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心》 宽心是什么意思
123堂人生幸福课,自在自信生活之源;佛教大宗师打通关,开示人间大智慧。祛除贪嗔痴三大病,修持善缘,承载万物,成就万事。星云大师乃方外之人,全无私心杂念,故对世事看得透彻,将佛教义理生活化,深入人心。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入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
作 者: 星云大师
出 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节:成就大器(1)
事业篇
你会成功吗
欲成佛门龙象,
先做众生马牛。
成就大器
记得过去有一部日本影片,内容描述孙悟空修行的过程。影片里唐三藏对孙悟空说︰"你若要随我学道,必须天天站在同一个地方一百天;站过之后,跪在那里一百天;跪过以后,举起双手一百天;然后浸到水里一百天,身边烤火一百天……要经过这许许多多的考验,我才教你佛法。"孙悟空听了,就依照唐三藏所讲的话,一百天站着不动,一百天跪地不起,一百天高举双手,一百天浸在水里……经过了一个一百天、两个一百天、十个一百天……终于,孙悟空熬过了所有的一百天,这时,他也成道了。
现在的年轻人,正因为没有经历孙悟空所历练这么多的一百天,才会禁不起、耐不住,被太多的理由、太重的我执迷失了自己。如上述那许多的一百天,会训练我们的力量,加强我们的意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起挫折,要有所成就很难。所以,成就大器要有四个条件:
一、要经得起烦嚣。人要经得起各种烦恼才能有成就。好比作为一个学生,光是考试就烦不胜烦,你必须接受事实,才会努力不懈;身为老师,指导不同的学生相同的问题,一再重复,必须能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学生的学业;商人做生意失败了,得卷土重来;艺术家作品做坏了,也得再来一次。人世间所谓"人多事多",经不起别人的吵闹,经不起外境的干扰,经不起各种烦琐,深陷在烦恼里,则无法跳脱困境。
二、要受得了气愤。世间上没有人处处得意、天天欢喜,有时不如意的事情会接踵而来,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但是,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不但不能成就好事,反而还会坏事。所以,生气的时候要先忍之于口,不要轻易骂人;再忍之于面,不要展现愤怒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不气了,最后就没有事了。《菩萨戒经》载,佛陀在过去世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着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这种修持最后使佛陀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我们要把一切外来的横逆与侮辱都看作事业中的增上缘。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的吹打,应该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住、耐得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第2节:成就大器(2)
三、要忍得下挫折。遭受打击、批评、陷害时该怎么办?跟人家打架,和人家起口角吗?这都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景行录》里说:"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月增。"能忍得下挫折,表示你有力量,能担当;不能忍讥耐谤,则烦恼不断,则难成大器。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逞一时匹夫之勇,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达到目标。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青年是不能担当任务、创造事业的。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我们看"忍"这个字是心上一把刀,从这个字的构造也可以看出忍耐的意义。一个人在平时生活里若不培养忍耐的力量,没有很好的修养,不要说一把刀插在心上受不了,脚皮割破一点就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四、要耐得住时间。有些时候,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可以忍耐一年,两年就不能了;可以忍耐两年,三年就不行了……这样的忍耐功夫还是不够深厚,世上有的事情往往是要忍一年、两年、十年,甚至是一忍再忍的。你能耐得住时间,物换星移,人就成长了,如同见到花开,也就是离果子成熟的时间不远了。
做人处世,一切都要能承受得起。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蒙蔽;心中狭隘的人,则处处与人比较、计较,徒增烦恼,往往不能成事,成不了大器。
佛光菜根谭
人格的可贵,是在功名富贵之外;
物质的可爱,是在赠者情义深长。
人格,建立在"不自私"三字;
成功,奠基于"不苟且"一语。
第3节:打不倒的人
打不倒的人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你自己的安全保障;嫌弃自己,羡慕别人,哪里会成功呢?
人的一切操之于自我,别人给予我们的福乐不可靠,必须自我肯定、自我进取、自求多福;唯有自己先倒下,才会被人打倒,要相信命运操之在己。人从出生之后,慢慢感受到人间的许多问题,像生老病死的问题、人我是非的问题、贫富贵贱的问题、烦恼得失的问题,此外还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感情、人事等诸多问题,有些人很容易就被这些问题打倒了,有些人则不然。那么,必须具备何种特质才能成为"打不倒"的人呢?
一、做一个骨气硬的人。有的人"人穷志不穷",做人很有骨气,不向环境、困难屈服。有骨气的人,为人尊敬,为人信赖,为人看重;有骨气的人,不会被人打倒。
二、做一个耐力强的人。人要有力量才不会被人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耐力强的人,不因一时一人一言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当然也就不会轻易被人打倒。参加马拉松赛跑的选手要靠耐力才能到达终点,任何竞赛,除了靠智能、武器来致胜,耐力才是别人打不倒你的主要力量。
三、做一个勇气足的人。懦弱的人很容易被人打倒,甚至有的人不等别人打,自己就先倒下来了。其实人是不应该被打倒的,只要你有勇气,什么样的难关不能通过,什么样的苦难不能担当呢?松竹梅都要经过寒霜雨雪的考验,人有勇气和困境奋斗才能生存。
四、做一个眼光远的人。有的人之所以不会被打倒,因为他有胆识,有远见。他看得远,看得高,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能够掌握先机,把握机会,而且能进能退,能前能后,能有能无。即使遭遇挫折和打击,他心中坚信雨雪总会停止,春风一定会到来,如此,怎么会被打倒呢?
五、做一个脚步稳的人。做人必须自己站稳立场,才不会被人打倒。武术行家能够蹲稳马步,就不会被对方击倒;搞政治的不贪污、不做亏心事,就能"夜半敲门心不惊"。所以,要不被人打倒,先要自己不做易被人打倒的事。
六、做一个信心坚的人。信心坚固的人,不容易被人打倒。人要对自己的言行有信心,对自己的作为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信心。如果对自己缺乏信心,不需要别人打倒,就自动倒下来了。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财富,我们不但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家人、朋友都要有信心,不可以用疑心待人处世。当然,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有的人太过自信,太过相信别人,也会吃亏。但是,宁可吃亏,也不能先用疑心。只要对自己的志节、道德、人格、信用防守严谨,就不容易被人打倒。
事实上,立身处世要不被人打倒确实不容易,因为社会上处处充满陷阱,处处都有嫉妒我们、陷害我们、生发障碍的黑手。想要逃过这些黑手,只有自己小心谨慎,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只要船头坐得稳,不怕四面浪来颠,社会的风浪愈大,能干的人愈是坚强,自然也就不会被人打倒了。
佛光菜根谭
污泥可以长出莲花,寒门可以培养孝子,洪炉可以锻炼钢铁;
困境可以成就伟人,苦涩可以酝酿甘甜,烦恼可以转为菩提。
生活如波浪,有波谷,也有波峰。
在高峰的时候,且慢高歌;
在波谷的时候,不必落泪;
一浪翻一浪,一波过一波,便是彼岸。
第4节:跌倒的收获(1)
跌倒的收获
有个"渔王"非常苦恼,就因为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一般。他常向人诉苦:"我从儿子们刚懂事起就传授技术,怎么他们都比不上平常人的孩子?"
一位路人听后,问:"你一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啊,我很仔细、很耐心地教他们。"
"他们是一直跟着你干活吗?""是啊。为了让他们少走些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干。"路人说:"看起来这是你的错。你只传授给了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没有教训就不能成大器!"
人生不能没有教训,正如跌倒是每个婴儿学习走路必经的。不小心跌倒了,最好能不受伤害,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一蹶不振。奇美集团董事长许文龙说:"跌倒了不必急着站起来,四周找找看有什么可以捡的,再站起来!"此言确实不错。人生的顺境、逆境,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都可能从中累积成功的资本。所以,人生即使偶尔跌倒了,只要自己不因此倒地不起,有时反而能有意外的收获。
一、跌倒可以累积经验。跌倒不一定是坏事,孩子跌倒了,父母常常说:"不要紧,不要紧,跌得多,长得快。"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如学习骑脚踏车,总要跌倒好多次才能学会。所以人生跌倒了可以累积经验。有些老年人还会自豪地说自己很会跌倒,因为他懂得跌倒时要双手紧抱,先以臀部着地,再往安全的地方斜靠。累积了很多的跌倒经验,就不怕跌倒;纵有跌倒,也会安全无恙。
二、跌倒可以锻炼意志。事业有成的人必定有很多跌倒的经验。世间许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多少挫折、多少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所谓"打落牙齿和血吞",再次往前冲,才能成功的。多少成名的科学家都是历经许多次研究失败才有所成,多少政治家革命也是经过许多次失败才成功,多少企业家创业也是累积了许多失败的经验才峰回路转。失败为成功之母,成功属于意志坚强、能坚持到底的人。跌倒可以锻炼意志,未尝不是未来成功之肇因。
第5节:跌倒的收获(2)
三、跌倒可以体会人情。跌倒的人,最大的收获是在增长经验外还可以检验人情。有的朋友见到我们跌倒了,扬长而去,此种人只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有的朋友平时往来并不密切,但他见我们跌倒了,真心安慰,热心协助,这才是可以同甘共苦的朋友。因为跌倒,可以认识人心,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未尝不是另一种收获。至于跌倒后有的朋友幸灾乐祸甚至冷言相讥,这时就要看我们的意志--是被这种人情闲话所挫败,还是化悲愤为力量,再度站起来呢?
跌倒可以获取成功。苏秦功名未成时,回到家中,家人不理不睬,他甚至连饭都没得吃。后来他获得《太公阴符》,钻研苦读,获佩六国相印,当他再经过家门时兄嫂匍匐欢迎。严子陵与刘秀曾同时追求阴丽华,虽然爱情与事业都败给刘秀,但他在幕后扶持刘秀为帝,自己功成不居,后世对其赞叹不亚于刘秀,严子陵的德光在世人眼中更加闪亮耀眼。
跌倒的人千万不要气馁,跌倒后能够勇敢地重新站起来,成功还是会向你招手的。
佛光菜根谭
跌倒的时候,要能认识障碍,勇敢站起;
失意的时候,要能自我检讨,再次出发;
困难的时候,要能冷静分析,突破执著;
彷徨的时候,要能看清目标,不变随缘。
第6节:机会在哪里
机会在哪里
某国王有甲、乙二位大臣,甲大臣为国王所喜,乙大臣却常受国王的呵斥与厌恶。乙大臣起初甚为不解,于是他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每当国王咳嗽吐痰后,甲大臣立刻用脚将痰擦拭干净,所以甚得国王欢心。乙大臣也想如法炮制,但是每次总被甲大臣抢先一步,始终找不到机会。后来他想到一个可以捷足先登的办法,以为必然可以抢到先机。有一天,国王又在咳,想要吐痰,乙大臣见机不可失,赶紧对准国王的嘴边踢去,以便抢在甲大臣之前擦到痰,哪知竟然将国王的牙齿全给踢掉了。
乙大臣愚蠢地以为,只要痰不落地,他就可以抢先甲大臣一步拭到痰。弄巧成拙,这是乙大臣不懂得如何掌握机会,甚至他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机会。其实,想赢得国王的欢心,不一定只在擦痰这件事上。机会在哪里?机会就在每个人的手中,在眼前,在脚下。机会不是找来的,必须多培养福德因缘;只要种子播下去了,还怕不会开花结果吗?
人都希望遇到好机会,好机会常被比喻为"千载难逢,万劫难遇",不是很容易遇到。所谓机会,也要有缘分。你有那个缘分,当然就有那个机会;平常少结善缘,当然就不会有很多机会了。那么,机会在哪里呢?
一、机会在信心里。机会不是靠别人给予,也不会有上天赐予,机会还是要靠自己创造。你有信心,才有机会。你对航空、航海有兴趣,有信心,航空、航海的因缘就会向你招手;你对留学、移民有信心,留学、移民的门路就会为你开启。你要拜师学艺,寻找善知识,你有信心,虚心请教,善知识就会微笑欢迎你;你要学文习武,学习各种技术,只要你对其抱有信心,百行千业都将给你机会,也会成为你的好缘、助缘。
二、机会在能力里。机会属于有能力的人所有。你想有机会,先要把自己的能力充实好。你会唱歌,就有唱歌的机会;你会绘画,就有绘画的机会;你会园艺,在园艺的行列里就有你的一份。内政外交、国防经济、经理会计、公文起草……你有这些能力吗?你若有能力,可能不必你去找机会,机会自然会来找你。也许你慨叹自己没有大才,不能大用,那么你会扫地吗?清洁队里欢迎扫地的人。你会守门吗?很多大楼的守卫处会看重你。在这个社会,机会都是给有用、有专长的人。只要你有能力,到处都是机会。
三、机会在理想里。机会并非都操控在别人手中,只要自己有理想也可以建立机会。你理想中有人,人就要你;你理想中有事,事就要你;你理想中有慈悲、道德,慈悲、道德的行业里就会要你。你理想中要做一个标准的警员,社会会需要你;你理想中要做一个会计,金融商号就会给你机会。建立理想中的目标,不计大事小事,只想贡献社会,机会多得是。假如你没有服务的理想,只想人家给你,完全没有想到给人,那么机会见到你也会自动后退。
四、机会在结缘里。有时候机会不来找你,你可以主动广结善缘,在你的善缘里就有机会。没有机会,先给人家试用,试用也是机会;没有机会,先屈就劳力的工作,劳力里也有机会;没有机会,主动服务,加入义工行列,机会就在义工服务里。凡事有因才会有果,所以不要一开始就想品尝果实的甜美,先要栽种,才有果实可吃。
机会不一定要求之于人,先求自己吧!
佛光菜根谭
世界处处是财富,且看好事好话好心地;
人间时时皆吉利,但凭真情真义真心意。
第7节:哪些人不能成功
哪些人不能成功
有两个饥肠辘辘的人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于是甲要鱼,乙要鱼竿,然后分道扬镳。甲生火煮鱼,狼吞虎咽,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再后来就饿死在空鱼篓旁。乙忍饥挨饿,提着鱼竿向海边走去,还没有到海边,使完了最后的力气,也饿死了。
又有两个人,同样也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两人没有各奔东西,每天合煮一条鱼吃,共历艰险来到海边,此后以捕鱼为业,很幸福。
常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重重的树木,互相包容依赖,才能成为丛林。世间无论什么事,成功的背后必是众因缘的相互依存与成就。如先人的开山、帝王的建朝,企业的开发、家园的成立,乃至一顿饭菜,无不是众人团结合作、勤劳不懈的成果。
人生在世,莫不希望自己建功立业;不一定要功勋盖世,至少能留下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人都希望有功于社会乡里,可惜很多人求功好利,往往适得其反,功败垂成。那么,哪些人不能成功呢?
第一,无功受禄的人不能成功。没有功劳而想获禄,这就如同缘木求鱼,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我们看到一些人成功,就该知道,他们都是经过许多的辛苦才功成名就。人生在世,只要能建立功勋,实至名归,就是有人辜负你,历史或大众都不会亏待你;反之,无功受禄的人,如历代的外戚,靠裙带关系,纵然受封,别人不服气,也无法成功。
第二,急功好利的人不能成功。建功立业是一生的事,不是一时的。有的人没有耐性,指望一时侥幸,所以急功好利。其实,急速成长的树木花草价值有限。
第三,居功自傲的人不能成功。有的人本来建立了功劳,让人崇敬,但是他居功自傲,反而因功获罪。例如鳌拜,就因居功自傲使得康熙受不了,最后被铲除。居功自傲的人应该以此为戒。
第四,贪功起衅的人不能成功。有些人为了贪取功名,制造是非,挑起事端,让别人互相斗争,他好从中取利。这种人或能侥幸获利,但长此以往,让人认识了他的诡计,彼此往来谨慎,纵使一时成功,但孤家寡人一个,没有朋友,人生又有何乐趣呢?
