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简介 拜伦怎么死的

拜伦

百科名片

乔治·戈登·拜伦画像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目录

人物生平人生经历 破落童年 爱上读书 成为优秀诗人

拜伦式英雄最后的光辉人物作品人物年谱经典语录部分作品

人物生平人生经历 破落童年 爱上读书 成为优秀诗人

拜伦式英雄最后的光辉人物作品人物年谱经典语录部分作品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拜伦画像1

剑桥大学毕业。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 Harold's Pilgrimage, 1809-1818)。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Don Juan, 1818-1823)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在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知道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拜伦在恋爱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破落童年

拜伦(1788—1824),独步古今的天才诗人,在波澜诡谲的浪漫主义文苑诗坛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笔,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台上,他又是身着戎装,叱咤风云,为民主和自由而战的坚强斗士。拜伦只活了36岁,被评论家称为是19世纪初英国的“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诗人。

1788年1月22日,乔治·戈登·拜伦生于英国伦敦一间被租用的简陋房子里。拜伦生在一个古老而又败落的贵族家庭里。拜伦画像2



说它古老,是因为拜伦家族早先跟随着“征服者威廉”一起从诺曼底来到英国,在16世纪的十字军远征中,战功显赫,历代都受到国王的赏赐,并封为勋爵。还是婴孩的拜伦,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10岁的时候,竟会成为纽斯台德世袭领地的主人。

诗人拜伦的父亲约翰·拜伦,年轻时在法国陆军学校受教育,毕业后成了英国陆军的近士卫官。他性情暴烈,行为粗野,又喜欢豪饮滥赌,欠下巨额债务。当他20岁从美国回到伦敦后不久,就拐走了卡尔马瑟侯爵夫人,花天酒地,大肆挥霍着侯爵夫人从她父亲那里继承得来的每年4000英镑的收入。但是,4000英镑到底维持不了他的奢侈生活和巨额赌债。两人只好离开英国,又逃到法国去。在那里生下女儿奥古丝塔,她就是诗人拜伦的同父异母姐姐,是拜伦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对拜伦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生下女儿不久,卡尔马瑟侯爵夫人就病死了。

这位失去4000英镑收入的浪荡子又悄然回到英国,看上了一个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的名叫凯瑟琳·戈登的少女,虽然她相貌不佳,却拥有着23000镑的财产——其中3000镑是现金——这对他来说浪漫主义者(11张)

太有诱惑力了,因为它能偿还过去的赌博欠债。1784年5月,他们在巴思温泉结婚,这位夫人就是拜伦的母亲。新婚夫妇回到北苏格兰戈登的家中,可是,他的赌博、好酒和游荡生活很快又把戈登家的财产挥霍荡尽了。夫妇俩变卖了土地和家产,移住到法国,生活一天天地贫困起来。

1787年夏,已有身孕的约翰·拜伦夫人因怀念自己的故乡,单身回到了伦敦,这位俭朴的苏格兰妇女在伦敦一条街上租了房子安顿下来,可她丈夫为了躲债依然在法国流浪,没钱的时候就常常来信向手头并不宽裕的妻子索讨。在拜伦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没有衬衫、没有一文钱,惟一的一件衣服也早已百孔千疮”的潦倒境遇中死去,据说是自杀的。、丈夫的死对妻子是个惨重的打击,加上生活的日益拮据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使拜伦母亲的性格变得十分暴躁乖戾,喜怒无常。拜伦的幼年就是在贫困的境遇中跟着脾气不好的母亲在北苏格兰度过的。



拜伦是跛脚的。造成这个残疾,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天生的;另一说是因为母亲残暴,一时气极把他打成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拜伦可以说是一个美少年,他有一双清澈的眼睛,一头褐色的卷曲头发,皮肤白皙,人们都很喜欢他。尤其是拜伦的嗓音很好,说话声十分悦耳。因此在后来剑桥大学中,同学们都叫他“好嗓子绅士”。

惟独跛足这一生理缺陷,常常使他感到自卑和痛苦。

幼年时,每当他在街上走过,总会听到人们这样议论他:“啊,多么漂亮的孩子啊,可惜是一个跛脚。”

这时拜伦马上就会脸红起来,认为说话的人侮辱了自己,就抹着眼泪,一边大声说:“不许你这样说我!”一边就向对方扑去。爱上读书

四岁半的时候,拜伦被送进阿伯丁学校读书。他好学、聪颖,记忆力特别好,但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顽皮,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他的善良、正直和义气很快受到小伙伴们的喜爱,但他时而亲切时而暴烈的性子又使他们吃惊。“一个十分讨人喜欢的孩子,可是难以驾驭,”一个老师曾这样评价他。

除了在学校读书,母亲还为他请了历史和拉丁语的家庭教师,拜伦的历史癖就从这时候形成了。他早熟,喜欢读各种书籍,尤其是历史书籍,他常常恳求母亲把关于罗马、希腊、土耳其的历史故事书从公共图书馆里借回家来。每当夜色降临,小拜伦就带着新奇、甜蜜和一点点恐怖的感觉去读书、去遥想,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徜徉、留连。古人在军事上的辉煌战绩曾多次激起拜伦内心的英雄梦想,他有一次对小伙伴说:“我总有一天会召集一支部队,士兵们身穿黑衣,骑着红马,他们将被称为‘拜伦的黑骑兵’。你们一定会听到我们了不起的奇迹的。”拜伦的母校——剑桥大学

