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与解剖肝的关系 中医脏腑肝与脾的关系


“藏血”、“主疏泄”、“主筋膜” “开窍于目”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协调时“肝疏泄才条达;

以上已论证了中医对肝位置、形态等认识与现代解剖学的观察基本一致或相似,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中医对肝功能及某些病理现象的认识与现代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关系。中医认为肝的主要功能为:“藏血”、“主疏泄”、“主筋膜”和“开窍于目”等。现分述如下:

5.2.1 “肝藏血”的理论分析:

《素问·调经论篇》及《灵枢.本神篇》都指出:“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篇》又指出:“人卧血归于肝”。王冰的注释中说:“人动则血运予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这说明了肝脏是个调节外周循环血量的血库。

首先现代生理学已知道,肝是人体内体积最大和功能非常复杂的器官。同时肝位于血管系统的特殊重要地方,具有双重血液供应。肝在组织结构上由约50~100万个肝小叶组成,肝小叶是肝内结构、功能、代谢和病变的基本单位。肝小叶中央以中央静脉为中轴,中央静脉汇集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而交织成网的肝血窦的血液。肝血窦是管腔扩大的毛细血管,总面积人约400m2,其容血量变动范围较大。

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的55%;正常人一旦需要,肝脏至少可提供1000~2000ml血液以保证足够的心排出量。肝脏血流量受神经、激素的调节。肝脏血管上有a和β受体,a受体兴奋使CAMP/CGMP比值下降,而β受体兴奋使CAMP/CGMP比值上升,:所以,肝脏调节血量的功能也受CAMP、CGMP水平的控制。曾有人试验,若填塞肝的血管或将肝实质破坏,脑细胞立刻发生病变,先起痉挛,逾时而死。如果,肝脏的解毒功能削弱,去甲肾上腺素被假性介质所取代,皮肤粘膜小血管舒张,于是发生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搏动等“肝不藏血”的现象。当右心室功能衰竭或不足时,肝淤血肿大。因此,把肝看做调节血循环量的血库(藏血)是非常恰当的,而且有重要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意义。

第二,肝与血液生成有密切关系。在胎儿时期,肝曾是一个主要的造血器官。在新生儿的肝内尚可见残留的许多散在的造血组织。在成年人,当长期严重贫血时,肝仍能出现部分造血活动。另外,肝产生多种重要物质(白蛋白、-部分球蛋白、纤维蛋白元、凝血酶元、肝素等)参与正常血浆的组成。近来试验证明:肝有产生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的功能。

第三,肝是调节和控制腹腔内某些器官的血流量及血流方向的重要关卡。这主要是指肝门静脉及门-腔静脉的吻合交通支。这种作用在肝脏疾病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肝门静脉属支末端主要吻合交通支有以下几种:

1)门静脉通过胃冠状静脉(胃左静脉)的食管支与奇静脉的食管支在食管下段吻合成食管下端静脉丛。当肝硬变时,肝门静脉内压力增大,血液经食管下段静脉丛由奇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此时食管下端静脉丛的血流量增多,血管壁膨胀变薄,如遇外伤或血压突然升高,常因血管内压力过大发生破裂,出现大呕血。《素问.拳痛论篇》说:“怒则气逆,甚则呕吐。”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怒气伤肝,动肝火、则火载血上,动肝气则气逆血奔,所以皆能呕血”。

2)肝门静脉通过肠系膜下静脉的直肠上静脉与髂内静脉的直肠下静脉同肛门静脉吻合。当肝硬变时,门脉高压,直肠静脉丛怒张,易致破裂产生便血。中医认为先血后便属近血,常见者多为肠风下血。《血证论》指出:“肝为风木之脏,而主藏血,风动血不得藏,而有肠风下血之症。”“肠风下血”即肛门排出较鲜红的血。

3)附脐静脉是门静脉和腹前壁静脉的重要吻合支。当肝病门脉高压时,脐周围腹壁静脉曲张,临床上特称为“海蛇头”。《灵枢·水胀篇》指出:“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色苍黄”可能是肝硬变引起的黄疸,“腹筋起”即腹壁静脉曲张现象。

