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每课一练 心中的那抹绿作文辅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每课一练
1.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 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填番号)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时间精确到“时”暗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
2 这段话分 层。层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具体指 。
4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议论。第 句是记叙,第 句是议论;议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三)(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第⑵句与第⑴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2.从第(4)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3. 第(5)句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 特点。
4.前几句中与第(6)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照应的内容是“ ”。
5. 第⑹⑺句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
6.“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7.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 ,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 ,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
2.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作用是什么?
3.用横线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4.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5.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6.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芦花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 )子 ②寒jìn( ) ③蹿了一蹿( )
④zè( )歪 ⑤飒( )飒 ⑥阴惨( )
2.根据语境解词。
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
②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央告:
③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
④……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
3.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
4.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三要素: 、 、 。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 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4.上面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5.“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
6.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7.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8.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 ,主要抓住 特点来刻画的。
9.概括选文的内容:
10.怎样理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
11.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2.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老头子”为什么能“像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其中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13.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
14.苇塘里传出的歌声表现了苇塘中的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据此,你有什么感受?
(二)“她挂花了!”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1.“热闹”的原意是________,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_____”线的句子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文中画“ ”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 的性格特征。
4.“转弯抹角”形象地写出了水路__________的样子,也说明苇塘里的队伍很___________;“射穿”极写出老头子的______________;“轻视”说明老头子_________________很强。
5.选段运用了______描写和语言描写,从老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要为女孩复仇,_ _。
6.女孩的话对老头子的能力表示怀疑,写怀疑有__________和渲染的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而老头子的“狠”话则烘托出自身___________的性格。
7.加强口语化,作者使用了许多方言。其中,“现眼”是____________的意思,“打牙跌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8“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 意思。
9.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
10.“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11.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
12.第⑧段中加“.”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
(三)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这段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 的画面,塑造了一个 的人物形象。
2.读选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qiú( ) dèng( ) 剥( ) 藏( )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4.“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5.“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7.“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8.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9.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10.老人用什么方法使鬼子束手挨打的?
11.老头子为什么选择在中午时分来报仇?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12.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3.蜡烛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拂( )晓 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 )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 pínɡ( )障 jū( )躬 肃mù( ) 颤wēiwēi( )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意义 。
二、阅读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 地躺在那 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
2.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3.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4.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
5.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6.说说《蜡烛》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100字左右)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 )( ) 朱lù( ) 晨xī( ) 瞥( )见 箱箧( ) 惊hài( )
2.写出反义词。
文明( ) 干净( ) 朴素( ) 赞誉(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
②眼花缭乱:
③不可名状:
④荡然无存:
⑤富丽堂皇:
⑥丰功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二、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悼( )念 蜿蜒( ) 屹( )立 肃穆( ) 荒谬( ) 憧憬( )
2.请根据拼音填汉字。
杀lù( ) liáo( ) 绕 裤dōu( ) 盟shì( )
3.请根据原文填空。
① 风。 雨天 。地 。
②历史, ,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 、真实而 的画面。
③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 ;只有 ,只有 ,只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 了。
二、阅读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1941年10月21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
3.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4.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6.阿长与《山海经》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惊骇( ) 掳( ) 震悚( ) 惶急( ) 诘问(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
A.切切察察—— B.絮说——
②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顺顺流流——
③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谋死——
④我惧惮她什么呢!
惧惮——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1) ;(2)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3) ;(4) ;(5) 。
5.“一条围巾的价钱由六元变为两元”,如改为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A.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两倍。
B.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了原来的三分之二。
D.原来一条围巾卖六元,生产成本降低后,价钱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倍。
6.下面有三个句子,原文共有五十多字,请把它改成只有三十多字的两句话,要使原意无损,语言更简明。
原文:①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②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③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改写:
二、阅读(考试链接)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3.“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 。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4.“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衬托出阿长的__________,“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见“我”认为阿长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说道”这个________描写则写出了阿长能对“我”有所帮助的_________心情,“三哼经”说明阿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对“我”的关心,“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我”的无限欢悦之情,“敬意”确乎因_________而生。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伟大的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8.请说一说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伟大的神力”的含义。
9.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0.文中“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反应?
11.“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12.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
13.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山海经》?
14、本语段所属的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我们学过的 等课文也是选自该集子。
7.背影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踌躇( )( ) 颓唐( ) 蹒跚( )( ) 琐屑( ) 狼藉( )
2.填字组词
___不单行 触目伤 情 于中 不能自 变卖 质
3.填空。
①《背影》选自《 》,作者 ,是散文家、 、 、民主战士。
②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③《背影》的语言平淡、质朴,却极为感人,是因为 。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以上两个语段作者( ),字佩弦,( )代( )家、学者、民主战士。
2.指出这两段文字的记叙要素。(2分)
①时间:_____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4、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5.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6、第二段中两个“聪明”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7.写出插叙文段中的语句。
8.“甚是仔细”“ 颇踌躇了一会”两个加点字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两个“踌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连用两个“终于”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
(1)“迂”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1.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 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1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14.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选段内容加个小标题。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 )
3.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意蕴丰富的背影,( )( )( )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这些既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又可以看出父亲的______________心情抑郁。
4.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 ;第二次 。
5.写父亲的语言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
(2)“进去吧,里边没人。” ( )
6.选文从人物的 、 、 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选段中“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采用了 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
7.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
8.画浪线的句子的正确含义是(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9.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
10.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
11.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
8.台阶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凹凼( ) 尴尬( )( ) 挪( ) 嗄叽( )( ) 门槛( )
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①A.肩膀 B.摩破 C.宽敞 D.涎水 ②A.缘故 B.泥浆 C.疲卷 D.瞬间
③A.糟糕 B.仿佛 C.叮嘱 D.烦燥 ④A.倔强 B.露珠 C.醒悟 D.跨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尴尬:
②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微不足道:
③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大庭广众:
4.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6.试比较《背影》与《台阶》的异同点。
二、阅读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 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 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 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 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黏( ) 掺( )
2.下列动词是从原文中抽出来,请把它们选入上文空格中:飘 浮 滚 挑
3.“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为什么用“踏”而不用“和”或“踩”?
