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名句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出典]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注:

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注释:

(1).诗题一作《临洞庭湖》。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

(2).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水相连,混为一体。虚、太清:均指天空。

(3).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大部分淤为平地,唯存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4).这句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5).《淮南子·说林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仍是表示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



3、[韵译]

八月的傍晚,洞庭湖广阔而又平静,

月亮倒影在微微的波光里,

太阳的余热使湖面还留有淡淡的水雾,

远处的岳阳城便随着水雾的摇曳微微的颤动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名句
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

想要修身隐居却怕辜负当今这圣明的皇上与开明的政治环境,

只有坐壁上观,

羡慕垂钓的人钓上一条条大鱼了 。

译文2: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译文3:

仲秋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正像)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旁观垂钓的人,空有一厢羡慕之情。



4、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活到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5、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刘逸生)



6、“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这里,“垂钓”者指得志的朝官;“羡鱼”者是诗人自指。尽管自己十分不情愿被置于“坐观”的位置,但失意者的“羡鱼”情终归是徒劳的。浩瀚激荡的洞庭湖水,似乎翻腾起了他压在脑中多年的郁闷,多少烦恼与失望,满腹的苦衷与牢骚,都一齐诉说出来:早年曾怀有“欲济”的宏图伟愿,可是并末受到当朝的重视,因而不得不退隐。我是不甘心“坐观”的,可是既不能“执竿而钓”,那“羡鱼情”也就是徒然的了。这四句诗,既有自怨自艾之意,也有被世弃置的深沉哀叹。这种思想感情,对于当时被贬为荆州长史的张九龄是容易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痛苦,然而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成为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

大多数,都在中间挣扎,高不成低不就的,上不挨天下不着地,在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中努力挣扎。

我就是其中一个,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不比别人多什么,也不比别人少什么,或许唯一多的,就是我知道,我会在这种痛苦中,走向一个极端。

然而不过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而已。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生的羁绊太多,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潇洒人生,快意人生。

在生命的过程中,芸芸众生都是垂钓者与被垂钓者:有的人垂钓情感,有的人垂钓权位名利,有的则希望充分实现自己。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告白,虽未能求得功名利禄,却钓得千古传诵的诗名。



7、清水、鲜鱼,这些都是“净”与“静”的和谐,是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的约定。王维有诗:“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孟浩然有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杜牧有诗:“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柳宗元有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姜夔有词:“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这都是一种心性与境界。



8、这个曾经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落魄文人,天生的性格,注定了无法入世的人生际遇。其实做一个山野樵夫,江边渔者,何乐不为呢?

古人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孟浩然的网不是已经织得很好了么?只是没有给他机会捕鱼罢了。

一直以来,都很想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追求属于我自己的诗意人生,我从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天开始,就憧憬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生活,当然,我也一直在追求着。

“莫观垂钓者,毫无羡鱼情。”我的心声。何必去羡之呢?当然,退而结网,并非为了临渊求鱼,只不过觉得网都没有,活着也就没有诗情画意了。

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观看垂钓者的期待与激动,垂钓者的一举一动,倒左右了旁观者,何必呢?

套用生活中的俗话“眼不见,心不烦”。不失为真理。



9、教师生活

班主任: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邂逅昔日门生: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邂逅昔日同窗: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公务员涨工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重返母校: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参加高中同学会: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教师安居工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接手新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对优等生: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对后进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因材施教: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被学生难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工作十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迎接检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准备职评材料:这次第,怎一个忙字了得。



10、“学而优则仕”,文人总有一颗奔逐官场实现自我的进取心,封建时代尤甚。那个时候,文人除了搏击仕途这条华山险道之外,别无他途。但文人往往又缺乏厚黑之术,清高里携带着羞涩,矜持中写满了自尊。他们不屑于钻营,说那是蝇营狗苟;他们不齿于依附,说那是攀龙附凤。于是,他们常常选择隐居的方式,希望有伯乐慧眼识才,并最好有如刘备礼聘诸葛亮般的三顾之诚。那个时候,文人才施施然出山,以终南捷径直取卿相,去施展他的惊天之才。

然而,很多时候,那些当权者经常想不起还有“野有遗贤”这回事。于是,文人便只有守着寂寞在山中渐渐老去。这时节,有怨恨,有愤怒,有伤怀,也有些不甘心。就在这百感交集的虚度里,终于有人认识到了现实的无情与冷酷,并低下了那颗高昂的头。

但文人毕竟是文人,尽管心有所求,却不能有辱斯文。洞庭八月波平浪宁,岳阳城楼海晏河清,茫茫秋色,没有孤舟可以横渡八百里洞庭。看,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身后自有周文王的轻车候迎。想着古人,空怜自身,辜负了一身“济苍生”“安社稷”的雄才伟略,难道就只能拥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这太平盛世,许多才不如己的人们都写下了人生的辉煌,我又怎能就此终了一生?文人所能说的,半遮半掩也就这么多了,话里话外表达的是渴望有一份知遇之恩。

也有一种羞涩,禀承的是屈原的“香草美人”。其实,中国文人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女性化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臣妾心态。他们常常自喻为美女,渴望得到公婆夫君等人的首肯。女为悦己者容,才为识己者显,文人如此,也是在人屋檐下,情非得已。“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妩媚的是新娘,无奈的是文人。还好也有一些文人之官,他们懂得文人求仕之艰难,也明白文人情怀之羞涩。他们不说破什么,也很含蓄地告诉登门者:“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就这样,琵琶半掩,文人完成了自己的干谒之举,长嘘一口气后等待下文。

