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之对比,台湾的教科书是如何描述抗战 日本历史教科书

笔者啰啰嗦嗦的前言:

近年来,反映国军抗战的文艺作品,电视剧层出不群。李幼斌“亮剑”之后,成功打造张灵甫,形成国共双方坚决抗战的两大硬汉形象。

文化界一股重修抗战史的思潮汹涌而来,在民间欢呼着甚众,认为过去的宣传欺骗了群众的感情,矛盾的一个激发点就在于我们上学之时苦读多年的历史教科书。

“我们被欺骗了!”“历史服务与政治!”“教科书就是成王败寇的结果!”这样的思潮在民间极为流行。

我原来也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寒窗十年好不容易熬到大学的学子,我对教科书“爱”的那叫个深沉,一度也认为教材有失偏颇。可是,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对历史兴趣一般的学生也就罢了,庆幸的是我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比较喜欢刨根究底,最近一直在关注抗战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对近年来盛行的“几十年来中国人不知道”文体进行了批驳。有网友戏称,我看到这贴的时候是60年以来,现在变成70年了,连内容都不带变的。

然后,国共双方抗战牺牲将领的“乌纱帽”问题进行了探讨,整天驳斥了拿军衔说事,嘲笑八路军土鳖猥琐的无知观点。

在与网友的探讨中,发现历史教科书变成了一些人手中的一大杀器,拿不出史实反驳的时候,就声称教科书欺骗了他幼小而又纯洁的心灵,顿时心生不忍,放他一马。然后我不禁有点疑问了,教科书真可怕,想看看台湾的教科书是怎么描述的,一搜资料,果不其然,大吃一惊,台湾和大陆的教科书描述抗战差别在哪?具体详情如何,请看正文分解。

取材来源:

大陆:由上海教育学院组织编写的历史课本,主编沈起炜,常务副主编林丙义,该书由上海新华书店发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7-5320-5131-5/G•5100 关于抗战部分的是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本。

台湾:《高中历史(革新版)》该教材依据台湾教育部民国八十四年十月修正发布之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该标准是目前台湾地区高级中学最新课程标准。该教材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分上、下两册,供高中一年级使用。关于抗战部分的描写收录于下册。编著者:许雪姬、刘妮玲编号:S 610230   行政院新闻局登记局版台业字第O二OO号  ISBN 957-14-2937-6 

由于两者描述风格差别太大,很多历史事件某版本只字未提,所以无法进行一一比对,请谅解。

首先我们看看台湾历史教科书是如何描述抗战历史的。

第一节 「七七」事变与壮烈的抗战 七七事变

日本最怕的是中国强大。剿匪胜利,长江流域秩序安定,建设突飞猛进;经西安事变,益证明 蒋委员长确为全国军民衷心拥护的唯一领袖。因之日本忌惧愈甚,遂急不暇待,再度突然对我进攻。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芦沟桥作非法演习,扬言日兵一名失踪,定要进入宛平县城搜寻,强迫驻军撤出。我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中日大战,就此揭幕。 

蒋委员长时在庐山,立卽发表谈话,说明中国的严正立场,与最低限度的条件,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并郑重指出,此次事变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最后关头一到,唯有牺牲到底,纔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我们庄严果决的抗战誓词,动员令亦随之颁发。八一三与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本知我不肯屈服,决作进一步行动,妄想三个内征服中国。七月底,日军袭击廊坊、南苑,北平失守,天津继陷。八月,复在上海启衅,十三日,水陆进攻。我军英勇应战,全面抗战开始。全国军民,闻义赴难,万众一心,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如铁石。海军封锁长江,空军猛炸敌阵敌舰,痛击来袭敌机,造成辉煌战果。敌人海陆增援达二十余万,我军仍能奋战三月之久。

