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朗诵唐国强

陕西延安中学胡彦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主导线索,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加深对本诗的深入理解。

2、阅读目标:(1)通过诵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诵读体验和诵读能力;(2)通过对描写的意境、往事的回忆的描述,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通过写景、记事把握诗歌的景物和诗人形象特点;(4)通过重要词语的语境分析解读本词的语言表现力;(4)梳理和总结本诗欣赏积累的方法。

3、表达目标:学习本诗意象的选取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从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4、素养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培养教师诗歌类文本导学素养和学生诗歌阅读的学习素养。

课前预习指导

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自主学习的相关内容和自主训练的内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一、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性阅读。

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初步理解诗歌;用相关标记,划出阅读中不懂的内容。

二、自主获取知识:了解性阅读。

信息提示:提供相关知识,筛选重要信息。

1、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2、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3、自主训练:熟悉性阅读。完成下列填空和问题的思考。

(1)本课的鉴赏的内容主要有: 、诗歌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 和 的语言。鉴赏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思想生平。 , , , 。

(2)词有哪些别名?如何理解词牌、词调?说说“沁园春” 词牌名的由来。

(3)说说写作背景对本词的生成有哪些重要影响?在诗中有哪些体现和反映?

提示:涉及词体知识、生成要素、内容风格。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完成熟悉性阅读,赏析上片,培养诵读能力和赏析技能。

课堂检查学案完成情况(2分钟)。

1、提问或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每班提问2-3人,提出训练题答案。来回巡视预习课训练完成情况。

2、训练: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弄清中国新诗,同时训练下定义的表达技巧。

途经:(1)教师指导:定义的功能、下定义的表达方式,即明确“对象+是+内涵+外延”。(2)训练:让学生采用下定义方式完成本题。(3)展示成果:学生2-3人。(4)提供答案:中国新诗是“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以白话文为基础,结合外来的诗体模式,并对旧体诗有所吸收的诗歌形式.

三、新诗阅读与鉴赏指导(2分钟)

1、鉴赏内容:诗歌意象、情感、表达技巧、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2、鉴赏方法:生成解读法(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思想生平)、载体解读法(找出比喻性和描述性意象,解读载体意境、承载情感、观点);技巧解读法(解读表达、表现、修辞和章法技巧)、抒情方式。

四、诵读体味,初步感知(熟悉性阅读)

诵读训练,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0分钟)

①名家诵读:播放名家经典性诵读,纠正字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学生诵读的技术层面的指导:首先,找出本词的韵脚,本词押OU或IU)韵,韵脚为: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其次,找出本词的节奏;第三,注意领字“看”“恰”领到的字的结束。

③学生诵读的思想内容层面的指导: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充满进取、高昂的激情,表现青年毛泽东积极进取、发奋作为的饱满的心理状态和敢于作为的精神品质。

④学生诵读训练:自主朗读,读熟,再诵读,最后,齐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五、诗词欣赏(上)(熟悉性阅读,30分钟)

(一)阅读、理解、翻译,理顺句意,把握文意。

阅读指导:借助于注解,阅读诗句,理顺句意,把握文意,然后,进行散文式转换性表达或翻译。

课堂训练:先自主翻译,再交流梳能;然后,提问展示学生翻译成果,最后,用多媒体展示。

规范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

(二)整体把握

提出问题:本词中共写了哪几幅画面?说说几幅画面有何内在联系?

导学提示:词上下片写作的主要对象分别是什么?

先看上片主要是以哪两个对象为主构图的?有哪两幅画面?请用四个字准确概括。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朗诵唐国强
再看下片主要是以什么对象为主导画面构图的?有哪两幅画面?请用四个字准确概括。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再提示:上片首先以诗人为对象构图,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构成怎样的图画(画面)?或者说上片先写诗人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有何表现?再写了何季节何景象?请用五个字准确概括。

再提示:下片首先以人或诗人为对象构图,主要以什么时候的事件构成怎样的图画(画面)?

下片写出了谁在什么时间的什么事情?请分别用五个字进行准确概括。

明确答案:①四幅画面(主要载体概括):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②上下片的内在关联:上片是诗人独立湘江所见的壮美秋景,面对大好河山抒发伟大的抱负,下片借助回忆往事表达想主宰天下,改造旧山河的政治抱负和宏大愿望。

(三)理清思路

主要问题:本词上片以写湘江秋景为主,写出了湘江秋季怎样的景物特点?上片结尾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下片采用什么方式描写了什么时候的什么事情?上下两片的内在关系如何?

