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宗之“四种意趣四种密意”和密法之“六边四理”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说元音老人

显宗之“四种意趣四种密意”和密法之“六边四理”(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说元音老人

智藏按语:初学者往往对浩如烟海之显密经论无从入手,学习起来也是觉得佛法很多地方也会“自相矛盾”而摸着不头脑,其实这是不懂得佛法的宣说特点的表现,若要通达显密,圆融妙理,应该了达:显宗之“四种意趣四种密意”和密法之“六边四理”,如此则顿感“显密之圆融,佛法之无碍”,真是:如阶梯次第而上,如甘露除饿解渴,如妙药对症祛病...虽然法无定法,然自有一条清晰脉络来贯穿九乘次第;虽林林总总,然终归海纳百川,终归一处!

-----------------------------

(一)《解义慧剑释(9)》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九课

现在继续讲四法依,前面讲了不依人而依法和不依句而依义,下面讲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这是第三个问题,也就是说意义分了义和不了义两种,我们应该依了义而不能依不了义。

庚三、不依不了义而依了义:

悟入意义时,知了不了义,

不依不了义,而当依了义。

在悟入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意义的过程中,大家首先要知道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因为佛陀也讲过,他讲的法中有一部分是了义的法,有一部分是不了义的法,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深入闻思经论,务必弄清它们之间的界限。《赞不可思议中观论》云:“诸法之空性,亦称为了义;若说生灭等,有情生命等,世俗不了义。”意思是说,一切诸法之本性——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胜义谛是了义,而生、灭、有情、生命等世俗谛是不了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有关论典中还这样讲,从第二转法轮的角度来讲,胜义谛是了义,世俗谛是不了义;从第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讲,现相和实相统一的境界叫了义,现相和实相不统一的境界叫不了义。大家在分清了义和不了义的基础上,还应依止了义而不依止不了义,因为不了义法只是佛陀为了引导某种根基的众生而宣说的暂时方便方法。

如果真正懂得了义与不了义,就再不会觉得佛陀的金刚语前后矛盾。现在有些讲经说法的法师和一些居士根本不懂了义和不了义,他们始终认为:佛陀在这里说此法存在,在那里却说这个法不存在,这分明是自相矛盾。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中讲,分清了义与不了义是开启佛陀教法密意宝藏的钥匙,正因为他们没有这把钥匙,所以很难开启佛陀所宣讲的正法宝藏。因此,大家一定要通过精进闻思掌握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别。

对这个问题,我只不过是简单叙述了一下,希望大家能参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等大德的教言来作进一步地深入了解。

佛陀遍知已,随众界根意,

犹如阶之梯,宣说乘次第。

大家都知道,佛陀能了知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万法,也就是说佛陀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能彻见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涵摄的林林总总的法。正因为佛陀对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想法、爱好)等无不了如指掌,所以佛陀广转法轮普摄群机,而并未用一种方法来度化所有众生。如果一种法就能度化所有众生,那佛陀也没必要转八万四千法门,他只需要转一个空性法门或只劝大家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有些净土宗的上师说,佛陀所说的法全部是念阿弥陀佛的法,那这样佛陀只要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转那么多的法没有任何必要。众生的根基确实不相同,有些以念阿弥陀佛来度化,有些通过修行密法来获得成就,有些则应以其他法门来引导。

总体讲,佛陀宣说了大小二乘,《无垢虚空经》云:“相合众意乐,我说有二乘。”意思是说,相合众生的意乐,我宣说了大乘和小乘,当然密乘也包括在大乘当中。其实,乘的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安立。按宁玛巴的观点,因众生的根基有九种,故佛法也分九乘,其顶峰则是无上大圆满。但这也不是绝对固定的。《楞伽经》云:“乃至心流转,乘边无穷尽。”意思是说,乃至众生的心没有灭尽之前,乘的分类就无边无际,即根据各类众生的根基,便可安立各种不同的乘。对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所宣说从下到上的不同乘,我们可以用阶梯来比喻,沿着这个梯阶就能一步一步到达佛法的顶峰——究竟了义。由此可见,从声闻乘到无上金刚乘之间所有乘的安立都非常有必要。

因此大家应该明白,佛法中无论是浅显易懂的道理,还是非常深奥的道理,都非常殊胜。虽然如此,在了不了义中,我们还是应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这就是智者的选择。

念及何用意,秘密意趣八,

依词以量害,必要说亦有。

有人这样想,既然佛陀在转法轮的过程中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那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呢?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的方式就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所谓不了义,就是原原本本从字面上去理解,势必有量理的妨害;而这样宣说的意图或用意也很明确;且非常有必要这样宣说。有必要、用意、以理能害三个条件,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不了义。反过来,不具足这三种条件的,就叫了义。

有人碰到解释不清的法义的时候就说:这个法不了义,那个法不了义……我看到有些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也是一遇到自己稍微理解不了的,就断言:“不能这样理解,这是不了义法。”其实了义与不了义法非常难以区分,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就不一样。要知道了义与不了义,我们还应了知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不过,这里主要从不了义的方面宣讲。

四种秘密是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和转变秘密。首先讲令入秘密:通过方便宣说让不信上道上理的人趣入上道上理,这就叫令入秘密。比如佛陀在有些经典中说,色法等外境存在,其实,其用意是指显现分;如果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色法存在,那就有观察无方微尘的正理等的妨害;佛陀这样宣说的必要,是为了让声闻乘者趣入大乘,因为一开始就讲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全部是大空性,他们就会因害怕而不接受。同样的道理,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还讲补特伽罗我存在等。诸如此类的就叫令入秘密。

其次讲相秘密:佛陀在相关经典中说万法唯识、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其用意是指名言万法皆是心的幻变、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以及安立三法相的方式。当然,以大乘究竟了义的观点来衡量,万法唯心、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安立三自性等说法都不成立,它们都有正理的妨害。其必要则为,让唯识宗的所化众生通过这种方式趣入佛法,然后逐渐趣入中观正道。这是相秘密。

第三是对治秘密:有些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很殊胜,因此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说,我那时转成拘留孙佛。如果现在还有人觉得,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缘故,他在所有的佛当中最低劣,那就可依这种方式来对治。或者,有人轻视正法,佛陀则说如果对恒河沙数佛陀恭敬承事供养,则生起大乘的证悟。诸如此类都叫对治秘密。

最后是转变秘密:简单说,就是还有言外之意,比如《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表面上看父母应该杀掉,国王、婆罗门、沙门、眷属都应该摧毁,只有这样此人才能获得清净的果位。其实,“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的戒禁取见;“境”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指可以成佛。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秘密,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应该这样理解,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所谓的意义有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等诸多分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这种表达方式。

下面讲四种意趣,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所谓平等意趣,指诸如世尊立足于法身平等或一切万法在法界中平等的用意,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其必要则为断除轻蔑佛陀;但并非建立一个相续,否则就有正理的违害。其实,从法界平等的角度来讲,不仅释迦牟尼佛与拘留孙佛无别,就是所有众生与佛陀也无二无别。这是平等意趣。

别义意趣与前面讲的相秘密相同。

所谓别时意趣,比如念一句咒语或佛号当下就能成佛,其实并不是真正当下就能成佛,而是指过了一段时间或因缘成熟后才能成佛。有些人可能这样想:“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也是别时意趣?很可能这是不了义的说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经的时候,嘎多堪布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能是不了义的说法,这应该属于别时意趣当中。”后来法王狠狠地批评,还讲了很多道理,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别时意趣当中的不了义法。前辈大德中,如竹庆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等,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言,以前学《净土教言》的时候我也讲过这方面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念佛往生是别时意趣,今生根本不能往生成佛——所有事情都用“不了义”来乱套的话,那就非常麻烦,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区分的智慧。

第四个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说,有些人觉得世间当中布施最殊胜,他对布施有特别强烈的执著,针对这样的毛病,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就说:布施是下等的,持戒更殊胜。有些人觉得唯一持戒最殊胜,其他善根都下劣,于是佛陀就在有关经典中或赞叹忍辱或赞叹精进。这些都是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的不了义法。

