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姓氏考析 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

要了解商州的姓氏演变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也正因为如此,也吸引了许许多多研究姓氏的好事者。

从历史角度讲,商州给后人留下的这方面东西很少,只有清康熙四年(1665)王廷伊纂修本《续修商志》十卷重印本、清乾隆9年[1744]王如玖纂修本《直隸商州志》十四卷、清乾隆23年[1758]羅文思纂修本《續商州志》十卷、中华民国29年(1940)由王焕猷拟定冯光裕总纂本《续修商县志稿》二十四卷、清末[1851-1911] 《陝西商州直隸州鄉土志 》上下册。但这些资料涉及姓氏方面的东西寥寥无几。

家谱是最能代表姓氏演变的史料,但由于商州社会的历史形成、文化发展、人口构成及那场持续十年的文化浩劫,使这些资料在这里丧失殆尽。少数姓氏留下的家谱,只局限于家族个人神秘的保存,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流平台,很难用于研究之用。

虽然民间传说对姓氏的研究也有一定帮助,但至今商州没有一部像样的反映姓氏方面传说的书籍,只是1991年1月王庆善主编的《陕西省商州市地名志》从不同角度对商州姓氏的一些情况有所表露,是至今为止能说明姓氏演变最多的史料,但也十分有限。

由于以上原因,商州的姓氏演变的研究进入了死胡同,令人十分惋惜,作为一个姓氏研究爱好者,现就近年所收录的部分史料及转帖提供给大家。

一、建置沿革:

商州,得名于商山(在今丹凤县商洛镇南)。据南宋郑樵《通志》载:“商本山名,在州东南,周秦商於(音Wu)地。故汉以名县,后周以名州”。
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时,为梁州之域,相传为帝喾商辛氏(五帝之一)之子契(音Xie)的封地。契为殷商始祖,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舜擢他为司徒,使掌天下教化。周(约前11世纪至前771)为古鄀国地。据《左传》记载,秦国为将其势力发展到汉江流域去,联合晋进攻鄀国,楚出动申、息之师援鄀,并使子西为商公,秦晋兵始退。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秦国灭鄀国,从此秦楚疆域始得毗连。秦孝公二十年(前342),卫鞅破魏有功,封之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秦代(前221至前207),商县。县治在今丹凤县古城镇附近,属内史郡。
西汉(前206~24),上洛县,元鼎四年(前113)设立。因县城在洛河上游,故名。属弘农郡。
东汉(25~220),上洛县。建武十五年(39)属京兆尹。
三国(220~280),仍名上洛县,属曹魏之京兆郡。
西晋(265~316),上洛县。属司州。泰始二年(266)设上洛郡,领上洛、商县、丰阳三县。
南北朝时期,上洛县。
隋代(581~618),上洛县。
唐代(618~907),上洛县。乾元元年(758)改称商州。初属山南西道,后隶京道。
五代十国时,上洛县,属商州。
北宋(960~1126),上洛县,属永兴军路商州。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秦桧割秦商之半畀金,上洛遂为金有。金代(1115~1234),县名依旧,辖地扩大,为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四县地及柞水县南部。隶京兆府路商州。
元至元元年(1264)撤上洛县,由商州直辖。二十九年(1292)分州南一部,另设乾佑县,三十一年撤销。初属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1312)改隶奉元路。
商州姓氏考析 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
明代(1368~1644),商州。洪武七年(1374)五月降为县,属华州。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复升为州。改隶西安府。
清代(1644~1911),商州。清初属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领商南、洛南、山阳、镇安四县,直隶陕西布政司。
民国(1911~1949),民国2年(1913)改设商县。24年(1935)在县城设立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12日商县解放。成立商县人民政府,夜村以东地区划归丹凤县。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名商州市。

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商洛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商洛市人民政府。商州市更名为商州区。

二、史料记载:

1、清乾隆9年[1744] 王如玖 《 直隸商州志》世家载:

周氏始祖术河内軹人居甪里号曰甪里先生避始皇之乱与夏黄公东园公绮里季同隐商山遂家焉妻沙氏子凤翔后嗣繁衍代有闻人世系有周氏家谱。

任氏其先垣曲人为秦督道仓史五季后有任园者从三原事庄宗终工部尚书太傅更四世曰任布宋真宗时为集贤院学士历至工部尚书又八世任天龙仕金威远县令玄孙克中因元季岁饥自三原卜居商州其弟卜居南郑迄今任氏世有仕进者。

王氏始祖纯子惟一云中广陵人父志仁有阴德明洪武间纯贡入太学除长安训导丁艰复除商县谕戒三子曰云中基业荒发宗族凋谢商上沃俗淳吾老以此为归三子遂买田置居公致化逐家於商仲子尚文正统丙辰进士户部主事以扈从死土木之难有诏录其子。

牛氏先世岐山人元末避乱商山因家焉至顺登乡举其孙中道为郡掾当出冤狱妻卢氏割股愈姑人以为夫妇多阴德后必有贵者后子数人俱贵嗣人亦弗替云。

王氏始祖勋字之臣大兴县人由举人历教职教谕商县時卜居家焉后子孙世有显者。

南氏始祖由华州罗文桥迁商南 ~~其后也。

邵氏相传河南洛阳人明山西布政可立云系康节十世孙。

程氏始祖觉玉其先河南洛阳人伊川先生之裔南渡时从家上蔡县明初觉玉慕茹芝之风占籍于商号依芝翁三原马里曾诗有宗迁商域依芝叟祖是伊川阐道人之句。

孔氏先世于明初由河南怀庆府迁商明贡士凤翥廷试十三省贡元。

李氏其先河南汝州人明初家商山其子孙登进士明经者代有。

吴氏、叶氏、卢氏、罗氏四姓先世未详俱州之宦族。

张氏其先渭南人永乐中家居于商其后嗣俱登仕籍。

李氏其先咸宁曲江人明初卜居于商讳定本者续修商志。

刘氏延安中部县人其先世讳芝者卜居于商子徵壁明知县。

赵氏其先湖广枣阳人明初入商家焉子孙世有由明经入仕者。

2、1991年1月王庆善主编的《陕西省商州市地名志》载:
(1)、姓氏
马姓:回族。同治元年以军人身份从长安移驻商州东龙山,后退伍为民,居于商州城。

杨姓:回族。同治元年以军人身份从长安移驻商州东龙山,后退伍为民,居于商州城。

柳姓:祖居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南北朝时柳辩的曾祖因家庭生活困难迁居商州。柳辩后为隋朝辅国将军,家世转好,居商州城,后一支迁居城关街道管区柳家沟。

