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 卢浮宫之精美绘画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走进卢浮宫绘画馆,心灵立刻被眼前的巨幅油画震慑了!赶快随我的镜头一起去欣赏吧。


先看这一边,橙红色墙面上错落有致地悬挂着巨幅油画,每一幅都出自著名画家之手。


这两位正在欣赏的是我以前看到过并喜欢的一幅油画,当然以前不是亲眼目睹,而此刻正在欣赏真迹。这幅肖像画创作于1789年,画中人物是画家LeBrun 本人和她的女儿 Jeanne Lucie Louise 。( 121 * 90cm )

Elisabeth LouiseVigee LeBrun【伊丽莎白·路易丝·维杰·勒布伦 1755-1842】,是路易十六时期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她是历史上少有的女性画家中最成功的一位,也是当时巴黎上层社会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这幅《侯爵夫人的肖像》出自法国著名画家Jacques Louis David 【雅克·路易·戴维 1748-1825】之手,他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卢浮宫绘画馆所收藏的绘画之全、画面之珍贵是世界上各艺术博物馆不能比拟的。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其中三分之二是法国画家的作品,三分之一来自外国画家。来到这个油画馆已经让我们兴奋不已,一幅幅精美的油画让人目不暇接。



这幅油画名为《荷拉斯兄弟之誓言》(The Oath of the Horatii)330 * 425cm,也是David的作品,创作于1785年。作品以古典英雄主义为主题,庄重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使其成为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

画中描述了父亲引导三个儿子起誓的情景:在沉实厚重的多立安式圆柱拱门前,神情刚毅的老父站在当中,左手握着三把剑,右手上扬,正引导儿子们起誓。画面左边三个儿子跨步挺腰、右臂前伸,显得大义凛然。而右边几位女子虽显得忧戚悲伤,但没有上前阻止勇士。这幅画非常感人,充分体现了英勇悲壮的主题。


《劫夺萨宾妇女》是David的另一幅力作(385 * 522cm),完成于1799年。画面中用双手挡开激战双方的萨宾妇女叫爱尔茜里,她奋不顾身与前来抢夺年轻妇女的罗马王罗穆吕斯展开争夺,用自己的身躯阻止双方厮杀。

《护从搬来布鲁特斯儿子的尸体》(The Lictors Bring to Brutus the Bodies of HisSons),323 x 422 cm
戴维创作于1789年。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of the Empress Josephine in 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 de Paris on2 Dec 1804),是戴维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巨幅油画(621 * 979cm),它真实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

我们的中文讲解员特别介绍了这幅油画,大家围在画前,一边听她讲解,一边欣赏着这幅特别珍贵的油画。在画面中,戴维选用加冕典礼中拿破仑给约瑟芬加冕的场面,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皇帝给皇后加冕的情景。


加冕典礼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我非常欣赏这幅画,特意拍了这个局部:身穿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双手捧着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夫人提着。

他们正在欣赏细节。

这幅画的巨幅框架也特别精美,我拍了框架的局部,上面有画家的名字和这幅画的标题。

这一家仍站在画前讨论着。


这边墙上有 David 的好几幅油画,都是相当精美的力作。David是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拿破仑一世对他的画技大加赞赏,David 被聘为拿破仑一世的首席宫廷画家。

再来欣赏这幅《雷卡米埃夫人》(Madame Recamier)244 x173 cm ,David创作于1800年。这幅画我有印象,以前在图片中看到过好几次。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完美的突出了雷卡米埃夫人的温文尔雅。

油画馆是以暖色调为背景,橙红色墙面传递出兴奋的快意,身在其中,美妙的感觉无与伦比。


【法国巴黎】卢浮宫之精美绘画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一幅幅画面都让我流连忘返,心绪随着画中人物和情景跌宕起伏。


这些巨幅油画,每一幅都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或是以战争为题材,或是以爱情为背景。



走到这幅画前,心情顿时很伤感。这幅《阿塔拉的葬礼》(Atala autombeau)出自法国画家安妮·路易斯·吉罗代·特里奥松(Anne Louis GirodetTrioson1767-1824),创作于1808年。画面描绘了少女阿塔拉入葬的情景,年青恋人抱住少女的双脚不忍离去,这一幕生离死别的场景描绘得入木三分,增强了悲剧性的艺术效果。

绘画馆长方形顶部是由一格格玻璃组成的,采光效果非常好。


各种肤色的旅游团队真不少。



走过来一些穿红T恤的中学生,由老师带着队。

这一幅也是David的作品《列奥尼达在温泉关》(Leonidas at Thermopylae )395 x 531 cm,创作于1814年。

故事背景:公元前480年,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亲率三百名斯巴达勇士在温泉关拼死抵抗,最后全部阵亡。这幅画因此也称之为《列奥尼达和斯巴达三百勇士》。

又一幅我非常喜欢的画,可惜镜框上没有标注是谁的作品,任我怎么放大也找不到,等我有机会考证了再标明。


幸好这里允许拍照,大家都在自己喜欢的画前拍得起劲。

这一幅我特别喜欢,是Girodet Trioson的作品《Pygmalion and Galatea》。故事背景: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Pygmalion把全部精力、热情、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Galatea,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这是一幅相当著名的油画《大宫女》》(La Grande Odalisque )91 * 162cm,出自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1780—1867),创作于1814年。这一幅也是以前就有记忆的。


穿过这个通道,我们要去另一个绘画馆。这是通道中间顶部的装饰,精美的壁画和精致的浮雕令人啧啧称奇。


通道四面都有巨幅油画。


这幅画也是在通道中看到的,参天大树与远山,很浓厚的乡村气息。


我们来到了另一个画馆,墙上的基调也换了一种颜色。


这幅画吸引了我的眼球。

从人物和服饰来看,上下两幅应该是一个系列的,大家都在这里拍摄,没办法细看。


这个画馆的油画也很精致,相对先前那个油画馆的巨幅油画,这里的画幅要小许多。

现在这幅画前没有人了,我又过来欣赏。可惜忘了拍下是谁的作品。


它的旁边有一幅肖像画,我猜是画家的自画像吧?


