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解脱的含义和次第-- 雪漠 阿含经解脱道次第

佛教解脱的含义和次第 (《光明大手印系列》代序)

雪漠

1、佛教修炼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讲一讲佛教追求的终极目的、解脱原理以及相关次第。

这是目前好多朋友想解决、而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一些信仰者也不知道佛教真正的本质是什么?时下,信仰佛教的人有追求福报的、有害怕轮回的、有想要学习一种新文化,汲取文化营养的……目的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佛教文化非常博大,有三藏十二部。这三藏十二部的内容浩如烟海。我阅过两次《大藏经》,整天闭关地阅读。如果一天24个小时中除了基本的休息之外,差不多要三年时间才能够读完一遍。阅读能力稍弱的人,三年也不一定读完。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全部地了解佛教、完整地了解佛教,以及想了解佛教中许多精髓的东西,那么就必须得到善知识的点拨。

历史上有许多非常伟大的善知识,他们造了好多“论”,比如龙树菩萨造过《大智度论》、弥勒菩萨造过《瑜伽师地论》等等。这些大论是佛教的基本概论,很有价值。不过,现在能读懂这些大论的人也少之又少。于是,出现了一种状况:无论是学习佛学的人,还是信仰佛教的人,并不懂真正信仰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有信仰?我们在追求什么?如果不懂这些,那么就是迷信。

比如,有些人把佛教变成了世间法的一种助缘,在广州一带,有向观音借钱的习俗,今年向观世音菩萨借多少钱,挣上多少钱后,明年再来还愿。像这种习俗就非常的有趣,他们把观音菩萨当成一个财神来“信仰”;有些人是为了祈求佛与护法的保佑;还有些人甚至让护法神惩罚自己的敌人,修一些像藏传佛教里面的“诛法”之类,等等。这些习俗和做法并不符合佛教的真正精神。正因为有不同的人对佛教有着不同有理解,才导致了佛教界的混乱。

事实上,信仰宗教的真正目的就是追求真理和自由。无论伊斯兰教也罢、基督教也罢、印度教也罢,许许多多的宗教都追求真理。它们将真理赋予不同的名相,比如印度教将真理称之为“梵天”、基督教称之为“上帝”、伊斯兰教称之为“真主”、中国的道教称之为“道”、佛教称之为“真如”、“空性”等等。就是说,每一种宗教都认为有一种存在比人类更伟大。这种存在有两种层次,第一种是物质性的存在,有一种功能性的作用;另一种是纯精神性的存在。无论它是物质的、功能的,还是精神的都不要紧,因为信仰者们都承认有一种存在比人类更伟大。当人类向往这种存在的时候,就会产生宗教。

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是什么呢?就是自由、真理。

对于“自由”,佛教常见的说法叫“解脱”,因为真正的自由就是解脱。

当佛教把人从世俗的欲望中、烦恼中、仇恨贪婪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人类就会得到自由。

自由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法的自由,一种是出世间法的自由。

世间法的自由就是离苦得乐,即远离痛苦得到快乐、远离热恼得到清凉、远离愚昧得到智慧、远离仇恨得到慈悲、远离贪婪得到少欲知足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实现自由的一种方式;

另外一种自由是出世间的自由,即它不追求相对自由,而是追求“绝对自由”。什么是“绝对自由”呢?就是无条件的自由。在藏传佛教中“绝对自由”被称为“心气自在”,意思就是物质和精神、心灵和肉体都得到大自在。所以,佛教追求的本质就是自由或解脱。

2、怎样得到解脱?