第五,邀功求赏的人不能成功。古今的英雄建立功劳后都希望获奖。韩信向汉高祖要求封代理齐王,汉高祖生气不允,后经张良暗示,灵机一动,改口说:"要封就封正式的,何必要代理呢!"因此封他为齐王,但韩信因此埋下杀身之祸。
第六,前功尽弃的人不能成功。有的人立下许多功劳,但不能守成,由另外的因缘不具,让之前所有的功劳付之东流,殊为可惜。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能够谨守功劳也是人生重要的功课。
佛光菜根谭
工作,让人开发生命的潜力,展现生命的价值;
服务,让人发挥生命的光热,照亮生命的内涵。
第8节:你会成功吗(1)
你会成功吗
母亲对我谈起小时候的情形:"过年时家中都备有糖果,你3岁多,糖果罐还拿不动,就拖到院子,招呼左右邻居的小孩来吃糖。大家都笑我养了一个呆子……家中的日常用品要靠摆渡到运河对岸去采购,战争时没有人肯为了赚一毛钱而冒生命危险去摆渡。那时你才10岁,衣服脱下往头上一扎,就下水了。那运河水很急,少有人敢下去游泳,可是每次你都能把家里需要的东西买回来,大家都说这二小子不简单,李家桃树上的果子将来就看这一颗红。"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圆满。圆满的人生要有许多方面的成功才能完成,例如在情感婚姻路上祈求百年好合,在待人处世上要广结善缘,在经济事业上期望飞黄腾达。但是,成功有成功的条件,想成功必须先建立良好的观念,否则可能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成功的观念则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慰他苦,不祈我乐"、"只想付出,不求回报"、"只愿成就,不计辛苦"。事业成功的条件有很多,尤其有四点不能不特别注意。
一、诚信笃实的人会成功。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早年间开个小店,店内都会挂个告示牌说"童叟无欺",表示做买卖重视的是诚信。做人也要诚信,不要想去愚弄别人,想要愚弄别人的人最后反而愚弄了自己。喊"狼来了"的小孩,三次就自食恶果了。所以,做人要本分,不要投机取巧。中国人一向以忠厚待人为美德。花言巧语骗人于一时,不能永远得逞,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诚信。
二、守时勤奋的人会成功。守时是做人应有的礼貌,也是人际之间应该共遵的道德。犹记得小学的国语教科书中有一句"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半分钟",这句话深印在我的脑海。我这一生不但不退票,而且非常守时,就是深受这句话的影响。过去我曾说,我这一生都是在"限时专送"中赶赴行程,到后来甚至成为"快递"。守时的人必定在预定时间之内把事情做好,今日事今日毕。
三、结缘助人的人会成功。经常听到一些人说"广结善缘"、"助人为乐",不要以为这是老生常谈,没有意义,此中蕴藏着深奥的成功之道。一般的农夫都懂得春种秋收的道理,一个人平时如果能够到处结缘助人,还怕别人不与你结缘,不帮助你吗?你无意间在哪里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善事,经过一段时间,你所播下的种子起了作用,意外地让你获得一些不可思议的助力,这就是帮助你成功的因缘。所以,结缘助人,别人也会助你成功。
第9节:你会成功吗(2)
四、智慧圆融的人会成功。有的人认为,成功的首要条件,一定要聪明有智慧,要有高深的知识学问。但事实不尽然,有的人聪明却执著、灵巧但不忠厚,如此智慧对前途事业也无所帮助。懂得分析、综合、判断,重视办事的效率,能合情、合理、合法地为己、为人、为大众,以圆融的态度处世,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这样圆融智慧的人,当然就容易成功了。
成功之道很多,以上只是略举其要。
佛光菜根谭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
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
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难成功;
有的人拒绝被人利用,故难成就。
第10节:如何突破困境
如何突破困境
1967年,佛光山刚开辟时,一片刺竹荆棘,到处深壑崎岖,可谓"地无三尺平,竹比三丈高",许多人见了都却步摇头。有一天夜晚,我在看工程蓝图的时候,对身旁的心平说道:"看来开山建寺很不容易啊!"心平立刻回答说:"师父,记得您过去在宜兰时常常告诉我们:'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我愿意跟随您的脚步,突破一切难关。"心平不愧最早随我出家,最能了解我的心意。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一个人的前途,如同海上的浪潮起起落落,时有低潮,时有高潮。遇到困境,很多人不是算命卜卦、求命改运,就是向土地公、妈祖婆祈求化解,希望前途发达顺遂,却往往慌乱无功。遇到困境时,到底要如何突破?
一、闭紧嘴巴,少说多做。有时候遇到困难,多说无益。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情况,也不是所有是非都能说明清楚。这个时候,只有闭紧嘴巴,多做事,少说话,只要有精神,有力量,是对的,就一直做下去,必定会有转机。
二、咬紧牙根,奋斗向前。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困境,别人能给予的帮忙有限,主要的还是靠自己。汉朝司马迁受腐刑之辱,却咬紧牙根完成《史记》;隋朝静琬大师为保存法宝,咬紧牙根雕刻《房山石经》,留下了世界上最大一部石书。古来大德圣贤成就的背后,无不来自一股对理想的坚持。咬紧牙根,就能激发潜能,增加力量,勇往向前。
三、把紧心关,不失正念。随着物质的进步和丰富,人类面临人性挑战。有些人遇到困境就出卖人格,出卖理想;也有些人积欠巨债,自杀了事,大好年华毁于一旦。其实困境不可怕,即使事业失败,只要把紧心关,如禅门所云"提起正念,照顾所缘",不失去立场正念、人格道德,必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四、踏紧泥土,免堕虚无。佛教有"空中楼阁"的譬喻,意指好高骛远,不从基础力行,是无法成就的。有一些人不重视当下勤修福慧资粮、广结善缘,却冀望遥不可及的净土。踩在虚无缥缈间,这是很不实在的。唯有脚踏实地,把握当下,才能避免空谈。
五、握紧拳头,战胜横逆。人遭逢挫折、失意、困厄时,内心容易茫然无助,失去自信而退缩在自我的世界里。逆境、不顺是一时的,靠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自我健全,充实自己,摆脱厄运。
六、盯紧目标,圆满完成。目标就是方向、方针。国家要有施政方针,企业要有业绩目标,就是菩萨修行也有五十二个阶位作为修道目标。没有目标,容易迷失方向,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有计划,朝着目标前进不懈,必定有完成的时候。
困境并不是绝境,勇敢面对才有办法可想,逃避也躲不过。你看,石岩里的小花,突破困境,所以摇曳丰姿;湍流中的小鱼,逆流而上,展现活泼生机。吾人应扩大心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缚,才会健全茁壮。
佛光菜根谭
物质上不要太丰富,才能在困顿中忍得下去;
人情上不要太顺遂,才能在曲折中耐得下去。
不必要的物质,不浪费丝毫;
不必要的时间,不耽误分秒;
不必要的言语,不随便开启;
不必要的心事,不任意妄想。
第11节: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
1949年,佛教地位在台湾低落。许多同道面对弘法受阻、行动受限、调查临检、处处报备等诸多问题感到前途茫茫,纷纷改装易俗。而我则始终抱持"永不退缩"的态度。比如在新竹教书时,我应当地派出所要求,为民众国语补习班授课,人数从第一天14人增加到第二天80人、第三天200多人……解决了过去派出所下达传票也没有人前来听课的问题。因此,连所长都登门道谢,告诉我:"以后外出弘法可以不用到派出所报备。"这样一路走来,我不意竟为佛教开拓出一片天地,颇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在你的一生当中有遇到过危机吗?当遇到危机的时候你有处理的机智吗?
童年幼小,在路上遇到一个图谋不轨的陌生人,他追赶你,你怎么办?入学读书,家里贫困,必须做工维持生活,但是老师逼着三日一小考、五日一大考,没有时间读书,眼看即将面临退学的命运,这时要如何突破困境呢?结婚以后,没有好的职业,生活艰难,家庭日用日渐拮据,另一方想要离婚他去,这时该怎么办?到了老年,儿孙投入各自的世界,发展他们的天地,一个孤独老人怎么生活?
人的一生不时会遇到一些可以预料或不可预料的危机:夜晚忽然停电,平时没有准备手电筒或蜡烛,如何是好?乘船出海,忽然起风,惊涛骇浪,小船颠簸,惊险万状,怎么办?走在街上,遇到警察,他抓错了人,你如何自救?就算你是读书人,遇到阿兵哥,讲理也没有用,你又奈何?
台风之夜,地震之时,战争开始,盗贼入室,车祸受伤,工作被撤,乃至盛年之际医生突然宣告你得了不治之症,或是受到恶疾传染将不久于世,这时你该怎么办呢?
当危机降临,不可慌张,要临危不乱,镇定以对。无论什么危机,先要知道起因,千万不可把问题复杂化,要简单地找出自己能够解决的办法。因此,面对危机,唯有冷静、机智才能解决问题,慌乱、紧张于事无补。
据闻美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一项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只热气球上载着一位科学家、一位环保专家、一位粮食专家,飞行途中,热气球忽然漏气,不能载重,必须丢出三人其中的一个以减轻重量。三位专家分别于科技的发展、环保的维护、粮食的生产各有所长,都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时究竟应该牺牲哪一位呢?当然,万千的应征者各有见解,众说纷纭,各执其是。结果是一名小男孩中奖,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那人丢出去。
危机的处理,第一要有认识危机的常识,第二要有应变的能力,第三要有静定的修养,第四要有往日的因缘。有了以上四点,则危机处理不难矣!
佛光菜根谭
人生的道路,无论是崎岖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
人生的滋味,哪怕是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尝。
没有一个人是永远的赢家,
也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失败者;
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和气、安忍,
就能无欲则刚、能忍自安。
第12节:以何为力(1)
以何为力
我初入佛学院读书时,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歧视,甚至师长们也认为我不堪造就,安排工作时往往我被除名在外。作文被老师批评得一无是处,偶有佳作,却被怀疑是抄袭而来。一位职事甚至当众说,如果我能有出息,太阳会打西边出来。记得有一回,我向家师禀告学院一位教授推荐我去读国立教育学院,家师听罢,骂我:"混蛋!怎可到社会念书?"还给了我两个耳光。事后我丝毫不感到生气。反观时下许多青年对上司动辄反抗,真是令人担心他们如何在大时代中迎接各种挑战?
要想成大器,必须先在生活上学习忍耐。"欲成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对于逆境,先忍之于口,是为下忍;再忍之于面,是为中忍;如果能做到凡事不动心,那才是上忍。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能讲究人格道德。品格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对于品格、德行都不讲究,那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培养我们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但是要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帮助的还是忍辱。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这是一个展现力的竞赛,是以力取胜的世界。一场战争,胜者为王,表示有力。体育场上,谁最高,谁最远,谁最快,谁就是最有力。但是,世间还有其他一些人,各有其表现力量的方法。
儿童以啼哭为力。儿童在没有办法争取自己所欲时,"哇"的一声,就展现了他的力量。他要喝奶,就能得到奶水;他要糖果,就能获得糖果。儿童就是以眼泪为取胜的力量。
女人以美丽为力。女性在一般场合里,只要她美丽,就能展现她的实力。当然,如果在美丽之外又有唱歌、舞蹈等才华,出身背景好,又具温柔特质,那么她的力量不但能征服男人,而且也能使女性折服。
领导者以权势为力。领导者有很大的权力,能决定许多人的祸福穷通。即使权威的学者、商场的大亨、公众的舆论,在一个有权势的政治人物之前,何人不畏惧?
富豪以金钱为力。"有钱能使鬼推磨",世间上很多困难的事用金钱都能摆平。只要你有钱,可以买官;只要你有钱,可以结交上流社会;只要你有钱,可以打通很多关节;甚至作奸犯科的人,花钱也能消灾。所以,世间上各阶层的人都在努力积聚财富。只是财富的力量有正有反,谚云"人为财死",可见出财富诱人的力量之大。
圣贤以忍耐为力。世间上有一种人,他没有权势,也没有财富,但他的忍耐可以使盗贼畏惧、当政者退让。慧远大师居住在庐山,准备沙汰沙门的权臣桓玄下令说:"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忍不是软弱,忍是智慧,忍是力量,忍是勇敢,刀剑枪炮对修道的圣贤君子也无法作用。
菩萨以慈悲为力。世间上最大的力量不是刀枪剑戟的武功,而是慈悲。慈悲所到之处,能让心高气傲者折服,让逞强好胜者心生畏惧,让贪赃枉法者知错反省。所谓"家家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以慈悲的力量进驻到每个家庭的中堂,此即慈悲能征服一切的证明。
第13节:以何为力(2)
佛光菜根谭
以仁慈代替武力,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
以忍耐代替勇敢,才能得到永恒的力量。
唯有慈悲,能化干戈为玉帛,消怨怼于无形;
唯有慈悲,能结善缘转逆境,成事业度众生。
第14节:执著
执 著
有只蜘蛛爬向墙上已经破碎的网。墙壁雨后潮湿,蜘蛛爬不久就会往下掉,一次次掉下来,再一次次地向上爬。
甲看后,叹气道:"我这一生不正是这样忙忙碌碌而无所得吗?"从此他更加萎靡消沉。
乙看后,说:"这蜘蛛真蠢,为什么不从那边干燥的地儿绕着往上爬呢?"他得到启示,懂得变通。
丙看后,被蜘蛛的执著感动,从此他愈加坚强。
"执著"是好还是不好?择善固执,未尝不好;执非为是,执邪为正,那就不好了。"执"在佛法里分"我执"、"法执"。"我执"就是执我为是,以我为重。我见、我闻、我思、我知,什么都以我为中心。"我执"的人不知有人、有理、有大众,执著自我的人难以相处。"我执"以外还有"法执",也就是对于是非、善恶、长短、高低、有无,不是执有,就是执空。"法执"重的人执大、执小、执方、执圆、执偏、执邪,对一切法偏激执著,难以圆融。
世间上的人因为不能破除"我执"与"法执",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执著:
一、观念的执著。自己认定的东西,就执著,不能修正。如果正确倒也罢了,不正确的却也要执著、计较。执著只会局限自己,束缚自己,使自己不能扩大和圆融,到最后不能进步,也无法成功。
二、文字的执著。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写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自觉文辞美妙,天衣无缝,沾沾自喜,一直在金山寺的沙滩上吟诵这个句子。金山寺的老和尚听了批评道:文字贵求简单,如用"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把"与"和"共"包含在其中了吗?王勃大悟,从此放弃执著。
三、习惯的执著。有些人对自己的习惯非常执著,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环境,只要合乎自己的心意,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他就是执著自己的习惯。然而人不能只觉得自己的习惯就是对的,如果别人不认同、不认定,也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才好。
四、思维的执著。从思维的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教养,看出一个人的智慧,看出一个人的能力,看出一个人的人缘。慈航法师一再告诉世人要"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不要让自己的思维方式离经叛道,或者空洞,或者偏执,或者不切实际。思维讲究实用,讲究合乎众议。
五、情感的执著。人的另一个名称叫做"有情",所以人类的感情最容易自私、执著。与我有关的、我爱的,都是好的,都是对的;与我无关的、我所不爱的,就不关心。感情上的执著最容易犯错,感情是一片遮板,遮住了眼睛,看不到他人,看不到世界。在感情里执著,私爱、溺爱、错爱就发生了;能把爱执放下,一切诉诸公正、公开,就不会给情爱蒙蔽了。
六、理想的执著。对理想是应该执著,但是也要注意理想合不合乎时宜。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不断在变化,思想也需要求新、求变、求全。人要有理想,才能定目标,理想是一切事实之用,事实是一切理想之果。理想也要净、要正、要全,尤其要善、要美,才值得坚持。
佛光菜根谭
人生唯有少执著,多放下。
对名利不执著,对权位不执著,对人我是非能放下,
对情爱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随缘随喜的解脱生活。
职业生涯的锦囊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
由他自干了;
你也省力气,
我也少烦恼。
第15节: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早晨,我遇到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是从天主教办的文藻外语学校毕业的。我问她:"你在这里服务,对佛教有没有信念?因为你在天主教里受教育的时间很长,现在接触了佛教你有什么感想?"她说:"我没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欢佛教。不过,我在天主教里面得到一种启示,就是神父修女们都很重视奉献,他们对人生充满着乐观,而他们的乐观是从奉献中获得的。"
我们希望未来的前途能够成功,首先要养成一种观念: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一般人是从贪欲心中去追求快乐,从个人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质享受中去寻找快乐。而要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扫除自私自利的观念,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庄严自己的思想,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根本不够资格与宗教接近。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从奉献着手。
你们现在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说"我有能力为大众服务"、"我有智能贡献给大家",这固然很好;假如你说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智能,怎么办呢?其实还有一样可以奉献的:至少你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给人一句赞美的话,哪怕是给人一个笑容,点一个头,布施给人快乐……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献。
所以,奉献不一定讲究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
此外,我们也看到社会上多少有名望的人--过去称"员外郎",现在称"慈善家"、"太平绅士"--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众口赞扬,表示他们有声望。声望并非凭空而得,必须经过多少的牺牲奉献,例如捐助公益、回馈社会,或是供养福田、奉献大众。由于他们播下了喜施奉献的种子,经过时间累积才有声誉崇隆的果实。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以奉献为乐的人,可说是具有菩萨性格的人,其提升自我的人格不但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人人若能发愿如蜡烛一般照亮别人,奉献一己之能,以助人为乐,在工作中牺牲、服务、奉献,不仅在团体中能顺利生根,也是未来事业成功的一大助缘。
佛光菜根谭
太阳因为辐射热能而给人温暖,
花朵因为散发芬芳而令人喜悦,
大海因为包容万有而被人重视,
人生因为积聚慈悲而受人尊敬。
第16节:地位
地 位
有只老鼠在佛塔安家,每天享受丰富的供品。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磕头时,老鼠暗笑:人类不过如此,说跪就跪下了,处在我的脚下呢! 一天,野猫闯进来,将老鼠抓住。老鼠连忙声明:"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野猫讥讽它:"人们跪拜,是向着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向着你!"
