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课堂教学实录 江南的冬景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乐府诗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曾经担任杭州市、苏州市市长(当时叫刺史)的白居易曾深情地回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韦庄说得更绝了,“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刚才这些诗句中反复出现了哪一个词?
生:江南。
师:这些诗句写的是春天或者是夏天的江南。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描写冬天的江南的散文,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板书:江南的冬景)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作过预习。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特指哪一带地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说明。
生:江浙一带。
师:是江浙一带,我希望大家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交代的语句。
生:第二段“大江以南”。
师:不错。“大江”指的是长江,“大江以南”就是指长江以南。但在郁达夫的笔下,长江以南的某些地区显然是被排除在描述之外的,大家发现没有?
生:闽粤,也就是福建、广东。
师:福建、广东在地理上都处于“大江以南”,但在气候上却和江浙一带颇为不同,处在亚热带和热带之间,冬天不像冬天,反而更像和暖的春秋。郁达夫曾经担任广州中山大学的教授,在福建也待过一段时间,对这两地的暖湿气候有着切身的体验。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找看,本文正面描写江南冬天景色的有哪些自然段?
(学生认真阅读、圈画)
师:哪位已经有所感知了?
生:第2、5、7、8、9自然段。
师:换个角度说,哪几段主要是用来比较的,并没有正面描写江南的冬景?
生:1、3、4、6、10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0段,是不是在描写江南的冬景。
生(迟疑):有一点。
师:“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这不是在直接地描写眼前江南的冬景吗?当然,煞尾的文字主要表现对野外冬景的向往和欣赏。
好,明确了这点以后,我们重点欣赏第5、7、8、9自然段。先对这四段文字描写的主要景物加以概括。如果可以用原文,就尽量截取原文;如果不行,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学生思考)
师:我们先来看第5段,它主要描写什么景物,突出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刚才你已经回答过问题了,还想发言吗?
生:嗯,第5段写了芦花、红叶、乌桕树、野草什么的。
师:这些景物色彩很丰富,你看白的、红的、赭红的。后面有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出江南草木什么样的特点?
生:生气。
师:是的,富有生气、生机。芦花、红叶可以经冬不败,雪白的桕子可以乱梅花之真,比逼真更进一步。若一个人到冬郊走走,可以感受到含蕴其中的生气。整段话强调的就是江南山野,虽然时届冬天,但仍然充满生机、生气。
(板书:山野生气)
师:第7段可以截取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假如也用四个字的话,可以怎样概括?
生:河港交流。
师:是吗?“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生:说明江南冬天雨水多的原因。
师:是的。这几句话揭示了江南冬天细雨霏霏的原因,描写的重心落在后面。所以,这段话主要写的是江南冬天什么样的景致?
生:雨景。
师:是以江南冬天的雨为描写对象,但作者的笔触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
生:农村。
师:用原文来说——?
生:寒村。
(板书:寒村微雨)
师:写了雨后紧接着写雪。鲁迅说雪是雨的精魂。
(板书:江南雪景)
师:再看第9段,长时间既没有雪也没有雨,这样的冬天,农民把它叫做“旱冬”。作者认为这样的冬天最适宜闲步逍遥,体现出了一个文人的偏好。
(板书:旱冬闲步)
三、文本研习
师:本文集中笔墨主要描写了这样四幅图画。我们着重选择其中的两幅来深入欣赏。先看第二幅“寒村微雨”图吧,我们一齐把它朗读一遍。(学生朗读“寒村微雨”段落)
前面已经提及,所谓的“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是在为江南冬天的多雨解释原因的。濒,就是临近、靠近的意思。在郁达夫看来,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作者说“说不出”,但被他巧妙地画出来了。他是怎么画的?请大家把动词圈出来。
(学生圈点勾画)
师:你圈了哪些动词?
生:洒、加、泊、添、画。
师:不错啊,不过还有,你自己能不能加以补充?
生:点些。
师:我们要求圈动词,“些”就不要了。这些都是很平常的动词,却展现了绘画过程。我们先把这部分一起朗读一下。从“你试想想”到“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学生齐读)
师:郁达夫不是画家,但是他精通画理。“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远阜”就是远山。这里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临水倚山的“寒村”。接下来作者怎么“画”呢?
