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毛向辉 央行关注房价上涨较快
我曾经多次对人说,毛向辉是真正在做教育技术学的人,虽然他是投资公司总裁。许多朋友都认同我的这个看法。我无意于得罪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们,只是想换种角度来使大家思考教育技术的研究问题。下面的几篇文章是isaacmao 从系统科学、学习心理学、信息技术、社会学等等的多维视角对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并能开阔视野。
经济观察报的介绍:毛向辉:一个大脑连接的网络
毛向辉,如果把这个名字输入Google大约有12200项查询结果,而用百度来搜索的话则差不多有32500篇相关网页。 曾经有很多的称谓加诸于毛向辉身上,如"商业计划最佳演讲者"、"坚定不移的e-Learning布道者"、"网志(Blog)专家"等等,甚至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北有方兴东,南有毛向辉"来形容他为中国博客第一人,虽然他从来不喜欢用"博客"这个字眼而只用"Blogger"。 毛向辉把自己的时间分配到研究开发、商业和社会工作等不同的领域,他是教育和学习技术研究者、软件架构设计师、科技产业评论员。而现在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维众创业投资集团(中国)有限公司(UCI)副总裁,从事专业的风险投资工作。几年下来,除了Blog方面的项目,他最得意当然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分众传媒,已帮助“分众传媒”在Nasdaq上市。
学习的混沌法则
作者:毛向辉
说起学习与混沌学有密切关系,很多人可能觉得摸不着头脑。实际上,学习活动无论从微观尺度(例如,一次思考)到宏观尺度(例如,学校教育)都有混沌的潜规则在发挥作用,这些作用甚至可能完全改变一个人的终身轨迹,可能会有巨大的成功,也可能会陷入不可避免的怪圈中。无论在终身学习的哪一个阶段,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在学校学习的孩子,到在工作环境中的知识工作者,都无一例外地会遵循这个法则中的规律。混沌不是“模糊”,更不是“混乱”,混沌中的有序才是今天复杂知识社会的基本形态。
微小变化引起巨大的结果差异
先从Doug Wilms这位世界顶级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的研究说起。他所研究的内容中有很多具体入微的实验,而结果则显示了很多人们虽然从道理上明白却总是感觉模模糊糊的规律。
Doug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长期考察加拿大的儿童语言文字能力。他们发现,人的发展是与轨迹相关联的。当我们在2岁的时候,可能在不同的氛围中造成了一些词汇量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许很小,只有150个。但是这种小差异会在15岁的时候放大为10年的差距。最高的程度可以达到大学二年级的认知能力,而最低可能只有5-6年级的水平,中间水平可能分别与两个极端相差4-6年的程度。这个实验说明,本来微小的差别可能在随着时间不断放大,而且并非以固定的线性方式增加,最终会不断放大到显著的差距程度。也就是说,这些微小的差异可能完全导致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产生巨大的反差。人生发展轨迹如同航海旅行一样,当年哥伦布船队中有三艘船分别从西班牙出发,如果一开始出发时他们之间只有三度差别,其中一艘可能会到达格陵兰岛,另一艘可能会到达海地,而第三艘会远到阿根廷。这正是微小初始差异在轨迹上造成的不同。你可能会说,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人都明白。但是我们从学习的角度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在人的发展轨迹上的同样效应,从而应当引起我们对早期教育,乃至整个终身学习都要有一些新的观点。
从以上的实验和规律中可以产生一些最基本的思考:
●在混沌学的理论中,我们知道“初始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上面的实验已经显示了这一点。在2岁时只有150个词汇的差别会在后来产生巨大的不同。改变这些轨迹的努力需要有一个持续的累积过程。我们可以在儿童时期做很多事情,但是在15岁却基本上进入了一种“锁定”状态。在学校里做过很多补救性的工作,但是最终却证明收效甚微。而保证儿童日后表现优秀的最佳时间是从四个月大小就开始为他们阅读。人们可能认为不可思议,四个月大小的婴儿怎么能够理解呢?不要忘了他们建立模式识别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他们的词汇表就是建立在你对他们使用的词汇表基础上的。所以要随着时间不断提升阅读的层次。
●为了给四个月大小的婴儿阅读,你必须要抱好婴儿。研究表明,抚摸是另一种发展的驱动力。对于孤儿来说最缺少的就是抚摸。所以对婴儿进行阅读可以发自两个驱动力: 词汇表和抚摸。
●发展的最显著变化并非来自于学校(这也是国外发起UnSchooling运动的原因),更多是来自于6岁之前最佳时间。婴儿和儿童的学习通常只有一条路径——从玩中体验,这与我们在学校的讲课方式正好相反。
这些思考是研究学习活动中借助混沌学的一些基本结论,实际上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过程远非一条词汇发展的轨迹那样简单。每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情感、技能等各领域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动态过程中。想找到每个人发展的线性方程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现象。把混沌规律引入学习理论中并非不可知论,而是让我们可以更关注一些初始条件和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多因素影响。前面的例子说明,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不但需要建立一些初始优势,而且应当关注如何进入相对具有持续优势的轨道。在优势的轨道上确实多见成功,那并非是说有更容易成功的道路,而是因为这样的人们可以更高效地管理自己的资源,或者说他们的一些思想和行动更容易引起较大的连锁效应。
轨迹分析可以看到我们的学习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各个层面的混沌活动所产生的动态有序状态,过去看似简单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流水形式应当需要全新的思考,而终身学习者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善用身边的学习工具(例如,网络)去改善自己的轨迹。学习的混沌发生在各个层面,从微观到宏观。
大脑的混沌规律
人类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体,近十年来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已经让人们更多地认识了大脑。虽然在细节的工作机制上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但是我们毕竟已经可以将很多成果应用到学习理论的分析中。除了我们从前所提到的可塑性和阶段性,大脑中神经元的工作机理也逐步清晰: 一些比较底层的神经元(是指执行最基本任务的神经元)从它的数千个树突上获得外界的信号,然后这些神经元的任务就是做出评判。这是通过总结成千上万的混沌信息并做出一个有条理的答案而达到的,反映了它对“世界”的独特观点。这个过程为什么说是混沌的呢?因为头脑中的大量信息处理过程本身是不确定的一个过程,每一个选择都几乎是大量神经元独立判断选择后的一个汇总结果。即使在完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任何人也很难在两次表达一个类似的意思时,应用完全相同的句子。这也正说明了大脑中的每次思考和决策都是不确定的。 同样的道理,很多创新的过程也与头脑中的混沌过程密不可分。当人们苦思冥想的时候并不一定产生创造,但是却往往在某些信息无意识地进入头脑的时候出现灵感,产生令人兴奋的发明。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实际上是重新让这些神经元建立对知识的新结构模型,而如果很快地让这些模型重新应用起来,则必然有助于达到学习效果。
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的研究者雷蒙德·克兹维尔(Ray Kurzweil)长期致力研究人类模式识别和其他学习能力的机理,并投资于多项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产品研究。与从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不同,克兹维尔尝试从两个角度去模拟人类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递归计算和神经网络。递归计算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高速重复计算能力,而前面提到的神经网络则触及到人类思维的本质方式。克兹维尔对二十年内让机器透过混沌学的模型获得类似人的思维决策方式非常乐观。
大脑的活动在某些层面看是无序的,但是却很明显,一个高级生命体的生存离不开这样的无序。只有在微观层次的无序,才会获得有序的智能学习、判断和决策。
教育体系的混沌范式
在以往的教育体系研究中,人们往往或只研究宏观的教育法规和政策,或只研究微观的教学和课堂活动。宏观的研究把教育当作一个社会系统,很少解释个体在系统中的角色,甚至不会考虑教育理论等因素。而微观的研究虽然考虑了很多实际的情况,却往往因为思考范围的限制而影响了整体性。近年来的教育研究中开始出现一种综合宏观微观维度研究的新方法,而其出发点就是混沌理论。有时候微观的教育活动看似无序,实则从任何一个尺度来看都有其规律和鲜明的特征,而且即使是一些微观的变化,也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影响到宏观的巨大变化。
