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夫人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陶铸夫人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转贴 2008-07-24 11:22:48 阅读74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妇女是中国社会的最低层,在极受政治经济压迫的同时,还得承受夫权的横行。从"五四"时代的反对小脚、走出家庭到革命时代舞枪弄棒、参与政治,现代妇女一改传统造型,"不爱红装爱武装"。虽然革命的男性特征及其严格的组织纪律使女革命者较少展露女儿本色,但女革命者回忆录还是提供了更丰富的革命场景。

在女革命者的回忆录很少的情况下,曾志的《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一书值得细读。

1 性解放?

中国革命首先是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但由于社会革命的对象之一是包括"三从四德"在内的传统伦理,由于……在革命动员中以"解放"、"自由"为口号,因此对于参加革命的青年男女来说,革命也包含着婚姻自由、一定程度上还有性自由的意义。曾志记得:

当时郴州有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这些男女学生白天走上街头巷尾或深入农村,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晚上回来却又是又唱又闹,疯疯癫癫的。夜间男女也不分,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深更半夜还吵吵闹闹的。……他们以为现在解放了,男女平等了,男女也可以不分了。(上页51─52)

革命意欲颠覆原有的社会控制体系,革命青年尤其感到原有的道德系统对人性欲望的约束力,他们理所当然地把性自由当作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岂止是知识青年,在闽西,少年先锋队在反封建、反旧礼教,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方面作了大量宣传工作,"一些深受主人欺辱、受公婆虐待的丫头、童养媳,经过少年先锋队的宣传教育,纷纷起来反抗,投身革命。"(上页95)后来成为党的领袖人物之一的王稼祥,1925年由父母包办与一个没有文化的女子结了婚后,革命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想恋爱的幸福,不去组织家庭,只把我的全力,置之社会革命。唉!革命是我的央寄托了。"(1)

一些青年最初是冲着婚姻自由而参加革命的的。胡也频在小说《同居》中这样描写婚姻自由(包括性自由)的吸引力:"妇女们更快乐更活泼得利害。她们从前都没有出息地关在贫苦的家庭里弄饭,洗衣,养小孩,喂猪,像犯人关在监狱里一样,看不见她们自己的光明,现在她们好象是在天上飞的鸟儿了。她们的生活自由了,没有压迫没有负担。并且不害怕丈夫了。她们可以随自己的意思和男子们结识。她们还可以自由地和一个'同志'跑到县苏维埃去签字,便合适地同居起来。"(2)

1937、1938年,受斯诺《西行漫记》和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的影响,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怀着对……和新生活的憧憬奔向延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一度在延安盛行,男女交往相当随意,十月革命后苏俄柯伦泰夫人的"杯水主义"很有市场,一些历尽艰辛的老干部率先"与传统作彻底决裂","打游击"和"革命的恋爱"成为新生活的标志。

但中国革命许诺的只是婚姻自由而不是性自由、性解放,严酷而艰苦的革命最需要的是禁欲主义。最典型的是潘汉年,为了一心从事革命,他在苏联做了绝育手术。革命行为是超道德、反道德的,但革命队伍也需要由外向内灌输的"道德",它要求改造人性,灭绝人性,要求无条件的牺牲、奉献。从国民革命时期章太炎的"道德无我"论到共产革命时刘少奇的"驯服工具论",在取消个人权利以服从整体目标的意义上,革命道德与传统道德有相合之处。所以无论中国革命怎样提倡道德革命、文化思想革命,但本质上仍然只是政治革命、夺权斗争,革命者在文化观念、人生观念上仍受传统的隐形控制。即使在政权到手、……仍要继续革命、不断革命时,他也只是在1958年设想过废除家庭,直到天翻地覆的……,他也从未提出过性解放的理想。

所以,一旦进入革命的体制化阶段,性自由就被坚决地否定。在得知郴州青年的行为后,湘南特委特派员何舍鹅大发脾气:

"这还了得,晚上男男女女都搂在一块睡,男女都不分了,……这些人也是反革命,破坏我们的革命道德。如果发现谁再这样,就枪毙,就杀头!"(上页52)

同样,"杯水主义"在延安也只是流行了一小段时期。1939年后,革命的差序等级制度开始建立并严格执行,此后流行的是以干部级别为基础的由领导介绍批准的婚姻制度。

2 革命生涯常分手

中国革命没有性解放的承诺,但革命者的婚姻确实是比较自由的,这不只是因为革命的目标包含了婚姻自由,也因为革命使革命者处于一种非常规的生存状态中:只有革命同志,没有世俗牵扯;只要上级批准,无需法律约束。以革命需要为原则,男女关系相对单纯。

曾志的革命生涯有过三次婚姻:

1927年4月,与夏明震结婚,1928年3月夏明震牺牲;

1928年4月,与蔡协民结婚,1932年10月,蔡协民和曾志挨批,蔡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曾志到陶铸任中心市委书记的福州去,"临分别前,我提出了就此分手的想法,我们的夫妻关系实际上到此结束了。"(上页145)

1933年初,曾志与陶铸由"假夫妻"而真夫妻。

第一次婚姻是不自觉的。"我觉得这人太豪情奔放,锋芒毕露,所以印象不是很好。"(上页29)一天夜里,夏明震工作后没有走,和衣躺在曾志床边,第二天早上有人拿她开玩笑,人言可畏之际,夏一句"我是真心爱你的",曾志"心一软"。工作关系促成了第一次婚姻。

