为他们必须偿还自己的罪,在自己和自己的子孙身上偿还。犹太的原罪无法洗清,这就是基督教福音书所彰显的仇恨教义吧,人世间总是存在相对特殊的。
有幅名画叫做[洗手的彼拉多],基督虽然最后由罗马人钉上十字架,但后来基督教却成了罗马的国教以至传播到全世界,似乎是历史命运使然吧。到目前为止,福音书大部分篇章的具体内容在什么时代给以增减还不明了,所以彼拉多放弃对耶稣的判决的真实性还有待推敲。上述图画中,彼拉多的形象明显是不是罗马式而是犹太式的,似乎作者也希望杀害基督的罪名能从罗马转到犹太祭司的头上吧.
五.救赎与惩罚——无信仰者不得救
前面说过,在隐性意义上的基督教义,似乎除了犹太民族外,一切人类都可以归属为救赎对象,甚至包括鞭打和折磨基督的罗马士兵。但事实却好象又不尽然。
在原始基督教教义中有很重要的两条,分别是:信地狱和永罚和信末世。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被诅咒),要在地狱里受煎熬。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似乎平等而博爱的基督教,实际也是排斥性的,天堂之门和救赎之路并不接受不信上帝的异教徒与罪人,即使耶稣以死在十字架上作为代价也不能换取消弭全人类的罪孽,救赎和末日审判似乎成了矛盾的概念。中世纪的宗教宣传画经常把基督上十字架和位临末日审判放在先后的位置上,似乎两件事之间有必然的因果性(基督会在末日去惩罚那些背叛和折磨他的人),这样安排怕是基于最单纯的人性和善恶有报的传统观念吧。
除了犹太人,最不能得到救赎的也许就是告发耶稣的犹大了。在〈受难记〉的影片中,导演把犹大贪图30个银币而出卖耶稣的罪行归结于手魔鬼的唆使,具体表现于贪欲的膨胀和最终的悔过。犹大在犹太祭司的面前,用盛银币的皮口袋把亲吻过耶稣的嘴唇磨出鲜血,把钱扔在地上后,在魔鬼使徒的追逐下吊死在枯树上了。
名画[犹大之吻]中,除了一些小出入,基本忠实再现了原始福音书的情节。但中世纪以前,犹大的死亡并不是其悔罪的终结,因为背负叛卖义人的罪过,他的死并不能使他彻底逃过罪责。这个时代的宗教画里,一般会在犹大上吊后安排一个天使化身的乌鸦来啄破犹大的肚皮,叼出他的肠子和胃,作为对叛徒的额外惩罚。实际上,中世纪的人总是对贪婪者和叛徒处以相同的刑罚。见过一幅中世纪的教堂壁画,很模糊,但仔细分辨仍可看出犹大的腹部流出的部分内脏。作为神的使者的乌鸦加与的惩罚,正说明了犹大的不被宽恕,犹太祭司曾说“你要自己承担你的事”,犹大最终因叛变被舍弃,被列于救赎对象之外了。
绞刑和拔除内脏刑是与叛变者的罪孽紧密相连的,就象〈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一样,在确认不受上帝救赎后,当众被扯出了肠子。
六.宽恕的死角——新的受难者们
历来天主教国家在给皇帝加冕时都要做大型的加冕仪式,弥撒曲中唱到“上帝拯救国王!上帝授予国王!阿门”很明显,在宗教地位上,国王的位置也高于普通大众。西方与东方不同,长久以来,教权和王权并立,不断的在角逐最高权利的归属。与世俗的统治者争夺权利似乎是基督教的核心矛盾点,而这些却在福音书时代就初具雏形了。“我的王国不在这凡间,我的王国在天上”。天上的王顺理成章的有支配地上一切(包括王权)的权利。君王的权利矢属天授,所以国王应该无条件服从上帝代言人的教廷的支配,这就是目的。也许耶稣最初的话的含义并非是这个初衷,但基督教成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后,这个本来意义单纯的初衷被混淆了。权利的欲望是圣职者沉沦的泥沼,宗教的专制和迫害也随之产生了。
新的受难者被告发为魔法师的罪人必须穿上证明与恶魔结下契约的侮辱性的外衣,手持火把自己点燃烧死自己的火刑台,这与耶酥亲自背负十字架前往刑场是何其相似啊。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东方和西方的王道统治的至善境界都是宽恕,但实际达到却难如登天。儒家标榜“内圣外王”,这是教君主行仁政,为世间法。基督教却走了正好相反的路,教廷竭力要把教权置于王权之上说明了他的世俗性,典型的“外圣内王”。东方的君主专制产生了不少残暴的统治,基督教的教廷绝对正确论也导致了对他教派和思想异己的大规模迫害,东西方都没有做到“宽恕”。