我们曾经在过去提到过VSM理论应用到远程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可能性。VSM是一种递归方式的系统理论。这样的理论可以支持一个组织内部(例如,学校)实现优化改良,提升其管理的水平。但是如果不考虑多个层面的递归,则不可能在整个教育体系产生积极的正反馈。而一些基于混沌和自组织理论的新型组织理论更强调草根(Grassroots)的力量,尤其是考虑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声音。这样的理论对我们的教育主管机构思考如何干预、如何引导,以及如何制定政策将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制定一些与教育平等性相关的政策法规时,应当充分观察和吸纳普通个体的建议和想法。否则很可能导致一些看似促进公平性的政策反倒陷入一种无法执行甚至走向反面的负反馈中。美国国家教育部正在更新一项全国性的教育技术计划,他们并非选择一些高级的“专家”闭门造车,而是从一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广泛征集意见,让所有的公民有机会参与制订这项被视为是国家战略的计划。这项计划中很多内容和步骤都与各个层面的相关人员进行开放探讨,不但保证了民众的知情,还更集思广益,鼓励了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这种方式首先对今后的计划实施做了一个很好的铺陈,减少了发生抵触的可能性。也许我们不能简单模仿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的内容,但是不能不说这种开放和面向成效的规划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种宏观、微观良好结合的例子,某个学生的建议可能会对整个计划的顺利实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学习的混沌法则也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在学校中,学生确实可以跟随教育体制的安排参与学习活动,但是学生的人格、学习风格、做事态度都不是今天的学校可以完善的。学生每天的发展轨迹变化部分可能来自于学校、周围的同伴,还有很多来自于家庭、公众媒体,甚至来自从学校到家庭的路上所见所闻。学校校门之外的超市、商摊、游戏厅和网吧都可能是影响学生每天微小变化的外界因素。而学校能够提供的则仍然是缺少个性的知识填充教学方式,有限的积极影响甚至不如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这也是近年来学校的教育功能受到质疑的主要原因。仅仅在美国,在家学习(Home Schooling)的学生数字已经达到了数百万,很多高素质的父母开始在家庭里面自己教育孩子,同时让孩子很早就参与社会性的活动。实践证明,这种仍然占少数比例的试验基本上还是成功的,不能说这些家长们理解了学习的混沌法则,但是起码他们对墨守陈规的学校教育方式已经有了不同的观点。
学习的混沌法则
社会越来越复杂,多样性越来越明显,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国际化越来越普及,而同时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与此同时,混沌法则也会越来越显现其效力。在二十年前,社会的规则非常简单,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显然都有很强烈的“固定”轨迹。而今天,社会的复杂性已经截然不同,只有成为合格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够有机会进入优势轨道,让自己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需要,也同时能够达到理想的精神世界。
学习的混沌法则自然会指向一个学习效率和有效性的问题。所以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要理解和掌握一些基于混沌法则的学习技能。每个人都会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这些模式之间是有差别的,不但包含了智力因素、习惯因素,还有一些情感因素(例如,好奇心、价值观等)。如果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把握了这些因素细微之处的重要性,则必然会达到叠加发展的效果,让自己的轨迹变成优势曲线:
●分形的时间: 时间虽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对不同人时间的分形程度是不一样的。人们可能会在日常的生活中无形中浪费很多时间,或者因为无奈的应酬而被迫占用一些适合于学习的时间。既然这样,终身学习者应当能够更好地把一些时间碎片利用起来,如果累积起来,其效应也相当可观。而对于人们心智发展、情感发展有关键作用的活动,不要吝啬,应当尽情地投入其中。一味紧张工作或者养成松懈的习惯都会丧失终身学习的优势,很快远离你的优势轨迹。
●信息工具: 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帮助你整理信息和数据,还会延伸你的行为线程,这类似最先进电脑CPU的多线程能力。很多工作可以通过电脑里面的新型工具自动完成,而同时你有可能做更多需要亲历亲为的工作。例如,RSS技术是网络上一种轻量级的信息汇聚格式,借助一些信息聚合工具,能够把你所认为重要的信息从不同的信息源提供的RSS数据收集到一起,这样你就可以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一次性地处理大量的信息,保持与这个世界的同步,而不必在网络上漫无目的地寻找你需要的信息。善于应用如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也被一些教育研究者证明有如学会查词典一样重要。别以为Google只是一个搜索引擎,它还有很多潜在的功能。有人甚至能够把它当作一个英汉词典来使用,让人感到惊讶。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每个人的终身资产,每个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自己的导师(Mentor)和可以真心交流的朋友圈子。这个网络需要经营和不断扩展,并真正发挥其知识价值。最近网络上出现的很多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都在探寻帮助人们充分利用社会网络的知识价值。而著名的E-Learning专家Jay Cross(http://www.internetime.com)更是直接指出了E-Learning的实质就是优化个人的所有网络(大脑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和它们之间的互联。个人的社会网络无疑能够改善一个学习者的发展轨迹,激发其中的混沌效应。对处于发展期的儿童来说,一个名人对他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也许就能让其彻底改变学习的态度,或者树立更高的目标,这样的效应是不能忽视的。有关社会网络对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还会在“学习的互联法则”中深入分析。
还有一个我们正在紧密观察的社会现象也需要终身学习者加以重视,那就是近一年来在国内也逐步流行起来的Weblog(简称Blog)这种新型的网络出版形式。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及时地整理自己的知识,也会鼓励学习者不断进行反思,不但可以加深大脑活动的混沌程度,而且会直接帮助学习者(尤其是儿童)改善阅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可以建立一种协作性的对话学习方式。有关Blog对学习的辅助作用,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展开了跟踪性的观察和研究,相信会逐步涉及学习活动的更深层次。
从混沌的规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粗简的知识灌输并不会引起混沌的发生,即使是冠以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等名头也不能改变其实质,顶多只是一种知识的直线积累。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脑有那么大的存储能力,却仍然无法与人类的思维活动相媲美的原因(虽然克兹维尔正在努力创造更高级的机器智能,但他也承认机器很大时间内与人类的思维仍然有很大距离)。而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哪怕是一些小小的互动刺激,都可能引起学习者的思维发生混沌,继而增加知识模型和思维模式的丰富程度。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轨迹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极不适应时代的复杂要求。教学设计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能够帮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善用自己本来的知识和优势,改善自己的发展轨迹。而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沟通、互动、反思则更显重要。不同的阶段互动刺激的种类不同,对于年龄小的学习者,外界环境的辅助作用很重要(例如,游戏和文化熏陶);而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学习者,沟通和反思则越来越关键。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于一个独特的发展轨迹上,而混沌法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任何终身学习者都不例外。
学习的互联法则
作者:毛向辉
