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位老板闲聊时突然冒出一句:“还是中国体制好啊!”问怎么个好法,答:“它给钱就办事儿啊!”该老板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依其见给钱就办事总比给钱不办事(如俄罗斯)或不要钱也不办事(如朝鲜、古巴)强多了。
他的确说出了部分道理,效率成为这个社会打败一切的准则。他看不到的部分,是腐败作为办事润滑剂的同时也腐蚀社会肌体,导致精英结盟、赢者通吃的二元格局,上层寡头、下层民粹,这是社会下一波动荡的温床。
赢者通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在特质,与市场经济无关,自古成王败寇。这个赢者就是特权掌握者或战争胜利者。但在公权社会赢者通吃逻辑有悖社会公意。公权社会是一个利益合作体和共同体。
![权者通赢/赢者通吃 赢者通吃](http://img.413yy.cn/images/01111101/01010939t017ecd021793e894f3.jpg)
改革之初,弱势群体如农民、城市无业者经济地位首先获得改善,诞生了最早一批“万元户”。但这只是暂时的“非常时期”,很快人们看到历史上惯常的权者通吃现象开始回流。权者垄断机会,垄断社会地位,垄断财富。还好,拜互联网之福,权者不能垄断社会声望,民众还可以在网上有所找补。
权者通赢/赢者通吃现象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地产大炮”任志强在博客中反驳住建部副部长有关发展保障性住房的议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保障性住房不可能落到弱势群体身上。经适房销售中不乏开宝马的,中低价位房认领者不乏局长、处长。住房如此,医保、就业、出国等处处如此。权力在省市通吃,权力在乡村通吃。权力才是中国社会资源真正的分配者。
社会学家提醒当下要防止中产阶层由“敏感阶层”转变为“愤怒阶层”。中产阶层是改革开放的相对受益者,为什么会有“相对剥夺感”?因为他们的参照群体是上层权者,或海外中产。要防止“相对剥夺感”全社会化。泰国分别代表下层与中产的红衫军与黄衫军大闹总理府就是一个参照。
赢者通吃的另一个说法叫“马太效应”。马太这位圣经中传播福音的圣者,竟成赢者通吃的代名词,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权者/赢者的天下,谁来为弱者/输者传播福音?(文/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