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民间传说 短的长城民间传说

前言(本章免费)

2007年7月,我用吉普车自驾行的方式来纪念20年前我的长城探险。从长城东端的山海关出发,我们一路驱车直到长城西端的阳关,再次走了明长城全线和部分汉长城。这次吉普车自驾行为时五周,目的是探访我在长城沿线结识的老朋友,实地了解人们为保护长城做出的最新贡献。

从山海关出发后第二天临近傍晚的时候,我们一行来到河北省抚宁县一个叫做城子峪的村庄。城子峪在长城脚下,离长城不过几百米,一条不大的河从村旁蜿蜒流过,护村墙的遗存仍在。这个村庄的地理位置简直太棒了,在这里,既能观赏长城的雄浑近景,又能看到它纵深的细节。时值盛夏,天气酷热;在清凉的河水里一洗征尘,那种诱惑实在无法抵御;眺望四周,只见座座敌楼在时起时伏的山头上矗立。

当晚,我们在张鹤珊家借宿。院子中,清凉的夜风习习吹来,蝉儿高唱,构成了背景音乐——在这里度过的那个晚上,的确是享受。盘中餐产自长城脚下的土地,且在露天炉灶上烹煮,山海关产的瓶装啤酒放在水桶里用凉水“冰镇”。提起镇守长城的传奇统帅戚继光,张鹤珊滔滔不绝,像是谈论不久前仍健在的一个人,而不是一位历史人物。

中国人说到籍贯,往往指祖籍。张鹤珊说他老家在浙江义乌,尽管他 从未去过义乌。他告诉我,16世纪晚期,张家祖先随戚继光北移至此修建 长城,在长城脚下的山谷里建起了村庄。他们亲手修建了长城,同时负责 守卫长城。以后一代接着一代,长城修建者的后人也都是长城守卫者,直到1644年作为防御工事的长城被放弃。军队解散后,张家继续住在长城脚下的村庄里,靠务农为生。

然而,350多年后的今天,张家与长城依然血肉相连。张家后人精心维护祖先修建的那些精美的敌楼,每年都要给祖先上坟;他们仍在纪念祖先修长城时发生的特殊事件,为此他们准备特殊的食品,用于纪念仪式。

那天晚上吃饱肚子之后,我陷入深思。临近午夜,我坐在村里的街道旁,在村里唯一的路灯下写日记。万里长城不仅仅是建筑物,而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景观——我的这一信念,在这里再次得到印证。就在城子峪村,我发现凭借家族传承,凭借世代相传的习俗和民间故事,长城依然充满生命力。同时我也在问自己,长城的生命还能延续多久?“非物质”的长城文化遗产是否像长城建筑物一样面临危机?大量农民正在从农村涌入城市,从田野涌入工厂;古老的传统包括口传的故事是否因此而消失?如今孩子们无不沉迷于电视节目、DVD或电子游戏,那么长辈是否还会向晚辈讲述他们并不感兴趣的故事?

第二天凌晨大约3时15分,张鹤珊以长城守护者的身份陪我登长城。登上长城时,喷薄欲出的太阳把周围一切照得通红。满怀热情的张鹤珊领我去媳妇楼,让我们看那精美的门楣,看门楣上的花卉和花瓶雕饰,还有那“忠义报国”四个大字。

2007年末,在众多珍贵的长城记忆中,我感到造访城子峪是最难忘怀的。恰好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赞助商必和必拓公司表示愿意在北京怀柔项目之外为第二个保护长城环境的项目提供资金。经过思考,我认为城子峪应当得到这个项目的资助,因为抚宁县政府已经建立了相关制度,用以支持农民志愿者巡视长城、保护长城建筑物的行动。

在长城沿线其他地方,很少能看到长城石刻,它们大都被文物偷盗者挖下来运走了。我在城子峪看到的情况不同,那里的人们把长城看做祖先的劳动成果,予以精心保护。

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于是在城子峪发起了这个项目,内容包括,树立一些我们所说的“绿色信息”提示牌,提醒游客“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每月向六名农民环保员发放一小笔补助款,补偿他们为保护长城付出的志愿劳动;第三,更为重要的是,把长城民间故事作为长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存并传扬。

张鹤珊很会讲故事,本书收集的25个故事,都是他亲手写下来的。一位曾经在他家借宿的摄影师送给他一台数码相机,本书中的插图,许多是他满怀热情,用这台相机拍摄的照片。

李竹润把原文翻译成流畅的英文后,我对这本书进行了编辑。大体上说,书中的故事可以分为几类。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当年修建长城时在后勤供应方面所遇到的挑战。书中有三个故事讲如何处理、运输那些沉重、巨大的建筑材料,以及人们怎样土法上马,解决这类难题。伤心欲绝的家庭是另一个重要的主题——男人参军、参战,女人守活寡。关于食物以及如何得到食物的故事也不少。那个时候,人们在修建、守卫长城的同时,还得从事生产,做到粮食自给自足;土地贫瘠,山高坡陡,使得应对这一挑战更加困难。人们认为,除自然因素外,能否丰收还取决于超自然因素;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故事能够理解,半真实、半神秘的传统风水何以如此重要。

还得从事生产,做到粮食自给自足;土地贫瘠,山高坡陡,使得应对这一挑战更加困难。人们认为,除自然因素外,能否丰收还取决于超自然因素;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故事能够理解,半真实、半神秘的传统风水何以如此重要。

这些民间传说发生的背景,相当一部分是真实的,然而也有狂想的成分。在那个说书和音乐是唯一娱乐方式的时代,道听途说乃至纯粹的虚构自然而然地成了故事中娱乐性最强的部分。许多故事是说书人在茶馆中讲述的,故事能否叫座,全靠说书人的演绎。

在本书即将问世的时候,我要对作者张鹤珊表示衷心的祝贺。我还要衷心地感谢必和必拓公司热情支持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在最广阔的意义上保护长城——不仅要保护长城建筑物,还要保护长城的自然环境;不仅要保护长城怀抱中的村庄,还要保护这些村庄中的居民,保护他们的传统以及在他们中流传的民间故事。

威廉·林赛

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会长

2009年3月,于北京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城子峪关、域、堡、库简介(本章免费)

城子峪之名,最早见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当时,大将军徐达奉命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修水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城子峪关为其中之一(注:也有人认为三十二关不包括城子峪关;然而据笔者实地调查,三十二关应当包括城子峪关)。现在,城子峪村有两道长城,两座关口,修建较晚的城子峪关始建年代较详,《临榆县志》、《永平府志》均记载,建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华夏子所著《明长城考实》一书对城子峪关是这样记载的:“城子峪关,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建,关口处有一河,河东侧有一酷似铁锅倒扣的山包,高二、三十丈,两侧有狭窄的深涧,旧筑空心敌台阻塞涧口。东西两山相距半里,关南有堡,石筑,高二丈四尺,周一百三十九丈三尺余,西南各门各楼。”

根据笔者调查,城子峪关与城子峪堡并非同一时期建造,而是先建关,后建堡。成书于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的《永平府志》中《古迹门》、《长城》条有如下记载:“迨我皇明扫腥膻,统一寰宇,太傅魏国公徐达因奉旨设关营墩台,以便守望。承平日久,倾颓荐臻。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巡抚都御史张维躬督参将白琮、指挥罗纲、推官周渲率领官军民壮于大毛山等处扪萝蹑险,极力修治,功未就绪而张卒于边。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都御史洪钟抚莅兹士,经营规划,图国家亿万年之计,召募军民刘俊等创修长城二千四十八丈,仍命推官周渲沿边丈量,每丈给银一两,以赏其劳。弘治十三年春(公元1500年)复檄参将高瑛、白琮,同知邵逵督率军卒民壮一万余人,自山海关迤西至李家峪止,延袤三百余里,凭山据岭,伐木堑石,分工创修长城二万八千一百七丈,复于山川要害处,所相其高下之宜,创立塞堡,及用石包砌城垣四十二座。不逾年而功成,屹乎华夷之界限,巍手军民之保障也。”

上述史料表明,城子峪关造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而城子峪堡城建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

这是如今的城子峪关。那么,明初徐达所修的城子峪关又在哪儿呢?原来,明初徐达修长城时,充分利用山险隘口,当初修建的长城,选址大多在崇山峻岭之上,即利用悬崖陡壁,稍加垒砌而成。笔者调查了从大毛山、董家口至辽宁绥中县王台村、四台子直至平顶峪东沟吴家楼的一段约十公里长的明早期长城遗址,情况的确如此。许多地段地势险峻,就算手脚并用地攀爬,也无几人能上去。因此,这里军用物资运输,弹药、武器补给等十分困难;到了弘治年间,不得不舍弃这一段旧 墙,而重新改线,这就是《永平府志》记载的洪钟等人修的二千四十八丈长城。城子峪旧关,现为辽宁省绥中县旧关村,村因关而得名,之所以称旧关,肯定是因为有了新关,不然何来旧关呢?城子峪旧关,地扼石河支流的一个河口,当地称石门,悬崖峭壁,上面是一开阔地,是当年城子峪关城所在。明初时,这个边关小城,只有驻军而无居民。现在从废墟来看,只有石砌工事遗址,而无砖瓦一类生活用具的残迹;此处现为辽宁省绥中县加锦岩乡文保遗址。

说完了关,咱们再说堡。根据《永平府志》记载,城子峪堡建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民间口头传说,当时,城子峪与西家庄唇齿相依,由于堡城的建立,迁两个小村为一堡,村名为城子峪。两个村子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一日子,双方各派代表,在堡城南门外村口的台地上,各植油松一棵,象征两个村的人民友谊万古长青;后来,这两棵树由戚继光亲自命名为“友谊松”。到了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因痛恨戚继光抗倭,就把戚继光命名的松树放火烧了,其中一棵被村民救活,现己成为城子峪的标志。

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女真人的兴起,地处河北、辽宁交界的城子峪关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边关口岸和前沿阵地。时任蓟镇总兵的戚继光,当然知道城子峪关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所以他上报朝廷,将石门路大毛山提调治所从大毛山移驻城子峪。《卢龙塞略》是这样记载的:“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义院口之细谷口堡并于花场峪堡,大毛山提调移驻城子峪关,娃娃谷堡并小河口关,柳河冲并董家口管理。”从此,城子峪关成了山海关以北的一个重要边关和军事后勤供应基地。从当年军火库的遗址便可看出其规模。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军战败投降时,从城子峪军火库拉走明代各种铜、铁炮等兵器共计八汽车!学大寨时,村民又在军火库中发现罐装火药数以百计,铸铁箭头约五十万个。20世纪80年代,村民阚玉江等人又在库楼废墟中捡到铜铳三只,对研究明代兵器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除此之外,明代在城子峪设有把总衙门,并建有十八庙和规模很大的校场、伙房以及枪械修理等。值得一提的是“茶苑”这种在长城沿线地区极为少见的设施。据民间传说,当时,从浙江义乌来的江浙兵成立了同乡会,在城子峪堡城东设有茶馆。这些茶馆逐渐发展扩大,成了吃、住、餐饮、娱乐一条龙的大型娱乐场所——茶苑。在这里,当年边军的一些事迹被编成故事传播开来,最著名的有媳妇楼的传说、白台子的来历等等。守军在修建长城敌楼的同时,把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寄托,都刻在了他们驻守的长城敌楼门框上,形成了独特的楼门刻花。不但如此,他们还把自己的村庄,依山傍水地建成了一个大北斗星状。今天人们站在山头的长城敌楼上朝下望,便会发现整个城子峪村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北斗星,散布在长城脚下,石河岸边。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2.白台子白来历(本章免费)

地方志中对城子峪关是这样描述的:“城子峪关,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修建,关口处有一河,河东侧有一酷似铁锅倒扣的山包,高二、三十丈,两侧有狭窄的深涧,旧筑空心敌台阻塞涧口,东西两山相距半里……。”

这个被称为倒扣铁锅的山,就是白台子,那么,这座山为什么叫白台子呢?这还得从明朝修长城说起。

相传,大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右副都御史洪钟奉旨主持修筑大毛山至义院口窟窿台之间的长城改线工程,把这段长城线上原来的城子峪关南移了五华里,这样,城子峪关就形成了新旧两座关口,这白台子山就是新修的城子峪关的北端起点。