当时的拜伦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之后这一奇迹真的出现了,他果然成为一支希腊联军的总司令,钢盔、宝剑和黑色斗篷陪伴着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拜伦是个聪颖的学生,却不太用功,成绩也不突出,但他看的书却非常多。他后来回忆说:“人们从未看到我读书,老是懒洋洋的,恶作剧或作游戏,事实上我在吃饭时读,在床上读,在没有人读书时读,自我5岁以来,就读了所有的读物。”读了《圣经》以后,拜伦对神秘传奇的东方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特别喜欢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

拜伦在学校,除了以善于谈吐和广为读书闻名外,他的好斗也是出了名的。每当有人嘲笑他的残疾而欺侮他时,他总能以非常的勇气打败对手。如果他挨了一下打,他必定要回敬两下的。这种勇气和斗争是他一生的最大特色。

拜伦曾经去过的伦敦格兰奇斯特村

拜伦宣称他一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在幼年时候却受到他的拉丁语家庭教师,一个加尔文教的虔信者的深刻影响。在拜伦的幼年头脑中不分昼夜地被灌进加尔文教思想,那种吃苦为乐的信仰,沁入了拜伦人格的最深处。拜伦的保姆梅·格雷也热心宗教,常常给他讲神灵、天国、地狱等事情,那些印象自然会遗留在他的脑子里面。这种宗教的影响,在他后来的杰作《曼弗瑞德》中依稀可见。

1798年,号称“邪恶勋爵”的纽斯台德的主人,拜伦的叔祖父和嗣子相继去世,按照当时的爵位世袭制,10岁的小拜伦就成了第六代勋爵。第二天他到学校去参加点名时,校长不再普普通通地喊他“拜伦”,而是尊称他为“拜伦勋爵”,他本该回答“到”字,但此时却哽咽了,随即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拜伦和他的母亲、保姆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阿伯丁,启程前往纽斯台德庄园,去接受他的产业了。

拜伦和他的女儿

成为优秀诗人

1801年,为了同拜伦的贵族地位和身份相称,家里决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学校——哈罗公学就读。这所在1571年由约翰·里恩创建的学校,在英国历史上培养了许多知名的人物,其中对拜伦十分崇拜的丘吉尔首相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这一年,拜伦13岁。

当时的哈罗公学校长约瑟夫·德鲁里在他的书房里接待了这位天资聪颖,外表俊美,但腿有残疾的贵族少年。经过交谈,校长马上发现:“交给我的是一匹在山里野惯了的小马驹。不过,从他眼中看得出,他是有思想的。”

在哈罗公学的日子里,拜伦对正规的课堂学习一如既往地不大用功,可是一到关键时刻,他却能大笔一挥,写出三四十句拉丁文的六韵诗行;他对课本不感兴趣,却热心于课外阅读,博览群书,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懒散而博学”是他中学时代的特点。

年少而成熟的拜伦这时也已开始关注社会和时代了。

纽斯台德所处的诺丁汉地区,不仅以封建中世纪的古迹和罗宾汉绿林侠客的传说而著名,而且也是当时英国的大工业中心,也成为产业革命而来的最早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拜伦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诺丁汉工人最初破坏机器进行罢工的情况。拜伦是在英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时期中成长起来的,他生逢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和接踵而来的各国人民为了独立、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亲眼目睹了由阶级矛盾激化所出现的各种工人暴动、农民起义和士兵哗变等事件。

拜伦敏感地意识到他是生活和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革命时代的人。他在1822年5月4日写给司各特的信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当一切都大规模地屈服于恶势力时,个人的一切都似乎变得渺小了。”

这就是拜伦青少年时代的感觉和印象。英国名校哈罗公学

从学生时代起,拜伦就向往参加社会活动,在哈罗公学时,他就醉心于练习演说。1807年4月2日他在写给他的监护人约翰·汉森的一封信里说,一个演说家远远胜过一个诗人。同时又说,如果他目前从事写诗的话,那也是暂时的,因为他还没有成年,不能参加政治活动。拜伦曾以极大兴趣研究17世纪至18世纪的国会辩论。在1807年他自己记载的已读书目中,政治学,历史学类的著作占了很大比例。拜伦还广泛阅读启蒙学派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著作,像伏尔泰、卢梭、洛克等人的著述,都是拜伦极为推崇的。

充满幻想的拜伦常常独自一人,臂下挟着这些书籍来到哈罗山顶上的教堂,四周是一片墓地。拜伦就坐在大榆树下面的一块墓石上读书、冥想。这是一个静谧的角落,和风习习,树叶簌簌,拜伦的缕缕思绪可以飘得很远很远……

综观拜伦的一生,他前进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作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高尚的正义人格和平庸的贵族习气——两者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进行着尖锐激烈的斗争。

他有过失望,但从不绝望;他有过悲哀冷漠,但没有悲观丧志;他有过孤独忧郁,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他有过失败,但又奋起斗争,屡仆屡起,用笔用剑,献出家产直至献出生命。

编辑本段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编辑本段最后的光辉

拜伦在18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袋和心灵都破了产 ,他离去了,永不再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1816-1817)、故事诗《锡隆的囚徒》(The Prisner of Chillon1816)、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8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页。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

编辑本段人物作品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唐璜》(Don Juan)