导学提示:抓主要内容,总结诗歌上下阙的内容:上片抓秋景和诗人情感两个内容点,下片抓两大往事所承载的内容,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内容,然后,再联系上片的写景和下片的记事在内容上的内在关联,理清本诗写作的内在思路,最后,总结归纳本诗的主要内容或内容要点。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明确答案:①答题模式提示:上片“何景+何情”“何事+何情”。进一步解读:“什么特点的景+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下片“什么时候的事+诗人什么样的情感”。②规范答案:上阕写眼前壮美的景物和抒情主人公自己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出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政治理想,同时侧面回答了上阕的提问。

(四)上片赏析(探究性阅读)。

1、诵读:诵读诗词的上片,试找出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这个“看”字,总领几句?

答案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整体把握上阕内容。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答案明确:共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角度分别进行描绘。

2、小组讨论:诗人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的?

导学提示: 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词中描写的意象把握,先找意象、再看画面,把握诗歌景物形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逐层鉴赏、体味。

导学过程:

(1)找载体,展想象,描画面,点氛围,充分把握湘江秋季壮美的景观——意境欣赏。

问题导思法:从“看”所统领的句子,作者看到哪几组景象?请用明白的话进行转换性概括性描述。

启发思考:用鼓励语言激励思考:难度不大,请同学们原诗句回答:一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二看到的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三看到的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转换性描述:提问让学生充分展示想象和描写才能。远望山上,西岳麓山及附近群山枫林经霜色彩艳丽,境界开阔。远观山下,湘江之水澄碧溢满,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场面壮观;仰望天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脚下的河水,鱼儿在水中轻快的游动。一幅色彩艳丽的壮美的湘江秋季展现眼前。

(2)深思考,细欣赏,微观透析,充分把握湘江秋季壮美景观的具体特点——意象欣赏。

①途经和方式:采点问题设计和问题导思法。

②欣赏对象: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和结句。

③欣赏内容:设计表格,采用表格导学法导学

问题类型

导学问题:欣赏点问题设计

问题答点:透彻欣赏重要修饰性(即由限制性和描绘性组成的)词语

主问题1

1作者看到山的什么景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的色彩,即岳麓山诸峰绚丽和斑斓的色彩(景特点)

2诗是怎样具体描绘这种景象的?

诗人主要运用宏观采景法和采用色彩描绘法描绘山上的秋景的(描写方法)

支持性微观问题

1“万”字表示什么?

山之多,即为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客体、表层)。

2“红遍”写出山的哪些特点?

既写出色彩艳丽(内容),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结构)。

3“层林尽染”四字表现了什么景象?表达上有何作用?

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或“染”成红色(客体、表层)。

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主体、意图、作用)。

主问题2

作者看到水的什么景象?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的静态、动态相承的江色(客体特征分析)

支持性微观问题

1“漫”是什么词?具体指什么?描写了怎样的水景?在描写上有何作用?

“江”是形容词,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客体表层)。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描写了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功效特征解读)。

2“碧透”写出哪些特点?在描写上有何作用?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客体、功效)。“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客体、功效)。

3“百舸”指什么?“争”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百舸”指船很多(客体)。争流指争着行驶(客体)。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客体、功效)。

关系把握

前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两句关系如何?

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两句的两景形成相互映衬的特点(客体、功效)。

主问题3

作者抬头看到天空有怎样的景象?

作者抬头看,看到天空中“鹰击长空”的雄伟景象(客体、功效)。

支持性微观问题

诗句中的“俯首”“长空”“浅底”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俯首”指看到水底。“长空”指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三词都是客体、功效)

“击”在诗句有何作用?

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主体、功效)。

“翔”在诗句用法有何特点或写出了怎样的效果?

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主体、功效)。

小结性诗句问题

“万类”“霜天”和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思是什么?

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作用何在?

