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内容提要 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须虑、枸樚、構樚、舳艫、杭、舸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须虑 枸樚 構樚 舳艫 杭 舸

李白《行路难》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李白怀着伟大政治抱负受诏入京,皇帝却不能任用,被变相撵出了长安,他不甘消沉,“拔剑四顾”,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首诗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如果用这两句诗描写古代越人,也是非常贴切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越人习水便舟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淮南子·齐俗训》说:“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越王勾践也说:越人“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地多水,民谙水性,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常以船为运载和交通工具。正因为如此,越地的造船业一直比较发达。7000年前的河姆渡已发现水上的交通工具独木舟和船桨。越王允常时期的造船业,不仅构造技艺高超,在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方面也远超于以往。据《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记载,楚联合越等国伐吴,越大夫胥犴劳楚王于豫章(楚领地,今江西南昌),越公子仓还赠以乘舟,并随楚水师攻吴,证明越国船只数量不少,既能装备水军,又能以大型乘舟赠送他国。至句践时期一次就能调集“戈船三百艘”,又能“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越绝书》)。至公元前312年,越更能向魏赠送舟三百艘(古本《竹书纪年》)。如此发达的造船业,都是在古越人造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越绝书·吴内传》载:“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须虑者,越人谓船为‘须虑’。”这可以与壮侗语族对船的读音进行比较:?u²、l?²(壮语)、zu²(布依语)、h?²(傣语)、lo¹(侗语)、søn²(仫佬语)、lwa¹(水语)、zon²(毛南语)。可以设想,远古时代古越语称船为zul?,被写成汉字,便是“须虑”。

汉语中有一个词是“舳艫”。传统的解释是,船头和船尾的合称,因以指船。这是误读了《说文》。《说文》原文是:“舳,舳艫也。汉律名船方长为舳艫。一曰舟尾。”《说文》首先把“舳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释,意思是“船方长”,即长方形的船;然后又把“舳”的另一种说法提了出来,说可能是“舟尾”的意思,语气不太肯定。事实也说明,后一个解释并未得到人们认同。《小尔雅·广器》就说:“船头谓之舳。”《五音集韵》:“舳,舟首。” 左思《吴都赋》:“弘舸连舳,巨舰接艫。”李善注:“舳,船前也。”两种解释针锋相对。笔者认为,“舳艫”就是“须虑”的另一种写法,是古越语zul?的对音,本义就是船。

《广雅》收录有“枸樚”、“構樚”(原文木旁皆作舟,下同),释曰“舟也”。王念孙疏证:“《集韵》:‘枸樚,大艑也。’《吴志·吕蒙传》云:‘尽伏其精兵構樚中。’《艺文类聚》引《物理论》云:‘工匠经涉河海,为枸樚,以浮大川。’《北堂书钞》云:‘豫章構樚洲在城之西南’作‘構樚’,大艑之处。《水经·赣水注》作谷鹿洲。并字异而义同。”所谓“艑”,《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吴船曰艑。”所以“枸樚”、“構樚”就是吴越地区对大船的称呼。

在汉语中,“舸”可以认为是壮语?u²(船)、傣语h?²(船)的密切对音。《方言》卷9:“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王念孙《广雅疏证》:“舸者,洪大之称。门大开谓之閜,大杯谓之閜,大船谓之舸,义相近也。”由此,“舸”与“舼”、“航”、“杭”为同义词。舼读hong,《尔雅》:“舼,舟也。”[晋]傅玄《正都赋》:“然后戒水军,遵川流,越舼泛,吴榜浮。”航,《方言》卷9:“舟,自关而东或谓之航。”左思《吴都赋》:“于是乎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舼、航、可与壮语hu?¹(大)、布依语?u?¹(大)比对;这种吴船比较大,故称。《方言》所谓“凡船大者谓之舸”,说明“舸”(包括改为舟旁的“枸樚”、“構樚”的首音)也是由hu?¹(大)、?u?¹(大)而来。

“杭”,《说文》词条未收,“抗”条下作异体字收入,《正字通》释为“航”,王逸注《楚辞》释为“度”,《汉书音义》释为“船”。《集韵》:“《说文》:斻,方舟也。或从舟。”将“杭”释为“方舟”,可能来源于古越语。因为《方言》卷9记载:“舟,自关而东或谓之航。”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
余杭为秦始皇所立之县。隋于余杭县置杭州。“余杭”得名有两说:一说夏禹八年,南巡至此,因名禹杭。杭者,方舟也。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后讹禹为余。一说大禹到会稽(今绍兴)赴诸侯大会,在今杭州“舍杭登陆”,舍其余杭于此,因称“禹杭”,后来演变成“余杭”。实际上大禹不可能到过浙江。禹其母名女狄,说明是戎狄,二地相距数千公里,中有千山万水,在古代交通状况下,禹没有到达浙江的条件。按以上两说,“杭”之为舟,皆同;释“余”一曰禹之讹,一曰剩余之余;都是以汉语解释“余杭”,这是靠不住的。

据《越绝书·请籴内传》记载,吴王夫差被擒处的山也叫“余杭”,而《越绝书·吴地传》和《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作“秦余杭山”,即今苏州市西北阳山;靠近太湖,与杭州不是一地。《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吴国有一种船叫馀皇:“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史记·吴太伯世家》记同一件事,则曰“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看来“余杭”也可与“馀皇”挂钩,应该都是古越语。《广雅》写作“艅艎”,释曰“舟也”;《集韵》:“艅艎,吴大舟名。”。《玉篇》:“艎,吴舟名。” 艎,也可与壮语hu?¹(大)、布依语?u?¹(大)比对;这种吴船比较大,故称“皇”或“艎”。至于“艅”,《汉语大字典》指出:“金文中‘艅’为人名、地名。”如此,“艅艎”即余地建造的大船,或一个叫余的人建造的大船。

“船”,《释名》音训为“循”(上古音ziw?n),古音与布依语zu²(船)、仫佬语søn²(船)、毛南语zon²(船)相近,因此也来源于古越语。有意思的是,“船”表音的右边偏旁还从“公”或“工”,这便意味着汉语“船”又与壮语?u²(船)、傣语h?²(船)有联系。 “船”既与布依语zu²(船)、仫佬语søn²(船)、毛南语zon²(船)相近,又与壮语?u²(船)、傣语h?²(船)对应,这是“船”源于古越语的力证。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遗憾的是,网络页面在显示国际音标时,会出现乱码。这个问题将待此书正式出版时解决。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9656.html

更多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训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百川教育【诗词阅读】八年上册诗词(六)★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6题》(13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古诗词抒发理想抱负的诗句 远大理想抱负的诗句

1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赵翼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

千古名句大全 怀才不遇的千古名句

李白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声明:《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为网友心中带点小风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