第二次已有恋爱的成分。"当时,蔡协民调到郴州任第七师党代表,我调到师党委办公室工作后,我们朝夕相处,产生了感情。"(上页65)但后来发现,蔡的感情非常脆弱,"有时甚至像个小男孩,难过得流泪。"(上页103)所以"虽说蔡协民对我确实很不错,可我对他的感情并不是很深。"(上页151)女革命者要的是性格钢强的男子汉。

这就是陶铸对曾志的吸引力。"自从与陶铸相处后,他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同样我也乐于同他相处,心里总是挂念着他。……而过去蔡协民外出时,我就没有这种揪心的挂念。"(上页151)但陶在与蔡协民相反的方向上也是极端,"从延安出来后,我正式向组织上打了离婚报告,我忍受不了他的大男子主义。陶铸表示尊重我的选择。因日本投降后,时局突然发生变化,也就顾不上再扯这些个人的事了。"(下页398)革命形势稳定了曾与陶的婚姻。

无论与谁结婚,无论有没有感情,曾志都没有把自己和谁终生绑在一起。这首先是基于革命者的使命。与蔡协民结婚时,"虽说夏明震刚牺牲不久,我也因此感到不安,但当时认为,革命者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夫妻关系也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了。哪还讲什么"三从四德"。对于一个……员,头脑中不该有什么旧的观念作怪,夫妻生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政治生命。"(上页65)1932年,蔡协民受到批判,政治生命实际上已经结束,婚姻当然也就不可能再维持,何况曾志对他本来已有不满。党内很多高级干部的政治生涯出现逆转时,组织上都会劝说他的妻子与之离婚。在党的铁笼中,一个得不到组织信任的人,严格地说是不配有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伴随革命而来的牺牲、分离使两个人不能长相守。在闽东时曾志并未想和陶铸分手,但陶铸被判了无期徒刑。"而那时我才23岁,我是……员、职业革命者,为革命随时都要作出牺牲;同时也早将'三从四德'、贞节牌坊那种封建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因此,重新找对象是我的自由,我有权利作出选择。"(上页208)为此而和任铁锋、叶飞交往密切。但她过于充分地使用了自由的权利,以至于闽东特委认为:"曾志作为党特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在恋爱问题上,以一种极不负严肃的态度。同时与党内两个负责同志要好,影响党内几个负责同志之间的团结,影响了工作。"(上页209)革命者的婚姻只是口头承诺、组织批准和事实存在,既没有法律约束更不保证天长地久。闽东特委不是批评曾志没有为陶铸"守节",她有权利在陶铸尚存的情况下另行恋爱,只是不能同时与两人恋爱。因此决定撤销曾志福霞县委书记的职务、留党察看四个月的处分。曾志本人也"承认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有小资产阶级浪漫情调"。(上页207)如果不是闽东特委的处分,曾志和陶的婚姻早就结束了。不过,曾志认为,特委批评的实际原因是由于曾与任、叶密切的关系使特委其他领导感到有被架空的危险。可以设想,如果曾志同时恋爱的不是党内两个负责同志,特委也是可以允许的。

"三从四德"是革命要破除的观念之一,当然不能进入曾志的婚姻观念,没有这种旧的约束,维系革命者婚姻的纽带就是政治需要、组织安排。这对传统的婚姻观念确是一次革命,但由于这一外在约束一般也不考虑双方的感情基础,除非有一方的政治生命发生问题,否则离婚也是很困难的,这种新的婚姻约束机制与传统的伦理约束又有相同之处。

3农民的"革命性"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为农民革命唱了一曲嘹亮的赞歌,对农民的颂扬成为中国革命史的主旋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1928年的湘南,农民曾以暴力反对共产革命。

湘南暴动后,国民党军队向郴州的红色政权进攻,湖南省委特派员席克斯、湘南特委特派员何舍鹅提出了一个坚壁清野的"焦土政策",即把从宜章到耒阳一线四百多里长的公路两侧各五里内的城镇及农村的人和财物一律撤至偏远的农村,然后把搬空的房子烧掉,片瓦不留,使来犯之敌难以生存。支持革命的农民原想从革命中得到好处的,现在革命要掉他们的房子,于是农民拿着此前用来和反革命斗争的枪、梭镖和大刀来和……斗争了。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定要烧我们的房子,我们就反对……,打倒……!"(上页55)28年3月中旬,本来是要动员群众掉房子的大会上,农民们用梭标扎死、用泥土活埋了……人,手段是残忍的:

夏明震面朝苍天,躺在那里,脸是青紫的,眼睛闭着,两只手还紧握着,衣服被撕开,胸前被刺了三、四刀,肩上、肚子上、脚上都有伤,大概被砍了几十刀,两腿伸直,一只脚光着。

特别是那个妇联主任,赤身裸体躺在那里。两个乳房被割掉了,肚子上被挖了个碗口大的洞,肠子暴露着,外阴也被挖掉了。

最惨的是两三百名少先队员,都是些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孩子们。反叛的农民来了他们就往山上跑,反叛的农民哄骗说:

"你们下来,就不杀你们。"

天真的孩子们相信了他们的鬼话,一下山就被包围了。毫无人性的叛乱分子竞对手无寸铁的孩子们大开杀戒,好几十个少先队员最后惨死在血泊之中,尸体被丢在山沟里。(上页60─62)

中国农民众多,历来有狂乱屠杀的一面,且手段野蛮,从大革命到……都有充分的表现。它本身无所谓"革命"还是"反革命",关键看为谁所用。自古以来,中国政治家的本领即在于释放并利用这一股巨大力量,这个本领是逐步学会的,开始时……也没有经验。湘南事件后,陈毅代理郴州县委书记,公开承认烧房子是不对的,对参与叛乱的农民既往不咎,由此缓和了与农民的关系。……成功的奥秘,就是最终成功地把这一难以驾驭的力量"组织起来"。"组织"不只是激活、集中,也是改造、约束,即使之符合……的指向,以其全部疯狂杀向……的敌人。