4.为什么“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9.老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伛( ) 翳( ) 愧怍( ) 攥( )
2.指出下列每组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A.惶恐 肿胀 默存 冰籍( ) B.塌败 骷髅 湖涂 抱歉( )
C.荒僻 善良 取谛 闲聊( ) D.滞笨 诲辱 凑合 愧怍( )
3..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二、阅读(考试链接)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了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老王》的作者是 ,她的丈夫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围城 》
2.选文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3.选段中“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5.“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6.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7.“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
8. 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害怕” 表现了作者
9.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10.老王的性格和命运概括为:“老王是一个__ ____的人”。
11.揣摩加点词语好处。
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12.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10.信客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唏嘘( )( ) 诘问( ) 伎俩( )( )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 B.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苦旅( )
C.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 D.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
神经末梢: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二、阅读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3.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4.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这样安排?
5.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6.指出选文中画“ ”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7.你认为信客具有怎样的品格和精神?
11.中国石拱桥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推崇( ) 和谐( ) 惟妙惟肖( )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桥dūn( ) ②xiáo( )河 ③饮jiàn( ) ④ɡǒnɡ( )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 ,这是一篇 ,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②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 、 、 。
③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 ,结构 ,强度 。
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 。(巧妙绝伦 匠心独运)
⑤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 (崇拜 推崇)这座桥。
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证明 表明 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5.下列词义的范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拱桥——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 B.桥——石拱桥——拱桥——中国石拱桥
C.中国石拱桥——桥——拱桥——石拱桥 D.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A.由本质到现象B.由具体到概括C.由一般到个别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 举例子B 打比方C 列数字D 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二)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选文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和
( )作者也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但其说明的角度不同:
作者是从 说的;张嘉贞的话是从 说的;张鷟的话是从 方面说的。
2、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是( )
A选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这种结构能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
B.选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C.选文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紧紧围绕桥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说明。
D.选文的最后一句是对赵州桥特点的概括总结。
3、下面这句话中加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①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②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③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
4、本段开头部分运用了许多数字,有什么作用?
5、本段介绍赵州桥特点,是依照大拱的长度、小拱的作用、大拱拱圈的特点、全桥结构特色与四周景色的配合顺序写的。为什么不按照由大到小的说明顺序,先把大拱的两个特点介绍完,再介绍小拱的特点呢?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7、赵州桥充分体现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形式美观的特点。
赵 州 桥
8、赵州桥的设计最富有创意的是大拱上加小拱。请根据
文中赵州桥特点(一)和(二),用弧线在右边的方框
内画上大拱和小拱,完成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略。(要求:大拱和小拱的数量和位置正确;
用弧线;图形整体效果好。)]
9、请写出赵州桥小拱设计的好处。每条不超过8个字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10、“桥”在字典中被解释为:“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现在还可指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例如:商桥等,请再写一个有这样比喻意义的带“桥”的词语,并解释它的含义。
词语: 词语解释:
11、有人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古老的石拱桥都应当被新型的斜拉索桥淘汰。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不超过60字)
12. 赵州桥第二个特点中的“不但……而且”能否删去?为什么?
13. 本文段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列举出三种。
14.用“‖”将这段文字分成三层,标明层意。
①
②
③
15.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 。
(三)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 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卢沟桥。它的四个特征是: 、 、 、
2、划线的三个句子分别采用了 、 、 的说明方法。
3、把这段文字分层,简述各层意思
4、“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 特点。
6.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并说说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7.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8.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从现象到本质 D.从主要到次要
9.这段文字介绍桥长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介绍桥面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
10.“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
A.排比、比喻 B.排比C.排比、比喻、拟人 D.排比、拟人
11.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12.桥之美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前瞻( )后顾 ②媒介( ) ③煞风景( ) ④颐( )和园
⑤点缀( ) ⑥摄( )影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美感: ②史诗:
③驻足: 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 (摧毁 摧残 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②每当其间 (呈现 显现 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 (奏出 唱出 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④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 (左右 控制 制约)结构之美呢!
4.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①“小桥流水人家”, 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
②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 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 构不成画面。
③喜鹊构成的桥 意义好,形式 自由,生动活泼。
④ 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5.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二、阅读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能够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 。
2.上述两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是 关系。
3.用“‖”标出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层
②层 ③层
4.第二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5.简要概括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13.苏州园林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轩( )榭 ②嶙( )峋 ③镂( )空 ④蔷薇( )
⑤对称( ) ⑥相间( ) ⑦庸( )俗 ⑧丘壑( )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重峦叠zhànɡ( ) ②自出心cái( ) ③翻了一fān( ) ④斟zhuó( )
3.辨析近义词,选恰当的填入括号内。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标签 标本 标志)
②谁如果要 (欣赏 鉴赏 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好 美好 完美)的图画。
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 。(技术 艺术 方法)
⑤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 (赞扬 赞颂 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4.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①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
②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 )
③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
④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③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
④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 家、 家。
2. 选文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句中“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3)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7.“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二)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假山堆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说明此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沼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沼或河道边沿布置石头或种花木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池沼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
6、这段文字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 ”相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 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 配合; ③池沼养的鱼与 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 ,另一类是: 。两类的共同点是: 。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 )
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
17.解释下列词语。
(1)丘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雷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玲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A.着力 B.着重 C.下手 D.考虑
(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 )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
A.曲折 B.缠绕 C.突兀 D.蔓延
2.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抒情和议论
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多选)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 ;作用是: 。
7、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
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9.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
10.“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11.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 ,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四)(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回廊( ) 2镂空( )
2、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
3.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5、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
6.“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
“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7、乙中“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的“适当的位置”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14.故宫博物院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中,每组都有一个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改正。
①矗立(chù) 湛蓝(zhàn) 矫健(qiáo) ( )
②藻井(zào) 蟠龙(pán) 檀木(tán) ( )
③击磬(qìnɡ) 赏赐(sì) 御花园(yù) ( )
④额枋(fānɡ) 妃嫔(bīn) 金銮殿(luán) ( )
2.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雕金屏风 相互应衬( ) ②烟雾燎绕 池馆水榭( )
③幽雅宁静 迴然不同( ) ④庄严肃穆 龙风呈祥( )
3.本文进行说明时,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二、阅读(考试链接)
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第①段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2.第②段说明太和殿内景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需要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察点。本段确立的观察点是 。
3.按空间顺序说明往往借助于方位词。第②段文字中使用的方位词有哪些?
