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清朝清世祖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因游人登谪仙楼,在楼上“点烟落火,火忽焚楼。”致使这座辉煌了200多年的名楼一时间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及清康熙皇帝即位,当时的太平州知府胡季瀛于“观风问俗之暇,景仰名贤,从灰烬瓦砾中寻仙楼故迹,慨然兴复”,由御史江南粮道周亮工书额,并将谪仙楼易名为“太白楼”。胡季瀛亲自撰写了《募建采石谪仙楼记事》碑文,推官许岩光撰写了《重建太白楼始末》、《重修太白楼记》等。这次重建,采取了“视昔之卑者、高;隘者、敞。”的措施,并合建了李白祠。太白楼坐落在祠之前,整个建筑“栋宇轩翔、规制壮丽”。此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太平州知府李暲因太白楼年久失修而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太平州知府张丕昌和当涂县令吴存楷再次修葺,但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湘军水师主将彭玉麟捐资重建,李白祠仍按三间建筑,但太白楼改为一堂二庑间。至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采石镇的乡绅卢亚鹏向各界募捐进行修葺。1957年,马鞍山建市后,对太白楼和李白祠进行过大修;1978年马鞍山市城建局再次对祠、楼进行大修,将琉璃瓦及鸱吻走兽脊饰更换一新,但整体建筑还保持着光绪年间的格局。1986年马鞍山市政府将太白楼旁的一组清代建筑群,改建为李白纪念馆陈列室,遂使纪念馆除太白楼、李白祠、清风亭外,又新增了太白堂、同风阁、骑鲸轩、仙侣斋、酌霞轩、松云居、叠翠楼、吟香馆及沉香园等景点,总占地面积超过了10000平方米。
下图、 唐李公青莲祠 正门全貌。据说门额“唐李公青莲祠”为李鸿章所书
唐李公青莲祠与“太白楼”是一组建筑群,前部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
门口右侧壁上镶嵌的是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碑。
下图、 进入祠的正门,首先看到的是“太白楼”。
匾额自上而下依次为:
太白楼 郭沫若题
谪仙楼 ※※※题 (※代表此字不可识别)
诗冠盛唐 ※※※题
下图、太白楼对联 上联:丙寅岁杪 此处莫题诗谁箇敢为学士敵
下图、太白楼对联 下联:江心曾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 康雍书於北京
此联的作者为清人彭玉麟,湖南衡阳人,是清末湘军首领,官至兵部尚书,曾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统领长江防务。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秋八月修葺太白楼时,彭玉麟撰写了此联,后毁。现在悬挂的对联是北京著名书法家康雍于1987年(丙寅年)补书的。
下图、这是镶嵌于太白楼阶下右侧墙壁上的《唐翰林供奉李公墓碑》,是明代“赐进士通议大夫资※※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罗篪识”;于“成化七年岁次辛卯十月之望立石”的。碑文为金陵杨茂林鐫。
下图、这是镶嵌在左侧墙壁上的大清雍正八年所立的《重修太白楼记》碑。详见“附录一”。
下图、这是太白楼一层正中的大幅浮雕《李白骑鲸升天》。
对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 庚申灯节后三日
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 吴鼒撰 葛介屏书
此联作者吴鼒,清代安徽全椒人。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进士,官终侍讲学士,后告退归田,主讲扬州书院。此联作于公元1800年正月18日(即庚申灯节后三日)
关于上联所说的“谢宣城”其人,请参阅本博客“推荐阅读”之“李白与谢眺北楼”。
