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 读山海经十三首陶渊明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译文]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出典] 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

注:

1、《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2、注释:

《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 读山海经十三首陶渊明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3、译文: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

4、陶渊明生平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的复仇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6、 诗人通过赞颂精卫和刑天身死而战斗不止的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表现自己对强权和暴政的激烈反抗意识,以及对实现抗暴愿望的期待。《读山海经》诗共十三首,这里仅选此一首。

本篇通过《山海经》中有关精卫和刑天的神话故事,以“金刚怒目”式的特有风格,表现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有异于他的大多数作品。

你看,女娃虽溺死东海,但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海;刑天因为和天帝争神位,虽然被砍去头颅,仍然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舞起盾牌和大斧坚持斗争,死不停息,这种以弱对强、永不停息的复仇精神,自始至终显示了剑拔弩张的斗争风格。

本篇在写作上,语言凝练,形象挺拔。文中在描绘精卫和刑天时,用了其中的“衔微木”、“填沧海”和“舞干戚”这些短语,集中反映了他们死而不息的抗争精神,说明精卫和刑天形弱而实强的力量,如果都能持这种精神,就会使统治者惧而生畏。接着,在末句用了“良辰讵可待”,几乎是直言不讳地召唤人们奋起抗争,这种鼓动性的号召直白无隐,对社会底层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7、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山海经.校注》云:“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刑天是炎帝的战将,武艺高强,勇猛善战。在炎黄帝战争中贡献非常。炎帝在阪泉战败,退居于南方,刑天不甘心,他联合蚩尤部落对抗黄帝。蚩尤兵败被杀,刑天也被黄帝斩下头颅。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乃出于东周的《山海经.海外西经》。话说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 帝终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以乳为目、脐为口,手执干戈漫舞。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有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有的版本是“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原文】

刑天与皇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长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翻译】

刑天与天帝(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 帝砍断刑天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把乳头当做眼睛、肚脐当做嘴巴,手执干戈漫舞。

【刑天故事新解】  柳树得名于柳树的特殊功用。木材至今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材料,古代工具简陋,伐取粗大树干非常困难,而用伐取一把多粗的树枝则比较简单方便。因此,先民所用木材大部分是一把多粗的枝干。在长期使用中,人们会发现,柳树伐过枝干后,茬口处能够萌生新枝条,而且新枝条通直,更利于使用。在我国乡土树种中,柳树萌枝能力最突出。因此便形成了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在一定高度截去树冠,促进新枝萌生,每隔几年伐取枝条利用。头木作业的结果是保留树干,以便持续利用枝条。这就柳树得名的所在。“柳”字与“留”字读音相同,“柳树”就是“留树”,表示保留树干以便再次利用的一类树。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则故事中的刑天氏历来被学者认为为古人虚构的神话人物,但笔者见到头木作业不久的柳树萌生新枝迎风摇曳的场景时,总是不由得联想起这个不屈不挠的刑天形象。因此,笔者认为,刑天的原形就是被头木作业的柳树,特别是树龄几十年、树干粗壮被砍去树冠的柳树,与断头后依然挺立的人尸非常相似,有时树干还会形成一些伤疤,更是一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形象。刑天故事暗示,对柳树的头木作业法由来已久。



8、每当看到下肢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投篮、坐在地板上扣球、用双手操作竞速轮椅的运动员时,每当看到没有双臂,只能用头与肩膀夹住胜利鲜花的游泳运动员、只能用嘴巴叼着缰绳控制骏马的马术运动员时,每当看到双目失明,只能凭听力进行门球比赛的盲人运动员时,每当看到连手都不能动,只能靠头部通过滑道来操纵硬地滚球的脑瘫运动员时,我就忍不住想起一个人:刑天。

刑天是神话《山海经》里的一位无头巨人,他与黄帝争斗,被黄帝砍掉了脑袋。但失去头颅的刑天并没有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来,并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当做嘴巴;他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乱劈乱舞,继续和眼前看不见的敌人进行拼死搏斗。刑天虽然失败了,但他那种不屈不挠、绝不服输的战斗精神却烙印在后世人民的心中。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而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们,也以他们不向残障屈服、坚强面对人生挫折、勇于展现自我、积极融入社会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相对于奥运会来说,残奥会更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更能体现人文情怀的体育盛会。