生:“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背景的渲染,赋予画面淡淡的烟雨朦胧的感觉。
师:感觉很准确。接下来继续点染:“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这灯光的月晕。”门前停泊的乌蓬小船说明人已到家;茅屋里酒客喧哗,以动衬静;一圈灯光的月晕,则在冷色调的画面中赋予了一点暖色调。这真是一幅幽静、悠闲的山水画。郁达夫不是画家,但他曾在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教过书,有很多画家朋友,包括艺术大师刘海粟。他们是同龄人,也是好朋友,熟稔到彼此经常请客吃饭,我们读读郁达夫的日记就知道。我们来看看画家刘海粟是怎么评价郁达夫的游记的。
PPT展示:
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师:大家把这位艺术大师的评价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刘海粟高度推崇郁达夫的游记。精炼的语句包含了两层意思,前一句说明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后一句则揭示了什么道理?
生: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师:对啊,说明自然的游历、生活的积累对文学艺术鉴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确实,郁达夫的这一段文字写得很美,简直可以当做山水画来欣赏。接下来,作者特别点醒“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并用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来印证,来突出江南农村冬雨霏霏的悠闲境界。
(板书:悠闲)
好,再来看描写江南雪景的段落,请位同学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这里的描写作者换了一副笔墨,主要采用什么写法?
生:引用古代诗歌。
师:是的,引诗入文。那么,四处引用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的呢?请大家把有关词语圈出来。
生:(部分)时间。(学生圈“日暮”、“冬宵”、“更深人静”和“第二天的早晨”。)
师:很好。请大家再仔细看看,它是不是还有一个隐含的顺序?
生:下雪的过程,从“欲雪”、“微雪”到“风雪”,下了一夜的雪,到第二天早上已是“深雪”,不过雪已经止住了,否则村童不会出来报告村景了。
师:关键词语找得很准,顺序也理得很清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或者亲友团聚,酒香弥漫,或者柴门犬吠,风雪夜归,都给人以什么感觉?
生:温暖。
师:是啊,温暖、温情、温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则报告了春的消息,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郁达夫古典诗词修养极高,能创作一手好诗词。这里的引用随手拈来,无不熨帖,表现了江南雪景的美丽和温馨。
其它描写江南冬景的段落留待同学们自己去品读。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那些没有直接写江南冬景的段落,这些段落是不是可以删去?为什么?
(板书:北国异境,闽粤异状)
生:不可以。写北国异境、闽粤异状,是运用比较来突出江南冬景的更好。
师:是吗?是为了突出江南冬景的“更好”吗?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怎么说的?
生:“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说明北国的冬天可爱,江南的冬天“也”可爱。
师:学语文就是要这样品味词语,包括它的虚词,它的句式,它的语气。写北国和闽粤的冬天,是为了突显江南冬景的特点,明朗、明丽,幽静、悠闲,自成一格。这里只有主次之分,没有加以褒贬的意思。
四、拓展探究
师:作者笔下江南的冬景是如此的明朗、悠闲,那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也是如此的明朗和悠闲吗?你们看这是本什么书?(出示《郁达夫日记集》)
生(齐):《郁达夫日记集》。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当时的日记。
PPT依次展示:
(一九三五年)三十日(十一月初五),星期六,雨。
今晨一早即醒,因昨晚入睡早也,觉头脑清醒,为续写那篇《文学》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写至午后写毕,成两千余字。
二十九日(十一月初四),星期五,雨。
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领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有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为防空演习之第二日,路上断绝交通如故……午后因事出去,也算是为公家尽了一点力。下午刘开渠来,将午前的文章搁下,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日才得写完寄出。
二十八日(十一月初三),星期四,微雨。
今天为杭市防空演习之第一天,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
十一月十九日(旧历十月廿四),星期二,在杭州的官场弄。
天气实在晴爽得可爱,……像这样一个平和的冬日清晨,谁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谋独立,日兵在山海关整军,而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
师:这四则日记都选自《郁达夫日记集》,分别记于《江南的冬景》成稿的当天以及前几天。“家国沦亡,小民乏食”,“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结合这些背景材料,联系文本,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江南的冬景那么明朗、悠闲,文学描写是想象的,可以与社会现实不一样。
师:准确地讲,文学描写需要想象,需要创造,它以现实为基础,但可以不“照抄”现实,否则很容易成为新闻报道。
生:现实的丑恶、严酷可以引发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师:说得很好,现实的丑恶,特别是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可以催生对美好、自由的境界的追求和创造。你的话很有哲理性哦,概括得很精练。
生:从日记看,作者是忧心忡忡的。作家的心灵在自然山水中得到了安慰。
师:是的,如焚的忧心可以在广阔、朴素、纯净的大自然中得到麻醉,得到抚慰。刚才大家说的意思,不妨用“寄情山水”四个字来概括。郁达夫是个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作家,疲惫、痛苦的心灵渴望在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徜徉、栖止,得到抚慰和寄托。
