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 朱熹 著 朱熹 哪几部代表著作

目 录

孟子集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4

孟子集注卷二梁惠王章句下…………………………………16

孟子集注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30

孟子集注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45

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55

孟子集注卷六滕文公章句下…………………………………69

孟子集注卷七 离娄章句上……………………………………80

孟子集注卷八 离娄章句下……………………………………94

孟子集注卷九 万章章句上 …………………………………107

孟子集注卷十 万章章句下 …………………………………119

孟子集注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130

孟子集注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143

孟子集注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154

孟子集注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171

孟子集注 附录………………………………………………184

----------------------- 页面 3-----------------------

孟子集注 ·1·

孟子序说

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

汉书注云:“字子车。”一说:“字子舆。”驺人也,驺亦作邹,

本邾国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名急。索隐云:

“王劭以人为衍字。”而赵氏注及孔丛子等书亦皆云:“孟子亲

受业于子思 。”未知是否?道既通,赵氏曰:“孟子通五经,

尤长于诗书。”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故知易者莫

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又曰:

‘春秋无义战。’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

尹氏曰:“以此而言,则赵氏谓孟子长于诗书而已,岂知孟子

者哉?”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按史记:“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

孟子始至梁。其后二十三年 ,当齐愍王之十年丁未,齐人伐

燕,而孟子在齐。”故古史谓“孟子先事齐宣王后乃见梁惠王、

襄王 、齐愍王。”独孟子以伐燕为宣王时事,与史记、荀子等

书皆不合。而通鉴以伐燕之岁 ,为宣王十九年,则是孟子先

游梁而后至齐见宣王矣。然考异亦无他据,又未知孰是也。当

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

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

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赵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韩子曰 :“孟轲之书,非轲自着。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

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愚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

----------------------- 页面 4-----------------------

孟子集注 ·2·

韩子曰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

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

详 。”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出,

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事 。”

又曰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程子

曰“韩子论孟子甚善。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扬则

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

亦不识性,更说甚道 。”

又曰 :“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

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

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

必自孟子始 。”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

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

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

又曰 :“扬子云曰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

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

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

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

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

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

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 。”愚按:至字,恐当作圣字。

程子又曰 :“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

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

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

----------------------- 页面 5-----------------------

孟子集注 ·3·

又曰 :“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 :“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 :“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

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

自任。”

又曰 :“孟子有些英气。纔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

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

圣之次也 。”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

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

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

杨氏曰 :“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

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

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论事君,则曰 :‘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

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

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

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

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

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 页面 6-----------------------

孟子集注 ·4·

孟子集注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溢

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

梁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

长老之称。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孟子对曰 :“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

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后多放

此。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

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乘,去声。

餍,于艳反。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

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国危,谓将有弒夺之

祸。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

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

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弒,下杀上也。餍,足
孟子集注 朱熹 著 朱熹 哪几部代表著作

也。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义为

后而以利为先,则不弒其君而尽夺之,其心未肯以为足也。未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此言仁义未尝不利,

以明上文亦有仁义而已之意也。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

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

----------------------- 页面 7-----------------------

孟子集注 ·5·

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重言之 ,以结上文两节之意 。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

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

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

厘之差,千里之缪。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

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

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

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

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

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

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 :“贤者亦

乐此乎?”乐,音洛,篇内同。沼,池也。鸿,鴈之大者。麋,

鹿之大者。孟子对曰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

也。此一章之大指。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

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

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

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亟,音棘。麀,音忧。鹤,

诗作翯,户角反。于,音乌。此引诗而释之,以明贤者而后乐

此之意。诗大雅灵台之篇,经,量度也。灵台,文王台名也。

营,谋为也。攻,治也。不日,不终日也。亟,速也,言文王

戒以勿亟也。子来,如子来趋父事也。灵囿、灵沼,台下有囿,

囿中有沼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不惊动也。濯濯,肥

泽貌。鹤鹤,洁白貌。于,叹美辞。牣,满也。孟子言文王虽

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

----------------------- 页面 8-----------------------

孟子集注 ·6·

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汤誓曰: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害,音曷。丧,去声。女,音汝。此引书而释

