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性先打坐视频 黄帝内经中修心养性
修心养性先打坐
坐是我们修行中的一关键环节.是我们必修的必坐的.但我们怎么认识他呢
刚学打坐,关节、肌腱都没有软化开,坐时,腿会翘起来,腰也直不起来,而坐垫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个问题。刚坐时,散盘即可。如坐上半个小时以上,腿不麻不胀了,就可单盘了。单盘时,如哪条腿先软下来了,就先把哪条腿脚放在上面。如上面的腿翘的厉害,老是往下滑,那就说明关节还没有软化下来。要慢慢来。忍不住了时,就换换腿,一条腿一条腿练。不要过急,不能拔苗助长。下坐时,可将腿慢慢伸展开,不可一下子就将腿伸直,那样会让你麻得不敢动弹了。曾有一个同修,在修的太急,急于早日双盘上,结果脚踝关节拉伤,不敢走道儿了.腿的疼痛和麻木,会随着时间延长越来越难以忍受,时间一长就钻心地疼,一刻都不想忍受了。这时候一定要坚持再坚持,不要立刻下坐。在坚持的同时,要感觉疼痛的感受,这时你会发现,疼痛是一波一波的,一会儿轻一会儿重。了,功夫渐长了后,疼痛间隔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慢慢的,疼痛就会减轻……。修道,说到底,也是修恒心、修意志力
打坐时,身上要披衣物;腿脚、膝盖、臀部也要用毯子什么的盖住、围住。因为打坐时,关节和毛孔会渐开,不掩好,会被邪风侵入,有害健康。手呢,可右手放在左手上,两拇指相对;也可两手放置在膝盖上,手心向上;也可打其他手印。端坐好后,深深吸一口气,心往下一沉……之后呢,有守窍的,有持咒的,有念佛号的,有观照的,方法多多,目的都是为了对治妄念心猿意马,以达“制心一处”,进而进入空灵、浑然忘我的状态。用什么方法,可根据你的喜好,自我选择.
出息入息,就是观察自己的呼和吸,呼吸由粗变细,渐至胎息……观察呼吸,就是要明白自己呼吸的长短。呼吸不能急促,要均匀;不能粗短,要轻细柔长。佛经上说,“息长知长,息短知短”。这个知息长息短,不是指一呼一吸这个时间长短,而是指不呼不吸中间的那个暂停期间的长短,真正有禅定功夫人,他是很长时间才一呼吸,进而不呼不吸,出现了体呼吸的妙境。这种境界,道家称为“胎息”。如我们能由呼吸入胎息,就可认知、体证、控制、转变生命。所以,这也是个了生死的法门。而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人临死时,呼出最后一气,吸的气不再进来,呼吸一停,人就死了。所以,打坐时,修好呼吸,自有其深意
打坐,对练我们的忍也很有帮助。比如,刚一上坐,心里感觉挺清静,有点放下万缘的味道。可没坐多会儿,心就开始发闹了,烦燥的不得了;腿的麻胀痛都来了,于是受不了了。就想赶快下坐,不练了。觉得坐了挺长时间,可一看表,得,只坐了几分钟。再上坐,只一会儿,又不行了。所以,打坐对锤炼我们 的“忍”字功夫,很有帮助。从这个角度说,度腿也是度心呀。打坐如此,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遇到一件事,没看开没忍住,过后后悔了,下次一定要忍住!结果,下回遇到事时,又没忍住,只好再下决心。这和刚开始打坐的状态一样。练打坐,对培养我们的定力,增长智慧,绝对有大帮助
另外,平时不要吃的太饱,尤其是晚上。道家不是有句话吗?“要想不老,腹中不饱;要想不死,肠内无屎”。晚上吃太饱,打坐时,容易昏沉。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打坐时,念头纷飞,想东想西,甚至于多年前的旧事也能在打坐时想起来。怎么办呢?可以念咒、持名佛号、守窍、观照对治,一念带万念,最后万归一念了,最后再把那一念也舍掉,最后达到不念妄念才是真念。佛经上不是说:“应无所住生其心”嘛?我们 的心(念头)就象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不是死水一潭——成了死禅。也就是说,我们的念头一直在起,一个接一个,而不是念头一点没有。如果一点念头没有,那死人、石头等岂不是早已成佛了吗?