一方面,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犹太祭司们对基督的迫害,另一方面,世俗式的惩罚也令人觉得与罗马执政官下令钉死耶稣有异曲同工之感,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巧合。对炼金术师、对教义持不同见解者、魔女(女巫)以及科学家的迫害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宽恕的死角,他们被捕杀,拷打、诬陷,她们与宽恕和救赎无缘。
根据原罪说,夏娃是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而蛇则是魔鬼的间谍,蛇和女人都是阴湿的产物,依据这个判断,在15~~17世纪的魔女捕杀运动中,被残酷处死的女性多达数十万。
人类是复杂的动物,人的思想、信仰也形成于复杂的环境下。中世纪的教廷无视人心的复杂,只是用单纯的善恶二分法来给人的信仰定位,信上帝者必不信魔鬼,反之亦然。被判定笃信邪说的人通常被判极刑,救赎似乎只与他们的灵魂有关。
七.受难的必然与共通性——东西方的比较
通常说起受难,我们就会想到耶稣基督,想到基督教的历史和教义。实际上这不过是人类受难史上的一个点而已,凡圣者必须忍受苦难的折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共识,无分东西。
在耶稣受难之前数百年,释迦牟尼就抛弃了王位出家,修了六年苦行外道,只落得皮包骨。据说,无上的正觉是他在菩提树下行49天的断食冥想后才悟道的。同时期的孔子,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践,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大的挑战,用14年的时间周游了列国。他们是东方的圣人,所谓“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不正是他们的受难吗。所以说,受难的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一切的经验,一切的宽容,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对于圣人是,对于凡人也是。看了一部电影,我感触良多,谢谢你能读完这枯燥而杂乱的文章,也算是一种受难经历吧。
剧情简介:耶稣基督最后的12个小时
这部影片真实的记录了耶稣基督一生中最后的12个小时,那是他在耶路撒冷受难的一天,也是他化身人类所遭受到的最残酷最痛苦的折磨,直到他生命的消逝。
故事从一个夜晚开始,耶稣(詹姆斯·卡维泽 饰)被犹大出卖给了罗马人,在暗蓝色的夜幕下耶稣被惊醒,震惊、失望,接着坦然、宽容,默默束手被擒。当罗马人用铁链绑住耶稣的手脚,把他押往宣判场的时候,成群的犹太人涌了出来,他们向耶稣扔着石块吐着唾沫。疯狂的人们,在罗马人宣布耶稣绞刑后群起欢呼……
耶稣扛着沉重的厚木十字架,蹒跚地走过耶路撒冷的街巷,他不时摔倒在地上,市民们更加疯狂地向他涌来,发泄他们肆无忌惮的无知与怨恨。在人群的末尾,抹大拉的妓女玛丽亚(莫妮卡·贝鲁奇 饰)痛苦地看看着背负十字架的耶稣,遍体伤痕血迹斑斑慢慢地走向执行绞刑的山坡,她的眼里充满了绝望。
圣水从手缝里流下来,沙石在风里幻化成尘埃,铁锤高高地举起,一锤锤砸击在十字架上。套上铁刺头罩的耶稣无声承受着死亡前最后的痛苦…… 长铁钉刺进了左手手腕,长铁钉刺进了右手手腕,长铁钉打进了左脚脚腕,长铁钉打进了右脚脚腕。鲜血从钉孔里流出来,流过血迹模糊的皮肤,滴落进泥土,每一滴都声震天宇。
天上乌云翻滚,吞噬着每一块白色的缝隙,圣目玛丽娅(玛雅·摩根斯坦特 饰)眼角滑下一行浊泪,流出一脸的沉痛。山坡上一片静默,那用已经消失的语言唱出的歌声,缭绕着这里的每一粒空气……
影片话题:2004年最受争议的电影
好莱坞向来对宗教抱着嘲讽的态度,对有关宗教的电影更是嗤之以鼻,当梅尔·吉布森公布自己计划拍摄一部耶稣受难的电影时,这位曾经执导《勇敢的心》的的导演,立刻遭受到了各种势力的非难与阻扰,"发现自己突然间有了这多的敌人"。马丁·西科塞斯因为拍摄《基督最后的诱惑》,把神圣的基督变成一个沉溺情欲与婚姻的凡人,差点遭人毒手命丧黄泉。梅尔·吉布森重拾这个题材,再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又触到了许多人的痛处。