在阅读佛经论典的时候,尤其是显宗的经论,如果我们能把了不了义完全区分开来,那对经论学习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否则就会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样,虽然大多数人研究经论的时间没有、兴趣也没有,但有时间、有兴趣的个别人却一直在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具有这方面的辨别能力和智慧。以前我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时候,就多次要求大家对这一部分一定要弄清楚,如果没有懂得,那就会歪曲佛陀真正的教义,所以大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是故四派至,究竟金刚乘,

下未证悟分,上者明抉择,

因此,从显宗的四派[1]一直到究竟金刚乘[2]之间,下面的宗派没有证悟的部分,上面的宗派明明白白已经作了抉择。就像《智慧品》所讲的那样,上上乘的智慧远远胜过下下乘的智慧。比如说,有部宗和经部宗所承认的无分微尘,唯识宗完全能破斥无余;唯识宗所承认的自明自知的心识,用中观宗的理证也完全可以摧毁;中观宗的一些细微执著,尤其是对光明如来藏不懂的部分,依靠密宗特别是大圆满的教言就能完全了解。

可能极个别居士对大圆满(阿底约嘎)的信心并不是很足,其实这就是自己的业力所致,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诽谤,通过如理如法的闻思,就会知道无上密法在整个教法当中是唯一的如意宝。简单举一个例子,显宗只说每一个众生的心本来是佛,而且所谓的佛,是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讲的。但对如来藏的描述方面,虽然显宗最了义的经典也说过,但却像29号的月亮一样,并没有说得非常清楚;而到了密宗、尤其是无上大圆满,通过上师的窍诀就能完全明白如来藏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样。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诽谤大法。

依教理更成,见而持了义,

天鹅水析乳,智者游教海。

其实,上上乘更为殊胜的道理,完全可以通过教证和理证来成立。尤其是,如果我们学过《大幻化网》等密续,那内心中一定会生起无上密法的加持,而且对无上密法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也完全能了知,所以大家都应受持密法。在这里虽没讲很多理论,但一定要明白这样的窍诀。

有个别人可能是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再加上从小就遇到小乘的法,于是觉得小乘法最殊胜,而对其他了义的大乘显宗、密宗全部排斥,这是很可怜的。现在极个别国家的部分法师,只听过一些小乘的法,除此之外并没有学过其他佛法,所以他们只承认小乘,不但小乘以外的法一概不研究,而且还一口否认,这非常不好。当然密宗当中也有极个别比较过分的上师,他们对显宗的教理根本不了解,只了解大圆满的部分道理,却口口声声都说“我们才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应该像佛陀所说的那样:遵循次第学习,这非常好。有时候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法王如意宝,因为他老人家既给我们宣讲了因果不虚和轮回痛苦等最基本法理,也宣说了比较深的中观和因明,还传讲了最甚深的无上大圆满。为什么说现在藏地是佛法的宝地?其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藏地极个别法师也很片面[3],他们除了懂得密宗的部分修法之外,对显宗的了义不了义等教理一窍不通,这样之后,他们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会远离正法。比如有些人对因果不重视,说一切都是心的本性,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于是就随便吃肉、杀生、邪淫,等等,有很多过失。

所以我们对佛法的次第首先要明白,然后还要了知:显宗里面中观最殊胜,密宗当中大圆满最殊胜,而且所有法当中,这些最了义、最精华的法,自己还应终生修持。就像天鹅,即使水和奶汁交融,也有能力把它们区分开来,并把奶吸进腹中。所以智者依靠自己的智慧、福报,还有善知识的窍诀引导等因缘,就可以在整个佛法大海中尽情畅游、享受。而愚笨、没有福报或没有闻思过的人,他们所享受的佛法却是片面的,这非常可惜。所以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生起定解:佛法最精华的部分千万不能放弃。

甚深金刚乘,六边四理印,

传承窍诀伴,无垢理抉择。

这里讲无上密宗金刚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了解。当然,密宗当中完全不了义的法是没有的,但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金刚持所宣说的教义也有不同。

其实,依靠甚深金刚乘的密法,利根者即生就可以获得成就,稍钝的,或七世、或十六世也可以获得成就。但现在有极个别学显宗的人认为,密宗即生成佛或即生成就不合理,其实这种说法是对佛法的加持和道理一无所知的邪见所致。不仅密宗当中即生开悟的多,而且显宗也有这种现象,这个问题以前也宣说过,这里不广说。总而言之,密宗金刚乘是一切诸乘之顶,非常殊胜、非常深奥,所以低劣根基的人很难接受。

这样的密宗金刚乘可以通过六边、四理来了解。前面讲显宗通过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来了解,而密宗金刚乘是以六边四理来了解,也就是说这是能通达的途径。

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印度,当时南方朗朝高级佛学院有一位仁格活佛,以讲考的方式向法王作法供养。他对自宗、尤其是对密法的信心非常大,这在讲考的过程中也自然流露出来。他对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很多殊胜教言一直赞叹,说:“我们前译宁玛巴的大法,不但具有六边四理的印持,还有传承上师的加持和摄受。”当时我们听的人心里都非常舒服,觉得他很了不起。

所谓六边,是指了义、不了义、意趣说、非意趣说、文从顺义、文义悖谬。一般从生起次第的角度来宣讲的,叫不了义法;以有相圆满次第的方法来宣说的,叫了义法。有意趣说是指有众多意义,也就是有一些密意的说法;非意趣说是没有任何其他密意的说法。文从顺义就是世间的说法和论典的说法相符合的教言,其文字和意义完全一致;文义悖谬,“悖”是矛盾、相违,指世间不共称、论典也不共称的说法,比如在密宗当中,双运和降伏就以阿拉嘎拉等其他不同名称来表示,这就是不共称的说法。这是六种边。

闻思密宗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达六边,如果六边的法理没有懂得,密宗的意义就很难了解。但是很多人在密宗的教理方面闻思得并不是很多,所以我在这里广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四理就是下面讲的词义、总义、隐义和究意义,具体内容下面会讲。颂词的意思是说,要想通达密宗的教法,就一定要具足这四种理。当然还要依靠上师的窍诀或教言,如果离开了上师的教言,那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就非常困难。禅宗为什么有这么多开悟者呢?其实就是依靠上师的教言,或者说离不开上师的表示法。密宗也是同样,上师的教言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想通达密宗的教理,就必须依靠上师的教言和无垢的理证。

诸法本清净,大等性双融,

依凭二正量,抉择之真义。

一切诸法本来都是大清净和大等性的本性,也就是说这两者本来无违双运,这在《大幻化网》里面有详细宣讲。当我们以显宗的两种正量来抉择的时候,一切万法也都是平等与清净的大双运,也就是说,这样的道理以观察胜义量和观察世俗量完全能抉择、证实,可见密宗的所有道理以显宗之理都能成立。因此,极个别的显宗法师和学显宗的人再也不能这样认为:你们密宗以量不成立。其实,真正以因明和中观的量来抉择,密宗的道理没有一个不成立。所以大家一定要坚信,密宗里面所讲的这些法,就是佛法中最精华、最甚深的部分。

显宗及生起,圆满大圆理,

词总隐究竟,无违入此要。

这里讲上面所提到的四理:随共同乘之句义,随生起次第之总义,随有相圆满次第之隐义,随无相大圆满或随彼果之究竟义。悟入这些要点,就会明白双运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这是要义。

深得解了义,胜慧诸佛子,

持无尽法藏,教法证法幢。

如果依靠闻思与上师的窍诀,真正对显宗密宗所宣讲的道理生起了坚定不移的定解,也就是说真正理解了,那这样的智者就像转轮王之子一样,是名副其实的如来法太子。即使大家对显宗密宗所宣讲的甚深道理并不能完全通达,但只要自己对上师和佛法有至诚的信心,并经常祈祷自己的根本上师,认真修持上师所传的直指心性的窍诀,这样的人也是“转轮王之子”。他们都能获得无尽法藏,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最精华、最珍贵的道理他们都能受持,也就是说他们是真正受持教法和证法的法幢(弘法者),就像我们上师如意宝一样。

