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战国七雄》李山主讲 笔记下 李山讲战国七雄

敬告:本人发布的文字为自己听百家的笔记,未必全面准确,而且谢绝全文转发用于商业用途,由此引发的侵权行为转发者自己负责!

战国七雄(十四)苏秦倾齐·2012年813

(齐国的灭国,可以说是战国历史上的一个极端案例。齐国的灭国,可以说是战国历史上的一个极端案例。齐是一个老牌诸侯国家,进入战国,政权易姓,经过齐威王之治,再度成为东方经济富庶、人口众多、文化先进的泱泱大国,是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然而齐威王打造的强盛国家,最终却败坏在一个叫苏秦的说客手中。那么这到底怎么回事?苏秦到底做了什么呢?为什么会导致齐国的衰败呢?)苏秦的真假,假的是《战国策》的《秦策》中的故事,写苏秦用连横来游说秦惠公。可是,秦惠公刚杀过商鞅,结果,苏秦的主张,他不感兴趣,苏秦在秦耗了许多年。苏秦回家了,绑腿也断了,自己担着书囊,状有愧色。这时,妻子在织布机上,根本不下来理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说话。这个细节,描写的一大帮人,都是势利眼。苏秦说喟叹,这都是我的过错呀。然后乃夜发书,发奋要再来。结果拿出来《太公阴符经》研究揣摩,研究揣摩之术,晚上人家睡觉了,他打瞌睡,他用锥子扎自己。不能取富贵,还有脸睡觉?锥刺股,写的就是他。这是他的励志,也看得出可怕的一面。结果,几年后,心得变了。于是再次出山,游说东方六国,挂了六国相印,一次从燕去楚国,转道回了老家,洛阳。他平是平民出身,这次回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嫂子匍匐前进见小叔子。苏秦问嫂子,你为什么前倨后恭?嫂子说,是因为小叔子有权有钱呀。这是实话。苏秦感叹,“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这深全小说家的笔法。这是小说家手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史书也讲,苏秦有嫂子,就有哥哥,兄弟几个都是策士。苏代与苏厉也出现过。其实要考证。

(在小说家的笔下,苏秦被刻画成一个成功人士,身挂六国相印,轻松游走于列国之间。但是这时假苏秦,事实上,历史上的苏秦刚出道时,也屡屡碰壁,在他不得志的时候,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于是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在苏秦与燕昭王的谋划中,齐国就被他们盯上了,那么,苏秦到底做了什么呢?)苏秦到燕国后,猜透了燕昭王的心思,就是要报仇。苏秦就是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苏秦说了道理,乌获这样的猛士老了也得被人搀着。这是燕国报仇的基本策略,让强齐变成七老八十的乌获。这是他定的计策,要把齐导向深渊。这就引出他去齐国做卧底。他对这些局势非常了解。苏秦写给燕昭王的信是:“臣循用于齐,大可以使齐毋谋燕……”我这次被派去齐,大我们可以使齐国不会老算计我们,其次要完成把齐与赵关系弄糟,以便大事。这信次才是要害,要让齐去伐宋。占了宋,天下诸侯就不干了,齐就陷入众矢之的的境地。这早有成算。于是,苏秦来到了齐国,为齐国服务。这并不顺,第一次在前300年左右,齐闵王在位,燕王进攻齐国,失败,苏秦没办法回到燕国。燕王又派苏秦去齐国。苏秦叮嘱燕王要耐得住。苏秦出发前,讲一个故事,希望燕王信任自己。这次燕国对齐送了许多东西。这时,齐国内政也发生了些变化。田文执政。跟秦比较坚定。第二次苏秦来时,田文被赶跑了,主导外交的是齐闵王自己。他想与赵发展关系。赵国这时赵武灵王改革见效了。齐闵王有一套阴谋。

(苏秦与燕昭王密谋,就是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但是在苏秦第一次出使齐国的过程中,以失败告终,那么第二次出使齐国,他们的阴谋会实现吗?)苏秦第二次入齐,秦国是秦昭王在位,秦国在秦惠王时期时就称王了。随后,秦昭王觉得当王不得劲儿,想称帝。让齐也同时称帝。拉着齐国走。这事,正好苏秦来到齐国。正发生这事。齐闵王问苏秦态度。苏秦说,称帝是被动的。要称了帝,王的心思就难以实现了。怎么办?缓点。让他自己先称。等等,看天下不反他,再称。苏秦还讲,你称帝,天下真正尊重的是秦还是齐?如果是秦,不如不称帝,免得让天下人憎恨。这没让他称帝。齐闵王知道齐与秦的关系,秦的强大,自己次要。他有自己的意图。这样,结果得罪了秦。秦与齐的关系不好了。苏秦就联合赵国,李兑。赵国跟齐国在阿举行会盟。燕昭王就有点疑惑了。现在苏秦竟然出面联合了赵与齐。苏秦就写信给燕昭王。第一次伐宋就这样爆发了。抢夺了一些土地,诸侯都警觉了。齐一看不好,就收兵了。秦国不高兴了,就开始施加压力,要撤李兑的职务。李兑就要联合五国同盟。就是三晋燕齐。燕昭王同意了。齐闵王更同意。共同对付秦国,齐觉得正好可以伐宋了。这时苏秦做了不少工作。结果齐二次伐宋。当五国联盟准备与秦战争时,发现齐要伐宋,立即转而伐齐。这时秦不是大家的敌人了,秦派了将军帮着去伐齐了。

(为了促使齐国伐宋,苏秦不停地奔走于燕、齐、秦、赵等国之间,甚至苏秦还想出办法,说服其他五国合纵攻秦,免得耽误齐王的伐宋大业。根据史书的记载,为了使齐国更好地攻打宋国,苏秦还说服燕昭王派兵支持齐闵王伐宋。但是,齐国伐宋还是没有成功,那么苏秦还会想出什么招数来呢?)齐闵王与苏秦都不死心。苏秦就想了招数。来到赵国,找到李兑,说您执政多年,上了岁数,要考虑后果了。现在齐打宋,还有用意,让出一块让您养老。这是苏秦的招数。结果从李兑这儿做工作,李兑服了。齐闵王再次打宋,这次得了手。宋国的情况是,李兑变了节,宋的政治也实在不像话。宋康王觉得自己搞得不错,前286年宋国,麻雀窝中飞出鹰,有人说是好事,意味着小国要称霸。结果宋康王更觉得是霸主,开始改革,射天打地。然后还让万民喊万岁。结果齐国一看到这些,伐宋,宋康王居然杀了探子。齐国打到宋国,灭了宋。当齐国做这些时,五国同盟起来了,秦派了军队,楚也派了军队,打着帮齐国的句号,尤其是燕,派了乐毅,兵分几路进入齐国。几天打下了齐,只一两处没打下来,齐国沦陷了。齐闵王跑到卫国,还摆谱,再跑到自己国内,一个强盛的国家二十几内从鼎盛灭掉了。