4革命热情与左

湘南民变是由左的政策激起的。这个看起来荒唐的举措不但有御敌的策略考虑,也是革命的本能。曾志不是一个极左派,但她也有过一次冲动:

那时在我的身上有着一种红的狂热、革命的狂热。最为可笑的是,有一回,我路过城门楼,突然觉得这个庞然大物太可恨。工农革命军攻城时,国民党部队就是仗着这城门楼阻挡革命军进城,这样的地方应该毁掉它。

于是,一阵热血冲动,我一个人抱来一堆干草跑上城楼,把二楼给点着了。

当我狼狈地从着火的门楼里跑出来时,一头撞见朱德和一大群围观的群众,朱师长不解地问我怎么回事。我说:

"这个城门楼太可恶!妨碍革命,我把它给烧了。"

奇怪的是,朱师长竟没有说什么,只是很慈详地笑了笑走了。(上页51)

革命的狂热当然是指行为的极端;行为的极端基于认识的偏执。中国共产革命从"星星之火"起步,如果不极端、不狂热,是不可能呈燎原之势的。推翻旧世界决不只是打碎其政治结构,也包括破坏一切与之相关的物质存在和象征符号,门楼是必要的城市建筑,甚至是值得保护的文物,但它也是政府军凭依的障碍,当然要烧毁。这就是……说的"矫枉必过正"的道理。当革命被宣传为一切行动的标准、被奉为神圣之时,任何人和事物都不没有自身的独立价值,一切都必须为革命牺牲、为革命让步。

朱德年长,不会以为门楼必须烧掉,他没有赞扬曾志,也许他认识到革命所需要的狂热并不定要表现为烧掉城门楼。但他没有纠正曾志,也许正是因为革命必须有狂热,哪怕这一行为没有积极意义。

5玩笑

……以语言幽默著称,其喜笑怒骂、旁征博引、海阔天空的语言方式令无数革命的"老粗们"顿首折服。但也有不得体的时候。曾志记得井冈山上一个玩笑:

毛委员最爱跟贺子珍开玩笑,……有一天我经过毛委员的房门口,见他们又在那儿哈哈大笑。见到我,毛委员挥手召我过去:"曾志,曾志!你过来!"我走到他俩面前,毛委员指着子珍,笑嘻嘻地说:"贺子珍正在说我喜欢你,爱你!"我顿时感到羞辱,气得转身就走。说实在的,我当时觉得毛委员开的这个玩笑很不得体。(上页91─92)

上下级之间有这样亲昵的玩笑说明残酷的斗争没有泯灭人的天性。在当时的革命同志中,曾志以美貌知名,据说陶铸在厦门第一次见到她时,吃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毛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革命者也不拒绝美的魅力,只是当着自己的妻子这样说,确实不很得体。无法无天的革命者可以不顾任何礼俗惯例,但革命家庭仍得维护。

……天性浪漫,这种玩笑在延安时期也一再发生。整风之前,延安的政治空气还有相当的民主性,当时丁玲常到毛的窑洞聊天,"有一次,丁玲开玩笑说,我看延安就像个小朝廷,……接着话茬说,那你得给我封官啊。丁玲接着就说到几个人,其中说到林伯渠可以做财政大臣,彭德怀可以做国防大臣什么的。……又笑着说,你还没有给我封个东宫、西宫呢!丁玲说,这我可不敢封,要是封了,贺子珍还不跟我打架啊!"(3)

事实上,按毛后来对曾志的说法,他与贺子珍的分手就真的源自这种好开玩笑的习惯:

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不懂事,不顾影响,她不服,为此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一气之下贺子珍说要去西安,然后到苏联治病。(下页329)

嫉妒的妻子和另一个女人打架,这对于正处于困难之中的革命领袖来说,是颇为难堪的。如果不是毛爱开玩笑的习性,这一幕闹剧是不会出现的。不过,如果把毛、贺分手的原因仅仅归结为毛爱开玩笑的习惯,又是皮相之见了。毛告诉曾志,"在中央苏区受到错误路线打击,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后,名义上是苏维埃主席,但无实职工作,又患了病,连贺子珍也不怎么理他,不去顾照他,却强调自己有事情要干。"(下页329)毛不是要妻子在生活上照顾自己传统小丈夫,但前提是妻子要有"政治上的敏感",能成为政治上的助手。贺子珍不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她在毛失意时的表现说明她是按照政治形势来确定自己对毛的态度的。党内生活的惯例,当一个人不能得到组织的信任时,他是不可能从身边的任何人、包括他的亲人(只要这个亲人也是革命者)得到理解和同情的。所以贺子珍"不怎么理他"是符合党的原则的,但毛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从而贺子珍的态度在他看来就是不忠:不忠不是在生活上"不怎么理他",而是因为这事发生毛受到打击时。生活上不理,政治上无助,两人分手自是必然。

6朱德划线

1929年红四军内部就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争论,"朱毛"分为两派,朱派认为前委书记(……)不应过多干涉军事(朱是军长),毛派则坚持党(即毛)的领导。毛派一度败北,相关人员都离开红四军做地方工作。

记得在争论期间朱军长曾找过我,问我的观点如何。我当时只凭着自己入党后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体会,回答说:"党在军队中应起核心领导作用,大革命时,党在人民群众中,在国民党军队中都是如此。"这样,在红四军的"七大"后,我被划到了……那一边去了。我看已无法再呆在红四军,也就跟着毛委员去了福建。(上页94)