“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杰·克罗斯(e-Learning专家)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的年代,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几乎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也会是一个联接。信息在各个节点之间通过联接进行传递,可能在节点之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衰减消失。旧的节点和旧的联接可能会消亡,而新的节点和新的联接也在不断产生。学习,原本发生在属于不可见的大脑神经网络中;今天也透过社会网络、计算机网络而外延到更大的范畴中。教育学的理论支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建构,而信息科学则加速了这种建构的效率和强度。学习,从网络联接的角度来看,有了新的隐喻和新的规则。
学习就是优化学习者的网络
每个学习者在一生中都要管理好自己的四类与学习相关的网络: 神经网络、知识网络、社会网络,还有已经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这四个网络在过去看来是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在今天却被以“学习”为核心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把它们统一称为“学习网络”。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大脑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就有了一个完美设计的神经网络;此后他就会利用这个天然的网络从周围的环境和引导中学会如何驾驭周围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种声音、图像和实物的刺激,更进一步的学习资源包括工具、参考书;然后他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任何其他人是平等的,也是有所不同的,于是他开始用各种方式与别人进行交流,包括同伴、亲友和导师。他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他开始借助于自己的各种关联性的辅助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建立自己的认识和含义,以至形成属于个人的独特观念。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关联性辅助,他就可能会丧失这样的学习体验,也不会建立相应的观念模型。所以,在早期如果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信息环境、沟通交流等必要的互联基础,则在学校阶段乃至成年后都可能会出现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
这四个虽然不可见却实实在在存在的网络分别意味着智力因素、信息和工具、社会关系以及人机混合的虚拟数字世界。对于今天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来说,人们必须在早期就学会让四种网络之间产生耦合关联,也就是要学会管理自己的网络。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活动建设和“强化”自己的网络。人类作为经过复杂进化的现代智人(Homo Sapiens),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其实并不大(可以肯定说除了严重的脑损伤,不同人之间的智力没有本质的差异),真正的差异都是后天学习体验的反映。而学习者是否能够驾驭和发展自己的“学习网络”,才是终身生活中是否能够做出贡献和获得成就的更重要因素。实际上,在现实的世界中,高智商失败和普通智力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而任何成功的个案都不能缺少学习活动或利用网络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可见后天对自身学习网络的管理比先天而来的神经网络优势更重要。正因为如此,当e-Learning专家Jay Cross在自己的Blog上谈到一种新的隐喻“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的时候,才会引起众多的反馈和共鸣。
学习者从自身的天赋智能出发,逐步拓展到外层的网络中,整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就是管理和使用这些网络资源的过程。因为心理的因素影响,他们也许会在拓展的过程中遭遇挫折而不再愿意继续拓展。这些挫折大多是因为学习环境的问题导致的,当学习者需要访问知识网络的时候,他可能因为不平等的教育环境或者经济条件而无法获取;当学习者需要周围社会网络的协助时,可能因为受到歧视而打消交流的念头;而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则更可能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让绝大多数人分享到科技发展的成果。一种畸形的情况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忽略了对互联性的关注,反而把传统的封闭观念重新强加在互联网上,造成了新的封闭和孤立。
无论在哪一个层面的网络上,都具有一种共同的重要特征,那就是平等性。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信息的交换和相互作用。既然“任何人都是终身学习者”,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间也应当是“相互学习”的关系。一些延续下来的纲常让教师无法突破传授者的本位角色,所以很多教师一旦被赋予了教学的角色,便会常常忽略自己在讲授的同时,其实还有来自学生的大量隐性信息。一旦他忽略了这些信息,也就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知名教师Ron Clark在他的“核心55法则”中告诉学生们: “如果你在一次对话中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还要回问一个问题”。Clark在自己的课堂上面对非优秀学生,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可见很多时候,教师对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网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他如果没有发挥促进作用,就等于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网络的发展机会。好的教师(本身也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学习者)要充分尊重和启发每个学生的见解,而不是很多人至今还认为的只要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能够讲解清楚就是好老师。
对学习者来说,要想提高学习的效能,则必须学会驾驭和管理自己的所有学习网络。我们认为学习网络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大环境”必须适合学习者的互联规律,学习效能的结果取决于对这些网络的优化程度。“学习的互联法则”中其实包含了很多技术中对网络优化的技巧: ●提高“信号/噪音”比例●为骨干连接配置足够强壮的管道●修剪无用和过期的材料●建立互操作的标准
大脑就是一个网络
学习网络中的最核心环节就是学习者的大脑神经网络。关于大脑的工作原理,现在还有很多未解的谜团,这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程度是相似的。尽管如此,科学发展已经让我们既可以从相对微观的角度考察人类的大脑,也可以从相对宏观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其工作机理。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大脑是上千亿的神经元细胞组成的。这些神经元的形态非常类似,每一个都有细胞核心、长长的轴突和数千个树突。这种特殊的细胞结构让每个神经元和周围的神经元穿插交错在一起。每个神经元都可以视作一个独立的处理单元,对保留的信息和来自相邻神经元的信号进行复杂的耦合加工,然后通过自己的树突再传递给相邻的神经元。这个处理过程是分秒不停的过程,但是整体上看仍然是有方向的(可以肯定会有很多迭代递归,这属于混沌学范畴,参见“学习的混沌法则”)。因此,所有相关神经元的最终处理可以汇集到中枢处理,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一个明确的判断,也就是思维的输出。从人们对认知的研究来看,大脑神经网络中的一些特性直接影响了思维。这些特性包括已有的神经元中所保留的信息和信息的多少;相关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相关性,等等。在早期的认知建构中,如果忽视了对儿童的神经网络的外在结构性信息刺激,必然会导致内部网络上信息的无序和分散。会影响其进一步的学习能力,无法有效管理更复杂的外部信息网络。从而可能导致一些认知性心理障碍(例如,ADHD),这样的障碍虽然可以通过治疗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会影响很长时间。
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参考神经网络用机器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除了不断发展的计算处理能力,下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应当是让机器学会学习,也就是学会在周围情境中自我发展,模拟人的“思维”。虽然机器在第四层网络上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现在要突破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上的障碍还有待时日。相对来讲,我们人类的学习网络确实是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如果在早期教育中就对学习网络加以重视,可以帮助学习者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社会网络中的六度间隔