那么如何得到自由?如何得到解脱?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两种方式,来得到自由或解脱。

第一种是“因信得度”,因为信仰而得到救度。人们依靠信仰的力量来消除自己的贪婪、愚昧、欲望,破除一种执著,最终得到解脱。比如,基督教的信仰者会信仰上帝、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会信仰真主,因为这种信仰的力量,人们远离了痛苦,得到了快乐,并找到了他们向往的永恒而被救度,这就是“因信得度”。佛教中最能体现“因信得度”的就是净土宗,它认为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到极乐世界,信仰者甚至不需要非常多的繁杂的佛教教义,只要信仰阿弥陀佛,并遵循一种规则(戒律、仪规等),就可以得到救度。这是得到自由、解脱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见即解脱”。这个“见”就是“见地”的“见”、“见道”的“见”、正见、智慧。在禅宗中“明心见性”的这个“见”。大手印中“契入大手印”的“契入”就是“见”,即得到一种智慧。

人为什么要得到这个“见”呢?是为了破除一种执著。

什么是执著?执著有两种:

第一种是对“自我”的执著,认为自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并用“自我”来衡量这个世界,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执著,比如因为执著而掠夺、贪婪,贪婪而得不到时就产生仇恨。实际上,这些纷纷繁繁的热恼、痛苦、仇恨都是由执著而来的;

另外一种执著是“法执”。在佛教中,把这个世界上所有心和物的现象都用“法”来代表,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法”,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精神和物质都是“法”。

对“我”和“法”的执著在佛教中,是必须破除的。当一个人破除了“我执”和“法执”的时候,他就会得到解脱。

我们举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执著好像寒冷,它把一杯水变成了一块冰,那么,这块冰如何才能解脱呢?只有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把这块冰融化,它才会变成一杯水。当这杯水被倒入大海时,它和大海融为一体时,就叫解脱。佛教的某些流派中,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子母光明会”。

那么,如何把冰与大海合二为一?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这块冰直接投入到大海,等到一定的因缘成熟之后它就会融化,这就是“因信得度”。追求往生的人就是往生到佛国去,在那儿机缘成熟后开悟、解脱,就好像一块冰“往生”到大海里,靠大海里出现的诸多的顺缘来将它融化,这时那个个体的冰就和法界的大海融为一体,从而得到解脱。

第二种“见即解脱”,就是用你的智慧之火先融化那执著之冰,当冰化为水时再进入大海,跟大海融为一体。在大手印文化中把破除执著之后和法界的光明融为一体,称为“子母光明会”,就是自己修道来的那份光明,与真理的、大自然的、法界的、人类和众生本有的那份光明融合为一的时候,就得到了解脱。换句话说,用信仰把你的执著之冰化为智慧之水,然后这智慧之水才可能和大海浑然成一体。一杯水只有融入大海时才会得到永恒。

虽然这个比喻不一定准确,但可以非常形象地告诉大家解脱是怎么回事。只有破除所有执著之后,解脱才能产生。所以,任何修炼的终极的目的,就是破除执著。

佛教中认为破除执著的本质在于证得一种智慧,什么智慧?我们称之为空性。佛教中对空性还有一种说法叫“无分别智”。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执著都源于分别心,因为有了分别心,才产生了执著,比如我和你的分别心、我家和他家的分别心、我们这个民族和别的民族的分别心、贫富分别心……因为这些分别心而产生了一种不平衡的东西。当你证得了一种无分别心的智慧时,解脱才会实现。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没有分别心的同时必须俱足智慧。如果单纯的没有分别心,在佛教中被称之为“顽空”,例如一块石头没有分别心、一种物质没有分别心,但它们没有智慧。所以单纯的没有分别心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还要拥有一种智慧。

在大手印文化中、在香巴噶举的传承文化中,把“无分别智”称为“明空”。“明空”就是没有分别心、没有杂念妄念,还具有佛的三身五智。三身是法身、报身、化身;五智是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等。就是说,佛的三身五智在那种“明空”中是同时俱足的。

在藏传佛教的许多佛像中,专门强调了这五种智慧,比如每一个本尊的头上戴着五个死人头骨,它就代表这五种智慧。没有这五种智慧的“明”不叫“明”。所以说,大手印文化认为“明空”俱足“三身五智”。在香巴噶举中,将这种“大手印”称之为“明空智慧”,也称之为“宝盒”,就是三身五智、明空都容纳于这种智慧状态中,只有和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证悟。