人生关心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一个最令人挂念的事,就是自己的地位如何。诸如在家庭里的地位、在公司里的地位、在朋友中的地位、在亲人中的地位等等,总要求得一个合乎自己身份的地位。
一、席次的地位。开会、宴会、集会,我坐的席位能代表我的地位。如果我是默默无闻的大众,当然不计较席位;如果我的财富多、官职大,就会计较席位是否合乎我的身份。所谓席位,一般客人坐定之后,忽然来了一位贵宾,则要搬家,为其让出席位。《水浒传》里很多好汉集中在梁山,就是以地位来定身份:第一宝座呼保义宋江,第二宝座玉麒麟卢俊义,第三宝座智多星吴用……现在社会宴客或会议,有方型的席位,有圆型的席位,有长条型的席位,有的还用座位卡排定席次,以免坐错位置乱了身份,也就乱了地位的次序。
二、官场的地位。地位的前后、左右、上下,在官场中分得最清楚,各种官阶不能错乱。官场的伦理,官做得愈大,愈有权威;愈有权威的人,愈有权力讲话。其实,也不能说官场势利,官场总有大小或前后,以定尊卑秩序。
三、社会的地位。有的人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学术界也没有地位,他只有在社会上谋取地位。例如,急公好义,为人正直,主持公道,他会赢得一定的地位;乐善好施,不落人后,凡是公益,全力以赴,他也会赢得社会的地位;发言中肯,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就有社会地位;当然,著书立说,造福乡里,关怀大众,他也会赢得社会的地位。民间就有很多这样的社会领袖,具有社会地位,为社会人士所尊重、赞美。假如一个民主政治真的"选贤与能",这些有社会地位的人就会很容易当选。
四、历史的地位。有的帝王施政有方,赢得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一场战争,不论胜败,只要是一个英雄人物,也会赢得他的历史地位。例如关羽、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都有他们的历史地位。其实,小人物也能获得历史地位,例如武训乞讨兴学,现在兴办教育的人都以武训为荣。老子、孔子、孟子并未做过大官,但凭他们的道德、智慧,也能赢得历史地位。
因此,人不必灰心,只要对国家、社会有贡献,历史不会辜负人,都会赋予其地位。
佛光菜根谭
感情若是一厢情愿,则难天长地久;
财富若是********,必有败坏之虞;
名声若是哗众取宠,终将遭人唾弃;
地位若是坐享其成,便会引起非议。
治世管理之学
下等领导,要尽己之能;
中等领导,要尽人之力;
上等领导,要尽他之智;
高等领导,要尽众之有。
第17节:管理者的素养
管理者的素养
有一天,楚庄王和群臣议论国事,大家议论来议论去都不如楚庄王高明。庄王于是闷闷不乐地坐在书房,申公巫臣关心地问道︰"何故使君王不悦?"庄王说:"每个时代都有圣人贤人,关键只在于是否被人发现。能得到圣贤为师者,可以成就王业;能获得其友谊者,可以成就霸业。我自知能力不足,可是辅佐我的群臣谋士都还远不及我,照此看来,楚国的前途很危险,这正是我闷闷不乐的原因。"
楚庄王因为能正确地评估自我的能力,而且敢起用能力强的人,后来终使楚国兴盛。因此,管理者不一定要很能干,但是必须善于沟通协调,心如大海一般包容所有--有包容的肚量,一切便能为我们所拥有。
很多人都希望要做一个管理者,而不希望被人领导。其实,管理者固然要有能力,能被人领导也是不容易。而作为一名管理者,也有其管理者的性格,才能尽领导之功,成大众之事。怎么做才是一位好的管理者?
一、待人要平和有礼。作一位管理者,对待你的部下乃至与所有相关人等往来,最要紧的,要能亲切和蔼,要让他感到你很平易近人。有云:"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愈是最高的领导者,你的态度愈平和有礼,部下也会生起恭敬心,接受你的领导。
二、做事要精简有道。作为一位管理者,要关照的层面会很多,但是你不能过分地繁琐、过分地啰唆。繁琐令人厌,啰唆令人烦。化繁就简,受领导的人才会清楚明白你的原则方针,才会愿意跟随你一起做事。
三、论理要中道有分。一个事业团体一定有其创办的理念,身为管理者,你必定要认识并抓稳这一个理念,无论做什么事情才不会有所偏差闪失。尤其要有分寸,不可以偏左或偏右,持之以正,中道行事,才不会偏失大方向。
四、领众要融和有义。人心最大的陋习是"同归于尽、嫉妒偏狭",因此统理大众必须要有融和的雅量。只有融和,才能宽大和众;只有融和,才能彼此交流。不但融和,更要有义。"与人交,要有情有义;为人谋,要有忠有信。"你对人有义,不必领导,他也会愿意接受你、跟随你。
"善将者,不恃疆,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你有宽宏的胸怀、平等的精神,不仗势,不凌人,不清高,对于跟随的人多提拔,多赞美,有过予以承担,有功给予分享,自然能获得部属的拥护。
佛光菜根谭
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
最坏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
第18节:经济的繁荣需要企业大小共存
经济的繁荣需要企业大小共存
2008年,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人民对此无不担忧,大家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变化。经济改变世界,经济改变人生。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仁义道德也难以获得推行。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也说:"富而好礼。"
经济改变世界,经济改变人生!在经济繁荣的地方,文化、道德必然提升;无知、贫穷,会造成许多的罪恶。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一些公司行号关门歇业,许多人赋闲在家,如何复兴经济成为当务之急。否则长此以往,社会的治安必然更加恶化,人心更加难以端正,国家自是难以安定。
经济早已走向全球化了,纽约股市涨跌、华尔街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世界。经济像海浪起起伏伏,有的地方衰退,有的地方繁荣,具有周期性,并不足为虑;目前最受大家关注的是,一些小型企业渐渐受到大财团所吞并,经济几乎被垄断了。对于大企业大集团过分发展,政府应该加以约束制衡,否则富可敌国也不是好现象。对于小型企业,要靠国家和大型企业的辅助,让其有成长的空间。大集团跟小企业能互依互助,才能让全民都有发展的机会,让财富如活水一样流通,继而创造均富的社会。
说到均富的社会,经济、财富要像活水一样,流动的活水才不会发臭。钱财也要让它流动,富人的钱财要造福平民,平民的努力也可以换取富人的财富,贫富要相互支应。佛教所讲的布施、喜舍,就是要让钱财互相回馈,而不只是买卖的贸易,财富应该成为人间爱心的交流。
希望社会上多一些人格高尚的富豪,让人不只是贪求,全民不要只是向钱看,人人都应该讲道德、和谐、责任、包容,彼此互相尊重;不投机取巧,不贪赃枉法,不要藉势苟得,不要非法经营,大家都做诚信的国民,才能使国家经济真正繁荣。
佛光菜根谭
天下物,应归天下用;
天下财,应还天下得。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
--《杂阿含经》
第19节:不义之财
不义之财
据说,天堂和地狱中间只隔了一道墙。有一天,台风把这道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和地狱的阎罗王非常着急。双方研究,天堂和地狱各推出三个代表:一是银行家,因为要建筑这道墙,必须有财源;二是建筑师,因为筑墙是一项工程,必须由工程专家来负责;三是律师,这墙建好了以后,要研究其所有权,天堂和地狱各占多少。
阎罗王很快派出了三个代表,玉皇大帝却久久派不出代表来,只好抱歉地说:"我在天堂里面找来找去没有这三种人才。因为银行家是专门剥削人的钱财,他们是不会生在天堂的;建筑师偷工减料,有那么多的罪过,不会生在天堂;律师专门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所以他们也不会生在天堂里的。"
这只是一段笑话,银行家、建筑师、律师中的慈善家也是很多的。其他行业里类似银行家、建筑师、律师一些为人鄙薄的行为,也不能说没有,那些欺诈行为,所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
什么是非法的财富?就是这种财富,在国法是承认的,而佛法是认为不可以的。如赌场、酒家、屠宰场、渔猎等,在国法里是准许有这些营业,聚财致富,但站在佛法慈悲济世的本怀,这些是怎么样都不可以的。另外有的财富,佛法认为可以,但国法认为不可以。
以非法而致富的钱财有十种,是我们不可取的:
一、窃取他物。如小偷窃盗、顺手牵羊,或捡到的东西不还人。凡有主的东西,不得到物主同意就私自据为己有,这都是窃取他物,是不合法的财富。
二、违法贪污。违法贪污所得到的,是不合法的财富。像走私、贿赂、漏税等各种违法贪污的所得,是非法的财富。
三、抵赖债物。像经济犯罪、恶性倒闭,却一走了之,开了支票不兑现,违反票据法,这种抵赖债务的行为,属于没有信用,所得是非法的财富。
四、吞没寄存。把人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钱财没收了,也是非法的。佛光山有孤儿院,有个年老的父亲将小孩带来给我们抚养。他有房产,银行里又有存款,他委托朋友,"等我的孩子长大时要交给他",而他死后,朋友就把财物吞没,等到小孩长大去讨要,怎么都不肯还。
五、欺罔共财。大家合伙做生意,赚了钱,应该将所得的利益由大家平均来分配,但是有的人却将大部分占为己有,少部分才分给人。像兄弟姊妹分家,祖先的产业应当大家平均分配,可就有人自私,只希望自己多分一些,其他兄弟姊妹少分一些。
六、因便侵占。像假公济私,为了自己的方便挪用公款,将公家的东西占为己有,还有假报出差旅费,购买物品向商人索取回扣,多报佣金等,这些都是非法的财富。
七、借势苟得。仗着自己的势力苟且获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像一些不好的公务员,别人来办事就故意找人麻烦,刁难人,不给人方便,逼他送红包才肯办事,这就是借势苟得。还有许多像恐吓、敲诈、勒索等,这些都是叫借势苟得。
八、非法经营。像现在私造烟酒,贩卖吗啡、速赐康、强力胶,或经营地下药厂等,都是非法的。
九、诈骗投机。花言巧语,坑蒙拐骗,所得的利益伤天害理。
十、赌博淫业。于己于人都是恶因缘,造下孽障。
佛光菜根谭
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
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
求财要有道,莫取非份财。
第20节:发财的方法
发财的方法
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取之有道。以佛教里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一、勤劳。"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者的手里。有个故事流传很广:老人去世前,交代儿女说: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于是儿女们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由于松土,葡萄架上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二、节俭。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包括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有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三、宽厚。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中国儒家做人处世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对事业、对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丧失信心。
五、结缘。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个缘。在世间要有缘才能生存,有人做事方便,那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重要。
六、布施。也许你会怀疑,布施既然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能有收成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福田分悲田、敬田。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叫做"悲田";对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里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佛教还说到"七圣财",即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能、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佛光菜根谭
贤而得财,则损其志,
最好得财后更为贤能;
愚而得财,则益其过,
最好得财后能去愚痴。
第21节:把感情放在哪里(1)
生 活 篇
爱情红绿灯
情不重,不生娑婆。
把感情放在哪里
有个女生到佛光山找我,神情沮丧。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哭哭啼啼,很伤心地说:"那个人太坏了……"语未毕,泣不成声。我劝她先不要激动,有什么话慢慢说。她抽噎地说:"我在市政府机关里服务,有个男同事很爱我,我们相爱有一段时间,后来终于被他的太太知道了,希望我和她的先生断绝来往,但是我不能没有对方。我也曾经要求对方和我结婚,他又放弃不下妻子儿女。既然不能和我结婚,为什么又要玩弄我的感情呢?我觉得世间太不公平了,人心太虚伪了!"
感情的发生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事,感情如果造成伤害总是遗憾的事。这个女孩子只责怪男方欺骗了她,而没有反省一下,自己破坏了别人美满的家庭,伤害了更多的人。像这种只知道责怪他人、埋怨社会而不知自我检讨的人生,怎么能幸福呢?
有句话说:"情不重,不生娑婆。"佛教里称人为"有情众生",那么我们的感情应该放在哪里呢?金钱要存放在银行里才能安全,感情如果存放不当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有些人纵情声色,声是无常,色会变化,结果声色让你的感情不能安住,甚至会身败名裂。
感情是人生活的重心,感情给予人生命的意义。而感情有净化的也有污染的,有正派的也有邪恶的,有奉献的也有占有的,有大公的也有自私的,不论处事接物、人际往来,处处都有情。
感情的利弊很多,究竟如何运用?