之,以明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之意也。汤誓,商书篇名。时,是

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

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

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

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

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河内河东皆魏地。凶,岁不

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好,去声 。填,音田。填,鼓音也。

兵以鼓进,以金退。直,犹但也。言此以譬邻国不恤其民,惠

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

杨氏曰 :“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废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

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胜,音升。数,音促。罟,

音古。洿,音乌。农时,谓春耕夏耘秋收之时。凡有兴作,不

违此时,至冬乃役之也。不可胜食,言多也。数,密也。罟,

网也。洿,窊下之地,水所聚也。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

----------------------- 页面 9-----------------------

孟子集注 ·7·

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

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此皆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

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事也。然饮食宫室所以养生,

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

人无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衣,

去声。畜,敕六反。数,去声。王,去声。凡有天下者人称之

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后皆放此。

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

木,恐妨五谷,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五十始衰,非帛不暖,

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养也。时,谓孕子之时,如孟春牺性

毋用牝之类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百亩之田,

亦一夫所受。至此则经界正,井地均,无不受田之家矣。庠序,

皆学名也。申,重也,丁宁反复之意。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

长为悌。颁,与斑同,老人头半白黑者也。负,任在背。戴,

任在首。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

于禽兽。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则人知爱亲敬长而代其劳,不使

之负戴于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七十,举重以见轻也。黎,黑

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少壮之人,虽不得衣帛

食肉,然亦不至于饥寒也。此言尽法制品节之详,极财成辅相

之道,以左右民,是王道之成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

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

焉 。”莩,平表反。刺,七亦反。检,制也。莩,饿死人也。

----------------------- 0-----------------------

孟子集注 ·8·

发,发仓廪以赈贷也。岁,谓岁之丰凶也。惠王不能制民之产,

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则与先王制度品节之意异矣。至于民

饥而死,犹不知发,则其所移特民间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

归罪于岁凶,是知刃之杀人,而不知操刃者之杀人也。不罪岁,

则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则不但多于邻国而已。

程子曰:“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又曰:“孔

子之时 ,周室虽微,天下犹知尊周之为义,故春秋以尊周为

本。至孟子时,七国争雄,天下不复知有周,而生民之涂炭已

极。当是时,诸侯能行王道,则可以王矣。此孟子所以劝齐梁

之君也。盖王者,天下之义主也。圣贤亦何心哉?视天命之改

与未改耳 。”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承上章言愿安意以受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梃,徒顶反。梃,杖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

异也 。”孟子又问而王答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

有饥色 ,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

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之

之恶,去声。恶在之恶,平声。君者,民之父母也。恶在,犹

言何在也。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

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俑,音勇。为,去声。俑,

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

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

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

以葬,孔子犹恶之,况实使民饥而死乎?李氏曰:“为人君者,

固未尝有率兽食人之心。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则其流

必至于此。故以为民父母告之。夫父母之于子,为之就利避害,

----------------------- 1-----------------------

孟子集注 ·9·

未尝顷刻而忘于怀,何至视之不如犬马乎?”

梁惠王曰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

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长,上声。丧,去

声。比,必二反。洒与洗同。魏本晋大夫魏斯,与韩氏赵氏共

分晋地,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谓晋国。惠王三十年,齐击魏,

破其军,虏太子申。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后魏又数献地于秦。

又与楚将昭阳战败,亡其七邑。比,犹为也。言欲为死者雪其

耻也。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百里,小国也。然能

行仁政,则天下之民归之矣。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

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省,所梗反。

敛、易皆去声。耨,奴豆反。长,上声。省刑罚,薄税敛,此

二者仁政之大目也。易,治也。耨,耘也。尽己之谓忠,以实

之谓信。君行仁政,则民得尽力于农亩,而又有暇日以修礼义,

是以尊君亲上而乐于效死也。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

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养,去声。彼,谓敌国也。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夫,音扶。陷,陷于

阱。溺,溺于水。暴虐之意。征,正也。以彼暴虐其民,而率

吾尊君亲上之民往正其罪。彼民方怨其上而乐归于我,则谁与

我为敌哉?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仁者无敌”,

盖古语也。百里可王,以此而已。恐王疑其迂阔,故勉使勿疑

也。孔氏曰 :“惠王之志在于报怨,孟子以论在于救民。所谓

惟天吏则可以伐之,盖孟子之本意 。”