在人们学会掌握更多的周边信息渠道后,就会更加关注任何和自己同类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发展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得出了一个“六度间隔”理论,那就是我们整个世界上,任意两个人的平均间隔只有六个人。这个实验的一个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Watt Ducan教授用E-mail进行的,结论也很一致。“六度间隔”说明除了每个人自己的“强连接”网络,社会上还普遍存在一些“弱连接”关系,弱连接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也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链接的效果。同样,透过“强连接-〉弱连接”,学习者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延伸能力和潜在知识”。在一些创造性的项目中(例如创业),本来能够找得到的志同道合的人并不多,但透过广泛的交流和介绍,你也许可以很快找到“巧合”的合作者。其实这正是强连接和延伸的弱连接共同作用带来的小世界效应。在弱连接中,“朋友的朋友”成为很多社会活动可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让知识的传播带来了媒介基础。在语义网的研究中,对知识表达的第一个示范性项目就是用RDF技术设计一个“朋友的朋友”(FOAF)这样一个开放系统,最终让网络上的人们可以透过信息技术连接在一起。这样的系统虽然还不能涵盖到所有的人,但是存在一种语义上的可能,那就是计算机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语句查询,就可以把很多分散的人的关系网络推导出来。
基于社会网络的理论,很多新型的软件技术开始浮现,我们统称这些软件为“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和传统的软件相比,社会性软件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存在和真实关系,同时促进了建立在这些信任特性上的信息和知识交换。把社会性软件应用到学习环境中,更有实际意义。人们从建立个人的信任网络而获得知识或建立协作,不但可以扩大优化自己的学习网络,更可以创造很多前所未有的累积知识。在这方面,一些早期的社会性软件形式,例如Blog和Wiki,已经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例如,全球最大的自由协作百科全书Wikipedia就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显示了协作网络的价值。在未来的社会性软件中,学习将会成为一个主要功能,加上网络无所不在的访问能力,学习者可以随时进入一个高度多维的学习空间中。
社会网络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以至于很多从学习到行为的变化(这也是学习的本来意义)并非简单地依赖于知识,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强连接是自己周围最熟悉、最信任的社会网络,而如果透过沟通和主动延伸,可以让人们学习驾驭超出自己物理空间的大量知识和能力。
互联教育体系
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人为障碍,体现在课堂上、校园里,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中,阻碍了学习网络的优化。从社会的大趋势来看,我们需要一个互联的教育体系,这就必须首先认真考察学习者的学习网络。首先突破的障碍就是唯智力观念,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加以个性化,而大前提是提供给每个人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够帮助每个学习者拓展到第二层网络。其次,还要让学习者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学习情景,而不是枯燥而不实际的学习材料,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学习的真正驱动力。我们的教育体系还要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做事,让学习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只有建立在前三个层次得到优化基础上的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才真正有意义。否则即使有再先进的技术和基础设施,都会因为学习者的准备不足而陷入无用的尴尬局面。在走向“互联教育体系”的道路上,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时刻有需求驱动的意识,不可心血来潮而屡次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
互联需要开放的信息交换,虽然很多因素还影响教育体系中的开放程度,但是学会开放和分享的机构将会从不断地创造和开放中最先获得额外的回报。在一个具有开放思想的学校,教师之间能够毫无顾忌地分享教学经验;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换信息;学校把自己的实践通过网络分享给其它学校。这个学校不但不会丧失任何竞争力,反而会更加突出自己的特色而且能够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互联还需要兼容的信息交换,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就是标准数据格式。今天大量的知识被封闭在不同的机构内部,在每台电脑上,或者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除了上面说的开放程度影响了这些知识的互联,还需要为这些知识的输出/输入建立可以相互理解的规范。目前看来,学习物件(Learning Object)和相关的技术也许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学习的互联法则
需要知道,今天的终身学习者有了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管理和优化自己的学习网络是每个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困难的是,这种技能几乎都是隐性知识,必须依靠一些经过设计的实践和体验才能够掌握。学习的互联法则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个法则融入其中,让抽象的法则变成可以执行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习惯:
●沟通和对话: 增加对话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扩展自己的社会网络。这样可以从单一的社会环中走出来,避免“回音壁”效应。结识和请教有经验的人,对人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作用。
●防火墙: 互联的结构是开放的,但是很多联系也可能是有害的。所以,每个层面的学习网络都需要设置一些防火墙,分清哪些信息是有益的,而哪些应当挡在自己的网络之外。
●学习是一个全身性的活动,不仅是大脑,人们身体的其他部分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智力中,身体的作用可能有不同的作用。综合性的知识发展(包括运动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都对加强学习网络是有利的。
●分享: 尽量公布和分享自己的知识,如果你有了Blog,应当首先把它当作学习和分享知识的工具。不可否认有人可能企图不正当使用你的成果,但是把知识锁在任何地方都并不能为你带来更大价值。为了在分享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创作共用”许可协议。这种基于数字版权法律的新型许可协议能够帮助你在公开分享自己作品的同时保护自己的特定权利,例如署名权等。
微观来看,每个学习者管理自己的学习网络是一个独立和平等的人生经历。但是从互联的弥漫性来看,恰恰是这种独立和平等让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丰富和复杂的动态知识体系。随着个人的学习网络延伸到互联网这个层面,整个世界的学习网络开始真正进入了“永久连接”(Always On)的状态。
学习的建构法则
作者:毛向辉
著名的电视节目Discovery有一个专题跟踪介绍各种现代宏伟建筑的建造过程,包括台北的101大厦和规划中的日本城中城。这些全球最高的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大多只是有了功用、规模和外观形状等,但在实际的建筑过程却可能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有一些关乎成败的困难。Discovery的节目制作非常精致,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超级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如何调动已有的建筑技术成果和全球研究资源,通过尝试和模拟新的科技,最终达成目标。排除这些建筑物本身所延伸的其他问题,至少这个挑战过程对我们理解终身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学习就是一个建构过程。正如新的技术来源于新建筑的问题需求,终身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也促使我们思考新的法则——当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终身知识大厦的时候,我们需要怎样的法则?而作为教育者、教育的管理者,又应当如何利用这些法则去改进我们的教育体系呢?