,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Hours of Idleness,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Edinburgh Review)杂志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English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The Giaour,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The Bride of Abydos,1813)、《海盗》(1814)、《柯林斯之围》(The Siege of Corinth,1816)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Manfred,1817)、《该隐》(Cain,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The Vision of Judgement, 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Don Juan,1818-1823)[1],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1.The publication in 1812 of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brought Byron fame.拜伦早期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一,第二章(1812)。

2. In Geneva, he wrote the third canto of Childe Harold and the narrative poem The Prisoner of Chillon.在日内瓦,拜伦写下了《哈罗德游记》第三章及叙事诗《齐伦的囚犯》。

3. he produced the verse drama Manfred, the first two cantos of Don Juan.他创作了诗剧《曼弗雷德》,《唐璜》的前两章。

4. Don Juan is Byron’s masterpiece, a great comic epic of the early 19th century.他的代表作《唐璜》是19世纪初期的著名讽刺史诗。

5. Byron invests in Juan the moral positives like courage, generosity and frankness, are virtues neglected by the modern society.拜伦在唐璜身上开发出勇敢,慷慨,诚恳直白等优点。

6. the poet’s true intention is, by making use of Juan’s adventures, to present a panoramic view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y.诗人的创作意旨在于通过唐璜的游历来体现不同的社会情形。

7. Byron’s satire on the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poem can be compared with Pope’s; and his satire is much less personal than that of Pope’s, for Byron is here attacking not a personal enemy but the whole hypocritical society.拜伦在诗的末尾对英国社会的讽刺与蒲柏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拜伦讽刺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整个社会的虚伪。

8. As a leading Romanticist, Byron’s chief contribution is his crea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 Such a hero appears first in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and then further developed in later works such as the Oriented Tales, Manfred, and Dan Juan in different guises.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拜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了“拜伦式英雄”,高傲,神秘,反叛却带有贵族血统。这种拜伦式英雄出现在《哈罗德游记》,《东方故事集》,《曼弗雷德》及《唐璜》等多部作品中。

9. Actually Byron has enriched European poetry with an abundance of ideas, images, artistic forms and innovations.拜伦以丰富的思想,想象力,艺术形式和创新欧洲的诗歌得到了发展

编辑本段人物年谱

1788年

1月22日,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 Gordon Noel Byron)出生于伦敦霍尔斯街。

父亲家族为英国贵族世家,但父亲约翰·拜伦却是败家浪子。他因苏格兰少女凯瑟林·戈登(拜伦的母亲)有一笔丰厚的遗产而和她结婚,把她的遗产耗尽后,又弃她而浪迹欧陆。拜伦的母亲受此刺激,神经很不正常。生拜伦后,常常迁怒于他,对他苛责凌辱。而拜伦又自幼跛足。这些,就是渐渐形成了拜伦性格中的敏感、自尊、好强、孤傲、暴烈、反抗、悲观、阴郁等特点。

1789年 一岁

随母亲迁往苏格兰东海岸阿伯丁城居住。

是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延续到1794年。这场革命打破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也使欧洲的思想文化借受到巨大的震动和深远的影响。拜伦终生都是法国大革命伟大理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1791年 三岁

夏天,父亲约翰·拜伦死于法国比利时边境。

1792年 四岁

11月,在阿伯丁入小学。

1796年 八岁

以上几年,都在阿伯丁继续读小学。

是年曾患猩红热,濒危,愈后,由母亲带往苏格兰高地勒钦伊盖峰附近乡间疗养。喜爱当地自然景色。

1798年 十岁

5月,由于伯祖父威廉·拜伦(第五代拜伦男爵)去世,承袭爵位,成为第六代拜伦男爵,并得到纽斯台德寺院(在诺丁汉郡)和罗岱尔(在兰开夏郡)两处产业。

秋后,移居诺丁汉。

1799年 十一岁

在杜尔维奇,进入格伦尼博士的学校读书。爱读历史和诗歌。

是年拿破仑发动政变,自任法国第一执政。

1800年 十二岁

开始作诗。第一首诗是献给表姐玛格丽特·帕克的,已失传。

1801年 十三岁

到伦敦郊外的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学校读书。

1802年 十四岁

现存拜伦诗歌中最早的一首《悼玛格丽特表姐》作于是年。

1803年 十五岁

夏天,回纽斯台德。对玛丽·按·查沃思产生爱情。

第一次会见异母姐奥古斯塔。

1804年 十六岁

和母亲同住在骚思维尔。

是年拿破仑称帝。

1805年 十七岁

夏天,毕业于哈罗学校。

10月,入剑桥大学读书。在大学期间,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影响,阅读了大量历史、哲学著作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同时,努力学习骑马、射击、拳术、游泳等。

从这时起,每年可领取五百镑生活费用。沾染了贵族子弟豪华放荡、纵情声色的习气。但是,官能的享乐只是暂时麻痹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内心的苦闷、忧郁、怀疑、失望和孤独感。与一般执跨子弟不同的是他对这种放荡生活一方面濡染较深,另一方面又能持比较清醒的批判态度。(参看《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1806年 十八岁