所以,古人才说:莫言无心便心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有句话:心念不起方为坐。心念不起,可不是“无念”之意。念头一来,不迎不拒,也就是说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因为讨厌的本身也是一种妄心。压制更不行,压制久了,会变成无记,不能起妙用了。念头是把握不住的。现在的念头,马上就成了过去的念头了。比如,我们早上起来时的念头,现在还在吗?念头一直生生灭灭,而念头是无自性的,自生就会自灭。有个想去除妄念的念头,就好比是在头上的上面又按个头,自己累自己。那些念头,是我们大脑里世世代代贮存的信息、后天意识、所知啊、所学、所见的东西。打坐时,它就开始都释放出来了..释放出来就没了。你要是抑制它,本身就著相,那是错误的。就是叫它释放,想哪儿随哪儿,你就不管它。什么叫一切随缘,这就叫一切随缘嘛。我就不管那些东西,最后达到无我忘我的状态。最后,想累了,也就不想了,也没了,再就不释放了。就如一匹劣马,乱撞乱奔不停,但总有它折腾累、折腾累了的时候。等它累了,也就太平了。所以经上也说:狂性顿歇,歇即菩提。只是我们众生,歇不下、放不下,常会为生活中的琐事,纠缠个没完没了。即使是事情都过了,心里也还是放不下。所以说,万缘放下就是佛,可惜我们每个人都放不下了
刚开始念头多,静不下来,实际是很正常的现象,就是让他自生自灭好,生出来就灭掉了,再生出来又灭掉了,自生自灭,来去自然嘛,这才是合乎修行的。你一上来打坐,心就能静下来,一下子都放下,那你不就是佛了吗?所以说,放下诸缘,众生即佛,就这么一句话。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时时看着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起了看不见,跑了一大段才觉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禅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着念头跑,就是生死;跟着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假如我们能做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也叫“随缘了旧业”。 修法(此处不能仅理解为打坐)一段时间后,你再看禅宗的东西,就会发现,以前不懂的东西,有点理解了;以前看不懂的佛典、经论,能看懂了,那只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宇宙就是一个有灵性的大能量体..无能量,星球就不会转;没灵性,星球早就互相相撞了。 我们用功到了缘心息下时,世界都化空了,那时就会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而不是我们的肉眼见道。见道是智见。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呢。只是一了,尚未百了。仅是法身边事,生死还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当然了,习气非一日之功可除尽。绵密保任是必由之路。 要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 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像,或丑恶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着相,就容易着魔。《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执着它,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心神不能内守,心弛于外,就易于招魔境。
修行,不是练出来的,是自己悟出来的.