我有时候想,法王如意宝一生的所作所为真的不可思议,他老人家既通达显宗又通达密宗,不但通达教理还通达窍诀,不仅通达而且还以慈悲心全部传授给我们,而且并不是在词句上,还具有意传加持。遇到这样的上师,我们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无比的欢喜。

我想在座的道友,以后肯定会有这样的人:不仅自己通达密法中认识心性的教言,而且还能将这种认识和证悟通过各种方式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人就是如来教法的真正获得者、受持者与弘扬者。否则,光是口头上说得漂亮,自己一点也没有行持,不要说密宗净等无二的见解,连显宗基本的无常观、出离心也没有,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弘法者,这叫做鹦鹉学舌,并非难得的善知识。

所以不管是善知识也好,或者是一般的普通道友,大家首先应该从内心当中对密宗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然后再通过前面所讲的方式来了解密宗的教理,之后还要有上师窍诀的陪伴,这样的因缘聚合之后,就应认识心的本性,认识本性之后还要不断修持,如果不修,那临死的时候恐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我们的心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被各种分别念和恶习不断地熏染,要想从中出离,认识心的本性的境界就要得以稳固,这样之后,我们才能成为如来教法的真正弘扬者。

[1]小乘的有部、经部,大乘的唯识、中观。

[2]外续部的事续、行续、瑜伽续,内续部的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

[3]当然,在藏地并没有只受持小乘法而不受持大乘法的情况。

--------------------------------------------------

下节选自:解义慧剑释(8)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讲

庚二、不依句而依义:

闻法而思维,依义不依句,

通达所诠义,何说皆无违。

前面讲依法不依人,但法分为词句上的法与意义上的法两种,比如说大悲心,它的真正意义是内心缘一切众生所产生的无上悲心,而词句只有文字,也就是“大悲心”。但有些人认为词句就是法本身,所以听闻以后一直耽著词句,对它真正内容根本不去触及,这非常可怜。所以,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以后,还应详详细细地思维,一定要通达它的意义,而词句并不是很重要。因为不管词句美也好、不美也好,这对解脱并不重要。如果我们是歌手,或者要听歌,就要看唱得好不好听,但我们现在是想获得解脱,所以词句并不是很重要,而词句所表达的所诠义才至为关键,因此一定要通达意义

所诠的意义如果已经通达,那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都可以,好听的语句也可以、不好听的语句也可以,用四川话表达也可以、江苏话表达也可以。话不重要,不管是宁波话还是四川话,或者说藏语或汉语,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它的意义能不能通达。比如说大悲心,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都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懂得它的含义;如果没有通达,那词句再好听也没有用。所以大家都应遵守第二依——依义不依句。

为了义欲说,命名而知彼,

复勤戏论句,如得象寻迹。

一般来讲,世间中首先是为了了达某种法的意义,然后命名老人才对它取名,并进而运用、分析。至于怎么样取名、怎么样诠说,我们在讲《量理宝藏论》第五品----观能诠所诠的时候已经详细讲过。任何一个法都是为了通达它的真正意义才给它命名的,如果通过运用名称已经明白了意义,那词句好与不好都没关系。因为,词句好内容就好,词句不好内容就不好,并没有这种说法。

如果像胜论外道所认为的那样:依靠物质的力量来运用名词或名称,那物质的质量好一点,它的名称就会好一点;物质的质量差一点,名称就会差一点。这样的话,漂亮的人就有好的名字,难看的人就有不好的名字,但世间往往不是这样,甚至相反。所以,名称跟人不一定有无则不生的关系。

因此这里说,如果我们以任何方式已经通达了它的意义,那词句的戏论或者说对词句的各种耽著都可以不关心,因为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比如“现空双运”,通过任何一种语言已懂得了它的意义,这就可以了。又比如“大悲菩提心”,不管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已经懂得了它的含义,我说法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不仅是我说法的目的,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目的也是让众生通达它的意义,只不过暂时依靠词句的戏论而已。如果完全通达了它的意义,还需不需要词句呢?一点都不需要。就像一个人丢了大象,最后大象已经找到了,但他还要千辛万苦在别的地方去寻找它的脚印,这有没有必要呢?根本没有必要,不然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多此一举。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任何一种方式已经懂得了它的意义,这就可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般若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般若经》乃一切佛经的根本,如果舍弃《般若经》再去寻找其他佛经,那就根本找不到,这就像没有树根还去寻找树叶一样,是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分别念永无止境,没有必要再增加,到一定的时候,一定要通达它的内在含义。

耽著词句繁,妄念增无尽,

由此背离义,凡愚徒劳因。

如果我们一直一味耽著词句,不断增长妄念,那就会完全离开原来的本意。但世间愚痴的人却经常这样徒劳无义,一辈子都在咬文嚼字,整天都在研究、探讨。我有时候看见一些学术界的人,觉得他们特别可怜。比如我们说“菩提心”,他就会问:“菩提心在《奥义书》里面有没有记载?印度历史上有没有记载?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是什么时候来到藏地的,在这个时候有多少学者有不同观点?按照考古学应怎么承认?唯物论怎么承认?……”每天都一直这样增加戏论,最后堕在云里雾里不知方向,非常可怜。当然,没有词句要想知道所表达的内容,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词句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直纠缠。

为什么禅宗讲不立文字?这也有其甚深密意。《坛经》云:“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实际上六祖完全已经大彻大悟了,只是为了打破众生对相的执著,才如此示现而已。其实不立文字的说法在无上大圆满中也有,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对文字的戏论就有着重的辩驳,《如意宝藏论》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就非常多,如:依靠宗派而增加分别念、依靠辩论而增加分别念、依靠各种文字或诗学而增加分别念……这些都没必要。所以,一切学佛者应将通达意义放在首位。

现在世间上的人并不是这样,他们只看文笔好不好、措辞优不优美、词语搭配是否得当,整天都这样分别。有时候读一篇文章,也一直在文字上找毛病,或者在文字上赞叹,对所讲的内容一点都不靠近,这种情况非常多。

因此,学习佛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懂得:不能依靠人而要依靠法,法有文字上的法、意义上的法,我们一定要依靠意义。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所证悟的意义非常深奥,不说现空无别这样高深的境界,就是无我、无常等小乘行人一心修持的道理,如果在内心当中真正慢慢去体会、修炼,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真的,如果将无我、无常等道理贯穿到实际生活当中,那很多痛苦和烦恼都会顿然消失无余。

现在很多人每天都在增加分别念,各种各样,没完没了,其实这就像小孩堆砌沙屋一样,最后自己也根本不知方向。即使出家已经当了很多年和尚,如果天天都是增加分别念,而没有在意义上下功夫,那也修不成。为什么有些出家人还俗,最后还生邪见?这就是没有在意义上下功夫的原因导致的。如果对上师所讲的教义每天都在意义上好好思维,肯定你的相续会有所改变,但世间凡愚却背离了真正的意义,这非常可怜。为什么很多人的分别念一直增加,其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大家一定要在意义上下功夫。

用树之一词,境等外无止,

仅此亦知彼,名言必要已。

如果在意义上没有下手,光是从文字上寻找它的答案,那就有很大的困难。用一个比喻来说,比如“将树拿来”,那就会:是东方的树还是北方的树?是南方的树还是西方的树?如果是北方,那是东北还是西北?……从方向上讲也没完没了。从时间上讲,是未来、过去还是现在?如果是未来,那是明年还是后年?……这样寻找也是无边无际。从行相上讲,是檀香树还是沉香树?或者说是柏树还是松树?即使是檀香树,那它是白檀香还是红檀香,或者说是绿檀香?……从行相上讲也无有尽时。这样算下去,最后始终得不到真正的结论,因为永无止境之故。

