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东陈村:国学大师陈汉章的故乡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8-17 08:36:57   稿源: 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大 中 小】 【打印】

陈汉章先生杜门编著情景。记者王鹏 翻拍

-走进第二批宁波历史文化名村⑦

从地图上看,象山半岛像是从浙东陆地伸向东海的一只脚,脚心即是东陈村。东陈,顾名思义,半岛之东,以陈为姓,素来是当地有名的文化名村。

这个幽静的小村庄里,曾走出过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国学创始人陈汉章。

冯友兰、季羡林、茅盾、傅斯年等等,这些名人都是他的学生。“陈汉章故居”这几个字,是季羡林用毛笔题写,落款时还特意加了个“敬”字。

他的同学,章太炎先生,曾称赞他道:“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

今年是陈汉章先生诞辰150周年。探访东陈村那天,正赶上第八届“汉章读书节”在陈汉章故居启动。古村落内彩旗飘飘,灯笼高挂。昔日宁静安详的村落,平添了几分闹猛与喜庆的气息。

东南商报记者陈也喆 通讯员杨古城/文

记者 王鹏/摄

闻鸡起读,“书要多读”

“山川毓秀,丘壑钟灵,平原营宅,郁郁人文。襟带姆岭,遥接丹城,始建自宋,村号东陈”。

这是新编《东陈村志》中,文人墨客对东陈村的山水人文的概括。

来到东陈村,已是下午两三点钟的光景。穿过一条狭长的巷弄,绕过灰黑的屋檐,就能看到陈汉章故居。

有一个瘦弱的老人,正在清扫院子。他就是陈汉章最小的孙子陈维旺,今年75岁。

这是一个青砖四合院,两层楼房,属于晚清时期的砖木结构建筑,是由陈汉章的父亲陈昌垂造于清咸丰八年(1859年)。

故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由学圃堂、缀学堂、老宅门、约园四处院落组成,已是县级文保单位。

陈汉章原名得闻,字伯弢,因喜爱《诗经》中“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的句子,后改名为汉章,号倬云。浩淼的宇宙浩瀚无边,犹如他渊博的学识与宽宏的品德。

他6岁能吟诗,少年时,与章太炎一起,师从于俞樾门下。人们只知道他是考不倒的“两脚书橱”,鲜有人知他学贯经史的背后,是“惟有夜来凉月下,梅花影伴读书灯。”

陈汉章故居中,挂着一副对联“声震文林业堪垂世,香浮学圃人尽鉏经。”这副对联,还有一段来历:

过去,鸡鸣三遍方为天亮,农户也以鸡鸣作为下地种田的闹钟。村民世代口口相传,少年陈汉章勤学苦读,往往在公鸡未鸣时,就到约园读书。

朗朗读书声,惊醒四周的村民,让他们误以为天已亮,可以下地干活了。

在陈汉章的影响下,村民们都带经而鉏,“鉏”通“锄”。也就是带着经书,背柴砍柴,一有空闲,就抓紧读书。

陈维旺说,祖父弥留时,一一吩咐儿孙辈:“书要多读”。在祖父的影响下,孙辈们每日遵嘱学习三小时,每日读书练字,从不停辍。

陈汉章的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弘扬国学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当代不少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如冯友兰、顾颉刚、范文澜、茅盾、许德珩、季羡林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总纂的民国《象山县志》,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志之一。

簪缨世族,诗礼传家

陈汉章最小的孙子陈维旺说,祖父读书的年代,师道严格。上课时,凡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必须站起来,首先向老师恭敬地行点头之礼,再回答问题。

轮到陈汉章时,却大不一样。有当时的学生回忆,校长上课的时候,对陈汉章特别看重,每次点他名时,师生二人互相颔首。

有些老师讲完课以后,会询问陈汉章“然否”,意思是这课这样上对不对。陈汉章回答“然”,才可以下课。

由此可见,陈汉章学识渊博,远近闻名,小小年纪就受师长尊重。他不仅受人礼遇,自己更是施礼于人。

他以礼待人,不分老幼尊卑。每逢过年过节,别人向陈汉章行礼,他也会恭敬还礼,做一个毕恭毕敬的揖。他的心里始终记得,他念书时,跪拜先生,先生也还礼。

他对礼数也很讲究。每年旧历新年一到,他必整衣冠,长袍马褂,到继母家行三跪九叩大礼,头部撞地有声,然后起身。年过七十,他依旧行这般大礼。

以往东陈村只有几家私塾,村里的孩子上学难。陈汉章就捐资兴办学校,为本乡与外乡的学生解决读书之难。

村里修路铺桥,修建凉亭,陈汉章也总是积极资助,从不吝啬。村里有一段几十里长的路,每天都有人从上面经过,可是路面泥泞不平,每到下雨天,更是泥水沾鞋,崎岖难行。陈汉章看在眼里,独资修筑了这条路。

陈维旺先生带着我们,边走边讲。离故居不远的地方有一处老宅门。这是陈汉章出生的地方。

再走几步,是陈汉章的堂兄弟陈得善的故居。门楣上有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美满。门上还有门簪,不仅起到螺丝固定的作用,还是读书人家地位的象征。