打坐的正确姿势与方法
打坐是开发本自具足的智慧中最根本的方法。
观息无常,久则无贪、无忧;著意闻薰,思惟、修学,定能趣向解脱。约现实利益说:身体健康,心境宁静,思想灵明,气质调柔,从和平中涵养德性、德行,利乐自他。
习静坐,必需具有耐性、恒心和毅力,才能有成。
体态姿势(调身)
静坐时首先要调整好坐姿,一般可以做到双盘的尽量双盘,做不到的,也可单盘、散盘。也可坐在凳子上,但要坐在凳子的前三分之一处,会阴穴(小便与肛门两阴之间)不可压在凳子下面。因会阴穴处于足三阴、足三阳及任督两脉的交通要道,此穴一堵,八脉皆不通,故一定要注意此穴的重要。
但是,在能双盘的情况下尽量要双盘打坐。过去有一“鬼逼”禅师的典故:一出家人在外出回寺的路上正遇下雨,在桥下避雨时双盘打坐,此时他天耳听到有两个小鬼路过,看见此处有一座金塔,就说:“这里有一座金塔,咱们拜这个金塔吧”。这出家人坐了一会腿酸了,就改成了单盘,此时又听见两个小鬼说:“刚才还是金塔,怎么这会儿又变成银塔了?银塔咱也拜。”又过了一会儿,出家人腿痛了,又改成了散盘,又听见两个小鬼说:“怎么这会儿银塔又变成铜塔了?铜塔咱也拜吧。”又过了一会儿,出家人腿麻了,干脆把腿伸开了。此时又听见两个小鬼说,这原来是个泥巴塔,骗咱们拜了半天,打它。”出家人听见小鬼要打他,吓得爬起来就跑。从此以后打坐时再也不敢乱动了,一直保持着双盘的姿势。后起法号“鬼逼禅师”。这个典故可以说明,各种不同的盘坐姿势有着不同的埸能和效果。
年岁较大的也可以散盘或坐凳子(坐凳子时要坐凳子的前三分之一处,不可压住会阴穴),无论盘坐或坐凳,都必须注意姿势端直,脊柱正直,身体不倾不斜,不可依柱靠背,这是至关重要的姿态。人们多爱享受,所以平时坐沙发,靠椅子,使脊柱多处弯曲,肌肉拉紧,紧而不通,长时间牵拉使肌肉内产生条索状硬条。通过看光功能或天眼的观察,脊椎因堵塞不通时,人体内运行的气流和能量就会从此处外溢,使身体受损。其原理如同水渠,某处堵塞,水流受阻则会憋涨而溃口外流,下游流量则会明显减少。人体的神经由大脑通向脊柱,由脊柱两旁外伸,脊椎不通则压迫神经、脉轮和内脏。另外,脊柱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督脉又是阳脉之海,是主干道。因此,平时身体的直与不直对脊柱影响极大。那么,在长时间的静坐时,气流增强,要求坐直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不坐直,一旦堵塞,能量聚集在某处造成不通,则比平时更甚。
初学盘坐时,腿脚会出现麻木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如果实在不能忍受可暂时松开,等麻木消失后再盘。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次如能自然恢复原状,经过此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打坐时如何解决腿痛腰酸的问题?
打坐初期都会遇到腿痛腰酸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真气不足,以及腰椎、尾椎、腿部和腰部不通畅。解决方法如下:
(1) 打坐时身体要松直,不要弯腰弓背。
(2) 要解决腿痛问题,必须把会阴、长强(尾骨尖处)所处的海底轮守开,因为腿部是由腰椎、尾椎所控制,最关键的既是海底轮。
(3)打坐的时间长短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时间短,等于水未烧开就已关火,天天如此,一辈子也烧不开一壶水。因此,在打坐中,当腿出现痛麻之感时,尽量不要去想腿,此时会越想越痛,越想越难忍。此时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意守观想其他部位,也可以出声念咒、念佛,可减轻腿部痛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忍,你想反正死不了,腿也坏不了,由它去吧。时间一长,一旦气冲过去就不再痛了。
(4) 打坐时心是否清静,也关系到打坐的时间长短和腿是否痛麻。心若清静,打坐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延长,腿痛也会很快冲过。要想做到心清静,关键要少吃,日中一餐或者辟谷,对打坐时保持心清静非常有利。
(5) 在打坐初期,如果腿痛的实在难忍时,可以稍微抬一抬臀部两边,使气冲过去。如果还不行,可将腿松开几分钟后再继续盘。逐渐就不痛了。
(6) 打坐时意守在海底轮,用出声念咒的方法,比如念:嗡、啊、哞,一口气只念一个字,拖长声音,出声并加重鼻音,观想在海底轮振动,声音从中脉向四外扩展,每次可念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很快既可冲开海底轮,可早日冲开腿疼之关。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冲开双腿,而且还可以开各个脉轮、消除病灶、开中脉、出性光、消业障等。这些作用都经过了反复的验证。
