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讲孟子的故事。
这是一位东方的睿智的老人的故事,他说的话,看似简单,其实,道理很深。
话说孟老先生,带着自己的几百名研究生,开着几十辆车,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实习地——魏国,孟老先生也没客气,直接找到了国君——梁惠王,当着众多研究生的面,教育了老梁一番,告诉了老梁仁义和利益的次第关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估计这点老梁同志也知道,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教育一番,估计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一幕。
其实,这位梁惠王被别人教育的机会是比较多的,这可能同他的性格有关,总之在历史上这位老梁是一个有点喜剧色彩的人物,他的著名的被教育的案例,除了《孟子》里面的内容,还有一次也是流芳千古,那次是国君聚会,齐威王和梁惠王一起打猎,就好比像我们今天的富豪们参加的什么打猎俱乐部一样,大家一边打猎,一边得交流点什么心得啊,比如您这个包是什么牌子的,这个靴子是从巴黎哪条著名的胡同淘的等等。梁惠王也是这个心理,一边打猎,一边就很小资地问齐威王:“兄弟你有什么珍藏的宝物吗?”
齐威王一听,心想这位小资的范儿又来了,很三俗,于是干脆地回答:“没有。”
梁惠王一听,猎奇的心就冒出来了,心想这哥们不跟我说实话,齐国那么大,怎么能没有宝物?于是,又说:“你别开玩笑了,像我这么小的国家,还有一颗夜明珠呢,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呢,这个宝珠的直径有一寸呢!这样的宝物,你们齐国能没有?”大家看,这位梁惠王的小女人的心理显露无余,居然把自家宝物先透露一下,然后希望能够窥探到对方都有什么好玩意儿。这连富豪俱乐部都算不上了,基本上算是富婆们打麻将时候的聊天层次了。
结果,齐威王终于忍无可忍了,很干脆的回答:“我的宝贝和您的不一样,我有四位大臣,有一位镇守下陲,使得楚国不能入侵;还有一位镇守高唐,使得赵国人不敢越过边境;还有一位镇守徐州,使得燕国人也不敢来犯;还有一位管理国家治安,使得百姓夜不闭户。这四位大臣,光芒照耀千里,哪里是仅仅照亮十二辆车呢?”(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这样的回答,让梁惠王哑口无言,没有办法,领导人的境界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一个想的是自己的利益,一个想的是国家。一句话说出来,就境界立判。此次谈话,梁惠王就此完败。
让我们回到我们的故事,这次梁惠王被孟子上来就教育了一番,心里自然也有些不大舒服,于是,再次请孟子来过招。
所以孟子正在宾馆休息,突然有人来请,说梁惠王请孟先生去体会宫里的“农家乐”,于是,孟老先生再次带着研究生出发。
《孟子》的第二段由此展开。
第一句:“孟子见梁惠王。”说的是孟子见到了梁惠王,在哪儿见面呢?第二句是:“王立于沼上,”意思是在国君的园林的水池上,这次梁惠王玩的是情调,衣带飘飘的,单看“王立于沼上”这几个字我们甚至会以为他飘在水上的,其实是站在桥边或者船上。然后,梁惠王没有看孟子,却眼光迷蒙地望着远方,望着天边飞过的大雁,望着远处田野里面静静吃草的麋鹿,然后,稍微带着那么点嘲笑的口吻说道:“美丽的景色啊,这才真的是享受啊,哦,对了,您所讲的那些圣贤之人,也会喜欢这样的享受吗?”(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这里面,梁惠王又用了个“亦”字,古文里面,一个字,带出的意义就多了,梁惠王的意思是:“您所讲的那些圣贤之人,除了每天讲那些高深的道理之外,也会欣赏这种美景吗?”这里带着点怀疑的意味,就是你们讲道德多,对物质享受也会喜欢吗?梁惠王想做的,是一个排他法。
孟子一听,昨天讲的看来这位爷还没有完全明白啊,还要开导开导他。
于是,孟子环顾了眼学生们,再次开口:“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这句话一说出来,又是经典,含义非常丰富,我今天力图把它能讲的透彻点。孟子说的是什么?说的又是仁义和利益的次第问题。
上来,人家就用了“而后”两个字,这就是次第,人家没有说“贤者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人家特别用了“而后”两个字,说明了贤者对待这个问题是有次第的,所以,这《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二段是接着第一段论述的,学术上有着连续性和递进性,古人编书不是没目的乱编的。
那么,孟子这次到底是怎么进一步阐述的这个次第的理论呢?