柳姓:祖居河南南阳,五世祖时因避红巾之乱,迁居商州蒲峪,后迁商州城东铁厂村。

卢姓:明景泰年间(1450-1456)迁于大赵峪街道卢河。

田姓: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于大赵峪管区田洼。

叶姓:明宣德年间(1426-1435)迁居于大赵峪街道叶沙滩。

张姓:宋时迁居于陈塬街道张坡。

姜姓 清乾隆五十九年迁于夜村镇姜后村。

姜姓:清嘉庆六年迁于夜村镇姜庙。

王姓 清嘉庆年间()迁于孝义镇王巷。

张姓 康熙年间()迁于孝义镇张墹。

何姓 明崇祯年间()从山西迁于孝义镇何塬。

李姓 民国二十七年(1938)迁于孝义镇李村。

杜姓 清咸丰年间()迁于孝义镇大河。

金姓 清道光年间()从金湾迁于孝义镇金岭。

刘姓 清同治年间()迁于孝义镇刘岭。

汪姓 清同治年间()由江西迁于孝义镇腰庄沟。

孙姓:洪武初年从上冻杏儿庄迁居商州区孝义镇陈巷村,清时分为东、西、北三门。

杨、段、()、相传汉末献帝延康年间三姓居于白杨店镇白杨店村。

刘姓 清雍正年间()迁于北宽坪镇大河面。

杜姓清乾隆十一年(1746)迁于张村镇杜家沟。

麻姓清乾隆年间,迁居于张村镇麻村。

马姓清乾隆年间,迁居于张村镇马家。

李姓清乾隆年间,迁居于张村镇李家村。

张姓清乾隆年间,迁居于张村镇庄子沟。

支姓民国五年(1916),迁居于张村镇支家店。

麻姓明嘉靖年间迁居于张村镇麻岭子。

陈姓清乾隆十一年(1746)迁居于张村镇陈家湾。

舒姓:明万历年间,迁居于沙河子镇舒家堡。

张姓:清乾隆十一年(1746)迁居于沙河子镇张村。

杨姓 相传唐时杨姓迁居于刘湾街道寨坡。

屈姓:明末清初迁居刘湾街道屈墹。

张姓:明万历年间迁居于刘湾街道张塬南、北头。

杨姓:眀弘治十年(1497)迁居于刘湾

马姓:清乾隆年间迁居于沙河子镇马窨。

马姓:清乾隆年间迁居于沙河子镇马墹子。

阎姓:相传明初迁居于沙河子镇阎墹子。

贾姓:清初迁居于沙河子镇贾窨。

罗姓:清中期迁居于沙河子镇罗窨。

朱姓:清中期迁居于沙河子镇朱窨。

王姓:清中期迁居于沙河子镇王山。

刘姓:清中期迁居于沙河子镇刘庄子。

张姓: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沙河子镇张坪。

冯姓: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沙河子镇房沟。

卢姓:明代迁居于沙河子镇卢阳坡。

白姓:清同治年间迁居于沙河子镇白庄子。

刘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石门沟。

郭姓:为郭子仪后代。到嘉庆初年因逃荒郭彦山从湖南长沙湘乡麻岗定居砚池河乡牛槽口。

(2)、地名

梁铺:明初梁姓迁居于此。

芦沟:清初芦姓迁居于此。

罗山:清乾隆年间罗姓迁居于此。

费那:明末费姓迁居于此。

谢塬:明宣德年间,谢姓迁居于此。

鱼沟:明成化年间,鱼姓迁居于此。

赵湾村:清光绪年间,赵姓迁居于此。

下赵塬:明崇祯年间迁居于此。

上赵塬:明崇祯十一年(1638)赵姓迁居于此。

张家湾:明正统年间迁居于此。

北秦湾:清嘉庆年间,秦姓迁居于此。

阎家村:清初阎姓迁居于此。

崔巷:清乾隆年间崔姓迁居于此。

陈塬:明崇祯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

王塬:明崇祯三年(1630)王姓迁居于此。

下张村:元延礻右年间从陕西澄城迁居于此。

林家村:明崇祯年间从福建厦门迁居于此。

陈家岭:清末陈姓迁居于此。

陈墹:明崇祯年间陈姓迁居于此。

刘家湾:刘姓于清乾隆六十年(1794)迁于此。

王家湾:王姓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迁于此。

李家村:李姓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迁于此。

武家村:武姓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迁于此。

李家塬:明崇祯末年,李姓从蓝田磨刀沟迁此。

贾趷硓:明崇祯十四年(1641)贾姓迁居于此。

周家塬:汝南堂,为秦代迁商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周术的后代。繁衍散居于商洛广大地区,商州周家磨为其一支。从甪里先生算起至今已八十一世。

王底:明崇祯年间王姓迁居于此。

范家沟:清乾隆三十四年,范姓迁于此。

张家院:张姓于清乾隆年间迁于此。

阎家村:阎姓于清康熙年间迁于此。

阮家院:清道光年间,阮姓迁居于此。

冯沟:清初冯姓迁于此

高家岭:清乾隆年间,高姓迁居于此。

杨家院:民国三年(1914)杨姓迁于此。

周家村:清顺治元年(1644)周姓迁于此。

李家湾:明天顺年间,李姓迁于此。

张沟:清康熙年间,张姓迁于此。

赵家村:民国十六年(1927)赵姓迁于此。

姜庄子:清乾隆年间姜姓迁于此。

冯家沟:明嘉靖五年(1526)冯姓迁于此。

任家院:清光绪元年(1875)任姓迁于此。

张家院:明天顺年间张姓迁于此。

3、家谱资料收集:

周姓始祖术河内軹人居甪里号曰甪里先生避始皇之乱与夏黄公东园公绮里季同隐商山遂家焉妻沙氏子凤翔后嗣繁衍代有闻人世系有周氏家谱。

唐姓晋阳堂,为“四皓”东园公唐秉之后代后迁于张村镇张村。新编派行是:永开庆兆,恒长得荣。兴盛发茂,振作克成。(据《商州市地名志》和《唐氏三小门家谱》)

崔姓:清河堂,为秦代迁商四皓之一的夏黄公崔广后代。繁衍散居于商洛广大地区。(据《崔氏副谱》)

吴姓:吴郡堂,为秦代迁商四皓之一的绮里季吴实的后代。繁衍散居于商洛广大地区,至今从黄帝算起已达一百二十五代。(据陈道久郝臣杰《商山四皓研究》)

冀姓:始祖冀彦灵在元末为避盗贼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陕西省洛南县冀寨。后因夫妻矛盾,父率子迁今商州区冀村,至今二十三代,散居龙王庙、西峪庙等地。派行是:彦循福钊宗,可尔祥师人,公廷克正应,万志崇新汉,景逢清浩春,明文建家洛。(据《冀姓家谱》)

王姓:出自姬姓,为太伯逃于吴地后后裔产生的王氏。始迁祖居南京凤阳府泗州天长县珠陵桥,明洪武年间因避红巾乱,独身迁于距城二百里长岗岭下王家庄,后一支迁居今商州区街道办事处东店子和王巷。派行是“纟”旁“氵”旁爱儒“车”旁廷,“木”旁序复振林。(据《商山王氏世系谱》)

郭姓:郭进寅明时从渭邑(今陕西省渭南市)迁居商州区张村镇张村,至今十余代。派行是:正效崇得生维建,世叙中平泰和道隆。(据张村街《郭氏家谱》)

郭姓明代从山东枣阳因避红巾乱迁居沙河子镇郭家村。排行是:一至二世无,三世“应”,四世“有”,五世“其”六世无,七世“名”,八世“自、有”,九世“文”,十世“秉”,十一世“永”十二世“进”,十三世“兴”,十四世“发”,十五世“福”,十六世“生”,十七世“建”,十八世“照”,十九世“华”,二十世“贵”,二十一世“昌”,二十二世“茂”,二十三世“青”,二十四世“忠”,二十五世“义”,二十六世“昭”,二十七世“旭”,二十八世“皓”(据《郭村郭氏家谱》)

王姓:五福堂。原籍湖北枣阳,兄弟三人于明代迁居商州,长兄居城西构峪,次兄居今刘湾办事处静泉山,三弟王安居今沙河子镇王塬村。后一支迁居今板桥,一支迁居今杨斜,一支迁居东岳庙,一支迁居今两水寺流岭槽、上水腰及沙河子镇河东村、构沟子村。排行是:安、敏、和、曾、举、云、厚、资、殿、廷、有、梦、鸣、永、德、树、天、恩、登、临、宏、智、化、佐、礼、颂、升、平、岐、昌、延、尚、勤、克、敬、昭、广、贤。(据《王塬村王氏家谱》)

刘姓:刘天赐之子刘恩大约于公元1466-1576年携子海美从外省先居今商州刘湾办事处枣园至任塬间某村庄,因怕丹江河水不久迁居今大赵峪办事处刘塬村定居。后散居北岭、寨沟、上庄及西安、宝鸡、渭南、铜川、汉中、安康等地。排行是:赐、恩、海、朝、进、大、志、得、仕、邑、应、世、学、金、嘉、廷、文、治。至今已二十二世。(据《城东刘氏族谱谱表》)

南姓:元末避兵乱,南训科自华州罗文桥迁居商州东店子行医。后分为四支,一支居今大赵峪街道管区东岭,一支居今大荆镇南村,一支居今沙河子镇南村。沙河子镇南村南姓在清康熙年间由今大赵峪街道管区东岭迁出,始迁祖为十一世南可朋。因其与妻有矛盾而分居率子至南村,今已二十五世。排行是:一至四世无,五世“山”旁,六世“王”旁,七世“金”旁,八世“氵”旁,九世“木”旁,十世“文、应”,十二世“士”,十三世,十四世“学”,十五世“风”,十六世“致”,十七世“朝”,十八世“有”,十九世“星”,二十世“福”,二十一世“自”,二十二世“天”,二十三世“申”(据《商山南氏宗谱》)