十一月,敌由金山卫登陆,我军始全线撤退。

十二月,南京沦陷,日军肆行屠杀,死者三十万人。不久,杭州续失。华北敌军亦深入察、绥、冀南及山东、山西、豫北。迁都重庆   蒋委员长早已准备与日本作持久战。四川于天时地利人力物力方面,实为民族复兴的根据地。

二十四年及二十五年,两次入川,亲自督导,整顿军政,转移风气,力谋建设。上海撤守,国民政府立卽宣布迁都重庆,粉碎敌人迫我于短期内屈膝的迷梦,重庆成了中国的战时首都,西南成了抗战的大后方。徐州武汉会战   南京不守,敌军沿津浦线北犯,我军阻之于淮河。华北之敌,南下策应,谋窥徐州。

二十七年三月,猛攻台儿庄,我军力战两周,

四月六日,获得大捷,击溃日军精锐两师团,使南京失陷后之士气为之重振。我军为保全实力,转移阵地,于豫东展开激战。适黄河决口南流,敌军被阻。(国民党至今不敢承认花园口决堤是他干的!!!)  敌陷徐州之后,企图进攻武汉。六月,溯江西上,突破我马当江防要塞,攻陷九江,另路沿大别山北麓,进入豫南,武汉会战展开。十月二十一日,敌袭陷广州,我海口全遭封锁。四日后我军撤离武汉,集中于平汉、粤汉两路以西的预定地区转守为攻   武汉撤守之前,为抗战的第一期,此后至民国三十年为第二期。

敌人的战略为「速战速决」,我们的战略始终为持久战、消耗战、磁铁战[注一],使敌人陷于泥沼,不能自拔。武汉撤守之后, 蒋委员长复特别指示,今后抗战的特质在于争取主动,转守为攻,变敌人的后方为前方,我军虽已退至平汉、粤汉两路以西,而长江下游及黄河以北仍留有重兵,保持战略地带。敌军所控制的仅为点(城市)与线(铁路),不能构成面的占领。敌知军事不足以屈我,企图在经济精神方面予我打击,侵扰我海口,截断我对外交通,施行空袭,滥炸我重要城市。我军民茹苦含辛,忍受任何牺牲苦难,不为动摇。  

第二期的重要战役:一为二十八年三月赣北之役,挫敌于高安;二为同年十月第一次长沙之捷,敌军狼狈败退;三为同年十二月南之役,克复昆仑关;四为二十九年五月鄂北豫南之役,敌伤亡万余,后虽宜昌不守,我军仍于鄂中奋战;五为三十年十月第二次长沙之捷,敌军再被击溃。中国对于大战的贡献   珍珠港事变之后,日本席卷南洋,美、英蒙受重大挫败。而我军则于三十一年一月大破日军于长沙,造成第三次大捷,亦为同盟国在远东的大胜。同年春。我军近援缅甸,与日军剧战于缅南缅北,不仅为英军解围,并阻止日军进攻印度与德军会师中东的企图。三十二年五月,我军又大破鄂西之敌。 

美国以在珍珠港遭受严重损失,一时无力反攻,后复采行「欧洲第一」战略,以全力对德,远东战场实际仍由中国独立肩负,牵制日军一百余万,使美国得从容准备,保持其在澳洲基地。三十三年四月以后,日军为巩固其在大陆地位,谋打通南北交通,大举进犯河南中部及湖南、广西,一度侵入黔南,但不久卽被逐退。中美联合反攻   中 美共同对日作战形成之后,三十一年二月,美予我以五亿美元贷款,使我财政转危为安[注一]。但军用品的援助,极为有限。缅甸陷落,供应愈为困难。是年七月起,始由印度越喜马拉雅山空运少量物资,到达昆明。