人家孟子的教学方法非常的好,没有只讲大道理,他上来就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诗经》里面记载的故事。
孟子告诉梁惠王:《诗经》里面说,当时周文王进攻密须国,战胜了之后,搭建灵台,这是一个很大的土台子,当时当地的百姓一起来帮助测量和建筑,本来周文王很客气,说大家不要着急嘛!可是老百姓们特别的卖力,结果很快就建成了。然后,周文王又建立了一个叫“灵囿”的大园林,还建立了一个叫“灵沼”的大湖泊。建好了以后,这景色那叫一个美!当他来到灵囿,就会看到肥肥的鹿群,会看到鸟儿又白又亮。当周文王来到灵沼,就会看到满池的鱼儿跳来跳去。(《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讲到这里,孟子顿了一下,看了一眼急得口水都快流出来的老梁,接着启发了他一下:“周文王用老百姓的力量来建设灵台灵沼,可是老百姓还特高兴,特兴奋,很愿意大王拥有这些鹿啊鱼啊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老梁猛的被提问,一时发晕:“是啊,为什么呢?”
孟老先生一看这位实在不成,于是就直接启发:“为什么?是因为这些贤明的王者能和老百姓一起欢乐,所以自己也才能踏踏实实地打心眼儿里快乐!”(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哦——”老梁兀自半懂未懂,有点明白孟老师这是在暗讽自己。
结果,孟老先生还嫌力度不够,又加上了一个重磅炸弹:“在《尚书》的《汤誓》里面,对了,听说过《汤誓》吧?”
“没,没有。”老梁很恨自己学问不够。
孟老师拍了拍老梁的肩膀:“别在意,没别的意思,我也就随便这么一问。这个《汤誓》是当年商汤要攻伐荒淫的夏桀时候起兵的誓词。”
梁惠王闻此,松了口气。
孟老先生接着说:“这个《汤誓》里面说,老百姓咒骂夏桀,说:你这个该死的太阳啊,何时灭亡,我们即使与你同归于尽,我们也愿意!”(《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老梁一听,顿时后背发凉,一时没了言语,刚才远眺大雁的飘逸劲立刻消散无踪。
孟老先生接着启发他:“如果老百姓都与他同归于尽,他即使拥有了这么大的楼台池塘,您说他能真正的打心眼里面感到快乐吗?”(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然后,孟先生就此打住,留下了脸色白白的梁惠王一个人沉思,冷汗直流。
《孟子 梁惠王上》的第二段就此结束。
那么,这段的表面含义,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内容,可是,为什么梁惠王一听到这些内容就冷汗直流呢?孟老先生在这里面到底隐藏了哪些深刻的含义呢?
让我们来一层一层地解读吧!
首先,这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一般人理解就是孟子教育国君,要施行仁政,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这样的理解没有错误,《孟子》里面的很多内容就是教育统治者的,但是这样导致很多人读了《孟子》,觉得自己是老百姓一个,这些内容与自己无关,所以没有了读的兴趣,实际上,人家孟老先生讲的是人世间的道理,这个道理,无论谁拿来,都是受益无穷的。
实际上,在这第二段里面,孟子是接着上一段,讲了仁义与利益的次第关系。但是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讲的。
那么,孟子是怎么来阐述这个事情的呢?