4.①②段文字都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请具体说明突出了什么样的特征,目的是什么?
5.从上述两段文字看,选文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15.说“屏”
一、积累与运用
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ɡ)纳凉(nà)B.流萤(yínɡ)惟幕(wéi)
C.伧俗(cānɡ)因地制宜(yí)D.造型(xínɡ)缓冲(huǎn)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4、本文是_____________陈从周写的一篇 ________________文。文章抓住屏风的“___”的特点,介绍了它的______________功能与 功能。全文语言__________。
二、阅读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 倚 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4、引号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有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含义 D.表特殊称谓 E.表否定讽刺.试说说下面句中引号是什么用法。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
②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
③“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 )
5、按要求填空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处:《 》 作者:_ __ 朝代:_________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处:《 》作者: 朝代:______
6、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③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竹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
7、.“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说说室内屏与帷幕起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女子房中的屏起 作用。(4字左右)
9、过去人们喜欢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有什么好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不妥?
16.大自然的语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并读准它们。
①差异( ) ②差遣( ) ③差劲( )④参差( )
⑤连翘( )⑥翘起( ) ⑦观测( )⑧玄妙观( )
2.根据下面各句话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 )
②不情愿又没有办法( )
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 )
3.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 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 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 的 、 和 。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
翩然 : 次第: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这样写好在哪里?
6.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7、根据语境,续写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冰雪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归雁中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
8.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到第 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 关系。
9.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
10.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根据第1自然段回答:
(1)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和 和
(2)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
(4)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7)这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 保持了一致。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
3、找出分别采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答案不超过12个字)。
5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6.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物候知识,模仿“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的修辞特点,完成下面两个句子
腊梅开了,
枫叶红了,
(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2.写出②一⑤段的中心句。
3.这几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怎样用文中的知识来理解这首诗?
5.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一定比北京来得早,对吗?为什么?
6.在第③段中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7.第⑤段中“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8.选文中第④段加点的“这个道理”是指什么道理?
10.“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晓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旱l0天”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17.奇妙的克隆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蟾蜍( ) 鄞县( )雌性( ) 鲫鱼( )繁衍( ) 两栖( )
2.解释下列词语。
繁衍:
免疫:
相安无事: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克隆”的含义是什么?
②本文使用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4.按原文填空。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 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 的进行曲。
5.学了本篇课文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精神?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1、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内容:
2、文段中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 ”这句话中的“夭亡”能改成“死亡”吗?为什么?
4、“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5、文中“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6、为什么叫这种鱼为“克隆鱼”?
(二)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些,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1.以上几段是围绕哪一句来说的?
2.这几段介绍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哪些好处?
3.“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4.文段中的引号作用是什么?
5.文段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追溯( ) 鸟臀目( )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阅读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3.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两条?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4.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
5.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6.第③段文字运用了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
19.生物入侵者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藩篱( ) 归咎( ) 厄运( ) 无动于衷()
2.解释下列词语。
藩篱:
劫掠: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3.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4.原文填空。
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 干预的条件下 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 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 失衡。
二、阅读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第②节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①段中加点的“前者”指代的是什么?“后者”指代的是什么?说说它们各自的危害。
4.说出第①段中画横线句括号的作用?
5.第②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起什么作用?显示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20. 落日的幻觉
一、基础知识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减( ) (yān) 红 (zhuì) 落
尘(āi) (wèi) 蓝 暗(h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阅读下面材料,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写出探究的结果。
美国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者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能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啼哭、躁动。
6、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7、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二、阅读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第一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2、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3、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21.桃花源记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 ) (2)俨然( ) (3)阡陌( )(4)发髻( )
(5)邑人( ) (6)诣太守( )(7)垂髫( )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 )来问讯 B.便yāo( )还家 C.yuán( )溪行
D.xún( )病终 E.欣然ɡuī( )往 F.后suì( )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 ( ) ( ) B.着: ( ) ( )
C.间: ( ) ( ) D.率: ( ) ( )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横线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B.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C.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D. 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E.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5.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 ,名 ,字 ,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 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 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 所 从 来 B.后 遂 无 问 津 者 C.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皆 叹 惋。
7.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 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 A.语言 B.告诉 C.说
(4)处处志之( ) A.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5)屋舍俨然( )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A.延长 B.推迟 C.聘请、请 D.伸展
二、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词语。
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
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3..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
4.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
.
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6.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22.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铭( ) 馨( ) 牍( ) 儒( ) 淤( ) 涟( ) 蔓( ) 蕃( ) 逸( ) 噫(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3)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
(5)可以调素琴( ) (6)出淤泥而不染( )(7)香远益清( )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A.无/案牍之劳形 B.无案牍/之劳形 C.无案牍之/劳形 D.无案牍/之/劳形
(2)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 A.助词、的 B.代词,它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来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 A.美丽而不端庄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 A.植物 B.栽种 C.立
5.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3)无丝竹之乱耳( ) (4)无案牍之劳形( )
(5)不蔓不枝( ) (6)香远益清( )
6.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2)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7.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填空。
(1) 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 (人名)的 (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 、 、 、 、 、 、 。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 (时代)的 (人名),选自《 》。
(3)《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
9.把握两篇短文的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各题。
(1)《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文大意?