最一句作总括,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

方法小结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1、描写方法,作者选取了12个描写性词语,用描写性词语对秋末湘江的景物意象进行了描绘客观描述,欣赏时要从客观描述(表层)、主观表达功效(深层)为主进行欣赏,主要包括色彩性词语、动词和形容词等主要表达实体内容的词语。2、在思路上,先分别描绘,最后一句作总结。

如何分析解读并欣赏诗句和重要词语?(词态描写法有联绵词/叠词等)

首先,认真阅读诗句,把握诗句内容;其次,根据诗句内容确定欣赏点——重要词语;第三,确定描写类型、方法(如静态色彩和形态描写法、五官描写法、词性描写法、词态描写法),准确理解它们在语境的表层意思;第四,进一步思考分析,根据情况可分别描写的情态义、深层义与表达功效、结构功效、塑造形象功效、表达主题功效等两个层面的相关要素上进行分析。

3、提问:这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又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培养学生解读描写景的方法)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词中画面构图的思路和特征来把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明确答案:(1)内容定位: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何谓诗情画意)的秋色图。(2)特征定位: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3)写法定位:在写法上它做到了巧妙地做到了远近结合,产生了动静相宜的效果。(4)思路定位:写景思路上,采用由远景到近景,由万山到漫江,由仰视到俯视,从天上写到水里等方式。(5)景物形象定位:词的上片通过对湘江山水和空中大意象的选择性组合和描绘,描绘了湘江秋天壮观的美丽景象,承载或抒发了作者的一片豪迈之情。

4、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秋景写得这样出色?(探究性问题)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词中画面构图的思路和特征来把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答案明确:作者在选景或采集意象上,充分体现了地方性特色与特征性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具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5、提问:末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探究性问题)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注意句式类型及其功能,并根据句式判断功能。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规范答案:主要用了反问句抒情法,表达青年毛泽东面对祖国大好的河山、美丽壮观的景象,国家却四分五裂,希望改造旧山河的宏伟愿望和宏大抱负。

答题思路模式: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怀。

6、小结:这节课我们赏析了词的上阕,作者将“寒秋”景色描绘的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7、写作练习:课时足够训练,不够课下训练

(1)结合自己的想象,将诗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2)把握诗词的情感和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词,并背诵诗词。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赏析下片,总体把握,研读特点,培养诵读、研读能力和研究性阅读技能。

六、诗词欣赏(下)(30分钟)

1、诵读活动

(1)指导诵读:找出领字(恰)和领句(首句),说出它有何作用(过渡,转入回忆);读出三个层次的层次或过渡,首句读出舒缓的充满回忆的语气,后面两件事要读出积极作为、参与改造社会的有所作为的风格。

(2)学生齐读下片,进入词所创造的情景中,进行二次体味。齐读并进入情景。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zhēng róng。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遒:qiú。遏:è。

2、导学问题:找出下篇内容是由哪个字引出的?弄清下片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写事的?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对下片词的阅读把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导学问思:提问学生对下片的感受和理解上有哪些的问题。

教师引导明确相关内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规范答案:下片由“忆”字引出,下片主要采用对往昔的回忆法记写或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了那段往事。

3、材料展示:多媒体播放词句所涉及的材料——毛泽东在长沙的活动。

时间

经历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活动

1911年

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①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②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③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

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问题:紧扣哪个诗句?“峥嵘岁月”。

4、人物形象:下片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试联想并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形象。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对下片词的整体把握理解。

导学思考:首先,将第一件事译解成一段表达完成、内容连贯、意思通顺的散文;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思路指导:(1)首先,结合注解,抓住并理解重要词语,理顺句意关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的内容,通过生活阅历和相关历史及影视知识,想象两件事的具体情景或内容;(3)结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把握青年毛泽东活动的特点和表现出的政治倾向;(4)最后,联系上片结句,结合对事件内容,概括提炼作者的形象特点。

引导阅读:(1)词句意思梳理:①过渡句梳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②“恰”为“正值”之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③这里“江山”指代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

(2)诗人形象:问题导引思考法。

问题导思: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诗句的重要词句和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中,你看怎样的一群青年?弄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层寓意是什么?结合两件的解读,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群像?