孟子用《诗经》里面讲周文王建立“灵台”的故事来讲的。一般讲到这里,大家都说,周文王建立了灵台、灵囿、灵沼,与民同乐,仅此而已。给大家的感觉是周文王胜利后,在被征服地建立了好多楼堂馆所的游乐场所,然后一边游乐一边很幸福地看着人民生活。是这么回事儿吗?他到底是怎么与民同乐的?一般很少讲,我们今天给多讲讲。
首先,“灵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原来,当时周文王已经制订了灭商的计划,可是他还有个心腹大患,有个密须国,这个密须国就在今天的甘肃灵台县附近,是黄帝的后裔密须氏建立的,据说现在考古发现密须国的宫殿遗址,就在今天甘肃省灵台县城西的百里镇百里中学的后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说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密须国的国君四处征战,劳民伤财,导致民不聊生,于是周文王秉承天意,进攻密须国,并最终战胜。实际是周文王要想灭商,必须先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可是问题是:现在的历史文献都是按照战胜者的意志编写的,我不禁要问:密须国的国君不断征战,因此该死、该打,但是周文王就闲着了吗?不是他主动去进攻人家的吗?为什么他就是正义的?而密须国国君打仗就是该骂的?
根据文献记载,这场战争也打了好久,开始的时候密须国的军队数次大败周文王的军队,直到后来周文王才占了上风。最后的结局很滑稽,据说是要打仗的时候密须国的城池上空出现了彩虹,于是密须国老百姓认为圣明的君主来了,于是把自己的国君捆了起来,献给了周文王,于是战争就此结束。
其实这“彩虹事件”只是传说或者是表面现象,我们要探求的是事情的本质。那么,为什么两个都在打仗的国君,差别就这么大呢?
这就是孟子讲这个故事隐含起来的含义,当时去古不远,听者是立刻可以明白的,梁惠王一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孟老先生是在教育自己。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了,所以听着含糊。
应该说,当时的国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征战的,为了自己享乐,拥有更多的宝物,更多的土地,不断让老百姓去打仗。而这些国君里面,周文王则有些另类。因此他最终脱颖而出。那么,为什么说周文王有些不同呢?我们可以从建立灵台的事儿说起。
话说周文王战胜了密须国之后,就要在这里建一个高台,叫灵台,上面有楼。话一放出去,当地的老百姓,也就是被征服国的老百姓,立刻都特兴奋地前来参与建设,结果很快就建成了。
那么,这个灵台是干嘛用的呢?一般文献记载这个灵台的主要功能是纪念,纪念文王战胜了密须国,就像后世的刻石纪功。
但是,这里面有问题,密须国的老百姓怎么就那么不开眼呢?为了纪念敌军战胜自己,特主动去帮助建设?
其实,这灵台是有着更多的含义的。
首先,这是拜神拜上天的地方。
这是周文王棋高一着的地方,他尊重当地的风俗,当地老百姓信奉哪位神,他建立一个大台子来拜,据说当地信奉五谷之神,所以这个灵台实际上是一个祭祀台。后世就有学者认为灵台是用来祭奠农业之神后稷的。这样,当地百姓能不愿意来干吗?这是替谁建立的灵台?替老百姓建立的,希望他们以后收成好,有饭吃。所以老百姓乐于参与。
同时,现代学者认为,这个灵台也是一个天文观测的地方,周文王派人在这里观测天象,老百姓以为这位能和上天沟通,其实这是为了制订历法等收集信息,这也是了农事而做的努力。
一般,在那个时候,打仗胜利以后,战败者是要做奴隶或者被杀掉的。可是,周文王却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儿,他不但没有杀对方百姓,还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拜神的祭台。最出名的事儿,是“泽及枯骨”。
当时,建设灵台的时候,挖地,挖出了很多枯骨,于是报告周文王,周文王说:“换个地方,好好安葬!”手下说:“这是无主的枯骨啊,我们不必管了吧。”周文王说:“我是国君,我就是他们的主人,还要另求什么主人?厚葬!”于是,就让官吏给准备棺椁衣服,把这些枯骨葬了。(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
这事儿一传出去,天下归心,大家都说:周文王太贤德了,连枯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惠,更何况我们活人呢!所以《毛诗序》言:“《灵台》,民始附也。”意思是从这个时候,天下老百姓的心真的归顺了。
除了灵台,文王还建立了灵囿和灵沼。这又是什么呢?一般人解释成周文王游乐的场所,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
原来,这个灵囿就是很大的园林,大致相当于环境保护林场、狩猎场。大家可能想象的是:这里一定戒备森严,卫队保护着,然后周文王带领骑兵,纵情狩猎,享乐。呵呵,那是乾隆干的事儿,豪华狩猎团,还让洋画家给画下来。周文王可不是这样,根据文献记载,周文王是个非常朴素的人,自己是下农田干农活的。同时,他的这个灵囿并不设防,让老百姓可以进入随时狩猎,这事儿后来孟子还专题谈过,我们后面会讲到。所以,等于他为老百姓建立了一个动物养殖场。您说,这老百姓能不高兴吗?