当时,在城子峪一带主持施工的是一个姓范的管工,此人被人称为“酒鬼”,是个“不喝正好,一喝就多”的人。那日,新改线的长城修到了白台子山头上,由于这里山势走向很多,所以,施工单位就派人前去向范头请示,范头正喝到兴头上,突然被人扰了酒兴,气不打一处来,指着来人的脑门子就骂到:“你个猪脑子,万里长城都是在山岭上走,哪有往山下修的?滚!”来人被骂了个不痛快,回去就告诉说范头让往上修。于是一万多人的施工队伍,挖壕的挖壕,砌墙的砌墙,筑台的筑台。

范头一觉醒来,觉得内急,便东倒西歪地走向厕所。他抬头往山上一看,觉得修的长城走向仿佛不大对劲,于是急忙跑回屋中,拿出图纸一看,头上的汗立马冒了出来,酒也醒了,三步并做两步地跑上山去,急令停工。然而为时已晚,两道壕沟已挖完,正在砌边墙,而壕沟边的山头上,一道约二百米长的石砌长城已封顶,上面还修建了一座十四米见方的烽火台,烽火台也已经收顶,正在砌口……

范头被斩首了,而那段长城就成了长城主线上的一条“小尾巴”,山顶上的大台子高耸着,因为修错了,人们称此台为“自修台”,慢慢地就叫成了白台子。

其实,传说归传说,这段长城以及壕沟并没有白修,在明朝时曾起到了积极的防御作用。

九十年代时栽植果树,笔者与另一村民在挖果树坑时,无意间曾挖到一座坟墓,内中发现尸骨三具,其中一具没了一条胳膊,另一具少了脑袋,第三具尸骨周围散落着十二只箭头,其材质与笔者从明代军火库遗址捡到的铁质箭头一样,证明其人是明代的守关士兵,身中十二箭而亡。

白台子山上,一切明代建筑遗址皆存,并在这里形成了三边汇一楼的长城景观,这里关、堡、台、壕、墙,样样俱全,山下,还有当时边关贸易的旧址。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3.雷殛砬的传说(本章免费)

相传,大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城子峪段的长城进行包砖工程。施工队伍是真定车营,这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当年,在蓟镇所辖不少地段修过长城,但这次包修城子峪村东扁楼洼包砖工程却让他们着实头疼,原因之一就是砖的运输问题。当年修筑长城的青砖烧制,是本着近水、近土、近柴的原则,而他们承担的八十九号至九十号敌台的二等砖边墙,地处高山顶,山高林密。交通极不方便。而且这次工程要求质量高、工期紧,如果延误工期,按当时的军法当处斩。

城子峪驻军的头就是大毛山提调官(大毛山提调驻城子峪),他和真定车营的头领一块商量办法,最后决定张榜招贤:不论军民,凡能解决扁楼洼工程用砖运输问题的,赏白银三百两。但是,告示贴出几天,没人来应,这可把修长城的头儿们急坏了。

这一日,城子峪村正赶上娘娘庙会,当年城子峪村娘娘庙的送子观音十分灵验,附近百八十里的人们纷纷前来烧香求子。一时间,城子峪关里关外热闹非常。这时,一个从关外来的小伙子看了告示后,就向守候的军士打听:“敢问这位军爷,此事可当真?”军士答到:“军中无戏言。”

就这样,这位羊倌便给真定车营立了“军令状”。原来,小放羊的家住离城子峪不远的旧关村,家里养了一百五十只马山羊,此羊身高体大,壮年汉子骑上没问题,小羊倌上山砍来葛藤,每只羊两块砖,一次三百块,一上午驮三次,下午吃草,砖的运输难题就能解决。提调官和车营官兵都十分高兴。

可是高兴了没几天,小放羊的便愁眉苦脸找上门来了:“军爷,这几天出了怪事了,隔三差五的,运砖的羊就会少一只,这样下去,不但误了运砖的工期,小的损失也受不了呀!”说着竞哭了起来。

提调官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他啪地一拍桌子:“哪个王八犊子干的?看我不剥了他的皮!”说罢气呼呼地把手下人马紧急集合起来:“哪个贼大胆偷了羊?给我站出来!”官兵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调官见无人承认,便威胁说:“等我查出来,军法处置!”

然而,隔三差五的羊还是在减少,既然肯定有贼,哪能没一点线索呢?这一日小羊倌让哥哥替他赶羊驮砖,他自己拿了把镰刀悄悄地躲在羊经过的树丛中,这一下真相大白了,原来,在一座大石砬子里住着一条黄松蛇,这蛇已长到水桶一般粗了,每日羊从砬子底下经过,黄松蛇便从洞中探出身子,把羊吞进腹中。

小羊倌一溜烟跑下山去,找到提调官,一五一十地把情况一说,并请求提调官派弓箭手去射蛇。

这些弓箭手都是百米穿杨的神射手,听说要去射蛇,一个个摩拳擦掌,跟随小羊倌直奔山上。

城子峪距黄松蛇盘踞的山洞约有六华里,他们刚刚到达八十九号和九十号敌台之间,只见西北边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士兵们只好躲进敌台中避雨,突然,眼前一条金龙盘旋,一个炸雷响过,黄松蛇盘踞的山洞被殛成两半,死蛇的血肉溅到了砬子上……

八十九号台至九十号台,二等砖边墙六十丈六尺如期完工,非常坚固,直到今日,仍然留有明代的基本原貌,而那个被雷辟成两半的大砬子,仍然耸立在那里,人们称之为雷殛砬。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4.媳妇楼的传说

万里长城上有无数座雄关险隘,毫不夸张地说,“万里长城故事多,块块砖石有传说”,董家口的媳妇楼传说,便是其中之一。

话说明朝隆庆年间,戚继光从福建前线奉调北方防守蓟门,总理蓟镇练兵事务,为了加强部队建设,他特地从山东、浙江等地调来壮丁,加以训练,这就是有名的戚家军。

在这支部队中,有一位小伙子名叫吴三虎,小伙子长得虎背熊腰,加之原来在山东老家时,曾和父母一起走街串巷,打把式卖艺,练出了一身好本事,可以说三五个人近不了身,加之小伙子勤奋又勇敢,在部队几年,因功升为楼台总旗。

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年月,交通不便,加之边关防务吃紧,吴三虎已几年未回家,家中只剩年迈的父母。眼看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二老便张罗着给三虎订了媳妇。那年头都讲亲上加亲,三虎爹娘为他订的媳妇是他舅的独生女儿,即他的表妹王秀英。

哪知双方老人为三虎、秀英订亲后不久,便相继去世。临终前,老人告知王秀英,已经把你许配给你表哥吴三虎,一旦我们不在了,你就变卖家产,到董家口去寻未婚夫吴三虎。

对于一个年轻女子,千里寻夫谈何容易。王秀英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万里长城董家口关,虽然说是表兄妹,但几年不见,加之油灯如豆,夜色阴沉,吴三虎没认出表妹。当表妹说明原委,二人便抱头痛哭。

突然,门外有哨兵来报,董家口关有敌骑趁夜来袭,吴三虎抹去眼泪,抄起兵器便朝长城奔去。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秋风夹着冷雨,烽火台上的信号发不出去,情况万分紧急。吴三虎提起火把便朝烽火台奔去,他知道,如果不尽快把敌人来袭的消息发出去,董家口关就有可能被攻破,那后果不堪设想。

吴三虎飞奔着,但那火把却把敌人惊动了,敌人纷纷放箭,吴三虎不幸中箭倒下了。一直挂念未婚夫的王秀英,一见火把突然倒下,便不顾一切地朝火把倒下的地方奔去。三虎说:“不要管我,快去帮助哨兵点燃烽火,不然,董家口关被攻破,敌人将打进中原,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王秀英抄起火把,猫腰朝烽火台奔去。

信号终于发出去了,号炮声声震夜空,但当王秀英回来抢救未婚夫时,吴三虎已因失血过多为国捐躯了。

王秀英哭得死去活来;但是,当蓟镇总兵戚继光闻讯前来处理善后事宜时,王秀英坚决不要国家给的抚恤金——白银千两,而是立下血书决心从军报效国家,替未婚夫守卫边关。为了明志,王秀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学兰”,决心以花木兰为榜样,为国尽忠。

身为主帅,戚继光当然知道边关的困苦,但是看到王学兰的一腔报国之心,他批准了学兰的请求,并从董家口村挑选身强力壮的已婚青年妇女五十名,陪伴学兰守卫董家口八十七号敌台。因为此台的守卫者全是小媳妇,人们便称它为“媳妇楼”。

为了表彰王学兰的爱国精神,戚继光大帅亲笔为王学兰题写了“忠义报国”四个大字。为了报答戚大帅的恩德,也为了以此激励自己,王学兰特请来石匠,把这四个大字刻在自己守护的敌楼门石框上。现在这四个大字仍保存完好。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5.“关门脸’’的传说

明朝时,大将军徐达奉命修长城,先后修了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相传,在朝廷规定的期限内其余的都修好了,唯有城子峪关修不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城子峪关修在河谷内,底下全是碎石,地基打不起来。

这事可急坏了徐达,他便把修三十二关的能工巧匠全都集中到了城子峪,看风水的看风水,察地形的察地形,其中建造九门口关的工匠提出像九门口长城的地基一样,用打磨好的巨形条石,用燕尾槽对接联成一片。官兵们在群山采石,干了三个月,关城的墙刚垒起一人高,就被一场山洪给冲毁了。此事并非只是民间传说,笔者曾在城子峪关遗址下三百来米处的河谷中捡回两块己毁了一部分的条石,上面的燕尾槽完整如初,两块对起来仍如当年,可见当年修城子峪关,的确是用条石砌的地基。

话说城子峪关城墙屡修屡毁,令徐达十分发愁,风水先生又出主意,说是砌地基时冲撞了河神,只有烧香上供,请求河神原谅,城子峪关才能修好。于是,徐达下令杀猪宰羊,三牲大礼摆供,又请来唢呐队和秧歌队助兴,一时间城子峪关的河谷内唢呐悠扬,鞭炮齐鸣,声震山谷。可是当关城墙体垒到一人高时,又被洪水冲毁了。

徐达只得快马回京找牛鼻子老道刘伯温想办法。他把情况一说,刘伯温便掐指算了起来: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镇!

一日,刘伯温叫来了徐达,交给他一张画,画面是一个睁着眼睛的怪兽头,此兽头非牛非马,非龙非虎,是个牛嘴龙角麒鳞眼的东西。徐达听了刘伯温的耳语,高兴地回到了城子峪。

半个月后,画上的兽头便被石匠雕成了石像,被安放在城子峪关四个水门正中的拱上。说来也怪,以后无论发多大洪水,城子峪关都丝毫无损。

由于谁也叫不上这四个石雕兽头的名字,而它们又安在关门上,所以,当地老百姓便称其为“关门脸”。笔者家中曾有一个(现已安放于板厂峪博物馆),其余三个下落不明。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6.友谊松与城子峪

城子峪村口有一株“友谊松”。这棵古松是哪一年栽种的?为什么叫“友谊松”呢?