9、虽然陶渊明嘴上说着“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但他的心里也曾经怀有小小的志向的,所以读《山海经》的时候,亦是感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也因此鲁迅先生说他固然有“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却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而当梦想碰到现实,高傲的不愿在人间的俗事里徜徉的陶渊明终于想到了要逃走,于是“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收起志向默默地回到自己家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



10、那是一个英气逼人地男子。虽然闭着双目。但是舍我其谁、气吞山河的英伟气概一览无余。绝对那种掌控天地。惟我独尊的绝代人物。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这便是九州的战神!一个在上古年间不敬天不礼地、足以与临近祖神境界的轩辕大帝争锋的盖世人杰。

亿万星光凝聚出无尽光华。为他重组肉躯。一个伟岸的男子慢慢显化而出。那紧闭的双眸缓缓睁开。两道让星月失色的眸光绽放开来。

英姿勃发的刑天。肉体保留在最巅峰地青年状态。但是眸子却显得深邃无比。露出了睿智的光芒。



11、生命是一个过程,但又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过程。每一段旅程都会交接着不同的风景,而沿途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用双手去创造。心情,心境,是一个心态问题,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直面人生的态势。不同的心境下会有不同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更会主导着我们人生的方向。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用一种最为直观的方式表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的准则与要求。

生活里,有决心才有信心,有信心才有恒心,有恒心才有不断进取之心。

人心是一个恒定的茶杯,需要不断更新茶杯里面的茶水,但茶杯的意义不在于装茶的多少,而在于所装茶水的质量。达观开朗,达观才能开朗。很多时候,不同的事物,转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思维,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是生命的精彩,也是生活所给予的最大疑难。的确,弱柳扶风,闻花落泪是一种美,但它只是也只能是生活中的一种感悟,一种对生命熨帖的体味,而决不可成为生命里一种持久的状态。

生活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话剧,她需要我们用真心与真情去感受,用灵魂中最为细腻的双手去触摸。生命是一个过程,生活是一种状态,而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去面对是每个人必须做出的选择。

寒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生活里的得失与成败,需要我们总结,但无需过多的计较,无论过去的,正在经历的,还是将要面临的,绝不应也不可成为我们前行的负担与牵绊,而更多的应是一种激励,一种希冀,一种向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通透,一种面对生活的静心追求。

人生难得几回搏,青春年华是生命的恩赐,是一切美好向往的支点,只有敢于追求,勇于追求,才能领略到生活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金色的奖牌,热血铸就,只有懂得追求,勇于追求的人才能体味鹰击长空的高远,才能在生活的激流里浪遏飞舟。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烟花弹指,青春壮志,留下一份美丽,留下一份激情。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是生命最为壮美的弧线,懂得要做什么,明白要做什么,对生活而言就是最为绚丽的成功。

破釜沉舟不是一种冲动,更不是一种盲动,而是一种超越梦想,走向现实的悸动。破釜沉舟永远比犹豫不决来的真实,也更为体贴生活。

青年、少年、壮年,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的心境会不同,所面临的责任与承担更绝然不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越来越“安稳”,并且习惯将曾经的梦想与追逐称之为“青涩”与“懵懂”。然而敢于追求才是生命最为本真的状态。生活中我们会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决不可失去生命的锐气与执着。

玉无杂质为纯,米无杂质为粹。懂得追求的人是幸福的;懂得追求什么的人是富有的;而懂得以破釜沉舟的心态来实践自己追求的人是最为纯粹的。

尽管追寻的道路往往不易,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旅程,也许行进的途中布满荆棘,会有疲惫与苍凉,但通向成功的路只有一条,就是我们用什么动力,什么方式去面对。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和明天依然在自己脚下,不要无谓的彷徨与胄叹,有梦就要勇敢去追逐,相信这个世界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去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河。

生命,在追逐中开花;生命,只在追逐中开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4237.html

更多阅读

《红白蓝三部曲》之蓝:超越忧郁,获得心灵的自由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但在法国红白蓝三色国旗中,它代表的是自由。前段时间,我已经在博客中探讨了影片《红白蓝三部曲》之“红”和“白”,今天写写“三部曲”之“蓝”。一场车祸毁灭了一个家庭。作曲家丈夫与5岁孩子猝然过世,年轻的妻子

声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 读山海经十三首陶渊明》为网友龙爷无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