(7) 另外,对于初学打坐的人来说,打坐的座垫也很重要。笔者平时看到不少人打坐时坐着又厚又软的海棉座垫。这种座垫坐上后中间下陷,下陷的越深,向上反弹压迫臀部的反作用力越大,反而压迫了会阴穴和长强穴,不利于腿部的气血通畅。静坐时,如果盘坐,可在臀部垫高一寸左右,以各人舒适为度,须使阴囊、会阴不受压迫。因此,要选择不硬不软的坐垫。而且在打坐时只能坐在座垫的前三分之一处,不可压住会阴穴,方能保持气血的畅通。
静坐时要调整好全身上下内外整体放松,要做到直而不僵,松而不瘫。松的关键是“眉心舒展,面带微笑”。眉展面松则全身各部位都达到松驰状态。
静坐时两手的姿态可根据个人修炼的需要,两手掌心向上,放松自然地放在腿上。头部有病的,如高血压、脑血栓患者,可手心向下空掌扣在双腿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也可以呈聚气印、大光明印、莲花印、养气印、定印等。
静坐时要两眼微闭,但不要立即闭上。静坐一会,待心平气和之后,慢慢下垂。如易昏睡者,两眼微开,垂帘即可。舌尖轻抵上腭,当口内生津充溢时,分三小口咽入下丹田。
呼吸方式(调息)
调息是指呼吸方式的调整。呼吸的方式有多种,一是自然呼吸,我们平时的呼吸方式即自然呼吸。在静坐时只是比平时稍加深长,但不要有意用力,用力易上火,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要注意“细、长、深、匀、柔”。
二是顺腹式体呼吸:意念主要在小腹部,以腹部的起伏带动全身毛孔的呼吸,吸气时小腹自然张起,呼气时小腹自然下落,呼气吸气都不想鼻子,注意力在小腹部,气的运行轨迹是全身吸气时横向进(意念是全身吸入宇宙真气),呼气时横向出(意念是病气、废气、疲劳之气射透天边)。切不可有意追求,须顺其自然,意念过重或呼吸过重易导致上火,甚至头部不适。
三是逆腹式体呼吸:吸气时小腹自然微微内收,呼气时自然外张,与顺腹式体呼吸相反,意念及其他均与顺腹式体呼吸相同。这种腹式呼吸的方法,是胎息修炼的基本功,练到一定层次可自然出现胎息。
以上这几种呼吸方法,可根据修炼者的需要,自行掌握。一般在初修阶段,打坐时先炼一会儿体呼吸,然后在入静状态下进入自然呼吸。
步骤:
1. 坐正后,轻轻闭上双眼(亦可半睁半闭)。
2. 先用嘴轻轻地呼出三、五口气,然后将舌尖轻贴上颚。
3. 临数息前,默念“轻松、平静、集中、明准、不乱”。
4. 开始数息(请注意:气不平不数,数入息就不数出息,数出息就不数入息),鼻子轻轻地把气□起来。开始数息时,初学者请记熟两句话“以心引息达脐下,心随息上鼻呼出”,从一数到三;熟练后,从一数到七;熟练久了,从一数到十。中间如有错乱或颠倒,立即从头再数。纯熟后,从一数到十,时间大约三分半到四分钟左右。每次静坐最多不要超过四十分钟,初学者每次数三个十即可,每日可做数次。
5. 数息完毕后,将嘴徐徐张开,轻轻呼出三口、五口、或七口气,让余息从全身毛孔散出,然后慢慢张开双眼,放下两腿(请注意:腿不醒不起,热不散不畅,但千万不可立刻当风受寒!)。
调心
我们平时妄心较多,时刻胡思乱想,心总静不下来。静坐一定要收心,无论你还有多少重要的事情和诸多烦恼,在静坐时首先要万缘放下。应该明白,那些事情该做之时自然去做,此时再想也是没有用的。诸多烦恼则更不该想,不仅无益,反而伤身。因此,静坐时一定要把杂乱纷纭之心收回来。收心的方法如下:
(1) 数息法:就是在坐定之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为一次。初练可以从一数至十,再从一起。纯熟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在数的过程中如心起杂念,则前数作废,从一开始数。这种方法可以检验自己心静及入定的程度。
(2) 意守法:可将思想意念观注在自己体内的某一处,如上、中、下丹田,无论意守某处,都须注意不要死守,切忌意念过重,尤其是平时办事较爱认真的人容易意念过重。意念过重,反而会使自然流动之气凝聚停留在意守部位,造成气滞,因此要似守非守,勿助勿忘即可。
(3) 返观内照法:我们平时两眼总是注视外物,使神气外散。这种返观内照法,即是将自己两目微闭,向内返观,目光注视在自己意守的部位,这时,两目之神光即可照亮该部位,久之可出现内视功能。
(4) 观想法:初学者观想法是在返观内照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观想出某一具体事物的形相、颜色和亮度。如观想出光、佛菩萨形象等。
(5) 念佛、念咒法:念咒法是默念或诵念自己熟悉的咒语:如大悲咒、楞严咒、准提咒,或念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或念金刚萨垛佛的心咒:“嗡班则(儿)萨垛吽”等。念佛法是在静坐时默念或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你在念佛号或念自己尊师名号时,等于用意念启动了自己的这部生物仪器的接收和微调放大装置。所接收过来的佛号或尊师名号中即有佛和尊师的全部信息和场能,可起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良效。