相传,城子峪村是在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修建三十二关时才形成的村落。当年,在这块高岗上,有东、西两个自然村,西边的叫西家庄,东边的叫城子峪。由于村民都是长城守军的后裔,祖上都是从义乌来的老乡,加上两个村庄鸡犬之声相闻,因此人们互相攀亲,往来密切。

可是,由于这里是一个脚踏两省(河北省和辽宁省)、三县(青龙、抚宁、绥中)的交界地,所以经常受到蒙古骑兵的骚扰。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晚期,东北女真人逐渐强大,这里就成了边防前沿阵地,经常受到强敌袭扰,村民饱受摧残。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朝廷下旨在城子峪村修建上城子峪堡,据《卢龙塞略》、《永平府志》记载,城子峪堡石城高二丈四尺,周长一百三十九丈三尺,设西、南二门;现存南门遗址。

堡成之日,迁西家庄、城子峪两村的百姓至此,以保障他们的生活不被袭扰。两个村庄的百姓自古友好,今日喜迁一堡更是高兴,但有一事却令他们差一点翻脸,那就是庄名问题,是叫西家庄?还是叫城子峪?双方争执不下。后来,大毛山提调官出面调解;决定抓阄,一切听天由命。一个阄上写着城子峪,另一个阄上写着西家庄,最后,城子峪胜出,从此,这个村庄就叫城子峪。

经过此次事件,双方都觉得关系不太融洽,于是就商量着共同做一件事,以表明两村村民的友谊还是深厚的。就这样,双方决定在城堡南门外的高台上各植油松一棵,象征两村百姓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

年复一年,两棵油松在全堡人民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但是,一时又取不出令大家都满意的名字来。到了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到城子峪一带“阅视边务”,老百姓听到这消息欢呼雀跃,恳请大毛山提调官出面.盛邀戚大帅为此松命名。

戚继光听了介绍后说:既然此二松象征两村百姓的友谊,那就叫友谊松吧!从此,城子峪村口的这两棵松树就成丁全村老百姓心中神圣的吉祥物,世世代代用心山其至牛命米呵护它。

1940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了城子峪,他们用刺刀逼迫老百姓拆长城砖,并运到张家大院修炮楼。两座炮楼修起来了,可是后山一带的长城却被毁了。日本驻军小队长小野在城子峪一带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聚家并屯,甚至以杀人取心下酒取乐!日寇投降时,小野因痛恨当年戚继光抗倭,迁怒于戚继光命名的友谊松,一把火把它给点燃了。

全村近三百口人,闻讯无不义愤填膺,除老、弱、病、残和儿童外,全部上阵,担水救火,经过全村人民的奋力抢救,终于救活一棵,另一棵却死去了。

如今,活着的这一棵,亭亭如盖,枝繁叶茂,成了城子峪村的象征。许多电影、电视剧来此树下拍外景,全国各地的游人到此,都会在松树下合影留念。2006年,笔者上报材料和照片,为这株油松申报地方名树,让这棵已四百八十六岁高龄的古松,站在古城堡门口,喜迎八方游客,讲述当年曾发生在这里的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7.九龙探江十八庙

在城子峪村南的一座小孤山上,如今还耸立着明、清两代的高大石碑各一块,碑上雕龙活灵活现。特别有价值的是那块明代石碑,上面的碑文是万历二十三年蓟镇石门路大毛山提调丁世用亲笔撰写的。

据年老的百姓介绍,当年像如此规模的碑刻,城子峪少说也有百八十块,那么,现如今全村人口已不足三百的小村,何以会有如此多的石碑呢?

相传,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大将军徐达奉命卫戍北疆,他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城子峪关即其中之一。为了方便施工,节省劳力和原材料,更为了节省工期,徐达聘请了一大批土木、建筑专家和风水先生选择长城的走向、路线,用现代时髦话说叫“科学论证”。

这些专家、工匠和风水先生来到城子峪之后,就把城子峪附近山形、水系都看了个遍,其中有一位自称大师的风水先生站在城子峪村北的山头上四望,忽然一拍大腿惊呼到:此地乃九龙探江之风水宝地,将来肯定出皇帝!

此话一出,专家们一个个目瞪口呆,顺着先生所指的大山一望,整座大山果然像一条巨龙,张牙舞爪地从西向东飞腾而来,再看四面群山,果似条条巨龙飞来,一个个仿佛从天而降,又仿佛是口渴了,一头扎进清澈的大石河里。

经过风水先生的指点和活灵活现的描述,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甚至住在京城的皇帝都听说了。

这一下惹了大祸了!你想啊,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如果城子峪再出一个皇帝,那还了得?这事非同小可!皇帝一道口谕,急召刘伯温上殿。刘伯温对阴阳五行、八卦那可是大家,皇帝把此事跟他一说,他便请皇帝给他下一道密旨,让他相机行事。 几十天后,偏僻的边关小村城子峪来了许多神秘人物,他们对外宣称是朝廷派来巡视边务的“代表团”,实则是刘伯温率领的专家团来城子峪找龙脉的。

刘伯温率领的团队成员都是专家,对于九龙探江之说一看就明了。可是,一个难题却让刘伯温没了主意:一条龙的龙脉好办,找些百姓挖了龙脉既可,但这九条龙的龙脉要是都挖起来,不但得兴师动众,花费巨大,而且,这事要是传扬出去,破坏了小村的风水,挖了村中的龙脉,那老百姓还不跟你拼了命?这该如何是好呢?

刘伯温正在苦思冥想,突然大毛山提调来见。相谈之中,刘伯温突然大喜,原来,这大毛山提调所辖长城有小河口关、大毛山、董家口、柳河冲、城子峪、水门寺、平顶峪,长峪等关堡,今天就是驻操营为城子峪村的三元庙请提调官来撰写庙宇碑记的。

刘伯温与大毛山提调密议后第二天,一张告示贴了出来,大意是说,朝廷为了表示对守边官兵的关怀,号召地方政府广积钱粮,已修建十八座寺庙,因为庙会对当地经济发展、税收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等等都有好处,所以号召当地百姓、商贾、乡绅等,有钱的捐钱,无钱的出力。很快,十八座庙宇落成了。

善良的百姓还以为真是朝廷的恩惠,烧香礼拜,千恩万谢地送走了巡视边务的“代表团”。可是,当初惊呼九龙探江十八庙风水宝地的那位先生仔细一看,一下子傻眼了,十八座庙宇全都建在九条龙的龙头和龙尾上了,龙脉被镇住了,城子峪永远也出不了皇帝了!只留下九龙探江十八庙的传说,代代相传,直至今天。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8.碾平沟传奇

城子峪是明长城线上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关口,城堡占地二十五亩,最初这里只有六十九户人家。但到了公元1571年,蓟镇石门路大慕毛山提调衙署却移驻到了这里。从此,这里便成为明代中晚期山海关“ 以北的一处重要边关要塞,一系列建制这里全有,如军火库、兵器修理行、监狱、草料场等等。军粮则藏在一条大山沟中,这条沟,就是碾子沟。

为什么叫碾子沟呢?相传,笔者的祖先当年跟随戚继光从浙江义乌来此守边,那座敌楼至今仍被称为张家楼。那年头明朝政府为了节省开支,便在边关实行了屯垦戍边的政策,守军可在自己守的长城下开荒种田,三分守边,七分屯种,所收粮草,按比例充做军粮和草料,而笔者的祖先便在张家楼下开荒种地。

收了粮食,当然要加工后才能食用,所以,张家楼的主人便在地边向阳的石坎下打造了一盘石碾,用以碾米面。

说来有些奇怪,这块七高八低的山坡地上长的谷子,碾出的小米却是黄灿灿十分香甜,更为奇特的是,只有用碾子沟里的石碾碾出的小米才能有那种特殊的香甜味,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解不开就解不开吧,人们还是赶着毛驴或担着谷子上山去碾米,所以,当时在这方圆十里八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小米干饭豆腐脑,哪也没有城子峪的好”。直到今日,每有游客到来,先到长城上去看一看古碾,回来时一定要品尝一顿张家楼后代做的小米干饭豆腐脑,这成了一道特色饭菜。

话说城子峪的小米出了名,又逢大毛山提调衙门迁到了城子峪,这样,为了加工方便,提调官就把军粮的仓库建到了离碾子沟很近的地方,现在此地还被老百姓称为“仓台子”。

城子峪有军火库、军粮仓的消息,不知怎么被蒙古部落首领“董狐狸”知道了,这条“董狐狸”利用人们欢庆中秋节的机会,率五百骑兵从山间小道偷袭碾子沟!

当守军发现敌情,点燃烽火、号炮时,老狐狸的部队已突进到碾子沟里,正在到处寻找军粮仓。山沟里人呼马叫,惊动了山头上张家楼的守军,张家全家和闻讯赶来的骆家守军一起,站在城楼上向山下施放滚木、擂石,那早就备好的大石头顺着山坡滚下来,巨大的惯性带动着山坡上的枯枝、碎石一起,轰隆隆朝山下滚去,把敌人赶进沟里头。张家楼的张拱生等人,干脆把石碾上的碾轱辘随着大石头一块

推下山去,这碾轱辘是圆形的,远看很像一门大石炮,“董狐狸”深知它的厉害,他丢下几具尸体,逃出碾子沟,又被闻讯赶来的守军追打一阵,狼狈地逃回了关外……

如今,那盘明代石碾还在原处,但是,由于碾轱辘已沾满了敌人的血腥味,老百姓忌讳,一直没用,它还躺在沟里的柴丛中。后来,张家楼后人又凿了一盘石碾,移到了城子峪村头,放在友谊松下,供人参观。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9.血染舍身崖

万里长城仿佛一条巨龙从山海关一路飞腾而来,也许是巨龙口渴了吧,原本南北走向,在城子峪东九十号敌台拐弯向西,一头扎进大石河中,喝足了水又昂首西去——这就是著名的长城大拐弯。这里城墙雄伟,高大空心敌台密集。城子峪关附近,每隔五十七米就有一座敌台,可见当年这里的战略地位之重要!城子峪西有一座不太高的山,长城蜿蜒在山脊上,山下便是历史上十年九灾的大石河。这山虽不高,但有奇特之处,南坡平缓,北面却悬崖百丈,人站在长城向下望,真是心惊胆颤,现在有许多游人至此都“晕”山,吓得不敢从此经过。这个悬岩就是当地有名的舍身崖,那么为什么叫舍身崖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继位,称为建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文帝大力削藩。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朱棣便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四年血战中,跟随朱棣的一部分蒙古骑兵立了战功,朱檬登上了皇位后,便兑现了当初许下的诺言,把大明朝边地重镇大宁(今内蒙古宁城)送给了这部分蒙古骑兵的首领兀良哈,这就为以后大明北边的一系列边事埋下了隐患。

在城子峪和城子峪旧关一带的老百姓中流传着当年大毛山提调卖给大辽国五里地的说法。城子峪旧关长城距城子峪关的距离正好是五里地,不知是巧合还是实有其事,反正民间都这么传言。事情是这样的:当年大毛山提调卖给大辽五里地,把城子峪关南移了五里地,这事引起了城子峪村和城子峪旧关村人民的反抗。这一卖城子峪旧关村就成了关外之地,而城子峪村就成了边关前沿,而原来亲如一家的两村人民,如今竞成了两个国家,一道关门隔开了两个国家。所以此事一传开,两村百姓纷纷集合起来,到大毛山提调衙门前示威游行,抗议这一卖国行为!提调表面上答应了百姓们的要求,暗地里却派人联络兀良哈,让其趁着城子峪新关城未建好之机进行偷袭。

敌人犯边,老百姓闻讯后,自发地组织起来,有的拿起棍棒,有的举着镰刀斧头,他们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但是,临时组织的老百姓,哪里是训练有素的兀良哈骑兵的对手;加之提调假装集合部队,却并不真打,结果,老百姓伤亡惨重!眼看群众被兀良哈手下的骑兵杀害,一部分百姓便退守到村北的长城上。当时长城上有各种火器,如虎蹲大炮、钢炮、佛郎机等,然而,当时的百

姓从未接触过这些东西,他们根本不会使用,只能望炮兴叹!眼看几百名骑兵向山上冲来,明晃晃的弯刀在日光下闪着寒光,这些当年义乌守城兵的后代们宁死也不肯当俘虏,他们利用长城上的滚木、擂石打击敌人。最后,这些东西都扔完了,大家望一眼山下的家乡,望一眼正在建设的城子峪关,然后大家一起跳下了悬崖。

第二年春天,当幸存的后人在长城上祭祀先烈的时候,他们发现,早晨太阳光照射的悬崖上,整个悬崖连同长城都变成了红色,仿佛铜浇铁铸;在那俏壁上,几十丛杜鹃花开得那么鲜艳、火红,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舍身崖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城子峪这块宝地,他们用刺刀逼迫老百姓拆长城砖垒炮楼,又在长城脚下修建军营和伪军的伙房,更令人发指的是,日本侵略军因为找不到八路军的军粮和军用物资,以及在这一带办公的临、抚、昌联合县政府,便拿老百姓出气,他们把老百姓抓进舍身崖上的长城敌楼里,百般折磨,最后,竞残忍地把他们从敌楼上推了下去。

今天,每当我守护长城经过舍身崖上的敌楼,看着当年日本侵略军浴池的遗址,爱国情怀都会从心里油然而生,决心像祖先一样,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我们的万里长城!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0.将军石

将军和石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临榆县志》上却记有这块奇特的石头,而且就叫将军石。几百年来,它如同一位顶盔挂甲的将军,屹立在水门寺关外,今天的长城村口;巍巍青山,红了又绿,滔滔大石河,淘尽了几多英雄,然而,将军石仍在,似乎在向后人讲述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据民间传说,这位将军姓张,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当年跟随戚继光抗倭有功,后又随戚继光一块调往北边,提升为石门路参将。此人爱民如子,当他听说石门路大毛山提调辖下的好几个村子的守军,原籍都是浙江义乌,便利用公余时间前去探望。在他的倡导下,城子峪村成立了“江浙同乡会”,并且开了一个茶馆。由于同乡会人越来越多,经几次翻修扩建,茶馆最终形成了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场所。这就是长城沿线很少见的城子峪茶苑。茶苑生意兴隆,张参将也常利用巡边到这里喝一壶家乡的茶、听一首家乡的曲子。有一次,他在茶苑中听说水门寺关外的深山老林中有一座古刹,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此刹中有名的和尚三千,无名的多如牛毛,可见规模之大。深山老林中无土地,那这么多和尚们吃什么,花什么?

