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传播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一、调查研究法
(一)定义
调查研究法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一般通过抽样的基本步骤,多以个体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我们也可以利用他人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即所谓的二手资料分析的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的步骤
l.确定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个数。
2.制定抽样方案。
3.实地访问
结构性访问:设计调查问卷。
主题性访问:按事先设计好的大纲进行现场访问。
4.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二、内容分析法
(一)定义
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曾说,内容分析是“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Content analysis is a research technique for theobjective, systematic, and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manifestcontent of communication.)。
在百度百科中,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2.客观性
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这包括两层含义:①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②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3.定量性
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再次,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三)一般过程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三、控制实验法
(一)定义
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由卢因(又译为勒温)和霍夫兰这两位传播学先驱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领域的。这一方法需要在经过特殊设计的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内应配有阅读机、录音机、放映机以及各种记录、测量反应的仪器,对实验室的形状、灯光、色彩等也会有特殊的要求。试验进行时必须人为地控制某些变量以观察特殊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特点
第一、研究对象较少。调查法一般都是对数量庞大的调查对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和访问,其研究对象往往被称为“大样本”。而实验法则主要是探求少数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研究对象通常只有数十人,因而是“小样本”。
第二、研究环境是在实验室人为的环境中。而调查法的则是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三)优缺点
控制实验逻辑程序严密,研究者可以对实验因素加以控制,从而突出某些变量的作用。但是,其实验环境终究是人为设置的,与实际生活中复杂多变的状况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实验的结果往往会有误差。
作为弥补这一缺陷的一种手段,近年来传播实验已经开始转向“自然实验法”或“社会实验法”,即将整个社会环境作为“实验室”,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控制实验。
(四)步骤
第一、确定假设命题。
第二、简化因素、确定变量。在有关大众传播诸多因素中依实验目的并参照有关理论或定论,选择一对与研究目的相符的因果关系因素来作为实验变量。
第三、控制与实验。将选择出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尽量保持两组成员人数、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变量的相同以排除这些变量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这两个组的唯一区别是接触的包含自变量的材料不同,以此来计算因变量是否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统计分析。对实验所得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推出某些发现、结论,同时对实验的假设进行验证。
(五)控制实验主要关注的条件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以下条件:
1、信源的条件——测试信源可信性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2、信息内容的条件——测试不同的信息内容是否会导致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3、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测试不同的内容提示法、说理法和诉求法各自具有什么样的说服效果;
4、受传者的社会条件——测试受传者的各种社会属性、群体归属关系、群体规范等对他们接收信息的影响。
5、受传者的个性条件——测试个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习惯、自信心的强弱等个性特征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等等。
四、个案分析
(一)定义
个案分析是运用尽量多的资料系统地调查一个个体、一个集体、一个组织或一个事件的研究方法。(二)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多用于检查某个传播者(如新闻编辑部、报社、特稿社、电台、广告公司等)多方面的特性,或者了解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某一特定案例在一个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三)个案研究的经典案例
1950年,怀特的“把关人研究”。“把关人”是一位年约40岁的报纸编辑,在中西部某家发行量约为3万份的日报里负责处理外来电讯稿。他平均每天从接收到的来稿中挑出十分之一供发表。怀特对他进行了连续一周的观察,要求他解释取舍第一条电讯的原因,并详尽了解这位“把关人”的原有立场,心目中对读者口味的估计、对来稿在题材与文笔方面的要求标准。通过比较各类稿件的采用率与所占版面篇幅,并列表说明稿件被“枪毙”的各种原因,就可以对这位编辑的把关标准作出全面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