以上可见,“肝藏血”主要是指肝血窦的储血功能,肝产生凝血及造血因子的功能,肝脏调节肝静脉侧支循环的功能。

5.2.2 “肝主疏泄”的理论分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中医以风、木、酸来概括和比喻肝的自然属性。风性轻扬,善行数变,来去急速;木性柔和,疏畅条达,风鼓木荣,升发不息;酸性收敛,制脱缓急,与风木之性相反相成。《血证论》指出:“木之性主于疏泄”。疏是通畅不滞,泄是开泄无阻。从现代医学基础理论来分析,肝主疏泄是维持和调节体内物质代谢活动正常运转的作用,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肝主疏泄与消化吸收的关系:中医很早就指出肝与胃肠活动的制约关系;如在病理上的“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在治则上的“舒肝和胃”等。《血证论》更明确指出肝主疏泄与水谷运化的关系,其中说:“食气入胃,全赖肝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风化,若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难免。”《金匮要略》中从疾病的传变指出“肝”与“脾”的关系,其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所说的脾,主要指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

现代生理生化和病理学知识已证明肝的功能活动是维持胃肠正常消化吸收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首先,“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肝分泌胆汁直接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吸收活动。胆汁对胃肠活动的主要作用为:1)胆汁为碱性液汁,可中和由胃排出的酸性物质。一方面控制胃内容物的逐渐排空,另一方面使肠内保持硷性环境,有利于多种消化酶的活性。2)胆汁可使脂肪乳化,有利于脂肪的分解和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E和K)吸收。3)胆汁可激活胰蛋白酶元,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和吸收。4)胆汁可刺激肠壁蠕动,濡润肠壁,有利于食物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食物残渣的排泄。5)胆汁可抑制肠道内某些细菌的繁殖。很明显,当肝分泌和排泄胆汁障碍时,必然引起消化吸收过程的紊乱。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营养不良等。第二,肝脏对碳水化合物新陈代谢的作用是:(1)能转化果糖和乳糖为葡萄糖;能将门静脉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变为糖原;(2)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能分解糖原为葡萄糖;(3)肝脏通过三羧酸循环使蛋白质、脂肪转化为葡萄糖。故肝脏能调节血糖维持于一定的水平。第三,肝脏对脂肪新陈代谢的作用是:(1)当血脂增加时,肝脏和其他组织可以将其从血中移去加以贮存;(2)能转化碳水化合物为脂肪;(3)能使蛋白质的氨基酸脱氨基后变为碳水化合物,再转化为脂肪;(4)能转化脂肪为碳水化合物。第四,肝脏对蛋白质新陈代谢的作用是:(1)蛋白质经消化成为氨基酸,经门静脉血循环转运至肝脏,脱去氨基变为丙酮酸、乳酸等中间产物,成为能量的来源;(2)蛋白质在肝脏中可转化为葡萄糖;(3)血氨在肝脏中可合成尿素,并经尿排出以解除氨毒;(4)肝脏是许多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5)为合成血红素与内分泌激素提供氨基酸原料;(6)合成血浆蛋白。“肝气条达”,意味着肝脏分泌胆汁,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作用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肝病变影响门静脉循环,引起胃肠管壁的血液运行失常。消化管的运动、分泌、消化、吸收等活动便发生紊。乱。

二、肝主疏泄与情志的关系:中医在临证中特别重视肝与情志的关系。肝病可导致情志的异常,同时,情志异常又可引起肝病。肝气疏泄畅达则血平气和,心情愉快。—如果肝气郁结不畅,疏泄无能,则情志郁抑不乐,多愁善感。若郁久化火,肝阳亢逆,则出现急燥易怒,烦热心悸,失眠易惊,头晕目眩等症状。妇女可出现月经不调。

根据对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肝与情志的关系,主要是肝对某些激素的灭活及对某些代谢产物的解毒和转化的作用。众所周知,肝可通过氧化、还原、甲基化、乙酰化和结合等理化过程,将多种激素灭活失效,使多种有毒代谢产物解毒、转化或合成多种重要活性物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与情志有密切关系的肝对甲状腺素和性激素的灭活作用。

