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一所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地处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省成都市,是我国唯一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自1965年建院以来,已经形成包括核动力工程设计、反应堆运行和应用研究、反应堆工程实验研究、核燃料和材料研究、同位素生产和核技术应用研究等完整的研究设计体系,是军民结合的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设计院。其先后经历多次里程碑式跨越发展:1970年,自行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及陆上模式堆;1980年,自行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其中子通量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它是我国开展核动力技术研究的大型试验堆);1991年,自行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中子脉冲反应堆及军用脉冲堆(该堆运用高强度脉冲模拟核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堆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国家,打破了美国的垄断);2002年,自行设计的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核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具备百万千瓦级核电研究设计的能力);2010年,参与设计的首座自主品牌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的核电机组——岭澳核电站二期正式并网发电。正是由于其深厚的积淀和为国家核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巨大成就,中国核动力设计研究院被吴邦国委员长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当时在北京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从事核潜艇研究设计工作。为建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1965年在四川夹江的大山中成立了代号为909的核动力研究基地,1967年——1969年已划归二机部(核工业部)的七院逐步从北京搬迁到四川。1987年设计部由夹江搬迁到成都,改建设计所。1996年,将非放射性部分也搬到成都,逐渐形成今天的“两点六地”的格局,是设计——研发——生产的综合性军民两用的核动力研发基地。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40年的建设过程中发扬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先后自行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压水型核动力反应堆、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第一座脉冲反应堆;承担完成了秦山核电一期工程部分重要实验研究项目、秦山二期工程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的设计和相关的科研攻关与工程试验项目。目前,核动力院承担着国内所有在建核电项目核岛主系统或核蒸汽供应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技术服务,包括秦山二期扩建、岭澳二期、红沿河、福清、方家山、宁德、山东海阳、阳江等核电工程。核动力院已通过了ISO9001-2000、GJB9001A-2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具备反应堆工程主导工艺甲级设计资格,具备核蒸汽供应系统集成供货能力。核动力院积极致力于核电研发,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核电站品牌CNP1000、CPR1000,承担着新一代压水堆核电站研究开发、超临界水冷堆技术预先研究等科研项目,并积极参与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的研发工作。核动力院为国内所有在役核电站提供着技术支持与服务,服务范围包括核电维修、专用工具供货、换料检修等方面,并逐渐向产业化发展,成为我国核电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

核动力院以市场为导向,努力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核技术应用的开发研究,初步形成了核能海水淡化、核级设备鉴定、核能低温供热、民用同位素及其配套的多种医用治疗机、工业用探伤机、“云克”抗类风湿系列药品和新材料等八大支柱产品。

迄今为止,全院共有10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申请专利100多项,造就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核动力专家,培养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学术带头人。随着“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立,核动力院人才培养工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

40年来,核动力院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吴邦国委员长盛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面向新世纪,实现核动力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国核动力院人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研究设计院的奋斗目标和“1345”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成为中国核工程的研发中心,成为核蒸汽供应系统和设备集成供应商,为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勇攀高峰,再创辉煌。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40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及以上技术人员1500余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涉及100多个工程专业和学科。下设5个研究所、1个企业管理部和1个基地、3个专业保障中心、90多个实验室(其中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中核集团重点实验室),科研力量雄厚,实验设施先进,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和先进能源开发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是我国从事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的综合性基地,是融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于一体,以研究设计核动力为主,带动其他多类反应堆相关技术的设计研究的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设计院。

平台一:以第一代核动力装置研究所构建起来的核动力研发平台。该平台为我国第一代民用核电动力研制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台二:以江泽民总书记批示建设的615核动力骨干试验装置为基础构建的民用核动力研发平台。

平台三:目前正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整合核动力院现有资源,逐步构建起我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核动力研发平台。该平台将为新一代核动力技术的研发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自行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其中子通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它是我国开展核动力技术研究的大型实验堆;

三、自行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中子脉冲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堆技术和建造技术的国家;

四、自行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工程核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百万千瓦级核电科研设计能力;

参与设计的首座自主品牌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的核电机组——岭澳核电站二期正式并网发电。

舰船核动力,形成了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生产一代的思路。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反应堆,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重点突破超临界水冷堆、中等规模先进反应堆、模块式多用途小型堆、长寿期行波式反应堆等关键技术攻关;

突破反应堆系统关键技术,重点完善和优化反应堆非能动安全设计、先进堆芯设计、堆芯测量等关键技术。对于那些在役、在建和拟建的核电站反应堆的技术改进问题和薄弱环节,将持续推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安全设计核心技术的瓶颈;

突破反应堆安全运行及保障技术,重点加强反应堆安全运行保障、系统设备在役检查及维修、核级设备鉴定、老化管理及延寿、退役和三废治理等关键技术攻关。

除此之外,我们会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反应堆工程技术的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核技术应用研究,初步形成了核能海水淡化、核级设备鉴定、核能低温供热,民用同位素及其配套的多种医用治疗机、工业用探伤机、“云克”抗类风湿系列药品和新材料等八大类产品。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下设5个骨干研究所:核动力运行与应用研究所(一所)、反应堆工程研究所(二所)、核动力设计研究所(三所)、核燃料元件与材料研究所(四所)、建筑设计所,一个基地,一个企业管理部(10个生产企业,开发民品),3个专业保障中心:无损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保障与服务中心,90多个实验室(其中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核集团重点实验室)。其机构大致设置如下图所示:





核动力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设计所”)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下属的主体设计研究所之一,主要承担核动力装置工程设计和其它各种类型反应堆的设计开发与研究工作。

设计所历史悠久,自六十年代开始从事核动力装置和新型堆与研究堆的设计研究,先后设计了我国首座核动力装置和第一座脉冲反应堆。八十年代末开始从事大型核电厂的设计,承担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反应堆及主回路的设计任务。