原来,这些人根本不是什么和尚,他们中大多数都是有血案在身的逃犯、杀人越货的土匪、逃离战场的士兵等等,他们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抢男霸女,无恶不作。据说当年庙里有南北两座地下宫殿,他们抢来的金银珠宝和女人,就藏在这里,供他们挥霍淫乐。破坏了多少家庭,以至于这一带成了人人都怕的鬼门关。此地在明长城关外,不归大明王朝管,而关外的官史却因其地处偏远,且又在深山老林之中而鞭长莫及。

这位参将闻听此事后,决心为民除害,安抚一方百姓,稳定边民的生活,于是便与大毛山提调一起研究方案,周密部署。

张参将率领手下三千人,汇合大毛山提调的官兵约五千人,一路追杀敌人,冲进水门寺关。正好有一股敌人就潜藏在庙内,张参将率大军冲进庙,与敌人和匪徒展开了激战。这些人都是亡命徒,一个个杀红了眼,死也不投降,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最后,当张参将带领士兵冲进地宫解救无辜群众时,一名藏在暗处的敌人朝张参将射了一支冷箭,而且箭簇上带有剧毒。

庙中的悍匪终于被消灭了,张参将忍着伤痛率队而归,走到水门寺关门口时中毒而亡。张参将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义乌老家,他的夫人带着子女到长城脚下吊唁,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也都携带祭品前来拜祭,一时间,高山呜咽,石河垂泪,他的夫人哭得死去活来,人们好不容易才把她劝到水门寺关内一户人家里歇息,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发现将军和夫人都变成了石头,这对夫妻隔河相望,仿佛在诉说着无限的思念。

据当地百姓讲,每当清明时节或是中秋之夜,夜深人静时,人们还会听到将军和夫人的对话哩!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1.大毛山与鹰嘴崖

董家口长城风景区内,钟秀山下有个小村,村东北山上有一巨石形似猫头,因而村名为“大猫山”,但是,史书和人们却写成“大毛山”,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得从明朝说起。

明朝时,现在的董家口长城景区属蓟镇石门路大毛山提调管辖,提调官衙就在大毛山城堡,现如今堡城仍在。但是,随着东北女真人的逐渐兴起、强大,原属大毛山提调管辖的城子峪关城的战略地位突显出来,特别是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洪钟主持这一带的长城改线工程后,新改线的长城退到了城子峪,使城子峪堡距边城的直线距离只有百米之遥。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又在城子峪关外设置边境贸易。公元1571年,朝廷决定把石门路大毛山提调治所从大毛山移驻城子峪,以加强对城子峪关的防守,但仍称大毛山提调。这本来是军事防守的一个部署,哪知蒙古部落的“董狐狸”借此施了离间计,险些酿成内乱,董家口关也差点丢了。

原来,在明代,城子峪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所以,明代大毛山提调的军粮、草料等军需物资都藏在这里。董狐狸曾多次派人攻打城子峪关,有一次竟然打进了军粮藏地碾子沟;只是由于城子峪关军民坚决抵抗,董狐狸的每次进犯都是无功而返。

董家口、大毛山、城子峪一带的边军,大多数都是浙江义乌人,这些人能征善战,而且成立了同乡会,团结得跟一家人似的,一处有难,大家齐上。董狐狸知道如果不破坏这个统一战线,要想攻进城子峪、董家口,那几乎不可能。

董狐狸挖空心思,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用重金收买了一个风水先生,此人在当地被称为“李半仙”,专门干些算命、看相、批八字、看风水之类糊弄人的勾当。李半仙收了董狐狸的好处后,来到了大毛山,在小村中散布谣言,说今年是“寡妇年”,肯定有灾,并说灾难很大,弄不好就会颗粒无收,血流成河。他还悄悄潜进山里,暗中将猫头大石头的眼睛凿坏,然后潜回村里放风:“知道提调衙门为啥搬到城子峪去吗?人家城子峪有风水呀,不光有九龙探江十八庙的风水宝地,人家南面的山头叫鹰嘴崖。”说完,指着那座像鹰嘴的山峰说:看见了吗,人家城子峪不但是雄鹰展翅,鹏程万里,而且……说完神秘地压低声音说:看见没有?那鹰嘴可是正冲着咱们这只猫哦!我敢断言,咱们这只猫肯定得让人家的鹰给叨了,如果它把神猫的眼睛叨坏,那咱们村的风水可就完了。

话没说完,一个放羊汉子慌慌张张地跑回村中,逢人便说:“可坏了,咱们大猫山的神猫眼睛让人给凿坏了!”李半仙知道当地村民很迷信,就趁机煽动说: “哪是人凿的呀!那是被人家城子峪的鹰给叨的,完了!大毛山这回是完了。”

在他的煽动下,大猫山部分百姓四处串联,联合了全村所有的壮劳力,携带工具,趁着月夜上山,生生把那鹰嘴崖给凿断了。

这下可惹了祸,鹰嘴崖是城子峪村的风水,哪容别人破坏?城子峪的村民也挥舞锹镐棍棒到大猫山找他们算帐,双方发生族人械斗,互有死伤,从此,两庄成了死对头,一方有难,即使天塌下来另一方也不管。这可中了董狐狸的诡计了,他集中优势骑兵,一举突破了小毛山关、大毛山关、董家口关、柳河冲堡,一直冲进关内,烧杀抢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此事经地方官员上报到戚继光处,戚大帅深知城子峪关乃京师和蓟镇的东北门户,如果这里被突破,敌人就可长驱直人,对整个蓟镇乃至京师都构成威胁。于是戚继光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连续两次在这一带“阅视边务”,调解边民矛盾,化解纠纷,最后把小毛山关并人大毛山,并把柳河冲堡并人董家口关,增设一名把总驻在城子峪正关河口。他用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使用离间计,智擒了长秃,迫使董狐狸亲率三百族人跪在董家口关外叩头乞降,发誓永不犯边。

通过上述事件,两个村的人民认识到团结的力量,从此,这两个小村十分友好,共同抗敌,在长城线上谱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2.义乌兵巧做桲椤叶饼

抚宁县董家口、城子峪一带长城脚下的山村中,有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椁椤叶饼,在当地可谓是相传年代最久的食品,但谁也说不清这椁椤叶饼是哪一辈子传下来的。

一日,笔者巡视长城,来到河北、辽宁接壤处的大山上,遇一个放羊老者,闲聊中,他给我讲了一个“瞎话儿”,(注:当地人称民间传说为“瞎话儿”,意为没根据的口头传说)。笔者听了心花怒放,原来,这个令当地人百吃不厌的椁椤叶饼,不但和我保护的长城有关,而且,发明人还是浙江义乌兵——我家的祖宗哩!看来,我还得申请“专利”呢!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随着东北少数民族的兴起,地处河北、辽宁交界处的城子峪关,成了边关口岸,关外的一处平地上,建起了一座高十米、十四点五米见方的战台,上筑小屋,战时嘹望敌情,平时在下面的平地上进行边关贸易;商品以草为主,号日草市,也捎带卖些双方居民必需的生活用品。随着城子峪关战略地位的逐步加强,明朝政府便把石门路大毛山提调治所移驻城子峪,并在这里设立了军火库、草料场、军粮库、后勤补给站、武器修造所等。这样一来,城子峪堡的守军也就越来越多。当时,边关形势越来越吃紧,经常有敌人的奸细和小股部队袭扰边关。有时,守军刚刚坐到饭桌前,敌人就不期而至,士兵们不得不饿着肚子去打仗。

话说万历十二年十月,二百余敌骑偷袭城子峪关,由于城子峪关高墙厚,加之防守严密,敌人攻了多次,也无法得手;他们便后撤一里地,在河滩中埋锅造饭、喂马。城子峪关上的守军也松了一口气,除了一部分哨兵外,大部队都在城头上就地野餐。然而大师傅老张头把人数记差了,结果少了一个士兵的碗筷。那个士兵便到关城下,掰来两片大椁椤叶,用来盛饭。饭后,别人都没说什么,只有用椁椤叶盛饭的士兵夸张师傅今天的饭做得特别好吃,有清香味,遭来其他人的一顿嘲笑。但是,老张头的心却忽悠一下,眼睛一亮,急忙收拾餐具,下山的路上,顺手采了几片鲜椁椤叶,回到厨房便开始了“科学研究”。经过老张师傅几百次的“实验”,最终“研制”成功了一种用玉米面、高粮米面做皮,用各种菜做馅,然后,用洗净的椁椤叶合起来蒸熟的食品,士兵们吃了,无不交口称赞。他们便问:“张师

傅,这东西不但好吃,而且携带十分方便,敌人来了,我们揣兜里几个,有空了就可以吃,又不用炒菜,可是,就是不知道这叫什么食品呢?”老张师傅也没多少文化,便顺嘴说:“这叫椁椤叶饼”。从此,这种食品就在长城线上流传开来。

直到现在,如果来到长城脚下,不吃上一顿野菜馅的椁椤叶饼,那就算白来一趟。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3.找哥鸟

城子峪长城沿线,每当太阳升起或西下时,就会有一种鸟边飞边 叫。奇怪的是它只在长城附近叫: “大哥呀!”“大哥呀!”从东飞到^西,从南飞到北,那凄厉的叫声在长城脚下的大山中传得很远很远,而且,一声比一声凄厉,最后,竟然如同哭泣一般。这就是“找哥鸟”。 据说,这种鸟只在蓟镇长城线上有。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董家口、城子峪一带的长城包砖,工程量大需用很多的工匠,当地的工匠根本不够用,没办法,承建单位只好从全国各地招工匠,以期按时完工。

当时浙江金华府义乌县有一汪姓人家,全家四口人,一儿一女,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泥水匠,J1.子汪仲已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徒,二十多岁时,就成了小有名气的泥瓦匠。因汪家人缘特好,爷俩经常帮人忙,所旨以,十里八村的一提起汪家父子,没有不伸大拇指的。这一年,父亲看儿子二十多岁了,就托人给他介绍媳妇,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哪知突然有一天,义乌知县率人来到汪家,开门见山地说:“朝廷为了防守北边,准备对长城重要地段进行包砖,由于当地人手不够,皇上特地下旨从全国各地征招工匠,汪家父子必去其一。”

汪仲已知道父亲已年过花甲,且母亲身体不太好,妹妹又是个孩子,看来,这事只有自己去了。

一天,汪仲已把妹妹叫出来,塞给她一个小包:“妹,咱爹妈 老了,你也十几岁了,哥明天就去北边修长城了,这是我平时攒的零用钱,你留着花吧。我走后,你要孝敬父母,家里能干的活儿多干一些。”说完,兄妹二人洒泪而别。

汪仲已随着大批匠人来到北边,他被分配到城子峪一带,对长城进行包砖。他活计好,人又实在,哪个部队都喜欢他。汪仲已从城子峪到董家口,平顶峪、板场峪、拿子峪……一连干了五年。他想家了.但几次请假,长官都说工期紧、任务重,不予批准。一晃又是五年过去了,可是长城工程没完没了,汪仲已始终回不了家,每当他站在高山顶上的长城上眺望家乡的方向时,心里都有莫名的感受。

话说汪仲已一去十年,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父母亲由于思念儿子相继害病去世,妹妹一个女儿家,不得不变卖家产,埋葬了父母,最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踏上了去北方寻哥之路。

明代中晚期社会不太平,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有的地方土匪横行,鱼肉乡里,汪仲已的妹妹一个女儿家,从未出过远门,这一路上可谓吃足了苦头,但为了早日寻到哥哥,她不顾一切、艰难地向前走着。

这一日,也不知到了哪里,更不知离哥哥修长城的城子峪还有多远,她来到了一座较大的集镇,找了家饭馆吃了饭后,向一位老太太问路。

老太太特热情,不但耐心地告诉她这里是什么地方,还告诉她,这里距离她哥哥修长城的地方还剩八百里了。最后,老太太热情地说她是到山海关附近的,正好顺路,如果姑娘愿意,可和她们一路搭伴同行。

姑娘一看,老太太领着的人全是小姑娘,心也就放下了。她想之前一路上提心吊胆,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这下算遇到好人了,所以,姑娘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那些和老太太一块走的姑娘们却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她,可姑娘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走了十几日,来到一个镇子,老太太让人领来一个男人,说是从城子峪长城来的边军,到这一带采办药材的,正好回城子峪,让姑娘和他一块找哥哥。马上就要见到哥哥了,姑娘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她什么也没想,背起自己的包袱就跟那个男人去了。

走了一天又来到一大户人家,那男人让她等着,说是去换文书,哪知,一去不见人影了,到了掌灯时候,她才知道自己经被人贩子卖给了一个老财主作小妾!