其实我们是通过名言来了知,那使用名言的必要是什么呢?就是在意义上下功夫,这也是命名老人对世间万物都有一些名称的原因。既然这样,那就应该像讲因明的时候那样,总相自相混为一体而进行取舍,只要对方了解了意义就已经可以了。否则,事物的真正本体永远也得不到。因此,任何一个法包括佛法,在辩论、分析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在词句上跑,因为这样根本得不到实际的结论。如果你在内容上真正有一种感觉,或者说有一种感受或感悟,那词句不管怎么样表达都可以。

我发现“讲考班”讲考的时候,有些人对内容完全都懂,词句表达却不是很清楚,一看表情:“噢,内容完全懂。”而有些嘴巴特别会说,还经常用成语,但一直在词句上划,根本不是从内容上真正通达。那么,我们现在需要什么呢?就是在内容上了解,即自己有一种感觉、有一种收获。背诵也是这样,如果内容已经懂了,再过几十年也不容易忘记;如果内容一点都不懂,虽然像念观音心咒一样背得特别快,但过段时间以后忘得也特别快。所以依靠内容非常重要。

手指示明月,愚童视手指,

唯耽句愚者,想知亦难知。

如果我们一直耽著词句,那就不合理,因为词句仅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方法。下面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位母亲给可爱的孩子指示明月,说:“好孩子!你看那弯弯的月亮、圆圆的月亮,它的颜色和形状多么美啊!”但傻傻的孩子只看母亲手指,根本不看空中的月亮。其实母亲的目的并不是,我的手指怎么样好看,但是孩童一直认为:母亲的手指很细、很白、很好看,始终这样耽著。母亲的手指是月亮合不合理?不合理。或者说母亲的手指是弯弯的,所以这就是月亮,有没有这样的道理?没有。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词句来表达佛法的时候,愚者一直耽著词句,这也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也描绘了有些愚者的形象:说空性的时候,他认为是碗里没有水一样的单空;说光明,他认为是明明亮亮的一个东西;说现空双运,他认为就像黑白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一直这样耽著戏论的话,永远也没办法通达法界实相。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通达词句所表达的意义,而一直耽著词句的话,那就会像前面所讲的愚童一样,最需要了知的道理一点也不能了知。《量理宝藏论》也说,别人以手指指示虚空的时候,愚者一直看着手指,认为他的手指就是虚空,其实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所以,我们现在用一些词句来宣说的时候,大家在修行上一定要注意。

对麦彭仁波切于此所讲的四依法,大家一定要好好思维。当然因为时间关系,我恐怕没有说到真实的内容,但这确实值得大家发挥思维的力量。因为我们现在毕竟是修学者,在修学的路途当中自然会有很多疑惑和迷惘,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闻思来遣除。要遣除它们,最好依靠麦彭仁波切于本论所宣说的非常尖锐的正理。这样以后,我们相续中的各种烦恼、疑惑和邪见就会被摧毁无余。

如果没有这样,想真正了知意义就非常困难。比如一些学过诗学的人,或文笔比较好的大学生,如果在读佛经的时候,一直看文字怎么样:词用得对不对、前后句子的关联是否得当,在读完之前一直这样想,那他将经文所表达的内容完全都放弃了。改考卷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有些文笔比较好一点的,一直想答者的文笔如何,根本不关心所表达的内容,那就放弃了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佛经或高僧大德的论典的时候,不要一味执著这个词句好、那个词句不好。毕竟有些大德的教言在词句上并不是特别流畅优美,但意义上却无比殊胜。藏传佛教有这样的教言,法王如意宝也说过:有些上师可能前世今生都学过很多教理,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和全知无垢光尊者,他们的文字读起来非常好;而有些伏藏大师,显现上好像比较笨,但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完全是证悟后流露出来的金刚语。我也看过很多汉藏两地高僧大德的著作,比如禅宗、净土宗,还有自宗的传承上师,虽然有时候认为,让我表达可能会写得更好,比如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用三四个成语,但我的成语完全是糠秕,或者说是表皮上的东西,并没有实在意义,而他们的金刚语却有甚深内涵。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摧毁自己的傲慢,另一方面,前辈高僧大德真实具有加持的教言精髓一定要乐意接受。

(二)下节选自《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发菩提心,索达吉堪布传讲

戊一、宣说二大法藏

三种智慧闻思修,成就胜观摧诸惑,

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

我们通过听闻佛法能够如理了知诸法之自性或实相,之后依靠深入细致的思维而对法理生起定解,最后进行实地修行,从而便能一帆风顺地渡过三有的大海,此闻思修三者即是智慧之自性。《经观庄严论略释》中云:“智慧由闻、思、修中所生或由等持之加行、正行、后行中所生。”智慧也称为胜观,意为智慧度远远胜过其他五度,作为薄地凡夫从闻法中生起智慧相当重要。因为未曾闻法也就谈不上进行深入思维与实地修持了。如《宝性论》中云:“布施能成诸受用,戒得善趣修断惑,慧断烦恼所知障,故此殊胜因即闻。”又云:“胜慧之基础,即闻故闻胜。”所以说,想要真正通达诸法自性之人应当以闻法来抉择,抉择的方式有能说珍宝钥匙之理与所说法藏之理两种。

第一、能说珍宝钥匙之理又分为了义之理与不了义之理两种。其中了义是指诸法之法性真如、法界自性清净、心性光明的密意,也就是自性清净、无有迁变、超离生住灭如虚空般的本体,凡是宣说此本性的所有经论都包括在了义的范围内。诸如生、灭、来、去、清净、不清净、蕴、界、处等次第形形色色如梦境般的显现,凡是有法的显现并可以言语思维衡量、假立而表达的一切法均称为不了义,宣说不了义的所有经论都包括在世俗谛中。比如,口中言说的同时心里也思维心性如虚空一般,其实这也是包括在世俗谛的范畴里。所谓的胜义谛之自性是指了义法,也就是真如本性。《赞不可思议中观论》云:“诸法之空性,称为了义法,若说生灭等,众生命等即,世俗不了义。”又如《圣三摩地王经》中云:“依照本师善逝说,知了义经说空性,若说众生诸士夫,知彼等法不了义。”《宣说圣慧无尽经》中云:“何为了义经部,何为不了义经部?为令众生入道而宣说的诸经部即称为不了义经部;为入果而宣说的诸经部即称为了义经部。宣说我、众生、寿命、士夫、补特伽罗、力生、力主、作者、受者、说种种声、无主说为有主的任何经部均称为不了义经部;宣说空性、无相、无愿、不现行、无生、无来、无实、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补特伽罗、无主人乃至无解脱门的任何经部皆称为了义经部。当依了义经部,勿依不了义经部也。”

概括而言,本性实相称为了义,宣说实相的所有经部称为了义经部;为了引导众生证悟本性而以多种方便宣说不清净迷乱之法称为不了义,详细论述不了义的分类等法门称为不了义法。此法理实可堪为见诸法之明镜以及开启诸法之门的钥匙,所以首先宣说。我们应当明确此等之理。为令众生证悟密意之自性,在此有必要阐明意趣与秘密的道理。

所谓的意趣是指在演说佛法的过程中稍微含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也并非是为了引导众生的虚言妄说,而是具有特殊的某种必要而宣说的语言

意趣共有四种,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与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经观庄严论》云:“平等与别义,及别时意趣,补特伽罗意,当知四意趣。”

平等意趣:诸如世尊考虑到法身平等而说我尔时成为佝留孙佛。

别义意趣:诸如世尊考虑到三无本性而说诸法无本性。三无本性即:(一)遍计法无本性,因为实际意上遍计法必定不成立,所以说遍计法无本性。(二)依他起生无本性,因为从四边生不成立。因为已生与正在生是相违事物,故自生不成立;若观察自相他相均不成立,故他生不成立;二种事物互为相违,故共生不成立;无因不可能生果,故无因生不成立。总之,凡所显现的生灭等法均如梦如幻,是缘起性无而显现的,因此说依他起生也是无本体的。《智光庄严经》中云:“文殊,梦境无而显现,如是诸法亦是现而无自性……如幻、如阳焰、如乾达婆城、如水月、如影像、如幻化。”(三)圆成实胜义无本性,因为圆成实本身就是胜义并且无有不清净等戏论法的本体。《解深密意经》中云:“我思维相无本性、生无本性,胜义无本性而宣说诸法无本性。”