PPT展示:
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
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游赏山水,表现山水,使心灵宁静,使人格净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是促使郁达夫创作大量的游记散文的重要原因。
当然,他笔下的农村、农民,自觉不自觉地带有某种美化的成分,多多少少体现了旧式传统文人的理想,或者说偏嗜。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有时生活在想象的“桃花源”中,生活在自己用文字创造的明丽、闲适的境界中,借以安放自己那颗敏感、躁动而痛苦的心灵。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名篇,也是很多执教者喜爱上的课文之一。我曾有机会听过多次本文的教研课,而这一回在江苏淮安“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暨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会”上听浙江朱昌元上课,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朱老师的教学让我最佩服的是他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对教学资源的独特处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写作的背景,他不是一般介绍1935年郁达夫的社会活动和特定心境,而是出人意料的选用了郁达夫的几则日记材料(略)。
作家的写作各有习惯,有人经常记录自己创作的背景等等,有的根本不记。郁达夫是经常记的。看了这则材料究竟对理解会有多大帮助?我在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想不到,朱老师出人意料的“下一步”来了——继续呈现此前一天的日记,即29日日记(略)。
读了这则日记,我们对郁达夫当时的处境已经深了一层。朱老师还没有就此罢休,他又来了一则日记,是28日的日记节录(略)。这下子该收场了吧。朱老师又来一则,是11月19日的,其中有这么几句:
天气实在晴爽得可爱,……像这样一个平和的冬日清晨,谁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谋独立,日兵在山海关整军,而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
朱老师一下子推出了郁达夫的四则日记,我们就会比较具体地了解他当时的心境和社会环境,也会更容易走进《江南的冬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旨。这样的教学资源的引进无疑对解读文本是有很大帮助的。运用作家日记作为助读材料也许只有少数老师才能做到,他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解读文本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在这堂课上,朱老师还引用了郁达夫的其他散文,甚至郁达夫的论文《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等,这样多角度的提供素材,自然有利于走进作品的深处,化解教学难点。后来,朱老师在他的报告中又说,他对郁达夫很感兴趣,还读过他的其他很多作品以及传记,这样来分析欣赏一篇《江南的冬景》,自能居高临下、举重若轻了。
于是,我想起我在八十年代偏爱散文,与何为、赵丽宏、谢大光等散文作家交上了朋友,私心里也是出于课本里散文较多,教起来会便利一点,亲切一点。
我还想,朱老师对于郁达夫的研究如此深入,大概也不是对所有作家都能达到如此程度吧。那我们能否对入选教材篇目较多的大家或者你最喜爱的某一两位进行这种“立体”式的研究呢?有了一定的研究,我们教学这类课文自会成为我们的“绝活”,或者说是我们开课的“代表作”。再说,有了这样的研究体验,对于指导高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下水”实践,有自己的体悟,就增添了指导的“本钱”。(摘自中华语文网程韶荣博客)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1)这是采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4.探究题: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景,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巧借诗句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语句虽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试做探究。
[引用的关于下雪的诗句看出作者精心的安排前后位置关系和挑选这些诗句的苦心。
按时间顺序:日暮冬宵雪夜更深第二天早晨
侧重不同: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花),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江南的冬景》
教学目标:
1.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谛听天籁,欣赏自然之美
2. 学会观察并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并体会其写作技巧,难点在写景小片段的指导
教学设想:
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紧紧扣住一个“美”字,非常正确,极好同《故都的秋》,郁达夫的文笔很美,很自然相比于当时不少作家矫揉造作的文风,可算是清新自然的了教学设计,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一,教材的特点;二,学生的情况;三,教师的实力】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江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引无数文人墨客忘返,留下无数动人诗篇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江南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身为江南人的你们对江南的冬天有怎样的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各自表述了自己心中的江南的冬天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同为江南人的郁达夫写的《江南的冬景》,看看郁达夫和我们的观点有无相同之处
【题图非常美,非常好江南水乡,烟雨朦胧,若周庄、西塘】
二、检查预习:
字词正音
【好惜尚未深入巩固解“阜”字,宜引入古文字知识】
三、整体感知 :
【思考题】1.文中哪些段落直接写江南的冬景?