3、修行的次第

因此,解脱的本质就是破除所有的执著。所有的佛教礼仪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破除执著,得到一种智慧的光明。

我再举个的例子:我们把真理称为光明,把所有的众生称为迷者,就是没有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众生就好像在一团黑暗之中。有一天,有一个人开始向往一种光明,因为他觉得太黑暗了。于是,从他开始向往光明。当他开始向往光明的时候,就进入我们所说的佛教修道的第一个阶段:资粮道。他一直向往着,希望远离愚昧、贪婪、仇恨,希望远离欲望对他的束缚、桎梏,远离生死给他带来的恐惧,远离他认为的六道轮回这样的生命状态对他的束缚。然后,他开始向往光明,开始了资粮道的修炼。

在藏传佛教中,资粮道用生起次第、四加行、上师瑜伽等等来实现,就是让自己建立一种信心。当他完成生起次第后,他的信心就俱足了。什么是俱足信心呢?他认为上师是佛,自己本来也是佛,他相信自己有成佛的可能,并相信自己根据某一种我们称之为宗教礼仪、宗教仪规的训练就能得到解脱。因此,完成资粮道的本质就是人要俱足信心,而不是别的。

在佛教中,信为“功德母”。“信愿行”中,信是第一位的,由信仰而发愿,由发愿而有行为,没有信就没有一切。所以,资粮道的本质就是信心。

有了这种信心之后,就要开始进入加行道。这时,他就会去寻找光明,东奔西跑,八方求索,在茫茫黑夜之中,可能到处碰壁,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但因为前面的信心非常俱足,他就不会退转。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加行道。

当这种加行道修到一定时候,突然之间、刹那之间他就会发现,光明在那个东北角或者其他什么方向,见到光明同时就是“见道”,这个也叫“明心见性”。大手印文化把它称之为“契入大手印”。在香巴噶举中,生起次第完成后进入圆满次第,通过修拙火、幻身最后也会见到光明,进入“见道”。见到光明的时候,就明白了修行的方向,明白了如何修行。因此,禅宗说“悟后起修”。“见”就是开悟,开悟之后才开始真正的修行,开悟前的修都是瞎修。

当他见到光明之后,他就开始走向光明。这一步一步接近光明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就是“修道”。悟后起修、见上起修都是指在开悟之后的那个状态中修炼,这才是真正的修炼。过去的所谓“修炼”不过是在积累资粮而已。在真理的光明之中,不断地修炼,直到最后融入光明,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证道”。

仅仅是融入光明还是不够的,因为你自己还有一些细微的无明没有除掉,必须用一种方便法门来消除细微无明和习气,使你不但融入光明,还化为光明。当你自己也变为光明后,才叫“证果”。

但在大手印中,对“证果”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不仅仅要化为光明,而且心中还要没有光明这个名相,必须把这个名相也破掉。我用一首诗专门写到了“大手印”的境界:

大风吹白月,清光满虚空。

扫除物与悟,便是大手印。

“大风吹白月”就是看到光明,“清光满虚空”就是保任光明,也叫接近光明,让那种光明充满自己生命的每一个时刻,禅宗里叫“打成一片”。赵州老和尚说,老僧用四十年的时间,才将功夫打成了一片。这就是保任。“清光满虚空”还不够,最后还要把这个“清光”的名相也扫掉,把对这份光明的执著和分别也扫掉,把对开悟、证悟的执著也扫掉,破除了“法执”,才叫“大手印”。

4、《三金刚偈句》

下面,我们重点讲一讲资粮道、加行道之后,从“见道”开始、即“大风吹白月”、“清光满虚空“、“扫除物与悟”这三个阶段的修炼。

在佛教中,关于修炼这三个阶段的传承有很多,但非常精要的,便是《三金刚偈句》,它是《椎击三要诀》的另一脉传承和另一个版本。这个法脉源于印度。从印度传到中国的藏地、汉地之后,就在不同的佛教教派文化中有了相应的传承,比如宁玛派、噶举派里面就有其传承,或说其为大手印法要,或说其为大圆满法要,名相虽异,精神相通。

