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街儿 南小街超市转让





北京叫“小街”的街道特别多,比如西直门南小街、月坛北小街、东直门南小街、北小街等等,住在每条小街附近的居民习惯亲切地称之为“小街儿”,熟悉小街儿的人们绝不会将此小街儿混淆为彼小街儿,就跟老北京在东城提四牌楼,那一定是东四牌楼,而不是西四牌楼;说单牌楼,那一定是东单牌楼,而不是西单牌楼一样。我小时候住朝阳门南小街儿那片儿,窄窄的小街儿无处不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小街儿两侧分布着院落、店铺、饭馆、药店和副食店。天蒙蒙亮,小街儿上还稀有行人,炸油饼和豆浆的香味就飘着往胡同钻,起早儿的人端着钢种锅打豆浆,锅盖反过来盛油饼,到家还是热乎的。这种早点铺在小街儿隔俩仨胡同就有一个,用不着为吃不上早点发愁,经常看见上学的学生花一毛二买一套火烧夹油饼,边走边吃,那叫一个香。



小街儿人最多的时候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将小街儿分成阴阳两半,上班上学的南来北往热闹非凡,常有“贱招”的学生们冷不盯打谁一下就跑,后边的撒腿猛追,随着铅笔盒稀里哗啦的响声一溜烟儿没影儿了。24路汽车打这过,售票员背着装车票的皮包前后门儿张罗,每一站都是头一个下车最后一个上车,缠着牛皮筋的红蓝铅笔熟练地在票上划着记号。虽然人多车多,窄窄的小街儿却也不显得多拥挤。小街儿最热闹的时候是春节前,副食店门口停满买年货的各种推车。有种竹子推车即能推孩子又能拉货,孩子在里面能坐能躺能站能走无比实用,老太太慢悠悠推着孙子来,买了东西又慢悠悠推着孙子去,一举两得。有些食品凭本购买,过年还有些特殊供应,售货员严格地在副食本上打着对勾,谁也甭占半点儿便宜。零散购买都在小街儿的副食店,大宗采购就得去朝阳门内大街的朝内菜市场,或者是东单菜市场和崇文门菜市场,看离哪近了。因为菜市场卖鱼的缘故,地总是湿漉漉的,人多很挤,走到那得小心躲闪别溅上泥汤子。排队的人挨人,熟人聊着天儿,盘算着买什么,还得盯着有没有人加塞儿,有加塞儿的后边就喊“别加塞儿嘿”,加塞儿的忙解释“他给我占着队呢”。买不同的东西要分别排队,为了快点儿,熟人占队是常事儿,有时队快到头儿了人还不来,占队的还真着急。



小街儿路西,东堂子胡同口那边儿有个工厂,专门生产自行车链条零件,孩子们叫它“8字儿”。走到那就能听见“咣叽、咣叽”的铸轧声和闻到一股铁味儿。孩子们到那就站门口看热闹,工人们也不轰。只见一条条铁板一会儿就排满整齐的“8”字形窟窿,而铸下来的“8字儿”又由另一道工序做成链条。附近的孩子谁手里都有“8字儿”和小铁轴小铁圈什么的。小街儿路东,什坊院胡同(1965年改叫盛芳胡同,虽然改了名,但是直到现在当地居民仍习惯称什坊院。这条胡同和旁边的大雅宝胡同以及对面的无量大人胡同和遂安伯胡同被金宝街占用,胡同基本消失)口上有个卖切面的,现压现卖,宽条、小宽条、窄条好几种,如果是夏天的下午去买切面再赶上排队,那叫一个热,都伸着脖子往遮阳篷底下凑。夏天小街儿路东店铺为防西晒,都在门前支起白布或蓝布的篷子遮阳,同时也为购物和行人提供了方便。从切面铺子往南,赵堂子胡同口上有个副食店,副食店卖的东西没有民族区别,只是在它旁边是卖羊肉的,人们叫它“羊肉床子”。一次和胡同孩子走到那,谁说了句大不敬的话,羊肉师傅拎刀追出来,吓得我们撒丫子一通儿好跑,从此以后长记性了。



禄米仓胡同口也有个副食店,人们叫它“二店”。南小街儿的副食店可能是按数字排列的,我不知道一店在哪,只知道二店和五店,可能别的店有人们别的习惯叫法,比如“羊肉床子”。小街儿附近的住户和北京其他地方一样,习惯按特点、样式、颜色或地名来称呼一些场所。演乐胡同附近上有个立新百货店,因为外墙涂成黄色,人们就叫它“黄楼”,其实不是楼,仅仅比旁边的建筑高点儿。什坊院胡同里有个卖油盐酱醋的小铺儿,因为在宝盖胡同口上,大家除去加它“小铺儿”外还叫它“宝盖儿”,路上碰见熟人问去哪,回答“宝盖儿”,那肯定不是去逛胡同,而是去小铺儿买东西。二店对个儿,永中中药店旁边有个酒馆,卖散装白酒,一毛一和一毛三一两不等,玻璃柜台里摆着拍黄瓜、拌心儿里美和粉肠之类的小菜儿,进门就闻到浓浓的酒香。下班的工人经常坐那喝两盅儿,大多是蹬平板车和拉三轮的。他们有的不买小菜,花几分钱买两块芝麻糖或从二店弄根黄瓜就能对付两口,主要是累了一天在那歇歇脚,扯扯闲篇儿,呆会儿回家再正经吃饭。一次我路过那,隔窗看见一个同学人五人六坐那喝酒,觉得挺逗,就偷偷进去猛地拍他一下,那人吓一大跳,傻了是的瞪着我,他一瞪我又把我吓一大跳,原来是同学他爸。第二天我跟同学说他和他爸是一模子出来的,同学撅着我说“是你呀,我爸差点儿神经了”。禄米仓胡同口往南有个绒线铺,叫新春百货店,里边儿围着玻璃柜台,后面是货架,摆着各色百货任由挑选。这种小百货商店,小街儿至少有四、五家,非常便民。绒线铺旁边不远有家理发店,周边住户剃头一般选在这儿,如果人多,就去西总部胡同口那个。小时候我总站在理发店转花筒灯下,仰着脑袋百思不得其解,里边儿的花条条都转哪去了。