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讨论后明确】
1.②⑤⑦⑧⑨直接写江南的冬景
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第3段末句),
可爱、迷人、悠闲
【十多年前,人教版的语文课本就十分强调整体感知揣摩,对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师,颇有意义】
四、发现美:
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试着给每一段中的画面取个名
(可以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加以命名)
明确:第2段:曝背谈天图 第5段:午后郊游图 第7段:寒村微雨图
第8段:江南雪景图 第9段:旱冬闲步图
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
【茅盾《风景谈》,六幅画面,非常清晰,故教学时常用此法《江南的冬景》却随意从容,漫步行去,难以严格划分】
五、品味美:
在这些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简要鉴赏并说说理由
(赏析角度: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如何?运用何种手法?)
【学生俯身看书,静心读书,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幅美好风景也谁说上课必须热闹?】
参考:
(一)曝背谈天图
1.指名朗读
2.赏析: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
【教师的课堂语言,本身便是美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是美的教育】
(二)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此节可见作者对植物之熟悉,今人不及也】
(三)寒村微雨图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设问】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悠闲的境界的?
明确:首先点出的是秋收之后农家休闲的季节,“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 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抑扬顿挫,平平仄仄,很是好听下文有“得失俱亡,死生不问”,同此古典文学的功底也】加上许多“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做成的“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就构成了一幅冬日农村休闲的水墨画,这样的意境,足以给人悠闲的享受
接着在想象“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就够悠闲了,连死生都不问了
【这几个动词,何等生动!此乃中国古代散文注重语言的优秀传统,应该告诉学生语文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告诉学生,读书应该读出语言文字之精妙处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感受到了吗?我们自己已经为之感动了吗?】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冬天微雨中江南小村一幅迷离朦胧的美丽画景,加上典故的应用,让我们也与作者一起沉浸在这种悠闲的境界中,
【作者对于典故古诗,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今人不及也】
【齐读第7段】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摩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注意朗读,意图很好可惜,实际操作时并非如此】
(四)江南雪景图
冬天,我们往往会想到雪,但在江南下雪的日子并不是很多,那作者所欣赏到的江南雪景图又是怎么样的呢?
【比较鉴赏《济南的冬天》】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里面的雪景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设问】在文中第八段,郁达夫也写到了雪景那同样写雪景,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不同,《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达到了目的,很好但是,如从《江南的冬景》中寻找例子,则更好因为一节课下来,总觉对课文尚未读透彻读通明所以,尚未深入品读,不必引入其他】
两种写法都好,老舍写得直观易懂;而郁达夫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其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此处应该引入“一字之师”的典故:诗僧齐己作《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送郑谷先生祈正,先生指出:“既为《早梅》,一枝最早”齐己跪拜之,称“一字之师”】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设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明确: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曾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期间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教师语言固然优美,但是,稍觉多不妨记住,少说,少说,再少说,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悟我现在不敢提让学生多说了,因为,现在所谓的“课堂活动”,让语文课堂几乎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了学生的回答,不可一概而论:凡是积极发言者都是积极思考者?今天在一课堂听课,发现墙上贴着一表扬:某某同学为“发言之星”其实,学生发言不积极,大抵有三种情况:一,不能说;二,未敢说;三,不屑说即使某位学生说得很好,听课教师也频频点头,可这只是“某位学生说得很好”而已,其他同学呢?建议:让学生学会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此乃“批注法”也】
六、表述美:
下面把昨天描写的校园景色的片段拿出来,根据所学的写景方法进行修改
(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一篇写得最好的拿出来交流然后作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至此,学生才露出轻松的笑脸,可见前面实在过于沉重了由于时间不够,只得作罢同时,可以看出,一节课,要读懂如此一篇文章,不易,读出其中妙处,更不易,还要学会写作,似乎负担太重了】
七、课文小结: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的高度评价【刘海粟的话,极妙,可为指导学习写作的至理名言】
【欣喜地看到,十多年教龄的丁老师,语文功底比较扎实,颇具文化素养,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教态亲切,语言得体,幻灯配图的艺术格调尤适合文章风格但是,一,可能由于紧张,显得拘谨;二,教案设计过于详细,倒反束缚了手脚】
【可见,美好的教案,并不一定等于精彩的课堂某些校长只知道检查教案而不愿意进课堂听课,懒汉也】
课后反思:
《江南的冬景》重在培养学生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总结一些写景方法,从而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课堂的结构安排为:整体感知——发现美品味美表述美把课堂分解为块状结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导向课堂的内容由浅入深,从阅读到写作,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写作,也就有了针对性
下面就我上的这堂课中还有待改进的环节,作深刻的反思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学生通过诵读来加强对课本的感悟,特别是一些优美的散文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画面感的写景散文在课堂上重点欣赏了三幅画面,我只是让学生个别朗读和齐读,而没有实现美读,这是一种遗憾
2、在品味美这个环节,对文本的研读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问题在于对问题的设计不够巧妙如果再上此文,在品味“微雨寒村图”时,我会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赏析:①.这幅画中,作者依次画了哪些景物?请在文中圈出②.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洋的油画哪一种更适合表现这意境?③.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读出此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3、表述美这个环节,本来应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可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当,没能充分展开
其实在品读 “江南雪景图”,欣赏“诗情”时,就可以让学生表述优美的诗句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想象(抓住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景物特点: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课堂小结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到课的最后,往往是匆匆忙忙,会忽略对课的总结这堂课我也尝试进行总结,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到了总结部分,往往就变成了教师自己的事情,学生就在倾听我应该要换一种小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和小结,这也是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勤学习,勤反思,同时也真诚地希望谷老师能不断地给我帮助指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那天您对我的课的评价,它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更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后评课时,大家多缄默,大抵同事之间恐“文人相轻”之嫌,故避之不及也可见,评课实“得罪人”的活,很难,我是外人,不妨放肆其实,坐着说话不腰疼,当事后诸葛亮总是轻松的但是,光说不练——假把式,什么时候,我也来上几节,让大家点评,体无完肤也罢,一片喝彩也罢——上得好不好,自己最清楚所以,我姑妄言之,请丁老师姑妄听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江南的冬景》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进入这个模块的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导言。
学生大声朗读
师:从这段导言中我们知道本专题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解说的呢?
生:大自然有很多美,我们要欣赏它。
生:人们可以在自然中体味人生。
生:如何与自然相处。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地很好。这也是本专题三个板块的内容:谛听天籁——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在自然中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今天我们首先一同进入第一个板块:谛听天籁,去感受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特有的味道。(板书: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师:《江南的冬景》,从文章题目来看,作者写的是江南这一特定区域冬天的景象。为了突出说明这一点,作者选择了哪些地方与其进行比较。请大家阅读文本的第1小节,然后回答这个问题。
很快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北国冬天,北国夏夜,闽粤冬天
师:(板书:北国冬天北国夏夜闽粤冬天)这几组比较说明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看。
生:江南冬景与众不同。比北国冬天暖和、可爱,比北国夏夜更给人一种明朗的情调,又比闽粤冬天更像冬天。
师:其实我们通过比较,也只能对江南冬天有一个大体的感受,而江南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来重点研读文章的第5——10小节,具体感受这份与众不同的魅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几小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
学生自读
生:植被、散步、冬雨、冬雪、旱冬。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散步不是。散步是由上一小节引发的联想,是为了说明江南冬天给人舒适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吗?
大部分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少数服从多数。(学生笑)
(板书:植被冬雨冬雪旱冬) 师:画家刘海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散文,就画不了江浙的山水。”可见,郁达夫散文行文如一幅幅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文中这四幅画。
如何欣赏:
①给每一段文字取一个既优美又恰当的题目。
②每段文字中分别刻画了哪些景物?
③这幅画面表现了江南冬景怎样的特征?
操作步骤:分组讨论
①每大组同学按次序分别讨论一幅画面。
②每位同学先静下心,将这段文字反复朗读几遍,并把自己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思考和体会用一段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③四人小组进行交流,选出取得最好的一个题目和表达最美的一段文字。
④最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地朗读起来,并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随后在课堂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接着四人小组热烈地讨论,有的小组还不时有掌声响起,也有的为了一个题目,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在讨论着,反复推敲着……)
全班交流
第一幅画:
师:同学们讨论得那么热烈,可见,已渐渐走进了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景。谁先来为我们描画一下第一幅画呢?