(2)《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3)《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4)《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阅读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2.解释下列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1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
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3.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4.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5.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6.《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
8.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9.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
23.核舟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二黍许( ) 罔不( ) 贻余( ) 箬篷( ) 糁之( ) 多髯( )倚之( ) 一楫( ) 椎髻( ) 篆章( ) 壬戌( )(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因( ) 象( )(2)尝贻余核舟一 贻( )
(3)箬篷覆之 之( )(4)雕栏相望焉 焉( )
(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矫( ) 属( )
(6)其船背稍夷 夷( )(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了了( )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 盈( )
3..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通 ( )
(2)诎右臂支船 ( ) 通 ( )
(3)左手倚一衡木 ( ) 通 ( )
4.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朝 编著的《 》,作者 , 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
(2)“核舟”的主题是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 , 。”左边的刻字出自 ,右边刻字出自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
5.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见)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尚、竟然)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8.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中轩敞者为舱 B.通计一舟,为人五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
(1)能以径寸之木(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3)石青糁之。( )(4)左臂挂念珠倚之。(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 。
13.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1)简洁:
(2)周密:
(3)生动:
14.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 。
(2)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 。
(3)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 。
二、阅读
(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 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 ,核舟雕刻的是 的故事。
2.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 、 和 ,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
4.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5.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
6.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
(二)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 ,鲁直居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手执卷端, 手抚鲁直背。鲁直 手执卷末 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 足,鲁直现
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 膝,诎 臂支船,而竖其 膝, 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给下列各字注音。
髯( ) 卷( ) 弥( ) 属( )
2.在文段 处准确写出所缺的字。
3.本段是突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中的哪一方面( )
A.大苏 B.泛 C.赤壁 D.大苏泛赤壁
4.本段层次清晰,作者描写的顺序有( )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先中间后两边 D.先两边后中间 E.先上后下 F.先下后上
5.从选文内找出相应的原句写在横线上。
(1)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 。
(2)写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 。
(3)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 。
6.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所选这一语段的内容。
24.大道之行也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求修睦 与( )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
(3)男有分,女有归 分(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选贤与能。“ ”通“ ” 意思: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 ” 意思:
(3)可爱者甚蕃。“ ”通“ ” 意思: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通“ ” 意思: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男有分,女有归 分( ) 归( )(2)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
(3)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 作( )(4)故外户而不闭 闭( )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指出加点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子:
6.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 (朝代)的 (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 》《 》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 》中的两个篇章。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阅读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给下列各字注音。
睦( ) 矜( ) 分( ) 恶(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讲信修睦 信( ) 修( )(2)货恶其弃于地也 货( )
(3)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 ) 作( )(4)故外户而不闭 闭( )
3.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25.杜甫诗三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 (2)阴阳割昏晓 阴( ) 阳( )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
3.填空
(1)杜甫是 代大诗人,字 ,他被称作 ,其诗作被称作 ,都收集在 。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 、 、 ;“三别”是指他写的 、 、
;“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
《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 。 ,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
(3)吏呼一何怒, ! (4)夜久语声绝, 。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一)望 岳(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4)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 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 遥想将来的 。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 的。
(二) 石壕吏(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
26.三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
阙( )曦( ) 巘( )溯( ) 漱( ) 嶂( ) 襄(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巘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3.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4.“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27.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水中藻荇交横(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 ) ②五色交辉( )③四时俱备( )
④晓雾将歇( )( )⑤夕日欲颓( )( ) ⑥沉鳞竞跃( )
⑦念无与为乐者( ) ⑧相与步于中庭( )( )
⑨积水空明( )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 、 ,以及唐代的 、 。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
28.观潮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 ) 雷霆( ) 艨艟( )( ) 乘骑( )如履平地( )
倏尔( ) 一舸无迹( ) 罗绮( ) 倍穹( ) 僦赁( )(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 )( ) ②吞天沃日( )③则一舸无迹( )
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⑥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 )( )⑦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⑧倏尔黄烟四起( )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⑩皆披发文身(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
(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4.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5.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2.概括两段内容。
3.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4.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29.湖心亭看雪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挐(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挐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 )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
3.填空。
①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又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著有作品《 》《 》等。
②大雪三日, 。 ③是日更定, , ,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 ,上下一白。
二、阅读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30.诗四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 )然 候骑( )萧( )关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 ) ②带月荷锄归( ) ③道狭草木长( )
④但使愿无违( )( ) ⑤使至塞上( ) ⑥单车欲问边( )
⑦江入大荒流( ) ⑧仍怜故乡水( )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 ,共有 首,本诗是第 首。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 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 。”