任何方针、路线都是有人来代表的,观点之争与权力之争息息相关。党领导军队的争论,说到底是朱德军长领导红四军还是……前委书记领导红四军的较量。朱毛以下各级干部都要表明自己站在哪一边,站队要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妥协。曾志表达了与毛相同的的观点,朱德理所当然判断她属于毛派。但在掌握划线标准比朱德更严的……看来,如果不明确地表明自己支持毛,那就还不是坚定的毛派,所以尽管朱德认为曾志是毛派,但毛却认为曾志当时的丈夫蔡协民(当然也包括曾志)是中间派,不予信任。(上页131)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的支持者,谁是我的反对者,是党**争的首要问题。……对此有最为清醒的认识,毛要的是铁杆中坚,是死心塌地的拥护者。正因为他聚集了这么一批人,后来才能重掌红四军的最高权柄。

7同志

闽东根据地主要领导人是福安中心县委书记(后任闽东特委代理书记)詹如柏,当地称为"北詹"。詹如柏"与国民党不共戴天,对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信仰坚定,革命坚决。"(上页166)但对同志经常抱有猜疑防范的必理:

合他意的便想方设法抬举起来,反对过他或他认不不满意的,则采取阴谋手段,置人于死地。如在寿宁,他对范浚有意见,便推举范铁民,而把范浚夫妇给暗杀了。陈亮也是被他当作反革命杀掉的。施霖与他有矛盾,他也曾扬言要干掉施霖。

我曾听叶飞说过,他在福安狮子头客栈险些被县便衣队枪杀。……他始终存疑,詹如柏与他在狮子头被行刺有关系。(上页166─167)

革命同志之间的对抗,党内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山头之争"。成功的革命者不但是对敌斗争的胜利者,也是山头之争的胜利者,曾志把她的回忆录命名为"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是极为准确的:在闽东,在延安,她都在生死关头徘徊过。

山头之争主要是领导人之争。当领导人之间发生分歧时,对于下级干部来说,就有一个与哪一个上级搞好关系的问题,这是真正的政治敏感、政治觉悟,事关一个人的政治生命、肉体生命。因为曾志得罪了"北詹",就受到"严厉的惩罚",被调到形势极为严峻的福霞县工作。甘棠暴动中,叶飞与庄毓麟两人负了伤,同时在一个村子里养伤,曾志去看他们。叶飞那里有人照顾、有中西药品、鸡鸭天天不断,叶飞"还请我吃了一顿鸭肉,说也让我增加点营养。"(上页188)而庄毓麟却无人问津,吃饭都成问题。同为闽东特委委员,待遇何以如此不同?

后来我了解到,叶飞的医疗和生活照顾是"北詹"亲自安排的,而庄毓麟的医疗、生活他却没有过问。(上页188)

"北詹"原要干掉叶飞,现在却关怀备至。叶飞进步很快,懂得如何站稳政治立场。当特委(其实就是"北詹")批评曾志与任铁峰、叶飞关系密切、要加以处理后,"叶飞则从此不再与我个别交谈了。"(上页207)他是一个机灵人,闽东时接触战斗场面还不多,甚至辨别不出子弹的方向和高低,但20年后成了解放军的上将。残酷的内外斗争是磨炼人才的最好熔炉。

但叶飞之所以生存下来,不只是因为他机灵,也因为他此时还不是一个独立和山头。1935年5月成立闽东特委,叶为书记,他的部队是独立师。同年10月,方志敏的残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进入闽浙交界处与独立师会合。两个山头冲突的高峰是1936年初的"南阳事件":粟裕约叶飞到庆元南阳会面,叶要汇报工作,粟裕说:"好啊,晚上吃过饭再说吧。""当天晚饭的时候,我、陈挺和闽东的干部都入席了。如同旧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场景,酒过三巡,掷杯为号。预先布置好坐在我两边的人把我抓了起来。……在押解我的途中,我几次提出要同粟裕同志见面说话,都未予理睬。后来在路上遇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部队被打散,押解的人忙乱中向我打了一枪,打伤左腿,就把我扔下,自己逃走了。……后来粟裕同志告诉我,当时是刘英命令他扣押我的,也不说明是什么原因。"(4)粟裕与刘英矛盾很大,刘英甚至要想加害于他,但粟、刘属于同一山头,因此尽管粟认为"双方的矛盾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来解决,不应采取对敌斗争的手段",但他还是"未能坚决抵制,将叶飞同志扣押了起来。"(5)

8另一种红色

革命者是一个大家族,其中不乏友爱和温情,但友爱和温情只施及同志和战友,所以革命首先要分清敌我,以便能区别对待: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曾志就在革命队伍中有过"冰窟窿"似的(上页211)感受。

如何分清敌我?阶级出生、战场考验之外,还有持续不断的内部审查和整肃,从江西苏区的肃反到……,每次运动无论是什么目的,"清理阶级队伍"都必不可少。革命者不留情面,在白区、敌占区和国统区从事过地下工作的人顺理成章在受到严厉审查。延安时期,包括极受……信用的林彪的妻子叶群,也被整得往曾志的脸盆里撒尿。

整风期间中央党校一部的动员会上,有一个"河南从省委到基层都有红旗党问题"的判断,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危拱之感到十分绝望,"就在动员会后的一个夜里,在床上用裤带勒住脖子自杀",获救后精神有些失常,"乱骂领导,乱谈恋爱,并嚷嚷着要脱党。她常跑到男宿舍去和她的男朋友睡一起"。49年后真的疯了,"她没有儿女,没有丈夫,得不到亲情的关心。组织上为了照顾她的生活而调去一个女工作人员也不大尽心。危拱之上厕所跌断了大腿,她既不护理也不报告,听之任之,真是凄惨得很。'……'初期,危拱之就糊里糊糊涂、无声无息地死去了。"(上页333─334)