夏天,到骚思维尔,一直住到1807年夏。

在女友伊丽莎白·皮戈特的鼓励下努力作诗。

1807年 十九岁

6月,第一本诗集《闲散的时光》出版。

1808年 二十岁

1月,英国文坛权威杂志《爱丁堡评论》载文抨击《闲散的时光》,拜伦于2月底谈到此文。

7月,得到文学士学位,毕业于剑桥大学。

9月,回纽斯台德。

是年英国同拿破仑法国之间的战争开始。

1809年 二十一岁

年初,移居伦敦。

3月13日,因已成年,在上议院(贵族院)获得世袭的议员席位,出席议院会议。

3月16日,著名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出版。在这首诗里,拜伦不仅猛烈反击了《爱丁堡评论》对他的讥嘲,还尖锐批判了当时称霸英国诗坛的湖畔派浪漫诗人,并大胆揭露了支持各种反动势力的英国统治当局。拜伦以这首讽刺诗而在英国诗坛初露锋芒,获得声誉。

6月26日,离开英国,去东方(南欧和西亚)游历。在此后的半年内,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骑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和加的斯,经撒丁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到阿尔巴尼亚,会晤了那里的统治者阿里·帕夏;12月25日抵达希腊名城雅典。

拜伦此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他亲眼看见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力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见了在土耳其铁骑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次旅行也激发了他对南欧各民族文化的强烈兴趣。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1章。

1810年 二十二岁

1月和2月,在雅典。

3月,离雅典,到小亚细亚。

5月3日,用一个小时泅渡了达达尼尔海峡,从欧洲游到了亚洲,为生平得意事。

5月14日,到君士坦丁堡。

7月,离君士坦丁堡,再到雅典。

此后,曾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帕特雷居住,患热病,几濒于危。

是年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2章。作讽刺诗《贺拉斯的启示》。

1811年 二十三岁

1月,住在雅典卡普申寺院。

6月13日,从马耳他岛起程回国。7月17日,返抵英国。

8月1日,母亲病逝。

从10月起,陆续作《赛沙组诗》。

1812年 二十四岁

1811-1812年,英国爆发了工人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1812年春,英国国会制定“编制机法案”,规定凡破化机器者一律处死。2月27日,拜伦第一次以议员身份在上议院发表演说,为破坏机器的卢德派工人辩护,尖锐抨击政府当局的血腥镇压政策。随后又在报纸上发表《“编制机法案”编制者颂》一诗。

2月29日,《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1~2章出版。这两章实际上是作者1809-1811年漫游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等地的诗体游记。其中歌颂了南欧人民反抗侵略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出版后,立即震动了英国文坛,并赢得全欧洲的声誉。1812年内重版五次。

3月10日,他说:“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4月21日,第二次在国会上发表演说,猛烈抨击了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压迫和奴役政策。

拜伦在国会的两次演说,以及他的那些矛头指向反动当局的诗篇,使他和英国统治集团之间开始结下不解的仇恨。

是年出版讽刺诗《密涅瓦的诅咒》。

1813年 二十五岁

4月,《华尔兹》出版。

5月,《异教徒》出版。两年内重版十四次。

12月,《阿比多斯的新娘》出版。两年内重版十次。作《海盗》。

1814年 二十六岁

1月2日,《海盗》出版。据说当天卖出一万四千册。一年之内重版七次。

由于拜伦的坚持,在《海盗》中附印了《致一位哭泣的淑女》一诗。这首诗是直接抨击当时的摄政王乔治的。拜伦因此遭到伦敦贵族社会和御用文人的围攻。

4月9日,闻拿破仑退位,作《拿破仑颂》。

4月19日,闻波旁天朝复辟,在日记中写到:“我真不愿再写日记了。波旁复辟了!什么哲学,去它的吧……”

5月,作《莱拉》。

9月,与安·伊莎贝拉·米尔班克订婚。

是年冬至次年春,作《希伯来歌曲》。

是年欧洲各国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

1815年 二十七岁

1月2日,与安·伊莎贝拉·米尔班克结婚。

3月,在伦敦居住。

4月,与司各特结交,甚为相得。

7月,作《围攻科林斯》。

9月,作《巴里西娜》。

上述在1813-1815年间所写的《异教徒》、《阿比多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围攻科林斯》、《巴里西娜》等六首叙事诗,总称为《东方故事诗》。

这几首诗的主人公都是所谓“拜伦式的英雄”——热情的、意志坚强的、高傲的、英勇不屈的、然后又是孤独的、阴郁的、个人主义的、与社会对立的反抗者和叛逆者。《东方故事诗》即反映了拜伦的决不调和妥协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拜伦在欧洲革命低潮时期的彷徨、苦闷、怀疑和失望。

12月10日,女儿奥古斯塔·艾达出世。

是年拿破仑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复于滑铁卢战役中大败,被流放于圣赫勒拉岛(以前称“圣海伦娜”)。

俄、普、奥等国政府结成所谓的“神圣同盟”,力图在欧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扑灭各国的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此后的数年中,拜伦致力于反对“神圣同盟”的斗争,成为欧洲各国进步势力反动“神圣同盟”的思想领袖。

1816年 二十八岁

1月15日,米尔班克离伦敦返回母亲家。2月,提出与拜伦分居。

3月11日,拜伦同意分居。

英国贵族社会、教会、反动派人以拜伦妻子出走为口实,再次对拜伦大肆围剿,规模之大、声势之猛,远超过1814年那一次。

3月至7月,以这次婚变为题材,陆续作《家室篇》诸诗。《家室篇》于1816年在伦敦出版,到1817年竟出到第二十三版。

4月25日,拜伦永远离开英国。

先到比利时,凭吊了滑铁卢战场。溯莱茵河至瑞士,5月25日抵日内瓦,在莱蒙湖畔住了四个多月。在这里结识了雪莱夫妇,时相过从。雪莱的无神论和乐观主义对拜伦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6月,完成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3章。这一章实际上是作者1816年旅居比利时和瑞士的见闻和感受。他在这一章中抨论了欧洲发生过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1815年拿破仑覆败以后欧洲历史新阶段的面貌。