在长期从事核动力装置的设计研究的实践中,设计所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丰富核工程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设计水平和设计能力在国内是屈指可数的。八十年代中取得了国家劳动部颁发的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批准证书;1994年取得“专项工程设计证书”,获得承担大型反应堆工程设计的资格。1995年又取得了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资格许可证。2000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该所的专业工种配套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全所共设有反应堆物理设计、辐射屏蔽设计、热工水力设计、反应堆结构设计及设备研制、流体工艺系统设计及主设备设计、反应堆仪表及控制、反应堆结构力学分析、反应堆安全分析等专业。

目前的主要任务可分为两条线,军工线:一代技术服务;二代制造、安装、调试服务、改进设计;三代关键研究及陆上模式堆工设计;设计所二室为反应堆结构研究室,有反应堆压力容器、堆芯部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堆总体及堆内构件和堆屏蔽五个专业组,要求从业人员熟悉RCC-M规范、ASME规范、国军标、国家标准、机械制图规范等各种规范,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熟练应用相关计算机程序。设计所四室从事核动力装置仪控电系统的科研、设计和产品生产,有控制专业组、保护专业组、过程仪表组、核仪表组、电气专业组和棒控专业组共六个专业组,还有一个设备研制车间,来进行设备生产、设备检测和设备试验。设计所六室为热工水力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核动力装置控制方案研究、保护定值研究、系统容量认证、设备与系统水力学计算、运行分析、设计基准事故分析、严重事故分析、运行规程研究、严重事故管理导则研究、PSA中事故序列和热工水力研究、数值仿真技术研究、海洋条件下热工水力特性研究、三维物理热工耦合研究和多尺度耦合研究等。

由于设计所肩负着设计的任务,因此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核工业人的一切基本素质,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素质。从业人员应能够熟练使用设计软件word、excel、UG、AutoCAD、ANSYS等。同时对英语业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听说和读写的能力,并能直接与外国人对话交流。

反应堆工程研究所主要从事反应堆工程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拥有国内唯一的反应堆工程试验基地-615基地,二所主要工作是不带核的试验部分,拥有较完备的核动力工程试验设施和先进的试验手段。下属有九个研究室,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核级设备鉴定中心。一室为反应堆物理与屏蔽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为反应堆物理启动、反应堆屏蔽、核仪器及控制保护仪表研制、辐射防护、反应堆噪声分析和故障诊断新技术,主要试验装置有18-5临界装置和零功率试验装置;二室为反应堆流体力学研究室,主要试验装置有控制棒驱动线冷态水力试验装置;三室为反应堆动力设备试验室;四室为计量及测试技术研究室;五室为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室,六室为反应堆水化学研究室。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进行自然循环研究、流动不稳定性研究和蒸汽发生器相关技术研究。

建所以来,该所先后承担并完成了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和脉冲反应堆的实验研究,秦山核电一期300MWe和二期600MWe核电站的部分工程实验研究和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先进堆AC600以及清华大学低温供热堆的部分实验研究,取得了大量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科研成果。

在完成工程实验任务的同时,为满足核电工程的需要,还发挥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研究开发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如引导式安全阀、压力容器“O”形密封环、硼浓度计、水质综合监测装置、一体化电接点液位计、特种电热元件、核级保温材料等,这些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P-300工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615工程、研究堆等重大工程。

该所完备、先进的研发实力和严格的管理体系,将继续为核电工程提供可靠的产品、满意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了保证反应堆工程试验、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并最大限度满足使用方要求,该所根据ISO9001-2000标准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的有效运转使得反应堆工程实验和产品研制生产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基本素质要求:从业人员首先要诚信纪律;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态度;能服从组织调配,有团结协作的素质。专业素质要求:熟悉ASME规范,RCC-M规范,国军标,国家标准机械制图规范,各种材料、焊接和检测等方面的规范要求;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熟练运用word,excel,UG,AutoCAD,ANSYS,UG等相关软件;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具有很强的英语阅读和书写能力。

主要是核动力与运行研究所所在地,该所下设十个主要研究室,专业门类齐全,主要包括:反应堆工程、原子核物理、核动力装置、核材料、放射化学、核技术及应用、核辐射防护及环境监测、核辐射工艺及辐射加工、反应堆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放射性计量及同位素检测、机械设计与加工工艺、供电系统及自动化、三废处理工艺等专业。拥有中子通量高、辐照空间大、堆芯布置灵活等特点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岷江试验堆、反应堆临界试验装置、反应堆水化学和燃耗分析实验室、国内规模最大的热室和半热室群、国家级计量校准实验室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精良的检测设备。

建所以来,该所硕果累累,共有20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80余项。

在对外交流方面,先后接待了IAEA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该所也先后派员去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比利时、日本等十多个国家进行工作访问和交流。

该所除具有较强的专业文化和基本的核工业人员素质要求外,还要有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埋头苦干的素质,能奈得住寂寞的考验,能够情系山沟,刻苦钻研。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一所

尽管各所研究的方向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某一个研究项目,还需要各所的相互的研究支持。例如在燃料组件的设计中,设计所主要针对燃料元件及相关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等的设计,而堆工所要进行控制棒驱动线性能等的研究,对于运行与应用研究所就要承担燃料元件及材料辐照试验等的研究,最后各所对所研究结果进行综合,使该燃料组件的设计能够处于最为合理的设计之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462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披露核动力航母 中国核动力航母图片

  图为最近网友拍摄到的返回大连船厂的辽宁舰,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看起来像是前端滑跃甲板被“削平”了。  现代航母的舰载机起飞方式分为甲板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二者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从11个拥有航母国家的使用经验来看,要说滑

声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一所》为网友好好活下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