孟子见梁襄王。襄王,惠王子,名赫。出,语人曰 :“望

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 :‘定于一 。’语,去声。卒,七没反。恶,平声。

----------------------- 2-----------------------

孟子集注 ·10·

语,告也。不似人君,不见所畏,言其无威仪也。卒然,急遽

之貌。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

知。王问列国分争,天下当何所定。孟子对以必合于一,然后

定也。‘孰能一之?’王问也。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嗜,甘也。‘孰能与之?’王复问也。与,犹归也。对曰:‘天

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

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

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

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能御之?’”夫,音扶。浡,音勃。由当作犹,古字借用。后

多放此。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油然,云盛貌。沛然,雨盛

貌。浡然,兴起貌。御,禁止也。人牧,谓牧民之君也。领,

颈也。盖好生恶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杀人,则天下悦而

归之。苏氏曰 :“孟子之言,非苟为大而已。然不深原其意而

详究其实,未有不以为迂者矣。予观孟子以来,自汉高祖及光

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致

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秦晋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杀

不已,故或合而复分,或遂以亡国 。孟子之言,岂偶然而已

哉?”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姓

田氏,名辟强,诸侯僭称王也。齐桓公、晋文公,皆霸诸侯者。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道,言也。董子曰 :“仲尼之

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亦此意也。”

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王,谓王天下之道。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爱护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 3-----------------------

孟子集注 ·11·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

识有诸?”龁,音核。舍,上声。觳,音斛。觫,音速。与,

平声。胡龁,齐臣也。衅钟,新铸钟成,而杀牲取血以涂其衅

郄也。觳觫,恐惧貌。孟子述所闻胡龁之语而问王,不知果有

此事否?曰 :“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

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见牛之觳觫而不忍杀,即所谓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则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

而言之,欲王察识于此而扩充之也。爱,犹吝也。王曰 :“然。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

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言以羊易牛,其迹似吝,实有

如百姓所讥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

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

牛羊何择焉?”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

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恶,平声。异,怪也。隐,

痛也。择,犹分也。言牛羊皆无罪而死,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

乎?孟子故设此难,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无

以自解于百姓之言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

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

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去声。无伤,言虽有百姓之

言,不为害也。术,谓法之巧者。盖杀牛既所不忍,衅钟又不

可废。于此无以处之,则此心虽发而终不得施矣。然见牛则此

心已发而不可遏,未见羊则其理未形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

则二者得以两全而无害,此所以为仁之术也。声,谓将死而哀

鸣也。盖人之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

----------------------- 4-----------------------

孟子集注 ·12·

施于见闻之所及。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养是心,而广为

仁之术也王说曰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

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

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说,音悦。忖,七

本反。度,待洛反。夫我之夫,音扶。诗小雅巧言之篇。戚戚,

心动貌。王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复萌,乃知此心不从外得,

然犹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曰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

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

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

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与,平声。为不之为,去声。复,

白也。钧,三十斤。百钧,至重难举也。羽,鸟羽。一羽,至

轻易举也。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舆薪,以

车载薪,大而易见也 。许,犹可也。今恩以下,又孟子之言

也。盖天地之性,人为贵。故人之与人,又为同类而相亲。是

以恻隐之发,则于民切而于物缓;推广仁术,则仁民易而爱物

难。今王此心能及物矣,则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

为耳。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

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

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语,去声。为长

之为,去声。长,上声。折,之舌反。形,状也。挟,以腋持

物也。超,跃而过也。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言不难也。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扩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难