4.填写诗句。
① ,带月荷锄归。 ②衣沾不足惜, 。
③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
④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⑤ ,老木沧波无限悲。
二、阅读
(一)《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2.“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3.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4.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诗。
2.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
3.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4.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3.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4.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5.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选自《 》,作者 ,字 ,号(朝)著名诗人。
2.“ , ”道出作者辗转流离,逃难途中饱尝艰辛的无限愤懑之情。“ , ”写出诗人顾影自怜、老境凄惶的身世之愁。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新闻两则
参考答案:
一、1.dí dānɡ jiān kuì suí jìnɡ è è yù cuàn2、(1).消息 及时、准确(2).标题、导语、主体、记叙、议论3.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②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4.A C D C A 5、示例:“神舟”飞船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
二、(一)1.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2.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3.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4.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的赞美。
(二)、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 背景;原因。6 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三)1.不料 首先 已2.B 3.真实,及时。4.句(1)前半句5.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6、“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7、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8、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四)1、2、3、见练习册4.C5.B6.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2.芦花荡
参考答案:
一、1.①yào ②噤 ③cuān ④仄 ⑤sà ⑥cǎn
2.①指月色皎洁,清风宜人。 ②央求,恳求。 ③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④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孙犁 孙犁文集 白洋淀纪事之二 抗日战争时期
4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二、(一)1.开头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为后文描写老英雄行为做好铺垫,更突出了他的英雄行为与他的传奇色彩。(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3.老头子的外形“浑身没有多少肉”,而且生活在白洋淀上,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自由。鱼鹰本是活跃在湖边的水鸟,勇敢敏捷而且充满活力,老英雄正是具有了老当益壮、目光敏锐的这些特点,所以把他比喻成“鱼鹰”。4.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通过敌人的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些都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5.指“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6.“星星……”、“水鸟……”“苇子……” 景物 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7.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8.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9.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10通过交代老头子的眼睛特点,赞美白洋淀人民。11“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12老头子乐观、自信。“事情”指如何消灭鬼子,保障部队供给等。13他们的封锁落了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14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二)1.(景象)繁盛活跃 老英雄用妙计痛击鬼子,为小女孩报仇的事2.懊丧、内疚、自责。3.有柔情、有仇恨,敢于负责,自尊。4.弯曲 隐秘 痛心 自尊心 5.动作描写 挽回由于自己的大意而造成的后果 6.衬托(反衬) 自信 7. 出丑丢脸 才夸口就出丑丢脸8.负伤,受伤9.因为听到菱花受伤的话感到意外和懊恨自己的大意和过于自信。 10.烘托了老头子的心理,因过于自信而让别人受伤觉得丢了脸。 11.特别讲究自尊和面子。 12.写出老头子的懊丧与悔恨。
(三)答案:1、“老头子”用计,独自一人全歼鬼子战斗画面 抗日救国英勇无畏的孤胆老英雄形象2、qiú( 泅 ) dèng( 瞪 ) 剥( bāo ) 藏( cáng )3、[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4.“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5、[“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6、[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7、[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8、[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8.“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撒”优美的景物描写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自然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老头子把敌人置于死地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报仇后的轻松、愉快的情绪。)9、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10、水中有树桩,树桩上有好多鱼钩,他首先把鬼子引入有树桩的地方,让鱼钩钩住鬼子,再用竹篙将鬼子打死11、红日当天鬼子掉以轻心,加上天气闷热,鬼子肯定会到淀里洗澡,洗澡时不能带枪,而水里则是老头子的天下,这样选择是为了扬长避短。画线句子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还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12、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3.蜡烛
参考答案:
一、1.fú jiào lì pú fú yè2.袭 屏 鞠 穆 巍
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 西蒙诺夫 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 象征母亲的眼泪
二、1.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2.“孤零零”、“毫无遮掩”。“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这也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和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3.看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4.“直着身子”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
5.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你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
6、提示:①从富有爱心的老人上,②从对敌人的仇恨上,③从冒着炮火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精神。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参考答案:
一、1.fà lánɡ 鹭 曦 piē qiè 骇2.野蛮 肮脏 华丽 贬低3.①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③不能够用语言形容。④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⑤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⑥伟大的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给予强烈的谴责和辛辣讽刺。对被侵略、被掠夺者表示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1.是想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2.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3.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4.这遗留下来的当年的遗迹上,镌刻着侵略者肆意妄为的痕迹,记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因作者为这尘封着的凝固的历史的废墟,长期没有变化而失望,总企望能看到废墟之上建立起——富强的新国家。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参考答案:
一、1.dào wān yǎn yì hū miù chōnɡ jǐnɡ2.戮 缭 兜 誓
3.①凄 苦 昏 暗 ②现实 美丽 荒谬 ③愤怒 悲哀 记忆 警告 屠杀
二、1.用四个独词句加重天气给人的凝重感,衬托人物凭吊遇难者的沉痛心情和感受,也再现纳粹屠杀无辜人民的悲惨场景。
2.强调纳粹极端残忍,极端野蛮的要灭绝种族的暴行,表现愤慨及对人民的同情。
3.幸存者在陵墓前回顾沧桑岁月所发出的感慨,表达对长眠地下的遇难伙伴们的深切怀念。
4.这段悲惨的历史是泯灭人性的,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历史昭示:不要让历史重演,正直善良的人们团结起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竭力去维护和平安定。
6.阿长与《山海经》
参考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
一、1.hài lǔ sǒnɡ huánɡ jié mǔ2.①姆 ②琐 ③哀 慕 ④模
3.①A.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B.絮絮叨叨地说。②即“顺顺溜溜”,顺当。③谋杀④害怕
4.(1)我一定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2)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3)常常对我讲“长毛”。(4)不料她还有这样(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外面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神力。(5)给我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5.B6.①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②把书打开,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二、(一)1、[①‖②③④‖⑤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看不起)] 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
3、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关心 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 神态 喜悦 不识字,但又很留意听 果然都在内 爱 5、[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6、[ 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9、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10、[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11、[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12、这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文题就叫《阿长与(山海经)》,我对阿长感情发生变化也是由于《山海经》13、 [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14、《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背影
参考答案:
一、1.chóu chú tuí pán shān xiè jí
2.祸 怀 郁 已 典