那么,这个灵沼又是什么呢?是周文王带领人们挖的池塘,里面养鱼,所以孟子说“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意思是周文王来到灵沼,看到里面鱼儿跳来跳去,这个“轫”通于“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有胳膊一伸那么长,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周文王的眼前很近的距离,鱼都在跳跃。我们想想,鱼儿在什么时候都跳了起来呢?是用渔网捕鱼的时候,所以《诗经》这段描写的是捕鱼收获的情景。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这个灵沼,是周文王为老百姓建立的养鱼的湖泊,很可能当时当地人们对养鱼并不擅长,周文王把这种谋生方式带给了他们。
中国渔业史界公认:《诗经》里面的关于周文王的“王在灵沼,於轫鱼跃”这句描写,是中国渔业养殖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周文王和其他的国君差别在哪里,人家周文王先想的是老百姓。所以孟子这次用周文王做例子,讲了仁义与利益的次第关系。
这事儿我们帮孟老先生分析过,世界上的利益,本来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如果是为众生做好事得来的利益,我们就要在利益的前面加一个“正号+”,如果是靠做坏事杀人放火得来的利益,我们就要在这样的利益前面加一个“负号-”,这是两个利益模式,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力求获取第一个正向的利益,那么,这个世界谁都过得舒坦幸福,如果我们全都渴望获得第二个负面的利益,那么,最终谁都好不了。儒家已经为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思考过了,所以选择了先仁义,然后是利益这第一个正向的模式。
在第一模式里面,谁的日子过得都舒坦,您想,周文王一定很快乐,因为他给国人带来了幸福,所以他的内心是真正的宁静的喜悦,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玫瑰是会枯萎的,但是心中的余香,却可以历久弥新。
大家想想,有这样的心态的人,身体能不健康吗?所以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出生,公元前1056年去世,活了97岁,是个长寿之人,后来孔子在《论语》里面讲“仁者寿”,估计就是想到了周文王等人才发出的感慨吧。
可是,如果遵循第二个模式,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别人不管不顾的,坏了,大家都别想舒坦,最惨的,就跟夏桀似的,最后结局是崩溃。
孟子的这个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者极其适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员工极尽克扣之能事,单位跑业务的只是最旧的面包车。但是对自己却极其放松,豪车买了一辆又一辆,别墅也是买了很多。有的自己还赌博。据说有企业中层领导汇报工作都要到澳门赌场正在豪赌的老板身边汇报。这样的企业,员工一定毫无干劲,因为他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供老板消费了。这样上下离德,企业的前景可知。如果孟老先生看到这些人,一定也会用周公和夏桀的例子来教育他们的。
相反,有的企业家境界就很高,他们先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比如日本的稻盛和夫,他创办企业之前,他都会反复思考为什么做这个企业,直到自己认识到,是为了谋求员工的福利,是为了让员工的身家性命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的时候,才开始创办企业,所以他的企业充满活力,他一个人,就创立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他自己写的企业经营哲学的书里,基本上开篇谈的都是“无我”与“利他”,他把这个做为经营企业的宗旨。在他的书里面,他就引用了无数的儒家经典的内容。这些内容,被别人学去了,应用到经营里面,所以无往而不利。我们却因为不认真学习,全都丢掉了,还有很多人跳出来谩骂这些内容。
稻盛和夫不但把这些思想用到了自己的经营中,还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哲学思想,这样级别的有自己的哲学思想的企业家,在中国几乎是没有的,可是,更重要的是,稻盛和夫还举办了大型的青年企业家交流团体,把这些思想传授给他们,据说他们一聚会,就是几千人的聚会,这种势头,我们都可以知道年轻的企业家会多么的受益!