之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

----------------------- 5-----------------------

孟子集注 ·13·

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

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与,平声。老,以老事之也。吾

老,谓我之父兄。人之老,谓人之父兄。幼,以幼畜之也。吾

幼,谓我之子弟。人之幼,谓人之子弟。运于掌,言易也。诗

大雅思齐之篇。刑,法也。寡妻,寡德之妻,谦辞也。御,治

也。不能推恩,则众叛亲离,故无以保妻子。盖骨肉之亲,本

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

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以

及难。今王反之,则必有故矣。故复推本而再问之。权,然后

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度之

之度,待洛反。权,称锤也。度,丈尺也。度之,谓称量之也。

言物之轻重长短,人所难齐,必以权度度之而后可见。若心之

应物,则其轻重长短之难齐,而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权度,又有

甚于物者。今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其爱物之心重

且长,而仁民之心轻且短,失其当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

既发其端,而于此请王度之也。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

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与,平声。抑,发语辞。士,战士也。

构,结也。孟子以王爱民之心所以轻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为

快也。然三事实非人心之所快,有甚于杀觳觫之牛者。故指以

问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

吾所大欲也 。”不快于此者,心之正也;而必为此者,欲诱之

也。欲之所诱者独在于是,是以其心尚明于他而独暗于此。此

其爱民之心所以轻短,而功不至于百姓也。曰 :“王之所大欲

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

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

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6-----------------------

孟子集注 ·14·

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

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

缘木而求鱼也 。”与,平声。为肥、抑为、岂为,不为之为,

皆去声。便、令皆平声。辟,与辟同。朝,音潮。便嬖,近习

嬖幸之人也。已,语助辞。辟,开广也。朝,致其来朝也。秦

楚,皆大国。莅,临也。若,如此也。所为,指兴兵结怨之事。

缘木求鱼,言必不可得。王曰 :“若是其甚与?”曰:“殆有

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

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 :“楚人胜。”曰:“然则小

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亦反其本矣。甚与、闻与之与,平声。殆、盖,皆发语辞。邹,

小国。楚,大国。齐集有其一,言集合齐地,其方千里,是有

天下九分之一也。以一服八,必不能胜,所谓后灾也。反本,

说见下文。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

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朝,

音潮。贾,音古。愬,与诉同。行货曰商,居货曰贾。发政施

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近者悦,远者来,则大小强弱非所论

矣。盖力求所欲,则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则所欲者不

求而至。与首章意同。王曰 :“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

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与昏同。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恒,胡登反。

辟,与僻同。焉,于虔反。恒,常也。产,生业也。恒产,可

----------------------- 7-----------------------

孟子集注 ·15·

常生之业也。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士尝学问,知义理,

故虽无常产而有常心。民则不能然矣。罔,犹罗网,欺其不见

而取之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

之也轻。畜,许六反,下同。轻,犹易也。此言民有常产而有

常心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

义哉?治,平声。凡治字为理物之义者,平声;为己理之义者,

去声。后皆放此。赡,足也。此所谓无常产而无常心者也。王

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盍,何不也。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

施仁之本也。说具下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音见前章。此言制民之产之法

也。赵氏曰 :“八口之家,次上农夫也。此王政之本,常生之

道,故孟子为齐梁之君各陈之也 。”杨氏曰:“为天下者,举

斯心加诸彼而已。然虽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者,不行先

王之道故也。故以制民之产告之 。”此章言人君当黜霸功,行

王道。而王道之要,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齐王非无此心,而夺于功利之私,不能扩充以行仁政。虽以孟

子反复晓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终不能悟,是可叹也。

----------------------- 8-----------------------

孟子集注 ·16·

孟子集注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凡十六章

庄暴见孟子,曰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

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

其庶几乎!”见于之见,音现,下见于同 。语,去声,下同。

好,去声,篇内并同。庄暴,齐臣也。庶几,近辞也。言近于

治。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

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变色

者,惭其好之不正也。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

之乐犹古之乐也 。”今乐,世俗之乐。古乐,先王之乐。曰:

“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

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

与众 。”闻与之与,平声。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

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不若与众,亦人之常情也 。“臣请为王

言乐:为,去声。此以下,皆孟子之言也。今王鼓乐于此,百

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

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

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蹙,子六反。

頞,音遏。夫,音扶。同乐之乐,音洛。钟鼓管钥,皆乐器也。

举,皆也。疾首,头痛也。蹙,聚也。頞,额也。人忧戚则蹙

----------------------- 9-----------------------

孟子集注 ·17·

其额。极,穷也。羽旄,旌属。不与民同乐,谓独乐其身而不

恤其民,使之穷困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

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

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

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

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病与之与,平声。同乐之乐,

音洛。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

民归之矣,所谓齐其庶几者如此。范氏曰:“战国之时,民穷

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

之好乐,开导其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

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

若必欲以礼乐治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

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 ,救时之急务,所以不

同。”杨氏曰:“乐以和为主,使人闻钟鼓管弦之音而疾首蹙頞,

则虽奏以咸、英、韶、濩,无补于治也。故孟子告齐王以此,

姑正其本而已 。”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囿,音又。传,直恋反。囿者,蕃育鸟兽之所。