姑娘的脑袋嗡地一声,一切美好的愿望刹那间化成了泡影,她恨,她哭,她闹!可是,老财主是花二百两银子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岂能放了她!所以,派了好几个人日夜轮流地看着她,有几次,她借上厕所的机会逃跑,但是没出几里地就被抓了回去。姑娘绝望了,她想到了死,她开始绝食。

时间一天天过去,姑娘望着窗外飞过的燕子,她多么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只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翔,去找自己的哥哥呀!

几天后,姑娘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和一脸的愁容去了,她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走了,她变成了一只鸟,飞向了万里长城。

从此,无论刮风下雨,也不论早晨傍晚,在城子峪、董家口至山海关一线长城上,都能听到一只小鸟在边飞边叫;大哥呀!大哥呀!几百年来,她总是这样叫着,这样找着,它飞遍了这一带所有的长城,叫遍了这一带的山山水水,一直这样找着,叫着,人们管这种鸟叫“找哥鸟”!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4.长城杏林

每到春季,城子峪村东二道梁附近,漫山遍野的山花如同海洋一般,令多少游人流连忘返,令多少摄影者留下了美好瞬间。这里的花有几大特点:其一,它们是古长城的分界线,长城以北全是杜鹃花,漫山遍野,红成一片,雄伟的万里长城敌楼,就仿佛一艘艘小船航行在花海之中。而长城以南呢?竟是另一番景象,遍地的杏花如同雪原。雪原上,成千上万的少女,身披洁白的纱巾翩翩起舞,那淡淡的芳香引来了无数的蜂蝶和鸟雀。那么,古长城两边为何会有如此美景呢?这还得从明朝义乌兵守长城说起。

相传,明朝戚继光在蓟镇修了空心敌楼后,从江浙调来九千士兵守卫,在城子峪头道梁上是张家守楼,三道梁是骆家戒守,两家互敬互帮,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长城民间传说 短的长城民间传说

有一年天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没办法,有些人便到山上挖山药、捡橡实充饥。好不容易熬到了夏至。当地有句俗话,叫做麦子黄、饿死娘,何况天旱无雨,地里什么也不长,河里一滴水也不见,连人畜的饮水都成问题了。按当地的节气,每到夏至,山上的野山杏便可以采摘了,但是人多粥少,附近十里八村近万人,一齐涌上山去,别说摘山杏,有的人连杏是什么样也没看见。结果,摘着的和没摘着的闹起了矛盾,甚至有人抢劫,大打出手,更有甚者,村与村之间发生了械斗,很多老、弱、病、残者在械斗中死伤。

面对此情此景,张家和骆家的所有族人,全都动员了起来,他们把以往采捡的山杏核,全部种在了山上,希望山上能长出成千上万棵杏树,以挽救这一方百姓。

也许他们的善举感动了上帝,老天爷竟然下起雨来,一方百姓终于得救。第二年春天,二道梁一带长城脚下长出了无数山杏树,也许是这里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宜吧,这杏树长得非常快,第二年就开花了,张家和骆家人心里都乐开了花。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一带的庄稼刚长到一米多高,突然一场大风夹着鸡蛋大的冰雹,在地上足足堆了一尺厚。眼看地里又绝收了,人们又去山上挖山药、草根。但是,当他们来到二道梁一看,全都吃惊了:这里一个冰雹也未下,满山遍野的山杏黄灿灿地挂满了枝头,人们尽情地采着,拿回家去掉壳,用杏仁熬粥,这就是“杏仁粥”了。

山上的山杏终于帮助老百姓渡过了难关,骆家和张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事一直传到北京,在朝为官的骆鸣春老人,闻讯给家人捎来书信,说他死后,一定要把他葬到骆家楼下,他要祖祖辈辈守护骆家楼,守护骆家楼下的杏树林。

如今,骆鸣春的坟和骆家楼一带的杏林,已成了古长城上绚丽的一景,每年都有无数游人来此拍照、赏花。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5.狮子、老虎、北斗星

很久以前.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浙江金华府义乌县张、工、姜、董四大户被征调到河北东北部守长城.张、王、姜三户分守城子峪.这就是张家楼、王家楼、姜家楼的祖先:而老董家呢?由于哥们儿弟兄较多.他们一大家子被分到城子峪东的一个口子,这个地方便被人称为董家口了话说这一带原来全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野兽是这里的主宰森林中说了算的就是一只狮子和一只猛虎:它们统治着这一带所有的动物这几户人家来守长城之后.人口越来越多.山上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多.狮子、老虎的“领地”受到了威胁,所以有一日.狮子、老虎碰到一起商量对策,它们决心给人类点儿教训,让他们知道毁林开荒的后果。

几天后.董家口老董家养的儿只老母鸡全让孤狸给叼走了.圈里的大肥猪也没了踪影城子峪也好不到哪儿去.张家楼十儿只山羊,一天夜里全被咬死;姜家、王家的庄稼地全被野猪糟蹋得七倒八歪,新栽的果树被连根拱掉。开始时,他们下些套扣、铁夹之类或是敲锣打鼓还能把这些野兽吓跑,但后来就是放二踢脚,它们也不怕,大白天也敢进家去祸害人,吓得家家闭户,小孩不敢出门,边界守城也不得安宁,生怕家里发生什么事。

董家口关附近的窄门沟口,有一座山神庙,庙不大,庙里的山墙上伸出一棵大杂树。这一日,董家老汉到庙中烧香,请求山神帮忙,降服恶虎、猛狮,以保一方百姓平安。

那是一个月圆之夜,董老汉半夜醒来出去小解,突然听到山里人喊马嘶,他壮着胆子拿把斧头打开门去看,只见无数天兵天将正在追赶那为害一方的狮子和老虎。只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把铁链子一甩,一下子就把老虎给锁住了,接着就把它拉进山神庙中,拴在庙中那棵老杂树上。等白胡子老头再出去抓那狮子时,狮子已经跑远了。只见白胡子老头返回庙中,顺手从灶台上拿起一把饭勺子就追出门去。当白胡子老头追到头道梁时,发现那狮子已经跑到长城脚下的高岗上,眼看就要钻进南面的森林。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白胡子老头抖手一甩,一道金光射出,那饭勺变成一张天网,一下就把那狮子罩住了。白胡子老头追到高岗上,用手一点,那狮子变成了一只石狮,被白胡子老头安放在一个石台上。白胡子老头摆弄好狮子后,就敲开了城子峪老张家的门,把张、王、姜三姓都集合起来,指着地上的饭勺子说:

“你们可看见了?”三姓人家顺白胡子老头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个其大无比的饭勺子放在地上,它头朝东,勺子把在西面长城脚下的小河旁。白胡子老头指着那地方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你们将来搬到这里,就按这个形状建房修屋,一定会人丁兴旺。此狮已被我点化,将来可为你们村守住城堡,祈财求福保平安,切记,切记!”说完,飘然而去。

张、工、姜三户众人听后,惊得目瞪口呆,他们知道遇上神仙了.便赶紧跪下.磕头谢恩。起身一看,只见身后有一高石台,台上果然蹲坐一个石狮。

随着时光流逝,城子峪渐渐形成了村落,后来又形成了关口;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朝廷又在这里建了城子峪堡:说来也巧.那城馒的选址,正是当年白胡子老头饭勺子勺头所在的地方,丝毫不差更奇的是.那尊石狮子正好坐落在城堡城墙拐角处,也就是八卦中的巽宫方向,被人称为“镇东”:现在,当你站在教场山上往下看.就会清楚地看见城子峪村的造型是个北斗星,充满奇妙。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6.逛楼

每当周末或节假日,城里人都会去逛商场、超市。长城脚下的山村中没有商场、超市,却有一个从明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叫做逛楼,就是长城上的空心敌楼,那么,逛楼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明代修长城说起。

话说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戚继光奉命北调,任蓟镇总兵,总理练兵事务。戚继光爱兵如子,他在视察边关时发现,边防哨兵都是站立在风雨霜雾之中,于是他决心为士兵修建能遮风避雨的空心敌台;在取得朝廷允许后,首先在蓟镇建起了一千多座。敌楼建起来后,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守楼的问题。大家也许知道,那年代,九边重镇的兵马名额是纳入财政预算的,如果在蓟镇这一千二百多公里的防线全用正规部队来守边、放哨的话,一是部队兵员分散,不好集中;二是当时的蒙古骑兵并不是全年全天候作战,因为十几万骑兵,光是马饲料的供应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蒙古骑兵大多在粮草丰盛的时候入侵。这就是说,如果平时用正规战斗部队放哨巡边,财政增加许多开支。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戚继光从浙江调来九千人,把他们训练成士兵,又特别允许他们带家属一起来,用句时髦话讲,这些人就是现在的预备役战士或民兵!朝廷给这些人一部分补贴,然后实行三分守边、七分屯种的政策,打下粮食,按一定的比例上交充作军粮,剩下的留自家食用,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军心不稳、粮草不足、财政困难的局面。就这样,明代时,在长城沿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楼头军。

何谓楼头军呢?按明朝政府的政策,每一个空心敌楼由一个家庭驻守,其户主被称为“楼头”,户主姓什么,其驻守的敌楼就叫什么家楼,如张家楼、王家楼、姜家楼等等;而长城敌楼编号反倒没人知道了。一般讲,每一座山头有一座空心敌楼,所以各家各户都是在自家的山头下开荒种地过日子。天长日久,人们就到别人家的地里去看看,看人家是怎么经营的。此外,为了护佑自家的后代,楼头军去世后就埋在了自家楼下山坡上,这就形成了家族墓地,如董家口村的骆家坟、姜家坟,娄家坟等,全部在长城楼下。

到了清朝,长城没人守了,楼头军的后代也都陆续搬到长城脚下。但是,他们的祖坟还在山上,每年清明节前后,楼头军的后裔们就会相互吆喝着,拿上三牲祭品到当年祖先戍守的敌楼去祭奠,祈求祖先保佑本家族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在祖先的坟前摆上祭品、碗筷、烟酒之类,然后,烧香磕头,填上新土,挂上幡帐,燃放鞭炮。最后,要把上供的主食吃掉,人越多,吃得越多、越干净越好,表示祖先的在天之灵喜欢这食物;吃得一点不剩,寓意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正因为这样,每个楼的后代都希望上祭的那天会有许多别人家的后代前来逛楼,这样显得人缘好。那孩子们呢,因为每到一楼都会给好吃的,所以,孩子们便会像一群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一个楼一个楼地走下去,看了张家看王家,看了王家看姜家。长城大都建在险陡之处;大人们自然不放心自家的孩子在山上到处走,因此最后便以找孩子为名,也是一个楼一个楼地去走,并且互致问候,说些吉祥的话。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终于形成了叫做“逛楼”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政治运动、大破封建迷信等,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从此成了人们的记忆。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7.益母草与王学兰

