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探访郏县三苏坟
三苏坟,位于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距郏县县城23公里。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因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兄弟二人的遗骨以及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闻名遐迩。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三苏”当时名冠天下,有“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美称,其中尤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传世之作。
然而,一代文豪苏东坡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没有葬在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而是葬在了郏县。苏东坡为何会选中郏县作为他的最终归宿?郏县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8月16日,记者慕名前往三苏坟进行探访,希望能从中觅出一些答案。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从郏县县城出发,沿许(昌)洛(阳)公路驱车西行十多公里再折向北行,30分钟就到达了三苏坟。资料记载,三苏坟处在许(昌)洛(阳)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对汝水旷川,可谓风景绝佳之处。记者驻足远眺,在三苏坟正北方和偏北处,果然有两座山峰突起,其中一座状如峨眉,惟妙惟肖。同行的郏县文化局副局长李国军告诉记者,状如峨眉的就是小峨眉山,另一座山峰则是道教胜地——中顶莲花山。
如今的三苏坟又称三苏园景区,由三苏陵园、三苏祠、广庆寺、东坡湖、东坡碑林、苏轼像等组成。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首先踏进广庆寺,一进寺院,苍劲的古柏、青翠的竹林顿时让众人眼前一亮。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种布局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寺内一东一西相对的钟楼、鼓楼,是“暮鼓晨钟”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三五成群的游人,我们走进三苏祠。三苏祠位于广庆寺后,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所建,其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彩塑像,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父子塑像。祠堂内的“三苏”父子塑像中为苏洵,一左一右分列两旁的是苏轼、苏辙二兄弟,三人塑像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据了解,一代文豪苏东坡葬于郏县,给郏县平添了一笔文化上的重彩。1963年6月,三苏坟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郏县人也以此为荣。
穿过三苏祠东侧的小门,便到了东坡碑林。东坡碑林是为纪念苏东坡逝世900周年而建的,这里汇集了国内100余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书写苏东坡著名诗文的有136篇,最具创意的是“大江东去碑园”,在这个园子里,百余位书法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大场面。碑廊四周的石碑上,启功、沈鹏、王学仲、刘炳森、欧阳中石、张海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尽在其中。除了“大江东去碑园”外,这里还有书写苏轼作品的诗词碑园、文赋碑园等,内有冰心、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诗人的题字、题词碑刻作品。
从广庆寺出来,经过一条甬道,便是一尊苏轼中年布衣雕像。这条甬道上还有奇特的回音现象,站在甬道离台阶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一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蛙”鸣声。因此,这条甬道也被称为“金蛙迎宾道”。
自此北行前往三苏陵园途中,路过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在门前两排石羊、石马、石虎和几棵参天古柏的注目下,我们走进了翠柏掩映的三苏陵园。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昭示了后人对三苏的评价。
驻足三苏陵园,只见古柏成林,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导游告诉我们,每当夜深人静,山风来袭,柏树林中会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如明镜,遂填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
三苏陵园内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第一墓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六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在陵园内,我们还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这里遍植柏树,参天蔽日,但树干却都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被人们称为“思乡柏”。据导游介绍,苏老泉供桌上的香炉石被视为“摸福石”,当地有一顺口溜这样说:“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尽是福。”据说古代一些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总要来此摸一摸,以图沾点儿“三苏”的灵气。
东坡缘何葬郏县
徜徉在三苏陵园内,记者心中不时涌现出苏东坡的一些著名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吟咏传诵,又让多少人感怀不已,可以想见一代文豪苏东坡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东坡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匠。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人死后归葬故里是首选方案,但苏轼既没有选择落叶归根——葬在其老家四川眉山,也没有选择他曾经被贬谪的地方,更没有葬在他去世时的常州,而是选择了郏县小峨眉山下。
苏东坡为什么选中郏县为他的最终归宿?是因为这里风景秀丽与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相似,还是因为蜀道崎岖难以归葬?苏东坡的这个选择成了难解的千古之谜。
最传统的一个解释是,苏轼生前曾被贬到汝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在团练副使任上,他看到郏县的小峨眉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仿佛家乡的地貌,于是选定这里为他的归宿。《中国名胜词典》中对于郏县三苏坟就是这样解释的。
