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一、选择题
读“我国某景观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应为我国的(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
2.该地区地貌景观特征是( )
A.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B.地表崎岖,岩石裸露、沙漠化
C.土壤贫瘠,形成红色荒漠
D.植被稀少,广布沙质和砾质荒漠
3.该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原因是( )
A.地表长期风化的结果
B.流水的冲积作用形成的
C.风力沉积的结果
D.内力作用的结果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表沟壑纵横,可以判断为黄土高原。第2题,从图中可知,该地区地表破碎,千沟万壑。第3题,该区深厚的地表覆盖物为黄土,是风力搬运的物质沉积的结果。
答案:1.B 2.A 3.C
下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据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凌汛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D.泥石流频发
5.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第4题选B。由乙图对照甲图不难发现,B区的人口密度达到了47人/平方千米,而合理的承载力应是10人/平方千米,从而得出第5题选A。
答案:4.B 5.A
(2008年高考海南卷)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6~7题。
降雨 量 (mm) | 降雨 强度 | 混交林地 | 坡耕地 | 荒草地 | 油松幼林地 | ||||
径流 量 (L) | 泥沙 量 (kg) | 径流 量 (L) | 泥沙 量 (kg) | 径流 量 (L) | 泥沙 量 (kg) | 径流 量 (L) | 泥沙 量 (kg) | ||
33 | 弱 | 111 | 0.1 | 155 | 41.3 | 153 | 4.7 | 154 | 18 |
14 | 很强 | 29 | 0.5 | 327 | 39.4 | 71 | 0.8 | 212 | 25 |
19 | 强 | 28 | 0.3 | 113 | 1.2 | 51 | 0.4 | 52 | 0.6 |
6.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7.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由表中数据知不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是不同的,这是解答该题的突破口。第6题,解答本题应提取题干中“相同降雨强度下”的信息,然后选择任意一栏做泥沙量的比较。如从泥沙量来看,选择第一栏比较:混交林地(0.1)<荒草地(4.7)<油松幼林地(18)<坡耕地(41.3)。第7题,从不同植被覆盖下对水土的保持能力来看,混交林地、荒草地的水土保持能力较高,这也是当地的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比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要好得多的原因。坡耕地的泥沙含量最大,所以开垦坡地不利于改善当地生态。从混交林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可知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从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数据比较可知④说法太绝对。
答案:6.D 7.B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其中典型地貌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据此回答8~9题。
8.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 )
A.①B.②C.③D.②③
解析:选C。塬面为平坦较宽阔的黄土高地。
9.对黄土塬的治理措施是( )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B.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D.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解析:选A。治理塬面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10~11题。
10.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A.正相关B.负相关
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解析:选B。由图可知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减少程度越大,因此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呈负相关。
11.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D.东北地区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解析:选D。我国西北地区以风蚀为主;东南丘陵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西南降水多,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2~14题。
12.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13.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少
14.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上面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第12题,分析图中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变化线可知C项正确。第13题,当坡度超过40°时,可知大气降水与坡面的夹角变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少,从而导致侵蚀强度下降,故D项正确。第14题,坡面造林的重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应建在鱼鳞坑的上边区域,故选B。
答案:12.C 13.D 14.B
15.读图,为促进b地区(阴影部分)农业发展,应该( )
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山羊养殖
C.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水稻、茶叶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解析:选D。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应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农林牧综合发展。
二、综合题
16.下图是由于人类不遵循生态规律,造成人口、粮食、生态环境之间恶性循环的示意图。请把有关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字母所在的位置。
备选答案:①盲目开垦草原 ②人均耕地减少 ③地力减退 ④围湖造田 ⑤肥料短缺 ⑥灾害加重 ⑦生产条件恶化 ⑧毁林开荒
解析:由于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粮食短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便通过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途径来扩大耕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结果使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失调,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加重了自然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使农业的生产条件恶化,土壤肥力下降、生产条件恶化使得农田肥料更加短缺,粮食的产量很难提高甚至下降,进而使缺粮食问题更加严重。由此可以看出,人类要发展生产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势必要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答案:A-⑧ B-④ C-① D-③ E-⑤
F-⑥ G-⑦ H-②
17.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见图甲。
材料2:图乙表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材料3:下表是图甲中A—B线上某乡的有关材料。
自然环境 | 海拔高度(m) | 1600 | |
年降水量(mm) | 350 | ||
≥10℃积温(℃) | 2997 | ||
土壤侵蚀强度 [t/(年·km2)] | 5200 | ||
植被 覆盖率 | 1900年 | 较高 | |
2005年 | 显著降低 | ||
灌溉面积 (hm2) | 0.0 | ||
人均耕地 (hm2) | 1970年 | 0.57 | |
2005年 | 0.23 | ||
每公顷土 地投入成 本(元) | 4185 | ||
土地产值 (元/hm2) | 5610 | ||
耕作方 式变化 | 1955~ 1980年 |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 |
1981~ 2005年 | 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
(1)根据材料1,从B至A反映出________和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经济地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当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_____________。当年降水量在______________毫米时,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3,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________区,耕作制度是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的原因及人地关系状况。第(1)题,从广州到银川,既反映了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也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同时还穿越了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第(2)题,根据图乙可知,降雨侵蚀力在降雨量低于300毫米时比较低,在高于300毫米时显著提高,高于530毫米时更加增强;而森林的水土保持力在降雨量小于50毫米时变化较小,大于450毫米时显著提高。第(3)题,该乡年降水量为350毫米,≥10℃积温为2997℃,为中温带,干湿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作物一年一熟。第(4)题,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应信息,并根据所表现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答案:(1)纬(经)度 经(纬)度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2)较低 300~450 增强
(3)半干旱 一年一熟
(4)存在的问题: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②垦殖过度,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
协调措施:①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②治理水土流失;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④调整农业结构;⑤政府支持;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⑦控制过度放牧;⑧(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
18.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是 。
(3)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知我国主要河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小以及治理面积。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调动思维,全面评估我国不同区域水土流失成因状况,注意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进行对比。第(1)题,长江流域面积大,降水多且集中,植被破坏严重,因而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第(2)题,松花江及珠江流域植被覆盖好,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第(3)题,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较差,因而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答案:(1)(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来分析)长江流域面积广;地处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大且暴雨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2)植被覆盖率较高
(3)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