生:(一生主动站起交流)风和日暖的午后,到冬郊去走走。你看到的将会是一幅明丽的江南冬景图:成片的雪白芦花昂然挺立,红叶迎风颤动,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招手。乌桕树上点缀着雪白的乌桕子,小草虽然大都变成了赭色,根部依然带着绿意。江南的冬天不会使你感到冬的肃杀,反而会感到莫名的含蓄,那里的生机,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天快来了。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地抓住了江南冬天植物色彩的特点,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有。(一同学站起。)江南由于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即使已至冬至,依然有不败的芦花,火红的枫叶。草虽有赭色,但根部还带着绿意,可谓秋去花还在。不像北国的冬天,一入冬,立即冰天雪地,纯白得耀眼,安静得可怕,一片肃杀之气,没有一点生机,人们只能过着蛰居生活。江南的冬是春的前奏,依然会有丛丛绿意,仿佛预示着春天马上要来。不像北国的冬春两季完全是两个断章,似乎从来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故我称这之为“春的前奏”。
师:(学生鼓掌)好一幅“春的前奏”啊!我不禁想到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闭上眼睛,感受到的是一幅鲜活而真实,与色彩单调而肃杀的北国冬景截然不同的明丽且富有生气的“春的前奏”图,你们感受到了吗?
(有的学生自然地闭上了眼睛,有的不住地点头。)
第二幅画:
师:好,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一幅“春的前奏”中时,第二组同学早已等不及了,你们也一定有好的作品要奉献给我们吧!
生:(第二组同学)对。(大家鼓掌)
师:好,来吧。
生:我们小组的题目是:江村暮雨图。纯正的江南小村,清澈见底的小河从远处像一条丝带飘来。两旁的树木虽没有了绿意,却不失几分生气。几间小屋里人们正在闲谈,他们坐在一起,显得十分高兴。屋外下着绵绵的细雨,雨声和谈话声交错在一起,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师:江南的冬雨确实别有一番韵味。只是既然题目叫:江村暮雨图,“暮”字从你的文字中如何体现呢?作者又为何把冬雨放在垂暮?
(学生同桌讨论起来)
生:(同组另一同学站起,大家停止讨论。)文中写到“一味红黄”、“月晕”暗示天渐渐暗下,并写出了灯火的颜色和效果,显得很柔和,在屋外淅淅沥沥的微雨衬托下,给人一种很温馨,悠闲的感觉。而把冬雨放在垂暮,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整个环境的静谧。
师: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这份静谧呢?
生:(又一学生发言)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大家笑)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江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更何况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雨中。屋外惟有被微寒的濛濛冬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那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还在那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独自摇摆。江南的冬雨洒脱却不失柔美,微寒却不失温馨,在这垂暮时分,灰白蒙蒙,整个儿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她的降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飘逸的薄纱。这时最惬意的事莫过于躲在家中静静品味这份朦胧与细腻。或者两三知己,斟上酒尽情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环境的静谧,其实也是更好地展现了人心灵的宁静。江南的冬雨就应该是这样美,而我们生活的江南,也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
师:(学生和听课老师鼓掌)这真是一番灵魂的享受啊!此般如诗如画的境界,怎能不令人为之陶醉?怪不得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中会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得会胸襟洒脱起来,终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作者在这里还提到了一句诗,“暮雨潇潇江上村”,请大家看大屏幕有关介绍。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幻灯片:唐五代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李涉曾官至太学博士,颇有诗名。一天夜里,江上遇群盗,盗首问:“来者何人?”李涉随从答道:“李涉博士也。”盗首云:“若是李博士,吾辈不须剽他金帛,闻其诗名久矣,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李乃赠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学生思考片刻)
师:让我们想象诗人与绿林豪客相遇的场面,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人们印象中性格彪悍、暴躁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平淡温和了,而诗人也那么客气地赠诗一切是那么宁静而悠闲,这难道不是从一个侧面表现潇潇暮雨笼罩下的静谧江村迷人的魅力吗?