银幕上的基督被毒打得遍体鳞伤血迹斑斑,所有的犹太人将再次重温他们曾经犯下的千古罪过,这个伤痛的重现必定会刺痛许许多多的人,既包括好莱坞众多的犹太老板,也包括反反犹主义者,而且影片还可能落下扭曲、仇视犹太人的罪名。影片带来的巨大的宗教压力,引起了电影界和宗教界的群起反应,也成为了今年最受争议的电影。
《基督受难记》这块烫手的芋头让许多制片公司望而却步,梅尔·吉布森只能依靠他自己打下的基础各方筹集了约3000万美元的资金来拍摄。甚至在电影制作完成后,他一直找不到电影公司敢于发行,好在试映后优秀的各方评论给他打气,许多看过影片的宗教界人士,也对他的工作表示赞赏,最后终于纽马克特公司接手了发行工作,而且争取到了2000多家的电影院线,实属不易。
拍摄花絮:古罗马的几个偏僻小镇
关于耶稣受难的传记性作品,除了《圣经》外还有众多虔诚的门徒为他撰写的传记,本片的故事则是根据这些众多的传记改编的,其中包括1774年至1824年基督教徒对安妮·凯瑟琳·艾默里克的日记集结而成的《耶稣救世主的受难》一书,还有由阿格瑞达的码丽所著的《上帝的神圣之城》,以及各种记录约翰、卢克、马克以及马太等人物的著作中关于耶稣的章节。
2002年11月4日,梅尔·吉布森带着他的摄制组,在意大利几个偏僻的小镇开拍了。其中有个名为马特拉(Matera)的城镇,还保留着许多洞穴式建筑,这跟耶稣当年生活的环境几近相似。剧组在那里整整工作了10个星期,他们对罗马人、犹太人从衣着、器物、建筑到饮食习惯,甚至走路和说话的方式都要求十分严格。拍摄时适逢冬日和煦的太阳,阳光斜斜地照射下这片古老的土地,非常适合电影的拍摄,也使剧可以胜利地完成各种唯美古典的画面。
但是,从开始就注定了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必然会遭受过种磨难。在电影里,耶稣要受经各种鞭打锤砸,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感觉,许多刑具虽然是道具但伤害力也极大,拍摄过程中几乎全部演员都受了伤。饰演耶稣基督的美国演员詹姆斯·卡维泽,被五花八门的刑罚备受各种煎熬,即使有一些保护措施,为了真实感他还是必须承受一定的痛苦,对他来说这是次无比艰难的拍摄。 因为耶稣受难发生在犹太人聚居的古罗马,身兼监制、编剧、导演多职的梅尔·吉布森选择整部影片完全用两种当时使用现在已经消失的语言:拉丁语和亚拉姆语。更为大胆的是,梅尔·吉布森不准备为影片设置字幕,"仅有视觉上的刺激就足够了",他说。
导演传奇:创造一个宗教与电影的奇迹
"这部《耶稣受难记》的拍摄,让我至少准备了十年的时间,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迫切地想要用电影的形式把这个传记宗教的故事讲述出来,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信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信仰,能够为自己的信仰做些事情是很伟大的。"
梅尔·吉布森这样讲述他拍摄这部影片的原因,从筹备、手稿到剧本,直到筹集资金、拍摄、后期制作、争取发行,为了这部自己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他无疑付出了无法计量的心血。
在好莱坞这块自由和个性张扬的土地,梅尔·吉布森要算是最保守的演员,也是最虔诚的导演。他信奉天主教,他演过40多部有影响力的电影,他过着保守的生活,他有从一而终的婚姻也是7个孩子的父亲。对于执导电影而言,他奉献出的是所有的诚意:"我喜欢拍摄耶稣受难的实质,完完全全忠于历史,基督被重重地鞭打,背负十字架前进,手脚被钉上十字架"。
点评:期待一部伟大电影的诞生
"《耶稣受难记》给观众带来的首先是视觉上充满美感的电影。作为一个演员,我喜欢有争议的事情,但是我不明白为何这部电影现在就开始受到争议。它并不是一部反犹电影,无法否认的是,是罗马人杀死了耶稣基督,而不是犹太人。"--莫妮卡·贝鲁奇[演员]
"再没有任何一部影片会比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更具英雄色彩了。在任何时候,耶稣受难的故事都会是一部最冒险的电影:上帝化身人类,人类又杀了上帝。"--克里斯托弗·诺克[编剧]
"《耶稣受难记》很符合历史,基督并没有因为被犹太人出卖而谴责他们,因为我们相信全人类的罪恶才是造成基督受难的根本原因,我们都有责任。《耶稣受难记》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quot;--陆德·哈加德[宗教人士]