董家口长城媳妇楼一带的河边地头,生长着一种开紫色小花的植物,最高大的能长到两米;这种蒿草类的植物,就是草药益母草。那么益母草为什么在长城附近特别多呢?这得从媳妇楼说起。

王学兰继承未婚夫的遗志,自愿参军驻守董家口八十七号空心敌台;之后,戚继光特别批准她从当地挑选了五十名身强力壮的小媳妇陪伴她,因此她们驻守的敌楼,被人们称为“媳妇楼”。

话说学兰她们守卫边关有五六年了,一直也未发生过什么差错,女兵们都尽职尽责。但是边关生活毕竟非常艰苦,每日风餐露宿,有时饭菜不能准时,热一顿、凉一顿的,许多女兵都生了病;有的胃痛,吃不下东西,更多的人得了妇科病,月经不调、痛经等,所以三天两头有人请假。学兰虽然咬牙坚持,无奈浑身都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天长日久,学兰常替姐妹站哨,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她想,这样长久下去不是办法,总得想法子治好这种病,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然而,那个年代本来就缺医少药,边关山里别说妇科大夫,就连草药郎中也少有,三里五村有个“先生”,也只是会拔拔火罐、扎扎针什么的。这一下可难住了王学兰。

这一天,王学兰起了个大早,走了二十里的路,来到石门寨,打听到一位老先生会治病,便前去咨询。先生已经八十岁了,说话上气不接下气,好不容易听明白了,可他又没有药,只说是一种叫益母草的植物能治这种病。可这种益母草究竟长得什么样?老先生边说边比划,学兰只听了个大概。好在老先生说此种药材董家口一带准有,没准学兰她们守的敌楼下河沟中就有。学兰拿了老先生画的样子,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她谁也没告诉,一个人钻进山谷里,细心地寻了起来。

不知找了多长时间,学兰终于找到了一棵与老先生画得差不多的蒿子,拨下来闻闻气味也对。学兰这个高兴啊!她见这附近还有几株,她便细心地做了记号,免得下次来找不到。

返回到堡中时,学兰又犯愁了:这究竟是不是益母草?如果不是,如果自己没认对,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用了就可能有性命危险。唉!当时自己怎么就不打听清楚,什么药是这种药的解药呢?学兰想明天再去石门寨打听一下。哪知,第二天刚到石门寨,就听说那位老先生昨夜已经去世了。

万般无奈,王学兰决心自己吃这种草药,看看有没有危险,能不能治病。她熬好了药,把所有的姐妹都喊了来,向大家说明了情况。众姐妹异口同声地反对,说三虎已经为国捐躯了,你要是有个好歹,我们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吴三虎?学兰假装答应了姐妹们的要求,说是把药扔掉,哪知她端起一碗一饮而尽。

众姐妹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有几个人眼泪都流出来了,姐妹们拥抱着学兰哭成一团。

劝走了众姐妹,学兰静静地躺在床上,像过电影一样,把自己的经历过了一遍。想着想着,她睡着了,梦见了一个仙风道骨的老道人向她走来,手中拿的正是学兰熬药用的益母草。只见道人来到学兰面前说道:“女施主,为了治好姐妹们的病,你不顾生死尝草药,贫道十分敬佩。如今,我已把这益母蒿籽遍撒在长城内外,村庄旁边,你可去取来,按我所说之法煎来,不但你的众姐妹不日痊愈,就连附近村庄妇女,也可不再受此病困扰”。说罢飘然不见,学兰一下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

第二年春天,长城附近村庄的田头沟边都长出了益母草。后来人们集资,在城子峪建了一座药王庙,香火可盛了。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8.“李歪头的故事

话说这李歪头姓李行六,小名李六,因为他琢磨事儿的时候,头一歪就来个点子,所以,人称“李歪头”。这“李歪头”别看没念过“之乎者也”,斗大的字识不了半升,却是个机灵鬼,干啥事都有窍门。

相传明代修长城修到了城子峪东山头道梁上,当时的条件是以 险制塞,就地取材。山上石头虽有,可那都是大砬子,要一钎一钎地打,又费工又费力,这事愁坏了修城墙的部队官兵。

这一日,李歪头上山拾柴,正好走到修长城的采石场边上,只听 几个采石的兵丁说:“谁要是能帮咱把这大石砬子炸开,我给他十两 银子”。另一个人说: “我没银子,真要能帮了咱,把我家的羊给他五只。”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李六放下柴捆,凑上前来说:“二位此话当真?”二位看是李歪头,知他平日里歪点子多,就说:“歪脑袋,要不要打个赌?你赢了,没二话,十两银子加五只羊全归你。你要是输了,照样赔我俩,愿意赌吗?”

“我怕你俩赖账。”“什么?赖帐?你小子要是真能想出辙来,我让提调来作保。”

提调当然愿意作保了,他倒要看这个穷拾柴的小子有什么法子把这大砬子炸开。再说即使李歪头赢了,自个儿也不少什么,输了有人掏东西,这保如何不作?李歪头只提了一个条件:你的兵必须得听我的,我让他干啥就得干啥。

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李歪头来到了采石场。他吩咐一百人去拾干柴,三百人去挑水,只见他让人用干柴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把石砬子盖上,接着命令点火!熊熊大火立刻燃了起来,李歪头让人一个劲儿地添柴,直烧得砬子像块火炭一般。这时,他下令“泼水!刹时冰冷的河水泼到烧红的岩石上,只听到咔咔声响,一眨眼的功夫,巨大的石砬子一层层裂开了,提调的士兵们看得目瞪口呆。

李歪头的方法迅速在修长城工地上推广开来,采石进度大大加块,修长城的进度也是突飞猛进。

但是,为此输了银子和羊的那两个人,心里别提多憋闷了,本来想赢的,哪知输了。他俩老想着治治李歪头。

一日,李歪头又来拾柴、放羊,这二位又凑上去说:“歪脑袋,上回你赢了我们,我们心服、口服。可你看看——说着给他看自己压红了的肩膀——这抬石头也太累了,大的七八人抬,小的也得二人抬,你要有能耐,帮咱想个省劲的法子。”说到这儿,二人看了看他说,这回可是既没有银子也没有羊,这样吧,让提调官把你的名字刻到长城包修碑上,万古流芳呢!李歪头笑笑说:“这有何难!去找提调大人来。”

第二天,士兵们不抬石头了,在山下采石场和长城之间修了两条三尺宽的斜坡,两道坡道直通采石场。只见李六弄来一个冰车,让人把一块重约六百斤的大条石绑在冰车上,冰车头上拴着两根大绳,一边一人,轻轻一拉就推走了;由于是上坡,每边又加了一个人,这样,人在两边走,冰车在中间滑,这比人抬又轻又快,两条冰道一上一下,非常省工省力。

这一带的长城很快就修完了,为了表彰李歪头的功迹,长城包修碑上真的刻上了石匠李歪头的名字。现在此碑还在。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19.大石人、小石人

城子峪长城东北、西南,各有一个石人,北面的称大石人,西南的是小石人,两个石人附近都是山青水秀、百花盛开之地;特别值得心一提的是,石人附近中草药特别多,估计有百八十种。那么,这里边有什么秘密呢?故事还得从明代修城子峪长城说起。

相传,明朝弘治年间,右副都御史洪钟主持城子峪长城局部改线工程,由于原来明初的长城主要利用天险设障,虽然省工省时间,但战时的粮草运输、武器补给等等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一劳永逸,洪钟在勘察地形后决心给这段长城改线。

话说这一日,修城的工匠、民夫等人欢马叫地干得正欢,不料惊动了两位闲游者的清静,其中一位是传说中广寒宫中捣药的白兔。这白兔自从被嫦娥带人广寒宫中,终日里捣药,本来天性好动,如何耐得如此寂寞?这一日,趁主人外出,它便约了一个同伴出来散心。正在天上巡逻查看建筑长城的工地,看了半天也不明白,这是干什么呢?为什么非要在这山头上垒一道大墙呢?上前打听之后才知道,这是农耕民族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修建的军事工程,因为从东到西一万多里,所以号称万里长城。

当听说二人是行医的先生时,修城的士兵、民工们呼啦啦一下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诉苦,说工地上缺医少药,许多人因工伤或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送了性命,他们希望这二位大夫能留下来,为他们治病。

二位听了此话,又看了看周围修城的人,特别是那些带病带伤的人,干活稍微慢一点,就会被包工头鞭打、脚踢。望着此情此景,二人实在看不下去,就点头答应了。

伤病的人太多了,二人忙了十几天,眼看药快没了,可等着治伤病的人还有很多。趁着月色白兔把灰兔叫了出来说:“伙计,药不多了,本来我想到山中采些中草药,无奈这山中我找了几天也没找见几样。我看这样吧,你在这里等着,我回广寒宫中弄些草药种籽回来,省得日后这里的人们缺医少药的。”说罢,腾云而去。

白神兔把各种草药的种籽都偷了一点,带回城子峪。它和山中的同伴一块儿把这些种籽全部种在了山上。说来也怪,这些种子种上后,几天就发芽生根了。于是二位神兔在治病之余,教给人们辨认各种中草药,告诉人们怎样采、怎样用。

嫦娥回到宫中,发现白兔不在,找遍了广寒宫也不见踪影,她掐指一算,原来它跑到人间去了,这还了得!她怒气冲冲地来到城子峪上空,二位神兔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但仍然请求嫦娥允许他们留在人间,为修建长城的人们疗伤治病。

嫦娥一听,怒从心头起,她随手扔了两块石头,两位神兔一跳躲开了。眼见嫦娥又捡起石块,白兔急忙一把推开灰兔说:“快跑,城子峪南的青龙山上有个藏仙洞,你钻到那里就安全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嫦娥手一抖,只听咔咔一声响,一座大山压了下来,把白兔压在山下,那山头摇晃着,变成了一位石头人,耸立在长城脚下。灰兔见此情景撒腿便跑,哪知刚跑到大石河边的山头上,一块巨石飞来,把它压在一个小山头下,变成了一个小石人。

为了纪念这二位神兔,人们在大小石人附近的山上,栽种了许多木本花草。每当阳春四月,这里便成了花的海洋。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20.狐仙与军火库

万里长城上敌楼众多,但是,城子峪关附近有一个军火库楼,它因储存大量明代武器而闻名。1984年,村民阚玉江在倒塌的库楼废墟中捡到三支明代铜铳,这座明代军火库一下子便因这三枝铜铳和大量其他明代武器而闻名。

这座军火库始建于何年何月已不可考,估计是弘治年间长城改线时所建。整个军火库占地约三十亩,包括军火库楼、草料场、火器库、火药库以及各种兵器库等。上世纪70年代学大寨修梯田时,曾从库楼顶部出土铁箭头数十万支,火药五百罐左右,以.及铁炮,石雷等等。关于罐装火药的传说非常多,关于狐仙的传说更是活灵活现。

相传,明代有一姜姓楼头军,负责守卫城子峪军火库。有一次,他老婆来给他送饭,发现库楼中装火药的罐子,正好可以用来腌鸡蛋和小菜。一天吃饭时,她便和老头子商量,让他拿回家一个腌鸡蛋。姜楼头说:“那好办,明儿个给你拿回来一个。”

姜楼头悄悄地拿回家一个火药罐,老婆很高兴,刷干净后放在屋中的柜脚下,腌上了鸡蛋。谁知,当天夜里就出了事。

半夜,姜楼头一下子从梦中惊醒。原来,他刚刚在梦中遇到一人,说提调找他有事,他便跟着走了。到了一个地方,只见地上躺着十几个人,有无头的,有缺胳膊少腿的,还有的身上中了无数枝箭,人被射得刺猬一般。他们一个个血淋淋地扑向姜楼头,说他把火药给倒掉了,致使敌兵袭关时,大将军火炮无法发射,这些人都是因为肉搏才负伤的。这些人都变成了厉鬼,张牙舞爪地非要姜楼头偿命。

姜楼头吓坏了,从此落下病根,晚上经常做噩梦,梦见长城上战死的弟兄们来找他算帐。

这一日,姜楼头来到三元庙中,请老道为他算上一卦,卜问吉凶。摇完卦,卦象排好,只见老道摇头晃脑地琢磨了好一阵子才说:“军爷,大事不好,你老人家惊动狐仙了。”

老道说:“这你有所不知了,原来,那库楼中曾住着一楼狐狸,可你们把这里变成仓库,库楼中堆满了成罐的火药,长城上又堆了大堆的散火药,楼里无处藏身,长城上不能炼丹。你说,这可不怪你怪谁呢?”