翌年三月,美第十四航空队在华成立[注二],情况改善,汽油、器材源源而至,制空权转入我手。陆军则分为两部,一以转入印度的部队为基础,而由国内选拔优秀官兵前往补充;一为调集后方精锐各军于云南,更换武器,加强整训。三十三年,印境我军反攻,几经艰险,卒将缅北克复,滇境我军亦强渡怒江,与之会师。时太平洋美军连战连捷,我为配合作战,三十四年五月,败日军于湘西 芷江,同月克南宁,六月克柳州,七月克桂林,赣南、浙、闽亦在追击扫荡,敌已再衰三竭。 日本投降   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德国投降,日本已成孤立。我军旣屡捷于陆上,美军亦连胜于海上,日本本土复徧遭猛烈轰炸。

八月六日,美以原子弹投于广岛,九日再投于长崎,日本上下惊怖,十日完全接受波茨坦宣言,十四日正式宣布投降。喜讯传来,举国欢腾。

九月二日,盟军在东京湾受降,我代表亦到场参加。

九日,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在南京向我正式签递降书,所有中国境内及越南北部日军均由我缴械,伪组织瓦解,汉奸分别惩处[注三]。八年的对日抗战,至此获得光荣的结果。

分析:

看到台湾教科书资料的时候,顿时震惊了,这就是转说中公正与真理的化身——台湾教科书?这太刺激了吧?我怎么看这写法这内容怎么像最近很火的一本书——《乔布斯传》啊?

通篇只提到老蒋一个人的名字....课后题还有共匪是如何破坏抗战的.... 在该书中有个特点,即对于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各种对日妥协一律称为是伟大蒋公的远见,是蒋公识破日本妄图扩大战事的险恶用心。而对于国军还击的举动则马上改口说是英勇抗击,一字不提这时蒋公是否识破日本妄图扩大战事的用心。反正正着反着都是蒋公英明。

在书中对于国民政府领导的抗战详细程度,对比现在大陆的教科书反而更少。各位国民党粉丝大为赞赏的22次会战,我仔仔细细的看了又看,在“抗日战争”这节中发现了“凇沪会战”、“徐州武汉会战”,在“国共势力消长”这节中发现顺带提到了豫湘桂战役,都是点到为止。除次以外,好象书中再未提到其他会战。对于中国远征军也没提到(估计与杜聿明被俘、陈明仁起义、孙立人兵变有关)。  

对于国民党将领,除了伟大光荣正确的蒋公外,只有提到宋哲元,其他将领再无提到。在描写抗战最主要的一节“抗日战争”中找不到一个字描写过共产党军队抗战。只有在“国共势力消长”这节中有过一句:“共军系统的军队主要均在敌后‘根据地’发展,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也与国军游击队发生摩擦与冲突。”仔细揣摩这句中的“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看来是在表述共产党军队抗战的事实,毕竟与日伪军抢底盘总是抗日吧,如果这也不是抗日,那干脆都去做良民来的更好。  

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是想求证上面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

真是怪事。伟大的国军抗战,怎么提的这样少,当今台湾政府居心何在?

我若是对历史兴趣一般的台湾高中生,那我读了这书以后,估计过了若干年必定也会抱怨:“可怜我被党欺骗了N年!”因为在这书上只字不提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佟麟阁、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戴安澜,谢晋元。只字不提有远征军入缅作战。只字不提长沙会战、台儿庄大捷。至于在敌后根据地的老百姓和八路军新四军面临的是什么情形那就更不知道了,“扫荡”二字和是何解?读了这教科书这辈子也不会懂。

不要总说大陆教科书如何如何隐瞒,至少隐瞒了半天那上面还看的到上面列的这些会战和将军事迹。你说大陆是做假惺惺表面工夫也罢是真心诚意也罢,至少白纸黑字在书上写着,可这版本的台湾历史书呢?别说对共产党不厚道,好象对国民党也厚道不到哪去。不知道各位国民党的FANS看了这书作何感想?