很遗憾,在中国,有这样级别的企业家更没有出现,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大,可以去自己登山,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哲学思想,更没有把这些思想传递给年轻人,这是境界之差,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所以,孟老先生对梁惠王的第二次教育,讲的是境界,是你心里装的是谁,是天下人,还是自己个儿。起心动念不同,结果云泥之别。
孟子的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对国家统治者有用,对公司管理者有用,对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用,境界不同,我们的生活质量完全不同。
心里仅仅装着自己的人,心境很小,装的只是小我,为了保护这个小我,每天伴随他的将是对抗、争夺、焦虑、患得患失,此时他的心量,如同一杯水,放入一把盐——负面情绪,则会咸得发苦,难以忍受;而心里装着众生的人,心量很大,因为把自己放下了,所以对自己不利的东西都不大在意,所谓“但行善事,莫问吉凶”,所以负面情绪少,心境平和,总是有种付出的喜悦。这种人的心量如同大河,此时放入一把盐——负面情绪,则没有任何影响。
这两种人,谁会健康,昭然若揭。
到目前为止,孟子与梁惠王一共进行过两次谈话了,我们可以观察到,每次谈话里面,梁惠王的态度都是很别扭的,有点小小的逆反心理,总是想找茬儿。可是,每次都只说了一句话,就被孟子窥破要害,立刻一番醍醐灌顶的教育。
我们说过,梁惠王也是有些善根的人,听完了这两次的教育,知道这位孟老先生实在是高人,心理防线立刻全线崩溃,从第三次见面开始,梁惠王的话开始爆增,甚至有些话痨般的倾诉了。于是,孟子开始给他认真地讲了好多道理,这些道理,我们拿来学习一下,对我们的人生也不无启发。
我们没能做成孟子亲自带的EMBA研究生,可是,人家把孟先生的讲课记录都拿来了,我们不认真看看,不遥想一下当年的盛况,岂不可惜?
顺便说一句,这个灵台,还是中医里面的一个穴位的名字,在我们身体后背的正中线督脉上,具体的位置,是第六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也是心肺在后背的对应的位置,它的上面的穴位是神道,下面的穴位是至阳,灵台这个穴位主治咳嗽,气喘等病,同时也可以安神。大家知道,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灵台的含义,是至阳穴的阳气,流经这里,稍作停留,开始上升,进入神道穴,此处阳气正旺,所以它对风寒咳嗽比较适合。呵呵,这样,灵台就和中医建立起了联系,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到后来东汉的时候,这里还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中医名家——皇甫谧,皇甫谧是东汉时候的人,历经东汉、魏、晋三朝,皇甫谧幼年丧母,生活贫苦,后来自己又患了严重的痹症,也就是风湿一类的疾病,非常痛苦,所以开始发奋学医,钻研针灸,最终著成了巨著《针灸甲乙经》,这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地位极高。皇甫谧去世以后,也葬在了这里,其陵墓至今仍在,路过的朋友可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