如果你能注意剖析以上这几种调心方法的内涵,就不难发现,虽然是修心静念,但什么都不想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非常高的入定层次才能达到一念不生。这五种方法的共同之处都是“以一念代万念”,不生杂念而已,是直达明心见性的必由之路。
静坐的时间
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日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凝静,心不为外界事物所动。也就是佛家讲的“禅定”,“禅定”并非与静坐等同,静坐只是一种形式,禅定则是“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对于初学者或单纯为了治病健身者来说,静坐的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而定。一天至少要静坐半小时或一小时左右。
对于一些想往深层次的修行者来说,打坐的时间长短致关重要,如果每次只坐半小时至一小时就收功了,身体还没有发热,就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同烧一壶水需要一小时,如果总是烧到半小时或四五十分钟,水还没开就关了火,永远也烧不开这壶水。所以修行者一般要坐二至三小时以上。
调节饮食
经常静坐,杂念减少,心神清静,能量内收,体内消耗能量逐渐减少,则不需多食多饮。静坐前不要吃饱,过饱静坐时易腹胀。
避免受风
在静坐时,由于全身放松,毛孔和穴位均打开与宇宙交换信息及能量,全身骨关节也处于松驰状态,此时易受风寒。因此在静坐时要避免门窗小缝之风及穿堂风,夏季要避免空调、电扇的直吹。
对幻境的处理
一是不要害怕,它是充满空间的一种信息波。二是不要执着去追求,看的多了,就把能量给消耗尽了。过于执着追求则易“走火入魔”。在打坐时无论看到什么景象,无论看到的是佛还是魔,应当特别记住两句话:“不贪不求不执着,不理不睬不动念”,任何魔境都对你无可奈何。三是对于干扰你入静的各种图像,要把它当作帮你磨性,助你修心的良机,不理不睬,只管静心,如心烦意乱,则是动心入魔。无论出现或不出现各种情况,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着,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障阻正定的修持。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
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即可。至于左足在上还是右足在上,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曲造成的习惯,坐时腰锥易呈后突,应注意纠正。
3、肩张: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2、3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2、3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4、手结定印于脐下: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
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一种手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5、头中正:头不俯仰,不歪斜,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
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第1、2、4、5项——能引入遍行气;第2项能引入上行气;第2、3项能引入等住气;第七项能引入上行气;上述四种气流入持命气,五气合一时行者就能体验到觉悟。
注意事项:
(1) 饱胀或饥饿时,不宜打坐。
(2) 在室内静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但不可当风而坐。
(3) 在室外打坐时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湿地上。
(4) 气候凉时应注意两膝、脖项和后脑的保暖。
(5) 肢体形态要求很严,但应注意放松,细心内调,找到一种身体既合要求又轻松舒适的状态。
(6) 意识的放松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难得之身修难得之法多可贵”,“我在为度济众生而修无上法门”,带着慈悲喜舍之心态,微笑从心中泛起并形诸于色。特别把眉心和下颏肌肉放松。