接下来看看大陆版本对抗战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描述。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1 关于“一•二八”事变  “……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指挥下,接连几次打退日军的进攻。2月中旬,张治中率第五军到达上海,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取得了着名的庙行大捷。日军伤亡惨重,先后换了四个主帅,并且一再请求国内增派援兵。……”  “……日军一部突破我军防线,情况危急,张治中亲率教导总队驰援。十九路军一部也向敌军侧后出击。从早晨一直血战到晚上8点半,歼敌3000多人,使阵地失而复得。这就是庙行大捷。……”  “……5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凇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只能留驻在昆山、苏州一带,而日军却可驻扎在上海。……”  

2 关于长城之战与《塘沽协定》  “……接着又侵占热和,并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受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孤立无援,长城各口失陷。5月,日军逼近北平和天津,华北危急。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塘沽协定》,划冀东为“非武装区”,致使整个华北门户洞开。……”  “……1933年3月初至5月中旬,中国军队在长城各口同日军展开鏖战。驻守喜峰口、罗文谷的第二十九军,面对日军飞机、装甲车和大炮的猛烈轰击,凭借着手榴弹和大刀,沉着应战,拼死肉搏。第十七军在古北口与敌军拼杀三昼夜,接着又在南天门与日军血战两天,‘直至高地化为焦土’。第三十二军和第五十九军也分别在冷口、怀柔等地浴血奋战。”  “……1933年5月,冯玉祥和共产党人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发展到10多万人,收复多伦等地。后来,同盟军在日蒋的夹攻下,弹尽粮绝,最后失败。……”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3 关于“七七”卢沟桥事变  

“……然而,国民政府举棋不定,一面向华北调动军队,并向日本提出抗议;一面又幻想以和平方法解决事变,与日本谈判。……”  “……7月17日,蒋介石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发表庐山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同时他又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   

对于佟麟阁将军的牺牲,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在军部所在地南苑召开军事会议,慷慨陈词:‘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7月27日,军长宋哲元令军部迁入北平。佟麟阁不愿独自离开,决心与官兵一同死守南苑。28日,铁在南苑大红门指挥部队与日军苦战,壮烈牺牲”

 

4 关于“八•一三凇沪抗战”   

“……在凇沪抗战中,广大爱国官兵前赴后继,涌现出许多英勇事迹。营长姚子青率全营官兵死守宝山县城数昼夜,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旅长蔡丙炎率领5000将士血战罗店,带头冲锋,不幸被日军枪弹击中,为国捐躯。团附谢晋元率450多人,孤军坚守四行仓库4昼夜,掩护主力部队顺利转移。……”  

“……第二天,敌军来犯,谢晋元指挥官兵以手榴弹、步枪和机枪痛击日寇,歼敌80多名。28日,敌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守军一战士将手榴弹捆在腰间,从六楼窗口纵身跳入敌群,轰隆一声,与敌数十人同归于尽。四行孤军苦战4昼夜,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到10月31日夜间,完成战斗任务,奉命撤出四行仓库。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全国人民中间广为传颂。……”“……中国军队在上海浴血奋战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节 正面战场初期的抗战  

5 关于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保卫战中,扼守淳化镇的第五十一师与敌军血战三日,阵地屡失屡得。其中第五营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据守东北郊杨坊上阵地的某部三营官兵,与敌军反复混战,除营长重伤获救,其余均以身殉国。防守雨花台、中华门的第八十八师与日军在大街小巷进行激烈的白刃格斗。……”

  

6 关于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将敌军一路阻止在临析,使另一路敌军孤军深入。日军猛攻台儿庄,庄内守军凭借断墙惨壁英勇抵抗,拖住日军。4月初,中国军队发动全线反攻,日军伤亡惨重,向北溃逃。台儿庄战役歼敌1.2万人,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938年3月下旬,日军第十师团矶谷廉介部的赖谷启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中国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迎头痛击。日军猛攻3天,才冲入庄内。守军利用宅院墙基同敌人展开巷战,反复拉锯。全庄大部分被日军攻占,中国守军池峰师伤亡惨重,但坚守南关一带,至死不退。”