战国七雄(十五)田单复国·2012年814

(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报齐国的杀父之仇,一心想报复齐国,于是招贤养士,苏秦就是其中的一位,被燕昭王做为卧底派往齐国。在出使齐国中,苏秦和燕昭王阴谋得逞,把齐国引向了一个众矢之的的位置上。出现了五国同时打击齐国的这个局面。齐国一时之间亡国了。那么在燕昭王谋划齐国的过程中,和苏秦并行的还有一条明线,那就是大将乐毅,如果没有乐毅的攻城略地,齐国的灭亡没有那么迅速,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年燕王招到苏秦,完成了任务。齐闵王杀了苏秦。乐毅撤军。燕国就是要报仇,乐毅循齐,有政治眼光,军纪非常好。但是,当打到临淄时,侵略的本性出来了。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劳军。这时,乐毅的做法与齐宣王没两样。性质就变了。可是有两处没拿下一是莒一是即墨。这两处守得坚固没拿下来。乐毅想收拾这儿。燕昭王这时却死了。古代讲君主要长生久视,燕昭王这样的王,支持是乐毅做事的前提,他一死,麻烦就来了。惠王上台,做太子时与乐毅关系不好。到惠王一上台,齐国人就知道了这个消息。齐国用反间计,给惠王消息,这么几年了,乐毅把齐的州郡攻下,只剩下两处,是有原因的,他想长期待着,想称王。齐国人倒欢迎他长期住下来。惠王本来有看法,一听,二话不说,派骑劫临时换将,把乐毅兵权夺了。乐毅一看不好,走了,到了赵国。赵国欢迎,封赏,为望诸君。本来,乐毅就没有作为了。不过,出走前,留下一篇文章。使得他这人在战国时期作为武将显出了一种儒雅气息。过去常选这篇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跟乐毅的文章像。这时,燕惠王意识到骑劫不行,写信给乐毅。乐毅回信,说了当年的定计。感叹。乐毅留下的话,君子交恶不出恶声。这封信,使乐毅在历史上增色不少。

(乐毅可以说是燕昭王安排得重要的一枚棋子,在他的带领下,燕国军队攻克齐国72座城,直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燕昭王死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国人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那么从齐国角度来说,莒和即墨这两座城为什么如此坚硬?这两座城里的人们做了什么呢?)事情往后发展,乐毅一撤,形势急转直下。后来人们也研究,如果不换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变成了侵略。燕国出这事,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了。但是,事情没这样发展,燕国军队溃败了。阻力来自齐国的爱国热情与齐国的奇特的人。齐国的这种国民表现,乐毅知道齐国有贤人王(虫蜀)。下了命令,要加以保护。乐毅还亲自找到他,希望合作。他说,忠臣不侍二主。断然拒绝了乐毅。上吊自杀了。同时,历史上记载,一个十几岁小孩王孙贾(齐闵王被楚来的将军淖齿杀了)的母亲说,现在的王出去了不回,做家人的就不去想吗?用这样的话来激励王孙贾。王孙贾就在闹市上喊,跟我去找淖齿杀掉。这事淖齿没有想到。这时,齐国式的英雄田单出现了。田单是宗室,与齐宣王他们一姓,有才干。市掾的小官。古代商业活动最卑贱。他做的就是这种管理的小官。乱世时,他的才干就显示出来了。他跑到安平,又要逃跑到即墨去。坐大车走,田单告诫把车上的长尖锯掉,田单往外撤时,比别的轻便,撤掉了。这个小族群就保存了下来,到了即墨。当时守城的大夫后来也死了,人们推举田单来做。田单上台了。

上了台后,组织民众做战备工作,还有奇特的事,吃饭时,总要在庭院中祭祖,洒食品,引得鸟落下来。大家不明白怎么回事。田单对公众说,每天有神来教诲我。我们要找,神隐藏在城市中。找一个替身来敬贡,借他的嘴来发布神谕。田单匿智,借助这些来发布消息。比如假托神意,要是割掉城外的百姓的鼻子,我们准怕他们进攻。最怕燕国部队驻扎在城外的祖坟里。燕国人一听,骑劫真这样做,果然,燕国部队开到齐祖坟去,惹恼了齐国百姓。整个齐国人心聚集起来了。田单发现这些,与战士们一起身先士卒,把妻妾编进军队里。百姓拥护他。田单约好某天要投降,燕国一看,准备受降了。

(为了使齐人痛恨燕军,并抱定必死的决心,田单想出各种办法,激起即墨军民。根据史书记载,为了松懈燕军的戒心,他还故意派老弱妇孺上城防守,并收集即墨城中的金银珠宝,派人送给燕军,表示即将献城投降。那么这在一切的背后,田单的受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受降如受敌,整个军事戒备就像是对面打来。燕国人要受降,田单用火牛阵。牛身上划上颜色,扎上彩还,牛角上绑上刀,日期到了,田单让兵站在牛后面,敲盆,点燃尾巴,冲入燕军中,把燕军冲得七零八落。部队溃散。田单马上把国土推回到燕的地界。田单在君主已死时用民心,用自己的智术,把燕国的部队轰了出去。齐闵王的儿子法章找到了。立了起来,就是齐襄王。不久,儿子成了齐王建。没有谥号,因为他是最后一朝。四十多年没大事。是秦国没腾出手来治他。齐国从齐威王到齐宣王发达的国家,到了齐闵王错误的路线下轰然倒下,历史不再给他机会。秦统一天下有自己的原因还有东方强国没走好路的原因。

战国七雄(十六)胡服骑射·2012年815

(战国时期,赵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此人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在位期间,他立足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与此同时,在他执政后期,他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优柔寡断,感情用事,致使自己饿死沙丘。一代雄主就这样草草收场,给后人留下无限感慨。)齐国由盛转衰时,赵武灵王也在改革,这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中的灵字是谥号,“灵”指什么呢?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事曰灵;死见鬼能曰灵;不勤成名曰灵。赵武灵王合乎前三种情况。死后赵国强大,导致了一场混乱,但是赵国没有因此受伤,也靠鬼神,借着一些鬼神来说事,好做梦等。这是他的特点。所以得到了“灵”的谥号。他即位时年岁小,父亲称王了,当时他年纪小,肥义来辅佐他,设博文师司过若干年。帝王教育下的工夫不错。过了一段,能亲自听政了,效果不错,尊敬老人,加俸禄。是好帝王的苗子。做王正处在大的历史是战国中期的早段。正赶上合纵连横时,尤其是五国攻秦,这是他即位十几年时的事。五国相王,小圈子互相称王,抵制秦。五国攻秦在赵武灵王在位八年时,秦国是秦惠王,有一种理念,连鸡不能跳上过夜的横木。虽然表面五国相王,但是什么事也做不成。这点赵武灵王也看得清。赵武灵王说称王得有实力,不要在国内叫我王,叫君就行了。这是早年的灵,聪明。果然五国攻秦最后只韩赵魏出兵,只有韩与赵实在地打。结果败了。秦反攻,打了修鱼之战。把韩赵打得惨败。这是他早年感受的情形。没有实力不行。后来胡服骑射与此有关。所以这之后,他发奋图强。怎么办?要改革,在内政上有所作为。同时,要想使赵国在七雄中占上风,先得消灭心腹之患。那就是中山国。

(中山国原为白狄族,是属于当时的一个边地人群,在今天河北石家庄以北到保定以南。赵武灵王即位前,赵国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的小国,诸如中山国的侵扰。中山国正好处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赵国是一个北为游牧文明、南为农耕文明的国家,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分裂趋势,因此,中山国成了赵国的心腹大患。)赵武灵王的志向一直都在。灭中山国,这里边得影响到一个决策。就是逆势而动。赵国原来的都城在今天的太原。之后,迁到了邯郸。魏国也迁都了,到了大梁。大家都向平原发展。赵武灵王想强国,就不一样。他认为在平原上争天下,就得向西北看,这是赵的西北部。地理上,赵国以北以西的地区当时是边地人群,戎狄。这些人的特点是战争性。历史上西周周穆王巡游天下,到新疆一带。花几年时间玩。实际上想汲取草原力量。这儿有战马有皮革,这与赵武灵王的眼光差不多。战争资源得从西北来。这时北境,是楼烦与林胡。这是马上的民族,不是很落后。这在赵武灵王经过战乱败后的一个计划。眼光独特。到了十九年,春天,赵国宫廷中,赵武灵王会集群臣开了五天会,北略中山。他知道没把握,但是,以此为号令,主要是带着人向西北走,这是目的,与胡服骑射有关。登上黄华山,对楼缓把心中盘算的东西和盘托出了。赵武灵王说,我们的祖先经营一大片土地,是因为得了胡狄之力。我现在要不牺牲民力的情况下,遵循他们的做法用胡狄之力,可以不干扰民众,使国家强盛。“吾欲胡服”。胡服是什么?王国维写过《胡服考》。与胡服相对的是中原服装,基本是坐在车上打仗穿的上是衣下是裳。中间是深衣,像桶裙,战车上方便。可是,骑马就不行了。胡服就是骑马可以穿的。上是戴惠文冠,大体是一种帽子,插上野鸡毛,象征勇敢善战。秦统一赵国后,没有废弃它,传了下来。衣服上是袭,紧身袄,下是裤子,有人说是套裤。大致是上衣紧身,下身裤子,好骑马。袖子也紧了。这大体是胡服。赵武灵王论改革的角度只局限于作战。