甲状腺素是甲状腺分泌的一种内分泌激素。甲状腺素主要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简称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简称T3)。其中T3的活性最强。甲状腺素由血流输布全身对其靶细胞起着促进生长、分化和增强物质氧化和能量代谢作用。甲状腺素的灭活主要在肝内。大约1/3的T4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效,然后以β-葡糖醛酸苷的形式随胆汁排入小肠;T3的灭活主要在肝内以硫酸脂的形式经胆汁排泄。另外,甲状腺素在肝内和肾内以氧化脱氨或氨基转移等方式灭活。

因此,可见肝是灭活和消除甲状腺素的主要器官。当肝对甲状腺素的灭活清除功能降低时,体内甲状腺素含量增高,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增加,出现烦躁善怒、心悸多汗、失眠易惊;反之,当肝对甲状腺素的灭活清除作用增强时,体内甲状腺素水平降低,则外出体温偏低,则出现皮肤苍白而冷,情志沉闷,怠惰懒言等症状。

肝对性激素的灭活清除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男性激素中生物活性最强的是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约占血液中睾酮的95%)。睾酮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刺激男性附性器官的发育、促使男性副性征的出现,维持正常性功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促进红细胞生成等。

睾酮的灭活是在肝内经过酶的作用转化为其他类型男性激素,后者可与硫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盐类,经血流到肾,由尿中排出。当肝对男性激素的灭活功能发生异常时,则引起男性附性器官、副性征、性功能以及情态方面的异常。

女性激素主要有卵巢分泌的动情素和孕激素。动情素中以雌二醇的分泌量最多活性最强。动情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女性附性器官和副性征的发育;增强输卵管和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增加子宫颈粘液分泌;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刺激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生长;促进水、钠潴留等。动情素的灭活主要在肝内进行。雌二醇、雌三醇和雌酮在肝内分别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效(只有游离的动情素才具生物活性),然后由血流到肾,经尿排出。此外,肝细胞可将少量动情素排入胆汁中,经胆道系统排出。女性的第二种激素为孕激素,这种激素主要与妊娠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孕激素中作用最强的是孕酮。孕酮的代谢物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由尿排出。

当肝灭活动情素和孕激素的功能异常时,则引起女性附性器官、副性征、月经周期和月经量、生育力以及情志方面等变化。如月经过多或过少,经期不准时,妇科常用的中成药“逍遥丸”治疗,其作用为疏肝、解郁和调经。此药可能调节肝对女性激素的灭活功能上有一定作用。

三、肝主疏泄与血液成份的改变及有毒物质的解毒的关系:

在对“肝藏血”的分析中已经提到肝具有调节外周循环血量的血库作用,这就决定了肝内血流量大而又易变化。现代生理学证明,肝血循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肝接受双重血管供应,即肝动脉和门静脉。因此,肝获得较多的血液,有人测定在1分钟内100克肝的血流量可达85毫升。第二,血在肝内的流速很慢(与其他器官相比)。这就保证了血液和肝细胞之间物质的充分交换。第三,肝内血管系统具有多层闸门(括约肌),这些括约肌随进入肝内血液化学物质的特性来控制或调节肝内血流速度。由于以上几方面的特点才能保证肝这个“化学工厂”的正常活动。肝细胞从血液中摄取多种物质或作为本身活动的能源,或作为本身物质代谢的原料补充,或分解和转化成别种成分。同时,肝细胞又把本身的代谢产物不断地释放入血。经过肝内的多种变化,出肝的血液同入肝的血液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肝与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具有重要关系。肝不仅产生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元,球蛋白,凝血酶元等,而且还产生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肝不仅产生有助于血凝的物质(凝血酶元,纤维蛋白元),而且还产生防止血凝物质(肝素);肝不但在血糖浓度高时能够合成糖元贮存,而且还能在血糖低时,分解糖元释放入血,以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此外,肝对血液中某些物质的解毒、灭活和转化作用也是保证血液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肝不但能将由消化管吸收入血的多种有毒物质分解去毒或合成去毒(如肠内细菌产物、酒精、某些药物或有毒性食物),而且还可把体内各组织代谢活动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毒物质进行去毒消除。例如蛋白质代谢中产生的氨是一种毒性很强的产物。特别脑组织对氨的毒性较敏感,易出现脑神经功能紊乱,甚至昏迷、死亡。肝能将毒性较强的氨,合成毒性较低的尿素,经肾由尿排出。还应指出,肝血窦内散布着大量的巨噬细胞(又名枯否氏细胞)可吞噬和清洁血流中的异物和病菌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正常机体肝脏可分泌毒素至胆汁,经胆道和肠道排泄出体外。给动物注入适量的酚、苯甲酸(或四氯酚酞),只产生很小的反应;但去除肝脏的动物,再给予以上同量的这些有毒物质,则可致死。