“……《新华日报》战地记者当时报道:‘31日起,台儿庄战争进入了最危急最激烈的阶段,敌人占领了庄内的五分之四。敌机20余架,每天轮流轰炸,一天中投弹120枚以上,重炮40门不息的攻击,每天发弹千余枚,差不多把整个台儿庄要炸平了。’但中国将士坚持抵抗,为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接着,中国军队里应外合,打败了日军精锐矶谷师团。……”  

7 关于武汉会战  “……国民政府为了迟滞敌人的前进,下令开挖了郑州以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黄河水向南泛滥,虽然起了暂时阻止敌人西进的作用,但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1938年下夏,侵华日军调集35万兵力,兵分五路合击武汉。国民政府调集百万大军,凭借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重创来犯的日军。10月下旬,武汉沦陷。武汉会战历时4个月,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它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关于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诱降国民党的同时,对正面战场华中、华南地区接连发动局部的军事进攻。而国民党一面同日本秘密谈判,准备妥协;一面消极抵抗,保存实力。……”  

8 关于枣宜会战  “……1940年5月,日本大举进攻湖北的枣阳、宜昌地区。中国第五战区调集主力部队对敌军实施反包围,经过激战,日军向南撤退。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队截击敌军,不幸中弹,以身殉国。……”  “……1940年5月8日,日军进攻枣阳,直逼襄樊,形势十分危急。张自忠亲率司令部直属营和两个团连夜渡过襄河,向枣阳进发。他们边走边打,15日在南瓜店以少击多,将正在向南撤退的日军截为两段。第二天,日军为了摆脱被动局面,集中1万多兵力,从三面猛攻南瓜店,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到9时左右,弹药快用完了,张自忠下了一道紧急命令:‘现在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时间,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敌人逼近了,张自忠举枪向敌人冲去,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腹部。他卧在地上继续督战,身中7弹,终于为国家民族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9 关于长沙会战  “……1941年9月,日军12万人进攻长沙,国民政府集中40个师的兵力组织会战。中国军队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以主力包围日军,并切断其交通线。日军被迫突围北撤,中国军队追击获胜。……”

  

10 关于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美、英三国决定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统帅,美军中将史迪威任参谋长。中国派远征军10万人开赴缅甸,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重创日军。远征军师长戴安澜为国捐躯。……”  “……1942年3月,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在同古(也译称东瓜)战役中,他率全师官兵与数倍于己的敌军血战12天,歼敌5000多人,并掩护了部分英军的撤退。5月16日,第200师在朗科地区遭敌重兵伏击,突围时戴安澜胸、腹部为流弹所伤。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第七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 关于豫湘桂战役  “……为了打通从东北到华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对河南、湖南、广西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中国称这次战役为‘豫湘桂战役’。中国军队在衡阳、桂林等地进行阻击,由于国民党当局腐朽无能而失败。大片国土丧失,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分析:

如果仔细看了以上内容,可以发现该版本教科书上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书中在认为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的同时,对于广大国民党将士的英勇抗战给予充分肯定。

从所着笔墨来看,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描述也决非一笔带过。按照时间顺序,的确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当然作为初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毕竟是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对于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描写。

书中不仅提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如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佟麟阁、李宗仁、孙连仲、张自忠、戴安澜,还提到了中级和中下级军官姚子青、蔡丙炎、谢晋元。其中对于佟麟阁将军、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的为国捐躯都有特别的详细描写。而对于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牺牲却只有一句带过:“在反‘扫荡’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的英雄,也牺牲了不少优秀将士,如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等。”  

对于有人声称的他们所读的历史书中从没记载国民党抗战,由于我没亲眼见到他们读的历史书,我在此也表示尊重。不过和我同辈的人要是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十分怀疑其历史课的听讲水平,貌似台儿庄是个考试重点吧?