学习就是建构活动
学习本来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一个认知过程,但是在今天复杂速变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目标不可能再简单地按照获取知识的多少来定义。如果仅仅比较知识的多少,一台刚刚拆开包装的电脑可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就通过安装软件和复制信息获得超过任何人一辈子可以掌握的信息量。更不用说今天联网的电脑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网络上下载不断更新的信息,轻而易举超过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过人们在努力提升机器智能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人本身仍然存在的优势: 那就是除了简单认知,还有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自出生就成为了学习者,学习从本能开始,然后就进入一个周而复始的递归过程。传统的理解认为儿童是通过大人的重复教授和演示而学会一些技能的。但是不然,儿童是通过采集周围的信息和体验周围的世界来教会自己。他们通过初始最简单的"信息脚手架"开始观察这个世界,并借助其建立最早的含义。在早期阶段他们不断通过测试已有知识、尝试新的体验,然后接纳新的知识,如此便逐步构建了新的观点(或信念)。当然,学习还是一个选择过程,学习者在儿童阶段就会选择是否接受新知识,也会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融合,每次融合都是对世界的一次重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吸收”(Assimilation)和“采纳”(Accomodation)是两个关键的环节,正是这两个环节自始至终发挥作用,让学习者建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个人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模式和解释方式,更进一步形成了丰富的高级思维结构,也就是“隐性知识”。尽管如此,我们也许很难判断某时某刻发生并完成了这些过程,因为这些过程是在混沌的法则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甚至睡眠也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在自主的情况下,学习者的好奇心会驱使他按照最接近的发展区域去探索可能的新事物,这就形成了最本质的学习动机。而如果此时学习者的动机得到外界的鼓励、支持,学习的效能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学会说话和走路是儿童的两大学习成就,它同样是大量“吸收”和“采纳”两种作用的累积结果。不过更不能忽视实际共用的需求对这些过程的促进作用,正是各种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儿童更愿意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并且在使用中进一步提升其技巧和容量。如此看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已经在学习者的早期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一生中可以遵循的一个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至于外部的学习环境,当然对学习者建构自己的概念模式也非常重要,至少提供足够丰富的信息和辅助者的恰当引导能够引起学习过程中更有效的吸收和采纳。在维高斯基(Vygotsky)看来,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最终引发了其内部的一次建构过程,让学习者获得了更高阶的思维能力。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学习者对知识丰度的积累绝对不是学习的本质,行为主义(Behaviorism)所发现的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射很适合于布卢姆的低层次认知(例如知识、解释和应用)。但是这种水平的建构在今天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垂直建构,也就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学习应当是一个递归的分层积累,用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中俄罗斯玩偶的比喻可能更为接近。
回到建造高楼的情景中,每个建造单元都是从一个脚手架开始的,如果这个脚手架和预制材料有了良好的匹配,建筑物就可以按照设计逐层搭建上去。同样,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合适的“脚手架”是学习者最需要的依靠。早期的教育中外部的脚手架辅助很重要,而学习者也会逐步学会自己搭建脚手架,或者可以主动利用学习的互联法则在周围寻找合适的脚手架。无论如何,不要忘了建造者永远都是学习者本人。
显然,学习者本身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从一开始就在主动地按照学习的客观规律完成基本学习活动。不过很可惜,曾经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机制与我们认识到这些规律的距离很可能在信息访问手段日益大众化的今天日益偏离人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大部分的学校仍然在采用直接灌输信息的方法“建造”大同小异的学生。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也会因为大部分人无法获得提升而引发社会问题。尽管这种担忧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是学校的作用确实会成为今后日益增多的话题内容。
高级思维的建构过程
对认知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人脑的研究,学习的建构过程实际上在人脑的思维模型中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众所周知,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三个记忆阶段分别在学习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感知记忆(Sensory Memory)相当于电脑上的输入系统(这个比喻实际上是相反的,电脑很大程度是模拟人脑的部分研究成果),获取来自外部世界的声音、图像、触觉、嗅觉、味觉等;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也称为短期记忆),负责集合、组织和理解信息;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有海量存储能力,储存大量有结构的已有知识,这些知识当然来自于宏观学习过程的建构累积。学习其实就是工作记忆(容量很小、保存时间也很短)不断发生的重演过程,新的信息在工作记忆中被处理后,会通过编码与长期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进行整合并存储下来(长期记忆的存储是海量的)。不过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仅有存储并不是学习。当人们学习到新知后,如果他/她到了真实情景中,应当具备根据条件重新检索这些知识的能力。而在所有的重演、编码、检索过程中,元认知(Metacognition)都在发挥着协调和监控的作用,元认知也是管理内部学习过程的自我约束机制。
学习社会的建构和教育体系的革新
学习型组织与学习者的特质是完全相似的,也存在着建构方式的学习活动。在商业机构中,越来越强调对“隐性知识”的积累和分享,新的企业管理科学中,把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一个企业管理自身知识的能力。教育机构虽然不是营利性的,但是在知识管理方面,显然比企业更应当有天然的需求。
过去数年中,国内各个教育领域都开始推动探究(研究)性的教学,甚至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热潮”,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新型教学方法。这是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获得认知的表现,不过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令人满意的成果。一阵热度过后,教育领域又逐步恢复了传统的讲课教学模式,可以说建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建构”并没有完成。这里面有一个悖论非常值得注意,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容易学习的系统。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任何先进的教育理论都难以在这样的系统中建立高级的结构,反而会获得“不切实际”的评价,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在信息获取更加多样便利的今天,学校不再可能是整个社会中唯一知识和创新的集散地。而丰富的社会建构环境往往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这也正是教育体系所面临的挑战。个人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求)往往更容易驱动学习的动机。所以在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受到学校的影响会越来越减弱,这与人们在教育投资的初衷显然不合拍。如果学校仍然抱持着建造类似的“低矮建筑物”的教育模式,即使数量再多,也必然会脱离整个社会进步的大轨道。虽然可能会借助外来的技术加以改造,并且有了很多新的名称(e-Learning,Distance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等等),但是如果教育学的本体没有改变,仍然只不过是学习者被动状态的信息输入。而过分集中于内容的开发不但忽视了学习者本身的动机,还将使追求降低成本的努力成为泡影。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采纳新的教育理论的局部尝试仍然在不同的教育领域积极地进行着,这些尝试都在关注学习者本身和群体的建构,同时也在利用新的技术工具。本文所附的案例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其中的小成本模式和正在产生的成效可能值得让很多投资巨大的教育信息工程反思。
学习的建构法则
每个终身学习者从第一天起,就开始不自觉地用学习来建构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客观的世界可能不尽相同,也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还会因为某些角度的相似而产生关联。社会的多样性正源于此,社会的创新和进步也来源于此。今天的终身学习者需要更多的学习技能,也要充分理解学习中所包含的规律和法则,学习的建构法则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 当你和你所在的组织正在慨叹信息爆炸、应接不暇的时候,不妨尽早制定自己有规律的学习计划,用台湾机电主席张忠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终身“有目标、有计划、有纪律”地学习。让纷纭复杂的外部信息融合到你的已有知识体系中,建立独一无二的个人知识大厦。