6-9月,作《锡壅的囚徒》、《梦》、《黑暗》、《普罗米修斯》诸诗。

8月,雪莱夫妇离日内瓦。

9月,游阿尔卑斯山。开始创作诗剧《曼弗瑞德》。

10月,离瑞士到意大利,先到米兰。

11月,到威尼斯。在此后的三年中,基本上住在这里,直到1819年末迁往拉文纳。

当时意大利北部是在奥地利帝国统治下。意大利人民受着本国封建阶级和奥地利独裁政权的双重压迫,对压迫者怀着极大的仇恨。正如拜伦所说:“全国就像上了子弹的抢,许多手指头都在动,想扳动抢机。”拜伦到威尼斯后不久,就和谋求意大利独立的秘密革命组织“烧碳党”发生接触。后来,这种联系日益增强,拜伦积极参加了在伦巴第区开展的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并因此受到警察的跟踪。

1817年 二十九岁

1月12日,与珍妮·克莱尔蒙特所生的女儿阿列格拉出世。

2月,《曼弗瑞德》脱稿。

4月-5月,经过费拉、佛罗伦萨,游罗马。作《塔克的哀歌》。重写《曼弗瑞德》第3幕。

6月,由罗马返威尼斯。

7月,完成《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4章。在这一章中,表现了对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命运的关怀。

10月,作叙事诗《别波》。

11月,卖掉纽斯台德寺院。

1818年 三十岁

7月,作《威尼斯颂》

8月,雪莱来威尼斯相见。

9月,完成《堂·璜》第1章。

秋冬之间,雪莱作《朱利安与马达洛》一诗,实际上是对拜伦的悲观主义,蔑视群众、与群众相对立的情绪提出善意的批评和规劝。从拜伦尔后的作品和实际行动来看,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雪莱的批评。

11月,完成长诗《马泽巴》。

1819年 三十一岁

1月,完成《堂·璜》第2章。

4月,结识了特瑞萨·归齐奥利伯爵夫人,并和她相爱。后来特瑞萨与丈夫离居,与拜伦同居。

特瑞萨和她的父亲都是烧碳党人,她的哥哥彼得罗·甘巴是该党重要领导人之一。通过甘巴,拜伦进一步卷入了烧碳党的革命活动。

5月下旬,到拉文纳。

8月,到博洛尼亚。和当地秘密革命组织接触,并捐款资助他们购买武器。

9月,返威尼斯。

10月,托马斯·穆尔来威尼斯想见。

11月,完成《堂·璜》第3章(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哀希腊》)。

12月,作《堂·璜》第4章。

12月下旬,由威尼斯移居拉文纳,与特瑞萨和甘巴同住。

1820年 三十二岁

是年在拉文纳,积极参与烧碳党人反抗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活动,为党人草拟革命传单、宣言等文件。奥地利当局视他为眼中钉,检查他的信件,禁止他的作品出版发行,派警察对他盯梢,甚至雇了刺客准备暗杀他。拜伦并不畏惧,每天照常骑马外出。

3月,作《但丁的预言》。

4月-7月,作历史剧《马里诺·法利埃罗》,描写十四世纪威尼斯总督法利埃罗企图推翻贵族寡头暴政而终归失败的事迹。剧中通过主人公如下一段独自阐述了暴力革命的正义性:“用什么方法呢?目的崇高,任何方法都是合理的。人流出几滴血又算什么?这算不得人血,暴君流的血不是人血。暴君就像吃人的摩洛(要儿童作献的神。屡见于《旧约》),喝我们的血,他们把多少人送进了坟墓,到头来自己也被送进坟墓。”剧中还描写了四个忠心耿耿为争取人民权利而斗争的平民领袖。这个剧本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已远非《东方故事诗》那些个人主义、孤独绝望的反抗者所能比拟的。

7月,烧碳党人在那不勒斯发动起义。接着,西西里也爆发起义。但是,却遭到反动统治者的镇压。许多意大利爱国志士都被投入监狱,或流放,或处死。

10月-11月,完成《堂·璜》第5章。

1821年 三十三岁

春天,意大利西北部有几个城市爆发了革命起义。

拜伦同甘巴和烧碳党其他领导一起,为在艾米利亚-罗马地区举行革命起义筹划和各项准备。起义者把拜伦视为他们中的领导者之一。

拜伦1月11日日记:“当整个民族的命运处在危险之中,即使我个人的事情进展顺利。我也感觉不到多少欢乐。如果有可能大大改善人民的处境(尤其是这些被压迫的意大利人),我决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但是,拜伦对烧碳党人脱离群众的斗争方式深感忧虑。1月24日日记:“如果他们当真发动起义,我很怀疑:他们动员起来的总人数能不能达到一千。根本问题在于:民众没有卷入斗争。是限于中上层。……要是有农民支持他们多好!”(农民二字,拜伦当时加了着重号)

2月18日日记:“今天我没有得到我党同志的消息。但这几天里,我住宅下面两层已经堆满了他们的枪支、子弹、火药和其他东西。我猜想,他们大概要把我这里当作他们储藏军火的密窑。到不得已的时候,只好把我牺牲了。但这一点并不十分重要,只要意大利人真的能得到解放。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目标——差不多就是政治上的一种诗。只要想想——一个自由的意大利!”

