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图书馆馆长:
您好!我是川农的一名大四学生,曾经也是一名图书馆志愿者,再过几个多月我将会走社会,这里我有很多的话想对您说,希望您能耐心地读完它,不管你是否同意我的看法,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川农的图书馆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使我们学校图书馆实现它最大的价值,成为一种强大的学习工具,而不是一种形式,一种美观,或者是管理者的工具。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已经从大一到了大四,这期间我享受过图书馆带给我的快乐,也遇到过图书管让我无法接受的条条框框。对于一个上大学前没有读过几本课外读物的学生来说,川农霸气的图书馆给了我无限的吸引力,虽然我从大一开始就尝试着读图书馆外墙上的文章,到如今快要毕业了,其中大多字还是认不下来,这只能证明我对学习的浅尝辄止,也说明我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事实就是如此。但我读书不多并不能代表我对知识的追求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就一定存在障碍。大一下半学期,我看到图书馆招募志愿者的通知,我积极报名参加,在没有请假和迟到一次情况下,几个月后突然收到了“优秀志愿者”称号的证书,这让我感到很是光荣。那个时候,图书馆只有一道大门。
我反对同学占座位,但我并不赞成管理员组织志愿者随意的清理图书,糟蹋学生学习的基本权利。我有理由相信您是一名共产党员,因为在我生活的狭小范围内,每一种职业中最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党员。既然是党员,您应该相信马克思主义,知道“存在决定意识”,没有了书,同学们怎么学习,难道让学生坐在没有放任何书的空桌子旁,思考着书就在眼前,知识就在桌子上面,这也有点太唯心了吧!昨天早上,一位志愿者准备拿走我旁边同学的书,我明确地告诉他,这里坐的同学每天都来,你不用清理了,可这名志愿者好似早晨洗脸时不小心连脑子都被自来水冲洗的一干二净,说:“我们不管这个,只要人不在就统统的清理。”于是十几本书被哗啦啦地撇在推车上,像是推着一车战利品一样潇洒的走了。不大一会儿,我旁边的那同学来了之后在柜子那里找啊找啊,大概半个小时过去了,也没有找全自己的书。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场景,我也相信每一次在你们为了环境而大搞清理后,是不是有一大批书物就成了无主之物?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强盗逻辑,变向的将一大片看似杂乱且有用之物变成了一堆堆真正意义上的垃圾。我班一个同学几百块钱买的考研复习资料,当他上完一节课后,这些东西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现在不是什么期中期末考试前的高峰期,您应该和我一样,没有看到过进入图书馆的同学,因没有空余的位置而离开吧!我也为您能够在清理图书之前挂出通知而高兴,但那种后果自负听起来有点严重,确实您做到了,我想说的是既然图书馆是一个寻找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帮助同学扩展知识的地方,为什么总被规则束缚,不能真正的为学生服务呢?而是让一批一批的学生愤然离去。在大学,有很多种不伦不类的考试,在某个时期某个同学在图书馆学习就是一种暂时的职业,图书馆就是他的工作地址,就像一个工人上班一样,不可能把当天所有未完成的任务打包回家吧,这个比喻有点过于逻辑,再比如对于一位住在老区考研的同学,每天让他背着一厚沓书来回几公里路,是否有点愚蠢?这种愚蠢那种小柜子是装不了的。也可能,您的大清理有您的理由,想让图书馆更整洁,美观,或方便更多同学阅读,实际上效果恰恰相反,任何一种管理是为一种具体事物服务的,既然图书馆是为求知者服务的,不是为易于管理而管理,那为什么要不定期地搅乱学生的学习生活呢?我说过,我反对图书馆占位置,尤其那些长期空占的位置,其实这样的学生很少,我并未详细的数据,您可以做个调查。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生活的周围越乱,说明这个人越有创造力,在这个大千的世界,我们应该允许这部分人存在,不是机械的一棒子否定。
能不能让图书馆开放的时间更长一点?我没有去过外校的图书馆,以前我在一楼二楼看书,每一次中午离开的感觉是被驱赶出去,到了那个点,就不得不离开,彷佛牢狱生活,按部就班。三楼的阅览室为什么每周只有四天中午开放,理从何来?如果能招募更多志愿者的话,是否可尝试着中午不再是那般的机械,封锁,而让学习更加自由,更加连续,不受束缚。您应该知道,川农几万人只有考研的那么几间自习室可以来去自由,低智商的人更需要你们领导的宽慰和理解。
图书馆不应该完全地成为科技产品的俘虏。我曾经几次被无证拒绝入馆,旁边阿姨也不让登记进入,相信更多同学有相似的经历。上大一时一道门,上大二后变成了两道,现在的图书馆像是一家私宅,里三层外三层,学生进入得证件齐全,如果不幸,出门还得掏包检查,基本全是误会,不是学生欺骗了你们,是科技欺骗了你们,没有辨别出你书我书,结果报警提示,最终还是你们欺骗了你们自己。去一楼电子阅览室,网速慢,我从来不会抱怨,一次钱没了站在充钱的小窗口等工作人员就足足四十分钟不见人影,我不得不怀疑是我不合时宜还是图书馆工作繁多,人手不够。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背着书包不能进一楼阅览室,这算不算是有效的管理?是不是我们馆的图书流失量很大,大的只有固步自封,机场式的检查才能维持运转?图书馆的开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图书馆的职能当作管理者肆意践踏学识的工具,最终将是本末倒置,让更多的人在外面皱着眉头看那墙上不认识的文章,最后默默地离开。
如果有可能是不是让免罚日一个月不再是一次。刘瑜在她的书《送我一颗子弹》里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她总共借了一百多本书在家里搁着,当她快毕业时她可能读了的有一半,精读的有二十几本。当我读到这些内容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她读了多少本书,而是她怎么能借出来那么多书,而且长时间不还?我并无意将资本主义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比较,只是把看似简单的图书馆进行比较,这种下意识的思虑是咱们学校的制度给予我大脑的本能反应。在这样一个鼓励全名阅读的时代,我们图书馆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昨天无意间浏览到这样一则新闻,日本人大前研一对我们的评价:“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该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多少。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想即便中国大地遍布各类书店,有几人能轻松地进去?又有几人能快乐的出来?我想多了,这不是我应该思考的范围。雅安地方小,图书资源少,既然我们是一所大学,万人敬仰的大学,代表着先进,自由,高科技。为什么川农图书馆跟不上人们的思维,借一本书错过了归还期限,就错过了一个月,就错过了一段思考,一段增长心知的历程。
图书馆的管理是一门学问,我曾经留意到这样一本书,但没看过。不管它怎么复杂,图书馆是为学习服务的地方,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卡勒德·胡塞尼在小说《追风筝的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走路的样子似乎怕留下脚印,移动的时候似乎不想搅动空气,多数时候,他选择了睡觉。”我希望川农图书馆紧跟时代,相信自己的管理能力,更加开放,更加有活力。如果让大多学生能把脚印留在那里,如果让更多学生能搅动那里的空气,我想,您也会笑的!
川农学生
201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