四、“肝主疏泄”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关系:

“肝阳上亢”患者有头痛、头晕、面赤、口干和多汗等症状,此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通过冷压,立卧和血管容积反射等试验,均证实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存在,表现为以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为主。“肝阳上亢”患者,检测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结果尿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3──甲氧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中枢去甲肾上腺素代谢产物尿3─—甲氧──4──羟基苯乙二醇硫酸酯盐含量降低;血浆CAMP、CGMP含量升高;红细胞内ATP、ADP、NADP含量增高。应用“平肝潜阳”为主中药,治疗有效病例,则以上检测指标的异常值随着临床症状好转而趋向正常。故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协调时;“肝主疏泄”才条达。

由上述可见,“肝主疏泄”是极其复杂的生化过程,这主要是指肝产生胆汁,合成蛋白,分解出葡萄糖,灭活甲状腺素,性激素及解毒,协调植物神经功能等方面。


5.2.3 “肝主筋”的理论分析

《素问.痿论篇》说:“肝主身之筋膜”。肝所主之筋膜是什么结构呢?《类经》(1124年)的注释中指出:“筋膜者,人皮下肉上之筋膜也。盖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系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聚,故又谓之膜原。”由这段引证可以认为,筋膜即肌肉(骨骼肌、内脏肌)的结缔组织被膜和隔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纤维,是保证肌细胞的物质供应(血)和支配肌细胞活动(气)的重要结构。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这说明筋膜也指肌肉肌腱的活动。因此,在分析“肝主筋膜”的含义和实质时,关键在于揭示肝与肌肉功能的关系及营养肌肉血管和支配肌肉神经的内在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的联系。

首先,骨骼肌是含血管最丰富的器官。有人发现,在骨胳肌横切面上,一个平方毫米(1mm2)内计有1400个毛细血管断面,这些血管都是分布于肌细胞周围的结缔组织隔膜中。也有人推算,一个成年人的骨骼肌内毛细血管的总长度约10万公里,即可绕地球两圈半。很明显,当骨骼肌的血管功能状态发生改变时,必然直接影响肌肉本身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舒缩活动。现在已证明,肝产生一种小球蛋白,称为血管紧张素元,在肾素的作用下,转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Ⅰ可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使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时转变为恬性较强的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小动脉收缩。实验证明,当小动脉发生持续性收缩时,骨胳肌发生痉挛跳动,肢体麻木等现象。应指出,当小动脉收缩时,血压升高,脑血管周壁等弹性弱,极易出现扩、张充血,甚至发生破裂,可引起肢体瘫痪,口眼歪斜等症状。上述的由小动脉收缩和血压升高引起的肌肉跳动和脑神经症状,中医认为属于“肝风内动”范围。

其次,骨骼肌是血液供应丰富和代谢旺盛的器官。血液量的和质的变化都可直接影响肌肉的代谢和运动。肌肉舒缩运动所需要的氧和葡萄糖是直接由血流供应,特别是由肝直接参与调节的血糖是肌肉活动的主要能源之一。同时,肝又是氧化脂肪的重要器官,但肝只能将脂肪氧化到酮体阶段。而酮体可被肌组织继续氧化放能,供给肌肉活动所需。因此,当肝调节血糖和脂肪氧化的功能障碍,必然影响到肌肉的能量的产生和舒缩运动。另一方,肌肉代谢活动中产生的许多物质,也需要血流及时不断地运走,否则血流不畅或供血不足,代谢产物堆积,也可引起肌肉代谢和运动紊乱。