在香巴噶举中,它也属于“大手印宝盒”的一种。香巴噶举的创教祖师琼波浪觉曾多次前往印度、尼泊尔求法,他先后拜了150多位大成就者为师,他几乎学遍了当时流行于印度、尼泊尔和藏地的所有密法,其中就有《三金刚偈句》。笔者也是其教法传承裢上的一环。

后来,武威松涛寺主持吴乃旦上师将另一版本《椎击三要诀》也传给了我,它由其师释达吉从心道法师处得到传承。

为了便于实修,笔者将该法要写成了偈诵体。由于传承和证悟上的差异,它跟时下流通不很一样。笔者在修订本文时,决定改用《三金刚偈句》为题,以示跟时下流行的《椎击三要诀》的区别。

《三金刚偈句》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是见道,第二个是修道,第三个是无修道,也就是刚才我所说的走近光明、融入光明、化为光明的整个过程。佛教中所做为有的修炼过程,都离不开这几个阶段。修炼的本质是生命科学,而不仅仅是宗教信仰。

《三金刚偈句》

雪漠撰颂

坦然离妄心,无纵亦无擒。离散见本觉,呼呸并斥心。

续呼也吗火,无余唯愕惊。愕亦无挂碍,离言趋明通。

了知法界性,印证妙明心。行住皆安然,贪嗔苦乐融。

刹那与恒常,认知本来身。子母光明会,安住本体空。

猛施呸字诀,不执空乐明。无有分别计,入定与出定。

下座并上座,恒住无别境。未得坚固力,舍闹居静行。

闭关务修持,恒常倍精进。不离法身见,殊胜复殊胜。

金刚第二诀,定中决定生。妄念无计执,忧喜与贪嗔。

旧境无连续,解脱之法身。犹如水中画,起灭相续生。

所起法身王,所现明体空。现显与串习,随妄本净空。

解脱殊胜法,离此皆谬论。

解脱三要义,无修法身境。三要之见宗,融合智悲定。

万法即真如,真如万法同。三世如来义,随契佛子行。

除此无圣法,法身起妙行。智慧藏中藏,不似石中英。

胜乐金刚教,传承三心印。付与心子持,深义契佛心。

莫可轻弃之,勿失方便门。

5、如何见道?

第二段讲的是如何找到真心的修炼过程。

“坦然离妄心,无纵亦无擒。”

什么叫妄心?我在《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中解释甚详,有兴趣者可以看一看。

妄念纷飞叫妄心,没有妄念的时候,就是真心。比如,天空中充满着乌云,乌云就是妄心;当乌云消散之后,一片朗朗的无云晴空就是真心;再比如,妄心是波浪滔天的大海,真心就是风平波静海面。当一个人远离妄心,远离杂念,如如不动时,就是真心。

当你没有妄心,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进入真心状态之后,要“无纵亦无擒”,即不要让它丢了,也不要过于执著它。“纵”的意思就是把它松开、丢了;“擒”就是执著、抓紧。这都不对。过分的执著和过分的散乱都是不对的。“无纵亦无擒”就是在真心的状态下,坦坦然然,放松且不丢掉。

“离散见本觉,呼呸并斥心”,这个是方便法门。当你远离了散乱,见到本具自性的时候,就是从事上明白了什么是真心。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便法门,但不论哪种法门,其修炼的目的都是为了见到真心。

《三金刚偈句》是顿入法,方法是通过“呸”字诀来明心见性。当你出现杂念的时候,用力呼“呸”,把妄念斩断,并且在一种吃惊、惊愕的状态下去寻找真心。你不停地这样修,你就可能在某一个瞬间,见到自己的真心。

紧接着,“愕亦无挂碍,离言趋明通”,在那状态中你已经了无牵挂、远离了语言、远离了分别心、远离了任何概念,进入自己的真心。这就是如何让你见道的方法。“了知法界性,印证妙明心”,要明白法界自性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都在瞬息万变。我们找不到任何有自性、能够永恒的本体,这个就是法界的本来面目。你不仅要明白这些道理,而且还要通过一种特殊的训练方式,来找到自己的真心,才算“印证妙明心”。