一要用智慧来领导感情。有位法国哲学家说:"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剧;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剧。"短暂冲动的感情令人盲目,一味滥用的感情不能长久。所以人要经常自我反省:应该这样爱法吗?是动之以情吗?爱得正当吗?唯有智慧领导的感情,才不致出差错。
二要用正派来净化感情。情感得当,可以成就美事;用情逾矩,则可致偏邪。正派的感情,光明善良,引导人不断上进;邪恶的感情,或嫉妒,或利用,只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掺杂爱恨情仇的情绪,恐怕就要招致祸害的发生了。因此,用正派来净化感情,你为人处世具有廉明公正之情,即使身处泥淖中,也会是一朵清净的莲花。
三要用无私来奉献感情。许多恋爱中的男女到最后感情上出了问题,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自私。或者一心想要占有对方,或者对方所作所为不如己意,就生气愤怒,甚至做出泯灭天良的行为,令人不胜欷?#91;。若能出于无私、奉献,不是占有,不是欺骗,我为你好,你为我好,不计较、不比较,彼此信任的感情才走得长远,才显得高贵。
第22节:把感情放在哪里(2)
四要用慈悲来升华感情。感情就是爱,爱往往有所局限,因此要用慈悲来升华感情。学习把对一个人的爱延伸到对家庭的爱,由对家庭的爱推及为对社会的爱,由对社会的爱扩大为对全人类的爱。将爱扩而大之,从小我升华为大我,就是一种慈悲。
人生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要以责人之心责己,以爱己之心爱人,不怨天尤人,必能为大众所爱戴,为社会所接纳。世间的痛苦和快乐不操控在别人的手里,而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是自己的幸福的决定者。我们若以爱心来看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爱;我们若以愤懑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个怒火焚烧的地狱。因此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佛光菜根谭
心中有欢喜的人,到处是赏心悦目的景色;
心中有禅定的人,耳闻是八万四千的诗偈;
心中有佛法的人,面对是善人善缘的世界。
第23节:爱情红绿灯
爱情红绿灯
甲驴很有才华,当它准备实现自己伟大抱负时,发现自己爱上了乙驴。它想:纵使天下都是自己的,和爱情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
乙驴的理想是到南方生活。甲驴追随乙到了那里。甲驴辛苦劳作养家,整日拉磨,大家只把它当成一头驴,它的才华得不到赏识、应用。终于有一天,乙驴抱怨道:"你还是从前那只聪明、幽默、浪漫的驴吗?我对你失望了。"
爱情是维系社会人间的一股力量,既然人是由爱而生,就不能离开爱。爱有正当的,有不正当的。正当的爱就是绿灯,不当的爱就是红灯。
所谓绿灯的爱,就合乎人伦道德,合乎社会公论的。正当的爱有合法的对象、合法的婚礼、合法的关系、合法的时空等,所以佛教不排除世俗的爱情。例如,在《善生经》及《玉耶女经》里,佛陀都告诉在家信众,绿灯的爱情应该怎么走法;甚至到了大乘佛教,《华严经》《宝积经》《维摩经》,也都强调伦理纲常、感情生活等等。
所谓红灯的爱,是不合乎伦理道德、不合乎身份、不合乎规律的,是社会所不认同的。例如,没有获得对方同意,一相情愿地追求,甚至以非法手段强迫对方顺从,乃至骗婚、抢婚、重婚等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这种红灯的爱,前途必定充满危险。
另外,爱情本身是个盲者,爱得过分,昏了头,乱了方寸,迷失了方向,不知天高地厚,再怎么美好浪漫,都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用理智应对感情,用智慧领导感情,用正见处理感情,用正念规范感情。
摩登伽女迷恋阿难尊者,经过佛陀善巧度化,终于觉悟"爱是苦的根源";莲花色女在感情世界里受到创伤,以玩弄爱情为报复,后经目犍连尊者开导,终于认识"不当的爱是罪恶的根源",于是迷途知返。
世间多少人为爱而犯罪,又有多少人把男女之间的私情小爱升华为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大爱。革命志士林觉民,他以爱妻子之心爱天下人,故能慷慨就义;抗日英雄张自忠,他以国家民族的大爱为重,故能牺牲个人的小爱,而以公忠报国来成就大爱。
有情有义、大情大爱,是大慈大悲的情操,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失去,就是不能少了慈悲。
有了慈悲,若能再有智慧为导,则在爱情的路上必能慎选绿灯通行;否则"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稍有不慎,必然沉沦苦海。希望天下的有情人,千万不要在爱的苦海里灭顶。
佛光菜根谭
爱是自私的,爱也有奉献的;
爱是染污的,爱也有清净的;
爱是狭隘的,爱也有宽广的;
爱是愚痴的,爱也有超越的。
浇灌婚姻之花
心中无事就是天堂花香,
赞叹妙语就是天堂音乐,
尊重包容就是天堂光明,
少嗔少贪就是天堂现前。
第24节:夫妻之道有三等
夫妻之道有三等
感情的交流,以公理正义为原则;语言的沟通,以体谅包容为雅量;人我的相处,以不违情理为自然;金钱的运用,以量入量出为正常。
夫妻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夫妇之道有三等,你是哪一个等的呢?有以下六点参考:
上等的丈夫,回家帮助太太料理家务。上等的丈夫会想到太太忙于工作,还要忙于家务,必定辛苦,下班回到家里,他会体恤太太的辛劳,协助太太操持家事。这样的丈夫,必定是上等的好丈夫。
中等的丈夫,回家喝茶看报,赞美太太。不会帮忙做家事的丈夫,回到家里,虽然喝茶看报纸,至少嘴巴还会赞美太太,感谢太太的付出。如此,太太再怎么辛苦,也能甘之如饴。
下等的丈夫,回家气势凌人,嫌东嫌西。最下等的丈夫,回到家里,就是一副自己最辛苦、自以为对家庭付出最多的姿态。要么嫌太太菜煮得不好,要么嫌太太不会打扮,看不顺眼,东嫌西嫌,气势凌人,这是最下等的丈夫。
上等的太太,治家整洁,贤惠有礼。俗语说:"家有良妻,如国有良相。"一位贤良妻子能开源节流,将家打理得妥当,维护环境整洁,态度温敬柔软,周到体贴,行仪慈孝和顺,让先生无后顾之忧。
中等的太太,慰问、赞美丈夫的辛劳。莎士比亚说:"一个好妻子,除了处理家务外,还兼有慈母、良伴、恋人三种身份。"所以,治家能力差一点的太太,至少要能多说好话,要常常慰问、赞美丈夫的辛劳与付出。
下等的太太,唠叨不休,刻薄自私。下等的太太,不但不善于治家,丈夫辛苦一天回到家时她还会喋喋不休,要么嫌弃他的职业赚钱太少,要么埋怨住得不好、穿得不暖,如此只会让丈夫觉得家如监狱。
很多失败的婚姻都是因为不能谅解对方的辛劳,不能体会对方的付出。所以,夫妇之道从互相欣赏、互相体谅开始,遇到困难险阻时能互助斩荆、共离困境,婚姻才能美满。
佛光菜根谭
你大我小,不争吵;
你对我错,人缘好;
你有我无,纷争少;
你乐我苦,幸福多。
第25节:婚姻长久的秘诀
婚姻长久的秘诀
王先生的修养很好,不管王太太怎么唠叨,他从不生气,顶多回一句:"老伴,有得完没有?该休息了吧?"可是王太太的声音却会愈来愈大。
有好一阵子,再也没有听到王太太的唠叨声,原来她偷看了王先生写的一首诗:"相伴唠叨自有缘,唠叨半世意缠绵;劝君休厌唠叨苦,宁愿唠叨到百年。"
从上面的故事奉劝天下夫妇:无声胜有声,有声更宝贵!等到唠叨声音少的时候,也就去日无多了。大体来说,天下的婚姻可分两种:一种是有感情的婚姻,一种是没有感情的婚姻。古代的婚姻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后才开始培养感情;现代的婚姻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有了感情之后才开始谈论婚嫁。当然,现代也有"奉儿女之命"而成亲的。无论是有感情的婚姻或是没有感情的婚姻,人人总是希望婚姻可以天长地久、百年好合。
婚姻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合法契约,是经过公众认同的规则。有人说婚姻是赌博,有人说婚姻是存折,有人说婚姻如风筝,有人说婚姻如牢笼,有人说婚姻是恋爱的产物,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婚前对婚姻视死如归,也有人婚后对婚姻视归如死。
古代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待遇,也没有自主的权利。女子晚婚了,就会被议论纷纷;结婚后,不能与丈夫、儿子同桌进餐,丈夫还可随时找借口休妻;女子除了顺受外,还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工。现代社会女权意识抬头,女性已不再像以往终生只能扮演被支配的角色,因此过去"大男子主义"已变为"新好男人主义"了。
现代婚姻讲究男女平等,男女双方必须互尊互敬、互忍互容,因此胡适把过去女人的三从四德,改成现代男士应该做到"三从四得"--三从是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四得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责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其实,胡适的"三从四得"是提醒已经结婚的男女,应该要相互体贴迁就、彼此信任,如此才能维持一个美满的婚姻。
婚姻中的男女不能有要改变对方的念头,而是相互适应对方、尊重对方,彼此给对方空间。现在有人为了彼此挤牙膏、脱袜子的方法不同而离婚,就是太将婚姻当儿戏;也因为彼此不懂得沟通,不愿顺服对方所致。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个凶悍、唠叨的老婆,经常让苏格拉底在众人面前困窘尴尬。有人问苏格拉底结婚的下场是什么,他说:"娶一位好老婆的男人,会变得快乐;娶一位坏老婆的男人,会变成哲学家。"
婚姻中的男女必须付出忍耐,还要学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对方的缺点。婚姻中的男女必须学习倾听,不能事事追根究底,要能时时原谅对方的过失。
佛光菜根谭
佳偶非天成,相处中应该要:
多一分幽默,少一分计较,
多一分体谅,少一分争吵,
多一分关心,少一分指责。
女人的武器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
第26节:东西方女人
东西方女人
有个中国女人由于丈夫出轨而离婚,一直恨了他十几年;在她和一个澳大利亚人的婚礼上,新丈夫的两个前妻都来真诚地祝福他们,于是她十分感慨:同为女人,东西方理念的差异原来如此之大。
在人类的世界里,占有半数人口的女人,跟男人相比不差丝毫,甚至比男人重要。但是长久以来,女人一直饱受歧视;甚至女人当中,东方女人与西方女人,彼此待遇也不尽相同。
西方的女人被比喻为人间的天使、天上的女神,是和平的使者,女人应该受到男士的尊重。所以在西方社会,到处可以看到男人让座给女人,男人替女人拉椅子,扶女人上下车……西方女人在社会上充分被尊重,因此在西方产生了许多女总理、女校长、女企业家等,所有女人都可以抬头挺胸,理直气壮与男人共同成长,没有女人甘愿为自己的性别就显得比男人矮了半截。
在西方,父母遗产不会只留给儿子,对儿女一视同仁,平均分配。甚至现在西方很多家庭主妇在倡导向丈夫要求支付薪水。其实,果真要付薪,男人也付不起,因为女人忙于家事,远远比男人在外工作的时间要长,工作也较繁重,薪水自然会很高。
虽然付薪未必成真,但西方男女的确没有谁养谁的问题,大家真正做到平等的尊重,有平等的地位。所谓"女男平等",这已足以显示女人的地位与价值了。
东方的女人往往被说成是"祸水"、"母夜叉"、"母老虎"、"河东狮吼"等,美丽的女人也往往被形容为"蛇蝎美人"、"狐狸精"。东方人把女人形容得很可怕,所以数千年来,东方女人想争取男女平等的地位,始终都只是个梦想。数十年前,中国的女人如同替男人操持家务的帮佣,三餐吃饭时男人先吃。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稍被怀疑不贞,整个社会都会对她侧目而视。家中如有不幸的事发生,必定要怪女人八字不好,是"扫帚星"、"克夫命"。男人可以休妻,没有听说女人可以休夫的。男人在社会上,走到哪里都说女人无才便是德,女人不必读书,只要能操持家务、抚养儿女,就是贤妻良母了。可怜的女人,一生受尽折磨,就因为心善性良,却仍然心甘情愿。
上述东西方女人的比较,未必全然如此,也有例外。西方也有被虐待的女子,东方也有幸福的女人。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有平等观念的人类才有佛性善德。
佛光菜根谭
婆娑世界充满了痛苦、无奈、委屈、不平,
如何才能活得自在,唯一的办法,
是以自己的般若智慧找到心中的净土。
第27节:妈妈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
父母生我育我,亲人教我养我,我只有受之于他们,却很少给予报答。我哭泣的时候,他们给我欢喜;我失望的时候,他们给我鼓励;在衣食住行上,他们给我呵护;当苦难挫折时,他们给我安慰。他们多少的慈颜爱语,他们多少的温柔体贴,我却很少给予回报。
一些在外求学就业的异乡游子,经常会怀念起家中"妈妈的味道";甚至在每个人一生当中,不时也会回忆起成长期中所有"妈妈的味道",诸如妈妈怀抱中的温暖、妈妈哺乳的甜蜜、妈妈轻声慢语的指导、妈妈装模作样逗自己欢喜等等童年往事。
所谓"妈妈的味道",其实就是妈妈的慈母之心。母亲的慈爱,每一个儿女都能感受得到,所以从小到大,乃至自己做了父母,都会怀念"妈妈的味道"。
妈妈有什么味道呢?
妈妈的语言。当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妈妈就会自言自语地对着婴儿讲话。直到孩子呀呀学语,便逐字逐句地教导其说话。刚开始只教一个字的,如"来"、"乖"、"好";接着两个字的,如"宝贝"、"抱抱"、"好吃"。之后是三个字、四个字的教育,直到孩子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候有的儿女就开始嫌母亲唠叨,一句话总是说了又说,吩咐又吩咐。但是,就算是怪妈妈唠叨,也会感谢妈妈的慈爱关怀。
妈妈的动作。妈妈对孩子的关怀经常表现在动作中。例如,妈妈伸手,就知道妈妈要抱我;妈妈把手背在后面,必然藏有东西要给我。妈妈作势要打人,其实她的内心是爱我的;妈妈把我抱在怀中,那是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妈妈哼着没有字句的音声,其实那是在表达对我的爱意;妈妈怕吵醒熟睡中的我,总是轻声慢步;妈妈把我放在摇篮里,实际上是放在她自己的心里。
妈妈的容颜。婴儿时期,妈妈就是孩子的一切:妈妈的笑容,那是天堂;妈妈哭丧着脸,那是人间的惨事。不管妈妈有多少心事,可是到了孩子面前,必定是若无其事、笑逐颜开的样子。妈妈的两个眼睛,是孩子心中蓝色的海洋;妈妈的嘴巴,讲话比黄莺出谷还要动听。
妈妈的心意。妈妈的心意无限深广,但是年幼的孩子无法体会,有时候故意哭闹,要求妈妈抱一抱自己,甚至无理取闹,就是想要获得妈妈的关怀。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只想征服母亲,使她完全属于自己所有,哪里能体会妈妈的内心还有大人世界的是非烦恼呢?妈妈的恩情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妈妈的饭菜。妈妈怀胎的辛苦、推干就湿的忍耐,都是别人替代不了的,甚至妈妈的三餐也更能表达"妈妈的味道"。妈妈准备三餐,酸辣咸淡各种味道,总是迎合儿女的喜好,从来不会想到自己要吃什么,总想在饮食上获得小儿小女的欢笑。
妈妈一生,从儿女出生一直到长大自立,永远都是念着孩子的爱好、需要,所以到底是"妈妈的味道",还是孩子的爱好,实在难以分清。
佛光菜根谭
生命如薪尽火传,是生生世世延续不断的,
尽管天上人间,来去不定,
我们的真心佛性永远不变。
第28节:女人的武器
女人的武器
汉武帝曾为乳娘的一件过失,要将她处刑。乳娘吓得跑到东方朔那里求救,东方朔道:"你让他杀,但你若经过皇帝面前,切记一定要频频回头看他。"
后来差人捉拿乳娘要去执刑,走过汉武帝面前时,乳娘老是回头看汉武帝。东方朔在旁,装作怒气冲冲地骂道︰"你这老妈子还不赶快走!皇帝现在已不要吃你的奶了。"
汉武帝听了心头一热,往事种种浮现眼前,就赦免了乳娘。
人要生存,必须有力量。女人是柔弱的,又是坚强的。相对于男性的力量、勇气、果敢,女人有哪些造物主赋予的武器呢?
一、眼泪。女人最常以眼泪为武器,展现她的力量。眼泪本是儿童专用的武器,但有时候女人表现出弱者的一面,也用眼泪来示威。很多会议场合发生辩论的时候,女人说不过男人就用眼泪来代替,让一些男士心软,只得草草收场。
二、吵闹。女人对付家人最大的本领,过去有所谓"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戏码经常在家中上演,也非一家之福。现代的社会重视教育,讲究明理,以理才能服人,以闹无法服人。所以无理取闹,没有人与之计较,也不屑与之为伍。
三、撒娇。撒娇也是女人的武器。这种武器不能乱用,只能在父母、公婆面前有限度地撒娇,或者在自己丈夫面前偶尔使之,也许能达到目的,获得所求。而常态的人生要有常态的伦常道理,不能超越常态,不能多用,否则一旦被人看轻,再撒娇也没有用了。
四、美丽。俗语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丽温柔的女人经常以婀娜多姿的风仪征服男人,使男人臣服于她。因此,女人也可以驰骋在社会上,发挥力量。
五、体贴。女人的武器最好还是从正面来展现,例如体贴就是很大的力量。女人温柔体贴,才能增进夫妻的感情,才能得到家人的敬重;体贴的女人才是上乘的高手,一句慰问、一杯热茶、一片面包,在适当的时刻比原子弹的能量还强。原子弹可以杀伤人,不能让人心服;唯有体贴,才能征服人心。
六、爱心。女人需要有一颗爱心,对公婆真诚地孝敬,对儿女耐烦地教导,对丈夫全力地支持。如果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就需要把爱心升华为慈悲,对社会要慈悲关怀,如捐助公益、参与义工、救助苦难等,都能获得社会的赞美,也能培养自己的妇德。
除此,其实女人最重要的武器还是智慧。有智慧的女人,能刚能柔;有智慧的女人,能进能退;有智慧的女人,能大能小;有智慧的女人,能内能外。
佛光菜根谭
以爱才能赢得爱,以恨不能赢得爱;
以敬才能赢得敬,以嗔不能赢得敬。
成长的足迹
教养有道,
则天无妄生之才。
第29节: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看到幼小的孩子写作业,妈妈爱子心切,就说:"孩子,你睡觉吧,作业由妈妈代你来做。"直到有一天,孩子的手被小刀割破了,他就大叫:"妈妈,好痛喔,你来代我痛一下好吗?"妈妈此时才惊觉到:人生有些事是不能代替的。
世间事都要自己担当,有些事别人能帮你一时,有些事是别人不能代替的。
人生有哪些事是不能代替的呢?