其三,骨骼肌的舒缩运动直接受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实验证明,若阻断支配骨骼肌的神经(高位阻断或低位阻断)时,则引起骨骼肌瘫痪;当支配骨骼肌的神经兴奋增强或降低时,肌肉的舒缩运动也出现相应的变化。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肝对神经系统(中枢或周围神经)的正常功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由肝功能障碍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称为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lhy)。当肝功能不全时,一方面,肝细胞代谢中产生的某些维持脑正常功能的物质必然减少(如葡萄糖、五羟色胺前体一五羟色胺酸、尿嘧啶核苷酸、咆嘧啶核苷酸等)。另一方面,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有毒产物,不能及时解毒和清除,对脑组织具有毒害作用。早已证明,脑组织对低血糖和代谢毒物特别敏感。因此,当肝功能障碍,出现低血糖,氨中毒,假性神经介质形成时,首先发生的是许多脑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我们知道血糖是脑神经组织的直接能源。氨对神经组织损害主要破坏神经的正常传导活动。氨能激活神经膜上的Na+、K+和ATP酶。同时,氨与K+有竞争作用,影响了Na+、K+在神经膜内外的正常分布,从而破坏了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另外,肝功能障碍时,体内产生大量芳香胺类可取代神经系统内的正常递质(儿茶酚胺),则干扰神经冲动的传递。肝功能不全时,维生素B1的磷酸化能力降低,血液中维生素B1活化型(磷酸硫胺)减少,导致神经末梢损伤,出现肢体感觉和运动异常。近来有人指出,肝功能障碍可引起“血脑屏障”的破坏,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

众所周知,肝是清除血液中胆红素的重要器官。当肝功能障碍时,血中未结合的胆红素增多。未结合的胆红素能抑制脑细胞内氧化磷酸化过程,阻断脑组织的能量形成。特别在小儿,未结合胆红素易与脑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形成所谓核黄疸病变,出现肌肉抽搐、痉挛、锥体外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

最后,还应指出,肝对钙的吸收和运输也具有重要作用。肝分泌的胆汁在肠道内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同时,肝又是活化维生素D的重要器之一。维生素D经小肠吸收后,经肝和肾的羟化作用,转化为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后者具有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的吸收。已证明,钙对神经、骨骼肌、心肌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当血钙降低时,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强,严重时,可出现手足抽搦,惊厥等。当血钙增多时,可出现情志改变和肌无力等症状。

以上是从肝功能对血管、血液和神经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肝主筋膜”的含义。由此可见中医所说“肝主筋膜”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个极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包括: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系统的功能;②骨骼肌的功能;③与肌肉运动有关的钙离子、神经介质等作用。这些要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

5.2.4 “肝开窍于目”理论分析

《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说明肝的功能(气)与眼的视物观色有密切联系。中医在临证中把眼的许多疾病责之于肝。如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视物不清、夜盲;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肝火上炎,则目赤生翳;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目斜上吊等。从中医对眼病的辨证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眼病是肝功能异常直接造成的,如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夜盲等;有些眼病是肝功能异常,通过神经系统而简接引起的,如头晕、目眩,目斜上吊等。现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肝与目的关系。

一、肝与视觉的关系。在视觉形成中与肝有关系的是视网膜中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人的视网膜内有两种感光细胞:一是感受弱光的视杆细胞,二是感受强光和有色光的视锥细胞。这两种视细胞中都含有视色素,又叫感光色素。视色素是视黄醛(维生素A醛)和视蛋白的结合物。当有光线刺激时,视黄醛发生同分异构化,并逐渐与视蛋白分离,同时放出能量激发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冲动沿视束及视觉传导通路到达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当无光线刺激时(在暗处),视色素可重新合成。但在光化学反应中视黄醛不断消耗,需要继续补充。视黄醛是维生素A的醛型。因此,视黄醛的新生需要维生素A。在人体内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A必须从食物中直接摄取或从植物中摄取类胡萝卜素物质,在肝内分解成维生素A。肝不仅是生成维生素A的器官,而且也是贮存维生素A的主要场所。当肝生成和贮存维生素A功能障碍时,可直接影响视细胞中视色素的形成,引起视物不清或夜盲。

二、肝与泪腺、角膜的关系:上面已提到肝是生成和贮存维生素A的重要器官。维生素A又是维持上皮组织正常代谢的必需物质。当维生素A缺乏时,泪腺上皮和角膜上皮代谢障碍,泪液分泌减少,角膜上皮干燥、软化,出现两目干涩,怕光等症状。临床上称为干眼病。严重时,角膜发生溃疡,继发性细菌感染,产生目赤肿痛,生翳症状、体征等。