古者四时之田,皆于农隙以讲武事,然不欲驰骛于稼穑场圃之

中,故度闲旷之地以为囿。然文王七十里之囿,其亦三分天下

有其二之后也与?传,谓古书。曰:“若是其大乎?”曰:“民

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

也?”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刍,音初。荛,音饶。刍,

草也。荛,薪也。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

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

----------------------- 页面 20-----------------------

孟子集注 ·18·

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阱,才性反。礼:

入国而问禁。国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阱,坎地以陷兽者,

言陷民于死也。

齐宣王问曰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

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

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獯,音熏。鬻,音育。句,

音钩。仁人之心,宽洪恻怛,而无较计大小强弱之私。故小国

虽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智者明义理,识时势。

故大国虽见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礼尤不敢废。汤事见后篇。

文王事见诗大雅。大王事见后章。所谓狄人,即獯鬻也。句践,

越王名。事见国语、史记。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

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乐,音洛。天

者,理而已矣。大之字小,小之事大,皆理之当然也。自然合

理,故曰乐天。不敢违理,故曰畏天。包含遍覆,无不周遍,

保天下之气象也。制节谨度,不敢纵逸,保一国之规模也。诗

云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周颂我将之篇。时,是也。

王曰 :“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言以好勇,故不

能事大而恤小也。对曰 :“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

‘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夫

抚之夫,音扶。恶,平声。疾视,怒目而视也。小勇,血气所

为。大勇,义理所发。诗云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

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

天下之民。诗大雅皇矣篇。赫,赫然怒貌。爰,于也。旅,众

也。遏,诗作“按 ”,止也。徂,往也。莒,诗作旅。徂旅,

谓密人侵阮徂共之众也。笃,厚也。祜,福也。对,答也,以

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此文王之大勇也。书曰 :‘天降下民,作

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

----------------------- 页面 21-----------------------

孟子集注 ·19·

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

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衡,与横同。书周书大誓

之篇也。然所引与今书文小异,今且依此解之。宠之四方,宠

异之于四方也。有罪者我得而诛之,无罪者我得而安之。我既

在此,则天下何敢有过越其心志而作乱者乎?衡行,谓作乱也。

孟子释书意如此,而言武王亦大勇也。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

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王若能如文武之为,则天下之民

望其一怒以除暴乱,而拯己于水火之中,惟恐王之不好勇耳。

此章言人君能惩小忿,则能恤小事大,以交邻国;能养大勇,

则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张敬夫曰 :“小勇者,血气之怒也。

大勇者,理义之怒也。血气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知

此,则可以见性情之正,而识天理人欲之分矣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

对曰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乐,音洛,下同。雪宫,

离宫名。言人君能与民同乐,则人皆有此乐;不然,则下之不

得此乐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明人君当与民同乐,不可使人

有不得者,非但当与贤者共之而已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下不安分,上不恤民,皆非

理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乐民之乐而民

乐其乐,则乐以天下矣;忧民之忧而民忧其忧,则忧以天下矣。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2965.html

更多阅读

6-11、子曰:贤哉,回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凿 [集解]孔曰:“箪,笥也。颜回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皇疏]美其樂道情篤,故始末言賢也。所樂則謂道也。[邢疏]言回居处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见之

白珽《余杭四月》赏析 余杭人才网

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

朱茵电视剧11部 朱茵的电视剧

1.萧十一郎吴奇隆、马雅舒定情之作主演:吴奇隆 朱茵 于波 马雅舒 万弘杰40集全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1集 2集 3集 4集 5集 6集 7集 ..

声明:《孟子集注 朱熹 著 朱熹 哪几部代表著作》为网友往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