(赵武灵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清楚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那么在赵武灵王的战略里,他将如何解决中山国这一心腹大患呢?可以说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赵国也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有学者甚至认为,如果秦国不统一六国,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就是赵国,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后来的历史发展,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并没有延续下去。)为什么老往北走,是联络当地的楼烦与林胡,因为他们有马匹。他只要几年就能建造起来。不用太久。这样的话,赵武灵王改革不久,开始对中山国发起持续战争,效果快。到秦楚齐国送信,讲自己为什么要打。这时,我们看列国历史,赵武灵王抓住了机会。秦昭王当时没权,在魏冉手中在太后手中。这是太后党,秦内政不行。齐盯着宋,还主动与赵交好。燕国盯着齐报仇。所以这时打中山国没事。到了二十一年,攻中山国,胡服骑射一年多了,兵分两路,北有胡人的军队,赵武灵王带着三军从邯郸出发,两下合击,取得重大成果。中山国一看,献了四邑,一共拿到十一个。二十三年二十六年再打。这时中山国不是对手了。赵国打过中山国后,势力发展到云中与九原。赵武灵王要占领草原。期间迁大量的吏民去这儿。如火如荼呀。赵武灵王有时也奇特,有人说他缺乏帝王之略,到了二十七年,交权力给公子何,自己称主父。想自己把中原的权力交给儿子,自己专心于西北。中山不成问题了。交权力于儿子,就是要着力经营西北。他的大计划才露出一点苗头,他盯的是秦国。“北略胡地,欲从云中九原直袭秦国”,这显示出他的战略眼光。秦有重兵防守,他主要想从这些地方出奇兵扑向秦国。这是大战略。

但是,赵武灵王的念头也妨害了他。这里有他的性格缺陷,因为他传位于何,是因为他太喜欢何的妈。说早年做梦,梦见走在泽中,见一美女。后来反复说这梦。这美女姓盈。说当年赵简子也做过梦。结果娶了,有个叫吴广的女儿改改姓氏嫁给了赵武灵王。生了公子何。其实他有正妻有太子。可是家里的事,英雄处理不好了。结果传位给了公子何,太子章不愿意了。家里要出事了。到了赵惠文王,就是何,四年时,群臣大会。主父赵武灵王看,太子章也来了。他是原太子。一副受委屈的样子。看得赵武灵王内心七上八下。妇人之仁来了。更糊涂了,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平分。这信念头也在做怪了。

太子章在田不礼指导下蓄谋造反,就出现沙丘饿死主父的事。主父跟赵惠文王去沙丘居住。章把宫廷围了,要谋反。赵惠文王的大臣李兑与公子成带兵来了,把原太子章与田不礼收拾了。之后,章跑,钻进了主父的宫。结果围了赵惠文王与主父的宫。结果主父被饿死了。应该是李兑等级请出来,结果围了三个月,实际上李兑与公子成知道,主父会饿死,却是开弓没回头箭,结果围了三个月,主父赵武灵王掏家雀吃。饿死后,赵惠文王年小,也没奈何。一代君主,就这样黯然离场。

战国七雄(十七)将相和·2012年816

(战国时期,在赵国的历史上,赵武灵王的死确实让人惋惜,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他的局限性,那么在赵武灵王之后,他的儿子赵惠文王又怎么样呢?历史的发展是,在赵国的历史上,虽然没有再出现像赵武灵王那样的君主,但是却出现了一批奇特的人物,如蔺相如、廉颇等等,他们都青史留名。那么在他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呢?)史记记二人时,没记太多战争。先说廉颇战功赫赫。廉颇建立了许多功勋。蔺相如是草根,赵惠文王时,得到和氏璧。天下都知道。一到赵国,麻烦也来了。秦国人知道了,秦昭王听说这事,得看看,去信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古代最贵的是玉器。赵国就有难题,给不给。如果给,不给城,怎么办?不给,来兵打,怎么办?这时宦者令缪贤说,我家有舍人蔺相如可能有办法。赵惠文王问怎么知道他有办法。缪贤就实话实说,当年得罪了大王,想跑到燕。结果蔺相如问我,为什么要跑到燕国。我告诉他去访燕国时,燕王悄悄握着我的手,我就想去。蔺相如说,当时是跟着王去,你是宠臣,想结好,是看中的赵国。现在是得罪了赵国,再去,肯定会抓起来送回来。蔺相如说,老实地背着斧子,交给王。这样是正道。后来,我的确认错了,王也原谅了我。我由此看出了他的办法。于是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说,如果不给玉,错在我们了。如果交了璧,理亏在他。所以得给他。可是不给城市怎么办?送东西也没人去。蔺相如说,我去,保证完璧归赵。赵惠王一听,宁可让秦国去背理亏的恶名。于是蔺相如来到了秦国。

(史书关于蔺相如的身世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出身草根,是当时宦官的家臣,后被推荐给赵惠文王。面对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政治交锋,蔺相如将如何完成完璧归赵这个任务呢?)秦国在章台接见蔺相如。章台在渭水以南,这是离宫。列国交往,跑到离宫接见,是不礼貌的。蔺相如来了,就把和氏璧,秦昭王看完,身边的美人们也要看。这些人看完,传身边人看,都高呼万岁。蔺相如一看,就是没人说城的事。蔺相如一看,再不理论,麻烦了。他忙说,都说这玉好,可是有瑕疵,秦昭王一听,问哪里有。蔺相如说我指你看,交回给了他。蔺相如“却立”,“发上冲冠”,靠着柱子。恼了。要血性相对。拿出必死之心,然后说,你提出十五座城来换璧,我们大臣们都说,不能给。我主张送的。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现在你们拿着,不给城市,今天这事,如果说的不错,玉就可以碎掉。秦昭王赶紧做假相,找来史官,找哪些城市给赵国。贪心呀。这时,蔺相如攥住了秦昭王的命根子。蔺相如盘算好了。秦昭王只好做戏。蔺相如知道这是假的。接着说,我们王斋戒了五天,要换你们的城市,你们也得郑重吧。总得搞个仪式,得设九宾于廷,才能送上。秦昭王答应,等五天。蔺相如回去,找下人,抄近路送回去了。五天后,蔺相如来了,秦昭王准备仪式了。这时,蔺相如说了,据我的了解,你们君主没有一个说了算数的。你们哪个国王说到做得到?今天也是如此。你在蒙我,我不相信。现在我已经派人送回了,现在在赵国。作为大国。还想要,派使臣去,依秦之强,一定能要回,如果用武也能做到。但是,我奉命来,如果诚心给城,我奉上璧玉,如果不诚,完璧归赵。现在我完成了使命,我欺骗了君主,你看着惩罚吧。他的表现在内心中让秦昭王慑服了。秦昭王放了他。接见了一下蔺相如,放了他。回来后,蔺相如成了英雄。蔺相如做了大夫。可以参与国政了。