临床经验证明,服用适量的维生素A可以预防和治疗夜盲症和干眼病。中医治疗夜盲和干眼病时常采用羊肝或猪肝,有良好疗效。因为羊肝中含有特别丰富的维生素A。

另外,实验证明,妊娠期服用过多的维生素A可引起胎儿眼发育异常,如眼球过小,无角膜等先天畸形。同时,也易引起胎儿无脑和脑积水等畸形。

三、肝与眼神经的关系:在形态发生,组织结构和生理活动等方面眼都与脑有密切联系。眼球壁内层直接由胚胎早期前脑泡的侧壁伸展分化而来,在组织结构性质上属于神经组织。眼球通过视神经束和血管直接同脑相通连。运动眼球的肌肉受脑神经的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滑车神经支配。因此,可以说眼是脑的一部分。《灵枢·大惑论篇》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项中。”这是古代中医对眼组成的认识。特别指出了肌肉对眼的约束作用,以及目系上属于脑。本篇中又说:“……脑转则引目系,目系急则目眩似转矣”。

这进一步地从病理上指出了脑与目的直接关系。脑功能的异常可直接引起目的视觉和运动的障碍。

在“肝主筋膜”一节中我们已分析了肝功能与脑的关系。当肝的代谢障碍时,很易引起脑组织代谢障碍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眼的视觉与运动。在临床上已观察到,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手术后,患者摄取高蛋白饮食时,血氨明显增高,常常引起视力模糊,运动失调,眼球上吊,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则出现视神经损害和眼肌麻痹等。这是由于脾肾静脉吻合后,门静脉血大部分不经肝的处理而直接注入下腔静脉,血氨不能被肝清除。这种现象也属肝性脑病。中医则称为“肝风内动”。

近来有人报道,青光眼与锌的缺乏有密切关系,而肝是贮存锌的重要器官。


肝脏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26

一、肝脏的位置和毗邻
肝脏是有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亦是人体物质代谢的“化工厂”。我国成年人肝脏的理量,男性为1230—1450g,女性为1100—1300g,约占体重的1/30至1/50。肝的重最在26—40岁时最重,以后逐渐减轻。肝脏在人体腹腔的右上方,占据了右上腹的大部分和左上腹的一部分。其上缘在右锁骨中线相当于第五肋间,下缘达肋缘,儿童可达肋缘下。肝脏的外形象一个锥形,粗端居右,细端居左,成人肝脏长×宽×厚约为25×15×16㎝3。肝脏分左叶、右叶、方叶落归根尾叶四个叶,右叶最大。肝脏由韧带“悬挂”在腹腔内,而韧带又有一定的伸缩性,所以肝脏的位置可随腹腔压力和容积的改变而变化。如深呼吸时肝脏可下移或上抬,医生常利用这种变化触测肝脏的大小、质地、边缘光滑度。另外孕妇、有腹水者肝脏可上移。肝脏最近的“邻居”是胆囊,它附在肝叶之下,其间有胆管相通。祖国医学认为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它们相互作用,又相互配合,可谓“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墨”,若肝脏受损,胆囊也易被子影响,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合并胆囊炎、胆管炎。相反胆囊有病变时,也可波及肝脏。其次肝脏还与胃、胰腺、脾脏及十二指肠相邻,这些器官多属消化器官,共同调节人的消化功能(图2)。一旦肝脏受损,也可影响“左邻右舍“。如慢性肝炎可有胰腺病变,重型肝炎可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可引起脾肿大及食道下端、胃底静脉曲张等。
二、肝脏的血管和肝管
肝内的管道有两个系统,即门脉系统和肝静脉系统,门脉系统包括门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门静脉是来自腹腔内消化道及脾、胰
胆囊等部位的静脉血入肝的通道。肝动脉是腹腔动脉的分支,和门静脉一同入肝。因此肝脏的血液供应是双重的,它同时接受动脉和静脉的血液,肝动脉将含氧丰富的血液输入肝脏,门静脉则把来自消化道富含营养成分的血液输入肝脏。二者在肝门处进入,再层层分支,最后形成血窦与肝细胞接触进地物质交换,然后进入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再汇合成肝静脉而入下腔静脉。因此肝脏内血管密布,交织成网,血液流向是“二进一出”。一般认为流入肝脏的血液,80%来自门静脉,20%来自肝动脉。另外,与门静脉、肝动脉并行的还有一条管道叫肝管,肝管有左右之分,左肝管由左右之分,左肝管由肝脏左内叶和左外叶肝管汇合而成,主要引流左半肝的胆汁。右肝管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肝管汇合而成,主要引流右半肝的胆汁,左、右肝管汇合成肝总管,然后进入胆总管。