南小街儿北起朝阳门内大街,南到建国门内大街,但是以前南小街儿南口就截止在西总部和东总部两条胡同口。西总布和东总部原本是一条胡同,叫总布胡同,后来为打通南小街儿,把胡同一分为二。从总布胡同往南,一直到建国门内大街,三百多米长这段街道叫方巾巷。方巾巷与东侧的贡院相连,是明朝举人去贡院应试的必经之地,因为举人们头戴方巾,所以这条路叫“方巾巷”。方巾巷南口东侧,现在国际饭店位置以前是个大空场,里面有座苏联援建的半成品楼房,后来与苏联交恶,专家连人带图纸走人,楼房搭不起来了,于是成了48路汽车停车场,小时候去北京站和长安街都要经过这儿。48路汽车烧煤油,车顶上有个忽忽悠悠的储气包特臭,每回到那都得捂鼻子。方巾巷两侧有些店铺,有一个叫“翰文斋”的文具店,上学时的用具和做手工用的电光纸都在这买。那时候北京冬天冷,孩子们的小手冻得全是“皴”,虽然家长准备了蛤蜊油,可贪玩的孩子谁也不抹。一次去翰文斋买电光纸,长满“皴”的手趴在柜台上,售货员还笑话我:“都中队长了,手怎么还这样”,弄得我挺没面子。



方巾巷所有建筑在南小街儿扩建中拆除,仅留下一座精致的灰色二层小楼。人们都知道后海北沿46号的宋庆龄故居,其实建国后宋庆龄在北京最初住所就是方巾巷这座小楼。小楼以前住着一个日本商人,1949年以后宋庆龄在此居住长达十年,幸运的是它依然存在,恐怕也是沾了孙夫人的光。

小街儿从南到北一公里多长,两侧胡同无数,四通八达,形成这一带的胡同群,无论走哪条,都能通往要去的地方。小街儿西侧胡同宽敞,大胡同多,像西总布、外交部街、东堂子、无量大人、干面、史家、内务部街,它们向西通往东单、米市大街、灯市口和东四。胡同里不乏深宅大院,算得上北京最好的胡同所在之一,许多古今名人居住在此,演绎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小街儿东侧胡同蜿蜒幽深,质朴含蓄。人们说雪后的筒子河角楼、夕阳残照的钟鼓楼和后海银锭观山是京味儿,其实最京味儿的还是平民化的东西,是胡同里悠长的一声吆喝,是坐在大杂院门口晒太阳的老爷子,是站在胡同口聊天的大妈和背阴处扎堆玩耍的孩子。南小街儿东侧就是这么一条条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胡同。
南小街儿 南小街超市转让

(文/三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0048.html

更多阅读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得这样好,游船戏酒,藕花丛中争渡。我料定是南方女子才有风致,北方女子是不会水的,或者应该说,她们不能与水

南 京 有 名 的 牛 肉 锅 贴 店 牛来牛往卤味牛肉锅

南 京 有 名 的 牛 肉 锅 贴蒋有记锅贴店(贡院西街店)标签:夫子庙清真  #蒋有记锅贴店(贡院西街店)#店址:龙门西街5号旁(近贡院西街) “老南京的最爱”。锅贴“个头挺大”,不知道怎么煎的,看上去“金灿灿”,模样“细细弯弯”,“像

席捷蛮女大闹南清国 蛮女大闹南清国

这「好动儿」要她不惹祸,简直比登天还难,  她莫名其妙的坠入陌生的南清国,  且还「住」在别人的身体里,真是荒谬!  她不畏守活寡的替人进宫当妃子,  更「小器」的让自己被打入「永冷宫」,  只是说也奇怪,自从她进宫且遇上他后,她就

越南人﹒南越人_迟方_ 越南人羡慕中国生活

好莱坞电影《猎鹿人》里有段越南共军兵临城下,南越败军仓皇出逃的情景,出逃者中除了丢净了面子的美国人,还有一批随主子而去的南越军官和大佬们。这些远走他乡的越南人,他们现在可好? 这家超市在越南文下面写着中文,没准是越南华侨开的

南北小街二十六 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

朝阳门内北小街地区一、朝阳门内北小街朝阳门内北小街,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十条,南至朝阳门内大街,全长1032米,南段宽42米,北段宽18米,路东半条街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高墙。朝阳门内北小街西侧是东四三条至东四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规矩

声明:《南小街儿 南小街超市转让》为网友萌面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