规范答题:诗人回忆了青年时期“同学”“书生”的往事,再现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形象。

5、探究性阅读:深层思考,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构思技巧和主旨。

方法指导:结合社会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诗中画面或事实,小组讨论完成。

展开思路:采用问题导引,丰富拓展要点,学生展示,教师多媒体播种放的方式。

内容项目:找出本词中的两个问句,结合全诗内容,分别理解各句的内容和在词中的作用。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巡视指导,提问展示。

明确答案: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怅”在这里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高大广远的宇宙。可见,面对苍茫的宇宙,诗人感慨无限地问道:“这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底由谁来主宰呢?”这里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拓展思考(1):将历史与画面内容结合,进行拓展思考,以开阔视野和思维。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毛泽东看到了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来主宰?词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争生活之后而问的。它紧承上片结尾的第一问句,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问句,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

拓展思考(2):将历史与画面内容结合,进行拓展思考,以开阔视野和思维。当年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急流勇进,奋力前行时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的行船都给阻挡住了,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凡的勇气和气魄。当年在这里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今天,在如火如荼的新的革命浪潮里,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定要继续发扬当年的革命精神,勇敢地担负起革命的重任,为彻底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无限光明美好的新中国而英勇奋斗!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气魄。

6、拓展探究:在多数古典诗词秋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为何作者眼里的秋景却充满无限的生机?

导学提示:结合课前预习的写作背景回答。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明确答案: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

七、把握词人形象

思考提示:结合全词内容,指导学生对诗人形象的把握。描绘了湘江秋天壮观的美丽景象,

1、诗歌的首句写道,“独立寒秋”请问是谁 “独立寒秋”?

设置意图:此问使学生明确抒情主人公,从而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

导学过程:难度不大,学生都能答上。

明确答案:抒情主人公——毛泽东本人。

2、默读诗文圈点勾画,找出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的关键词,结合上片写景特别是在下片的记事,总结归纳词中的毛泽东是怎样一个形象。

导学思考(1):找描写抒情主人公动作和神态的字词,说明它们的作用如何?

明确答案:词中“立、看、怅、问、携、忆、记”再现了词人的行为和心理,统领了相关内容。

导学思考(2):上片的写景创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下片的两件往事表现了词怎样的抱负?全词给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学生展示:提问及二三个位学生展示。

明确答案:上片“独立寒秋”的毛泽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壮丽的湘江秋景图,表达式了词人积极向上的豪迈之情;下片面对祖国如此多娇的江山“浪遏飞舟”的毛泽东同志回忆了往昔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岁月的往事,抒情了以天下为己任,于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全词塑造了一个充满激情、积极进取、发奋作为,胸怀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远大抱负的词人的伟大形象。

七、诗词写作特色点:探究性学习专题。

问题导学:本诗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思考提示:鉴赏诗词要注意景、事与情的关系;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意象;注意诗词中的用词。

1、第一点:从写法角看概括—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问题导引:本词的写作内容涉及了哪三个要素?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叙事?哪些抒情?三者是怎样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的?

思路把握:(1)类型:课题式探究;(2)途经: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要求: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实施,要求结合上片的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展示成果。时间:5分钟。(4)教师巡回指导。

代表展示: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媒体展示参考答案:(1)梳理内容:上阕写景抒情,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动着词人激荡的思潮,为下文“怅”“问”“忆”蓄势。接着,用一个“看”字承首句“立”,领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奠定了全词壮怀激越的感情基调。(2)结论: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结尾抒情,形成写景、抒情结合的模式。

(1)梳理内容:下阕叙事,是上阕感情的发展与延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忆”字直贯以下几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的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末三句更进一层,展现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2)结论:下片以记事为主,事中藏情,巧妙回答上片结尾的问题,形成借记事结合的方式。

结论:全词通过写景,隐含豪情,结句运用抒情表达情怀,叙事为载体,运用问句回答抒情性提问的方式,将全词的景、事、情巧妙的统摄在一起,实现了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2、第二点:从构成内容的角度概括—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问题导引:本词的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或意境?有何作用或意图?

思路把握:(1)类型:课题式探究;(2)途经: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要求: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实施,要求结合上片的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展示成果。时间:2-3分钟。(4)教师巡回指导。

导引思考法完成:问题或系于问题导引思考法展开。

(1)上阕使用的意象主要有哪些?请列举。山、树、水、船、鹰、鱼。

(2)上阕涉及意象的句子有哪些?请列举。相应的句子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

(3)分析思考这些是怎样构成一个画面的?最后一句有何的作用?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按照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的方式构设画面。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意境高远,引人深思。

3、第三点:从语言表达效果角度概括性—用词精当,写景传神。

问题导引(1):本词的领词有哪几个?分别领哪些句子?在句中有何作用?