对于过去大陆的教科书对国民党抗战记载的情况我现在还缺乏足够证据来下定论,但至少上个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教科书上对国民党将士当年的英勇抗战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态度。

这就是现在的大陆教科书,没有污蔑当年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将士。没有将正面抗战的功绩记在共产党头上。没有将国民党将士的英勇行为一笔带过。

对于教科书问题的认知为什么会产生今天这样的思潮?

1.缺乏独立思考,长期填鸭式教育的恶果

知识是自己去学习的,不是靠灌输得来的。你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不知道,别人没告诉你的,不等于他欺骗了你掩盖了事实。吃不到饭就要想办法弄到饭吃,现在成什么样子了呢?别人不喂到口边,很多人就不会吃饭了,还怨原本喂你吃饭的人,却忘了吃饭是人的本能。不要老等着别人把饭送到你口边,才愿意去吃。人只有自强才能立于世间,知识靠自己积累的。

2.对教科书的定位认识错误

历史教科书是教授基本知识的,不是专业的历史书籍。教科书上的内容只是个概括,而抗日战争无论是在哪个历史课本中都只有篇幅不大的一部分,不可能将大大小小的抗日战役全部记录其中,提出这样观点的人,不会知道一个学生在满满学业道路中的真实想法。你想扩编,一下子增加几倍的学习任务,你得看看全国的中小学生答不答应?不要只顾着你们笑,让学生都哭了。

3.一些人的智商问题

当然,“一些人”不是说果粉,他们也是一群可怜人。我当初也是个果粉,却在现在宣传的一堆荒谬不堪的历史观点中被硬生生地逼上梁山,被戏称为“五毛”,可惜这五毛还是得自己掏,中国的确是个神奇的国度。

俗话说: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有人居心不轨,而且能量不小的情况下,自然能鼓动风潮,教科书这事就是一例。有的人明知其心而为之,大多数人被蒙在鼓里,一些人就利用民间对现实的不满通过这样的形式发泄情绪,可悲。

可是这怎么成了一个智商问题呢?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扶植对象国民党。可惜,国民党历史上是个什么玩意儿,咱们听得够多了;现在有没有长进,看看那本台湾版历史教科书就知道了。所以嘛,膜拜西方欧美,是个态度问题,因为西方的确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但是粉国民党,就是一个智商问题了,因为烂泥是扶不上墙的。就算要改良要革命,也要找个好点的参照对象吧?

结语:

当年浴血奋战的国军将士们,你们的大名没有被政治淹没,今天已经被广为传唱,不失为历史的进步。只可惜为你们翻案的人曾经是你们的对手,而不是你们原来所效忠的头儿,历史总是这么有趣,爱开所有人的玩笑。

蒋光鼐、蔡廷锴、佟麟阁、李宗仁、张自忠、戴安澜,谢晋元……

还有左权、杨靖宇等八路军、新四军、抗联在抗战中牺牲的将星。

更重要的,还有无数普通的战士。

你们的名字不会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会把你们的名字继续传送下去,子子孙孙,铭记中华民族危亡之时涌现的英雄。

希望任何神化的宣传离我们而去,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最后,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尊严而战斗过的人致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9055.html

更多阅读

张绍忠少将透露,台湾有20多万间谍潜伏在大陆 张绍忠少将

台“军情局”的主要任务和活动是:搜集大陆政治、军事、经济情报,情况需要时还可以策划破坏、暗杀,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袭击、骚扰、心战等活动。此外,“军情局”的主要任务还包括,适时在大陆建立和发展“敌后武力”,对大陆军队进行策反和军

星星之作,心中的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文

《心中的杰》歌词:旁白:“张杰, 是北斗星空中的奇迹。相信有星星的陪伴,你一定会是最闪亮的。”因为你,生活拥有了意义因为你,追逐拥有了勇气因为你,星星走到了一起因为你,北斗星空充满了魅力我知道,音乐是你的生命我知道,星星是你的鼓

声明:《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之对比,台湾的教科书是如何描述抗战 日本历史教科书》为网友时光会淡化谎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