(完璧归赵可以说是蔺相如在《史记》中最精彩的一次亮相,因为完璧归赵,让后人知道了蔺相如。而在战国时期,强于其他各国的秦国一心想谋划赵国,于是又一次挑衅赵国。这就是著名的渑池会。那么在这一次外交中,蔺相如又表现了怎么的才智呢?)秦昭王来信要会盟,当时赵惠文王害怕。因为楚怀王跟秦国人在蓝田盟会时被扣了,遭到要挟。跑往赵国,赵国不敢接,回去途中死了。渑池会也让赵国心中打鼓。最后蔺相如与廉颇定计,不去就铁定败,得去。去也要做好后手。于是在渑池相会。临走时,要离开国了,廉颇说,我算计你的行程,来回三十天,不到,我们另立新王。这是廉颇与蔺相如定的计。这是给秦国看,这告诉我们赵惠文王人不错。大臣才敢这样的计。这样的事在春秋时也出现过。宋襄公时也出现过。这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接着,定了计,出了兵。廉颇的部队在边境上驻扎。来见到秦昭王,谈话过程中,秦的霸道就出来了。跟赵惠文王说,听说你们音乐不错,能不能给我弹一曲。赵惠文王真弹了。还招来御史,记录下来。蔺相如,马上找来大瓦盆,也说听说你擅秦声,请你来敲这个盆。秦王当然不干,蔺相如说,五步之内,臣的脖子上的血溅到你身上。这时是两条生命的比拼。左右看到蔺相如的眼,都向后退。这是蔺相如的独特处。秦昭王得,还真敲几下。蔺相如也招来记下这事。针锋相对。秦还真没敢加害赵,因为秦王再次被慑服了。这事回来后,赵王开心,封了蔺相如为执政。位置在廉颇之上了。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获得了赵惠文王的欣赏,由一个草根而成为赵国上卿,当时廉颇的职位也是上卿,但是古人以右为上,因此蔺相如盖过了廉颇。而廉颇获得此位,也是经过多年的征战立功才得到的。因此,这让廉颇很是不爽。那么面对这些,蔺相如的处理让后人广为传颂。)廉颇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大,蔺相如不过是口舌之劳。蔺相如出身低,廉颇是立过战功的。他说,我必辱之。廉颇这时露出敌处了。蔺相如知道了,不上朝了。躲避这事。结果一天一出门,碰上了廉颇。结果蔺相如回车了。今天邯郸有回车巷。蔺相如能忍这事,奇怪。当着秦王面如此凶猛,可是对廉颇却这样。手下人都不理解了。都说,向着你的大义来,不能吃这样的亏呀。这样做,我们离开你。蔺相如说,廉颇跟秦昭王比,是强是弱?当然不如秦昭王。廉颇不过是将军。当年两次交道,都不怕秦昭王。可是,赵国安全,秦国不敢动,因为我们两个在。如果我们不和,不是个人荣辱了,是赵的安危了。我忍不是因为怕,是因为大局在。蔺相如的人格在这儿完美了。有政治家的风范。后来人说这是两位烈士。有感人的大丈夫大英雄,都是豪杰。我们也不要一味相信。明代有人提出,是不是司马迁的小说笔法?的确,从小说创作来说,这是一篇活脱脱的小说。许多细节就是小说的笔法。像完璧归赵,也是。秦国答应斋戒,与去时的想法有所不同。应该说有一定内容是司马迁的夸张。二人在赵历史上的作用,却是真实的。贾谊说过,赵得了蔺相如是赵的幸运。两位大臣的形象是我们读《史记》时印象深刻的。

战国七雄(十八)秦国东略·2012年817

(战国发展到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间的争霸斗争更加激烈,特别是从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79年,在这二十多年期间,原本是秦、齐、楚三强争霸的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是齐国吞并燕国,然后燕国复仇,又灭掉齐国。虽然后来齐国大将田单大败燕军,收复国土,但是齐国已经元气大伤,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同时,赵国因为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迅速崛起,成为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重要国家。那么面对老对手的衰败和新对手的出现,秦国会如何应对呢?公元前311年,使秦国领土面积扩大了数倍的秦惠王去世了。)二十五年中,秦国秦惠王去世,张仪被排挤。秦武王上台,偏于性情外露,好用武。有举鼎绝膑的典故。一个大鼎,有力就能举,像项羽,可以。没力气,举鼎,弄伤了膑骨。这说的是秦武王。上台,秦国势头好,要风得风。这时东方国家都宾从于秦,怕他。于是,秦武王好勇,就想直接东攻,往周王室下手。周王室打下来,实惠不多,坏名声却多。这是标志性的东西。秦武王不考虑这么多,与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成了谶语了。从作战上,也难。想从秦国到达洛阳,通道有南北二道。北难走,是韩魏之地,有重兵把守。一是过宜阳,到洛阳,当时韩国控制。甘茂说,要打通宜阳,难。宜阳北往黄河北走,是韩国几个重要的镇。要打,韩国会拼命。秦武王根本不听,叫甘茂打。甘茂打了五个月,打下了宜阳。这次军事行动重要,东进有了据点。到了周室。楚庄王当年问鼎,今天秦武王也来了,见了周王。秦武王有匹夫之勇。身边有几个人,一是任鄙乌获孟说,四人比鼎力。结果秦武王膑骨折了。秦武王死在这事上。

(仅仅过了四年,公元307年秦武王突然去世,年仅23岁。因为秦武王没有子嗣,于是立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为王,这就是后来灭亡西周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的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但是当时把持秦国朝政的其实是宣太后和宣太后的弟弟魏冉。魏冉因为拥立秦昭王有功,且深得宣太后的宠信,长期掌握着秦国的军权,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后人对他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飞扬跋扈,骄奢淫逸。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军事奇才,不但战绩卓越,而且还力荐白起为将,为秦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魏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和宣太后掌权的二十多年间,又是如何继续向东扩张秦国领土的?)这时一个女的要主持秦政了,是宣太后。是秦昭王的亲妈。本是楚国人,在秦宫里是芈八子,弟弟是魏冉。弟弟不是亲弟弟,同父异母还算,同母异父就不算。宣太后还有弟弟是芈戎。秦武王死得突然时,宣太后,在魏冉辅佐下,立了秦昭王,是武王的弟弟。昭王立了,有争议。肯定要闹。当时有人闹起来了,魏冉掌握京都的军权,帮着姐姐把昭王的权力稳定了下来。宣太后上台,魏冉掌握了大权,也维系了二十年。宰相五起五落,一共二十五年。正好是东方大事发生时。宣太后在中国历史上独特。开放,一次韩国使者在秦昭王小时来,楚国打韩国,他来请求帮忙。秦国不愿意,韩国人没好处拿来。宣太后要讲明白,怎么点他?宣太后语言的大胆少见。我是妇道人家,我伺候过先王,用一条腿在我身上,我觉得沉,全身压在我身上,我不觉得沉。因为我有利益。这话出格。这是那个时期宣太后的心直口快。宣太后自己有一个恋人,宣太后要死时,公然让魏丑夫殉葬。人们反对。她还有一事,诱杀义渠王,拿色情来诱。义渠是生活在边地人群。这对秦国厉害,生活在秦周围,是心腹之患。宣太后这时,解决了,对义渠王有好感,交往中同居了,生了孩子,多少年后,时机到了,诱到宫中杀了。义渠的事解决了。这种人可以看出不守固常,有大胆的想法。这是她独特的一面。