别时意趣:例如佛尊曾说仅以持诵无垢月光如来之名号便可获得佛果。这其中的含义是说,仅仅持诵佛号虽然不能立即成佛,但依靠往昔所积累的诸多资粮,终有一日必定能成就佛果。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诸如针对有些贪执戒禁取见者,佛陀谴责戒律、赞叹布施。

秘密是指为令有些众生趋入正道,受持真义,而依靠对方所感兴趣的少数名称或能接受的条件宣说,方式虽然与之相同,却有言外之意。秘密也分四种:即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经观庄严论》云:“令入之秘密,以及相秘密,对治之秘密,与转变秘密,声闻与本性,如是灭罪业,及说甚深性,四种秘密也。”

令入秘密:诸如为利益有些因畏惧空性而不入大乘的声闻种姓者,佛说色法存在。如此一来,闻法者理解色法等外境实际存在而放下顾虑趋入大乘,而讲法者想到的是凡显现的一切法均如梦境般存在。

相秘密:诸如为令众生了达无有本性之实相,佛说一切万法皆无有本性。关于遍计法无本性、依他起无本性以及圆成实无本性三者前文中已有阐述。

对治秘密诸如佛陀考虑到有些人会有释迦佛身材矮小、寿命短暂等故不如其他佛陀的想法,于是说我尔时成为毗卢遮那佛。如此一来,听闻者会理解到释尊与毗卢遮那佛的色身其实是平等一致的,而讲说者则想到二佛圆满资粮平等、获证法身平等、利众事业平等。《俱舍论》云:“诸佛资粮与法身,行利众事平等性,彼等身寿与种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转变秘密:诸如为了遣除某些人因此法容易理解而认为比其他法下劣的罪过,宣说此法极难证悟。如《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这其中的含义: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戒禁取见;境眷是指内在的处、二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则得清净,即可成佛。

意趣与秘密二者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二者的差别诚如具慧译师所说:“听者从说者的语言中未领会到说者所想的意义,而是理解到其它的含义,即是意趣;听者对说者所想的意义心领神会,即称为秘密。”《摄大乘论释》中云:“意趣仅仅是心中之观点,而不观待对方承认;秘密观待对方之承认。”我认为此二者并不相违,观待某种目的而说彼之所具条件,而不观待对方承认不承认,也属于意趣。对于他人所询问的意义并未和盘托出、圆满明示,仍然保留有密意,因此称为意趣。为利益他众,依靠方便稍许迎合他人的心理而宣说的含义称为秘密,因为依赖讲者口中宣说,对方也领会他所说的意义进而趋入,到后来听闻者对讲者的言外之意方完全理解,所讲的意义也不完全是妄语。