2月24日日记:“我所能付出的一切——金钱、其他财产、甚至生命——我却可以付出,为了他们的解放。”

5月,作历史剧《萨达纳巴勒斯》

7月,作历史剧《福斯卡利父子》

8月6日,雪莱来拉文纳相见。

7-9月,作诗剧《该隐》。此剧同基督教《圣经》大唱反调。大胆指出上帝(耶和华)是一个凶残邪恶的暴君,是世间一切罪恶和不幸的总根子。剧中赞美反抗上帝的该隐,赞美同上帝分庭抗礼的“恶魔”卢息弗,谴责在上帝面前恭顺服从的奴性,表现了反抗到底,决不妥协的叛逆精神。此剧受到歌德、雪莱、司各特和托马斯·穆尔等人的热烈称赞。雪莱说,此剧表明拜伦是“弥尔顿以后无敌的大诗人”。但英国贵族社会和教会则为之哗然,群起挞伐之,谥拜伦为“恶魔”,大法官艾尔登也亲自出马,诋毁此剧。

9月,作讽刺诗《爱尔兰的万家生佛》,猛烈抨击当时的英王乔治四世。

10月,作诗剧《天与地》,非难基督教教义,职责教会和教士。

作讽刺长诗《审判的幻景》。揭露英国的反动统治者,特别是指斥死去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种种罪恶,说他是自由的头号敌人,并狠狠鞭挞给这个无道昏君溜须拍马的御用文人骚塞。这首诗被认为是讽刺诗中的典范。

由于烧碳党所组织的革命起义以失败告终,甘巴一家被当地公安局勒令出境。10月末,拜伦离拉文纳,移居比萨。到比萨后,他们自然受到警察、暗探的盯梢。

在比萨与雪莱来往。

11月,作诗剧《变形的畸形儿》。

是年拿破仑死于圣海伦娜岛(今称圣赫勒拉岛)。

1822年 三十四岁

1月,作悲剧《沃纳》。

2月,作《堂·璜》第6-8章。

4月20日,女儿阿列格拉死。

5月,偕同甘巴一家移居里窝娜。

夏天,与雪莱一起,邀请在英国受到迫害的李·亨特前来意大利,共同筹办文学期刊《自由人》。

7月8日,雪莱溺死于斯塔西亚湾。

8月16日,火葬雪莱。

8月,作《堂·璜》第9-11章。

9月,因甘巴一家又遭当地政府驱逐,拜伦偕同他们移居热那亚。

10月,《自由人》创刊号在伦敦出版。由于刊登了拜伦的《审判的幻景》,该刊出版人受到法庭审讯,被判罚金。

11月,欧洲各国反动统治者在意大利维罗纳召开“科里同盟”会议,商讨镇压西班牙等国的革命活动的对策。12月,拜伦开始写长诗《青铜时代》,以维罗那会议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描绘了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法王路易十六、英国统帅威灵顿等人的肖像,猛烈抨击“神圣同盟”的反动政策,赞美反抗奴役、挣拖锁链的西班牙等国人民。

1823年 三十五岁

2月,作长诗《岛》。

坐《堂·璜》最后几章。

意大利烧碳党失败后,拜伦的注意力转向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他要求加入伦敦成立的“英国支援希腊独立委员会”。并向该委员会表示:他愿意直接参与希腊的独立战争。是年5月,该委员会同意了拜伦的意见。于是,他决定亲赴希腊战场,并决定把他变卖罗岱尔庄园所得款项和稿费积蓄都拿出来支援希腊的独立事业。

7月中旬,偕同甘巴等人,雇英国大船“赫拉克勒斯号”,带炮四门,其他军械若干,马五匹,药品若干,西班牙币五万元,从意大利海岸出发,前往希腊。起程前,收到歌德来信,向他表示祝贺和钦佩。

8月3日,抵达希腊凯法利尼亚岛。拜伦的到来使希腊军民群情振奋、声势愈盛。

上书希腊独立政府,陈述意见。

为军队的整顿、训练和作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12月28日,离凯法利尼亚岛,前往迈索隆吉翁。途中与土耳其军队遭遇,几乎被俘。又因遇到风暴,在德拉戈梅斯特里停留了三天。

《堂·璜》第9-11章,第12-14章先后于是年出版。

1824年 三十六岁

1月5日,抵迈索隆吉翁,受到万人空巷的盛大欢迎。

1月22日,作最后一首诗《这天我满三十六岁》。

后来,他被希腊独立政府任命为希腊独立军一个方面军的总司令。

在迈索隆吉翁的三个多月时间里,调节他们之间的分歧,并进行了反土耳其间谍的斗争。在军事上,致力于独立军的组织建设,统一军队指挥,整顿部队纪律,雇请外国军官训练士兵,招募来自各苏里士兵,自费支付其军饷,主持军械的修配和存储工作,建立海军,在经济上,致力于筹措战费,购置军火和各种军需品,并捐献自己的财产,作为独立军的医药和军需费用。每天和士兵同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一道参加军事训练。