魏冉在史书上性格展现不是太多,孔子曾评价过,令尹子文三次做宰相,三次被罢免。可是魏冉五起五落。有时是出于战略考虑。是全都因为这个吗?不好说。他掌权二十几年时间,天下大事是秦与齐楚三国家间支起来的。赵武灵王没参与进来,眼睛在中山国身上。魏冉宣太后与一帮子外戚制定的策略在二十几年内的正确,给秦的强大统一天下做了基础。魏冉他们在位时制定了向东进攻的大策。两方面向东进攻。天下秦与东方的关系,秦东方是三晋与楚。这时,向南扩展到了长江边上。四川也是他的。大势铺开了。但是进攻东方,怎么进攻?不外北中南三路。北是越过黄河,进攻燕,没采用,赵武灵王不是吃素的。二是条件不好。所以走中与南路。南路,宣太后是楚国人,芈戎魏冉都是带来的楚国人。秦与楚是先拉后打。先是联楚,楚国人觉得行呀。这在弱国,往往有奢望。宣太后魏冉利用的正是这一点。楚与秦进入战国后,“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后来楚最有强烈的复仇色彩。楚国在秦强大过程中受到最多的欺负。秦昭王上台,给楚国发信,利用楚国弱国心态,约请楚怀王相会。把庸之地还给楚国。交好,作为礼物来。楚怀王欢心,楚秦关系结了。然后秦开始伐韩魏。这样楚国不会动,就顺手了。韩国一看,对楚国生气,联合齐国来打楚。楚国人派太子到秦国为人质,太子横,是后来的顷襄王。太子横却打死了秦国大夫,自己跑回国了。这时,有史学家觉得影响了二国关系。其实决定权在秦国。一拉楚国,东方肯定有表现,这时再抛弃你,得找理由抛弃。太子横正好提供了这个理由。开始发兵伐楚。这时归还一些土地给韩魏,联合起来打楚。国弱,就得老实了。利令智昏,人类总犯这样的错误。楚怀王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的人。昏到这种程度的不多。谁给的当都上。这时楚国人一看不行了,把太子横跑到齐国做人质。

秦昭王来了信,给楚怀王。找了许多理由。“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咱们关系不好,怎么能号令诸侯呢?楚怀王心软了,再约见一次,想去。屈原站出来,他是走联齐路线的。不管用。结果楚怀王被囚起来了,开始战争准备了。楚怀王一看,跑,往赵国,赵国不接。秦国再抓回来,最后气死了。楚国立了顷襄王,秦国因此大怒,准备大打楚国。这时,楚国打成这样,昭王按捺不住想称帝。就想拉着齐称帝。这是讨好齐国。齐闵王一听,好呀。苏秦劝他别称,实力与秦国比不上。我们齐国称帝,弄得东方诸侯都恨。一打破政治格局,就破。齐闵王就没有称帝。三晋齐燕又伐秦。齐闵王灭了宋后,东方五国转而伐齐,乐毅把五都中的三都打下来了。五国要对秦也要给予沉重打击。

战国七雄(十九)大将白起·2012年818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继位,因昭王年少,宣太后和国相魏冉长期把持朝政。此时秦国虽然占据西方半壁,虎视中原,但是东面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特别是与秦国接壤的韩、赵、魏、楚四国,更是秦国要想称霸中原,必须首先攻克的目标。随着齐国和燕国陷入混战,秦国抓住时期,于公元前280年大举进攻疆域辽阔的楚国,仅仅两年后,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重创楚国主力,攻破楚国都城郢,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但是接下来在对赵国的战争中,秦军却在阏与之战中大败而归。那么白起是如何率军深入楚国腹地,一举攻破楚国都城的?)前280年,秦国进攻楚国。这时主将是白起。白起独特,他是陕西人,是魏冉推荐的人才。这时他是穰侯了。白起据说是招风耳,两眼盯着东西可以看很久。前280年正是秦昭王二十七年,秦国三路大军向郢进发,一路是白起主力,一是司马错,领着军队出五关,还有一路是从蜀国来的。蜀国占了,张若在这儿治理,白起主攻的是鄢。离郢百里左右。鄢有山,有水是长谷水。白起要水淹鄢城,让将士们筑堤,水越来越高,攻鄢,楚国人是守城。如果这儿挡不住郢更保不住。楚国人要拼死抵抗。白起知道这是残酷的战争,堤坝有用了,秦国人撤出,堤坝一决,“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北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后称臭池,也叫白起池。白起不守规则,原因就在秦的体制。秦商鞅变法后,拿人头换富贵,这种策动下,人们对死人麻木了,看到死人看到的就是富贵。这种现象因此出现。这种战争打得残酷。白起部队直接下去,楚国弃都城了,宗庙社稷都要辞别了。顷襄王只好迁到陈,今天河南的淮阳。偌大的楚国,出现过盛世的强国,被秦一攻,没了。

(秦的剑锋会指向何处?)白起穰侯这些人定的计策,要走东路,主要敌人是韩魏,要把他们吸引到狭小的地方,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得利用地利,要让你们施展不开,才能干掉你。实施开始了。到了前294年,白起攻新城,洛阳南的伊阙,韩派了二十四万大军来救。这是狭小地带,结果一打,秦完胜,韩魏惨败,杀了大约二十四万人。打下伊阙,韩魏二十多万人没了。白起威风赫赫了。这是中路。秦接着沿着东路向东推进,要亡掉魏国。东方诸侯一看,不得了。得出手相救。韩要救魏。大梁没攻下来。秦不利久战,就撤了回来。前273年,赵与韩魏联合起来参战,在荥阳附近的华阳打一仗。秦又胜了。燕也加入了进来。这时,秦退却。但是南阳一带,重要关口也被秦占了。秦想采取另外的方式,由南阳向东北在上党想有所作为。这引出阏与之战。如果控制了这儿,就是魏中心地带,还有,偏北往东走就是邯郸。占领后,可以攻魏可以攻赵国。这一招毒。在阏与打。

(公元前269年,秦国派重兵攻打赵国要地阏与,企图以阏与为据点进一步攻打赵国首都邯郸。但是此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而且当时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特别是还有一个军事奇才----马服君赵奢……)赵国一看,救魏国,秦国人来了。直接向赵下手。赵国也要认真对待了。这时,赵国情况不错。廉蔺都在。还有起了绝大作用的赵奢。赵奢是田吏,管国家税收的。交租税的,本是搞财政的。收税认真严谨。结果收到了赵权门之家,平原君家。办事人不干。占有大量土地,本来税就少,隐藏大量劳力与财产,该交不交。碰上别人算了。结果赵奢不是这样,杀了九个。杀得平原君坐不住了。赵奢讲,你是贵公子,你家人“不奉法,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贵乎?”这个道理,通达。但是古代许多权贵之家不懂这个。一讲,平原君出身冷汗。毕竟平原君是贤公子,一看,这人不简单,推荐给了王。结果在治理国家税收时,顺利了,结果是赵国的实力不错。府库实。这也是阏与之战获胜的原因。看到这样的贤人,让他主持全国财政,国家因此充实了。像廉蔺也在,这些贤人在位,事情就好办了。这时的赵国不弱。结果,阏与爆发了,秦国指向了邯郸。赵王问廉颇,救不救?廉颇说,“道远险狭,难救。”从邯郸出发,沿着平原入太行山,是上坡,现代的交通,仍是不好走。路程从邯郸到阏与有一百三四十公里,都是山地。结果这事一问到廉颇,廉颇说不好办。没办法,就问到马服君赵奢。赵奢说,道远险阻,但是,对敌人也是如此,两鼠在穴里斗,谁凶猛谁胜。他看出胜算了。这是两将军不同。赵王一看,行了,让他去了。于是赵奢领着部队出发。