第三幅画
师:说完雨自然也要来说说江南的冬雪。江南多雨而少雪,即使下雪,也少有北方冬雪的粗犷。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雪,又给人怎样的独特感受?第三组的同学,该你们了。
生:江南冬雪图:不论是日暮的雪景,夜深人静后的雪景还是早晨的雪景都如同一幅幅的画,给我们讲述江南冬雪的美丽和迷人。
师:有一点很好,把这段文字在脑海中化作了一组连续的江南冬雪图。只是你说的美和迷人太笼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生:作者引用了四句诗。
师:很好。大家一定发现了作者在这小节中并不直接描写江南冬雪的样子,而是引用四句诗。请关注每句诗所描写的时间、雪下的强烈程度,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能否将这组连贯的冬雪图描绘出来?
生:“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描绘了日暮时分,天快下雪的情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入夜,梅花在月光下的影子像沙撒在雪路上,微雪也许还在飘着。夜深人静,风雪越大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样的天气,这么晚,行路一定很困难吧。到了第二天早晨,雪经过了一夜的飘舞已经积了厚厚一层,这时孩童欣喜的来报告,“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深雪中一枝红梅已经悄然绽放,与这白雪较相辉映,清新而富有生气。四幅画面时间是连续的,雪也是由将下,到小到大,最后停的过程。
师:分析地很细致,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很好。这些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写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作者却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来表现江南冬雪的美,这样表达有何效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这是一段实写下雪过程和场面的文字,效果又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作者引用诗句给予了我们比实写雪景的文字更多想象的空间。
生:作者引用诗句,使江南冬雪更富有诗意,也更传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境更美。
师:是啊,江南的雪,虽然演绎不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豪迈,更没有那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但却展现了“皑皑轻趁步,翦翦舞随腰”的韵致,足以让人们领略到江南丝竹般的韵味。下雪的夜晚,一壶热酒,一只小暖炉,静听屋外的飘雪静静洒落的声音,伴着几声犬吠也别有一番味道。清晨,孩童惊喜的报告白茫茫的寒雪中一枝红梅盛开,那是多美的画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幅如诗般美丽的画吧!
(师生齐读)
第四幅画:
师:江南的冬雨、冬雪令人如痴如醉,那无雨、无雪的旱冬是否了无生趣呢?第四小组的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没有冬雨的滋润,没有冬雪的点缀,晴空高爽,日光洋溢,喜欢徒步旅行的江南人在这样的旱冬愿意去郊外闲步逍遥,定能感受江南冬景的独特美妙之处。
师:我想一定会的。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江南的旱冬无雨无雪,天气格外的干燥。枯黄的草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给这个冷寂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活力。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在悠闲地散步,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的脸上,笑容显得格外的灿烂,有些人闭着眼睛,似乎是在感谢这特别的恩赐。
师:是啊,这份感觉对于我们每一个生活在江南的人来说都是那么熟悉,那么温暖。如此可爱的冬景,难怪作者也终于禁不住“引诱”,搁下笔,出去散步,好好享受这江南冬景!
师:在郁达夫的引领下,我们欣赏完这四幅江南冬景图,同学们现在能否概括出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景的特征呢?
生(自由回答):温润,生气,悠闲,诗意,明朗。
(板书:温润生气悠闲诗意明朗)
师:同学们,这就是美妙的江南冬景在郁达夫眼中的呈现。而他又用细腻、流畅、洒脱的行文将这份美的感觉奉献给了我们。其实,我们自己身边也蕴涵着很丰富的自然之美,你们感受到了吗?能否也用自己的方式把曾经感受到的最美的那幅画面展现给大家?可以是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首歌曲。这就作为我们这节课的作业吧。下课。
更多阅读
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视频和课件 新型玻璃名师课堂实录
于永正《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的教学视频和课件《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执教学校:济渎路学校七年级(4)班执教人:史佩霞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去年,中国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所有华人为之自豪。其实,有能力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作家不止莫言
《祝福》 课堂教学实录袁卫星 名师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板书:“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上一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获知,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教学实录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3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与反思】一段成长路一支安魂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教学实录金华四中 潘丽云授课班级:浙江萧山高桥初中初一(11)班授课时间:2008年10月17日师:这堂课我们要走近20世纪的文坛泰斗——鲁迅先生
《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及点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本文原载上海《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昌元执教时间:2011年5月31日;班级:金华市第一中学高一(2)班师:同学们好。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当时的通俗音乐圈里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