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对外开放和闭关锁国

专题三:对外开放和闭关锁国
一、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史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与世界的交往,著名的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到了唐朝.统治阶级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政治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明朝初期.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空前的主动外交活动:但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统治者基本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
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
周围的邻国开始,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西汉: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特点: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
从交往形式上:既有,也有;
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三条途径,其中是主要参与者;
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
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
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
特点: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
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以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四:双向交流,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元朝时期:火药传到欧洲。
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第二,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华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主,贸易不营利
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发展
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福建,俞大猷,1565
葡占澳门: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
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
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特点: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略
原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上述时期(除清朝外)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是: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尤其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表现: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1)经济贸易往来:
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
(2)政治交往: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3)科技文化交流。
(4)宗教传播: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
(5)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我国古代的对外交通,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汉朝至唐朝,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同西亚、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交流;唐朝至明朝,海路对外交往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术的长足进步所致。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地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联系。
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我国传往国外的事物品种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生产技术和特产,尤其以四大发明和丝织品、瓷器闻名世界。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
影响:增进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认识:(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往就越频繁。
两汉时期:
中国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汉初年,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中国,光武帝还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97年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派使来中国,中国和欧洲国家开始直接友好往来。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隋唐朝时:
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中国在当时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那时与唐朝通使友好的多达70余国。首都长安设置鸿胪寺来专门接待各国的使节和宾客,还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外国的商人只要不违犯唐朝法律,贸易往来完全自由。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佳话,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明朝前期:
(1)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发达。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在1405—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跨越亚、非两大洲,对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并进行贸易,其足迹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要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
以上史实都说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是加强对外交往的基础。当然,频繁的对外交往,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
(2)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癸,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3)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划,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家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
1.丝绸之路。
秦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与此同时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2.唐朝的对外交通。
陆路:
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3.两宋:陆地丝路中断,辽、夏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另一条北方“丝路”。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的输入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
4.元明清:元朝水路两条并进。
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
清朝康乾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通。
三、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1.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2.唐朝: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3.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4.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5.清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绝与外国通商交往(即闭关政策)。
三、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概况:
两汉: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西汉: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东汉:我国的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的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朝鲜的人参等输入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技术等传到大食。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
(1)科学技术

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
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学、体育
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4)文字
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5)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3.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1)农作物品种
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学技术
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4)艺术
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5)宗教:佛教于西汉未年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
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
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由西亚传入中国。
4.认识: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
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族人民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借以取长补短。
21世纪,人类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人口、污染、现代病、民族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跨国贩毒走私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全球的合作和综合治理。因此加强中外的合作、交流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中外经济往来
1.西汉: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2.东汉: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3.唐朝:朝鲜的牛、马、麻、人参等输入唐朝,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藉等输入朝鲜。
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不断运往波斯、西方。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非洲和欧洲。
4.宋元:中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到非洲一些国家。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等土特产。
五、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
1.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2.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1561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倭寇。
3.郑成功收复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4.雅克萨之战: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六、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
1.汉朝所说的“安息”,是指西亚的古国,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
2.汉朝所说的“大秦”,是指罗马帝国。
专题三:对外开放和闭关锁国
3.唐朝称印度为天竺。
4.唐朝称伊朗为波斯。
5.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
6.明朝时,称今天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为西洋。
7.中国古代提到的南洋,是指东南亚地区。
七、中国近代被迫开放
1.晚清政府的被迫开放
(1)1840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的东南沿海被打开。1844年,英国又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的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英国在海上攫取了最早的租借。
(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相继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1861年又设立总理衙门,外交机构被迫走向开放。
(4)1885年《中法新约》规定,在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西南门户打开。
(5)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砂石、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的轮船可以沿内河进入长江各口岸,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6)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进一步向帝国主义开放。
(7)1901年,《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修改商约,中央机构完全向帝国主义开放。
2.北洋军阀政府的被迫开放。
(1)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广泛向日本开放。
(2)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中国再次向帝国主义开放。
3.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放
南京国民政府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投靠英国,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继续向帝国主义国家开放。
八、中国现代的主动开放
1.主动开放

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原则:平等互利。
内容:经济特区采取来料加工装配、补藏贸易、合法经营以及外商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国际环境: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的削弱。②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沉重地大几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
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主要成就:①建国第一年就同17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③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④1955,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步发展(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国际环境:①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②中苏关系恶化。
主要成就:与二十多个国家建交。
(3)重大发展(70年代)

国际环境: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②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
主要成就:①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③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④毛泽东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
(4)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际环境: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外交政策:①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新看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②不结盟政策。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主要成就:同周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力量。

对外闭关政策(历代政府的对外政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8649.html

更多阅读

养生保健系列之(三)-挠头和摇头晃脑的好处 养生保健酒

养生保健系列之(三) - 挠头和摇头晃脑的好处在江泽民主政的年代, 常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其即使在会见外宾时, 也拿着梳子由前向后梳头. 这其实是一种保健的方法. 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在头上由前向后、向侧循行. 向后梳头可疏通

声明:《专题三:对外开放和闭关锁国》为网友快乐太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