(但是当赵王任命马服君赵奢为将,让他率军去解阏与之围时,赵奢率军出了都城邯郸,刚刚三十里地,就下令安营扎寨,一连驻扎了二十多天都按兵不动,那么在赵奢这种奇怪行为的背后,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最后他又是怎么大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的?)秦国部队围了瘀与,有一支部队在鼓噪,赵奢不走了,发命令:“有以军事谏者死”。一住住了二十八天。有将士有军侯坐不住了。提主张,杀。没人敢吱声了。秦国人一看,吓住了。秦国人派奸细,赵奢客气地谈话,还送走。这人走了,回到秦军部里面,这时,不是白起做主帅,是胡伤。结果是胡伤问,使者就把他们的客气都真实地说了。秦国将军判断,赵国赵奢这样干,这地方不属于赵国了,瘀与属于我们了。没想到的是使者前脚送走,晚上下令所有人两天一夜到了,到离瘀与五十华里地方。这是出奇的后发而先至。麻痹敌人,出其不意,这起作用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突然间,两天时间就来了,秦国出乎意料,打呀。有军吏许历,给马服君赵奢出主意,秦国人会拼命打。我们要把阵地修得厚厚的,否则会败。赵奢令人修建。许历说,不斩我,我再提一条,不远有北山,先占者胜。赵奢派人驻扎山头,秦部队来了,争锋,一争,赵国部队从山上势如破竹,把秦军打得大败。马服君大胜。瘀与之战赵大胜。赵国到了后期,出了几个著名人物,廉颇、赵奢、李牧。这场战争胜利,是军事家的谋算,是要天才的。马服君一开始不是搞军事的,是搞税收的。但是这种人沉稳,有军事天分。收税的严整,背后都有军事才能在里面。另外,这人能堵住人家的嘴,也听得进意见。不像项羽,不能听进意见。关键的背后,就是长驱两天一夜,有胡服骑射的因素。出其不意,在这儿表现得突出。势力一大,王权就会收拾它。秦国宣太后上台后,宣太后魏冉的势力发展,阻碍了秦统一的进程,魏冉这样做,东方的很多人看到了他的做法。有人就要取代他。

战国七雄(二十)远交近攻·2012年819

(公元前270年赵国大将赵奢在阏与大败秦军,这场战役虽然使日益强大的秦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挫折,暂时阻挡住了秦国东进的脚步。但是却将一位会对秦国,乃至整个战国带来极大影响的人物,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央。)在秦国,宣太后上台后,好久,培植了私人势力,包括穰侯魏冉还有芈戎。再就是高陵君与泾阳君。这两位是昭王兄弟,是公子。这些势力发展再发展,阻碍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前270年,阏与之战,这在秦东征史上少见。除了马服的奇谋外,秦国方面的原因要介绍一下。秦国方面,阏与之战在前一年,穰侯手下客卿造出了主意,现在穰侯与定陶有关。这是天下中心,是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中原各诸侯都想要到手,被秦抢了先机。秦拿到了陶,在秦昭王时拿的。魏冉封给了自己,作为一个封邑。客卿造出主意时,说到陶。现在要风得风,陶这儿如果占领好了,继续扩大,就可以据此称王称霸。魏冉去打刚与寿。刚在今天山东。打下来后,可以增加陶的实力。魏冉想称王称霸。阏与之战,白起没去,他是魏冉推荐的。后来没打。个人私心影响了秦的局势。实际之前,对这种贪图之心影响到了决策。魏冉、宣太后等向东推进,中路几次打到大梁城下,却不成功。有人代表魏国说魏冉,陶那么大,打了南与北,都能增加实力,是因为魏国没打下来。将来一旦打下来,肯定会讨论你有那么大功劳。魏冉心中垮了。魏冉这样干,在当时东方人看出来,就有策士范睢要取代他。

(这就是秦国名相范雎。范雎,字叔,曾改名张禄,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是秦国历史上同商鞅、张仪、李斯齐名的另一位名相。他一出场,不但帮助秦昭王把权力从宣太后和魏冉的手中夺回,而且他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为秦国最终兼并六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有人评价范雎对秦国的贡献是“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但是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范雎不但出身贫寒,而且最早是一心想为魏国建立功业。那么范雎究竟是如何结识秦昭王的?为什么身为魏国人的范雎,后来却帮助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呢?)范睢家穷,养活不了自己,开始从政,跟的是魏国的须贾。一次他跟须贾去山东办事,当时是齐襄王在位。办事不顺,但是法章发现范睢说话不错。于是赏了一些钱物。须贾不高兴了。然后回国后,告诉了宰相,魏国的魏齐。魏齐是公子。也大怒。二人认为这范睢吃里扒外。要说,怎么处理都可以,可是魏齐揍他,断了肋骨,掉了牙。还不够,卷入席筒里,扔到厕所里。他们不知道得罪的是睚眦必报的人。范睢躺着想办法,说通了看厕所的。这人动了恻隐之心,报告又死人了,往外抬几个,就包括范睢,范睢跑了。之后,魏齐后悔,来不及时了,范睢投奔了郑安平。他改名张禄。从此,没范睢了,只有张禄。郑安平掩护张禄生存了下来。秦国来了使者王稽。郑安平把这事跟王稽说了。晚上见了。张禄来了,一说,王稽说,行了,某日在三亭岗等着。走了。离开魏国向西走。到秦国了,这时,突然来了人马一队。张禄问王稽,这是谁呀。王稽说是穰侯,出行到关东。张禄脸色变了,要藏起来,王稽说怕什么?张禄说,他最怕关东的游说之士来秦国。他防着自己的权力。张禄藏了起来。两队人马见了面,是谒者。见了后,魏冉说,怎么样呀?没带着东方的客主来吧?不带好啊。开车就过去了。张禄出来了,说我得走。不能在你们车队里了。王稽问怎么回事。他说,魏冉有智,可是见事迟。反应慢半拍。由此可以看到张禄没少研究魏冉。他知道魏冉会醒悟过来,没一会儿,果然来人翻这车。王稽是王的侍从官员,这样的人离王近。离最高权力近,厉害。王稽是侍从,但是在魏冉面前大气不敢出,看得出秦昭王在魏冉面前的情况。这时秦昭王三十六年。

张禄入秦,是秦昭王三十六年,是阏与之战前一年,第二年,战争爆发,秦国还是头一回受这样的屈辱。常理王总要想想是怎么回事,可是对母亲没辙。张禄来了后,好久见不到王。张禄就找机会,战争一败,上了一封信。信怎么写?他来是为了取代魏冉。魏冉背后是宣太后,这是昭王的母亲,在骨肉间找缝子。刘勰说,这封信是典范。第一层意思,“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庸主不同,赏所爱,罚所恶。意思清楚了,秦国有点庸主的意思。“且臣闻周有砥砨,宋有结绿,梁有县藜,楚有和朴。”一开始都被工人视为烂石头,却没看透是美玉。您现在不理我,是不是也把我当成石头了?“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才,何也?”暗示了秦昭王国家有蛀虫。这都是大原则。这个意思都能读得出话中有话。昭王不笨,马上接见。安排去离宫里见。范睢听说后,误走到永巷里。等着昭王路过。太监要呵斥他。“秦独有太后穰侯耳,安得有王?”没听说过有王呀。入了秦昭王的心呀。马上下来行宾主之礼。见到秦王与范睢行礼时,大家脸色显然而变,惊奇而害怕。

(范雎辗转入秦,终于见到了秦昭王,而且他的一句话让秦昭王另眼相看,待以上宾之礼,并引入内宫密室,这时按照常理来讲,范雎应该马上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将自己的安邦大计倾囊相授。但是根据记载,当时面对秦昭王的再三请教,范雎却是一直避而不答,那么范雎这种极为反常的行为,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然后昭王要问,“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张禄有话要讲。但是犹豫不决。显得害怕,这是拿着架势,秦昭王要问,他故意这样,把胃口吊起来,让对方注意力集中起来。对方施礼,他才说话。过去,周文王看到钓鱼,高兴带了回去,王业建成了。我不过是游客,交情不深。我愿的是匡正您的做法,从骨肉间找到解决的办法。考虑来考虑去,想明白了。人不就一死吗?说过了,死了也算了。怕死不跟你说就对不起你了。这是游说身策士的煽情之举。秦王跪起来,欠起来是跽,表现恭敬。然后说,秦虽然偏远,我也没出息,但是我还是想有所作为的,请先生明示。归入正题。范睢说,先有肥沃的土地,有有利的地理条件,百姓,从商鞅变法后,民怯于私斗,勇于公战。这几年来,为什么战场上老是失招?打大梁打不下来,秦国战略上有错误,打刚寿谁得利,秦昭王明白。他明白这段时间魏冉的野心越来越大,不考虑国家,像个自己国家的领袖了。所以范睢说,您得改变策略,“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这就是远交近攻。秦昭王眼放光芒。这种思想的含义不是范睢首创。但是明确表达出来是他的贡献。韩魏是中原之国,拿下来,以此威胁他国,要像推土机一样地推进。范睢提出,“卑词重币以事之;不可,则割地而赂之;不可,因举兵而伐之。”现在拿下荣阳,韩就断成三截。这是点出了具体的做法。这是他入秦以来每一个环节想得透的地方。秦昭王奉为太公。秦由此开始远交近攻的新策略。

