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2008残奥会开幕式上,盲人歌者杨海涛的一段独白令人印象深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爸爸,妈妈,和你们。”那么,假如给你三天时间去关爱残疾人,你会怎么做?欢迎谈谈你的设想和建议。
| |
象看待“平常人”那样看待“残疾人”
很多时候,一提起残疾人,人们会下意识认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特殊的照顾,毕竟“关爱残疾人”,确实是我们经常说在口头的话。不过,在笔者看来,很多情况下,残疾人更需要的其实并不是人们对他的另眼相待,而恰恰是一种公正、平等的视角。事实上,残疾人尽管存在身体上的残缺,但是,正如一位残疾人所说,“我们并不是不能,而仅仅是不便”,不难看出,残疾人更期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如同健全人一样去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某些情形下,他们固然需要一些特殊的照顾,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公平的对待和平等的机会。从这一视角出发,假如给我三天时间去关爱残疾人,我会给予他们“正常人”的待遇。
--------一些精华的评论
做三天“残疾人” 要想真正了解“残疾人”的需要,只有真实地体验他们的生活。如果给我三天时间去关爱他们,我愿意做三天“残疾人”。蒙上眼睛,我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求;绑住双脚,我才能感受到自由奔跑的美妙。打起手势吃力地周围的人交流,用笨拙的“独臂”忙乱地穿衣洗澡。做三天残疾人,你才能打心眼深处理解残疾人的痛苦和无助,并愿意伸出温暖的手。做三天“残疾人”,相信你会真的成为残疾人的眼睛和双手。 |
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尊重
残疾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尽管残疾人需要社会的关爱,但相比之下,他们最需要的则是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他们照样可以为国争光,照样可以在奥运赛场上拼搏,他们不喜欢那些投来的同情的目光,所以那些带有作秀色彩的一阵风似的“关爱残疾人活动”,是很令残疾人朋友反感的。正如一位残疾朋友所说的那样:我们不需要同情,我们需要的是尊重。其实,尊重残疾人就是关爱残疾人的最基本方式。如果我们有时间,最应该学习的是怎样在尊重残疾人的同时,善于和残疾朋友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做他们永远的朋友。
学手语,与聋哑人交流
程绍德
人不是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同别人交流,有困难时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聋哑人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健全人当中很少有人懂手语,使得聋哑人的交流范围只能限于聋哑人之间。我曾经多次遇到过有聋哑人跟我打手语,从表情上看,明显是向我询问什么,可是我不懂手语,只能愧疚地冲他们说“抱歉”。
所以,假如给我三天时间去关爱残疾人,我想我会向懂手语的人请教,学会一些基本的手语。一来呢,可以与聋哑人做简单地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二来呢,以后再遇到聋哑人向我求助时,不至于令他们失望而去。
我想我会系统的利用三天时间学习初级的手语,至少要知道英文字母怎么说,用手语做“小类类”如何表示,简单的问候。。等等。。
我之前在一个公司工作,公司里面有很多残疾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公司里的一个聋哑男生接触比较多,也很熟悉吧,我觉得他们聋人,似乎都对网络异常感兴趣,我每次去他办公室,都看到他好像在上什么只有聋人在的论坛。。。。反正后来就熟悉了。。但是我不懂手语,每次和他交流都是我写字。。。写来写去,要写很久。。。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公司,有次逛街还遇到他了,我走路不认人的,他看到我,碰了我一下,我却很尴尬,不晓得如何同他交流。。
一直都想学一点手语,如果所有健康人都可以懂得哪怕一点点手语,当你真的需要的时候,我想就不会那么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