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八甫富善地段。爱育新街曾为“海山仙馆”主人潘仕诚古宅,一批西关大户也建宅在其间。
2、杨巷、杨仁里地段。为广州主要布匹和药材商市集中点,居住者多为商人妇,建筑偏于小巧精致。
3、十二甫地段。以西关平地黄群屋而著称。黄家庭院宽广,富甲一方,故有西关平地黄之说,相连的西关大屋不少,清代状元梁耀枢古宅,就建筑在今陶陶居的位置。
4、宝华、十六甫地段。大屋很多,内以钟家花园较为著名。
5、逢源、宝源地段。著名的庭园建筑小画舫斋就建在宝源大街内,逢源北街一带还有陈氏大院(陈廉伯家族)和相连的西关大屋群。
6、多宝地段。多宝大街、多宝坊一带。
拾遗:巷巷皆有贵人出
昔日西关有许多大户人家和他们的大屋,虽然历史沧桑,这些古西关大屋均不复可寻,我们只能从文献中了解这部分历史了。
1、多宝街邓宫保第:邓华熙官居二品,多宝大街由他题名。屋右为正门,左为青云巷,前部为花园。
2、多宝坊李探花第:李文田宅,六间相连,现在仅余书轩。
3、毓桂枋潘衍均翰林太史第:潘衍均与其弟衍桐同为翰林,其弟宅在耀华坊。
4、十二甫平地黄宅:黄锡之,大宅有大厅六间,房间二十多间,是西关之最。
5、宝华正中钟锡璜大史第,屋内有楼、房、亭、廊等建筑,园内有池塘,种植荷花,并有“一拳石”和名为“寿者相”的酒家,其结构布局极具岭南园林特色(原清平饭店址)。
6、詹天佑故居: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詹天佑的童年在此度过,宅前半部还保留原貌。
7、蒋光鼐故居:逢源北街87号,改良西关大屋的屋型,但也与西洋小楼房有部分融合。
溯源:上西关与下西关
![西关大屋分布[导游栖息地论坛] 导游考试的题目分布](http://img.413yy.cn/images/01111101/01012532t01c415f37443f3a055.jpg)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这里的西关大屋和竹筒屋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
细节:脚门与趟栊
脚门高约1.7米,其上部有40厘米左右的高度是各种图案的木雕通花,屋内的人可通过处看清楚门外情景。脚门一般由四扇对开的小折门组成。
趟栊的棍数一般用单数,如13、15、17.其中最上一根是固定的门木框上,作为上部轨道用。下部装有滑轮,并有一条高出地面约16厘米、铺有铜片的木轨道。在趟栊的后部还装有竖插销和小铜铃,移动时,小铜铃会响起来。
如果说脚门是一种典雅美丽的形象,或女性的形象,那么趟栊则是刚强坚固的形象,或男性的形象。这两者的搭配,协高和合,形成文武相佐、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的美的旋律,使人从外观上感受到西关大屋建筑艺术之美。
窗
大屋的窗主要有满洲窗和槛窗两种。
其中满洲窗的由来或许与代满洲窗户有关,但现在却成为广州传统建筑特色之一。表面上它类似于北京的支摘窗和苏州的和合窗,实际上却不同。形状上,支摘窗与和合窗多呈矩形,满洲窗传统用正方形;构造上,满洲窗是一种垂直推拉窗,在木竖框内每隔一定距离安置一对装有软钢片弹簧的小五金零件,用以承托窗扇,使之可以上下提动,并停留在任一位置上,利于夏季通风。满洲窗采用各种构图的木棂(俗称斗心),镶嵌着蚀刻着图画、图案或书法的单面彩色玻璃,而呈现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