●丰富的经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可或缺,除了在“做中学”,还要在“体验中学”(Learning By Experience)、“创造中学”(Learning By Inventing)、“教中学”(Learning By Teaching),去获得不同方式的学习体验,让你的头脑中建立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
●关注新技术:不要忽视了外部工具对建构过程的加速作用,无论对改进已有知识的组成,还是对大脑的外延都有实际意义。Blog/Wiki等新型建构学习工具,对个人的学习过程将产生更有价值的反思和重整,都会成为未来几年重要的个体/协作学习工具。
●尊重多样性: 学习者应当是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更重视高级思维的建构,即使面对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的视角和已有知识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今天的学习者必须认识到很多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和“好/坏”判断。希望别人尊重你的观点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
学习的建构法则与混沌法则、互联法则共同构成了二十一世纪终身学习的三个重要规律,建构法则不但可能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而且还直接与教育体系的建构相互呼应,所以更是教育体系变革不可忽视之处。
案例:
上海中医药大学高阶思维课题采用Blog作为研究和教学工具
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一个研究组,在徐平研究员的带领下,正在尝试把现代教育理论中的高阶认知与中医教学中的抽象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在中医中有很多概念和理论非常抽象,富有哲理的思想虽然以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并不能达到充分理解、运用和创新的目的;不仅如此,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学习者的逆反,对中医教育和发展研究非常不利。
基于对Blog的理解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研究组于2003年3月份开始尝试在原来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础上增加个人学习辅助工具,他们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 个人记录发布工具Blog和协作创作工具Wiki。很快,这两个采用了开放源码的免费软件不但成为了研究小组的内部交流和研究积累工具,还把这些工具的应用渗透到研究课题的教学设计中,并准备在新学期的教学中采用。新学期开始的一门中医针灸经典课程的学生们,将可以在http://www.acumox.org站点上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探究过程,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协作。他们会发现自己无需背诵枯燥的《内经》的原文,甚至不再有书面的考试。而是要在一个个递进的学习任务中把经典的理论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个人的观点和新的想法会在群体的Blog环境中得到同学的反馈和教师的鼓励。
中医药大学的这个实验环境是国内大学第一个公开的教学研究Blog系统,古老的传统医学教育与最新的学习科技结合,一定还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闪光点。
学习物件 互联教育体系的智能积木
作者:毛向辉
录入时间:2004-7-21 11:24:22
探寻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并付诸行动,发展我们自己的学习物件仓库是达到互联教育体系远景的前提。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们有很多种可以自由组合的积木(或者国外流行的LEGO玩具),他们会是多么开心;在这种情景下,你几乎无法预测他们的创造力。这就是自由和多样性所带来的美妙。把这种情景应用到终身学习的远景中,我们自然会想到,如果一个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特征,沿着个人独特的知识组合去实现学习目标,该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情景。
学习物件
直到写这篇文章,学习物件(Learning Objects)的定义依然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中。从理论上讲,学习物件是任何可以被学习的事物。1999年,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earning Teachnology Standards Committee)在LOM规范标准3.0版中这样定义学习物件: “任何数字或非数字的实体,只要能够用于技术支持的学习活动中。”可见,任何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应用的独立信息片断都可以成为潜在的学习物件,如图书的一个章节、一幅地图、一张图片、一个交互程序、一段视频、一个模拟装置等等。正因为如此,一个学习物件可以有任何选择尺度。这些描述性的定义在实践中可能会显得过于粗浅而无意义,因此国际上逐步对作为学习物件所必备的一些条件取得了如下共识: ●独立的微学习单位:学习物件通常是比课程更小的一些学习单位,可以是独立的文本、图片、音视频、动画、模拟程序等等;●自我包含: 每个学习物件都是自我包含的,能够与其它学习物件相独立;●可重复使用: 学习物件最重要的存在价值就是可重用性。一个学习物件可能被用于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或多种教学目的;●能够被聚合: 学习物件能够被汇聚成为一个很大的内容集合,并可以自由选择而创建进一步的学习单位,例如课程;●用元数据标记: 所有的学习物件采用元数据描述其属性,便于管理、传输、交换、检索、查询、聚合等,从而在技术上保证它们更容易被搜索,在学习环境中动态应用。
学习物件的技术特点和应用优势
目前,新一代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理论已成为了学习物件的基础技术。我们可以把学习物件的技术模型理解为“学习内容+元数据”,这种看似简单的结构恰恰赋予了学习内容非常大的意义。这就如同博物馆中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上面标着“月球陨石——阿波罗11号”。一个简单的标签赋予了一块石头更大的意义。当然,学习物件的元数据标签不仅表明了内容的含义,还承载着与其运行环境(一般是电子学习系统LMS)或存储环境(一般是学习物件仓库LOR)的通信机制,或者是在创作环境中被创作者赋予或更改含义。
基于这样的技术基础,学习物件已经成为一项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合作的研究项目。在多个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学习物件逐步具备了比简单的内容资源更多的特性,具体如下: ●可重复使用: 设计或开发的学习内容能够适用于多种学习情境中;●互操作: 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物件仓库系统中交换、传递、聚合和共享;●易管理和操纵: 可以让普通学习者或用户使用学习物件并进行管理;●尺度选择: 学习物件的尺度可以在应用中加以选择;●持久性: 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内容表现与实现技术的无关性,内容表现不会因为技术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另外,学习物件还可以在大的范围内出现更多的新特性。例如,我们可以预计到,很多开放共享的学习物件能够在网络上大范围地进行群体协作开发,逐步提升其质量和数量,成为渐进的高级知识模块。这种开放协作方式,正是我们在后面将要谈到的开放协作开发模型的基础,也是来源于学习物件本身的可重用和共享特性。
在实践应用中,学习物件将给最终用户带来更多的实际好处。例如,在面对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下载一张合适的图片(不要忘记因为学习物件本身的技术特点,这幅图片可以在选择的时候更符合教师的教学目的),增强自己的讲课效果;学习者可以针对自己感到困难的学习目标到学习资源库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在远程教育或在线教育中,医学教师可以选择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现成病例组合到自己的在线课程中,然后学生们可以在不同地方通过网络参与到讨论问题的学习(PBL)活动中;在企业培训情景中,员工可以在学习系统中测试自己的技能和竞争力,并按照系统提供的竞争力学习内容和进度补充自己技能上的不足。
当然,针对以学习物件为基础不断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ISD)本身也要发生变化,因为其早已不适合今天学习的需要。而学习物件的思想正在通过聚合教学者的智慧来改变以往教学设计的局限。
国外学习物件的应用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开展了基于学习物件的应用研究,如加拿大的EduSource、欧洲的UBP、澳大利亚的EdNA、美国的MERLOT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拿大的EduSource(http://www.edusource.ca/)是目前规模最大、正在进行且历时两年的项目。加拿大在数字学习资源建设方面研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标准的应用、学习资源分布共享机制的建立、技术实现路线与软件工具的开发、各种学习的上层环境的应用等等。
其政府单位、学术机构、企业厂商代表等在CAREO、BELLE、POOL项目基础上,创建了跨越整个加拿大国家的互联共享的学习物件仓库网络。
欧洲的UBP(http://www.educanext.org/ubp/)是整个欧洲高等教育共享学习资源的行动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知识的共享、传播、创新;促进高等教育领域内部及其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协作;提升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卓越水平。UBP不但展现了学习物件库开放共享资源内容的远景,而且为基于学习资源对象库的学习服务形式提供了远景。