危拱之是叶剑英的前妻。宋任穷回忆长征时:

干部团里只有一位女同志,就是负责司令部总务工作的危拱之同志。长征途中的总务工作是很繁重、很辛苦的。部队一到宿营地,拱之同志忙着安排大家的吃、住,安顿病号,招呼大家烧热水洗脚等。部队出发前,她督促同志们打扫驻地,上好门板,归还借来的东西,做好各种善后工作。记得在过草地时,我的马丢了,驮在马背上的粮食和全部生活用品也随着丢失了,拱之同志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其他同志那里为我匀了一份,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她还在百忙中为我织了一条毛线围巾。拱之同志对干部团其他同志的照顾也是满腔热情、无微不至的。拱之同志缠过足,但是由于马匹少,在整个长征途中,她从来没有骑过马,完全是靠一双"解放脚"一步一步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6)

危拱之在革命最艰苦的岁月把爱奉献给了革命同志,但在革命相对顺利的时期,她却被自己的同志逼疯。

拒不承认特务指控的危拱之以自杀来抗议组织,当然不会有好下场。但党有办法让你承认组织对你的指控。车轮式的攻心战术,各种手段的逼供、诱供,使许多革命者都无法不承认自己是特务。如果有人比如曾志仍不承认,中央党校一部为这些人专门编了一个临时支部继续加压。照曾志的看法,"临时支部"实在是个监狱。在这里,打、骂、踢,刑罚多种多样,特别是那些"坦白分子",为了洗刷自己,也为了邀功,斗起别人来更是心狠手辣。还有个别老红军,对党十分忠诚,但因为与社会接触少,知识面窄,不善于分析,只一味抱着"对敌人要狠"的态度,所以整起人来也毫不留情。(下页340)

在"临时支部"中,不但有人用皮鞭抽,还有人用嘴咬,"另一位女同志被打得口鼻都流了血,满脸尽是血污。月经来了,也照斗照打,结果裤子都咽透了,还把窑洞的地面染红了一大块。"(下页341)──这是延安的另一种红色。

每到夜晚,临时支部这排窑洞的一个个小窗口透出了胡麻油小灯萤火般闪烁的昏黄灯光,四处静静悄悄地,只有一阵阵喝骂声、踢打声和惨叫声越过土墙,越过山梁飘向漆黑的山野,时断时续,此起彼伏,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下页341)

恐怖的目的表面上是要每个挨整的人接受他人的揭发和组织的指控,如果你真是什么反革命或特务,那么你是不可能在如此高压下漏网的;反之,如果你不是反革命或特务,那么也可以锻炼一下你对党的忠心。所以,在当时的情境中,似乎一旦承认加给你的罪名,你就成了光荣的"解放战士",从此不再受折磨。但对于这种经不起折磨而屈服的人,党是不会信任的:很简单,你也会屈服于敌人的压力而真的成为党的叛徒。整风过后,组织上再度对曾志的历史和原审查结论进行考察和甄别:

他们考察了我在审干中的表现,认为我态度诚恳,实事求事,在高压下没有讲一句假话,而在临时支部七十多位受审查的同志中没有讲过假话的只有四人,这种政治上的坚定性是难能可贵的。(下页345)

党内的高压恐怖并不是要你说假话,党对革命者的要求是,无论如何委屈你,甚至要你死,你也不能讲假话欺骗党,党从每个党员的无条件信仰中获得自己的力量,而经历了这场血雨腥风、意志变得极为刚强、没有任何温情和资产阶级人性人情的"老革命",49年后就用这些在延安见识过的方式去改造全国人民。

9延安的面条

河南地委一级的干部小苗开始不承认自己是特务,但同志们夜以继日地轮番攻心,不让他睡觉,逼他坦白交代:
陶铸夫人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只要他"坦白"一些,就给他煮面条,加以鼓励。这种"恩威并施"的车轮战术整得小苗晕头转向了,他开始胡说,却又不能自圆其说,一追问便矛盾百出。这样搞了一个多月,直到他承认在河南某地曾加入国民党CC特务组织,才认为差不多了,对他的审查方告一段落。(页334)

承认自己是"特务"后,小苗成了"解放战士",十分积极地参加对他人的审查,加倍发狠地整别人,希望立功赎罪。(下页334)被整者用整自己的手段整别人,组织上想挖多少特务就可以挖多少特务。

此时此地,"面条"是有相当诱惑力的奖品。康生领导的中央社会部治安科科长陈龙,整风前收留了一个延安本地孤儿在治安科打杂,大家把这个一天到晚脸都洗不清的孩子叫作"黑娃"。审干时黑娃也成了特务。问其原因,黑娃说:"我馋面条,人家说谁坦白说是特务,就给谁一碗面条吃。"(7)

10慧眼识江

1976年10后,江青作为……批评的对象、作为……的对立面的形象逐步刻划出来。但谁都不会否认,没有……的信任提拨,就没有江青的飞扬。这就形成了一个补充说明,即江青原本是好的,后来、特别是……中变坏了。这一说法不但不符合常情,也是对毛的贬低:江青岂能瞒过……的火眼金睛?因此,曾志披露的毛在五十年代对江青的评价是相当准确的:

在生活上江青同我合不来,但是在政治上还是对我有帮助的,她政治上很敏锐。(下页320)

