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忽然看到了曹刿与曹沫这俩哥们儿是一个人儿的文章,觉得好奇,于是陆续看了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
大多数学着都认为他们俩是一个人。我看了后总结了下他们大概有这么几个理由:
1古代“沫”与“刿”读音相同、是通假字。这两个人都是鲁庄公的谋臣,不太可能是两个人。并且古代交流不便,各国写的字不同很有可能。
2《管子·大匡》中有曹刿劫持齐桓公的记载,不过是鲁庄公和曹刿一同劫持齐桓公。
3《孙子·九地》中有: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巾,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诸”指专诸,“刿”就是指的曹刿。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我看到了的一些理由:
1 曹刿是军事家曹沫是“以勇力事庄公”。
2曹刿论战时,鲁庄公十年。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据此可以断定,此时曹刿的身份不是“肉食者”。但是他能见鲁庄公说明他是“士”。《史记》中有:“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而此前鲁国与齐国有四次战争,战败的有三次:桓公十年、桓公十七年、庄公九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鲁庄公十年“长勺之战”前鲁国至少两次“败北”(并割地与齐),也就是说,假如曹刿即曹沬是同一人,那么,在“长勺之战”前,曹沬就已经是“将”(犹复以为将说明一直是”将“)。由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并无专门之“将”,而是由各诸侯国的“卿”在战时临时“将”兵,而“卿”为“肉食者”。这显然与曹刿所言“肉食者鄙”的事实相悖。
对于读音、通假字什么的就算再多么“可能”也只是“可能”,无法令所有人信服。但是《管子·大匡》中的记载就太明显了:
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左揕桓
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
无有进者!”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竟。”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
说得很明白曹刿和鲁庄公一起劫持了齐桓公。但是《史记》中又只写了曹沫一个人劫持齐桓公,这又该如何解释?《孙子·九地》中的记载可以反驳“曹刿是军事家,曹沫是武将”之说。对于“肉食者鄙”中推断我觉得也很有道理。
到底这俩哥们儿是不是一个人?虽然许许多多历史学者都一口咬定是一个人。可是我没见他们拿出什么能让大家一点疑问都没有的证据。不知还有什么证据我不知道?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