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军衔标志简介
一、昭和5式
1930年(昭和5年),日本军队开始实行制式化军装和军衔,法式立肩章(即竖肩章)+军兵种领章。此称“昭和5式”军装。“昭和5式”军衔体现在肩章上面,领章是分两叉型,以不同颜色来区分兵种。其中,红色(步兵)、绿色(骑兵)、黄色(炮兵)、黑色(宪兵)、棕色(工兵)、深褐色(工程)、蓝色(军乐)、深蓝色(汽车兵)、青蓝色(航空兵)、白色(军法)、桔红色(参谋)、桔黄色(山地兵)、深红色(装甲兵)、深绿色(药剂)、茶色(司务)、银灰色(军医)、紫色(兽医)。这种军服一直用到1938年。
二、98式
1938年6月,日本军队改革“昭和5式”军装,换行“98式”军服,其特征是取消了肩章,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原因是“昭和5式”的军衔设在肩上,将官金色肩章很显眼,在中国战场上游击战很频繁的情况下,日本军方担心不少上战场视察或督战的陆军高级将领会成为中国游击队或狙击手的靶子,所以改穿这种“98式”。同时,右胸佩带不同颜色的“M”型胸章来区分兵种,兵种颜色和上述“昭和5式”一样。
三、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军衔和职务对照表
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军衔和职务对照表 | ||||
称谓 | 军衔 | 职务 | 说明 | |
元首 | 大元帅 | 天皇 | 荣誉称号 | |
功勋将官 | 元帅 | 特殊功勋陆海军大将 | 荣誉称号 | |
将官 | 大将 | 方面军司令以上 | 区域司令 | |
中将 | 师团长 | 即师长 | ||
少将 | 旅团长 | 即旅长 | ||
佐官 | 大佐 | 步兵联队长 | 即上校团长 | |
中佐 | 步兵联队副+骑兵联队长 | 即中校团副 | ||
少佐 | 大队长 | 即少校营长 | ||
尉官 | 大尉 | 中队长 | 即上尉连长 | |
中尉 | 中队副 | 即中尉连副 | ||
少尉 | 小队长 | 即少尉排长 | ||
准士官 | 准尉 | 小队副+司务长 | 即排副 | |
士官生 | 军校学员 | |||
下士官 | 曹长 | 分队长 | 即上士班长 | |
军曹 | 分队副 | 即中士班副 | ||
伍长 | 组长 | 即下士战斗组长 | ||
兵 | 上等兵 | |||
一等兵 |
| |||
二等兵 |
| |||
日本的元帅是一种荣誉性称号,是对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裕仁天皇执政前期(1926-1945)共授予邦彦亲王+守正亲王+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载仁亲王+寺内寿一+杉山元+畑俊六+博恭亲王+永野修身等10人元帅称号。其中皇族3人:邦彦亲王+守正亲王+博恭亲王;追赠3人:邦彦亲王+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全面抗战期间(1937-1945)日本共有6位现役元帅:载仁亲王+寺内寿一+杉山元+畑俊六+博恭亲王+永野修身。 | ||||
附: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军衔和职务对照表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军衔和职务对照表 | ||||
称谓 | 军衔 | 职务 | 说明 | |
将官 | 特级上将 |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 相当大元帅 | |
一级上将 | 战区司令 | 相当元帅 | ||
二级上将 | 集团军司令 | 即上将 | ||
中将 | 军长+师长 |
| ||
少将 | 师长+旅长 |
| ||
校官 | 上校 | 团长 |
| |
中校 | 团副 |
| ||
少校 | 营长 |
| ||
尉官 | 上尉 | 连长 |
| |
中尉 | 连副 |
| ||
少尉 | 排长 |
| ||
准尉官 | 准尉 | 副排长+司务长 |
| |
士官生 | 军校学员 |
| ||
士官 | 上士 | 班长 |
| |
中士 | 班副 |
| ||
下士 | 组长 |
| ||
兵 | 上等兵 |
|
| |
一等兵 |
|
| ||
二等兵 |
|
| ||
国民革命军上将设有三级:二级上将(三星上将,相当大将)、一级上将(四星上将,相当元帅)、特级上将(五星上将,相当大元帅)。抗日战争前后,二级上将有26人,一级上将有:冯玉祥+朱培德+李宗仁+何应钦+张学良+陈济棠+唐生智+阎锡山+陈绍宽+刘湘(追晋)+曹锟(追赠)+程潜+吴佩孚(追赠)+宋哲元(追晋)+陈调元(追晋)+白崇禧+陈诚等17人。特级上将一人即蒋介石。 | ||||
=================================================================================================
二战时期中日两国军衔及职务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