文保专家杨古城说,秀才以上的人家才有资格用门簪。

象山东陈村:国学大师陈汉章的故乡
村里除了与陈汉章有关的三处故居,还有几处老宅,它们以“松”、“竹”、“梅”、“兰”和“东”、“南”、“西”、“北”命名。

一路走来,书香隐隐,屋院老旧,见证古村百年沧桑。

东陈村陈汉章故居保存完好。

孔氏太婆建宗祠

穿过村里的一幢幢老宅子,往回走,来到村西的入口旁,一座坐北朝南的祠堂巍峨如古庙,气势雄浑,十分罕见。

这座祠堂,名为鉴池公祠。门前有一方鉴池,池水清澈见底,一群野鸭在水里嬉戏,荡漾开一层又一层的涟漪。

相传陈氏一族从福建迁象山,带来了一部封印有金子的《陈氏宗谱》,俗称“金子谱”。

宗谱中记载着,周武王封胡公满为陈国国君后的世代传承。可惜在清朝顺治年间遗失。

鉴池公茂宁,即东陈村的族长,有感于祖宗创业恢弘,谱系却无从考证。他承担起重修宗谱的重任,根据祭祀的簿册登记,他搜集遗迹,博采兼收,追溯考证,历时数年,终于在1755年独立创修完成《东陈陈氏宗谱》。

二十二年后,宗谱在鉴池公的主持下,重修了一次。宗祠即以鉴池公的名号命名。

走进宗祠,一股大气磅礴的气息扑面而来。杨古城先生说,宗祠由当地土绅陈昌朴的遗孀孔粹卿出资建造。原占地十亩,现仅存三分之一。

建筑融合了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彩绘等各种工艺,是象山县内宗祠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已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孔粹卿,按辈分是陈汉章的伯母,村人称她为孔氏太婆。她生活简朴却热心善事。如杭州的象山乡试会馆,也是孔太婆出资的。为不少象山籍学士、商人、亲友提供救助方便。陈汉章参加乡试时就住在那里。

她为何要在杭州建会馆?

村民介绍,她的丈夫陈昌朴原是个秀才,去杭州参加乡试时,因住不上旅舍,流落街头,染病身亡。

为了不让亡夫的悲剧重演,她慷慨解囊,建造简朴的会馆。光绪帝为此颁发圣旨,赐她“一品夫人”,另赠“善承夫志”的匾额。

让人驻足的,除了祠堂的精雕细作与历史故事,还有柱子上的诗句: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竹外疏花,冷香飞上诗词。梅边吹笛,此地宜有诗仙。”

这些诗句清丽脱俗,倒像是案头品吟的诗句,全然不像庄重威严的宗祠中训诫子孙的大道理。以儒为业,诗礼传家,是东陈村千百年来的家族文脉。

-专家点评

杨古城(文保专家,古村研究者)

东陈村历来被誉为象山县闻名的耕读名村。始祖离闽归隐“蓬莱”之南,择隐此地亦耕亦读、历代人才辈出。据传先辈曾出过“八进士”。明代嘉靖年间,有入太学深造,后任河南省罗山知县的清官陈文昌。同治年间,陈之翰为恩科举人,拣选知县。清末,陈汉章、陈畲、陈得善等连连中举……然而,时光退后数十年、数百年,在象山这处滨海小村,海潮、台风、干旱、盗寇时有发生。

全村39姓,900多人,以陈姓为主,占村总人口近半。其他姓氏大多土改前后迁入。村呈块状分布,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1079亩,山林1576亩。

东陈村在丹城至石浦大道上,交通很便捷,也正是因为如此,随时有古村损毁的可能。象山县文化部门在改革开放之后就重视对古村文化保护。这座古村因为有了陈汉章等历史文化名人,且保存了一批名人生活过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纪念、凭吊、激励的文化媒介。象山县举办的“陈汉章读书节”等活动,促进更多人对古村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指路

自驾(约71公里)天一广场—世纪大道—甬台温高速—甬台温复线高速过象山港大桥—象西线—观海南路行驶约1.2公里即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3533.html

更多阅读

成功宝典:励志大师不告诉你的秘密

本书为你揭示励志大师们不会说出的“成功秘密”,摒弃空泛的道理,长篇的说教,以直击核心的方式告诉你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告诉你成功者如何为人做事,更重要的是,本书在每章的末尾,详细罗列了关于成功的“自我训练法”,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从日

老梁说天下:权术大师朱元璋的厚黑人生图

节选自《老梁说天下4》,中国工人出版社  在中国历史上,元末明初这段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十分残酷的时期。  因为,各个地方的起义军和元朝的统治势力之间不断征战,连年战争,造成了很多地方的人口增长接近零。照理说,元末明初的战争年

转:万户捣衣声 的“捣衣”解 万户捣衣声的前一句

“国学大师”乱“捣衣”·方舟子·李敖自诩“文化大师”、“国学大师”,对自己的国学修为颇为自信,近日发微博称:“「唐诗三百首」,念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老师说捣衣是洗衣服用木杵搥干净。你会嘀咕:

国学大师翟鸿经典语录 翟鸿淼语录

有一天,无意中看到电视《百家讲坛》节目中国学大师翟鸿燊的讲座,没听到讲座的题目,但是听到几句十分入耳的话,为了补全这一课,从网上搜索到大师的经典语录,有很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中有重复,但是大意是一样的,看完后想一想,有点道理。。。。翟

声明:《象山东陈村:国学大师陈汉章的故乡》为网友落葉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