关于入道的方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方便法门:净土宗通过念佛,然后达到念佛三昧;禅宗通过参禅、参话头进入一种境界,等等。

当你找到真心后,你必须把这种光明应用到你的行为中,就是“行住皆安然”,不仅仅坐在这儿快乐,走路也是这样。吃饭、穿衣、作画、行住坐卧都这样,把贪、嗔、苦、乐的分别心都融入这种明空状态。在每一个刹那,恒常地保任真心,不要离开这种光明。

6、如何修道?

当你认知到真理的光明之后,就要让这光明时刻照耀着你,这就是修道。

永远不要离开真心,永远要安住于空性。修行的本质就是这个。

这种修炼,在佛教中叫熏染,在禅宗中叫保任,都是一样的。

当你在每一个当下都不离开它的时候,光明就会一直在你的生命中,变成像空气一样的东西,你就会受益无穷。这种无分别的智慧,就会让你远离分别心,远离诸多的诱惑、烦恼、痛苦,你会变得非常快乐。要“子母光明会,安住本体空”。

关于“子母光明会”,我刚才已经讲过。你执著消除、心灵发出的光明和真理本有的光明合二为一时,就叫“子母光明会”。

如果出现杂念怎么办呢?这个法脉的方便法门就是用呼“呸”,狠狠地呼“呸”。

其他的方便可以是持咒、观想、持宝瓶气、念佛,甚至做大礼拜……诸多方法的本质和呼“呸”一样,都是为了驱除杂念,让心安住于本有的光明中,但是又不执著那个乐、空、明,就是安住而不执著。当然,这个“不执著”,刚开始的时候做不到,后来就做到了,就像呼吸,虽然每个人不一定注意自己的呼吸,但却时刻呼吸着。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执著都会变成心灵的束缚,包括对真理的执著,修炼到最后是要破除所有的执著。

“无有分别计,入定与出定”,坐在这儿是这样,安住于那种光明,走在路上也安住于那种光明,安住于当下,安住于快乐,安住于清凉,不要离开它。不论坐上修,还是坐下修,都在那种无分别智的境界中。

这时候,会有一个问题,人会常常散乱,所以在传统佛教中,人一得到这种正见就必须要闭关。

真正的闭关,就是要从“见道”开始。之前的重点是参学,参访一个个善知识,请他为你开示心性,进入见道。

当你明白了什么是真心之后,你就要开始闭关,像守护一支刚刚被点燃的蜡烛一样守护着真心,不要让邪风把它吹灭,然后在上面添加好多燃料、柴火、油——这便是我们说的资粮——让这个智慧的火越来越大,越来越旺。

修行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闭关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心灵的蜡烛放到屋子里面,别让它被风吹灭,并慢慢添加资粮之柴,让它变成火把,进而成为火堆,最后变成满天的智慧大火。所以说,“未得坚固力,舍闹居静行”。没得到坚固力的时候,必须离开闹市,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闭关,让那个火焰一天一天地燎原。一定要精进,并且远离恶友。不然,要是碰到恶友,他就会污染你,就像一杯净水中间,忽然进了病菌,那么,这杯水就被污染了。所以,在闭关的过程和日常的生活之中,都不要离开法身见——空性无分别智。这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7、让正见坚固

《三金刚偈句》的第二诀是:“定中决定生”。这时候,你要在那种智慧的观照下,以修定为主。因此,大手印和一般教派的修法不一样,常见的修炼是由定发慧,通过戒、定、慧,先修资粮道、从生圆二次第入手,然后修宝瓶气、幻身,见到光明时发慧。而“大手印”是由慧来摄定,当你得到智慧之后,就由这个智慧来统摄修定。

修定方法有很多,比如“妄念无计执”,妄念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要管它。来了它就来了,走了它就走了,你不要执著它,也不要怕它。当你安住于空性的无分别智中时,所有的妄念就像太阳下的雪花一样,自己就会融化的。