四种意趣、四种秘密即是阅读经典的第二把钥匙。如是文字、意义、意趣、必要还有许多,所以依靠此理辨别而了知一切经续之义极为重要。

了义和不了义

——慈诚罗珠堪布

一、宣讲的必要
佛经浩渺无垠、博大精深,佛经的表达方式与陈述内容,也有看似矛盾或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适当的方法,仅凭自己的智慧去抉择,就无法全面通达、深入理解,甚至很多时候会遇到问题。
闻思的时候,有几种方法,是开启佛经宝藏之门的金钥匙,了义和不了义、四依法等都属于其中之一。
二、了义和不了义的定义
“了”字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意思;第二,是全面了解、毫无保留的意思。“义”,就是佛经的内容。
有些佛经或论典虽然讲了自然本智,但只讲了一部分,没有讲得很彻底。比如第二转法轮所讲的中观见或《般若经》,虽然描述了一切法的本质,从空性的角度而言,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没有任何保留。但从光明、佛性、如来藏的角度来讲,却没有讲完,而有所保留。即使很多密续中所讲的佛性、如来藏、自然本智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些经论或密续的内容,都是不了义的。
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就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了。无论空性还是光明,都给予了完整、透彻的阐述,没有任何保留。密宗的时轮金刚、大圆满就讲得更加透彻。这些佛经或续部的内容,无论是显宗或密宗,都叫做了义。
小乘佛教不会出现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因为小乘佛教只承认第一转法轮的四圣谛,他们认为这就是佛陀唯一的终极思想。除了四圣谛,不会有更高的法。
而大乘佛教却有了义与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佛传法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就出现了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
三、如何判断了义和不了义
以三个标准,可以判断出了义和不了义:
第一,用意:佛讲的同一句话,除了字面的意思和内容以外,还有其他的用意;
第二,目的(必要):佛所说的有些话从字面上看虽然不符合事实,但他这样说是有目的、有必要的。当然,广义上讲,所有的佛经都有目的,但不了义的法,却有着特殊的目的。
第三,以理妨害:是有理论或逻辑的妨害。以上两个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叫做以理妨害。比如说,佛所讲的一个观点,却存在着其他非常具说服力的逻辑可以予以推翻。因为这个逻辑或理论对佛的这个观点有妨害或损坏,可以证明这个观点是不究竟、不符合事实的,故称为以理妨害。
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叫做不了义法。
佛传法的时候,为了度化某些根基的众生。会在字面上讲出另外一个意思。举一个例子:有些佛经里面说过,物质是真实存在、是实有的。虽然从字面上看,佛肯定了物质不空,不是虚幻,而是真实不虚的。但这不是佛的真正用意,只是佛考虑到,虽然世界不是真实不虚的,但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五种感官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是很真实的。所以佛也没有完全撒谎,他这样讲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化某些暂时不能接受空性见解的小乘根机的众生,因为他们只能接受人无我,而无法接受法无我,所以佛就采取了次第逐步引导这些众生的方式。
如果我们仅从佛的字面上去理解,认为这个世界是实有的,那就会以理妨害。推翻此论点的逻辑,就是《中观》所讲的逻辑或推理方法。
如果没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方法,佛经相互之间若发生冲突、矛盾,我们就无法判定世界到底是真还是假。所以,这一判断标准,就像一把开启佛经宝库的金钥匙,让我们能一眼区分出浩如烟海之千经万论的究竟密意。
四、了义佛经的定义
第一,除了字面内容以外,没有其他用意。
第二,除了度化众生,让我们明白真理以外,没有其他目的。
第三,不存在其他逻辑可以否定的可能性,所讲的观点是很清楚、很透彻、很正确的。
在理解了义的时候,还需要了解另一个概念,即因明里面的“圣言量”。“圣言”是指佛经,也即佛或圣者说的教言。“量”是指能够衡量、抉择一切法之真假的真实标准。除了不了义的佛经以外,其他所有的佛经都是了义经,也是圣言量。
圣言量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阐述现前的事物不违背现量。现前,也即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五种感官能感受到的东西。佛在描述现前的时候,不能违背现量。所谓现量,即五种感官。如果佛陀在描述某个我们的感官能够感知的东西时,却与我们或绝大多数众生的感官结论有所矛盾,就可以说这个佛经是有漏洞的。
第二,阐述隐蔽的事物不违背比量。隐蔽,即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推理可以被证实的东西。佛在宣讲隐蔽事物的时候,不能违背比量。如果违背了比量,就是有漏洞的,不能成为圣言量。所谓比量,也即推理。因明的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讲的由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等等构成的逻辑,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些推理方法没有错,其结论也不会有错。但若深究,则因为我们的感官有漏洞,感官提供的信息自然也有错误。我们的意识根据这些错误的信息来分析判断,就必定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第三,阐述最极隐蔽的事物不自相矛盾。最极隐蔽,即最终极、最隐蔽的东西。比如善恶因果等等。由于这些东西非常隐蔽,一般情况下,不仅我们的感官无法证明,逻辑也无法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观察佛陀所说的话里面,有没有自相矛盾的部分,有没有自我否定或自己颠覆自己语言的内容。如果没有,就可以确定佛陀说的是对的。
所有的了义佛经,都必须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都不是圣言量。
凡是不符合逻辑、不符合现量、不符合感知、不符合理智的内容,都一概不承认是了义的。如果在佛经当中出现这样的话,那也是不了义的法。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佛弟子,就顽固地去辩护这些不了义法的内容。
比如说,显宗的许多佛经中讲,这个世界是平面的;而有些佛经,尤其是一些密法经典中又讲,这个世界是另外一个形状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在的世界根本不是平面的。为什么佛在短短的40多年当中,传法的内容都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佛当时要这样讲呢?一千多年前的佛教经论中,就已经有了解释:佛这样说,是为了度化某种众生的权巧之计。佛说,这类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
凡是佛学里面与解脱有关系的重要问题,都说得非常透彻明了,再不会有其他发展的余地,但是,在宏观世界观方面,却会有一些发展空间,因为佛陀没有说得很绝对和明晰。为了度化某种根器的人,佛陀有时候也会说一些与众不同的世界观。总而言之,准确、了义的佛经,其世界观一定要符合现实,只要不符合现实,就是不了义经。
五、了义和不了义的种类
了义和不了义的种类,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讲:
(一)从世间感官的层面,或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
比如说,佛经关于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了义观点,讲得非常透彻,跟现代科学的发现有着惊人的一致,这就是世俗谛当中的了义。因果报应、前世后世等理念,也是世俗谛当中的了义。虽然科学没有办法印证其真实性,但大量的事例,以及其他的逻辑推导也足以证实,因果轮回是颠扑不破的。当然,想直接证明因果报应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佛也说过,没有智慧的普通人,最好不要直接去观察因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得到任何结论,这样反而有可能对因果产生怀疑。一旦产生怀疑,自己又无法解决,就会导致修行等各方面的问题。
尽管如此,也有可以证实因果存在的方法。因明的很多结论,也是这样得出的:既不是现量,也不是普通的比量,而是先证明释迦牟尼佛是真实语者,他不会撒谎,然后可以得出结论,凡是佛陀所说,都是真的,都可以相信。
大概的证明过程如下:因为撒谎一般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因为贪心、嗔心、无明等烦恼的驱使,而去撒谎骗人的。佛陀已经断除了贪嗔痴等烦恼,没有撒谎的理由,另外,在佛陀的语言中,也从未发现过任何谎言,所以佛陀是真实语者。
汉传佛教中关于因明的论典非常稀少,即使有几部,也是很简单的。而在成百上千、零零散散的因明论典中,《释量论》的内容最完整,是所有因明的根本。法尊法师已经将此论著翻译成汉文。其中的第二品,叫做《成量品》。虽然我们都相信释迦牟尼佛,但佛的可信度为什么这么高呢?这一品将给我们娓娓道来。
佛经里面讲,世界是平面的,中间有一个很陡很高的须弥山。但现代人都知道,佛描述的须弥山是不存在的,至少我们现在看不见。虽然每个众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与空间,从某些众生的视角来看,可能有着这样的宇宙。然而,从大多数现代人类的角度来讲,须弥山是不存在的。可是,佛之所以这样讲,是有其他用意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教以外的很多外道,包括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等大多数宗教描述的世界有可能是这样。佛为了渐渐引导这些人,所以暂时没有宣讲与当时世人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否则不但没人理解,还会遭致各种非议。
比如,在两千多年前,也出现过比较准确的世界观——日心论。但由于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远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绝大多数人的宇宙观,是地心论。他们根据自己眼睛观察的表象推断出,我们所在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着地球运行。如果谁敢宣传与之矛盾的见解,就会遭到各种攻击,并最终彻底宣告失败。
同样,如果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创立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就得不到世人的支持。见解上的冲突,只会将很多人排除在佛门之外,这样就断了他们的善根。本来宏观世界的宇宙构成如何,并不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不需要太较真。但微观世界与真正的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无我、空性紧密相关,所以一定要尽量接近于真实。所以,即使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佛经所讲的微观世界,也与现代科学发现完全一样。在佛陀宣讲的《时轮金刚》中,是将人的身体与外面的宇宙结合起来进行宣讲的。《时轮金刚》所讲的天文结构,与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由上可知,佛经所讲的微观世界,可以说是非常了义的世俗谛;佛经所讲的须弥山、四大部洲等宏观宇宙世界,是不了义的世俗谛。从世俗谛的角度去看,讲述轮回因果的佛经,都是了义的。
(二)从第二转法轮的层面来讲,也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凡是讲空性的经典,都是了义佛经;凡是讲世俗谛的经典,无论是因果、轮回,还是其他观点,包括出离心、菩提心,都属于不了义经典。
(三)第三转法轮的层面,也可以区分一种了义和不了义。
第一转法轮当中讲的无常、无我、痛苦、有情世界、器世界等等的所有观点,甚至包括宣讲单空的经典,也是不了义的。因为首先要有物质存在的实有观念,才会有物质不存在的空性观念,不空与空性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东西,都是最终不成立的。
宣讲如来藏、佛性、光明的经典,才是真正的了义经典。
有多少个了义经呢?虽然有如来藏五经、如来藏十经、如来藏二十经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如来藏十经。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大乘楞伽经》、《解深密经》、《大涅槃经》、《大乘密严经》,在这些经典中所讲到的世界本性,是非常透彻的——世界的本质包括空性与光明。
其他诸如宣讲布施、持戒、禅定、菩提心、慈悲心等内容的经典,都属于世俗谛,都是不了义。
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其最终意义和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没有什么差别,但从字面内容的角度来讲,由于其中没有讲到光明,所以是不完整的。按照无垢光尊者,与很多高僧大德、学者、成就者的话来讲,《般若经》是半了义的,因为其中所讲的空性非常透彻,就像《入中论》、《中论》所讲的一样,讲的都是大空性。其空性的层面,是了义的。但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涵,虽然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中,偶尔也有光明的字眼,但这不是第三转法轮当中所讲的光明。词同义不同,所以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的。
(四)从密法的层面,来区分了义和不了义。
凡是讲不清净现象的经典、论典,包括菩萨的五道、十地、六度等等,都属于不了义,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清净的。凡是讲清净现象的佛经,都是了义的。《维摩诘经》的第一品,就是讲世界本来是清净的,和修不修行没有关系,虽然属于显宗的经典,但它的内容已经超越普通的显宗经典了。麦彭仁波切、荣森班智达都讲过,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观点,就是处于显宗和密宗中间的观点。
在修简单的生起次第,比如五加行当中的金刚萨垛修法的时候,最后要观想金刚萨垛从自己的头顶融入,之后自己变成了金刚萨垛。我们不能认为,这纯粹属于一种观想、冥想、幻想,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是符合事实的修法,如果不符合事实,这样修就没用。如果没有清净观,就根本没有办法接受此类修法。
从密宗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叫做道世俗谛。普通人造了杀、盗、淫、妄等罪业,就要向金刚萨垛忏悔,金刚萨垛本身是佛,是清净的。但从密宗的胜义谛或正世俗谛的角度来讲,金刚萨垛和普通人本质上没有差别,罪业、果报等现象实际上只是自己的一种幻觉而已。
无论修什么样的本尊,一定要有这样的见解,否则不会成就。这四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万物的真相。
我们学佛都是半路出家,在这之前受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每个人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如果缺乏闻思,一旦佛经中出现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内容,更会加深自己的怀疑、疑问和困惑,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修行。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就是解开这些疑问之锁的金钥匙。
六、对三转法轮是否了义的定性
依照佛经、藏传佛教传承上师,以及印度的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等论师的观点,第一转法轮,是公认的不了义。
但从第一转法轮本身的内容来讲,世界的确是无常、痛苦、无我和空性。只是这些都是虚幻的,可以用其他逻辑推翻的。
《解深密经》当中讲过,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第二转法轮和第一转法轮是不了义的。其他所有辨别了义不了义的经论讲的都是一致的:第三转法轮最究竟、最了义,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第一转法轮是不了义。
密法比第三转法轮讲的还透彻、还究竟,完全是了义的。
在我们修行的时候,首先要按照第一转法轮的要求,修人生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还要对众生修慈悲心,要发菩提心,发愿度化众生。但这些都不究竟,最终还是要修空性。
虽然加行修的是不了义法,但通过修持这些不了义法,最终可以到达了义法的境界。如果不从起点做起,就永远不会有突破,这样将一直停留在不了义法的阶段,永远都接触不到了义法。
为什么一开始不去修了义的法呢?因为佛陀考虑到众生的承受力,所以才采取了次第引导的方式。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加行修完,紧接着修心的本性,然后可以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这样修炼的结果,就能看到了义法的无限风光。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前面讲过,思维的时候,首先要依义不依语;其次,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要去寻找佛法的真实含义。