"基督变成了人,我们变成了凶手……《耶稣受难记》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雄故事,也是最伟大的冒险故事,亦是最伟大的爱的故事。"--梅尔·吉布森[导演]
在影片正式上映前的3个月,IMDB就亮出了对本片"错误百出,徒有怪诞"的评论,可见《耶稣受难记》受到的争议有多大。这篇署名路强尼(Roadrunn)的影评首先指出耶稣受难时并不是说亚拉姆语和拉丁语,当时说的其实是希腊语,这也是《新约圣经》是用希腊语写成的原因。其次是耶稣不是一路背着十字架走上执行绞刑的山坡的,再次是村民讲的实际是意大利古老的一种方言。
也许这位影评人的批评分析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影片突出的主题:耶稣-受难-宽恕-爱,仅仅用画面细节来表现耶稣受难的刑罚,最真实地表现他走向死亡的过程就已足够令人震撼了。人们对耶稣受难的故事那么熟悉,所以影片根本无须字幕便成把所有的内蕴表达出来,同时画面和音乐造成的冲击,将会令观众获得空前的视听享受,无论他信不信仰西方宗教。不管怎样,我们相信这将是部伟大的电影,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凝聚着的诚意,而每一件诚意之作,都会留下闪光的。
更多阅读
唐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唐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通常说唐朝有20位皇帝,要是把武则天算上就是21位。其实还有一位当了17天(710年的6月7日――24日)皇帝的李重茂(中宗李显的儿子)。一一道来。618年5月20日,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
果郡王与雍正关系如何,历史上的果郡王怎么死的? 历史上雍正怎么死的
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通过一幕幕充满阴谋和陷害的后宫争斗戏,展现了雍正身边的女人“甄嬛”的一生。后宫甄嬛传里,皇上不专情,甄嬛和果郡王允礼私通后,甄嬛为他生下一对龙凤胎,公主灵犀和六阿哥弘瞻。而果郡王为了保护甄嬛,不惜喝下雍正所
耶稣之死的原因 耶稣怎么死的
作者:郑国治牧师经文:太26:62-66自从始祖堕落犯罪,死就临到了全人类。人人都有一死,人死的原因是因为罪,罪的工价就是死。但耶稣是没有罪的,无罪的耶稣为什么要死?他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原因之一,耶稣基督的死有宗教的原因耶稣受死,是两种法律制
魏征一生经历简介 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与李世民 魏征和李世民
魏征一生经历简介 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与李世民2013-01-15 16:05:31来源:商都文化 Tag: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臣,因为能够勇于指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错误而著名。魏征他是怎么从太子李建成的帐下,投靠李世民的?魏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 宋朝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宋朝八贤王赵德芳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宋朝八贤王是怎么死的?2013-6-9来源:雷霆军事网八贤王是谁呢?历史上的宋朝有没有八贤王这个人?无论是戏曲还是影视剧中,讲述关于杨家将或者包青天的故事中,都有八贤王这个人?他是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化身,他机智、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