准备带领一支部队攻打勒庞托港。因军中一部分士兵发生骚乱而未果。

由于希腊独立运动的领导之间发生了纠纷,决定召开一次全希腊会议来协商解决。

在此期间,拜伦因操劳过度而患病。病愈未久,于4月9日出行遇雨。同行的甘巴劝他回去。当天即因受寒而病倒。第二天病情转重,一再昏迷。迁延至4月18日,他自知不起,说:“不幸的人们!不幸的希腊!为了她,我付出了我的时间,我的财产,我的健康,现在,又加上我的性命。此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夜间,他在昏迷中呓语:“前进——前进——要勇敢!”4月19日,拜伦去世。

希腊的独立政府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

举行殡礼时,希腊士兵列队肃立街头,一队牧师跟着灵柩高唱赞歌。灵柩上置宝剑一柄,盔甲一套,桂冠一顶。诗人生前的坐骑也跟在其后。

6月29日,灵柩运抵伦敦。

英国政府和教会拒绝把拜伦的遗骨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知名人士国葬地点)。

7月12日,举行葬礼,16日,安葬于纽斯台德附近的赫克诺尔。墓碑上的铭文是按照拜伦异母姊奥古斯塔的意见起草的,铭文说:“他在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西部的迈索隆吉翁,当时他正在英勇奋斗,企图为希腊夺回她往日的自由和光荣。”

《堂·璜》第15章-16章和诗剧《天与地》均于是年出版。

编辑本段经典语录

人是快乐与悲伤之间的钟摆。

一切悲剧以死亡结束,一切喜剧以结婚告终。

当这受苦的皮囊冷却,那不灭的精魂漂泊何方?

一个有血气的人,既不曲意求人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

人生好比一面鼓,一边走着,一边敲着,一步一步走向坟墓

一夜醒来,我发现自己已经成名了

天下女人一张嘴,从南吻到北。

我对你的爱,就是对人们的恨

因为爱上了人类,就不能专心地爱你

爱我的,我报以叹息

恨我的,我付之一笑

任上天降下什么运气

这颗心全已准备好

等你赋予的血液已经流完,

等你所爱的声音沉寂了

让我留下的记忆使你心欢

别忘了我死的时候含着笑

假如人们叽叽喳喳议论着的一切全是真话,我就不配住在英国;

假如这些全是造谣中伤的话,英国就不配让我居住

知识是悲苦:知道的最多的人,必定最深的悲叹一条不详的真理——

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你身上仿佛包着一件尸衣,使你永远不得安宁

在已知的毒素里,最毒的毒素就是你,你是你自己的地狱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我没有阿谀过它腐臭的呼吸,也不曾

忍从地屈膝,膜拜它的各种偶像;

我没有在脸上堆着笑,更没有高声

叫嚷着,崇拜一种回音;纷纭的世人

不能把我看作他们一伙;我站在人群中

却不属于他们;也没有把头脑放进

那并非而又算作他们的思想的尸衣中,

一齐列队行进,因此才被压抑而致温顺。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但是,尽管彼此敌视,让我们方方便便

分手吧;虽然我自己不曾看到,在这世上

我相信或许有不骗人的希望,真实的语言,

也许还有些美德,它们的确怀有仁心,

并不给失败的人安排陷阱;我还这样想:

当人们伤心的时候,有些人真的在伤心,

有那么一两个,几乎就是所表现的那样——

我还认为:善不只是说话,幸福并不只是梦想。

当阴霾暗影将四周笼罩,

“理性”悄然隐匿了光芒,

“希望”闪烁着垂危的火苗,

我在孤独中迷失了方向。

他们该住在森林中,像夜莺似的

歌唱自娱而隐居;他们原不宜

在所谓“社会”这繁华的孤寂中,

和“憎恨”、“罪恶”、“忧患”呼吸在一起;

凡心灵自由的人都落落寡合,

唱得最甜的鸟儿只成双而栖,

雄鹰独自高飞,而乌鸦和海鸥

像世人一样,只围着腐尸不走。

自由啊,自由!

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象雷雨似的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雨后最嘹亮的声音。

你的树木失了花朵,树干遍体鳞伤,

拜伦简介 拜伦怎么死的
受了斧钺的摧残,似乎没有多大希望,

但树浆保存着,而且种子已深深入土,

甚至已传播到那北国的土地上,

一个较好的春天会带来不那么苦的瓜果。

流逝吧,虚妄的岁月,你尽可不再忧愁,

因为时间已带走了一切我心之所爱。

我宁愿永远孤独

也不愿用我的自由思想

去换一个国王的宝座

为自由而战吧,在哪儿都可以。

我没有对神的信仰

我的祭坛是山岳、海洋、大地、天空和星光

唯有革命才能把地狱的污垢/从大地扫除干净

当我们自以为在领头的时候,正是被人牵着走得最欢的时候。

这世界不是为我而设。

尽管没有人爱我,我还是要爱!

(以上 剑舞飞花 辑)

无论如何,总不能敲已过去了的时钟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通道

如有可能,我将教导这世上的石头飞起来打击世上的暴君

这个世界是一捆干草,人类是驴子拖着它走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该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编辑本段部分作品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杨德豫译)

我愿做无忧无虑的小孩,

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

或是在微曛的旷野里徘徊,

或是在暗蓝的海波上腾跃。

撒克逊浮华的繁文缛节,

不合我生来自由的意志。

我眷念坡道崎岖的山地,

我向往狂涛扑打的巨石。

命运呵,请收回丰熟的田畴,

收回这响亮的尊荣称号!