3.①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诗人 学者②四 车站送别 开头结尾各一处 文章开头写背影,点题并设悬念,中间两次实写是表现父亲爱儿子之深之切,结尾再想起背影,既照应了开头,又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①篇头点题,引起下文。②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③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④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③写得真切,蕴含着真情实感
二、(一)1、朱自清 现 散文2、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 ②南京 旅馆到车站 ③父亲 ④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3、[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4、[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5、[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6、[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7、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8、甚:很 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 颇:很,相当地。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这两个词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9、父亲还是不放心 父亲一片爱子深情10、(1)言行守旧,不合时宜(2)衬托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作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11、[D ]12、对往事的自责,对父亲的思念。
13、[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14、[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二)答案:1、买橘送别或车站送别2、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 攀、缩、倾 父爱 老境颓唐4、第一次 :感动得流泪 ;第二次 :离别伤感的泪。5(1)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6、[外貌(衣着)、行动、语言;外貌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7、[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8、B9[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0、[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11、 [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8.台阶
参考答案:
一、1.dànɡ ɡān ɡà nuó ɡā jī kǎn
2.①B ②C ③D ④D
3.①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②微不足道:小的不值得一提。③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4.因为我们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台阶的高低与主人的地位相应。
5.台阶虽然高了,但是地位却没有提高,所以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
6.提示:①从内容上 ②从结构上 ③从语言上
二、1.nián chān2.填字顺序为:浮 飘 挑 滚3.“踏”形象地写出了和泥的动作,“踏”既包含了“和”,又包含了“踩”,所以单用哪一个,都不够形象具体。4.造新台阶是父亲一生的愿望,愿望将要实现时,却感到一些失落感,所以露出些尴尬的笑。
9.老王
参考答案:
一、1.yǔ yì zuò zuàn2.箱 糊 缔 侮3.作者的善良是对弱者的同情,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对他人的帮助。
二、1、杨绛 钱钟书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神态 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3、[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4、 [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
5、[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6、[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7、[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8、老王的虚弱的身体禁不住生活的压力 善良。]9、[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10、[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11、(1)[“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2)[“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12、[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13、 [提示:从个人如何对待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10.信客
参考答案:
一、1.xī xū jié jì liǎnɡ2.眉 稀 潦 碎3.外出到城里谋生。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生活穷困愁苦,颓丧失意。4.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秉承诚信的道德准则,服务于千家万户,在人们眼中自然是“为人信任的人”。
二、1.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2.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3.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4.重点写了信客报丧送遗物等活动 因为,这类事件反映信客的遭逢,最有代表性,能很好地体现信客忠厚、诚实,待人谦和的品格,以及宽容、忍辱负重的精神境界。 5.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6.设问 反问
反映信客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7.这位信客集善良、忠厚、宽容、理解、诚信等美德于一身,竭诚为乡亲服务,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为人们排忧解难,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不放在心上,是一位真正值得信赖的信客。
11.中国石拱桥
参考答案:
一、1.①chónɡ ②zhuó ③xié ④xiào
2.①墩 ②洨 ③涧 ④拱
3.①茅以升 说明文 ②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③省 巧 高 ④巧妙绝伦 ⑤推崇 ⑥表明
4.A 5.D
二、(一)答案1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2C3不能调换。因为“形式优美”是承上段而言的,得先说;“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所以放在后面。(或: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了解,是理性认识。两者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换)4A5限制“到处都有”,使语言更严密、准确。
(二)1、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 作者是从规模上说,张嘉贞是从施工技术来说,张鷟是从造型设计来说的。2、B 3、①从时间上限制说明赵州桥与同时代的其他桥相比是最长的。②两肩是从位置上进行限定,确认了小拱的位置,各强调了每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③突出他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他不是唯一的设计者。4、 [使用科学测量得来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具体明晰的印象。]5、[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介绍的。]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赵州桥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7、结构坚固8略9、减轻桥身重量、增加桥洞过水量、使桥身更美观
10、书桥 解释让读者达到知识彼岸的书。11、答案提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达准确、清晰、流畅、简洁、有创意。12.不能。表达递进的意思,强调这样设计的巧妙,可以减轻桥洞的过水量,也更加美观。13. 打比方、列数字、引用 14.……人不知其所以为”。‖……长虹饮涧”。‖…… ①总体介绍赵州桥长、宽,说明它的雄伟,引出造桥技术不凡。②分别介绍赵州桥的特点。③总结、高度评价赵州桥。15.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逻辑顺序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三)1、历史悠久;结构精巧;强度高,坚固耐用;形式美。2、[列数据、下定义、作比较 ]3、[……年间//桥长……联拱石桥//永定河……坚固//桥面……①建桥时间②结构特点③结构坚固④形式优美。] 4、[不能去掉,“几乎”是表程度,是对“与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路面平坦的程度。去掉后就成了完全与河面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不准确。]5、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6、大拱左右的石拱不是两两相对称的。课文中说“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这样写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7、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8.B 9.列数字 描写 10.D11.介绍卢沟桥的修建时间、长度、宽度、特点及外观。
12.桥之美
参考答案:
一、1.①zhān②méi ③shā ④yí ⑤zhuì ⑥shè
2.①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②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③停止脚步 ④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的小单位
3.①摧毁 ②显现 ③谱出 ④左右
4.①固然 ②但 因而 ③不仅 也 ④凡是 其实
5.形式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1.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总分
3.……画家销魂!‖……史诗似的满足。‖…… ①江南水乡的桥与周围景物的映衬之美 ②长桥之美 ③风雨桥之美
4.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5.语言生动形象。
13.苏州园林
参考答案:
一、1.①xuān ②lín ③lòu ④wēi ⑤chèn ⑥jiàn ⑦yōnɡ ⑧hè
2.①嶂 ②裁 ③番 ④酌
3.①标本 ②鉴赏 ③完美 ④艺术 技术 ⑤赞叹
4.①记叙 ②说明 ③描写 ④议论
5.①作比较 ②摹状貌 ③举例子 ④打比方
二、(一)1、叶圣陶 绍钧 作 教育 编辑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图画3、(1)列数字 (2) 举例子、打比方 (3)作比较
4、[“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5、[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二)1、[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 [池沼] 2、[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3、[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或者……身在山间 大多引用活水 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6、分类别7、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8、[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9、[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10、总分 11、[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12、桥梁 石头、花草 荷花、睡莲13、成河道模样 宽敞 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14、表示引用15、分类别16、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17.(1)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2)不该相同而相同。(3)精巧细致。18.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
(三)1、D A C 2、B 3、B 4、[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B、D、E 6、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7、[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9、从概括到具体10、[举例子]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11、[讲究自然之美]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四)1、láng lòu 2、[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作比较 ,打比方。]3、[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举例子。]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5、[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6、[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使用这些表意肯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7、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14.故宫博物院