一、爬山走路不能代替。在山路上行走,负重爬山,即使所负的重物可由别人代劳,帮一些忙,但爬山走路是不能代替的。
二、吃喝拉屎不能代替。人饿渴时,要吃饭喝水;吃了东西,总得排泄。所谓"大小便利",我吃喝,你不能解除饿渴;你要拉尿拉屎,我也不能代替你解决。
三、生老病死不能代替。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得自己承担。即使是富如百万富翁,即使亲如妻子儿女,眼看着心爱的人生老病死,徒叹奈何,也是不能代替。
四、因果业报不能代替。每个人的一生,幸与不幸,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招感;每个人身口意的行为都会遭感业报,业报是个人自作自受,谁也代替不了。
五、让人接受不能代替。每个人生存于世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人接受。是儿女,要被父母接受;是父母,也要让儿女接受。作为他人的部下,要让主管接受;作为主管的领导人,也要让部下接受。还有,要让朋友接受,要让社会接受,要让大众接受,如果自身的言语行为性格有诸多不当,别人就是有心帮你,也不能代替你让人接受。
六、思想意志不能代替。人都有思想,都有意志,但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意志。你的思想我不一定欢喜,你的意志我也不一定认同,所以世间就有各种思想、各种学说。我们自由表达,现如今都讲究尊重与包容,所以不能强迫人家要接受,也不容人家强要代替自己表达行为意志。
七、忧悲苦恼不能代替。人都有忧悲苦恼,但自己所感受的忧悲苦恼别人不能代替,我的忧悲苦恼要我自己解决,他的忧悲苦恼也只有他才能解决。有了忧悲苦恼,别人可以劝说,可以安慰,可以鼓励,可以化解,但是真正的忧悲苦恼,别人是帮不上忙,更是代替不了的。
八、进步成长不能代替。人人都希望自己日有进步,日有成长,但进步成长要靠自己努力用功,所谓"怎样栽植,就会怎样收成"。我田里的稻秧无助于你地里的麦苗成长,每一个人各自耕耘,有各自的收获,你不能代替我,我不能代替你,各自受报,这是非常公平的公理道义。
佛光菜根谭
求观音,拜观音,不如自己做观音;
求财神,拜财神,不如自己做财神。
第30节:成年礼(1)
成年礼
成年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古礼,所谓"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个人从孩童、少年进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阶段。这是一种生命的礼仪,从前,通过这个仪式的人才会被认定为成年人。
现今社会有针对18岁左右的青年为他们举行的"成年礼"。其意义有下列四点:
第一,自我肯定。佛门有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说,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独立自主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会有他的才能、特点,有的只是自己并未发觉。成年礼的意义就是宣告:我长大了,我现在是大人了,我已不再是儿童、少年了。过去都是靠父母靠师长,现在我成人了,我要自我肯定,做自我的主人。一个人能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就能开发无限的潜能。
第二,承担责任。青年是社会的动力、国家未来的希望。在青少年阶段,无论家庭或学校、有钱或没钱、什么事情好与不好,都是父母师长负责,自己都不用管。但是,现在成年了,自己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我都要能担当。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风霜雨露,要培养承担的勇气才能成长,才有力量。通过成年礼庄严的仪式,唤起青年对生命的认识,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进而健全人格,肩负起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
第三,心智成长。成年礼就是要昭告大家: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不是像过去那样懵懂愚知,知识渐渐健全,心理也逐渐成熟,故发愿要去除坏习气,为人处世能循规蹈矩。要建立好的观念,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散发光与热,创造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社会的人生,这就是心智的成长。
第四,感恩回馈。人生在世,不单是个人存在。过去靠父母爱护,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学校师长培养我们,给我们引导,给我们知识,教我们技能。成年后,我们要独立自主,礼赞生命,感恩生命。往昔多少岁月,在懵懂无知中过去了;今天成年长大了,明白懂事了,我要回馈父母,帮助朋友,造福社会。懂得感恩回馈,才是一个富有的人生。
成年的定义并不是年龄的累积,而是在心理上能自我醒悟,凡事肯担当、知奉献,懂得随时将欢喜给人,给人良好的示范榜样,就是自我成熟。当年轻力盛的时候,当以体力报答人间;当脑力尚佳的时候,当以智慧贡献人间。成年礼的仪式虽然只是一时,但代表的意义却是一生的。
第31节:成年礼(2)
佛光菜根谭
婴儿时,要重视礼貌的习惯,长大后才能受人喜爱;
年轻时,要学会看书的习惯,年老时才能容易度日;
中年时,要培养修行的习惯,生活中才能懂得来去;
老年时,要懂得保健的习惯,晨昏里才能照顾自己。
给生活加一点糖
噉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
现在未来世,于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
迷闷难寤寐,应时筹量食。
--《大萨遮尼干子经》
第32节:慢的生活艺术
慢的生活艺术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课上,教授提出3个公司的管理状况,然后叫学员评估其前途。
A公司:8点钟上班,迟到或早退一分钟扣50元;统一制服,必须佩戴胸卡;每年有组织搞1次旅游、2次聚会、3次联欢、4次体育比赛,每个员工每年要提出4项合理化建议。
B公司:9点钟上班,但不考勤;每人一个办公室,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布置;在走廊的白墙上信手涂鸦不会有人制止;饮料和水果全开放式免费供应;上班时可以去理发、游泳。
C公司: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没有专门的制服,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把家里的狗和孩子带上班也行;上班时去度假也不扣工资。
90%的学员认为A公司前景最好。这时候,教授公布了3家公司的真实身份:A公司是金正,于1997年成立,因管理不善已倒闭;B公司是微软;C公司则是近年增长最快的Google。
在香港这样的大都市里,上下班高峰时间的地铁里常常是人流快速地推进,步子慢一点的人甚至都要被挤出人流。在凡事讲究快速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的脚步都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分秒不停地向前奔。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把小小年纪的孩子送去学英语、数学、才艺……长大了,好强的年轻人们也是争先恐后考各种执照,生怕被社会淘汰。
其实,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间万事都有其平衡之道,"慢慢来"是对治速成之弊的重要法宝,况且慢不一定代表低效。
那么,慢可以发挥哪些成效?
一、慢工可以养艺。"慢工出细活",精雕细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来。扬州有位女子,花了一生60年的时间,用头发绣了一尊观世音。我曾亲见澎湖一位小姐,花了50年岁月照顾两位病人。看起来她们的成就有限,实际上她们的生命都已经永垂不朽了。
二、慢步可以养生。现代医学证明,慢步可以养生。长跑、快跑,适合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大显身手,真正的养生要靠慢跑。我们看到,老虎虽然凶猛,只能三扑;乌龟慢爬,却可以从早到晚持续不停。天空的云朵快速聚拢,消散也快;潺潺的小溪可以细水长流,终年不干涸。
三、慢言可以养量。有的人拙于言辞,平时总是沉默寡言;有的人好发议论,喜欢高谈阔论。"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好发表高论的人,不善克制自己,很多话不经思考脱口而言,一旦惹出麻烦,才悔不当初。其实,这是个有声的时代,不能不发言,不能不表达,但噪音、杂音为人所不喜,所以发言要有所节制,尤其要讲究内容。假如能慎言,不但能表现自己的涵养,而且增加语言的分量。对于好言者来说,沉默是金,慎言养量,不能不思之。
四、慢活可以养寿。现代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由于紧张压力造成许多现代文明病。应该把生活步调放慢一些,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开车不要超速,讲话不要像机关枪,不要有太多的赶场,不要完全为别人而忙,有时也要为自己而活。思维反应不要太快,何妨迟钝、笨拙一点;每事不一定都要跟人竞赛,也不必每日加班。经年累月不休假,即使机器也会有磨损;现代人要想长葆身心健康,慢活不失为养生之道。
佛光菜根谭
有些事不能等待,必须马上着手去做,
只要能将等待的时间改成创造,则腐朽也可以转成神奇。
生活琐事中的慧思
小小金刚,能坏须弥;
小小星火,能够燎原;
小小细菌,会伤身体;
小小忏悔,能破大恶。
第33节:化妆
化 妆
有人问化妆师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师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让人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次一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引人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就被发现化了很浓的妆,为了掩盖其缺点或年龄……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一束花,加一点丝带彩纸,表现送花者的情意;餐厅内,加一些鲜花音乐,增进用餐者的适意。现在社会上的商品普遍都讲究包装。关于人的颜面头饰、一身上下,更要靠化妆来美化了。至于言语举止要靠涵养来修正。
我认为化妆的种类有四种:
一、外相上的化妆。一般人最先重视外表的化妆,靠着化妆为外相上的缺点补强,以便在与人往来时建立美好的形象。许多妇女早上起来,没有薄施脂粉便觉得无法出门;演艺人员没有装扮造型也觉得上不了舞台,乃至上班、赴宴、约会等等场合,没有化点妆,便觉得自己不礼貌。这外相上的化妆,可说是现代社交最基本的条件。
二、风仪上的化妆。除了美化面容、眼睛、眉毛这些外相的化妆外,还要有风仪上的化妆,即美化语言、美化心地。有的人眼耳口鼻生得端正美丽,但没有美的语言、美的心肠,就无法长久欣赏。而有的人不一定有名贵的化妆品,却能以朴素庄严吸引人,靠的就是自己的风度内涵、动作威仪,流露出一举手一投足的美感,以礼貌尊敬赢得他人的好感。
三、心灵上的化妆。有一句话说:"金钱可以买到化妆品,却买不到气质。"一个人的化妆层次提高以后,她不一定靠外相的化妆,也不一定靠风仪的化妆,她靠的是心灵的化妆。所谓心灵的化妆,是不假造作,是从内心自然流出的气质。跟她交往,会让你感觉到她为人的慈悲仁爱、乐于服务,或是她处世的智能灵巧、公正和平;你也可以感受她性情的柔和尊重、亲切和蔼、宽容的心胸。
四、生命上的化妆。一个人能使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大众里去服务,无我无他,投入到无限的时空里去奉献,无有分别,乃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这样的人可说是以无上的生命价值来化妆了。
好花,不在美丽,而在清香;好刀,不在庞大,而在锋利;好话,不在夸口,而在真实;妆扮,不在贵重,而在合身。 "三分人,七分妆",化妆很重要。除了外表需要美化,内心道德、慈悲庄严、服务结缘、无我奉献,都是吾人可以装点生命的内容,你要选择哪一种呢?
佛光菜根谭
坐姿如钟,必须稳重;
站立如松,必须正直;
容貌如镜,必须明净;
行止如法,必须合仪;
思想如流,必须清澄。
第34节:旅游
旅 游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与才情判然无涉,则司马子长何所取于名山大川,而能扩其文思、雄其史笔也哉?
--(清)李渔
有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除了来自书本、来自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外,出外旅游参学也能增广见闻,甚至以此将书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体验连接起来,知行合一,行解并重。因此,现代旅游风气兴盛,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
旅游的意义有什么呢?以下四点提供:
一、增益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在各地旅游,首先一定要熟知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生态、交通等,如此在旅程当中就能对当地有深刻的认识,融入到内心里。到美国玩过,美国即在我心里,到过欧洲度假,欧洲也在我心里,游历的地区愈丰富,就愈能开阔我们的心灵视野。
二、增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当我们旅游时,除了身心得到舒解,心情愉悦外,还要进一步获得知识。除了外在的景点,还可以增加一些内涵,做一些历史文化探索,看出文化的价值,看出历史的意义。比方这个建筑是3000年前,它历经什么样的朝代……能进一步赏析其历史文化,那我们的生命就跟它连接了。
三、增益对风景古迹的感知。不论是本地旅游或是出国观光,沿途欣赏风景,听听鸟叫虫鸣,看看青山白云,可以激发活力,扩大视野,无形中让我们感染大自然美的气息。再看看世界的各大奇观,寻访名胜古迹,能引发吾人思古之幽情,让我们如置身古代,回到过去,体验当年的荣耀。
四、增益结伴参访者的联谊。有人欢喜三五好友结伴自助旅行,走到哪里,都是悠闲自在。也有人欢喜参加旅行团,在一个团队里认识许多不同的成员,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来自不同家庭,有不同性格,大家一同外出旅行,彼此尊重,互相友爱,随众作息。你若能与任何人相处都可以安住,表示有随缘随喜的性格,一定能广结许多的朋友。
人生短短数十寒暑,在有限的岁月里可以借旅游增长见闻,广结善缘,充实知识,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旅游时应该抱着寻师访道的心情,才不会有"如入宝山,空手而回"之憾。
佛光菜根谭
多闻不如多见,多言不如多行,
多疑不如多问,多虑不如多防。
第35节:一念之间
人 生 篇
不得不知的人生经验
人之所患,莫甚于不知其恶;
人之所美,莫甚于好闻己过。
人之所贵,莫甚于明理好义;
人之所鄙,莫甚于寡廉鲜耻;
人之所尊,莫甚于慈悲喜舍。
一念之间
唐朝的鉴真大师感于日本僧侣求法的挚诚,兴起将佛法传弘至东瀛的念头,12年之间曾7次尝试;到了老年,虽然双目失明,却不忘这最初的一念,他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心愿,将佛陀的戒律播扬于日本。
鉴真大师的一念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而整个日本佛教文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因此大大改观。一念之间包含所有的时空、人我对待。一念之间在时间上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在空间上超越东西南北十方。
一念之间如虚空之拥有宇宙,一念之间如白驹过隙之迅速,我们的一念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一、成功与失败在一念之间。许多企业家庞大的事业是在当初一念之间发展出来的,有许多企业名流也由于一念之间算计不善最后垮台倒闭。一念之间让许多人成功,一念之间也让许多人失败。疆场上的将军一句口令,可能让万千人丧生;圣贤仁王的一个好念,则可以让无数黎民得救。大人物的一念之间,关乎国计民生;小人物的一念之间,关乎自己全家生存得失。一念之间,不可不慎。
二、快乐与痛苦在一念之间。一般人都希望增加物质的拥有,物质多了其乐无比,一旦拥有的东西消失了就愁云惨雾、不可终日。东晋的道安大师希望自己拥有的东西愈少愈好;大梅法常禅师"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也不胜其乐;大迦叶居冢间,与尸骨为伍,其乐也无穷;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痛苦与快乐不是决定于外在物质的有无,而在自己心境的修养。
三、富贵与贫穷在一念之间。世人有贫穷富贵之分,但是贫富不在于钱财的拥有多少。有很多富贵的穷人,也有贫穷的富者,从物质上很难定其拥有什么,心境决定他们的一切。有的人虽居天堂,犹如地狱;有的人虽处地狱,也如天堂。可见,贫富只在于一念之间的满足与否。
四、善良与邪恶在一念之间。《大乘起信论》说"一心开二门",二门就是"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真心是一,明白真心则了脱生死,见到自性;假如不能明白自性,只有五趣六道轮回。因此,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就拥有天堂地狱。有的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人一再生死轮回。所以,与其了解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了解自己的真心。
五、觉悟与迷惑在一念之间。一念觉为悟,一念痴为迷。诸佛菩萨在觉悟之中,凡愚众生都是在迷界里。假如一个人心中都有佛菩萨,有道德良心,有众生的利益,他离觉悟也就不远了;假如这个人心中只有自私自我,只有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重视别人的福祉,这就是痴迷到极点了。
六、天堂与地狱在一念之间。常有人问:"天堂地狱在哪里?"当然,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不过,此说一般人不易了解。其实,天堂在人间,地狱也在人间。你看,那些生活舒适,衣食住行十分享受,家庭生活和谐的人,就是生活在天堂;反之,妻离子散,三餐不继,受到刀伤枪杀棍打,乃至市场中那些吊挂倒提的,不就是地狱吗?可以说,天堂地狱在我们的心里,心中一念善就是天堂,心中一念恶就是地狱。你愿意在天堂里呢,还是在地狱呢?若解剖自己的一念之间在想什么,就可以知道了。
佛光菜根谭
一念之慈,万物皆善;
一心之嗔,千般为恶。
第36节:放下心中的"怕"(1)
放下心中的"怕"
一个年轻人准备出远门。他动身前拜访了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就写了三个字:"不要怕。"又说:"孩子,人生的秘诀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当年的游子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回到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不料老人家已在几年前去世,族长家属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说:"这是他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还乡的游子拆开信封,又看到三个字:"不要悔。"
佛教说,苦是人生的实相,人所以会有痛苦,是因为害怕的事情太多,怕被偷、被抢、被伤害,乃至怕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儿女老婆……因为所怕的事情很多,多数人活在不安的恐惧之中,所以观世音菩萨能为众生"施无畏",因而特别受到大众信仰。
其实,人生也有很多"不怕"的时候:
一、耳聋不怕人家骂。耳聪的人,可以听世间的音声固然很好;假如聋了,也不必沮丧,耳不听心不烦,即使别人对你有所批评辱骂,因为听不到,也就乐得自在。
二、死时不怕人家嫌。人活着的时候,怕别人藐视的眼光,怕他人批评的语言;人一旦死了,无论你怎么嫌他,他都不予理会。因此,人到了死的时候真是万般放下,即使最心爱的东西被拿走,他也一概不管。死,本来是人所畏惧的,而自然的死亡其实也是人生放下的好机会。
三、理直不怕舆论偏。人要讲道理,但有时"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当你遇到一些有偏见、不讲理的人,即使讲再多的道理也没有用。所以,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只要自觉公正、公平,哪怕一些偏激的人曲解我们,我们只要想"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也就不必为此牵挂太多。
第37节:放下心中的"怕"(2)
四、心慈不怕世道险。世间上最可怕的东西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洪水地震,而是世道人心。所谓人心险恶,有时候朋友之间,甚至父母同胞之间,遇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也会不惜一切相互残杀,就算英明如唐太宗也有玄武门的兄弟相残之举。尽管如此,吾人要心存慈悲。所谓"举手不打笑脸人",慈悲的人没有敌人,也就不怕世道的艰难险恶了。
五、胆大不怕妖魔扰。人,有的天生胆大如天,有的生来胆小如鼠。吾人在世间生存,倒不一定要胆子大。胆大的后面要有道德、良知、智慧支撑,如此即使外境上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社会上有恩怨情仇、政治上有各种迫害,因为我们有胆量面对现实,理直则气壮,又何足惧哉?
六、勤学不怕天资鲁。有的人常慨叹自己没有智慧,天生鲁钝,因为没有才华,无法为人所重视。其实,世间无常,一切都不是定型的。如果自觉智慧不够,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人以一之,我十之",又有什么不能成的呢?历代有不少人四五十岁才考取进士,就是现在的大学也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学生,所以只要勤学,天资也不能断定人的一生。
七、智高不怕难事临。吾人一生当中所面对的事情,有的轻而易举就能解决,有的则会遇到艰难困苦,不容易通过。人的前途就如登山,只要锲而不舍,运用智慧,就没有登不上的。
八、志坚不怕境界考。人生的考验很多,贫穷是考验,事业不顺是考验,爱情受挫是考验,受人伤害失去尊严更是考验。而一个人只要立志发愿,任何逆境则没有通不过的。
人生与其畏缩退后,不敢向前承担责任,何不挺起胸膛,迎向前途,勇敢一战呢?
