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从未磨灭的价值
文|梁鹏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不言,四时不议,万物不说,于是地理学家就是替天地说话的那帮人。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这是地理的使命,可惜如此多的人误解了地理的存在价值。我以为地理学的存在与发展有三重价值:
满足对世界的好奇。且可以看作是地理学的源起吧,我曾在《历史之外,地理之中》一文中写道:我一直想,如若人类文明在千百年前不发生行走——如白莲洞先人沉醉于洞府,如半坡先祖炊饮于山麓,如上古之部落各安其居,如老聃所言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陶潜所绘桃花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直生活于自己的狭小空间,自给自足,对空间漠然,是否便会对地理无知,便不会产生如今日之庞大的地理科学?地理学(注:并非作为现代学科的地理学)的诞生充满着必然性和传奇性,也许就是出去打猎的男人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也许就是家里等待的女人为了寻觅到丈夫?(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一直致力于地理空间的表达,是不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欣赏大自然的秀美。且看我在《寻路》一文中如是写道:那天,阴雨绵绵,徐霞客告别了自己的母亲,千里行走跋涉那未知的路,不为千里赶考,不为经商致富,不为谋求官职,就为探寻山河到底有多大,就为在天地间做一个孤身的旅人。走走停停,涂涂抹抹,留下一本自己脚步记录的日记,其它的,留给后人咂摸品味猜测。法国科学家庞加莱说:“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他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感到乐趣,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是因为它的美丽,如果大自然不美,那就不值得认识,如果大自然不值得认识,就不值得活下去。”所以我一直认为地理学是和大自然谈恋爱。(自然地理学衍生出的一系列学科难道不是在欣赏自然之美?)
理解我们生活的背景。还是且看看我在《历史之外,地理之中》一文中写的吧:地理毕竟不仅仅是行走,更是一种更为宏大的背景,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延续的重要因素。一直默默导引,一次又一次决定了文明进化的方向。人类在地球上行走定居,生活死亡千百年,竟然与这种宏大背景悄悄相依。德国地理学家洪堡说的好:“如果地理学仅仅是一门知识,也不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了。”(人文地理学一直试图解释我们变化万千的世界,是不是也在理解我们生活的背景?)
我当然清楚,上面的阐述实在是太轻率了,但是总比认为地理学仅仅是填图员稍微好点。其实,可以总结一句话:地理即生活。今天读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AAG)主席SusanHanson教授在《改变世界的10大地理思想》序言中写道:
美国人一般都不会忘记他们在4-5年级时遇到的“地理学”作业:要求在一副空白的美国简图上标上州名,在画有波状线的图上确定河流名,或在图中的粗线条上写下山脉的名称。这些难忘的记忆——恰好和我们在小学遇到的地理学联系起来——再加上初中或高中(也常常包括大学)阶段对地理学进一步教育的整体缺乏,将我们这些职业地理学家置于这样的位置:不得不频繁地向人们解释我们所选择的领域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发育健全的成年人自愿地选择用他的一生为州、河流和山脉标上名字?一旦所有的空白地图都填满了,我们还能干什么?同样的记忆似乎也需要我们经常为我们所选择的领域辩护:世界为什么需要地理学?地理学真正为世界做了些什么(除了将地图上所有的这些要素标上名字外)?
这一段话足以说出所有地理人尴尬困惑的心声了。2016年国际地理大会在北京举办,其主题是“shapingour harmonious worlds”也就是“共塑我们和谐的世界”,我以为这是对地理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重新定位。
地理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中国古代《易经》就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且不说《禹贡》、《山海经》等著作的描述,仅仅是《二十四史》也都会专门安排《地理志》的内容,所以说,地理是我们生活的背景。西方埃拉托色尼最早合成“geographica”一词,意思就是“thepicture of earth”。早期的地理学致力于描述我们生活的环境,在中国,描述一个人有才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把地理学称之为“博物学”。到了近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以至于后来卫星的应用,认识世界,描述地球已经不能满足地理学家了。19世纪中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进入甘肃河西走廊看到龙卷风,他就立即想到这是海陆热力差异的结果。随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深入中亚荒漠,进入塔克拉玛干,他无意间不仅仅是探索未知世界,他用测量手段推断沙丘移动的速度,依据地貌考察,推断出罗布泊是一个游移的湖。这些认识都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描述我们的世界(describingour worlds)”阶段,已经走进了“理解我们的世界(understandingour worlds)”的范畴了,地理学者们顺其自然地为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而服务着。20世纪以来的地理学是在洪堡、李特尔、李希霍芬筑起的地基上发展的,在这座地基上,现代地理学——地理科学这座大厦已经巍然屹立,一代代地理学家(张相文、竺可桢、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刘东生……)不断深入理解这个在时空中变化分异着的地球。描述(describe)、理解(understand)、塑造(shape)也许可以概括地理学在各个时代的职能。
2010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出版了一本书《理解我们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我以为不是“和平与发展”,而是变化。我们所有的资源配置、国力对比、世界格局都在变化着,包括现在最热议气候也在变化着,变化是整个星球亘古不变的主题。地理学能做些什么,绝不仅仅是知道埃塞俄比亚在哪里,不仅仅是知道密西西比河有多长,而是理解我们正在变化的星球。
“一切因为在时间中发生,所以有了历史学,一切因为在空间中存在,所以有了地理学”,地理学长期关注地球表层的各种特征、空间结构以及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有人说世界是平的,实际上世界真的是平的吗?无论是资源、贫富还是教育或者是创新,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是少数地区呈“钉子状的屹立在这个星球上”。这就是地理学关注的区域差异。地理学注重区域差异的空间表达,这些都会为我们将来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一直记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生态学家哈尔穆尼的那句话:“我们生活在地理学家的时代”,“shapingour harmonious worlds”——这也是未来地理学家肩上的责任!
2014.5.23启峰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