在浩如烟海的佛法经论中,有很多内容存在着表面的前后矛盾与冲突。如何取舍辨别,怎样寻找佛的终极含义,就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了。分清了义和不了义,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佛经,以及今后的修行有很大帮助。

1、界定了义与不了义的标准

什么是了义经和不了义经呢?所谓了义,也即佛把终极真理全面、彻底、直接或清楚地表达出来的内容;而不了义,就是与之相反的,不符合终极真理的权巧说法,而且佛陀也会在其它的经典中自我否定的内容。

不了义需要具备三个特点:

(1)最关键的特点,佛经中叫做不符合道理。

所谓道理,也即四种道理或逻辑。四种道理也可以归纳为两种道理:一个是世俗谛的道理,一个是胜义谛的道理。只要是不符合道理或真理的任何一个佛经,都叫做不了义经。

甲、不符合胜义谛道理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所有论述世俗谛的经典都是不了义的。譬如宣讲因果轮回的《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宣讲世界、人生、业力、山河大地等的《阿毗达摩经》等等,都是不了义的,因为它们都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果、轮回、学佛、五道、十地、菩提心、出离心、度化众生、转法轮、断除烦恼、山河大地,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不存在,都虚假不实、如幻如梦,是空性。

虽然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这一切,但这就像得了胆病的病人会把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黄色一样,都是错误的感知。

乙、不符合世俗谛道理

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大至宇宙万物,小至生命个体,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的道理,也即一切事物的客观自然规律。

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世俗规律都不存在,但从世俗谛角度去观察,世俗万法仍然有自己的道理,譬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举个例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世人皆知的真理,如果佛经中说种瓜不会得瓜,而会得豆。就不符合世俗谛的自然规律了,故属于不了义经。

如果只是不符合胜义谛,就判定为不了义,则所有宣讲世俗谛的经典都可以推断为不了义,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宣讲世俗谛的经典,就应该用世俗谛的道理来判别。凡是不符合道理的佛经内容,都叫做不了义,凡是不了义的佛经,最终都会被否定,因此,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佛教应该算是非常科学的教派。

(2)必要或目的

既然不符合道理的,佛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是为了诱导众生,让他们渐渐地靠近真理,是一种临时性的、有目的的善巧说法。就像佛虽然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空性,一切都不存在,但因为众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为了顺应我们的根基,佛才暂时说一切都存在一样。其目的是:如果说有轮回、有因果,众生、痛苦、幸福等等都存在,大家就知道世上既有痛苦,也有幸福,就会为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而奋斗。

(3)用意或着眼点

什么叫着眼点?譬如说,佛在有些经典里说这个世界是存在的,有些经典里又说不存在。那么,说存在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可以感知因果轮回的存在。因此,佛讲不了义经的时候,并非无根无据。从世俗谛的角度来看,因果轮回是存在的,但这只是相对的存在而不是绝对的存在。这就是佛说因果轮回存在的着眼点。

凡是不了义的经,都要具备这三个特点。

所谓“了义经”,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符合道理;第二没有其他目的;第三没有其他着眼点。

了义经也有两种:一种是符合胜义谛终极道理的经典,比如《金刚经》、《心经》、《般若十万颂》等宣讲般若空性的经典。另外一种,是符合世俗谛道理的经典,诸如讲因果、轮回以及天文、地理、医学等自然规律的经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佛所描述的微观世界,与现在最顶级的量子物理所发现的真相不仅一致,而且更深入、更细微。

但因为了义和不了义是相对的,所以一部经典有可能同时既是了义的,也是不了义的——从世俗谛的角度看,是了义经;但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又是不了义经,它只经得起世俗道理的检验,如果以胜义谛的观察方式去剖析,就只能全盘否定了。

佛陀在经典中还授记,辨别了义和不了义的权威,是无著菩萨(其实除了无著菩萨以外,龙树菩萨等尊者也懂得区分二者之差别。哪怕是凡夫,如果懂得了判断标准,即使没有佛的授记,也可以辨别了义与不了义。)。后来无著菩萨在论著中指出:第一转法轮的经典,讲的是不了义的法;第二转法轮的经典虽然讲了空性,但不是彻底、终极的了义经典(无垢光尊者也认为,因为二转法轮只讲了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转法轮是准确的,但因为二转法轮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容,所以是暂时的了义或半了义。);第三转法轮才是真正了义的经。

《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解释自己密意的经典,其中也提到,真正的了义经,是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整个《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经说第三转法轮是不了义的。无著菩萨区分了义与不了义的理论依据,也是这些佛经。

佛经里面有一句话很著名:“凡是讲空性的经典,无论在第二转法轮当中,还是第三转法轮当中,都是了义经;凡是讲人、自我、众生等等(等等里面包含了因果、山河大地等等)的经典,都叫做不了义经。”

2、宣说不了义法的因由

那么宣说不了义法与妄语有何差别呢?

佛经对此回答道:妄语是把没有的东西说成是有,或者把有的东西说成是没有,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欺骗人的手段,所以把它归纳为十不善业之一。

而宣说不了义法,却是为了引导众生不得已而为之的。

比如说,本来在佛的境界中,没有胜义和世俗的分界,都是空性光明,但我们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万里之遥,我们仅能感知到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又怎么能理解佛的境界呢?如果不分胜义、世俗,一句话就把什么都否定,那就跟外道的断见如出一辙了。世人也会认为:一切万法明摆着是存在的,怎么会不存在?既然你说学佛、解脱都不存在,那大家又何必学佛呢?所以佛陀一开始只能分开二谛,暂时保留世俗谛。之后一步一步地逐渐引导,否则无法利益众生。但为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以佛陀在很多佛经中要求我们,不要依靠不了义经典,要依靠了义经典。

佛法认为,世俗谛中的确没有终极的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暂时、相对的。但在暂时的规律当中,也有真假之分,故有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之分。世俗谛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叫做正世俗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叫做倒世俗谛。

比如有些佛经中说,地狱在印度金刚座(菩提伽耶)下面某个深度的地方,但佛在另外的经典中,又否定了这一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不仅不符合胜义谛的道理,连世俗谛的道理也不符合,地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所以佛自己也认同这是不了义的说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些矛盾,可以用梦境来解释。梦中的世界本来是不存在位置的,若一定要确定它的位置的话,那就在做梦者睡眠所在的地方。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房间死亡,其中一个人在中阴身成佛了,而另一个人却堕入了地狱。那他们所谓的地狱与佛刹在哪里呢?就在同一个房间。因为房间、地狱和佛刹都是当下的心的幻觉。房间的现象,是两个人共同的业力,而佛刹与地狱的现象,就是两个人内心的转变所显现的。从未亡人的角度来看,在两人感觉到佛刹与地狱的当下,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

因为众生的根基、业力不一样,故而其业感也不一样。尽管对现在的人来说,地狱不可能位于菩提伽耶下方,但当时的大多数人却真的这样认为。而且因为业力感召,在有些人的境界中,真的会显现地狱就在菩提伽耶下方的现象,所以佛会那样说,以避免世人不必要的争执与反驳,不了义经就是这样诞生的。

对学佛学到一定程度,虽然没有证悟,但佛教理论掌握得比较好的人,尤其是学过并接受一切法都是心创造的人来说,这些道理比较能够理解;但对初入道的人来说,稍微深奥一点的道理就难以理解了。