所有的忧愁、快乐、贪婪、仇恨等等,都不要执著它,也不要怕它。在智慧的观照下,它们就会变成你心灵的营养。只要你安住于空性去观察它,烦恼起来时,生起正觉,生起智慧,生起光明,烦恼就不见了。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忿怒状态保持七天七夜的话,这说明他的定力非常好,稍加一转化,他就成就了。要知道,那些妄念也是无常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这样。刚才是失恋的人,过几天就变成了热恋。就这样,世界就是这样。再过不久,热恋者又失恋了。一切都瞬息万变着。修法的诀窍就在于不要跟念头走,叫“旧境无连续,解脱之法身”。这是什么意思呢?念头来者自来,去者自去,走了就走了,不要被那个杂念抢走你的心,你不要在出现一个念头的时候,像一条被链子拴着的狗那样,跟上那个链子跑掉了,变成欲望的奴隶。所以说,只要“旧境无连续”,就可以证得解脱的法身。修道就好像在水中画画一样,无论怎么画,水中留不下一点痕迹,画的画,灭的灭。换一句话说:“永远安住于当下,快乐无忧,触目随缘,做事如彩笔描空,描时专注,督摄六根,净念相继,描后放下,心中空中皆了无牵挂。”虽然我描的时候描得非常地专注,但描后空中留不下什么痕迹,心也是这样,不留痕迹。这个过程也好像拿剑斩水面一样,斩一下,水面“哗”地开了,剑一抽,水又平了。心就要这样。任何状态下,你看到的莫不是法身之王。什么是法身之王?空性无分别智。

“所现明体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这种无分别智的显现。风不离无分别智,不离空性;太阳不离空性,呼吸、快乐一切都不离空性;显现的一切、串习的一切、习惯上的一切,所有妄念随着智慧光明的出现,都自动消散了。这就是解脱的殊胜法,即“解脱殊胜法,离此即谬论”。除了这个,别的都是谬论。换一句话说,所有离开这种见地的方法,就肯定是不究竟的。在藏传佛教的《上师瑜伽》中间,有一种非常好的方便法门,就是在那种明空无执的境界中祈请自己的根本上师,用这种正念的力量,得到一种来自法界的的大力,即自力与他力相结合,让上师那种大力的智慧波、磁波、磁场磁化你,让你与法界光明达成共振。

这是第二步。

8、无修道

有一天,你发现你生命中时时刻刻都在这种明空状态里。吃饭、穿衣、发怒——发怒只是一种显现,像镜子中的火一样,虽然有火的形状,但镜子里是没有热量的——皆在这种状态中。所有的东西,你在心镜中明明朗朗,心如明镜,如如不动,却朗照万物。这世界上的一切,在你的心中了然分明,但它又不能干扰你的时候,第二个阶段完成了,修道就成功了。

下面进入“无修”。

“解脱三要意,无修法身境”,真正的无修是大修啊。“无修”就是修而不执著修,证得空性而不执著于空性,得到智慧而不执著于智慧,做而不做,修而无修,无修而修。

赵州老和尚说,老僧吃了多少年饭,却不曾咬一粒米呀!万法了然于心,心却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这种。

但是,这种状态非凡夫所有,它必须同时俱足三个要素: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法界体性智、成所做智、妙观察智)、慈悲。

这时候,明空不离智和悲,一切都不离真如。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生即死,死即生;我即佛,佛即我;最后把证到的空性也破除了,达到究竟,既证得而不执著。

比如,人通过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后,对舞蹈技巧非常熟悉的时候,最后就甚至连舞蹈的这种概念也没有了,整个天空、整个世界都是她的舞蹈,这时才谈得到无修。

不是说得到“大手印”的名相就能证到“大手印”,好多人连“大手印”是什么都不知道。必须要有那种智慧,既在道理上明白那种智慧,又能在生命中间体会到那种光明,享受到那种光明,并且永远和它不分离,让它成为你生命中一刻也离不开的光明,之后再把光明的名相也扫掉,不执著它。无修是当你再也离不开光明的时候,才谈得到无修。“无修”,无时无刻不在修,但不执著于修,就是这样的。