在生活上合不来,这是当然的。……生于农家,长期在山沟里苦斗,好吃辣椒、红烧肉,留长头发,不会跳舞,卫生搞得也不大好,这与十里洋场出来的明星江青自然难协调。但对于"政治第一"的……来说,找妻子不是找保姆,他要的是政治上的助手,"所以江青虽然只是秘书职务,但无论到那里,看文件都必须按政治局委员待遇。"(下页320)她实际上早就参与政治生活了,并确实表现出毛所期待的敏感,49年后文艺上无休无止的"阶级斗争"大都是江青首先警觉到的。当毛对几乎所有的"朝臣"都不再信任时,修炼二十多年的江青一马当先,充任"……"大将,辟关斩隘,没有辜负毛对她的期望。

……握有万里江山,生活上不怕没人关心,曾志就为他在广州针织厂订做了两套线衣线裤。所以毛非但不需要江青关心自己的生活,而且可以反过来在生活上关心江青。曾志在延安第一次与毛、江吃晚饭,"江青没吃几口就跑出去呕吐,主席赶快举着灯去给她照明,又端水给她嗽口,还轻轻地为她捶背,看得出主席很疼她。"(下页320)"江青患子宫癌,在苏联做了放射治疗,主席念她有病,处处照顾她让着她。在广州,主席总是将自己的一号楼让给江青住,而自己到较小较差的三号楼去住,将自己身边最喜爱的四个警卫人员派去照顾江青的。……有一年,主席要我替江青买块表,他说:"江青跟我这么多年没有一块好表,她向我要块表,你在外面给她买一个,我给钱。"(下页320─321)

毛对江青的关心,不是丈夫对妻子的关心,而是政治家对自己助手的关心。

11交易

1954年,广州市委推荐曾志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但名单到了陶铸那里,他一笔勾掉曾志,换上另一个女同志。陶铸的解释是:中央认为方方同志不适合在华南局工作,把他调到北京,为了照顾方方的情绪,缓和一下矛盾,就让方方的爱人担任人大代表。

我听了非常生气,认为陶铸的理由完全说不通,他是为了个人关系,拿我来做交易。我斥道:"你这是毫无原则,我是组织上推荐的,你为了你自己与方方同志的关系就否定了我的代表资格。我想不通,我有意见。"(下页434)

陶铸或许会用"大义灭亲"来自我欣赏,但人大代表的资格被他用来做交易,这也太不尊重广州市几百万人民的"意愿"了。

陶铸是精通斗争逻辑善于进行党内的人。1950年,……认为广西剿匪不力,派陶前往督导,他"对广西的剿匪斗争却一口否定,扣下几顶大帽子,如说不收民枪,不杀土匪头,七擒七纵,宽大无边,右倾等等。他不经省委、军区,亦不找省委同志说,也不经中南局、中南军区,把自己的片面的看法直接电告毛主席。他不是善意地帮助省委工作,而是动员别人'揭发'省委主要领导人。不久,省委主要领导即被'靠边'了。"(8)1952年,……认为广东土改有右的倾向,又派陶前往广东,陶迅速发起"反右倾"和"反地方主义"的斗争,挤走华南分局和广东省的主要领导人。后来叶剑英说:"有人告了我的御状,陶铸这个人,在广西一脚踢开了张云逸,到广东,又一脚踢开了我叶剑英。"(9)张云逸、叶剑英都是军内元勋,陶却能取而代之,除了毛的信任、支持外,陶本人的斗争能力也由此充分表现。

调走方方是"反右倾"、"反地方主义"的必要环节,陶拿曾志的代表资格来做交易,可能说明他与方方没有什么历史过节,以至于在赶走方方之后还得有点安慰。1957年广东第二次反地主主义,主要人物之一时任副省长的古大存。延安整风中,古深得……、刘少奇、彭真的信任,大刀阔斧地将党校一部的许多老干部打成"特务"、"特嫌"、"叛徒"。曾志也被认定是"有特务嫌疑",曾不服,"去找了党校一部主任,向他解释,但他不表态。"(下页343)陶当时就对他说:"古老,你主观主义,不肯为曾志作结论,拖了两年,你有什么根据?你有没有作过自我批评?"(10)当年的怨气肯定是陶打倒古大存的动机之一。因为陶的爱憎异常分明,高饶事件后,中纪委曾派人到广东了解陶铸传达七届四中全会的情况。了解陶铸是否对"刘少奇、高岗各打五十大板"一事,区梦觉证明并无此事。所以区梦觉此后,一直受到陶铸的重用。"

12刘少奇的威信

刘少奇是……在延安时提起来当作**来培养的,但二十多年后,当毛要打倒他时,却不得不发动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刘有什么能耐在党内形成了这么大的气候?而且照当时的说法,全国每个省、国家每个部,直至基层单位,都一无例外地有刘少奇的代理人。陶铸被打倒后,向曾志说到他与刘少奇的关系:

1942年,我在军委工作期间,刘少奇从华中回到延安,彼此才认识,我对他的印象不错。后来,在对待柯老的问题上,我觉得刘少奇比较偏,评论不太公正。因此一直到1953年,我对刘少奇都是敬而远之的。在中央财经会议上,我向刘少奇开了一炮,差点被高岗利用。(下页452)

此说需要补充。延安整风"审干"中,陶受过刘少奇、康生、彭真的打击,曾与刘少奇当众争吵。而高岗则是对审干时的恐怖提过意见的极少数人之一,在反刘这一点上,他们有共同语言。40年代末,陶在东北工作时,与高岗配合得很好。1953年的中央财经会议,主调是高岗"批薄(一波)射刘(少奇)",陶也参与其中向刘"开了一炮"。会后高到各地游说,在广东见过陶。高岗事发后,陶曾中央写过书面材料。

