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 六部九卿 附中国官制 三公六部九卿

三公九卿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三公九卿 六部九卿 附中国官制 三公六部九卿

名称由来   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右为上),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史记》“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下达皇帝诏令,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三公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朝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明朝三公 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概述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然而文臣中没有生加三公者,只有死后追赠。嘉靖二年,明世宗加杨廷和为太傅,杨廷和辞而不受。之后文臣中全加太师、太傅、太保者,只有张居正。其中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1]。

通常都是由太保加至太傅,之后加至太师。明朝一朝中,获全部三公衔的武臣有张辅、张懋、朱永、张鹤龄、徐光祚、郭勋、朱希忠,文臣中只有张居正[2]。

参考文献

^ 《明史》(卷72):“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洪武三年,授李善长太师,徐达太傅。先是,常遇春已赠太保。三孤无兼领者。建文、永乐间罢公、孤官,仁宗复设。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复置三公、三少。宣德三年,敕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各辍所领,侍左右,咨访政事。公孤之官,几于专授。逮义、原吉卒,士奇还领阁务。自此以后,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张居正,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 ^ 《明会要》(卷29):“洪武三年,授李善长太师,徐达太傅。(先是,常遇春已赠太保。 )三孤无兼领者。(《职官志》 ) 建文、永乐间,罢公、孤官。仁宗即位,授张辅太师,沐晟太傅,陈懋太保;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于是公、孤之官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1477.html

更多阅读

六道仙逆九转轮回新书第一章 九转灵葫

六道仙逆九转轮回作者:冒号西瓜第一集玄宗迷局第一章 秦炎穿越了宇宙洪荒,凝聚了天地玄黄,混沌已经形成了千万年之久。修真界,一个由修真者主宰的世界。禹州太仓县境内有一座小山,名曰太仓山。太仓山下有一座无名小村庄。秦炎跪在

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成语 含有数字九的成语

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成语一落千丈;一劳永逸;一马当先;一成不变;一草一木;一通百通;一脉相承;一无是处;一无所知;一目了然;一鼓作气;一丝不苟;一分为二;一狐之腋;一决雌雄;一刻千金;一鸣惊人;一事无成;一泻千里;

关于“六九圣战” sj对六九圣战的道歉信

这段时间很多关于“六九圣战”的各种各样的分享,昨天我观摩了一晚上。 首先,立场声明,我们不谈政治,只谈民族感情。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韩流滚滚而来,起初,我也是哈韩派的,但是几年前开始,我就厌倦了韩国的“泡菜豆芽菜文化”。尤其是棒

声明:《三公九卿 六部九卿 附中国官制 三公六部九卿》为网友温柔將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