我厌恶被人卑屈地迎候,

厌恶被奴仆躬身环绕!

把我放回我酷爱的山岳,

听巉岩应和咆哮的海洋;

我只求让我重新领略我从小熟悉的故国风光。

我虽然年少,也能觉察出,

这世界决不是为我而设;

幽冥的暗影为何要幂覆,

世人向尘寰告别的时刻?

我也曾瞥见辉煌的梦境----极乐之乡的神奇的幻觉;

真理!为何你可憎的光明,

唤醒我面临这么个世界?

我爱过----所爱的人们已离去,

有朋友----早年的友谊已终;

孤苦的心灵怎能不忧郁,

当原有的希望黯然熄灭!

纵然宴会上欢谑的伙伴们,

把恶劣的情怀驱散了瞬息;

豪兴能振奋痴狂的灵魂,

心儿啊,心儿却永远孤寂!

多无聊,去听那些人谈论:

那些人与我非敌非友,

是门第、权势、财富或机运

使他们与我在筳前聚首。

把几个忠诚的密友还给我!

还是原来的年纪和心情!

躲开那半夜的喧嚣的一伙,

他们的欢乐不过是虚名。

美人,可爱的美人!你就是

我的希望、慰藉,和一切?

连你那笑靥的魅力也消失,

我心中怎能不奇寒凛列!

又富丽又惨苦的繁嚣俗境,

我毫不叹惋,愿从此告别,;

我只要怡然知足的恬静——

“美德”熟识它,或似曾相识。

告别这熙来攘往的去处——

我不恨人类,只想想避开;

我痴心寻觅阴沉的峡谷,

那瞑色契合我晦暗的胸怀。

但愿能给我一双翅膀:

像斑鸠飞回它栖息的巢里,

我也要展翅飞越穹苍,

飘然远引,得享安息。

凯法利尼亚岛日记

死者们全都惊醒了----我还能睡眠?

全世界都抗击暴君----我怎能退缩?

丰熟的庄稼该收了----我还不开镰?

枕席上布满了荆棘----我岂能安卧?

进军的号角天天鸣想在耳边,

我心底发出回声,同它应和.

雅 典 的 女 郎

趁我们还没分手的时光,

还我的心来,雅典的女郎!

不必了,心既已离开我胸口,

你就留着吧,把别的也拿走!

我临行立下了誓言,请听:

我爱你呵,你是我生命!①

凭着你那些松散的发辫——

爱琴海的清风将它们眷恋,

凭着你眼皮——那乌黑的眼睫

亲吻你颊上嫣红的光泽:

凭着你小鹿般迷人的眼睛,

我爱你呵,你是我生命!

凭着我痴情渴慕的红唇,

凭着那丝带紧束的腰身,

凭着定情花——它们的暗喻②

胜过了人间的千言万语;

凭着爱情的欢乐和酸辛:

我爱你呵,你是我生命!

我可真走了,雅典的女郎!

怀念我吧,在孤寂的时光!

我身向伊斯坦布尔飞奔,

雅典却拘留了我的心魂,

我能够不爱你吗?不能!

我爱你呵,你是我生命!

1810年,雅典

杨德豫译

I saw thee weep 我见过你哭 (拜伦)

I saw thee weep

我见过你哭

The big bright tear

晶莹的泪珠

Came over that eye of blue

从蓝眼睛滑落

And then me thought it did appear

像一朵梦中出现的紫罗兰

A violet dropping dew

滴下清透的露珠

I saw thee' smile

我见过你笑

the sapphire's blaze

连蓝宝石的光芒

Beside thee's ceased to shine

也因你而失色

It could not match the living rays

它怎能比得上在你凝视的眼神中

That filld that glance of thine

闪现的灵活光彩

As clouds from yonder sun receive

就如同夕阳为远方的云朵

A deep and mellow dye

染上绚烂的色彩

Which scarce the shade of coming eve

缓缓而来的暮色也不能

Can banish from the sky

将霞光逐出天外

Those smiles unto the moodiest mind

你的笑容让沉闷的心灵

Their own pure joy impart

分享纯真的欢乐

Their sunshine leaves a glow behind

这阳光留下了一道光芒

That lightens over the heart

照亮了心灵上空

<好吧,我们不在一起漫游 >

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消磨这幽深的夜晚,

尽管这颗心仍旧爱着,

尽管月光还那么灿烂。

因为利剑能够磨破剑鞘,

灵魂也把胸膛磨得难以承受,

这颗心啊,它得停下来呼吸,

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虽然这夜晚正好倾诉衷肠,

很快的,很快就要天亮,

但我们已不再一起漫游,

踏着这灿烂的月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5094.html

更多阅读

唐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唐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通常说唐朝有20位皇帝,要是把武则天算上就是21位。其实还有一位当了17天(710年的6月7日――24日)皇帝的李重茂(中宗李显的儿子)。一一道来。618年5月20日,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

杨贵妃到底怎么死的? - 已解决 - 搜搜问问 百度搜搜问问

杨贵妃到底怎么死的?杨贵妃,名玉环,华阴人,后随家迁至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她原为玄宗第18子寿王之妃,后经大臣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后招入宫做女官,天宝四年封为贵妃,从此杨门一族权贵显赫。天宝十五年安

声明:《拜伦简介 拜伦怎么死的》为网友化妆的唱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