陶此处说的柯老即柯庆施。1936年在北方局时,柯就与刘少奇、彭真有隙,延安整风时当然跑不掉:30年代执行了王明的左倾关门主义;抗战后执行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进入延安后又是王明任部长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柯与王明私交确实不错,在王明挨整后曾上门探望。1965年身在莫斯科的王明闻柯去世后曾赋诗悼念)。为此,中直机关召开群众大会批斗柯庆施夫妇,其妻不堪迫害自杀身亡,柯则被隔离。陶在落难之前还前往探望,两人从此结下深交。柯去世时,陶极为悲伤。

49年以后,高、柯、陶都是封疆大吏,且都越来越左,陶自己就说过"我这个人从来都是只左不右的",也是毛平衡刘的重要力量,1958年两人都以中央委员而直入政治局。

但政治生活中人际关系在不断重新组合。以陶铸的地位及其和……的关系,刘也不会轻易得罪陶铸。高饶事件后,刘"非但没有批评我,相反向我做了耐心的解释,并且承认他看人可能有些偏。"(下页452)60年代初,刘主持经济调整,局部背离毛的荒唐路线,以收束大跃进的激进政策、收拾困难局面,这是刘一生的辉煌时期,众望所归,一些此前"毛派"干将也与刘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各省各部确实有他的"代理人"。陶也在此时认同刘:

尤其1959年三年困难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方针政策上,我都是赞成刘少奇的观点的。(下页452)

1962年……、陈毅主持的给知识分子松绑的会议,就是在陶铸治下的广州召开的,而"柯老"在上海却拒绝传达……在会上的讲话,由此说明陶与"毛主席的好学生"、……的实际策划者之一的"柯老"又有一定差别。1964年的工作会议期间,"少奇同志让陶铸去跟李雪峰同志讲一下,由李雪峰出面召开一个会议,听王光美介绍'四清'运动的'桃园经验'。"(下页431─432)"桃园经验"是"……"前夕是刘少奇既迎合毛、也对抗毛的材料。毛不会对陶的"倒戈"迹象毫无觉察,但也许没有想到刘、陶之间的信任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初期仍瞩意于陶铸,希望这位与刘没有历史渊源、延安挨过刘的整且长期有分歧的干将担任揪刘先锋,孰料陶已认同刘的路线,不能承担毛指派的角色,理所当然地成为最大的保皇派。

13"天下大乱"好得很

……时天下大乱,百姓深感浩劫之苦,……却反复说天下大乱是好事。不排除其中有文过饰非的成分,但确也是真情流露:无论如何乱,毛的威信在大乱中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他对全国的控制,由于各级组织系统的瘫痪而更加无所限制。

一片混乱中,毛的权力登峰造极。陶铸岌岌可危时,曾志向陈毅说起自己的担心,陈毅却说:"大姐,你放心,他们这样搞。老陶也打不倒,前几天主席还保了他,除非主席又改变了主意。"(下页447)党内第四把手的命运就取决于毛有没有改变主意。如果不是……,毛哪能如此潇洒。他可以在1959年罢了彭德怀的官,把彭监禁起来,但要整死彭,还得到……。

一片混乱中,毛的监控无微不至:

在批斗场上,造反派揪住我,要我低头弯腰,这时有人示意他们不要动我,让这批莽汉退了下去,我知道这都是由于毛主席的缘故,如果没有他的保护,在那么恐怖的批斗大会上,我是必死无疑了。(下页470)

有保护当然就有不保护。刘少奇、彭德怀等人之所以在会场上被无情揪斗直至整死,显然也是出自毛的意愿。

一片混乱中,专政系统高效运转。曾志在粤北被监管期间,到集上买一元钱的菜、劳动时戴手套、穿雨鞋等等都有人向上汇报。1974年,曾志的3岁的孙女在中组部幼儿园,向一个5岁的小男孩说了一句她的姥爷(即陶铸)不是病死而是被害死的话,男孩的母亲报告老师、老师报告中组部政工处、政工处报告组织部、组织部报告中央,位于权力中枢的纪登奎、汪东兴亲自批示处理。层层上报,井然有序,何曾有半点"乱"的迹象?

14"陶铸是陶铸"

在众多的革命妻子中,有的是随夫参加革命的,有的自身就是革命者。曾志的革命资历并不低于陶铸,所以尽管她的政治生命实际上离不开陶铸的命运,但相对而言,她比许多下台领导的妻子要好过得多。陶铸被打倒后,……保护了曾志,没有要她回广州挨批;后来在一次会议上又说:"曾志有什么问题,陶铸是陶铸。"(下页502)1974年,陶铸尚未平反,曾志已经参加四届人大。

……理论上不讲连座法,陶铸自是陶铸,曾志自是曾志,即使丈夫是保皇派,妻子也仍然是革命者,这没有什么讲不通。……把曾志与陶铸分开,应当是考虑到曾志的特殊性,正像……1964年向陈永贵等人介绍曾志时说:"曾志同志,井冈山的,现在井冈山没有几个人了。"(下页433)曾志有独立于丈夫之外的政治资本。

但革命没有革掉"夫贵妻荣"的观念,在党内高层,妻子的命运一般都依附于丈夫。刘英也是老革命,但张闻天下台,刘英即难逃劫运。彭德怀被罢官后,组织上动员浦安修和他离婚。……没有针对刘英或浦安修说过张闻天是张闻天、彭德怀是彭德怀之类的话。因此,当他说"陶铸是陶铸"时,除曾志的特殊性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基于陶铸与张闻天、彭德怀等人不一样,曾长期追随毛,而张、彭则在历史上反对过毛,因而下起手来轻重不一样。

15病人?