千百年来,文人就这么焦虑地行走在得失之间。他们因为羞涩,常常游离于宦海之滨,把一颗自我的正常灵魂折磨成千疮百孔。有人后悔,有人顿悟,但更多的人是重蹈覆辙。

感慨一声:何足道哉!可叹的文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译文] 洞庭湖八月水势大涨,与湖岸相平,包容着天空的倒影,远处天水相连,混而难辩。

[出典]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注:

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注释:

(1).诗题一作《临洞庭湖》。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

(2).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水相连,混为一体。虚、太清:均指天空。

(3).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大部分淤为平地,唯存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4).这句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5).《淮南子·说林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仍是表示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



3、[韵译]

八月的傍晚,洞庭湖广阔而又平静,

月亮倒影在微微的波光里,

太阳的余热使湖面还留有淡淡的水雾,

远处的岳阳城便随着水雾的摇曳微微的颤动

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

想要修身隐居却怕辜负当今这圣明的皇上与开明的政治环境,

只有坐壁上观,

羡慕垂钓的人钓上一条条大鱼了 。

译文2: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译文3:

仲秋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正像)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旁观垂钓的人,空有一厢羡慕之情。



4、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活到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5、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希望引荐。然有人说733年孟在长安时,张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 "张丞相当指张说"。

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在历代岳阳楼诗中最为人们称道。《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然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气势略不如前。《诗源辩体》云:"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称"。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6、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

“气蒸云梦泽”,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故称“波撼岳阳城”。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

“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端居指平居闲处,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7、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刘逸生)



8、作为唐代第一位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孟浩然不仅以创作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而且以清淡旷远的风格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纵观他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寄托了孟浩然的诸多情怀。其中之一就是寄托了强烈的出仕愿望。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唯一一位终身不仕的诗人。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隐逸诗人。李白就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这是诗人李白心目中的孟浩然,也是一般唐人心目中的孟浩然——一位多么倜傥而又飘然出尘的逸士!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进仕,年轻时候的他,虽然生活在家乡的山清水秀之中,但他的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与盛唐其他的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后四句即景抒情,“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孟浩然希望能够通过张丞相的引荐而进入仕途。诗歌中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从中反映出孟浩然的雄心壮志。他在《田园作》一诗中写道,“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冲天羡鸿鹄,争食嗟鸡鹜”。诗人写自己年已三十却还居于田园,叹息无人举荐,岁月流逝,徒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仕途的心愿是多么强烈的。



毕竟,孟浩然处于初盛唐之交的时代,他的社交活动和文学创作则主要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要求摆脱各种传统束缚,渴望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并进入社会上层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里,一身才华的孟浩然又何能例外呢?之所以会让他人误会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是因为他受着佛禅思想的濡染,并不像时人那样热衷于应举考试,而是一般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只不过他的隐居是“养望待时”,“其求仕过程的表现,颇有点走‘终南捷径’的味道”。在孟浩然的很多山水田园诗中,细细品味,我们其实是可以看到他迫切要求入仕的心态的。古人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失意之情融进山水田园中,以此来消融和减少自己的伤感和抑郁之情。作为失意文人之一的孟浩然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田园诗就寄托了自己的许多情怀。吟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可以感受到他解不开的仕隐情结。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黑暗。



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特写湖水声势。该句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这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与蝼蚁又有何异?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没有皇恩浩荡,人们何来受享恩泽?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代诗人孟浩然这两句诗,写尽了洞庭湖与古城岳阳的关系. 虽说对洞庭湖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萎缩略有了解,但当要亲眼面对这样的现实时,心中的那份震撼还是难以言说.曾见过被洞庭湖分割成若干湖泊中的一个,满目所及茂密葱绿芦苇的面积,仿佛远远大于水域的面积.



10、水边的城市也多半美丽。俗云:“娇不娇,看吊桥;美不美,看秀水。”近水之人,往往更有爱美之心;滨水之城,也往往更加风姿绰约。“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一种气象;“鹭江唱歌唱亮了渔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是另一种风韵。美丽总是令人向往的,这些城市也就因此而名扬天下。岳阳、厦门都是那几座最为美丽的滨海城市之一。



11、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总共选了三百一十首,其中竟然选了孟浩然十六首!

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连现今幼儿园的小朋友尚能成诵,这是何等的殊荣;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就诗句的恢弘和气派,公认是描写洞庭壮观的绝版双雄。

宋代史学家宋祁《新唐书--文艺列传》和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等典籍,都载有孟浩然巧遇唐玄宗的故事:“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终生不仕。”

一个天赐良机就这样被他这句“不合时宜”的诗给毁了,孟浩然于是被打发回家,做官的愿望化为泡影,只得隐居鹿门,潦倒一生。

估计当时孟浩然吓晕了,(老实人啊),背诵也不能背《岁暮归南山》,而应该背诵他的《望洞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若雷估计,当皇帝听到“气蒸云梦泽”时,必然会有所聚神,听到“波撼岳阳城”时,皇帝肯定会为如此磅礴的排句而击节叫好,再听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时,皇帝差不多就会龙颜大开,封他一个弘文馆校书什么的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0954.html

更多阅读

有情无罪——读小说《一个军嫂的离婚日记》 军嫂离婚

我来到了你的路过——读米奇诺娃的游记作品集《我路过了你的曾经》那天晚上,当短信、微信、飞信不断传来有关于“121212”的美好祝福时,黑人正端坐在卫生间里捧读米奇诺娃的新书《我路过了你的曾经》。同样是这个地方,这种姿势,黑人还

读《论语别裁》有感之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

声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名句》为网友笑臉逢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