张姓:原籍山西省清河县,至元末明初张羽任湖北枣阳知县,因避红巾乱,到今商州刘湾办事处张塬村卖田下户,与郭、田、赵友好相处。至六世因人口众多,加之张钱夫妇有矛盾,长子世金随母居今刘湾办事处寨坡村,次子世银随父迁居今沙河子镇张村,与李姓友好相处。张姓至今已24代。派行:世应运国德,四学起登连,恒生成万有。(据张村碑文及家谱)

苟姓:明末苟爱、苟恒兄弟两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商洛,兄据商州城,第居山阳县。至明末李自成占据州城,曾在河南汝阳做过直线的苟跻大骂李自成,跻被杀,族人四散躲避,其一支克明于清末迁居今张村镇苟村。派行:程开独日单,克世学如振。得进正好彦,忠良益瑞祥。复兴运长永,天保吉寿昌。英才儒林茂,焕新起文章。2006年改为敬姓。(据苟氏合族家谱)

杨姓:杨彦清、杨彦秀兄弟俩可能于清初从今沙河子镇舒杨村迁往今沙河子镇党塬村。后一支迁居今沙河子镇杨村。另一支迁居今沙河子镇桐木沟村。排行是:彦、崇、登、作、永、长、有、振、见、树、广、天、全。(据杨姓人记忆)

李姓:始祖李锭,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上堡都人,子李廷芝号北山,南宋理宗丁酉年即嘉熙元年(1237)连科进士钦授吏科给事,升右丞相,因谏君多次,被南宋理宗贬于广东循州(今广东惠州东)。清康熙年间十六世根远从广东省长乐县迁居湖南浏阳县东乡都狗头岭。十八世逊纲于乾隆十八年迁居陕西省商州东龙山。因夫妻闹矛盾,妻率长子元华及弟迁居商州南区八保杨家斜后保西牛槽(今商州区砚池河乡西联村)西联村居住。元华弟被老虎吃掉,无后。元华后代传至今为27代。其中有人散居杨斜镇新华村、李家湾村及山阳县二峪河,还有迁居陕西眉县,河南阌乡等地者。至今已十代人。派行是:伦、逊、训、天、杰、大、仁、有、新、玉、恩、开、安、向、春、昌、尡、定、元、秀、文、百、相、朝、卿、世、芳、作、贤、君、彩、华、成、立、臣、至、杨、胜、高、兴、祥、祯、嘉、常、善、福、贵、宜、升、万、明、洪、显、帝、章、光、荣、正、国、典、端、怀、长、泰、运、思、先、永、美、景、恭、惠、邦、纪、纲、达、和、纯、良、俊、侯、林、耀、崇、儒、道、隆、英、宽、庆、德、培、发、连、科、日、青、月、茂、盛。(据砚池河乡西联村李氏家谱)

邱姓:原籍湖南省保庆府新化县石马山都,后因本境年荒歉收,闻知在“(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当时皇上有旨传山西、河南等省移民于陕。至清有一居商罗家人回湖南探亲,邱信有率全家四口来到陕西省商县南区杨家斜东牛槽(今商州区砚池河乡联兴村)居住,至今已十代,其中也有从此地迁往高陵、临潼、汉中者。派行是:荣华承天德,富贵保安康,金玉 善中积,满堂祝寿长,智生才广学,谋成义为良,尊祖光前代,育厚永隆昌。(据牛槽邱氏家谱)

杨姓:祖居广东省嘉应州平远县,在清光绪年间兄弟两逃至今商州区张村镇柿园子居之,后迁麻池河乡赤水峪,再迁砚池河乡西桥村。至今已十五代。排行是:日延时生兴,先绍宗德昌,运振荣朝祖,光华日子纲。(据砚池河乡西桥村杨姓人讲)