佛光菜根谭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清宁。
人际交往的明灯
悲天悯人,
谨言慎行,
与人为善,
心甘情愿。
第38节:保密是一种涵养
保密是一种涵养
燕太子丹与义士田光谋刺秦王。田光推荐荆轲,燕太子丹叮嘱道:"此事关系燕国存亡,务请保密。"田光应允,回家后立即自杀,他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不会泄密。
人世间有公事,有私事,公事应该让大家知道,私事不必给人知道。朋友之间也会有秘密,彼此知道的秘密愈多,愈能成为好友。所以,好朋友就要有替对方保守秘密的义务。当一个人觉得保密比泄密更为快乐时,这人是真正成熟了。
然而,世间上真有秘密吗?一般的人,见到人都说:"我有一个秘密告诉你,请你不要告诉别人。"听者随后又跟第三者说:"我有一个秘密告诉你,你不可以告诉别人。"如此辗转不多时,所谓秘密已然天下皆知矣!
泄密传播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以能得到内幕密事表示自己的身份特殊、自己很有办法;泄密更可以表现自己的权威,所以泄密的情形就很普遍了。就连《六祖坛经》中,弟子听过六祖说法后,还要问:"另有密意否?"六祖回答:"密在汝边!"可见好探秘密实乃人的天性也!
有人喜欢刺探机密,有人恨不得远离机密。因为知道别人的机密,有时候会惹来是非,甚至杀身之祸,所以就尽量远离别人的密谈、别人的密语、别人的密事;凡是秘密,尽少参与,这也是明哲保身之道。
所谓保密不保密,就是能讲不能讲。凡事能对人言而不言,谓之"失人";凡事不应对人言而言之,即为"失言"。自己的密事不去张扬,这是涵养;他人的密事过分宣扬,这是失德。守密和泄密,应在此中矣!
佛光菜根谭
金钱丢了可以再赚,名誉丢了永不再来。
故为人处世要多留口德,尤其是阴德。
第39节:化解的力量
化解的力量
敌视父亲20多年的女儿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止。有人问她:"你是不是还恨父亲呢?"她回答说:"我早就恨累了啊!"
平时我们看到鸡鸭被捆绑,觉得很可怜;看到鸟雀关在笼子里,也感受到被囚禁的痛苦。其实人生在世,不是一样被许多爱恨情仇紧紧束缚吗?人生要求得解脱,必须懂得自我化解。那么,人生要化解什么呢?
一、化解危机。所谓"人在家中坐,危机四面来",人生哪个地方没有危机呢?一阵龙卷风来袭,房屋被吹得片瓦不存;新买的汽车,因为连夜大雨引擎泡水,就这样报销了。想要化解危机,先要建立忧患意识。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凡事小心谨慎,自求多福。例如,把房屋建得坚固一点,比较不怕龙卷风;或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有邻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类推,凡是会造成危机的人、事、时、地、物,都要事先防范,才能化解危机。
二、化解仇恨。人与人之间经常结下不必要的仇恨,有因为误会而生的,有因为吃亏而生的,也有因为语言伤害而生的。有的仇恨是直接的,有的仇恨是间接的。间接的仇恨,有时当事人根本没事,只是左右的人搬弄是非,加油添醋,因此结下梁子。其实,人间不应该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亏上当,也应该不要计较,而予以原谅。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仇恨、怨心都是不祥之事,应该化解为上策。
三、化解对立。人和人之间,有时候自掘沟壑,有时候自设围墙,因此产生对立。所以对立,大部分都是因为嫉妒,或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同行应该是亲家,有了利益,分一些给人也不要紧。天下之大,人群之多,只要自己有智慧,买卖有做不完的买卖,利益有享不了的利益。
四、化解心防。人和人本来可以当朋友,但是有的人心里设防,就难以共事。世间,有的人喜欢成人之美,有些人专门喜欢破坏别人的好事。假如有人对我们设了心防,我们谦虚、礼让,或是赞美、馈赠,都可以化解之。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小人我们当然不能没有心防;而对于君子,不妨卸下心防,真诚相待,因为唯有真心才能赢得友谊。
佛光菜根谭
持戒,能将坎坷的遭遇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修定,能将浮躁的情绪化为平静清明的理智。
战胜郁闷的方法
慈心正意,
罪灭福生;
邪不入正,
万恶消烂。
佛陀也会被人毁谤
1963年,我初次走访东南亚各国,到达最后一站时,一位同道建议:"沿途收到的赠品太多,搭船比较方便。"我说:"还是坐飞机比较妥当。"没想到回去之后,原先提议坐船的人却在佛教杂志上撰文,谓星云某人为了做生意,一路买了许多货品,所以主张坐船云云。另一位同行者得知此事,安慰我说:"你不要难过,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间上的人,只要他认同的,就觉得是真、善、美;不认同的,就斥责为丑陋、恶魔。毁谤有时也是一种肥料啊!"我闻言释然。多少年来,每遇讥毁,想起佛陀慈忍的精神,不禁鼓起信心,勇往直前。如今,我也常叙述自己的经历,告诉徒众:"佛陀也会被人毁谤。"希望他们也能忍辱负重。
我一生当中不知受过多少人毁谤中伤,年轻时虽然极力隐忍,但不免难过。因为我一直尽心尽力为人为众,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而别人却如此糟蹋我的好意,总觉得心里无法平衡。
自从1954年来到宜兰之后,我为雷音寺肝脑涂地,奉献心力,当地信众也对我极为护持;但每当有人提议将寺院交由我管理时,总有另一批信徒以我是外省人为由,持反对意见。我并不以此为意,自觉出家人应以云游弘法为己志,所以除照常处理寺务,更在余暇充实自己,发愿要做一个拥抱众生的地球人。毁谤正好给我一个反省检讨的机会,让我更坚定自己的目标方向。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说,欲以毁谤损人,就如同"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诚乃不虚之言也。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的心地只要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恶言毁谤必如霜露般消失无踪。
记得30年前,我开辟佛光山、初建大雄宝殿时,曾有人不屑地说:"值此末法时代,佛教衰微,还要建那么宏伟的殿堂!"不久,佛殿落成,庄严的外观吸引许多信徒前来上香朝拜;圆山大饭店初建时,也向我们索取蓝图以为参考。后来,我在客堂、讲堂、会议室等地装设冷气、地毯,又遭人批评;而中部一所别院在三夹板桌面贴了一道金边作为装饰,也被议为"豪华"。
其实佛经里哪一方净土不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微风吹动,众鸟说法?美观舒适的环境不但是应众生的需要,更是现代机构必备的条件。如今不仅市井小民频来听经闻法,政要首长也喜欢在寺院召开会议。所以,我们要正视毁谤,以此作为信心道念的试金石。
40年前,我经常带青年男女下乡布教,当时一些好事者经常在背后说一些难听的话,但毕竟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久而久之,我们庄严有序的弘法队伍获得大家的肯定,一些家长甚至都命子女跟随我学佛。当时目睹比丘尼不受人尊重,我努力在教界为女众争一席之地,为此曾被一些教界同道说成是"女性工作大队的队长",甚至有些人以轻蔑的口吻将比丘尼说成是"寄佛偷生"。幸好她们都很争气,目前佛光山许多学有专精的比丘尼,甚至有人在大学任教。而在台湾首先发行的《佛光大辞典》,也是由一群比丘尼一手编辑而成,她们斐然的成绩不但赢得世人的赞许,更粉碎了恶毒不实的毁谤。
早年在台湾,人们最怕被人戴上两顶帽子--黄帽子(社会问题)和红帽子(思想问题)。于今,台湾还是有帽子的问题存在,例如给你一顶经济帽子说你是企业和尚,给你一顶政治帽子则又变成了政治和尚。传播媒体也争相炒作新闻,以收惊世骇俗之效。例如前几年报章为佛教界评估财产,尽管佛光山早已退居殿后,但媒体记者仍穷追猛打,大做文章,说大树乡土地一坪新台币10万元,佛光山占地五十甲,价值150亿新台币。我和当时的住持心平说:"佛光山这么值钱,我一点也不知道,只要有人出价1/10的价钱15亿,我们就卖了,建筑物全部奉送。但谁来买呢?我们能卖吗?"
谣言止于智者。《坚意经》云:"慈心正意,罪灭福生;邪不入正,万恶消烂。"这是佛陀对治毁谤的良方。佛陀也会遭人毁谤,所以毁谤可能是由于我们表现得太好,我们应该感谢别人对我们的毁谤,因为如此一来,正好给自己一个反观自照、消灾解怨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在菩提道上步步提升。
佛光菜根谭
毁谤打倒不了一个有志气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没有实力;
面对毁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辩白,对是非默然摈之。
为人不争一时之气,要争的是千秋万世。
第41节:快乐的来源(1)
快乐的来源
有个少年请教一位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
智者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少年说:"这是说,在我感到痛苦时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痛苦就减轻了,当我喜悦时把自己当成别人,喜悦将变得平和中正。"
智者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说:"如此就可以真正同情、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如此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
智者说:"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人到世间上来莫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如何拥有快乐呢?
其一,快乐来自家居和谐。一个家庭里,每一分子都应该为家庭的和谐贡献,不能自私、执著、计较。如果有人每天只想外出散心、郊游,把家庭视如牢狱、冰窖,甚至本来是亲人骨肉却当成仇人相聚,这样的家庭生活如何会快乐呢?
其二,快乐来自天然环境。居家在山边,可以在山居小路散步;居家在水边,可以在河川堤岸休闲。居家附近有公园、市场,散步、购物当然都能称心如意;假如居家在人烟稠密的大楼,出门举步艰难,或是住在偏僻陋巷,进出都感不便,当然就会心浮气躁。古代孟母所以要三迁,现代的富贵人士所以要找风水宝地,就是因为环境会影响人的心情。环境对于吾人的快乐与否至关重要。
其三,快乐来自人际关系。一个人处身社会,总会有许多朋友。平时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和各种人士互动往来,假如自己会做人,经常帮助、赞美别人,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也会对我们赞美、帮助,人际互动融洽,当然就会感到快乐。反之,有的人处事不够圆融,经常嫌这个不好或怪那个不是,自己没有培养好因好缘,自然不会获得友谊。难堪、烦恼一大堆,人生怎么会快乐呢?
第42节:快乐的来源(2)
其四,快乐来自心胸宽广。有时候别人有心把快乐带给你,可由于你心胸不够宽广,没有容纳的空间,快乐则会自然远离。懂得包容,就不会锱铢较量。心胸豁达开朗的人,凡事看得高远,不会被眼前得失所蒙蔽;心量狭隘自私的人,处处与人计较,无法成就大器。一如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其一心为民的广阔胸襟,如果能以豁达的心胸包容一切,自然能看见美好的世界。
其五,快乐来自内在的宁静。圣雄甘地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牢狱里,但他无时无刻不感到安稳自在,就因为他内心永远保持着宁静与淡泊。不论环境如何纷乱,我们每个人都要让浮躁不安的思绪找到一个出口,从内在的宁静中寻得真正的快乐。
其六,快乐来自主动的关怀。心怀慈悲的人常会主动关怀别人,如观世音菩萨常做"不请之友",以三十二应化身寻声救苦,故为众生所尊崇、信仰。从别人的给予中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只是一时的,主动地布施关怀他人,带来的心灵快乐才是真实的。
其七,快乐来自自己内心。是快乐还是烦恼,要靠我们内心去制造。假如能将内心的产品改良,给别人一些利益,多为别人着想,快乐自然就会从心里源源不断而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每个人都希望过得幸福,但是,有人心中往往充塞着执著、乖戾、嫉妒、骄慢等不良的种子。有的人一味追求物质,追求享受。其实,快乐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清和淡雅;不在盲目追求,而在真诚相待;不在别人的施舍,在自己的努力;不在遥远的未来,在当下的获得。
所以,快乐的根源是: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试想,你的身体四大不调,卧病在床,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炽盛,障门大开,起惑造业,能快乐吗?有人说欢笑能补脑,胜于服食药物;每日笑口常开,身体自然能健康调和。
二、仁慈的心念。有仁慈心肠的人,别人会喜欢接近他,他的仁慈行为会让人永铭于心。古代高僧大德的仁慈,如智严躬处疠坊、高庵看病如己,乃至像智舜割耳救稚、僧群护鸭绝饮,他们悲悯众生疾苦的精神,不但为时人所崇仰尊敬,也为后人立下仁慈爱物的楷模。
三、虔诚的态度。《礼记?大学》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对人虔敬,可以邻里和睦,兴家旺国。宗教信仰上对真理的追求也须真心虔诚,方可体悟佛性真如。
第43节:快乐的来源(3)
四、纯净的信仰。小孩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信仰如同我们的依靠,纯净的信仰能做人生的导航。生活有了信仰,就有勇气面对困难与压力;家庭有共同信仰,精神理念相同,自然能和谐。孔子曾云"仁者不忧",如果能对人生的穷通得失、成败有无能够不忧不拒,何愁人生不会自在快乐呢?当然,快乐要经过勤劳努力才能获得,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与实践,无法体会真正的快乐。
最后提供给大家几点修炼的方法:
第一,不断的教育。一个人能不断地求进步,不断地教育自己,就是一种幸福快乐。《礼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现在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是人生重要的课题。平时我们可以从生活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知识、科技等教育,来提升自我,启发思想。
第二,愿望的实现。有理想,还必须去实践,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有丰硕的收获。只要有愿心,世界无远近;只要肯发心,人间无苦乐。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地发愿,不断地发心,进而实践自己的愿望,也是一种快乐。
第三,共事的和谐。与人相处共事,能和谐无争,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这是最美满、最快乐的事。团体的每个分子都很重要,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可看轻他人。与人相处,若能抱持你对我错、你大我小的"老二理念",必能和谐共事,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与效率。
第四,真理的彻悟。人生在世,能明白真理是非常幸福快乐的。我们信奉佛教,主要即是享受真理的快乐。世俗的娱乐短暂易逝,法乐里的欢喜却深广无限。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贵为一国的太子,享受无比的欢乐,得到万民的景仰;但是他不以皇宫的生活为满足,不甘愿做个庸碌的凡夫,于是舍弃一切的荣华富贵、亲族情爱,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最后不仅自己彻悟,也为众生开创正觉幸福的人生。
佛光菜根谭
知足常乐是"天堂",慈悲喜舍是"道场",
服务助人是"福田",欢喜融合是"乐园"。
佛眼看世界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第44节:如何做功德(1)
如何做功德
一个午后,我正要从东山去佛学院上课,远远见到宝桥那边有一位矮小、驼背、小脚的老太太吃力地走着。我赶紧上前和她说:"请到朝山会馆休息!"
她自顾自地往前走,眼看她急着想从不二门前的石阶下山,我只好上前和她比手画脚地说:"欧巴桑,这边的石阶有100多层,对您可能不太方便。那边有一条斜坡路比较好走,我带您去,好吗?"我带着她走了一段路,才放心回去。
数年后,我到马来西亚弘法,她来电邀我见面,捧出一个牛皮纸袋,对我说:"这些给您办教育。"打开纸袋一看,竟然是80万元的教育基金。
后来,我每回到马来西亚她都拿出二三百万给我。听说其他佛教界人士向她化缘,她却不肯捐出一毛钱。有人问她为什么对我特别,她说:"我这样穷酸模样的老人到佛光山,他毫不嫌弃,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法师。因此,就是要我把一切都捐给他,我都心甘情愿。"
她,就是黎姑。
做功德、做善事要把握机会。社会上有一些人对于"及时行善"非常疏忽,对于"及时行乐"倒是非常认真。有的人想要做善事,但是一拖再拖,等到真正要发心的时候已经没有钱了。特别是做官的人要懂得及时行善,所谓"公门好修行",否则等到官位一去,哪里还有权势做好事呢?至于商业巨贾,也不要等到别人求助于你才去施舍,自己有余就应及时行善。钱财如流水,流水一去不容易再回来,为什么不及时行善呢?
与王永庆同为台湾石化产业的先驱者赵廷箴曾经说过:"我们会赚钱,但是我们不会做善事,我们需要宗教界来帮我们做功德。"可见社会上有很多人还是乐善好施的,只是不得其门罢了。其实,功德的范围很广泛,并不仅限于金钱,所以人人都有能力做功德。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做功德呢?