三、肝脏的组织结构
肝脏分成四叶后,若细分可分成成千上万的小叶,称肝小叶。肝小叶肝小叶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呈不规则多角棱柱形,长径约为1、5~2mm,横径约为1mm。成人肝脏约有50~100万个肝小叶。肝小叶由肝腺泡、肝细胞、血窦、在央静脉和毛细胆管组成。一个肝
小叶包括6个肝腺泡。肝小叶的中轴是中央静泳,小叶内的肝细胞组成海绵状的单层细胞“板块”样结构,在板层之间有血窦穿行,并汇集至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在肝小叶的边缘,肝细胞排列成环形肝板,称为界。切一片肝小叶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结构规则,分布均匀,好似一座建筑精巧的“蜂房”。
中医肝与解剖肝的关系 中医脏腑肝与脾的关系
在肝脏对摄入的物质进行“加工”过程中,血窦是代谢的重要场所。在海绵状单层肝细胞板中穿行的血窦,交织成网,汇向中央静脉。因血窦的数量多,容积大,流经的血流缓慢,便于物质交换。血窦壁由内皮细胞及星状细胞构成。星状细胞又叫Kupffer’s细胞,是血窦壁上体积较大,吞噬能力强的巨型细胞。血窦壁内皮细胞和肝细胞之间的空隙称Disse间隙,它属于一种淋巴毛细管,其间的液体可流通至门管区,再汇集成肝门的淋巴管而排出肝脏。
四、肝细胞超微结构
肝脏最基本的单位是肝细胞,其直径为20~30微米,呈多面形。细胞内有圆形的细胞核,大部分是单核,约有20—25%呈双核。在电子显微镜
下肝细胞朝向血窦的细胞膜突出形成许多微绒毛,伸向Disse间隙。细胞质内有各种各样的微小结构,称细胞器。这些细胞器各司其职,进地多种物质的代谢。
1、内质网:内质肉由单层囊形成扁囊、小管和小泡。内质肉有粗面和滑面两种,它好似一个物质加工车间,具有极重要而算杂的一生化功能,如各种蛋白质、胆固醇的合成,胆红素、类固醇、药物的代谢,甘油三酯的转化等都在其间进行。
2、线粒体:每个细胞内约有1000—1500个线粒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膜光滑,内漠向内折叠成嵴,线粒体内含有大量“能源”,如三羧酸循环和氧化酸化有关的酶类,包括各种转氨酶。线粒体将氨基酸、糖、脂肪酸等进行氧化,产生能量。
3、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位于肝细胞与毛细胆管之间,是多形的膜系统,呈弓形扁平囊状结构。在内质网加工成的蛋白质或类脂,移送至高尔基体进行“包装”,形成颗粒,然后利用或排出。胆汁的排出也由高尔基体完成。
4、溶酶体:溶酶体为单层膜围成的卵圆形小体,位于毛细胆这与高尔基体附近。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及其它尖性能物质,它具有处理异物
和清除衰败的细胞内物质作用。