当你还不能时时刻刻在光明中时,而说自己就是在无修,那就叫狂慧、狂妄。你名义上什么都知道,实际上得不到任何受用。什么叫狂慧?你自己知道所有的游泳技术,但一下水就沉下去了,淹死了。你没有实际地应用,只要你实际地应用之后,能够驾驭心灵,驾驭肉体,并且知道游泳的诸多规则、诸多的要领,你还能游得很好的时候,才能起作用,否则不起作用的;再如,像骑自行车一样,你虽然知道很多要领:目视前方,腰杆挺直,紧握车把,但不去训练,一骑车就会摔倒;再如,你知道吸烟不好,但偏偏戒不了烟呀;你知道一切女的都是无常的,都是欲望,但见到一个女孩子就爱上她了……没有办法,你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呀!你的心是这样,你的肉体更不听话。你觉得不该烦恼,但偏偏会生起烦恼。所以,光是“知道”没有用的,必须通过理事的明白,然后用行为去实践那种明白,最后连这个明白也不执著,就是任何时候你都不开这种明白,而又不执著于这种明白,这才能起到作用。

比如,一个人必须通过艺术规则进行训练,开始进入素描的各种笔法练习和临摹,然后创作,才可能成为大师。大师是什么?他不是在创作,他和整个大自然是一体的。当他灵光一现的时候,他心中自然流出的那种东西就不是刻意而为的,就像小鸟的叫声一样,是天籁。百灵鸟不需要谱曲,但它唱出的是最美的歌。它甚至没有唱歌的名相,也不管别人是不是在鼓掌,也不管出场费。它没有人们对唱歌的诸多概念的束缚。大手印终极的时候就像百灵鸟自然欢快地唱歌那样,虽然没有唱歌的概念,却能唱出最美的歌。要是癞蛤蟆在听到百灵鸟的歌声时,却说我不愿意唱那样的歌,这是很滑稽的。癞蛤蟆说自己不执著于像百灵鸟那样唱歌的原因,是因为它根本唱不出那样的歌,它叫出的可能是噪音。明白了吗?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当然,在我听来,癞蛤蟆的歌也很好听,但那是另外的一种味道。就像不同教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方便法门,都会让人达到某种境界。大自然的声音都很美。

我的意思是,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规则,你必须明白那种规则,实践那种规则,最后打破那种规则,却又不违反那种规则。打破它的时候,甚至你会创造规则。大师不被任何规则限制,但可能会超越规则、创造一种整个世界都认可的规则。这才是大师。

开始的时候,你需要单纯地遵守规则。你不能随便地破坏规则。当你破坏规则的时候,你根本不可能实现超越。你首先要继承,然后才谈得到发展。要是你智慧之杯里的水已经满了,再溢出来的那部分才称得上创造。半瓶子的“咣当咣当”,那不是创造。一定要明白这个东西。

“无修法身境”,就是瓶中水满了之后,它已经没声音了,你觉得他可能没有什么东西,但里面却充满了智慧,所以我们常说“大智若愚”。

对于智者来说,对于我们所说的“法”,他可以不说,也可以说,但无论说还是不说,他都不执著这个东西。境来则取,境去则空。明空之中,智悲双运,三身五智皆俱足。你可能看不出他的“修”来,但已经没有了黑暗和光明的概念。

有个朋友问我,达到能够得到和本尊对话是什么境界?我说这在真正的修行中间不是高层次的,生起次第完成之后就会这样。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你还有二元对立,你还有我和佛的二元对立,我是众生,你是本尊。而真正修成后是没有这种对立的,在一片朗然光明之中没有佛与众生的概念,没有这种分别,就是无来无去,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修到最后,真如和万法是一体的,没有真如和万法的分别,这就是“三世如来意,随契佛子心”。