无论如何,佛教永远不会与真正的科学或世间的真理相冲突。真正存在的、符合真理的科学论断,佛法都会认同,但因为科学也有成熟与不成熟之分,所以即使佛经内容暂时不符合某些科学结论,也不一定不符合更先进的科学结论,我们不能因为佛教理论与当时的科学不一致,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棍子打死。

虽然了义与不了义都是佛说的,但因为不了义的内容,是佛为了某些必要而暂时宣说的并不彻底的说法,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在不恰当的时机和场合,引用或参照不恰当的佛经。

如果不知道这些标准,我们思考的时候就会生起各种疑惑:佛经中是这样讲的,但实际上又不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佛陀错了呀?或者是佛不负责任随便说的?或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错了?那样就会摇摆不定,从而影响学佛的信心。

再比如说,佛在《大乘阿毗达摩》(小乘阿毗达摩,也就是《俱舍论》的原始资料。究竟是佛说的还是阿罗汉讲的,各个宗派之间还有一些争论,所以此处暂且不论)中所讲的宇宙世界,与《时轮金刚》所讲的宇宙世界的形成、构造、形态有着很大的出入。仅仅在显宗的经典当中,佛就讲了这个世界的多种不同的形状。仅仅我们所了知的,就将近有十种。另外,关于日食、月食的描述,佛经中至少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佛说的世界会不一致呢?一千多年前的显宗学者,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也得出了答案。

第一个理由:佛陀认为,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无论那种宇宙(圆形、球状、日心说、地心说)都是不存在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因为众生的业力,或者说因为众生的内心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世界也随之而改变,不同的众生,会感受到不同的世界。

第二个理由:我们往往认为,世界只能有一个形状,只要确定是一个样子,就绝不可能是其他的样子,佛陀为了打破我们的这种执着,所以才宣说了不同的世界观。

3、世俗与胜义的终极答案

(1)世俗谛终极答案

世俗谛终极答案,也即完全符合世俗真理的答案。比如,佛教关于宇宙的世俗谛最终答案,是在《时轮金刚》里面。看过《时轮金刚》的人都清楚,《时轮金刚》中的数据演算非常简单,一个人只需两三天,就能在一个简单的写字板上,算出一年十二个月的藏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如此计算而得出的日食、月食的时间,与现代天文学计算出的结果只相差一两分钟。

虽然某些工具书中说,藏历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带去的,后来受到宗教的影响,故将吉利的日子增加一天,不吉利的日子减少一天等等。但实情并非如此,稍有天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有近地点和远地点之分,当月球走到近地点的时候,速度要快一些;走到远地点的时候,速度要慢一些,所以有些时候会多一天,有些时候就少一天。《时轮金刚》中的历算方式,是非常科学的。

(2)胜义谛终极答案

佛在很多佛经中提到,唯有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因为只有在第三转法轮中,佛陀才将诸法的真实本性——光明与空性大白于天下。

尽管如此,但第三转法轮还没有讲到中阴身的现象、八地菩萨的现象以及相应的修法,显宗也没有一部将空性和光明结合起来宣讲的经论,其修法也只涉及到空性层面,而没有光明层面的修法。

密法与显宗经典相比,却有着质的飞跃——将第二转法轮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的光明结合起来,并提供了涵盖中阴身、空性与光明等各个方面的,面面俱到且简便易行的修法,所以,密法是整个佛法中真正的了义经。

但密法里面也有讲世俗谛的部分,比如清净的现象,不清净的因果轮回等等,后者是与显宗不了义经共同的观点,所以也是不了义的。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的结果

认识到世俗万法的虚幻不实,不单对我们的修行,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帮助——如果我们认为金钱、名利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会过度地执着,并渴望拥有,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接二连三的痛苦。直到临终,也一无所获,而不得不带着对人世的强烈不满愤愤离去。

本来绝大多数的东方人都很单纯、朴素,非常讲究伦理道德,罗素在他的书就承认过这一点。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就变成拜金主义者了——只要能挣到钱,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在如今的世间人看来,佛教所讲的放下、看破红尘、四大皆空等等,都成了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词汇。可见我们的价值观已经被污染到何等不可救药的地步了!

钱真正能带来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研究过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但种种数据告诉我们,金钱带来幸福的观念是错误的!

本来我们的本意,是想得到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还引来了无数的痛苦,不仅是现世的痛苦,还包括造业以后引发的来世恶报。

执着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对某种事物的执着越强烈,它带给我们的痛苦也越强烈;越是让我们感到无所谓的东西,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讲的,是实执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恶果。从地球、从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而言,实有的执着也会造成无穷的后患。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成片的洋房别墅、成列的豪华轿车、大笔的银行存款。那再过五十年,随着人口的暴增,地球将如何承载人类无限膨胀、几近爆炸的欲望?!

佛陀正是洞察到上述种种过患,所以告诉我们,不要过度执著,继而追求不止。其中的执着是因,追求是果,所以要先解决执着这个因。

当然,除了解脱意念特别强烈的人以外,欲界凡夫很难彻底放下身外之物,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生活。但适当地放下执着,过得单纯、朴素一点,在“少欲知足”的基础上,尽力培养出离心和慈悲心,为众生的幸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见《慧灯之光(五)》)中已经讲过,作为一名佛教徒该如何生活。这种生活模式既符合佛的意思,又符合现代理念。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就不但会烦恼重重,还会浪费此生的生命。

本来我们就有极具说服力的中观道理,足以证明世间的物质享受根本不存在。

比如说,假如我们在梦中做错事,或死了亲人,也会感到痛苦万分,但突然间醒过来以后,痛苦也会自然消失,并一下子欢喜异常。因为我们知道梦是假的,所以不会痛苦。其实,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一场大梦。

什么时候能够醒来?

假如不修行,就永远醒不过来;若能依照佛的引导往前走,也许很快就能醒来。

修行是活生生的东西,就像吃饭能填饱肚子一样真实。并不是神神秘秘,见不到、摸不着的,但如果不修行,就永远感受不到佛所说的境界!

夏虫不可以语冰。正常人可以看见物质的颜色,而色盲却看不见,但色盲看不见,并不等于在正常人的眼里物质颜色不存在。修行人可以感觉到外相是假的,跟晚上做梦完全一样,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因为我们没有修行。修或不修,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何去何从,也由我们自己选择!

最终了义的境界,是空性和光明。值得我们花一生的精力去追求的,也是空性和光明的境界。

光明空性在哪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只要我们往里去寻找、追求,就能怔悟空性光明的心的本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9318.html

更多阅读

四招土方法教你去痣做完美达人 粘土达人

四招土方法教你去痣做完美达人——简介痣在医学上称作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痣,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当今时代,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都希望去掉身上的黑痣,换一个青春靓丽的面庞,今天就给大家总结四个去痣的土方法,供大家

双色球投注技巧之18种杀号瘦身法 程远双色球杀号

双色球投注技巧之18种杀号瘦身法——简介今天在这里为大家介绍18种杀号的方法,希望对大家研究双色球有所帮助。使用18种杀号方法需要将红球六个号码从小到大排列用A、B、C、D、E、F代替,如果在使用其中两种方法时所杀出的数是相同的,那

潍坊新华中学:于平常之中显非常之功

于平常之中显非常之功中国教育报 2014年05月22日 星期四 第六版■特约报道于英近些年,作为教育改革前沿的潍坊市,一直在教育的难点与痛点上不断改革探索,而每项决策能否落地、从哪里撬动,都需要在实践中找到依据和佐证。随着改革不

唐太宗十四个儿子的悲惨结局 水浒传结局悲惨的原因

唐太宗十四个儿子的悲惨结局凉月轻风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千古英帝,在战场上,他能挥师杀敌;夺得天下后,又是治世之能君。可惜,无情最是帝王家,他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三个被杀,三个自杀,三个早夭;一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尔后又被流放

声明:《显宗之“四种意趣四种密意”和密法之“六边四理”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说元音老人》为网友我叫逞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