其一,以物质金钱来做功德。过去佛教设有磨坊、当铺,乃至施茶、修桥等,以利益众生;近年来,佛教徒也会以物质金钱做功德,支持各地道场发挥弘法利生的功能,如举办文教活动、慈善救济等。另外,现代人工作忙碌,不能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有人也会把平时的储蓄拿出一部分作为善款布施,或以物质资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小小布施,对布施者而言不算什么大事,但如"贫女点灯"一般,一钱布施同样获福无量。
其二,以服务奉献来做功德。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今天社会上有一种善良风气是很可贵的,即不少人会到各个机关团体去任义工:到医院里做义工,到寺院里做义工,到学校里担任爱心妈妈,到沙滩、山林、公园、大街小巷去扫地清理垃圾等等,都是以服务奉献来做功德。
第45节:如何做功德(2)
其三,以语言赞美来做功德。有钱,用得不当会造罪;出力,你出力他出力,也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因此,比出钱、出力更高一层的功德就是语言赞美。说好话不怕多,一家说好话,家庭和乐;人民说好话,国家安定;全世界的人都说好话,世界则能祥和欢喜。
其四,以心意祝福来做功德。或许你说我没有钱,不会做事,也不会说话,没关系,别人做好事时我心里欢喜,就是最大的功德。所有功德中以心的祝福功德最大,因为物质的布施功德是有形、有相、有量、有边的,而心的祝福却是无形、无相、无量、无边的。比方"在三宝加被下,希望你健康快乐"、"诚心希望你福慧双增"等,别人做功德我们心存欢喜赞叹,这也跟对方具有同等的功德。
但是,乐善好施也要有原则,不能随便地施舍,否则会生反效果,或是增加别人的困扰,或是引起他人的反感。《增一阿含经》里即说,不可以对无法生起信仰的人布施佛法,因为会引起他的嗔恨之心。犹如一个人患有痈疮,还没有痊愈,又拿刀子去刺伤,会使他更痛不可忍。
所以,布施是有层次的:
一、施舍真理是上等布施。佛教认为上等的布施是给予心灵启发的"法施",这是许多人最为欠缺的。一个人即使有再多的钱财、再高的地位,不能明理,不能安心自在,也是贫穷。真理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假如能把真理布施给人,把知识技术传授给人,则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还能开发人们的智慧,以此利益更多的人。这就是上等的布施。
二、急公好义是中等布施。当我们看到社会上诸多的不公平,应该勇敢地伸张正义。看到国家的公益团体、弱势团体生存困难,也应该给予赞助,助其发展,以发挥社会急公好义的精神。这是中等的布施。
三、济贫救穷是下等布施。有一句话说:"救急不救穷。"对于一时的急难救济,犹如雪中送炭,让急难困苦的人获得转圜的生机,是莫大的慈善因缘。但是,对于恒常的穷困,有时候是救济不了的,因为这种治标的慈善工作并不究竟。
四、施不甘愿是劣等布施。有的人出钱赞助公益,但是布施之后心里很苦恼懊悔,或是在别人强迫之下捐款,心不甘情不愿,犹如剥去身上的血肉骨髓那样痛苦。这种不是发自内心欢喜的布施是为劣等的布施。
佛光菜根谭
无求的布施,端严高贵,令人感念;
无悔的布施,身心光明,令人赞美。
看破生死的智慧
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
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第46节:人,有没有来生(1)
人,有没有来生
1984年,威廉?帕克因为杀人而被判刑。在囚房内他开始研读佛教,7年后,帕克成为堪萨斯州监狱内唯一的佛教修行者。帕克说:"最大的禅思是对死亡的思考,我必须掌握死亡,尽管对死亡我仍然觉得棘手。佛教说死亡是一个大谎言、一个大迷惑,我现在知道,这个有形的身体是工具会死亡,但里面的东西将会继续生存下去。"
随着死刑日子渐渐接近,新道法师为帕克举行了受戒仪式,帕克有了新的法名"永恒的山"。在证书上,一位法师为他题写:"当你离去时,要有像山一样的尊严,相信你的生命是持续不断的。"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哪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
也有人说,人有来生,一颗颗种子种到泥土里都会再开花结果,会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这也是迷的常见。
说人死了以后没有来生的断见,和说人死了以后一定会做人的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业报因缘,五趣流转,六道轮回,行善的人间、天上,行恶的地狱、恶鬼、畜生,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一粒种子播到土里,在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具足下,就会生长、开花、结果。怎可说人死就没有了?但是,从因到果,其中的缘分也是很重要;如果只讲因,抹去了最重要的缘,这是最大的迷惑愚痴。
本来是高官,只因作奸犯科,锒铛入狱为囚,牢狱的生活待遇连猪狗都不如。从现世报看来,人的一生所行所为都能影响祸福及幸与不幸,一切都能改变,何况来世在时间有春、夏、秋、冬,在世界有成、住、坏、空,在心念有生、住、异、灭,在人生有生、老、病、死。宇宙和人生一切万物都是环状的,好像时辰一再向前走,但是在十二小时中它是走不完的。人生,生也不是开始,死也不是结束,向前走也会回头,不是直线的。日出日落,去了会再来,都是在说明人有来生。人有来生才有希望,但也要有善缘。善缘善报,这就是悟者的世界。
我常喜欢拿换衣服来比喻人的死亡:一件衣服破旧了,就换一件新的;这个躯壳老朽了,当然要换一个新的身体。我也常以搬家来比喻生命的转递:这个房舍破旧了,就搬到新房子去住。问题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如果你有钱,可以换一件更美丽的衣裳,或是可以搬到更豪华的高楼大厦去住。这资本就好比是人的功德;如果你没有资本,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积那么多的功德,就好比你把原来的衣服当了,把原来的房子卖了,那么你只好换一件褴褛的衣服去更简陋的房子住了。
第47节:人,有没有来生(2)
人死后,生命的转递是怎样的情况呢?《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转递有如乌龟脱壳一般,乌龟脱壳是非常疼痛的,人的生命即将由此体转到彼体也是如此。人将断气时的种种可怖,所谓"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
人都想知道未来,其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欲知人有没有来生,因果循环,你也可以现在推想未来,当下悟道,就可以知道三世一体、三千一念。
人有没有来生?业,维系了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正是"莫以为作恶,来生不报;莫以为行善,来生不偿"。人类最大的愚痴就是以为没有来生,因为人有隔阴之迷,对未来没有亲眼看到,所以不相信有来世。其实,空气你也没有看到,电波你也没有看到,甚至爱心也没有看到,但是,你能说没有吗?
基因可以改变人种品质,善恶因缘可以改变人生未来,人世间的迷悟不可不慎!
佛光菜根谭
人有大小,法无尊卑;
人有生死,佛无去来。
第48节:须弥山与小芥子(1)
精 神 篇
入不二法门
一多不二,
空有不二,
是非不二,
善恶一心。
须弥山与小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
李渤听了,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
一座须弥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我说,一样大,一样小。在佛法来讲,自性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受时间和空间支配的,也就是"理事无碍"的道理。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法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一朵花是集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信息传播等等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阿含经》里有一则故事,也是记载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
话说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俩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外出时,丈夫衣不蔽体,也只好待在洞里。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俩就商量:"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妻子深深叹息:"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俩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顿时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刚一浸水,整条河立刻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赶回来禀告佛陀。这时候,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饭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饭丢进河里,河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饭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开示道:"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第49节:须弥山与小芥子(2)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成一首偈,来警示天下的众生:"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佛经里面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
有个四处乞讨维生的贫女也想种一次福田,于是辛辛苦苦攒钱,好不容易省吃俭用地存下来一块钱,就毅然拿出来布施了。寺院的住持法师知道这件事,就向弟子们宣布:"今天的供斋我要亲自主持,为这个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不久以后,一块钱的功德给这个贫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奇遇。原来自从这个国家的王后去世之后,国王闷闷不乐,大臣们为了使国王宽心解闷就安排了一场狩猎游乐。当国王一行路过森林的时候,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团闪闪发光的光圈。国王很奇怪,一行人策马向前,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衣服虽然褴褛,可相貌十分清秀。国王立刻喜欢上了她,就把她带回王宫,不久即成亲结婚了。
贫女做了王后以后,心里十分高兴:我当初只供养了一块钱,想不到竟然种下了这么大的福田;我应该再去寺里好好向菩萨谢恩,布施更多的银钱才对!
于是,她就盛装华服地准备了几十车的银钱供品,前呼后拥向寺院出发。一路走她一路想:当初我只不过布施了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布施了这么多的供品,他一定更重视我了!
不想,这次只有几位知客师父代表住持接待、祝愿,一切行礼如仪,并没有什么特别隆重的表示。年轻的王后悻悻然面带愠色地走了,住持这才请人带信给她,说:"当初,一块钱是你全部的财产,你以万分的真心来供奉,显出你布施的虔敬。现在,几十车的供品只是你财产的九牛一毛,而你又存着自大心理来供养,身心不能无染无垢,何来庄严功德?"
所以,"欢喜的一念"的布施,其功德是很大的。无论是须弥芥子的大小比较,还是布施功德的大小较量,小大大小,全然不从形相、表相上去拘执,而是从理事圆融、内外一如的法身慧命上去体证的,正所谓"总一切语言于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
佛光菜根谭
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
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大我的人生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第50节:人生的大病--贪(1)
人生的大病--贪
有个仙人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他俩证得仙道,就把他们完全与女色隔绝。等到两人20岁左右的时候,仙人想试一试他们的道心,就把两个徒弟带到一个热闹的都市走了一遭。
"仙师,那个是什么呀?"小徒弟手指一个婀娜窈窕的年轻女郎问,因为他之前还没有见过女人。
"是吃人的老虎。"仙师说。
等回到深山,仙人问:"徒儿们,你们玩了一天,觉得什么最可爱呀?"
"吃人的老虎最好看!"师兄弟都这样回答。
"没有出息的东西!"仙人气得把他俩都逐出门。
人生的大病,在佛法里说,就是时时刻刻盘踞在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为什么说人生的大病是贪、嗔、痴呢?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间上,不是想要拥有新式的洋房汽车,就是想要拥有漂亮美丽的妻女;不是在名利富贵上打主意,就是设法如何得到珍馐美味。这些妄想的念头就是我们人生的贪病。
本来这个"贪"不一定完全是坏的,比如我们贪求知识的广博、学问的渊深,或是贪求了生脱死、证得无上果,把"贪"用在这些方面,不能完全说它不对。不过,像学问、知识,希求了脱生死,证无上佛果的心,不是损人利己的,不是自私的,而是人生无价之宝。我们所说的"贪"是损人利己、自私贪婪的欲望。
人为了贪求眼前的一点暂时福乐或是一点私利,往往父子之间争得面红耳赤,朋友之间的情谊也一脚踢开;为了满足贪的欲望,什么义理人情,什么道德公道,一概都可不顾。我们这个社会,一旦黄金、美色、名位当前,就会打劫、强奸、斗争、诉讼,什么花样都会搬演出来,这种贪欲岂不是人生的大病?
贪,是由爱生起。常人爱美色,爱钱财,爱名位,爱享受,为了满足爱,虽然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还是要贪求这些。人为了这一念贪爱,给虎狼似的美色吞食了、给蛇蝎似的金钱毒害了、给陷坑似的名位束缚了、给利刃似的享受杀害了的处处皆是,说来真是可惊可畏!
医治"贪"病要用"舍"字。一切都是为自己着想,不肯予利益别人,天下可爱的东西恨不得完全归诸自己一人,管什么别人的幸福,谈什么别人的安乐,他人的死活存亡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贪病就缠绕到我们的身上来了。假若懂得了舍,见到别人精神或物质上有苦难,总很欢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乐、利益施舍给人,这样,贪的大病当然就不会生起了。
第51节:人生的大病--贪(2)
不过,一讲到"舍",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能做到,例如送礼物给人,帮别人解除一些痛苦。但这样还不能算做到真正的舍。因为送礼物给人,帮别人解除痛苦,心中难免有一丝希望报酬的念想;希望报酬,这还是贪,不叫舍。
真正的舍,要像蜡烛一样,虽然自己牺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够了;真正的舍,又要像朝露一样,明知自己瞬将灭亡,但还用微弱的力量滋润万物生长;真正的舍,更要像太阳的光热一样,照抚着大地,没有条件,不指望万物对他报酬,而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佛经上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这个意思。
佛光菜根谭
荣耀来到时,要检查自己的心,
否则傲慢的高墙会隔绝自己的视野;
烦恼临头时,要检查自己的心,
否则嗔怒的火焰会焚毁自己的功德;
处境纷乱时,要检查自己的心,
否则贪欲的洪流会淹没自己的意志;
得失忧患时,要检查自己的心,
否则疑嫉的邪风会吹垮自己的信心。
涅槃之乐
涅槃,当下烦恼的止息。
第52节:我找到了(1)
我找到了
希迁和尚10多岁就到曹溪,拜六祖慧能大师为师。不久六祖即将入灭,希迁问:"您入灭后,弟子依靠谁呢?""寻思去!"六祖回答。
此后,希迁日日深思、打坐、参禅,有位长老见了,觉得奇怪,问道:"怎么你老是沉思、打坐呢?""师父入灭前曾吩咐我要寻思去啊!"
长老笑道:"师父是告诉你,在青原山有一位师兄,名'行思',要你参访师兄去!"
于是希迁到了青原山,行思见希迁前来,问道:"从哪里来?"
"从曹溪来!"这一句话很要紧,等于是告诉行思说:我从师父那里来,你便是我的师兄。
"你得什么来?"行思又问。
"未到曹溪也未失!"希迁答。
"既未得到什么,又何须到曹溪白走一趟呢?"
"但是,假如未至曹溪,又怎能知道自己未曾失去什么呢?"
这是一则充满禅机的公案,如今提起还引人深思。记得几年前,台北公共汽车的车壁上曾经贴有一则广告,上写"我找到了!"这么一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呢?
首先,我想应该是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呢?在佛教中凡被称为真理的,都必须具备有三种条件:第一,普遍如是;第二,本来如是;第三,必然如是。
举个例子说,我会死,你也会死,人人都会死,古今中外的人有生都会有死,所以生死无常,合于普遍如是、本来如是、必然如是,因为生死无常就是世间的真理。就佛教因果论来说,什么因就招什么果,也是如此。因果遍于一切事理,因果便是真理。再如,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肚子饿。为什么要睡觉呢?因为疲倦。吃饭的结果,是饱了;睡觉的结果,是恢复精神了。连这最平常的吃饭、睡觉都在因果中,由此可见因果的普遍性、本来性、必然性。
佛教里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比如业感。人生之所以生生不息、轮回不休,乃是由于起惑、造业、受报的结果。人之所以有荣华富贵与贫贱困顿之差,也都是由于受到自业牵制的结果。并非什么神明所能赐与及主宰,真正能掌握命运的完全是我们自己。业的价值便是自己的行为决定一切。业的意义是非常自由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谁也改变不了。释迦牟尼佛当初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所彻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便是觉悟了生命的轮回,体证了"生命随业在流转"、"维系生命的力量是业力"。
比如因缘。佛陀悟道,悟了什么道呢?是觉悟了宇宙人生,一切都在因缘、缘起当中。宇宙中的万法都仗缘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独自存在,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关系。我们生存世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要感谢因缘。譬如每餐所吃的饭来自于商人贩卖的米,商人贩卖的米又来自于农夫的耕种,农夫所播下禾苗种则需依赖阳光、空气、雨水、肥料……如此等等因缘的集合,才能成长!从这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那么多人的血汗辛劳、那么多种的因缘条件,可知来之不易,难道我们不应为此而感谢吗?我们要搭车,要有司机的驾驶;要看电视,要有演艺人员的表演……宇宙之间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缘才能相互依存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值得我们铭谢再三!但是,因缘观不是知识论辩的范围之内,因缘必须要从修证中才能真正地体验,才能真正地了悟。
比如空性。一提到"空",人们就会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还是"有",有什么呢?有"空"的观念!
其次,我想应该找到大我的人生。光是为了自己,光是为了个人的物质生活庸庸碌碌地穿衣吃饭,如同衣架饭桶一样的人生就太没有意义了!所以要找到大我的人生,把我们的生命和一切众生相应成为一个共同的生命;把我们的生命扩大到世间之上,到处都有我们的生命,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到处都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若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篱拆除,则那光明朗朗的世界就能展现在眼前--男女老少无所差别,你与我与他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来临也只死了肉体,死不了永恒的真我。
第53节:我找到了(2)
当衣服破了,可换套新的衣服;身体坏了,同样可换个新的色身。这道理虽然相同,但当"我"搬家时,由于业力的不同,因而有住体面的高楼大厦与微贱的茅舍矮屋之差。唯生命的价值是不二不异。
懂了以上的道理,就能感到人生前途的无限光明,就能对未来的生命生起无穷的希望。这便是学佛给我们的真正受益。我们若能进一步追寻到佛法的真理,则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绿色杨柳无非如来法身,潺潺流水、鸟啼莺叫皆是如来说法。此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是也。从前的禅师们有些闻打铁而开悟,有些见花落花开而见道,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我自己!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本来面目!