战国七雄(二十一)烫手的上党·2012年820



战国七雄(二十二)长平之战·2012年821

(长平之战自公元前262年开始,一开始的时候,赵国的将军廉颇与秦国的将军王和对阵,对阵了两年多以后,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国开始换将,换了赵括,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在这之前,基本上是一个对峙格局,谁胜谁负很难说。但是赵国这一换将,情势要发生变化了,所以这场战争,实际上它的时间,是持续了三年,是战国历史上惨烈的战争之一,规模也是最大的几场战役之一。赵孝成王贪图得到上党地区的利益,但最终却把赵国拖向了战争的泥潭,赵国将军廉颇率赵军主力,在上党一带和秦国军队决战,战争一打就是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双方都在调兵遣将,赵国用年轻气盛的青年将军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而秦军用名将白起替下了原来的主帅王和,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一个叫长平村的地方展开激战,最终秦军大胜,俘虏赵军40万,而且将俘虏全部“坑杀”。这是一场关系到战国历史走向的大战役,那么,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为什么会败得如此彻底?这一场战役,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哪些思考呢?)(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决战,最终秦国将军白起率领的秦军,大败赵国将军赵括所率领的赵军,而且坑杀赵军降卒40万,这场战役成为战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那么,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赵军为什么败得如此惨烈?)



百家讲坛之《战国七雄》(李山主讲)笔记(下) 李山讲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二十三)将相之死·2012年822

(白起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在秦国征讨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范雎是秦国丞相,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秦国在军事和外交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白起和范雎,作为秦王的左膀右臂,大大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但他们两个人,最终却都被秦王赐死,那么,秦王为什么会两个功臣下此毒手?他们究竟做了什么呢?)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迅速移师邯郸,但是,军事上是政治作主。让白起意外的是朝廷出了问题。现在像赵国了,出了相反意见。按照史书记载,赵国人也想了办法。赵王找到了苏代,来到了范睢家说事。赵国要完,这时,赵国要灭亡,武安君是开国三公,是重臣了。你能屈居吗?齐燕都不在话下。范睢一听,心中咯噔一下。找到秦昭王说,“秦兵劳,”赵韩派使者来求和,秦王取得大胜利,答应了。赵韩割地,战争停了下来。出了一个苏代。基于这两点,不用挑拨。也不会再用白起了,这是穰侯魏冉的人。古代官僚中,往往是要站队,白起的胜利会引发与范睢的矛盾爆发。要开始害白起。战争停滞了。这事,白起心里明白。若干年不会再打赵国了。这是瞬间的事。秦停止东方的远征,二人间的矛盾就开始了。次年春,秦国人开始接着东征。这次派王陵攻打邯郸。这时,武安君白起病了,“不任行”。这次打邯郸,白起没参加。攻邯郸,还行,打了打,有点意思,接着大规模发兵。可是邯郸人民赵王与人民同仇敌忾,战局不利于秦国了,王陵的军队死了五个校级军官。武安君这下也好了,赶快去取代王陵。白起说,“邯郸实未易攻也。”言下之意,不能打邯郸。“诸侯救兵日至。”六国部队虽然是残兵,但是合起来不弱。而且每个诸侯都怀着仇恨,这种情绪可怕。“今秦虽岁破长平,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休息过后,只能接着休息了,国家国力消耗得厉害,去打邯郸,准败。不可。白起拒绝。秦王一听,不行,亲自来找白起。还是拒绝。白起有点自找死路了。结果秦王不高兴,让范睢也去请。看张禄来了,武安君更是断然拒绝,称病。结果,秦王一听,非要打。让王和去,围了邯郸八九个月,诸侯的部队也来了,日夜在增加。武安君看到一天天不利,败相已出了。

(武安君白起在前线吃紧的时候,几次拒绝秦昭王任命,这已经让秦昭王心中不快,而和白起有矛盾的范雎,此时已经改名为张路,在秦国为相,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他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这使秦昭王越来越不能容忍白起,那么,白起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秦王削去白起一切爵位,让你打仗还得去。这样的身份,到了三个月,邯郸没攻下,诸侯军开始攻击秦国。这时,秦王想起白起了。想轰他走。这气往他身上撒。出了咸阳城,范睢出来了,跟秦昭王说,“其意尚泱泱不服,有余言。”最后,白起最后结局是应侯张禄推波助澜了,秦王赐剑让白起自裁了。白起说,“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接着说,“我固当死”,“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临死时良心发现了。多年自己昧着良心,到死时,才发现良心。但是太晚了。《史记》实际在责备他晚了。还有李广也是如此。他杀掉七八百降卒。他身经百战,可是李广难封,死前,与人聊天时,也是良心发现了,说是自己损了阴德。这就早多了。实际白起之死是谁干的?是张禄干的。可是远交近攻也是他干的。为了自己的功名可以提出长策,也是为了此,可以把国家的事延续。这是战国时期士人常表现的性格。不过是功利是治术是不大宽阔和心胸。

(范雎跑到秦国后,更名为张禄,而且做到了秦国丞相的位置,但他的心胸,并没有随着地位的上升,而变得开阔起来,他为了在秦王面前争宠,可以陷害武安君白起,那么,对那些在他落魄的时候,伤害过他的人,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早年游说诸侯……结果他被郑安平救过来,王稽带他到秦,他才有机会,这一段前边讲过。结果当了宰相后,化名张禄,一年,须贾要来找他,他换了衣服,找来几件破衣,晚上来见须贾,须贾一见,没死哪。跑到秦国了。现在佣赁呢。须贾也不念过去了,感慨,时光好快呀。找下人来找一件棉袍,给他穿上了。范睢假装感谢。问他来干什么。须贾说,我们来找宰相张禄,他愣不见我。您能不能托托关系,让我见宰相。范睢说,我们家主人还真与宰相有关系,我给你求求情。我来时车轴烂了,你借一辆车,让我们一起去见宰相。结果进了宰相府。须贾也迟钝。范睢进去了,再也不出来了。等着,老等不来,问范睢怎么不出来呀?人家说,这是我们张丞相。须贾才明白过来。一下出来了。见他,须贾这人丢魂落魄了。拔出头发来道歉。范睢就说话了,你有三重大罪。当年申包胥自己一个人去求情,因为他是楚国人,我也是魏国人,到齐国因为齐国喜欢我认为我叛国,你就揍我。魏齐打我,你不管我。你不管还往我身上撒尿,罪有三。你的罪过擢发难数。好在送我棉袍,不杀你,回去告诉魏把魏齐的头送来。再说。吃饭时,大家坐着,让须贾坐在对面,给他马料吃。让两个人夹着吃,让他像马一样吃。这儿怪快意恩仇。魏齐逃到平原君家,结果平原君被扣了下来。他说朋友之道,是救人危难。现在魏齐有了危难,虽然扣了我,我都不能给你。平原君是个人物。最后魏齐跑到了魏国。找信陵君,一犹豫,魏齐自杀了。魏齐的头来了,秦王帮着张禄报仇。后来,儒家提倡中庸,做事不能太绝。不留余地,只能走死路。