第二节肝脏的生理功能
一、排泄胆汁,消化脂肪
肝脏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排泄胆汁。胆汁是肝细胞所生成的一种黄色液体,肝脏每日约合成和排出500~1000毫升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
盐由胆酸、去氧胆酸等钠盐组成。胆汁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液,其功能是:①帮助脂肪乳化,使脂肪滴变小变细便于消化吸收。②促进脂肪酸吸收。 ③维生素A、D、E、K在肠道内经胆盐作有,形成水溶怀颗粒被吸收。④加速铁和钙的吸收。⑤刺激小肠和结肠蠕动。⑥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工 繁殖。⑦排泄激素菜有害物质,如性腺、甲状腺激素和重金属盐类汞、砷 等。
二、代谢营养物,灭活激至素吃进的食物在肠道被消化吸收后,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加工”。在肝脏内代谢的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糖类:肝脏是维持血中糖含量恒定的主要器官。饭后血糖浓度升高,大部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贮存于肝脏。空腹进肝糖元又妥解为葡萄
糖,进入血液,提高血糖水平。肝脏能将已吸收的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转化为肝糖原。如在饥饿时,糖的供应不足,肝糖原贮备减少,肝脏 能通过糖异生作用。成人肝脏约含糖原100—150g。
2、脂类:肝脏是制造法盐的唯一场所,胆汁直接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肝脏能氧化脂肪酸,产生酮体,酮体可为肝外组织提供能量。
肝脏能合成多种类脂的质,如血浆中的磷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肝脏能向血液输送蛋白质合成不足,脂肪便可堆积于肝中,形成脂肪肝。
3、蛋白质:肝脏可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还可利用糖、脂肪转化为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的转氨基、脱氨基等过程均在肝内
进行。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脱掉的氨是一中有毒物质,当血中氨增多中毒时,可引起肝性脑病,即地昏迷。肝脏在血红蛋白代谢中亦起重
要作用,它能把血液运来的间接胆红素转变为直接胆红素,由胆汁排入肠内。
4、维生素:肝脏可将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并加以贮存。可将维一素K转变为凝血酶原,B族维生素在肝内可形成各种辅酶,参与各种物质代谢。例如维生素B构成脱羧酶的辅,参与糖代谢。维生素C在肝内可促进肝糖原的形成。
5、激素:许多激素在肝脏经过处理失去活性。例如醛固酮、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和各种性激素均可在肝内与葡萄糖或硫酸盐结合而灭活,然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肝功能损害时,这类激素得不到点灭活,临床可见腹水、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多毛和月经不调,皮肤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等。
三、解毒排毒,吞噬异物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要经过肝脏处理,使毒物成为无毒或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再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肝脏的解毒原理是:
1、化学作用:肝脏有氧化、还原、分解及结合作用,其中结合作用是肝脏解毒的最重要的方式。毒物与肝内物质结合变成无害物质后排出。
2、分泌作用:一些重金属如汞及来自肠道的细菌,可经胆汁分泌排出。
3、蓄积作用:某些生物碱如吗啡可蓄积于肝脏,然后逐渐小批量释出,减轻中毒程度。
4、吞噬作用:细菌、染料及其它颗粒性物质,可被肝脏的星状细胞吞噬消化。因此肝脏具有防御作用。
四、造血藏血,凝血止血
祖国医学认为肝是藏血的器官。《内经》中论述有“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之说,此说与现代生理学研究证实的肝能调节血流、凝血作用完全吻合。
肝脏在胚胎时期能制造红细胞,至后期肝内的铁、铜可催化血红蛋白的合成。此外,肝脏本身储备大量血液,在急性出血时及时输出,以维持循环血量的平衡。肝脏在凝血过程中起重大作用。12种凝血因子中除因子M与N(无机钙离子)之外,其余均在肝内合成。当血液流出血管
后,在凝血酶又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随即形成血凝块。肝脏还可合成抗凝物质肝素。使血液在血管同内保持血流状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2539.html

更多阅读

中医肝与解剖肝的关系 中医脏腑肝与脾的关系

“藏血”、“主疏泄”、“主筋膜” “开窍于目”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协调时“肝疏泄才条达;以上已论证了中医对肝位置、形态等认识与现代解剖学的观察基本一致或相似,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中医对肝功能及某些病理现象的认识与

脾肿大中医治疗最佳方 脾肿大的危害

脾肿大临床治疗由于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甚多,所以遇脾脏肿大的患者时,应结合患者的症状及其体征,积极寻找原发病,治疗上无疑应针对原发病治疗。若患者临床表现脾脏肿大,伴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呈增生表现,则可称之为脾功能

声明:《中医肝与解剖肝的关系 中医脏腑肝与脾的关系》为网友伪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