佛光菜根谭
关闭六根之贼,禁足妄想之心;
正观三毒魔军,清净身口意业;
了悟五蕴非有,不受烦恼缠缚;
如是实践之人,方为有道圣者。
第54节:精神修持的好处(1)
精神修持的好处
时自在--命自在;处自在--心自在;
物自在--舍自在;周遍自在--业自在;
大小自在--生自在;有无自在--心自在;
动静自在--信自在;深浅自在--愿自在;
无碍自在--法自在;不自在亦自在--智自在。
佛教不只讲知识讲理论、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最主要是重视实践,也就是修持。《金刚经》有一句经文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我觉得这两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可以说有很深的涵义。将此二句经文演绎开来,即为: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相反,不是佛法的,有时候却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诵经、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时心里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贪嗔痴,当你在行布施时一直抱着沽名钓誉的心,这时,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精神修养,我以为用佛教的方法来修炼精神不失为一种好的修行。修持有很多好处,我归纳为下列六种:
一、训练身心强健。
修持可以使身心强健。譬如拜佛,晨起拜佛,睡前拜佛,是一种最好的健身运动。如饭后跑香,帮助消化,"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又如朝山礼佛,一则可以接触大自然,舒展心胸,二则可以增长信心,广结善缘。
称名念佛,是修养心性的一种妙法。譬如等候公车时百无聊赖,与其为车久久不来而烦躁,不如静心念佛,毫无气恼。打坐、修观,亦是澄净思虑的最好方法。
信仰佛教,不可把它看成百宝灵丹。一般人的无理要求,是以为一有信仰就没有痛苦、没有死亡。其实,烦恼痛苦、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的现象。只是有了信仰、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力量加强了,才可以无惧于生老病死之苦,如证果阿罗汉,一日一食,树下一宿,山林水边,逍遥自在。原因是有了修行以后,身心的抵抗力增强,对于外在物质的缺乏、灾难苦恼等都能够忍受。若无修行,则心力脆弱,见到别人轿车洋房的生活,内心受不了诱惑,因此苦恼不堪。所以说修行可以令身心强健。
二、净化烦恼习气。
一个人的大小烦恼之多,如同恒河沙数,若没有修行则绝对无法对治。习气亦然,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欲净化这些习气,唯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当你烦恼的时候,该怎么对治?诵经、拜佛、观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声念佛,借助佛的慈悲力来化除你的烦恼。当你拜佛时,专心一意,头虽然低下去,心灵却因此而升华。当你拜佛而获得法喜时,无明烦恼也因此而消失净尽。一个不懂得修行的人,当烦恼生起,无法自抑,因此大发脾气,与人争执,非但烦恼不能消除,反而旧恨未去,又添新愁。在《普门品》中,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修行可以获得很多益处。
三、蒙受三宝加护。
一个修行的人,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嘴巴不乱说,心里不乱想,身体不乱做坏事。当身口意三业清净时,即使三宝慈光不加被,本身亦会清净。何况做各种功德,修各种善行,人间天上都赞美了,三宝岂能不加护持呢?所谓"得道者昌",一个善良的人尚能获天降祥瑞,何况一个修行的人?
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曾感猿猴献果。唐朝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念至流汗,以表至诚。后来善导大师每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声百声,光明也是一样,旁人皆能见到。
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佛陀说,若有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无论在什么大火之中也不会恐怖火的燃烧,这是由于菩萨的威德神力的缘故。又说,如果面临伤害或杀害的时候,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个刀或杖就会一段一段地折坏,既不能打又不能杀。这些都是说,一个人只要有修行,随时都能获得三宝的加护。
第55节:精神修持的好处(2)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无论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
佛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入定在空三昧的禅思中,那很深的功行感动了护法诸天。很多的天人出现在空中,散着天花,一朵朵色彩缤纷,都飘落在须菩提面前,并且合掌赞叹道:"尊者!在世间上做人,有高远的名闻,有众多的财宝,并不让人觉得尊贵。即使那些国王、富豪,他们一样终日给烦恼欲望所囚。尊者!世间上真正尊贵的是如你这样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彻了天宫。伟大的须菩提,请接受我们天花的供养,我们向你顶礼,表示我们的敬意!"
五、可以明心见性。
古时磨镜,若不经过一番琢磨,则镜子的亮光就显现不出来。越是上等的艺术品,所需的琢磨工夫越多。人类亦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空中的乌云覆住了太阳的亮光,唯有除去烦恼的乌云才能显出真如本性。如何驱除烦恼的乌云?这就得靠修行的力量。唯有修行,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唯有修行才能证得真如实相。
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精进不懈,要明心见性就必须认真修行。
六、永断生死苦恼。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过于生死。当亲人临将命终时,那一份生离死别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乱割,真是肝肠寸断。如何才能免去这种痛苦?佛陀告诉我们,唯有永断生死苦恼,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怎么才能永断生死苦恼进入涅槃呢?佛说,唯有修行。
一个人若不修行,则永远不能出头。平时若只做些功德,至多仅能获得人天果报--虽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当福报尽了,仍须堕落受苦,不能出离生死。唯有发出离心,厌离尘世的欲望,不为欲望所缚,再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弘法度众的工作,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过去诸佛以及大菩萨等,能出离生死苦海,逍遥于常寂光中,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与磨炼,才能有所体证。
佛光菜根谭
四念住,可以安顿身心;
四威仪,可以规范行为;
四摄法,可以广结善缘;
四圣谛,可以明白真理。
心生万法
对感情不执不舍,
对五欲不拒不贪,
对世间不厌不求,
对生死不惧不迷。
第56节:万般烦恼皆因心动(1)
万般烦恼皆因心动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所动:"别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马祖禅师听了侍者的报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时的有道高僧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稳坐泰山,即便老师真的一百八十度地改成"非心非佛",对他来说也不过是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扫不动一点尘埃。
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心的动态千差万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心的静态是"涅槃寂静"。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在悟道的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
佛教中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可发火,不经敲打,火不出来;虽然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证,就如同怀中虽有巨宝而不知取用一样枉然。
日本铃木大拙在欧洲弘扬禅宗时,有人问他:"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是什么?"铃木大拙答道:"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就是:抛弃依赖的心。"人的心常依赖别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牵引,自己无法把持,这就是万般烦恼的根源。如何来稳定我们的心,求得恒久的平静呢?
我们心中常有妄想心、是非心、恶念心、自私心……所有这些妄动的心,要用正动的心去对治它。比方说我们要有惭愧心、忏悔心,时时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欢喜心,对别人的一切都以欢喜之心来包容。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欢喜心,便可以接触到佛心。要有感恩心、知足心,要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不能自私自利,只计念"别人能给我什么"。那些危言耸听、挑拨离间的言论,或讹言诋毁、言不由衷的人,实在是"别有用心"。
先有慈悲心,后能进入静心。什么是静心呢?平等心是静心,广大心是静心,菩提心是静心,寂静心是静心。
第57节:万般烦恼皆因心动(2)
其一,静心就是对感情不执不舍。人是有情众生,要放弃感情不可能,但若过分执著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用理智来引导感情,要用慈悲来净化感情。感情太淡就冷冰冰,感情太浓就热烘烘,冷冰冰、热烘烘都不大好受,最好用中道的智能来处理。中道的智能可以升华我们的感情,可以使我们趋近于静态的心。
其二,静心就是对五欲不拒不贪。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有人对五欲贪得无厌,有人却惧之若洪水猛兽。其实五欲并不可怕,"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若在欲海中打滚沉浮,当然会被吞噬,然而人在世间却应该有正当的五欲生活。吃得过多就太胀,睡得过多就太昏沉,但不吃不睡则力气无从生起,精进无从做起。所以,我们对正当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贪。
其三,静心就是对世间不厌不求。有人对世间多所要求,有了女儿就想要有儿子,有了洋房就想要有汽车,希求愈多,欲望愈大,幻灭的可能就愈大,就如小儿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时也就愈危险。又有人过分厌世,离群索居,弃名唾利,一谈到跟名有关就说:"我不要名,就替我写个无名氏吧!"其实"无名之名"也是一种名。所以,我们对这世间要能不厌亦不求,而以平常心安然处之。平常心就是静态而又活泼的心。
其四,静心就是对生死不惧不迷。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犹如旋火轮,哀莫大于心死。迷于生死,惧于生死,则有生死心;有生死心,则有轮回不绝的生死事。人们经常为生死所迷,对生死惧怕。其实生死何足迷?生死何足畏?我们看现在的年轻人,常有效法侠义小说中的勇莽气魄:"要杀便杀,有啥好怕?反正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这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真正的意义。正觉的人生观对生死的看法应是既不沉迷也不恐惧。死亡并不是结束一切,而是像搬家一样,这房子倒塌了,就想办法到另一个家。
总之,我们在这世间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迷不惧,如此就可在静心中过着美满的生活。
佛光菜根谭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
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
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
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
第58节:心动,还是幡动(1)
心动,还是幡动
六祖慧能得法后辗转至广州法性寺。一日,风吹旗幡,幡随风飘动,有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反驳说是"幡动",二人争论不休,于是六祖走上前对他们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这则著名公案告诉我们:如果心能定静,就不会随外境的变动而执著于或风动或幡动等小见小得的分别知见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万象本可随心所现、随心所变,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心做不了主,不但无法静定、无法转物,反而随着外境的变动团团转。你有金钱、物质,那金钱、物质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美貌、爱情,那美貌、爱情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名位、权势,那名位、权势也可以买动你的心。我们的心常会被金钱、爱情、名位、权势牵着鼻子走。有些人只要区区几百元几千元,心意就动摇了,仿佛他的心正标售着几百几千的价格一般;有些人纵使受到几百万几千万黄金美钞的"银弹攻势",而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修养。我们常听说"人穷志短",其实人穷何以必然志短呢?如果我们的心自有主人,这句话就该改写成"人穷而志不短"。话虽如此,我们的心若不修养,就难以把持,所产生的力量也是薄弱不堪的。
《晋书?乐广传》记载:乐广曾经宴请一位好友吃饭喝酒,分别后那位朋友却久久不再和他来往。有一天,乐广遇到他就问他何以如此。朋友说:"上回承蒙你请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举杯想喝时,我看到杯中有一条小蛇晃动,当时虽然厌恶得心里起疙瘩,但碍于你做主人热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饮下去。回家后我就病了,请了医生也看不好。唉!我现在浑身难受,茶饭不思!"乐广大吃一惊,心想:杯中怎会有一条小蛇呢?回家后他左思右想,朝思暮念,想不出一个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饭时,乐广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拿起酒杯,无意间往杯中看了一眼,顿然吓一跳:杯中果真有一条小蛇!晃一晃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细一看:咳!原来是墙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乐广急忙再把朋友请来,让他坐在那个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是不是又来一条小蛇啊?不要慌!"乐广接着起座拿走墙上的弓箭:"再仔细瞧,小蛇哪里里去了呢?这张弓就是上次造成蛇影的罪魁祸首!"朋友恍然大悟,这时他肚子一阵绞痛,一吐却真的吐出一条小蛇来。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会从无中生出有来,所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第59节:心动,还是幡动(2)
曾经有人做一个实验,想了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在狱中找一名死囚,对他说:"你已经被判死刑,砍头或枪毙都非常痛苦,现在如果我为你打一针,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会自然安乐地死去,你愿意吗?"死囚一听,马上应诺,躺上床,接受对方的安排。死囚的两眼被蒙起,手臂上扎了一针后立刻就听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声音,旁边有人不时在他耳边说:"唉呀!你的血已经抽出1/5了,你的脸上已经失去血色了!""唉!现在你的血已抽出4/5了,你的脸色完全惨白,你快要死了!"最后,这位死囚脸色发白,惊恐而死。实际上他的血一滴也没有被抽出,滴在桶中的只是自来水声,而他把听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实的景象,所以他完全被自己内心的作用吓死了。
苏东坡曾作了一首诗偈,自许为震古铄今,因为掩不住自得之喜,急忙叫家丁火速划舟送给居住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心想他一定会大赞特赞。苏东坡偈中题的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谁知佛印禅师看完后一语不发,只批了"放屁"二字,就叫家丁带回。接到回报的苏东坡瞪着"放屁"二字,直气得三尸暴跳、七孔生烟,连呼家人备船。小船过了江,眼看佛印禅师正站在岸边笑迎。苏东坡憋不住一肚子火,冲前就嚷:"禅师!刚才我派家丁呈偈,何处不对?禅师何以开口就骂人呢?"佛印禅师哈哈大笑:"我道你真是'八风吹不动',怎么我一句'放屁'就把你打过江来呢?"佛教中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种最常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境风称作"八风",苏东坡虽以为自己的心不再受外在世界的毁誉称讥等所牵动,不料还是忍不住小小"放屁"二字的考验。
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则心会随物转;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都可随心而转。"一切唯心造",若能本着清净心来看一切,一切就都是净土。所以《维摩诘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曾对法达比丘开示:"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是说诵经贵在明了经旨,心行体会,悟入自性,便能转经功德而受用不尽,否则徒然口诵心不悟,诵念千百遍而反被经法机境所转,愈自迷乱本心罢了!《楞严经》也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民国初年,圆瑛法师在北京天坛讲解《楞严经》,天天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每天讲两小时,每讲完一小时便休息十分钟,休息时大家可以自由发问。当年的北京是个学者辐辏、名流辈出的文化大都会,当时在座听讲者中就有一位信奉唯物论的教授,他问:"你每天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认为不合真理。我们讲唯物的,一切都要拿出证据才可确信。你既然说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么现在不要讲理论,我要你用事实从心中变出一匹马来!"圆瑛法师一听:对方要自己像魔术一般事实上变出一匹马来,这怎么能呢?但他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第二天会把答案挂在牌上,你要看我变马,请你明天来看牌。"圆瑛法师当时并非胸有成竹,因此当天晚上整夜想不出也睡不着,一夕辗转反侧,直到天渐破晓、鸡已嘶啼,忽然情急智生,疾呼侍者取牌来,当下挥毫:"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
第60节:心动,还是幡动(3)
大画家赵子昂擅长于画马,他为了画一百匹马天天研究马的形态、动作、神情等。由于过度入神,有一天他睡眠中真魂出窍,变成一匹马。他的夫人准备上床休息,一掀开帷帐,见床上赫然横着一庞然大物,顿然吓昏。夫人倒地的声音惊醒了梦中的赵子昂,他忙把夫人扶起救醒。夫人一睁开眼,连呼:"不得了!床上有一匹马啊!"赵子昂回顾床头,心想:床上哪里里有马?刚才明明是我在睡觉嘛!日后一想,才明白:一定是自己天天想马,一切唯心,因此自己就变成一匹马了。
所谓"物随心转",赵子昂画马变马这件事历史上也记载着,圆瑛法师便引用这个故事拿去挂牌。侍者一看牌中所记,欣喜非常,直道:"我们的法师实在有大智能啊!"旁边另一侍者却说:"真侥幸!还好对方要求的是变马,要是说变牛,又如何变得出呢?"圆瑛法师一听,大声道:"回来!回来!再把这话说一遍,须知画马既能变马,画牛又焉能不变牛呢?"
由上可知,世间一切皆可从心而变现,只看我们的心是否由自己做主,是否能静定不迷,是否能包容广大而巨细靡遗,即连一微尘、一芥子也不以为小,纵是大千世界也不以为大。人们常对所爱者说:"你是我的心上人。"其实,不只所爱者是我们的心上人,所有一切世上的人、一切世上的物,都应该是我们的心上人、心上物。
佛光菜根谭
人,要从愚痴迷梦中觉醒,才能认识生命的真谛;
人,要从向外贪求中回头,才能找到内心的宝藏。
[ 完 ]
更多阅读
撸啊撸是什么意思 是一款手机游戏 撸啊撸是什么意思
撸啊撸是什么意思 是一款手机游戏——简介 正在安卓各大平台火爆内测的官方版手游《撸啊撸》,让所有LOL爱好者找到了全新的归属。人物画风更加鲜明并完美承袭原著,技能动态释放首创电影级华丽大招,三兵线战斗模式100%还原和创新。这
至亲至情感人肺腑——五十六年后重读冰心《南归》 感人肺腑是什么意思
至亲至情感人肺腑——五十六年后重读冰心《南归》樊发稼1956年,也就是五十六年前某个春夜,一个大学生在灯光明亮的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于众声嘈杂中,读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这个布衣青年学子,一边读一边抹眼泪,看来他是真的为作品的内容深深
天乙贵人是什么意思?怎么看? 毛主席八字天乙贵人
对于不懂八字的朋友,可能问天乙贵人是什么意思?但对于懂点命理知识的人来说,多在想天乙贵人该怎么看?的确,在判断八字格局层次高低上,天乙贵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顾名思义,带天乙贵人者,一生必会多接近富贵之人,自己必然也不会很差,而命中没有
梳理是什么意思 所谓是什么意思
梳理是什么意思梳理,词组意思词目:梳理。拼音:shū lǐ1、梳爬整理,2、指纺织工艺中用植有针﹑齿的机件处理纤维,使之整洁的过程,3、用梳子整理(须,发等)。1. 用梳子整理(须、发等)。梳理齐整。2. 纺织过程中用有针或齿的机件使纤维排列整齐并
“巧言令色”到底是什么意思? 守破离到底是什么意思
“巧言令色”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北师大那位听众的意见2 、他对“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曲解。 石先生根据这话说孔子讨厌两种人,一种是爱说话的(巧言),一种是长得漂亮的(令色)人。听了这个解释,实在瞠目结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