姜楼头听了心里直发毛,他直喊冤,这里建军火库是上头的意思,怎么怪到我的头上呢?真是倒霉。于是便问老道可有破解之法。

老道说,狐仙的事好办,我给你一道符,回去后,贴到库楼上便可,只是这些厉鬼倒是很难对付,不知姜楼头做了什么事?惹得这些厉鬼缠上你?如能跟贫道讲一讲,也许有破解之法。

姜楼头满面羞愧:“唉!都怪我!”一五一十地把他这几年为亲戚朋友拿火药罐腌鸡蛋、偷铜铳卖钱等事说了一遍。

“难怪!难怪!”道人手捻胡须,等了好一阵子才说:“别无它法,你姜楼头只有找回军火库的东西,那厉鬼方能放过你。”

姜楼头没法子,只好到亲戚朋友家说明原委,拿回了火药罐,又花钱买回了卖掉的铜铳。说来也怪,这些东西归还军火库后,那些厉鬼果然不来了。

姜楼头的病好了,从此,他不但自己不拿军火库的东西,还逢人便讲军火库楼有狐仙,谁动了这里的东西谁倒霉;直到文化大革命,军火库始终没人敢动,狐仙一直在那里保护它。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21.“天下第一菜窝窝

很多人都看过张国立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康熙皇帝身无分文,只好靠给人家改招牌混口饭吃,最后,连鞋都让人给穿走了,只好光着脚在大街上走。

当然,这是电视剧中的情节,真的康熙是否如此,咱没见着,不敢乱说。但是在城子峪一带,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关于康熙帝御封菜窝窝的故事。

相传,有一年康熙皇帝回祖籍祭祖回来,住在山海关。这康熙帝又犯了老毛病,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独自一人走了出去。走出山海关后,康熙碰到一位车老板,车老板很热情地给皇帝捎了个脚,二人边走边唠,康熙帝一边观看沿途风光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车老板聊天,不知不觉车子过了黄土岭。康熙帝听人说过,这里是明长城通往辽宁去的三岔口,而且,长城下还有个九龙洞,于是便告别热心的车老板,朝九龙洞走去。

这一带的长城修得十分壮观、雄伟,站在九龙洞的山头下望,万里长城仿佛一条巨龙盘旋在群山之巅,长城两边,百花盛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一座座山头雕刻得千姿百态。康熙帝越看越爱,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吟咏诗句,优哉游哉,不知不觉日落西山,夕阳隐藏到万里长城的敌楼之后,仿佛一位含羞的少女,头上的饰品金光四射,彩霞映红了山坳中的炊烟。美,太美了!

康熙帝坐在长城上只顾欣赏美景,完全陶醉了。只见他手摇折扇说:“三德子,上茶!”这声音在山谷中悄悄回荡,却无人应承。康熙忽然想到,天哪,我这是在哪儿?目睹远处的炊烟,耳闻牛羊的叫声,心想肯定离村庄不远,待我到村中找个人家。

打定主意,康熙迈步走下了长城,却一下子傻了眼:这一带山林茂密,山间小路只有当地拾柴、放羊人知晓,这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如何识得?而且,日头一落山,大山里说黑就黑。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在山上往下看,那村庄仿佛近在咫尺,鸡鸣犬吠之声可闻,可真要是走起来,即使大白天,山里人也得走上几个时辰,两眼一抹黑的皇帝呢?

也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好不容易走到了一间草屋前。康熙皇帝又渴又饿,浑身是伤,他也不知此时是什么时辰了,急忙去叫门。油灯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起身开门,见了来人,便惊得目瞪口呆,看衣着像个当官的,可当官的怎么能深更半夜跑到这深山老林中来呢?

茅屋中只有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在山中开了几亩地度日,待康熙帝说明来意,白发老婆婆拿出几个玉米面山菜窝窝。康熙一见,抓过来就狼吞虎咽吃起来,好吃!真好吃,比宫里那满汉全席味道还好。

康熙吃饱喝足,挤在草窝棚中的土炕上睡了半宿,天亮后,他要走了,可口袋里一文钱也没有。他对老人说:“老乡,村中可有读书人?请借笔墨一用。”老人借来笔墨,只见康熙帝提笔写了几个大字:天下第一菜窝窝。然后,递给老头: “老乡,请收好,啥时到山海关,可凭此字到总兵衙门领取银两。”

老人送康熙上路,在路边告诉皇上他吃的菜窝窝就是用这几种野菜做的。康熙感慨万千,他用手一指说: “好吧,就让这长城脚下的村庄,田间地头,山上山下多长些野菜,说不定将来还会成为美食呢。”

康熙是皇上,金口玉言,所以这一带长城沿线的野菜特别多、特别好。如今,真成了美食了。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22.“摇钱树’’和乾隆饽饽

清朝乾隆皇帝,经常师法爷爷康熙皇帝,每年都要微服私访几次。有一回,乾隆皇帝去东北上祖坟,返回北京途中驻跸永平府。他听说永平府辖下的城子峪关,明代时曾因是九龙探江之风水宝地,曾被朱元璋,用十八座庙镇住了龙脉,从此,这里不但未能出皇帝、皇后,就连一个秀才也不出,于是很想看看这个很有些传奇色彩的地方。一天,他摇着折扇出了府门,到外面买了一匹马,直奔城子峪而去。

永平府距城子峪二百多里,乾隆一路奔波,又渴又饿。乾隆平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时也总有人跟着;今天怕被人扰了自己的雅兴,所以身边连个伺候的人也没有,而且买了马后,身上分文没有。眼看红日压山,肚子早就提出了“抗议”,乾隆只好牵了马从山上下来,走到一户人家。扣开柴门,见一位老婆婆慈眉善目,正在做饽饽。乾隆皇帝说明来意,老婆婆十分热情,给乾隆倒了碗白开水,又从锅里捡了几个热腾腾的饽饽。乾隆实在饿了,客气了几句,便大口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说好,等他吃饱喝足了,才起身道谢:“敢问老婆婆,方才你送我这饽饽叫什么名?用什么做的?”

老婆婆一听乐了:“客官,这几年我们这里遭了灾,虽说衙门发了粮,那也不够吃。没办法,只好采些野菜什么的凑合。刚才你吃的是榆钱饽饽,咳,就是采些鲜榆钱,用小磨碾了,然后,掺些玉米面,再放点盐什么的。”

乾隆要走了,他站在柴门外,对老婆婆说:“老人家,谢谓十你的榆钱饽饽。你放心,就是天再旱,再遭灾,你们城子峪也得有五成收成,不会饿死的。”说罢上马,扬尘而去。由于乾隆下了谕旨,临榆县开仓放粮,并且免了临榆县当年的全

部捐税,那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家更是不得了,县太爷坐着大轿前呼后拥来到了城子峪老婆婆家中,把一块金光闪闪的大匾送了过来,上面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四个大字:榆钱饽饽! 乾隆皇帝回到京城后,仍念念不忘那顿美味的榆钱饽饽,他思来

想去,忽然心头一动:榆钱,余钱也!如果天下百姓都有余钱,那岂不是天下太平?好!好啊!这榆钱饽饽不但好吃,名字也叫得好,那榆钱既然是树上长的,那么榆树不就是“摇钱树”了吗?对呀,朕要天下百姓都多栽些“摇钱树。”

乾隆皇帝一道圣旨,永平府临榆县可热闹了起来,全县上下到处都栽“摇钱树”。现在,城子峪附近还有几棵几百岁的老榆树,据说就是那年栽的。

不但如此,乾隆还让和砷在他的府中栽了好多“摇钱树”,并且每年榆钱下来,都要做些榆钱饽饽、榆钱饼、榆钱糕之类,而且,乾隆还让宫中的妃子、皇子、皇女都吃榆钱饽饽。

皇上金口玉言,所以,人们管榆钱树叫“摇钱树”,管榆钱饽饽叫“乾隆饽饽”。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23.铁庙沟与大圣井

城子峪村北的山头上,万里长城如同一条巨龙,从东向西飞腾而去。村南面有一座大山形似一条青龙,从西向东飞去。这座山里有一条大沟,人称铁庙沟,沟口有一古井,被人称为大圣井,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传,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修北部边界长城,一群风水先生说城子峪是九龙探江之风水宝地,将来要出皇帝,结果被刘伯温用十八座庙镇住了龙脉。然而,由于村南面这条青龙身上的庙并未建在龙头上,而是建在了龙的身上,此外当时修建的庙叫铁瓦乌龙殿,所以这条龙并没有被镇住,而且它还打算报复徐达。

这一日,城子峪关过河城桥四个门洞刚刚垒到一人高。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滚滚山洪夹带山石沙土,像一头猛兽冲来,倾刻间,几千人的劳动成果就被冲得一干二净。

徐达和手下人一筹莫展,急得他在城子峪关口的河滩上来回走。忽然一个军士对他说:大帅何不到观音庙请神帮助?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徐达立即吩咐准备三牲大礼,一行人来到观音庙中,焚香祈祷。

只见观音菩萨笑盈盈地用手一指徐达身后说:“将军识此二人否?”徐达扭头一看,喜上眉梢,这不是二郎神和孙大圣吗!二位神仙从何而来?寒暄过后,徐达详细介绍了修建城子峪关的前前后后,最后恳请二位神仙帮忙,降妖捉怪,早日建成城子峪关城,保一方百姓平安,国土安全。

二位神仙来到城子峪村南,一看便知就里。只见二郎神用手一指,一座大庙便矗立在了那条青龙的爪子上了。更奇怪的是,这庙并非砖石所建,而是纯铁铸就,重约十万八千斤。为保险起见,孙大圣把金箍捧拿出来,照着龙的爪子就插了下去。

从此,人们管这条大沟叫铁庙沟,铁庙下金箍捧扎的眼,今天成了一口井。这口井至今仍存,井水甜冽。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24.高跷秧歌与大刀队

长城沿线各地,可谓是一座民间传统文化宝库;冀东秧歌就是这宝库中的瑰宝。据传冀东秧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然而其中的一个品种高跷大秧歌却是明代蓟镇石门路大毛山提调驻地城子峪村的骄傲。可以这样说,当年的城子峪大秧歌,技压当地,是响当当的牌子。据老人回忆,当年无论附近哪里成立了秧歌会,都要请城子峪会的高跷队打场子、开道;无论哪个村哪个会的秧歌,只要见到城子峪会的大旗立在那里,都得在后边排队,无人敢超越过去。那么,城子峪的秧歌会怎么会这么威风呢?这就得从根儿上说起了。

明代嘉靖年间,明王朝曾在边关多处地方开设了贸易,当时,有的叫马市,有的叫草市,城子峪关虽然不像山海关那般重要、繁华,但是,自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石门路大毛山提调移驻城子峪后,这里成了山海关北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所以,在城子峪关外的高台地上,建立了边关贸易场所,现今遗址仍存。

边关市场贸易有严格的规定,有些武器是禁止出售的,所以当时大毛山提调在市场里建有一座管理市场的办事处。在一高台上,设一小屋,几名士兵负责收税等事项。为了安全起见,在市场周围人工挖掘了两道壕沟,沟旁埋有绊马桩、铁蒺藜等障碍物。

一年秋天,约有二百骑左右的蒙古骑兵,从板场峪翻山来攻城子峪,由于城子峪关有所准备,敌骑未能得逞。但是,他们没捞到什么东西又不肯空手回去,所以占领了城子峪关外的市场,安营扎寨住了下来,他们怕关军夜间袭营,便在市场周边插了铁蒺藜和三角钉等障碍物。

是夜伸手不见五指,半夜时分,几百名黑衣大汉,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了敌营之中,他们全部手端大刀,一个个如天兵般杀来。蒙古骑兵从梦中惊醒,慌忙抵抗,借着火把和灯光一看,一个个全都傻了眼,为什么?因为这些兵全部奇高无比,手中大刀飞舞,可脚下的铁蒺藜等障碍物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这些人脸上画得什么模样都有,而且仿佛都像喝了酒一般。一位蒙古骑兵冲上前去,抓住了一位的大刀,正想夺下,哪知,这位抬起右腿,只听啪地一声,那蒙古兵的脑袋开花,脑浆飞溅!这一下可把蒙古兵吓坏了,扔下几十具尸体仓惶逃窜。

打扫完战场,天已大亮,村中百姓听说昨夜鞑子兵又来攻城,结果被守城关军的大刀队给切了菜,一个个笑容满面,出来迎接凯旋的关军。人越围越多,人群中有人喊,让关军给我们表演表演昨晚大刀队切瓜的情形!