(范雎在秦国当上丞相后,手上有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于是他就下手收拾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同时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报答那些在他落魄的时候,帮助过他的人,但这最终却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那么,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是非曲直呢?)报仇了,要报恩了,开始给官做。安排王稽为太守。然后郑安平做将军。范睢一开始不太作用,因为这两个不是材料。结果这两个人坑了他。郑安平,找赵国被围了,后来投降了。王稽呢,做东郡太守,相当于省级官员,结果三年不上计,秦国法律是“秦之法,其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推荐做官,做官不好,推荐人也获得相同的罪过。这是防止裙带关系,这是重罚。这两件事后,罪过加起来,应侯的罪是当收三族,这事就大了。《史记》记载比较委婉。昭王下令,“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这就引来了蔡泽取代范睢的位置。可实际上,应侯的下场是什么呢?发现了云梦竹简,有秦国历史记载,记载的是秦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按株连罪过杀死的。因为推荐不当,同罪死亡。性格决定命运呀!白起与张禄死了,实际是长平之战的余波。

战国七雄(二十四)回望七雄·2012年823

(三家分晋,不仅诞生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而且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春秋进入了战国,战国是一个大兼并的时代,在各个诸侯国激烈的竞争中,涌现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七国对峙,统一天下就有七种可能,但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结束后,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可能,这就是秦国最终统一天下,那么,秦国为什么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交织着血与火的战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从三家分晋田陈篡齐到长平之战,一百多年历史,有许多头绪,有许多事件,从这些头绪与事件中,能得出点什么?一是战争的残酷与惨烈。过去打仗,周王朝有确切记载的是,甲骨文中都是侧面表现。《诗》等是下面的表现。战争规模小,手段上单纯。战车摆好,诸侯国间两方面甚至定好日子与地点,一摆一冲,结果就出来了。《曹刿论战》讲的就是这个。长平之战却打了三年,人力物力前所未有。战国的战争杀人就能到几十万,战争浩大了。秦国人更因为杀人报功,数字就比较准确地记下来。长平之战最惨烈。后来这样杀降卒都少见。与此相关的是战争形式多样,阵地战,包围战,运动战。白起是多种形式的专家。战国初期到中期,兵书写定,兵学思想是一个高峰,因为实践之多。但是主流思想仍是止戈为武。战争的目的不一样了。春秋时,列国间战争带有内战的意思。列国关系都是周文王的子孙,像《司马法》记载,郑打陈国,出师前就宣读一下兵法,不要杀人家孩子等缺德的事,因为是兄弟之国,是去纠正其错误,这种观念到春秋子产时代还能看得到。他们战争的目的是要做霸主,要表现出风范。列国大臣们见着对方君主还能有恭敬,这是那种时代的战争理念,有一定规矩。七雄并立时,就没有了。战争就是要掠夺土地与人民,战争就是杀人。其中这里边,以秦最典型。其他诸侯也不讲规矩。这进入了红眼时代。战争的打法与性质不同了。战争变得野蛮了。二是各诸侯国都在变法。看战国的变法,变法有深浅,作用不一样。有些变法浅尝辄止。像齐国只兴贤人。问题是,贤人治国,不一定能打造成适合战争的体制。赵国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有极强的冲击力。赵国局限于军事,不是全民战争体制。这有局限性。可是赵的变法,赵武灵王最后死得不明白。自己搞死了还糊涂。赵国变法也给战国中后期赵国成为东方军事强国,赵武灵王的变革只是军事的变革,有局限性。楚国的变法,吴起变法,看起来效果不大,最深刻的变法是商鞅变法。今天看,变法是成功的。成功体现在把国家的目标——统一天下跟百姓求富贵统一起来了。利出一孔,驱农归战。要保证国家让你打仗能获得富贵。虎狼之师,从军事精神上讲是褒义,如虎狼奔向战场。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惨烈,不仅使战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军事思想,也使很多诸侯国开始变法图强,这是战国时期的独特风貌,那么,在充满着变化的战国时代,还有什么样的时代景观呢?)三是新人上台。活跃于舞台的人,是那帮游士,像张仪苏秦商鞅等,在统一过程中,这帮人纵横捭阖。周公旦到现在十好几代人,宗法制世代保证政治的前途,这是春秋时的情景,不利于贤人的生存与发展。这种游士的心情可以追到孔子。说犁牛之子,若是通身赤红,角正,符合周人祭祀的标准。不用它祭祀,山川舍不得。孔子到晚年,有一种幸福,子贡是外交家。子路做宰,孔子认为称职。读书晋身靠知识,演变成能力。子夏被魏文侯请去当老师。曾子的学生都在西河,他们拿着清高,再往下发展,到商鞅时,变成强烈的功利主义者。为了功名,什么也不管。这些人出了好多人物,这些人,强烈的功名推动历史也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烈火。生活中的陷井,与自己的修行不相符。他们常常是单纯的人。像商鞅能收拾太子的人。吴起也是。忠心耿耿,弄人家,人家也弄你。这是他们可爱的一面。这些人让历史与文化为之一新。整个天下为土地厮杀,孟子站了出来,指出他们杀人盈城。他说,不嗜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这话让后来的历史得以印证。孟子走到齐国,讲的是给民众活下去的理由。今天看来是与虎谋皮。今天看来,是黑暗时代的一道光。梁惠王要是听听孟子,国力不也会上去吗?他不懂得持盈保泰。他整天还在想着称王。一个国家得内政清明。秦有不竭的战争源泉。这得是民众的信任。

四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周家创业搞封建制,标准是血缘关系。世代讲亲戚关系,这对今天中国仍有影响。到战国时,不能这样。商鞅变法就提出,理想的状况是五口。为了税收,就得拓展。分家是为了保证税源。战国时,列国税收都在改,无形中对社会结构是一种破析。社会结构变了,不是自身的变化,是被政府强行拉开的。政府力量一削弱,家族力量就强大了起来。这是当时改造社会的工作,不是沿着适合社会逻辑的方向做的。古代没真正积极的因素,去改造社会。南北朝时就是大门阀制。这源于社会现实。这是出于军事目的进行的。当时就有显著的变化。商鞅的目的只是为了统一天下。可是也造成另一个效果,像汉初,有思想现象,是过秦。其中贾谊最突出。他讲到秦因变法带给社会风俗的不善良。我们应讲人伦讲德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250多年的战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互相兼并,在这个时代,既有奔走于各国之间的游说之士,为了功名朝秦暮楚。也有推行变法,不徇私情的法家人物。既有像庞涓一样心胸狭隘的将军,也有如蔺相如一样,胸怀宽广的大臣。这些人有公心,也有私欲。有优点,也有缺陷,但他们一个个都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战国时期的特点,那么,对于这些人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总结呢?)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周末风俗》中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讲信用。到了七国,再也没有这种信用了。“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周王在春秋时,是显著的旗帜。战国时梁惠王还有点这种尊王的意思。可是下场是栽跟头。梁惠王老做春秋梦。顾炎武先生讲到的是周王成了聋子的耳朵了。“春秋时,犹宴会赋诗”,有一种文雅的风范。战国时见不着了。平原君说白起是头小而锐。这号人在舞台上活跃。还有苏秦这样的功利。“春秋时,犹有赴告书策。”“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完全是功利一套。“文武之道尽矣。”西周的文明完全完蛋了。战国是一个新时代,表现出了诸多特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6412.html

更多阅读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 百家讲坛武则天6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一、武则天的出身  武则天,属猴,山西文水人(先后嫁了两个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人是父子关系,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一生结过两次婚,与第一任夫人相里夫人生两个儿子武元庆

百家讲坛之说慈禧 百家讲坛之不良人

序阅读 11695 人次 收藏本书 告诉好友 发表评论 加入书架□作者:隋丽娟序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大型系列节目中,全面系统地讲述慈禧,隋丽娟教授是第一人。她的电视讲稿,经过整理、充实、推敲、完善,以《说慈禧》

声明:《百家讲坛之《战国七雄》李山主讲 笔记下 李山讲战国七雄》为网友雲煙雨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