到这个画馆主要是来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但《蒙娜丽莎》画前的观众已经是里三层,外三层。两位的目光正投向这一边的《蒙娜丽莎》。

一幅很精致的小油画,出自意大利画家Paolo Caliari,ditVeronese (1528—1588)之手。

绘画馆中除了法国名家名画,还有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艺术大师的名作,从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各种画派的作品均有展出。

这个展馆的作品琳琅满目,在所有绘画作品中,最受瞩目的自然是达芬奇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她就在右边的墙面上对着观众微笑。

《蒙娜丽莎》是一幅比较小的油画,而她对面就是这幅巨大的油画《迦纳的婚礼》,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PaoloCaliari, Called Veronese (1528—1588)之笔。

这些参观者在《迦纳的婚礼》前拍集体照。

来这里的参观者都热情高涨,因为这里有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而此时人实在太多,使我无法靠近她。

我只能与这些人一样在一边等着。


看来等是没有结果的,踮起脚吧,总算看到了《蒙娜丽莎》,她被置放在一层玻璃中,显然是特别保护的。但玻璃有反光,看不清她的细节。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创作于1502—1506年间,作品并不大(77 * 53 cm ),据记载,这幅画耗时四年完成。


蒙娜丽莎除了以神秘微笑著称,她的眼神也相当独特。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欣赏她,都感觉她的眼睛在直视着你。这双眼睛仿佛是活的,随着观众的视线游走,并对所有观众抱以永恒的微笑。(拍到这张照片真不容易啊!)

蒙娜丽莎的微笑温文尔雅,笑容中又略带一丝忧郁,她让无数人为之陶醉,却又百思不得其解。

看看这里人头攒动,每个人都手举一个镜头对准了蒙娜丽莎,但要避开反光是很难的,不能站在这个角度拍摄。一位高鼻子父亲竟然推着一辆小孩推车挤了进来,看这小孩只有三岁多一点,那父亲手指画像,小孩能理解吗?

这一生,早就渴望看到《蒙娜丽莎》,这次总算如愿。与蒙娜丽莎匆匆告别,我们又去了另外一个展馆。

这又是一个巨幅油画的展馆。


后面这幅画应该是拿破仑骑着战马在驰骋,来不及拍下作者的名字,所以无法考证出自哪位画家之手。

整个展馆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


又是威武的将士,画面很有气魄。(可能也是拿破仑,这里有好几幅拿破仑骑战马的画像)。


大家都在欣赏这幅油画,它是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先驱泰奥多尔·席里柯( TheodoreGericault 1792-1824 )的作品《美杜莎之筏》,( The Raft of theMedusa )491 * 716 cm,创作于1819年。

这是一幅在海上挣扎前行的画面: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桅帆,木筏已经下沉了,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条,不断地向远方呼救。

有些人走不动了,坐在这里一边休息,一边欣赏。

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代表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于1824年创作的《西塞岛屠杀》 417 * 354cm,画中描绘了1822年土耳其侵略军在西塞岛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希腊平民之情景。

因为画面太逼真了,有点惨不忍睹。

眼前这幅画的纵深感很强,穿红T恤的中学生也来到了这里。

他们参观的速度与我们差不多。


这样的杀戮场面是不是很血腥啊!

从画面看,是在逃亡途中遭到了抢财的劫匪。

这幅画还比较温和,但看不清是谁的作品。

一幅幅油画都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

不过,战争题材的画面仔细欣赏的人不多,原因是太压抑了。

但这些画的笔触都很细腻,人物描绘得相当精准。

这个展馆的画并不多,都是大幅的。


这算是比较小的画面。


这幅画的标题《 La Defaite Des Cimbres 》,作者Alexandre Gabriel Decamps(1803-1860),战败的场面。

这位少年一定是拿破仑的崇拜者,不然不会在这里拍照的。

三幅不同内容的画,可能出自一个画家。


这里的油画欣赏得差不多了。

大家来到画馆的通道口,她在抬头看什么?



原来她在欣赏这金碧辉煌的顶部,精美绝伦的图案!卢浮宫每个展馆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卢浮宫有镇馆三宝:神秘之美《蒙娜丽莎》、柔和之美《维纳斯》、豪迈之美《胜利女神》。这里看到了《蒙娜丽莎》,下一篇将呈现另外两件珍贵的藏品。

【文中部分资料参考网络文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6312.html

更多阅读

法国巴黎圣母院 法国凡尔赛宫和卢浮宫

快炙背美芹子收藏 2011/5/5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

王海燕潞安大鼓唱响法国巴黎 上党鼓书王海燕

王海燕获得“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王海燕赴法国演出情景潞安大鼓唱响法国巴黎记中国“非遗”传承人、“牡丹奖”获得者王海燕文/牛晓婉图/宋贵文靳晓姝  7月3日晚,中国曲艺节之北方曲艺专场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隆重上

声明:《法国巴黎 卢浮宫之精美绘画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为网友淺笑著心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