澳大利亚的EdNA(http://www.edna.edu.au/)于1995年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延续到现在,主要为澳大利亚的教育和培训创建网络学习环境——在线知识网(online knowledge network),提供基于合作、分布共建共享模式的资源服务。
美国的MERLOT(http://www.merlot.org/Home.po/)行动计划于1997年开始,主要针对高等教育领域,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构建网络虚拟学习社群。
从世界范围内以学习物件思想为核心的学习资源项目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很有借鉴价值的共同特征:
●世界范围内都在关注基于学习物件的分布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这是构建21世纪开放学习的基础工程。
●协作共享是进行学习物件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只有协作,才能集中更多人的智慧;只有分享,才可能使学习物件在“量”上形成规模。
●每一个阶段的项目研究要充分借鉴已进行或完成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前期研究成果得到延续和深化。
●广泛进行社会层面的合作,推动整个国家某一领域协调发展,避免重复投资。
●信息具有完整性和开放性。
这些经验对构建以学习物件为核心的互联教育体系远景不无参考意义。
可生存模型
要真正使学习物件发挥效力,实践方法就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因此,许多国家关注学习物件仓库。而建设这样的仓库,必然会涉及到大范围的资源考虑,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合理的可生存模型,必然会使努力无疾而终。
可生存模型的构建是以学习物件为核心、以学习物件仓库为基础畅想美妙的学习远景。我们可从技术和社会两个层面对可生存模型系统思考。从技术层面看,主要考虑生存模型的体系架构和生存模型的维护管理。体系的架构非常重要,不仅涉及到资源的重复投资问题,而且涉及该领域的后继发展。如果我们不能进行科学的规划,与世界发展的落差将会越来越大。规划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学术研究前瞻内容的融入,还要有厂商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形成相互协作的合力,才能从整体上推进可生存模型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学习物件库为便于管理和使用,采用学习物件标注的元数据信息集中与学习物件内容分布存储的模式。在标准技术规范支持下,学习物件仓库能够记录每一个学习者的个性信息,具有电子档案袋的功能。可生存模型中的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我国目前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仍有必要做进一步提升,努力消除相互割裂的远程教育孤岛。建设基于学习物件的更广泛网络教育体系正是我们进一步的战略选择。基于国家的发展阶段和整体目标,可以建立合理的模型促进这个领域的发展。可生存模型正是一种充分发挥草根力量的分布式社会协作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千千万万的学习物件需求者可能是创作者,而网络社区、技术标准和官方组织的集中协调都可以引导这些需求和创作方向,进而让整个社会的学习研究力量都能够进入该体系中。从更大的范畴来看,这是支持开放教育的互联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模型中,各种创造性活动不再是集中的模式,而是基于松散耦合的分布协作。大量的内容消费者本身也可能是内容的创造者,不断更新的工具会让人们参与学习物件的创建或应用工作更加容易,而且还可以在共同的约定下开放共享,大幅度地降低教育的成本。
每个人都能够在创作学习物件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效益。从个人角度来看,人既是消费者,又是创作者。在共同的分享理念下,每个人可以消费的数量总是远远大于他所贡献的数量。抛开“利我”基础,有很多人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这种草根的力量不可忽视。著名的Linux软件以及网络百科全书Wikipedia可以在数年内达到全球影响力,正显示了这种强大的草根协作力量。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可能的很大尺度范围内合作,必然会与一些传统观念发生冲突,尤其在涉及一些小范围利益的时候引起抵触。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因此没必要强求其在短期内改变,完全可以在分布机制的慢慢影响下让这些问题显得不再重要。一旦建立了开放的心态,其优势所带来的更大利益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开放共享的内容都是需要更高层次的社会契约关系来保障的。创作者享有自己的原创权利,这些权利并不因创作者自身愿意共享而发生改变。但我们的社会必须提供对这些权利的明确约定和法律保证,也就是要建立适合于网络时代的法律体系,以有效保证这些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在能够持续发展的学习物件协作发展模式下,学习者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物件带来的优势,而整个教育产业的供应链结构也会更加畅通,对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教育发展必然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走向互联教育体系
学习物件的思想和技术准备都不再是构想,它已经开始融入到全球教育的实践领域中。我们一直在畅想一种个性化的、开放的、终身性的学习性社会,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体系也能够成为畅通无阻的学习空间,从而消除其中的人为障碍和资源瓶颈。学习物件的思想很好地呼应了我们的教育理想,成为了这些畅想的一个重要基石。在此基础上,学习目标以及每个学习者如何达到目标的学习活动都将得到更加自主化的延伸。学习物件既包含了使能性的技术,也支持了未来互联教育体系中的各种创新可能,展现了有无穷组合的远景。
围绕学习物件的研究实践会在互联教育体系的整体思路下深入下去,除了理论、技术和富有激情的远景,还要有扎扎实实的实践,一切才刚刚开始。
特别感谢北京校际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庄秀丽博士对本文的帮助!
国际学习技术标准
国际上很多组织和机构长期进行学习技术标准的研究探索和推广工作。1993年,美国航空工业计算机辅助训练委员会AICC提出了CMI(Computer Management Instruction)标准,用于解决学习课件内容与不同学习管理系统LMS的互操作问题,其后又于1998年将此规范升级成为适用于基于Web教学的CMI标准。1996年启动的教学管理系统IMS研究项目,后来发展成为“IMS全球性学习联盟”,专门从事学习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IMS很多的研究成果都成为IEEE LTSCP1484规范标准制定的基础。
1997年美国国防部发起了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行动,注重对学习内容的可重用、互操作、易用度的研究。在已有各种标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AICC的CMI标准、IMS内容包装规范以及IEEE LTSC LOM学习对象元数据等标准规范,提出了共享学习内容参考模型SCORM(Sharable Course Object Reference Model)。该参考模型定义了可共享学习单位Asset和SCO以及SCA(SCORM v1.3中新增),可以说这些学习单位是学习物件思想在实际中应用的初步尝试。
目前,SCORM可共享学习内容参考模型已经发展成为很多课程开发工具商、课程内容设计商以及学习管理系统平台商所广泛遵循采用的行业标准。有三十多年历史、长期从事标准化学习课程设计开发的NETg公司和专门进行学习平台开发的服务商Click2Learn,在其产品中采用了SCORM;这样就使得由不同厂商开发的学习内容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管理平台中运行。国际上还有很多企业厂商,不但积极采用最新的学习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组织配合,提供标准应用的各种反馈结果,还积极从教育的角度探索学习物件思想实现的机理,如Cisco公司,其内容设计开发白皮书《Reusable Learning Object Strategy》就定义了不同组合尺度的学习物件RIO(Resuable Information Object)与RLO(Resuable Learning Object),为探索学习物件思想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案例。
学习技术标准体系IEEE LTSC P1484,是目前很多国家参考的能够本土化的一个通用学习技术标准体系。它包括了体系架构与参考模型、与学习者相关的标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标准、与元数据相关的标准、与学习管理相关的标准等几大部分。其中关于学习内容元数据的LOM标准已在多个国家实现本土化,如加拿大的CanCore、英国的UKCMF、中国的CELTSC-3等,这些进展为学习物件自身的发展应用以及探索推广提供了可行的基础。
只有在全球范围关于学习物件技术标准的基本约束条件逐步清晰继而进入应用之后,学习物件的思想才可能真正应用到学习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在一定规则约束下才能够形成有价值的组合,否则可能出现大量孤立的学习物件,不能与其它部分有机结合。而技术标准的出现和开发者的认同,则更会加速学习物件的传播和应用以及规模效应的形成。
要传承,还要创新——变革时代的“大教育观”
作者:毛向辉
在教育中,始终有着两个相互依存却又相互矛盾的功能: 传承和创新。传承是让人们世代继承先辈们已经了解的知识;而创新则是让学习者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传承和创新相互对立却又互为补充,并在对立中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内容,即教和学的过程。我们渴望创新,但希望从我们已知和理解的基础中创新;我们也需要传承,但是如果只凭借经验,我们将无法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应对现代生活的多元化问题。
未来十年或到二十年,围绕这对矛盾演进所带来的教育问题将逐步凸现出来,甚至有些问题在今天已经到了必须严肃对待的地步。我们并不需要简单地决定究竟是创新高于传承,还是传承高于创新,而是要综合考虑与教育相关的各种大环境因素,不仅更好地传承,还要更好地创新。
未来教育体系: 多维度、多思考
过去两个世纪,人类创造的以学校为特征的教育体系已经为文明的传承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而教育本身也汲取了工业时代的管理精粹,成功地从为少数人服务转变到为大众服务,形成了一种以压缩的课本为内容载体、以固定教室为环境和以教师为传播途径的人才“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与工业时代的发展齐头并进,形成了全球每年约2万亿美元的传统教育产业规模。