曾有专家根据史料记载考证,三苏坟的位置位于古代许(昌)洛(阳)交通要冲,苏轼当时进京(指北宋都城开封)办事,必须得走这条路,其间苏轼经过许洛古道的机会至少有5次。第一次是公元1055年,苏轼、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从四川老家到开封参加礼部秋试。他们过成都、经西安,“骑驴至渑池”,5月至京师开封。这一次,“三苏”走的就是许洛古道。第二次是公元1057年,“三苏”回四川为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奔丧,也有可能走这条路。第三次是公元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赴陕西上任。第四次是公元1064年12月17日,苏轼自凤翔回长安,第二年正月还朝。苏轼生前最后一次经过许洛古道,是在公元1094年闰四月。当年3月,苏轼在谏议中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激怒了哲宗皇帝,“罢门下侍郎”,“出知汝州”。闰四月,朝廷又“贬苏轼出知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苏轼在赴岭南途中,折道汝州找苏辙筹集路费,兄弟两个在汝州团聚了好几天。
关于苏轼缘何葬于郏县还有一种解释。据说北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生于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员死后都要葬在距京城方圆500里之内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些原因,如四川眉山距中原千里之遥,来去无论是走水路——逆长江而上过三峡,还是走陆路——翻秦岭行蜀道都是很艰难的过程,所以二苏归葬故里的愿望很难实现。据史料记载,苏轼去世时,二苏的子孙大都散居在今郏县、汝南、许昌等地,离郏县小峨眉山较近,而四川眉山老家已经没有直系亲属了。
李国军说,苏轼为何葬于郏县千百年来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其重要的原因是苏轼的名气、文学成就太大了,人们不太相信苏轼会无缘无故地葬在与他很少有关联的地方。苏轼葬郏也许只有一个解释,也许综合多种解释才能说清楚。现在,强求一个令众人信服的解释太难了,但苏轼、苏辙葬在郏县是确凿无疑的。
对三苏父子颇有研究的李国军说,苏轼一生历任北宋四代朝廷,做了40年的官,曾先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等20余种官职,期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7月,苏轼病卒于江苏常州。次年,苏辙遵照其兄“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的遗愿,葬苏轼于郏县小峨眉山下。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患难与共,手足情深。11年后,苏辙卒于许昌,其子按其遗愿,将苏辙与苏轼同葬一地,与其兄长做伴,始称二苏坟。到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郏县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此称三苏坟。
“苏轼、苏辙葬在郏县,众多史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李国军说,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提出苏轼、苏辙葬郏真伪的疑问。三苏坟的真伪问题在1972年以前的学术界也一直争论不休,1972年以后不再争论,主要原因是“1972年,苏坟村村民在耕作时发现了苏辙次子苏适(音括)与其妻子的合葬墓,彻底证实了苏轼、苏辙墓的真实性。
据资料显示,苏仲南的墓志铭上写着“葬于少保(苏辙封号)墓东南隅”,所指方位与实际相符,因为其父苏辙墓的确位于苏仲南墓百米外的西北处。既然苏辙墓是真茔,就证实了苏轼墓的真实性,因为苏辙葬郏,完全是其兄先葬于此的缘故。苏辙在他的《栾城文集》里写道:兄长苏轼遗言让我葬他,我和夫人约定将来也要和他葬在一起。“当地文物部门经过考古发掘,曾在苏适夫妇墓内出土了两块墓志铭,还有尸骨和苏适的铜制印章等随葬品。如今这两块珍贵的墓志铭保存在省博物院,这是苏轼、苏辙葬于郏县最有力的证据,至此再无人怀疑苏轼、苏辙葬郏的历史真实性问题”,李国军说。
苏坟村因“三苏”而名扬
在三苏坟西北,有一个叫苏坟村的古村落与其相依相傍。苏坟村与三苏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村中是否有苏氏的后人?
从三苏陵园出来折向西行,不远处就是三苏村了。记者在该村一住户家中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王保志,56岁的王保志只说了几句话便化解了记者心中的疑问。“我们村其实原来叫人和寨,后来才改叫苏坟村的,村里有1100多口人,90%以上都姓王,没有姓苏的”。王保志说,至于村子啥时改叫苏坟村,村里人对此也并不知情,但他从小就知道这里是大文学家苏东坡及其家人、后人的墓地。
“坟是人家苏家的坟,寺是广庆寺,村是我们人和寨,很早的时候老人们就这样说”,该村一名叫王万志的村民这样对记者说。50岁的王万志说,三苏坟原来是村里的一个林场,他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玩。1972年,村里人在此浇地时发现水一直往下渗,结果挖地时发现了苏仲南夫妇墓及其墓志铭,证明这里就是苏家的家族墓。他说,据村里的老人讲,他们的先人与苏家并无关系,是先有苏坟还是先有他们村,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但三苏坟让我们村扬名了,这是事实,我们也盼着三苏坟周围能建更多更好的景点,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王万志说。
据一些资料介绍,北宋灭亡之后,高宗赵构迁都临安,苏轼、苏辙的后代流落四方,苏家墓地无人管理,日渐荒芜。但三苏坟保存至今,虽然遭到过数次破坏,但也得到了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和修葺。公元1295年,元代元好问之子元叔仪任汝州知州。由于元氏父子都非常崇拜“三苏”的人品和文章,故为苏坟植树筑垣。元好问是当时的文学巨匠,历任镇平、内乡、南阳等地县令,其间他多次到苏坟拜谒,因此还结识了因为崇拜苏轼专门寓居在苏坟旁边的民间诗人秦简夫。元叔仪一到汝州上任,就马上着手修葺三苏坟,还让手下官员都捐资修建坟园,“立门墙以限樵采,树碑记以表墓所”。元叔仪还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国史院的编修官尚野撰写碑文记录此事。元末至正年间,郏县县尹杨允在这里建起了“三苏祠”和苏洵的衣冠冢。
解放后,三苏坟在特殊年代曾遭到严重的破坏。据当地同志讲,许多保存了近千年的古柏被伐掉用于“大炼钢铁”,墓园的围墙基石被拆掉用于修造大寨田,建筑物上的五脊六兽被砸毁,坟园变成了牧场。最近几年,三苏坟才有了大的改观——围墙、大殿、享堂、坟墓、碑碣、石雕、道路经过精心整修后焕然一新;投资400万元建成的东坡湖给三苏坟平添了灵秀之气,新建的东坡碑林增加了三苏坟的文化内涵。
“三苏景区今年7月份已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为三苏景区谋求更大发展提供了良机”,李国军对记者说。如今,他们正在筹建东坡书画展馆、东坡生平事迹展馆,并正在筹办“三苏”文化节,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会更好地推广传播“三苏文化”,打好“三苏文化”牌,造福于当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