参考答案:
一、1.①jiǎo ②zǎo ③cì ④pín2.①映 ②缭 ③迥 ④凤
3.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空间顺序
二、1.列数字 突出太和殿规模宏大2.一是朱漆方台,一是殿顶中央的雕金蟠龙
3.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4.①太和殿的宏大壮丽 ②太和殿内景龙的图案 目的是突出皇权5.生动说明
15.说“屏”
参考答案:
1.B(帷)2.(1)粗俗鄙陋。(2)恰当,恰如其分。(3)果真像这样;无益地耗费劳力。
(4)味道;休息,在此有让人觉得有趣、悠闲、似观光消遣的意思。
3.(1)作比较(2)作诠释(3)分类别(4)引用4、古建筑园林专家 小品 似隔非隔、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实用 艺术装饰 充满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二、1.tuīyǐxī2.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3.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4、b d a 5、秋夕 杜牧 唐 牡丹亭 汤显祖 明6、作诠释 举例子、引用 分类别7、起分隔作用。8、缓冲视线9、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 是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空间上仍然是流动的10、缺少主语,应改为“屏按建筑材料及……”
16.大自然的语言
参考答案:
一、1.①chā ②chāi ③chà ④cī ⑤qiáo ⑥qiào ⑦ɡuān ⑧ɡuàn2.①销声匿迹 ②无可奈何 ③难能可贵 ④衰草连天3.物候现象 物候景象 物候现象 特征 成因 意义
二、(一)[B A C]2、销声匿迹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一个接一个3、A 4、[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5、描写[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6、[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7、略 8、⑧ 分总9.时间顺序10.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二)1、(1)[荣枯 去来] (2)[……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3)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4)[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5)[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A、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C、按季节顺序举例(6)逻辑顺序 (7)“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2、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3、略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5、如“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6.蜡梅开了,就好像昭告示人:风雪载途的寒冬已到来到;枫叶红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现在正是硕果累累的金秋。
(三)1.纬度、经度、高下、古今2.各段的首句3.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有所不同。<逻辑顺序(由主到次),因为四个因素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条理清晰>4.受高下差异的影响,因为植物的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大。 5.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7.“前者”指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8. 9.秋冬之际,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10.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17.奇妙的克隆
参考答案:
一、1.chán chú yín méicí jì yǎn qī
2.逐渐增多或增广 由于具有抵抗力而不患某种传染病 相处没有冲突
3.①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都叫“克隆”。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4.提醒 悲喜交加5.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
二、(一)1、克隆鲫鱼 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克隆鲫鱼的过程。 2、举例子、列数字 具体地向人们介绍克隆鲫鱼的过程。 3、不能,“夭亡”指寿命不长就死去。用“夭亡”更能准确地说明换核卵的寿命之短,难以培养。 4、因为“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这是189比2比1的比率,成活率极低。“难关”本义指不容易度过的时期,在这里指从换核卵细胞到成为一样幼鱼的生死关口。 5、列数字 说明实验的艰难,表现了科学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6、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称为“克隆鱼”。
(二)1.开头一段第①句。2.①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②挽救珍稀动物。③对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有重要作用。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4.特别强调。5.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参考答案:
一、1.hái chán chú zhě zhòu sù tún 2.大陆漂移假说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3.然而 由于 所以 从而4.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二、1.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 2.①‖②③④‖⑤ 层意略 3.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 火山说
4.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5.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 6.举例子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19.生物入侵者
参考答案:
一、1.fān lí jiù è xī yì2.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用武力夺取(财物或人) 物种争着适应环境 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3.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4人为 缓慢 非常 严重
二、1.承上启下,说出说明的对象2.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 具体生动地解说事理
3.来自亚洲的天牛;南美的红蚂蚁;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专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4.补充说明。5.强调 用语准确
20. 落日的幻觉
参考答案:
一、1.yǎn qǐ shuāi 殷 坠 埃 蔚 弧2.(1)日薄西山 (2)绮丽3.(1)色彩绚丽 (2)散射 (3)衰减4.A5.婴儿与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的崇和关系。6.略
二、1.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一住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凛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
2.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3.过渡句 承上启下4.作比较。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11.“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
21.桃花源记
参考答案:
一、1.(1)huò (2)yǎn (3)qiān mò (4)jì(5)yì (6)yì (7)tiáo2.A.咸 全、都 B.要 同“邀”邀请 C.缘 沿着 D.寻 不久 E.规 计划 F.遂 于是,就
3.A.shě舍弃 shè屋舍 B.zhuó衣着 zháo着急 C.jiān房间 jiàn间隔 D.shuài率领 lǜ圆周率 E.yǔ语言 yù不以语人
4.A.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B.妻子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C.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D.鲜美 (指色彩)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浓
E.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5.(1)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 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2)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 发现 访问 离开(3)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7.①C ②C ③B ④A ⑤B ⑥C
二、1.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垂髫:指小孩
要:同“邀”邀请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于是、就 惋:惊讶、惊奇
2.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村人 渔人 渔人
3.(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咸来问讯(4)先世避秦时乱(5)与外人间隔 4.发现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5.C
6.桃花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和当时生活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中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只是一种幻想,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22.短文两篇
参考答案:
一、1. mínɡ xīn dú hónɡ rú yū lián màn fán yì yì
2.(1)出名 (2)灵异、灵性 (3)德行 (4)台阶 (5)调弄 (6)沾染 (7)更加 (8)应当
3.(1)A (2)D 4.(1)A (2)B (3)C (4)C (5)B (6)A (7)C (8)C
5.(1)名词用作动词 出名(2)形容词用作动词 成为灵异的水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使……乱(4)动词作使动用法 使……劳累
(5)蔓、枝:名词用作动词 蔓枝缠绕(6)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播 清:形容词用作动词 显得清幽
6.(1)身 样子 (2)美好 芳香 (3)大、渊博 今常指鸿雁、书信 (4)泛指管弦乐器 今指丝绸、竹子
7.(1)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就灵异了。(2)这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6)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7)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8)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8.(1)铭 刘禹锡 《陋室铭》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2)说明议论 用来抒发感情 宋朝 周敦颐 周元公集(3)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趋炎附势 追求富贵
9.(1)“惟吾德馨”提挈全文大意(2)表达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3)这段话将莲人格化,是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这里,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意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用意在于表达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中看出作者在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中,并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二、(一)1.……‖苔痕……‖南阳…… 2.(1)这(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官府的公文(4)使身体劳累3.A1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4.龙、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5.陋室铭 刘禹锡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二)1.fán zhuó xiè xiǎn 2.(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B 4.C 5.(1)花之君子者也(2)出淤泥而不染