问题导引(2):本词的有哪些重要的描写性词语?分别出现在哪些句子?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路把握:(1)类型:课题式探究;(2)途经: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要求: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实施,要求结合上片的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展示成果。时间:2-3分钟。(4)教师巡回指导。

导引思考法完成:问题或系于问题导引思考法展开。

问题导引结果:参考答案(1):上阕中有“看”,统领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等句子,下阕中有“忆”“恰“,分别统领了两件事和”“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问题导引结果:参考答案(2):描写性词语集中在上片,主要有“万”“层”“漫”“遍”“尽”“透” “争” “击” “翔”。分组分析作用:①写景意象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的作用如何?它们在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表现山红水碧的静景的优美。②“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雄姿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

八、想象力培养:有时间训练,没有时间放弃。

诗歌鉴赏,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下列训练,从而培养自身的想象力。

训练项目

问题式启发思考

成果展示:思考结果

勾勒形态

诗是如何勾勒景象或对象形态的?

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染上颜色

诗是如何给景象染上颜色的?

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使画面动起来

诗是如何使画面动起来的?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

诗是如何让画面更细致、逼真的?

脑海里设计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教学反思:

1、诗歌阅读方法:(1)读的素养培养:三读法习惯培养,诵读技术与内容要素或项目;(2)技能训练素养培养:诗歌载体、线索、结构、形象、语言、手法)解读的实践训练。

2、教师导学素养:导学设计和课堂导学素养。(1)技术层面:①问题提出方式:提问、项目、交流;②导学要素的应用与开发:提示、说明、引导、启发、引申;③技能指导与训练:诵读技巧培养、诗歌散文文本转换、意境分析概括法、景物与人物形象把握法、主旨或情感解读、构思或思路要素把握方法;④课后或同步技能迁移训练;(2)实践层面:①指导阅读、启发思考、引导表达;②合作交流和探究;③成果展示:板书展示、媒体展示。

3、学生阅读素养(诗歌阅读):(1)技术层面:①了解性阅读内容要素的完成(文本、知识);②熟悉性阅读内容要素的完成:再读文本、诵读技术与技能、意象类型的选择和组合的解读技术、事件载体含义的解读、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欣赏与评价、文本思路线索的思考;③探究性阅读内容要素的完成:表达特点、意境风格或类型、语言表现力;(2)实践层面:①课前预习、课前训练;②课堂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诵读训练;③课堂小组交流、合作探究、集体展示;④成果展示:自制媒体展示、表达展示、表演展示、演示展示。

十、课后作业

1、完成《创新设计》文本对应的相关内容或题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5431.html

更多阅读

由香港著名风水师郑国强先生罹难所联想到的 台湾著名风水师

香港著名风水师郑国强罹难的消息,最近已经在易学圈里成了一个新闻,于是,大批借机咒骂风水骗人的声音甚嚣尘上,同时,为了维护风水形象而巧舌如簧拼命维护风水的人也随处可见。首先,这个事件把多年来人们对社会上大批品质恶劣,危害严重的风水

被嫌弃的蔡国强和“幼稚”的美国人 男朋友嫌弃我幼稚

早上醒来,照例翻阅微博和朋友圈,发现很多人都在讨论蔡国强在上海为其个展做的“白日焰火”表演,褒贬不一。作为局外人,第一眼看到焰火的照片,还是会情不自禁为之惊叹。实际上,我一直很惊叹他的想象力与艺术手法——他把天空、河流甚至城

新三国点评 唐国强点评新三国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新剧新《三国》。网上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我想,看完整部戏,算是有资格评述一下我对此剧的看法了。反新剧者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所谓篡改历史说。有人指责新剧不尊重历史,妄自改编,并有理有据的引用史实声讨剧组不负责

唐国强经典角色大人物古今通吃 古今经典著名对联

唐国强经典角色大人物古今通吃从上世纪九十年至今在众多题材的电视剧中,曾十多次饰演伟人领袖,无数次饰演帝王将相的唐国强。在扮演“大人物”的演艺之路上,成就了他在演艺界的一线地位,培养了他大气磅礴的性情。今天我们就对唐国强所

从《长征》看唐国强和陈道明的艺术功底 陈道明唐国强长征

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在各大电视台狂轰滥炸。我虽然以看过多遍,但是还是忍不住的想看。原因就在于扮演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演员唐国强和陈道明,在其剧里的表演太精彩了。想当初听说唐国强要扮演毛泽东,心里想唐

声明:《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朗诵唐国强》为网友面朝阳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