打了胜仗,军民共庆,只见关军们又都穿上了昨夜的衣服,绑上高跷,舞起大刀,载歌载舞,一些口齿灵利的还把昨夜的事现编词唱了出来。一时间,城子峪堡中锣鼓喧天,旗帜飞扬,男女老少一齐追着关军看热闹。

后来,城子峪村民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庙会,人们便学起关军的模样,脸上涂上油彩,穿上各式各样的衣服,他们手中没有大刀,便自家使什么用什么,有捣棒槌,有长杆旱烟袋,有扇子、文明棍之类,然后,模仿各种动作,逗得人们欢笑。渐渐地,大集、庙会、逢年过节,城子峪都举行这种活动,附近十里八村也都来请,一来二去,就演化成了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这就是城子峪的大秧歌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25.张家楼与腊八粥

抚宁县东北部有个驻操营镇,其东、北、西三面被长城环绕,在长城脚下的小山村中,有一个祖传下来的习俗,每年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大锅腊八粥。这粥不但得用八种原料做成,而且,必须在腊月初八那天做才会有其独特的风味,那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明代戚继光总理蓟镇练兵事务,他巡行塞上,发现边防军一年到头天天站在风霜雪雨之中站岗放哨,非常辛苦。不仅如此,一些如佛郎机等火器,往往因湿潮而不能用,这给边关守卫等带来极大的困苦。后来,戚继光汲取以前的经验,在长城沿线建了一千多座空心敌台,又从江浙等地调来九千人守护,这就是著名的“楼头军”。话说城子峪东山上,有个叫头道梁的地方,上面有一空心敌台,被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来的张姓人家驻守,所以,当地称此楼为张家楼。

这老张家一家九口,除了站岗放哨之外,大多数时间都开荒种地,当时称为屯垦戍边。打下的粮食,三分交公,以作军粮,七分归已,充作家用,如果赶上风调雨顺好年成,一家人吃饭没有问题。

但是,城子峪地处边关,时不时的就会有敌人侵扰,加上天灾人祸,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维持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有一年腊月初八,天气特冷,三九天的小北风像刀子一般。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张家楼,破衣烂衫,端着个破碗来讨饭。“行,行,好吧!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唉,我走了十几个村庄,不是被人赶出来就说没有,可怜可怜我吧!”

张家楼的人看着老头可怜的样子,就把他让进楼中,女主人先给他倒了碗热水,然后,就把家中仅有的粮食全拿了出来,一把高粮米、一把小米、一把黄豆、一把小豆、一把绿豆,最后,又把准备明年种的豆角种也剥了,八样东西加在一起,才给老头熬了一锅粥。

看样子老头真是饿坏了,三下五除二,一锅粥便下了肚,最后,连锅都用舌头舔了又舔,当他放下锅时,突然看见门帘外有几个小脑瓜在动,原来,那是张家的孩子见老头喝粥,馋得在那里咽口水。白胡子老头掀起门帘一看,三四个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只听那位母亲说;待会儿妈去看看套扣,看能不能套个野兔。

白胡子老头什么都明白了,他走到主人面前说:“敢问明年的种子怎么办?”“哎!走一步说一步吧!”主人无可奈何地说。只听白胡子老头说:我看看你刚才拿米的缸可以吗?

“看吧!反正一粒米也没有了。”哪知,那白胡子老头一看却惊叫起来: “哎呀!主人,你这不是有米吗?怎么舍不得给我吃呢?”

主人急忙进屋去看,只见罐中全满了,整整八样粮食,一样不少。她急忙去寻白胡子老头,却不见踪迹,只发现有一张字条留在桌上。

晚上,张家楼的主人回来,妇人便把白天的事说了一遍,又把字条拿了出来,只见上面写道:

三九寒风冻死人,张家楼里暖人心。

腊八粥里真情在,五谷丰登待明春。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第二年春天,张家楼的人都出去耕地播种,除了高粮、玉米、谷子这些主要作物外,房前屋后,又种了不少的豆类、瓜类什么的。你别说,这一年那真是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十分喜人,真可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张家楼呢?又比别人家长得更胜一筹。

到了秋后,全村的人都到张家楼来交换粮食瓜菜种子,当地称为“串换”,也就是现代叫的互通有无吧。张家人也不拒绝,谁来都给换。有人换完了,还要进屋中坐上一坐,唠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唠来唠去,便唠起了白胡子老头的事来。

村中人听了十分凉奇,就问到:是什么日子?你都用什么熬的粥?

“腊八,没个错,我记得可清了。不怕你们笑话,那时家中没有米,我把留种的种子都给捣成米熬粥了,共计八样。”说着一样一样地数叨起来。

张家楼的事在本村及附村都传开了。第二年腊八,全村家家户户都熬了腊八粥,等待白胡子老头,但是,白胡子老头始终没有出现,但长城守军们谁也不忘白胡子老头的恩德,每年的腊月初八,家家都熬腊八粥,以示五谷丰登,祈求明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26.年饽饽

在长城沿线的村庄中,现在仍在流传着一种传统的食品,叫做“年饽饽”。由于它是用碾成面的粘米做成的,所以也叫“粘饽饽”。这种食品的作法很特别,首先要把玉米去皮碾成粒,再用水浸泡六至七天,这叫“泡苞米糁”,泡好了,再用温水洗净捞出,叫做“捞米”;然后在村中的石碾木框上,用红绿彩纸写上某年腊月初几的字样,叫做“占碾子”,也就是说,如果你写的是腊月初三,你就那一天去碾面。所以每年腊月,长城脚下的碾框上都贴满了红红绿绿的贴子,成为长城脚下一道带有明显民俗特色的亮丽风景。

面碾好了,就要找一群姑娘小媳妇们来做饽饽,一个个放在盖帘上,然后上屉蒸,蒸熟后放在筐中冻,冻后装缸,吃时再蒸。如今,长城脚下的年饽饽,被百姓们当成土特产赠送,很珍贵呢!但很多人不知这年饽饽究竟是从何年兴起的。

相传,有一年天上的玉皇大帝庆祝生日,喝完玉液琼浆后对八仙中的张果老说:“你经常骑毛驴行走天下,不知百姓生活怎样?”张果老回答说:“如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玉皇大帝听后龙颜大悦,说“那好,明年朕的生日时,你不要再送别的礼物了,朕要亲口尝一尝五谷丰登的味道。”

圣旨一下,可愁坏了张果老,他心想,这五谷丰登是个形容词,只能用来形容各种庄稼收成好,怎么能用来尝味道呢?这玉帝也真能出难题。张果老心烦意乱,倒骑个毛驴来到了城子峪这个地方。那一日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当地有个习俗,叫做“十一不吃饽饽,穷得乱哆嗦”。所以,当地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吃粘饽饽。

张果老走进一家人家,主人正好也姓张,也不知祖上是否是一家子。反正这家特别热情地请张果老吃饽饽,张果老咬了一口,忽然双眼一亮问到:“敢问老丈,这粘饽饽面是用什么做的?”

老太太接茬说:“客官,这白菜馅的呢,面是粘高粮米面加玉米面;那小豆馅的呢,面是大黄米面加黄玉米面;那白色的呢,是江米加大米面做的。”

话未说完,张果老乐得眉开眼笑,他掏出钱来,感谢老人家的粘饽饽,然后骑上毛驴一溜烟走了。

进了腊月,张果老又来到城子峪老张家,他掏出一锭大银对张家人说: “劳烦老人家,请你们给我做一斗米的粘饽饽,蒸好了冻上。”

第二天一早,张果老带上冻好的粘饽饽来到了天庭,命人蒸好后,亲手端给玉皇大帝:“陛下,臣已将五谷丰登献上,请陛下品尝。”玉帝一见,只见两个大盘子,一盘黄灿灿的,另一盘洁白如玉,热气中散发着缕缕香味。玉帝夹起一个咬了一口,只觉一股粮香,甘甜爽口,不知不觉,玉帝各尝了一个,赞不绝口。龙颜大悦,说:“张果老,五谷丰登深得朕的口味,这样吧,你传朕的旨意,告知雷公雨母,让他们保佑那一带年年五谷丰登!”

“谢陛下!”张果老高兴,一溜烟来到城子峪,告知所有的百姓,年年都要做粘饽饽,以示五谷丰登。如果哪一年没做,那就证明那一年歉收了,张果老就会骑上毛驴去找玉帝,以保佑一方百姓。

一来二去,这事就在长城线上传开了。方圆几百里,家家户户都做粘饽饽,冻好了装在大缸里,备张果老随时来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民俗。

长城民间传说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买实体书

作者的话

我是长城脚下土生土长的农民,是听着长城的故事长大的。也许,血管里流着的是义乌兵的鲜血吧,从小就对长城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当年,红卫兵破四旧的铁锤砸向长城碑刻时,也把我的心砸得粉碎;当无知无助的农民的镐头创向长城时,又一次把我的心刨得坑坑洼洼………

长城在哭泣,我也在流泪:文物不能再毁了呀!不然,我们拿什么向子孙后代交代?也就从那一刻起,我就走上了一条自发保护家乡长城之路,一走就是三十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究竟吃了多少苦,我已不记得了,但我知道,三百六十双坏了补、补了又坏的胶鞋告诉我,我在巡视长城时所走过的路程加起来,足可以绕地球三四圈了!

三十年来,我把长城当作我家的“大院墙”一样照看着,只为了一个承诺:让我们的子孙还能够看到古老的长城实体。

保护长城干什么?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热爱长城。为此,三十年来,劳动之余,我利用阴天下雨的时间,搜集散落民间的长城传说故事、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平台,宣传长城,介绍长城。特别是2005年,沈阳摄影家田力鼓励我把长城四季风光拍摄下来,并且送给我他收藏4B 120照相机,同时为我提供胶卷。从此,我又对长城的宣传可以做到图文并茂了。

2007年,沈阳摄影家赵焕阳、秦皇岛广顺集团总经理、董事长郎小光等,先后赠送我数码相机。在此,向他位表示诚挚的谢意。

同年7月,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会长威廉先生,为纪念他来中国徒步探险长城20周年,举行了长城自驾行。从山海关出发,经过抚宁县城子峪的时候我接待了威廉一行。在这短短的两天里,我的传说故事和保护长城的事迹打动了威廉。九个月之后的一个周末,威廉先生带领协会会员和赞助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的职员,在城子峪启动了一个长城保护项目——竖立环保标志牌和资助城子峪6个环保员两年的基本费用,同时资助我出版《长城民间传说》。我非常感谢威廉先生为保护长城和长城传说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感谢必和必拓公司的资金支持。

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知道我的文字功底还很幼稚,但我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中读出泥土的芳香和汗水的滋味,让我们共同为长城保护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这就是长城守望者的心声。

张鹤珊

2009年3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8443.html

更多阅读

汉王E920电池待电超短的解决。&简单入手评测 汉王e920h

在爱问和verycd上下载了很多的扫描版pdf,手上的6寸翰林V3有点力不从心了,就考虑买一个9寸的电纸书了,因为喜欢在书上写写划划,所以手写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用翰林的时侯就深有体会了,最后在对比了kindleDXG和汉王920的真机之后,虽然觉得汉

街拍:美腿颀长、短裤超短的美女

时尚流行挡不住的短。 比短裙更短的是短裤,它不仅可以斜线开到胯部,还可以勾勒臀部的优美曲线。 今天,上一组长腿短裤美女,一睹那里的精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小指短的人没有子女缘 无名指和小指没有月牙

小指代表和子女的缘分,和一个人的生殖力有很大的关系。小指长的人会多产,精力也较旺盛。小指第一指节代表善辩,第二节代表忍耐,第三节代表勤勉。第一节长的人善于辩论,适合当政治家、律师。如果是女性的话,则可能当上家长会长或演说家。小

声明:《长城民间传说 短的长城民间传说》为网友小脾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