6.富贵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7.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讽刺了追逐名利的世态 8.BC DE A 9(略0
23.核舟记
参考答案:
一、1.mǐn shǔ wǎnɡ yí ruò sǎn xuān rán zhé mí yǐ jí jì zhuàn rén xū
2.(1)顺着,就着 模仿,这里指雕刻(2)赠(3)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4)语气助词 了
(5)举 不相类似(6)平(7)清楚明白(8)竟然 满
3.(1)有 又 (2)诎 屈 (3)衡 横
4.(1)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 说明(2)“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5.D 6.B 7.B 8.C 11.(1)c (2)b (3)a (4)a (5)c
12.(1)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把桨。
(3)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4)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
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13.(1)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个字,写了船、舱、窗、雕栏、刻字等物。
(2)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如船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与“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与“右手攀……”关联,“右手执蒲”“左手抚炉”关联,“其人”与“居左者”照应。
(3)本文有些段落运用了描写,写出特点,把无生命的核舟描绘得生动、传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的外貌特征;“右手攀趾,若啸呼状”写出舟子的姿态特征。
14.(1)因势利导 (2)独具匠心 (3)栩栩如生
二、(一)1.魏学洢 说明文 “大苏泛赤壁”2.(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2)(他)曾经赠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4)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生活时代 姓名 精湛技艺 来历 大小 格局 4.数字说明(列数字) 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
(二)1.rán juàn mí shǔ2.右 左 右 左 左 右 右 左 右 右 左 左
3.A 4.ACE 5.(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左手抚鲁直背;苏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3)袒胸露乳;矫首昂视6.生动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姿态和神情,具体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24.大道之行也
参考答案:
一、1.(1)yǔ mù (2)ɡuān (3)fèn (4)wù 2.(1)“与” “举” 推举(2)“矜” “鳏” 老而无妻的人(3)“蕃” “番” 多(4)“说” “悦” 愉悦、高兴
3.(1)分:职分 归:女子出嫁(2)恶:憎恶(3)乱:造反 作:兴起(4)闭:用门闩插门
4.(1)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拥戴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担任领导,讲究信实,培养和睦的气氛。(2)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受到供养。(3)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4)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5.亲、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6.(1)西汉 戴圣 49 (2)论语 孟子 礼记
7.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1.mù ɡuān fèn wù2.(1)信:诚信 修:培养、修致(2)货:财货(3)贼:指害人 作:兴起(4)闭:用门闩插门。3.(仅作参考)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5.杜甫诗三首
参考答案:
一、1.(1)dài (2)zì (3)sāo (4)zān (5)yú (6)yè shù (7)yè (8)yù
2.(1)聚集 (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 (3)终当、终要 (4)简直 (5)多么 (6)越过 跑 (7)应征 (8)告别、离别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4)如闻泣幽咽
5.(1)√ (2)√ (3)×
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一)1.(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登、乘2.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4.远 近 朝 暮 望 登 5.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2.A 3.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26.三峡
参考答案:
一、1.quēxī yǎn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马 快 ⑥消失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1.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2.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3.连和高
4.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5.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27.短文两篇
参考答案:
一、1.liáo mò tuí lín yuè yù qǐn zǎo xìnɡ
2.①回复信 ②交相辉映 ③全、都 ④早晨 消散 ⑤将要 坠落 ⑥(借代)鱼 ⑦考虑,想到 ⑧共同、一起 在 ⑨形容水的澄澈 ⑩只是 清闲的人
3.①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谢微 ②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柳宗元
4.①清澈的河流现出河底 ②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④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 ⑤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⑥(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二、(一)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1.月色美,触景生情。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月色皎洁。空灵。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叙事 描写 议论。
28.观潮
参考答案:
一、1.yǐn tínɡ ménɡ chōnɡ jì lǚ shū gěqǐ qiónɡ jiù lìn
2.①当……时 发、起 ②用水淋洗 ③船 ④马 树立 ⑤加倍高 ⑥租用 即使 许,使 ⑦巨浪 浪头高 ⑧忽然 ⑨江岸 ⑩画着文彩
3.①当潮远远地从海口起来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②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③出没在洪涛巨浪之中。④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块席子大的地方也没有闲着。
二、(一)1.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形、色、声、势3.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4.水军演习 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5.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1.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2.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3.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29.湖心亭看雪
参考答案:
一、1.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①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挐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二、(一)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1.余 客 客 于 客
2.“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3.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4.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30.诗四首
参考答案:
一、1.shènɡ huì zhǎnɡ yān jì tún kòu xiāo xiāo
2.①野草 ②扛着 ③生长 ④只,违背 ⑤出使 ⑥慰问 ⑦广阔无际的原野 ⑧爱
3.①《陶渊明集》 五 三 陶渊明 《桃花源记》世外桃源 ②王维 山水田园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4.①晨兴理荒秽 ②但使愿无违 ③征蓬出汉塞 长河落日圆 ④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⑤白头吊古风霜里
二、(一)1.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2.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3.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4.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1.五言律2.出使原因 目的地3.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4.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1.地点 目的2.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3.“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5.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1、〈陈与义集〉 陈与义 去非 简斋 宋 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3、写登岳阳楼的无限感慨,抒发了满腹的家国之恨(对中原动荡,国家濒危的忧虑)和身世之愁。寄予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更多阅读
人美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英语
人美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一、学期进度表第一·二周==0.前言:文艺复兴的颂歌——《春》第三·四周==1.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第五·六周==2.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第七周 ==3.墨与彩的韵味
《我心中的那一份美丽》--六年级暑假作文 我心中美丽的贾汪
《我心中的那一份美丽》-- 六年级暑假作文暑假作文要求:我心中的那 美丽,是许多人追求的东西,但很多人看到美丽的东西后,总觉得“这不够美”。但我知道一个地方,再也没有什么比那更美。那里的天空,湛蓝的天空,无垠的天空。它尤(犹)如一片被画
心中的那一片海 心中的那片海作文初中
心中的那一片海一种心境,一种快乐,一种欣慰,一种幸福,交替在涛声中,碰撞的瞬间,撞击着心灵深处的柔情和感动,有时候一曲音乐,就能让人有流泪的心情,一种感动,就会让人有一种想倾诉的冲动,键盘的冷硬,隐藏不了内心的温暖,起伏的波涛声,更带不走记忆
2015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每课一练:《沁园春长沙》
2015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每课一练:《沁园春长沙》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寥廓(liáo)(kuò) 分外(fēn) 激扬文字(jī)B.苍茫(cānɡ)(mánɡ)携来(xié)挥斥方遒(qiú)C.逶迤(wěi)(yí)清澈(ch
八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能力测试题年 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能力测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完整、最符合题意,请把它选出来)每题2分,共40分。1.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它与家庭有关。一般来说家庭是由________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