在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大量的新事物、新问题、新要求开始冲击传统的教育体系,使之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目前,教育已处于一个多维度决定的空间中(见图1),这些维度包括新的经济特征、社会大趋势、教育自身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每个维度的变化都会影响教育发展的整体特征。因此,超越传统的教育体系的边界,用“大教育观”去思考和解决教育中发生和尚未发生的问题,用“大教育观”研究每个维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帮助我们发现走出思维误区的新方法,开辟未来教育的新天地。
维度一: 社会多样性和复杂性
当前,无论基础知识还是应用知识,每天都在从宏观至宇宙、微观到纳米的各个尺度上不断地增长变化。信息技术的个人化和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个人创造和共享知识的能力和机会,更加提升了知识涌现的速度。速度,往往是个人、组织和国家竞争的最重要因素。多样性已经客观存在,个体差异则愈显突出,草根文化的特征开始出现。
传统教育体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的冲击。当教育主管部门维系传统学校体制的同时,还要从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层面考虑如何制定学校的资金预算、平衡招生比例、框定教育内容、设立评估标准、关心就业问题等。与教育相关的问题也千奇百怪地涌现出来,包括学生心理、就业、性教育、校园暴力、平等教育机会、教师权威、应试-素质教育的矛盾、民办教育的公平竞争等。随着多样性的自由度不断跃升,当前的教育体系难免捉襟见肘。
“大教育观”承认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帮助我们分析并重构了教育管理模式,让管理者用更加系统的方法去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多样性社会。
维度二: 离散教育形式到个性化终身学习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国家、组织、个人都要围绕知识进行竞争。我们仅仅在某个阶段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管理知识和应用知识。因此,“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至今,我们的教育体系仍由一个个离散分割的阶段组成,人们从一种教育机构被挑选到另一种教育机构,在成年时期结束学校教育。幸运的人经历比较完整的阶段,而更多的人不得不被排斥在这种框架的外面。尽管在知识更新频率急速提高的今天,这种人为阶段分割和排斥分类的方法并不能等同于个人的最终社会价值,但终身学习的观念还难以在短期内带来教育上更大的变革。
若要真正消除教育阶段划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必须把终身阶段的各种学习纳入到教育体系的版图中,而不是任凭其它学习形式游离在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但不应该否定学校的教育形式,相反更应当加强学校阶段的学习能力与真实世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果教育体系扩展到终身阶段,则会让人们在基础教育(K-12)阶段掌握知识的乐趣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在高等教育阶段把知识变为创造和研究的资源;通过在职培训获取判断决策与群体协作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而无所不在的继续学习则成为丰富人生阅历和体验的自由阶段。
终身学习的要求告诉我们一个“大教育观”的基本原则—— 人人都是学习者。在“大教育观”思维中,教育不仅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还创造了合理的机制,让每个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维度三: 教育科学发展引发教育观念大转变
20世纪的教育学进展,很大程度来自于人们对自身大脑的重新认识以及在认知科学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一系列大脑研究的新进展中,可塑性和阶段性两个概念将对教育基础理论产生重要影响。近年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并不会象其他器官一样会停止生长,而是与人们的生命活动一样持续发展和变化,因而具有可塑性(Plasticity);另外,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发育过程有不同的敏感阶段,即阶段性(Periodicity,也称为“机会阶段”)。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刺激有特殊的敏感度,这对学习不同类别事物的时机选择很有参考价值。可塑性和阶段性很明显地从生理上支持了人类终身学习活动,不同生理阶段的学习特征也会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今后任何人说,“我这个年纪,不能学习....”,都不能成为站得住脚的借口了。
除此之外,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对教育学思想一直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建构主义已经逐渐代替行为主义,在一些教育观念上发挥着指导作用。例如表1。
在“大教育观”的引导下,神经学家、教育学专家和认知心理学专家的协作,将会极大地丰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
维度四: 信息技术发挥能动性
电灯的发明给人们延长了学习时间,眼镜的发明让人们轻松学习,而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则提升了人们创建知识和分享知识的能力。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 “大教育观”中的一些设想,E-Learning、知识管理已经在工作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采纳。与此同时,一种更有利于共享的开放版权概念也正在得到众多教育杨柳的拥护和支持,让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最新鲜的知识,而下一代互联网---语义网的发展更为人们带来了一个知识网络的新视界,其于XML、RDF和Ontology的现方法更适合在网络上创造、传播和分享知识。
过去一段时间,用信息技术"包装"教育的现象很多,包括很多远程教育机构,不但达到学习目的,还制造了浪费,导致人们挫折感出现并对技术发生误解。因此,我们应避免通过信息技术模仿、复制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从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礼口包装"误区中走出来,真正让信息技术"交叉纺织"到教育的整体设计中,让学习者能够浸润于信息技术中而忽略"技术"的障碍,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掌握信息管理技能的现代人,可以更加容易地驾驭多样和复杂的信息。而教育体系的管理者本身是否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不仅关系到能否提高管理效率,更关系到一个体系的持续发展能力。
值得注意的,学习 仍然是一种社会活动,正确的途径可以是适量的高科技和高接触的组合。当然,有信息技术的支持,高接触意味着学习者可能是在真实环境中,在线或者两者兼备。
大教育观:拓展教育思维 推动教育改革
"大教育观"的思想将教育思维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但仍需以当今的教育体系为基础才具有实践性。实践中,教育管理部门的参与是必要的,这种参与随"大社会---小政府"趋势逐步减弱,而"无为则是有为"的市场经济哲学也许让教育管理部门在轻的管理中获得成就感。
"大教育观"要求全面系统地考虑教育问题。教育中一些改革的失败或无果更多归因于没有系统考虑周围环境、相关联的系统以及配套的资源等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说明了此观点,"夏天,如果把房间里的冰箱门打开,其门口附近会降低一些温度,但整个房间的温度不但没有降低,反倒升高了。"用同样的系统观点看待至少一个国家的教育休所应当采纳的系统原则是很重要的。
"大教育观"的多维窨需均衡考虑,如果某个维度方向上有所欠缺,则会影响到整个教育丰满程度,如果哪此方面不足,则需尽快补充和调整,保证整个平衡。补充的过程不是靠一两场运动可以达到的,须从目的。目标和实际行动的计划做起,保证达到实际效果。
"大教育观"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将带来更多创新思维,并能采取实际行动。"人们并非要决定是创新压过传承,还是传承压过创新,而是要更地传承,还是更好的创新。"
更多阅读
中国房价全面失控2014房价上涨还是崩盘? 房价面临全面失控
中国房价全面失控 2014房价上涨还是崩盘?观点一:2014房价上涨的18个铁证近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公布的报告指出,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全面反弹,住房供求已经失衡,房价面临全面失控!的确,中国房价一直在涨是个事实,多次调控都适得其反
读毛向辉的学习的三大法则
《学习的构建法则》建构首先源自于建筑。在一座宏伟大厦的建筑的全过程中,设计阶段只是定义了功能、规模和外观,但在实际的建筑过程却可能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有一些关乎成败的困难。所以关键就是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资
毛向辉 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
毛向辉先生在TEDxShanghai的演讲主题为《分享主义哲学》,这次我们发表的文章并非该演讲的全文演讲稿。 《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原文由毛向辉以英文撰写,收录于JoiIto以CC授权方式出版的个人摄影集《自由灵魂》(Freesouls)。
谢逸枫:2015年北京房价上涨10%限购微调
谢逸枫:2015年北京房价上涨10%限购微调回顾2014年北京楼市,可谓逐步降温、先冷后暖。2015年1月5日,北京市住建委网签统计发布数据称,刚刚过去的2014年,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网签约9.90万套,同比下调16.8%;全年二手房住宅网签约10.51万套,同比201
中国楼市还能撑的住吗 三四线城市楼市还能火多久
《浙商》记者 俞越要不要进军三四线城市?一方面,部分三四线城市区别于一二线楼市特别火爆;另一方面,限购令延展至三四线城市的预期正在加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近日,国土部向各省国土部门下发了《关于严格落实异常交易地块上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