因此,这种智慧必须进入你的生命中,成为你行为的某一种指南和观照,成为一种你向往的东西和灵魂的标杆。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高明的法了。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修炼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终极的自由。方便法门虽然不同,它可以用一种红的颜色、绿的颜色……但终极目标是相同的。所以“除此无胜法,法身起妙行”,一切都是法身生起的妙用而已。

昨天有个人说发愿要学很多法,其实成就是不需要学那么多法的。所有的法都可能实现成就。成就之后,再随缘应世。

对于真正的大手印行者来说,众多的法对他没有什么意义,他不需要这些概念。老子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贪婪扫掉了,仇恨扫掉了,愚昧扫掉了,习气扫掉了,再也没有要清除的东西的时候,叫证果,叫成就。

修炼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什么东西,不是在这杯水里加一点果汁、加一点贪婪、加一点仇恨、加一点分别心……不是这个,而是要减少。宗教修炼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自己心里的东西,减少负担,减少分别心,减少贪嗔痴慢妒,减少到最后,心灵的灰尘没有了,习气也除掉了,再也没有可扫的时候叫证果。

修行不是在这个之外,再找什么果位,不是你得到了一个苹果似的果,说:你看,我证果了。因此,《金刚经》才说:“若阿罗汉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果,则不名阿罗汉。”

明白了吗?证无所证,连那个都不执著。

“智慧藏中藏,不似石中英”,就是指正见以及在这种见地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它是智慧宝藏中的宝藏。明白这个道理时,叫明白心性,即在理上的明白;当你的生命能受用到空性时,就叫开悟,即事上的明白。

《三金刚偈句》是通过胜乐金刚这个法脉传承下来的。 “胜乐金刚教,传承三印心,付于心子持,深义契佛心。”所有得到这种见地、这种法脉的人,其实是得到了一种心子的待遇,也叫心传。虽然今天的好多人不一定明白。为什么呢?因为在事上你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真心和心性,如果你们真的明白了什么是真心和心性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开悟。但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机缘,而且必须实践“教”,不实践是不可能成就的。因此,“莫可轻弃之,勿失方便门”,不要轻意地丢弃它。它非常的方便,非常的智慧。

《三金刚偈句》讲了资粮道、加行道之后的如何修见道、修道、无修道的几个要诀。其实,任何法门、方法都不离这些。这是类似于佛教概论、实践概论、生命科学概论这样的东西,它是离不开的修行见地。法门可以有无数的变化,但这条轨迹、这几个台阶都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念佛三昧、禅定、三摩地……但各种名相如果离开这种正见,就是外道。这就叫“印”。什么是“印”?就是正见。有了这个“印”,佛法就是真的;没有这个“印”,就是假的。佛教中有三法印:诸形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而这三者合一之后的“印”,叫“大印”。三法印都融入了“大手印”,也叫“真如之印”。

上面讲的这些内容,仅仅是作为学术和文化上的一种交流,至于你该修什么样的方便法门,各有各的根器,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传承,各有各的上师,这需要另外的机缘。入门的时候可以经过不同的门,但修行必须经过这几个阶段,就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这叫五级证道,最终才能证得究竟智慧。

佛教解脱的含义和次第 (《光明大手印系列》代序) 雪漠

(《光明大手印系列》雪漠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3688.html

更多阅读

粉水晶狐狸的含义和功效 佩戴粉水晶狐狸的禁忌

粉水晶狐狸的含义和功效——简介 粉水晶狐狸是用粉水晶做成狐狸形态的手链、吊坠等饰品。狐狸形态天生娇媚,能够轻而易举的得到想要的爱情,所以说狐狸形态寓意着美满的爱情。粉水晶还可以给人增添一种柔和的魅力,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在与

第三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讲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解读考点】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

作用 含义 存档的含义和作用

【词目】 含义【拼音】 hán yì【 同义】 涵义【英文】 Meaning【基本解释】(1)[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这个词用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5: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5: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2012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

声明:《佛教解脱的含义和次第-- 雪漠 阿含经解脱道次第》为网友顺着流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