陈姓:为舜帝之后。宋钦宗敕封为义门,猷坼、猷域兄弟俩自湖北黄州府蕲县(今蕲春县)大同上乡竹田冲迁竹山县鱼拦河,生三子,其子遵録、遵银迁居陕西省山阳县花栗沟,遵银之子守沔迁居商州区砚池河乡。排行是:震京龙选、汝陈宗肇、玉上良正、启立先猷、遵守道行、士重敦伦、学师复性,华国以文、克家有政、秉义兴仁、怀忠履信、令德永修、隆名长振、知近思远、铭谦敬慎、纪泽相传、繁荣昌盛。(据砚池河《陈氏宗谱》)

曾姓:清时从广东迁居杨斜镇平安村,已六代。堂号为“鲁国堂”,和颜姓同一堂号。派行: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黄姓:黄勤祥祖籍广东省惠州府龙川县,后迁湖南省平江县,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兄弟二人迁于今陕西省杨斜镇川明村,一人成家。后百余口人迁至陕西省三原县。派行是:美、何、立、基、太、平。

刘姓:藜照堂。原籍广东省嘉应府平远县东石乡武平小头村。一世祖刘士清。次子,国子监太学生、十世祖淑演于乾隆十七年由兴安府安康县迁居商州军岭川蒿坪沟(今商州区林岔河乡)。十一世书九迁居商州水道河乡,十二世君爵于乾隆三十四年随父伦九迁居商州区街道东街置住宅三院,铺房三处,水旱地150亩。派行是:廷仕元正火淑,九君山兆启逢。(据《刘藜照堂族谱》)

徐姓:东海堂始祖徐昂成化年由浙江余姚入赘德清,徐氏先祖明朝天启年间步入政坛,先后有几十位先祖位高权重,显赫一时,堪称官宦世家。十一世祖徐鐄道光末年任陕西宜君县、蓝田县、富平县、韩城县知县,咸丰十一年署任商州知州。其子敦瀚,光绪二年任砖坪厅通判,后任乾州县、洛南县知县,光绪十年任乾州知州。元配许氏,生有五子:本桂、本森、本棠、本枝、本植。清末民国时期,避乱流落到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一带,历经560年,传二十三世,老谱字为昂锦鸿梓,文尚元志,一秉天敦,本思世发,布升照生。(据《徐氏宗谱》)

4、其他文史资料转载:

陈姓: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先迁于华州,后迁于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陈涧村。(《商洛文史》)

陈姓:祖籍湖北兴国州永福里八甲,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五十一年迁居今砚池河街。(据《商州文史资料》)

郑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石门沟。(据《商州文史资料》)

袁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石门沟。(据《商州文史资料》)

吴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牛槽口。(据《商州文史资料》)

蔡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牛槽口。(据《商州文史资料》)

陈姓:祖籍湖北兴国州永福里八甲,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五十一年迁居今砚池河街。(据《商州文史资料》)

郑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石门沟。(据《商州文史资料》)

袁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石门沟。(据《商州文史资料》)

吴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牛槽口。(据《商州文史资料》)

蔡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牛槽口。(据《商州文史资料》)

徐姓:祖籍湖北兴国州,因避灾荒、战乱,于清乾隆年间迁居今砚池河徐家大院。(据《商州文史资料》)

三、姓氏构成:

1、四皓后裔:

秦朝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

吴实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

周姓始祖术河内軹人居甪里号曰甪里先生避始皇之乱与夏黄公东园公绮里季同隐商山遂家焉妻沙氏子凤翔后嗣繁衍代有闻人世系有周氏家谱。据《直隸商州志》

唐姓晋阳堂,为“四皓”东园公唐秉之后代后迁于张村镇张村。新编派行是:永开庆兆,恒长得荣。兴盛发茂,振作克成。据《唐氏三小门家谱》

崔姓:清河堂,为秦代迁商四皓之一的夏黄公崔广后代。繁衍散居于商洛广大地区。据《崔氏副谱》

吴姓:吴郡堂,为秦代迁商四皓之一的绮里季吴实的后代。繁衍散居于商洛广大地区,至今从黄帝算起已达一百二十五代。据陈道久郝臣杰《商山四皓研究》

2、军屯后裔:

清末[1851-1911] 《 陝西商州直隸州鄉土志》载:元世祖至元元年八月发万户石抹乣扎剌所部千余人赴商州屯田。

3、 明清红洞大移民后裔: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其中: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4、 明清川陕大移民后裔:

元末明初,位于秦巴山区及其边缘地带的四川和陕南,生产力受到极大地破坏,人口骤减。明政权建立之后,大批经战乱兵燹丧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士兵为谋求生计,辗转流落入秦巴山中,寻求生路。早在明代禁山之初,湖南、湖北、四川籍流民就自发地进入陕南垦荒就食,除此之外,山西、江浙及中原广大地区亦有徙入者。朱元璋“禁山”政策的推行,使一部分流民为躲避官兵的围堵,于襄、荆、宛、邓及川、陕、鄂三省边区的秦巴老林辗转流浪。

朱元璋移民垦荒和屯田的政策的实施,使广东、山西及江浙一带的农民被大批迁徙到河北、安微、河南、陕西、四川等荒芜之地。江南苏、松、杭、嘉、湖一带的富民被强迫迁徙贫脊之地,其中相当一部分也辗转来到川陕鄂边区,史称之为"湖广填四川",后延伸为"湖广填陕西"。

5、招抚安置移民后裔:

正统年间(1436—1449),陕西之商、洛、金、洵,湖广之郧、均、上津等地涌集着大量流民。他们一面同统治者进行武装斗争,一面从事垦植、挖煤、采矿、烧炭、造纸、制茶等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生产不断得到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由于朝廷的反复搜剿,迫使流民不断起义。刘千斤与石和尚于成化元年起兵后,自称“汉王”,建元“德胜”,拥众数十万,纵横于鄂西北和陕南一带,起义失败后,李胡子(名原)及王洪、王安仍继续活动在陕南山区。成化十二年,明宪宗解除“山禁”,并委派都御史原杰出京安抚流民。《明史·原杰传》云:“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于是大会湖广、河南、陕西抚按官,籍之,得户十一万三千有奇,口四十三万八千有奇。招抚流民而落籍者是明代陕南移民的主体。

另据《 陝西商州直隸州鄉土志 》载,顺治三年三月土贼张杰屯圈岭铺一带后招安。

顺治九年五月杨芳声破布袋复抢州北抚治许公遗官招抚二贼受降。

6、逃难避乱移民后裔:

由于地处中原的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一直处于历次战

争的最前沿,加之自然灾害,使大量逃难避乱的农民涌入陕南山区。根据当地姓氏构成调查,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至上述地区。

资料来源:《直隸商州志》、《 陝西商州直隸州鄉土志》、《陕西省商州市地名志》、《续修陕西通志》、《商州市志》;中华寻根网、陕西地情网;泉水叮咚响不停、逍遥行者、治头老曹等博客转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7791.html

更多阅读

亲,新年礼物,石磊终极预测背诵版 2016白斌终极背诵

亲,新年礼物,石磊终极预测背诵版34、马克思主义哲学记住:最后一问回答方法论意义,其余问题回答哲学原理(4个),按照七步走以及六种解题技巧答题,并写一下十年历年真题,必然能得高分!小伙伴们,石磊保佑你,阿门!!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可能考

属相考析:为何说“属羊女人命不好”?

前一篇:古代女孩子都流行梳啥发式?推荐阅读:习主席提“治大国若烹小鲜”到底是啥意思?2015年阴历羊年,为什么说“属羊女人命不好”?本文作者 倪方六公历2015年2月4日11点58分,迎来2015羊年的立春节气。立春节气到了,春天还会远么?这篇文章主

各国承认双重国籍状况的最新分析统计 中国承认双重国籍吗

文/陈树庆作者有关国籍问题的系列文章已经说明在承认多重国籍(包括双重国籍)的情况下既能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权,可以运用国际私法规则有效解决国籍的积极冲突问题,也同样能够尊重所在国的主权、遵守其法律并维护其国家利益。其中《从比

油 茶 种 植 可 行 性 分 析 油茶的经济效益分析

目 录一、 油茶的用途及茶油的市场分析…………………………2二、 我国油茶的主分布及种植概况分析……………………4三、 新造油茶林的条件分析…………………………………6四、 种植油茶的效益分析……………………………………9

声明:《商州姓氏考析 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为网友长街有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