(7) 不管双跏趺、单跏趺或散坐,臀部应垫二、三寸的垫子,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一开始做不到双跏趺便做单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采用下面几个方法刻苦训练,一般人均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达到双跏趺。
a.在看书、看电视、休息时尽可能盘腿而坐;
b.多练习跨鹤坐(臀压在双脚上而跪)。在跨鹤坐的基础上做如下练习:保持臀压住双脚,上身向后倒平(一开始可用被子垫成斜面,逐渐放平),尽量维持时间。
c.双腿并拢伸直,脊椎从颈椎、胸椎至腰椎逐节前弯,双手摸地,再用手抓脚后跟腱,渐至头面贴腿。如此反复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松下沉。脚不挪位,身转180度换方向再放松下沉。反复交换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渐变大。至最大限度时,后一只脚后跟拔起,脚尖着地,再尽力下沉,反复若干次,收势。
e.双脚尖分左右成一直线(重心不稳者,可稍留一角度,还不稳者,可扶树等),开步过肩宽,双膝尽力外摆,放松慢慢下沉,多次练习。待腿力增强,步子逐渐加大。
f.双脚踝关节向外突出,用脚掌外沿着力。刚开始练习,应循序渐进并作好防护,以免韧带拉伤。待踝关节部的力量增强,可练习走路。常作此练习,踝关节不易被扭伤。
作上述练习一段时间后,腿、跨、膝、踝的韧带拉伸,弹性增强,跨膝踝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双跏趺自然便成
引自《了义明灯》
禅坐
更多阅读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①阳气说 黄帝内经
■原文【byb.cnXJ】在上一篇中,我们论述了春夏春冬四季的养生之法,并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经典之言。在本篇中,继续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阴阳与自然的关系。生气通天论是什么意思呢?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①阳气说生气:乃生
(8)转载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天年》下 徐文兵黄帝内经mp3
旁白:《黄帝内经》中按照人体血气盛衰的变化将人生百岁分为十个阶段,为什么人体在四十岁之后往往开始盛极而衰?徐文兵:这个年龄段的人,混到了什么?争权夺势,争名逐利,心思用得特别旺。旁白:身体体表的微妙变化和五脏六腑到底有什么样关联?徐文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第五讲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第五讲梁 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依然是和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继续来学习《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徐老师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
《黄帝内经》饮食智慧1 祛痰湿------荷叶灰、大黄三七粉胶囊 三七粉和大黄粉
《黄帝内经》研究专家、中国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贺娟,作客养生堂,向人们解析《黄帝内经》的饮食智慧。介绍肥贵人的痰湿体质的调节方法。《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生病在于过用;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痰厥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 黄帝内经
精读背景介绍 【byb.cnXJ】《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可以说,如果想涉足中医、养生这个行业,不读原文的《黄帝内经》,就等于盲人摸象,抓不住纲领和重点。别有病网站建站三年多了,转载了多人解读的《黄帝内经》,有文字的,有音频的,有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