关于下联提及的“韩荆州”,即唐代的韩朝宗,陕西长安人,初为左拾遗,后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世称“韩荆州”。他喜欢提拔后进,曾举荐崔宗之、严武等人入朝。李白曾在襄阳揖见了韩朝宗,他在《与韩荆州书》中写道:“而君侯(指韩朝宗)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然而韩朝宗并没有向朝廷举荐李白。
下图、太白楼内左壁上的《李白生平简介》
下图、太白楼内右壁上的李白诗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横江词二首 八十老人散之
下图、这是太白楼二层居中供奉的李白坐像。坐像背后的大幅国画为《千古一秀采石矶》
对联:有句思谪仙争看炉火照天地
此山腾傲气岂惮鼻息吹虹霓
此联作者为当代著名书法家、佛学家赵朴初。他是安徽省太湖县人、李鸿章夫人赵小莲的侄重孙;生于1907年,逝于2000年。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下图、这是太白楼二层左侧的屏风,四扇诗屏自左至右分别为:1、李白《丁督护歌》,2、《塞下曲》、3、李白诗句: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4、李白诗《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详见本文“附录二”。
下图、这是太白楼二层右侧的屏风,四扇诗屏自左至右分别为:
1、《江上吟》,2、《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录,3、《山中与幽人对酌》,4、《月下独酌》 详见本文“附录三”。
附录一
《重修太白楼记》 按原文照录,未加标点
姑孰称江山之胜为险要之所自孙吴以来时分南北凡狡焉思逞者或恃天堑足以限或夸投鞭足以雄干
橹舟楫互有胜负莫不以采石为形势之最与淮肥江陵并埒也以故户鲜乐生俗多犷悍莅斯土者惴惴焉
惧不能一日休息今幸天下一家澜无惊民沐上之功德相生相养以恬以嬉兵革抡攘之墟化而为揖让
弦歌盖忘其为地之险要而唯乐其江山之胜矣余之来守是邦每虑职业不修罔克胜任劝耕织导率士
庶朝夕不暇虽性所好乐川流阜峙未尝不顾而乐之然不敢复于诗酒是问也间尝巡行郊野省风观俗舣
舟翠螺之溽登谪仙之楼凭栏远眺咫尺千里长江淼瀰奔涛迅激而逦迤峰岫若断若续出没于烟云之外
不禁心旷神怡倏又悄焉郁结骚人逸士之触发吊古凄怆之胸襟勃然往来于中而不能自已也然而滨江
势阻游者盖寡岂特槛椽之腐折黝垩之漫漶不鲜无以饰美观而已耶且岁久不治将有倾圯之患失名楼
之地而顾令其传于昔而毁于今是守亦土者之耻也于是量力设法鸠工庀材重加修葺不逾时而焕然聿
新焉而余因兹窃有感也太白以驰驱屈宋鞭挞扬马之才当唐治平之时使得常居翰苑或兼献纳之任
其文藻时进箴规俾君臣上下内外大小克守贞观之旧毋令沉香亭畔赏名花对妃子玉笛和歌淫乐无襄
庶不致巨奸窃发豕突鲸吞仓皇犇蜀贻笑千古苟如是岂不称明良之相得奈何徒以屈辱力士指斥太真
放逐归山逍遥江渚被宫锦泛浩月夸耀流俗人之耳目为哉虽然生不为妇寺所轻死不与草木同腐纵下
至庸夫孺子无不知有太白也者夫亦何恨彼沉沦用柳中泯灭无闻者不少闳丽瑰玮之士然则如太白之
知遇未可云大不幸也唯是地不险不奇诗不穷不工人不经磨湮则其真不出当庐山迫胁夜郎赦还车感
轲艰厄备尝之矣而不缁不磷千载而下读其诗篇犹得想见其为人与江之永山之高立垂不朽宜后之好
事者架阁巗阿仰瞻遗像吞万里长流踞千寻峭壁极奇险之观三复穷者之辞酌巨觥发短歌因而尚友伦
世追溯唐事之得失并及历代之兴亡俯仰流连欷歔慨叹而王公设险固国之意夫亦可悠然有会于见见
闻闻之表也已题镌珉石志其葺治之辰俾览者得详焉
中宪大夫知江南太平府事前福建丙午科同考官李暲撰
![太白楼, 济宁太白楼](http://img.413yy.cn/images/01111101/01123351t018d28e430b7a54ee2.jpg)
督工 乡约 史※※、杨国伟 邢应宗 潘眘
徐良珍 刘之遇 罗起益 费焕 杭永锡
朱世蕃 汤延兰 冯起兰 周世永
住持僧言洁思诚
大清雍正八年 岁在庚戊冬月 谷旦立石
附录二
李白《丁督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诗句: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附录三
李白《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录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结束语
清人安致远的 《水调歌头·泛采石饮谪仙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