老干部们在被打倒、被专政期间如何看待……,后人不得而知。70年代末他们复出后,对毛一度意见较大。但80年代他们退下之后,对毛的评价一般都比较好。

我的女儿总问我一个问题:爸爸死得那么惨,你在……中受了那么大的罪,你怨不怨毛主席?这是个很肤浅的问题。我跟随毛主席半个世纪,并不是靠个人的感情和恩怨,而是出于信仰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那么我对我的指路人当然会永存敬意!我叹口气,对我的女儿说:"不怨,主席晚年是个老人,是个病人嘛!"(下页534─535)

曾可能是出于信仰跟随毛,但陶铸却像女人嫁人一样跟着毛。庐山会议上,陶铸曾以女人嫁丈夫的比喻劝说黄克诚:"你我都读过一点所谓古圣贤之书,一个人过身于世,不讲究操守是可悲的。尤其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对党的忠诚等于旧社会一个女人嫁了人一样,一定要'从一而终',决不可'移情别恋',否则使不能称为'贞节'之妇。"(11)其实,严格说来,陶铸也没有"从一而终",毛长期信用他,最后却置之于死地,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他"移情别恋"于刘少奇了。

如果毛在……中没有保护曾志,如果曾志还是处在监禁中,也许曾志还是这样说。革命者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革命,他们必须无条件地肯定革命,无怨无悔地承受据革命逻辑而推出的一切。他们对……所为的一切都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批评。曾志不明白的只是:"毛主席英明了一世,为什么在他的晚年,要搞这么一场天怨人怒的'……'?"事后她想用"老人"、"病人"来宽容……。这真是一出讽刺剧,一代风流的……,死后居然要这些听他摆布的人来宽宥他。其实,并不是老人、病人做的一切都可以原谅,而且,发动……,既非老人的昏愦,亦非病人的狂乱,而是……社会思想的逻辑延伸,是他深思熟虑、周密安排的产物,无论是1966年他写给江青的信还是1970年他在**城楼上与斯诺的谈话,都表明了这一点。1976年毛发起"批邓"运动时确实是老人、病人,但他的脑袋是清醒的:他看准了……与他在政治路线上的分歧。对于像……这样的空前事件,是绝不能用"老人"、"病人"来解释的。

有两个工作需要进行,第一,站在革命的立场,究竟应对……作如何评价?第二,超越党派立场,如何评价……以及以他为旗帜的中国革命留给中国社会的遗产?有反省精神的革命者也许可以进行第一项工作,至于第二项工作,革命者却必须完成一次思想革命才能进行。

2007-7-2213:45

曾志简历

1911年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

1924年在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1926年秋进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

1928年参加湘暴动,随后是井岗山,任后方医院总支部书记。

1929年到福建工作,先后任闽西团特委书记、厦门省委秘书长、福州中心市委秘书长、福霞县委书记等职,1932年与陶铸结婚。

1937年任湖北省委妇女委员会书记,1939年到延安进马列学院学习,整风时受到严厉审查。

1945年到东北,任沈阳市委委员兼铁西区委书记员、地委组织部长、沈阳市委职工部长。

1949年后,任中南局重工业部副部长、广州市电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工业书记等职。

1967年陶铸被打倒后,在中南海被禁锢,1969年10到粤北翁源县劳动。

1973年回北京。

1979年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83年离职,任中顾委委员。

1998年逝世。

注释:

(1)引自徐则浩:《王稼祥传》页24,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2)《胡也频选集》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3)引自丁言昭:《在男人的世界里──丁玲传》页25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叶飞回忆录》页75─77,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5)《粟裕战争回忆录》页168,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6)《宋任穷回忆录》页86,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7)参见修来荣:《陈龙传》页145─146,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8)《莫文骅回忆录》页630,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9)(10)杨立编著:《带刺的红玫瑰──古大存沉冤录》页123、31,广州: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1997。

(11)引自李锐:《庐山会议真面目》页309,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788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 》

原文地址:《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作者:民国报人蔡力行《从镇江马聘三到苗栗张汉文:一个世纪的变迁(1)》谨以此文,纪念肇建民国之先烈志士。近月,因为“太平轮事件”的关系,我在深圳巧遇台湾女作家张典婉老师(《太平

政和革命人物简介 一个革命的幸存者简介

第一章 人物传陈朝老(1077~1147),字廷臣,号欢喜居士,高宅里石门人。宋元符至宣和年间为太学生,敢直言朝政。大观三年(1109)上书说:“陛下即位以来,凡五命相,有若韩忠彦之庸懦,曾布之赃污,赵挺之蠢愚,蔡京之跋扈。今复相执中何为者耶?是犹以蚊负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

《夺命田野》:一个年代的音符看这部电影,纯粹是田野俩个字吸引了我,说起来实在有点是无稽之谈。但人就是那么复杂,有些模糊的印象里也许是早年的生活烙在心里,时间可以让自己对某些文字也产生了敏感。因为网络

革命人 - 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妇女是中国社会的最低层,在极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同时,还比男性少一份资格和权利。从“五四”时代的反对小脚、走出家庭到革命时代舞枪弄棒、参与政治,现代妇女一改传统造型,“不爱红装爱武装”。虽然革命的男性特征及其严格的组织纪

声明:《陶铸夫人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为网友懂紾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