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

1个人履历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为英子,台湾作家。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不久即返台,后又举家迁居北京,父亲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梅州蕉岭;母亲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35年在北平 担任世界日报记者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烙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桐乡市第六中学。[1]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缘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子女有夏祖焯、夏祖丽。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三部短篇小说:《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和四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另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 林海音与罗兰、潘人木等六位女作家合影

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 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封面[2]

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2]”。

个人作品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出版书籍

时间

作品名称

出版社

1957年

《绿藻与咸蛋》

台北:文华

1960年

《城南旧事》

台北:光启社

1960年

《晓云》

台北:红蓝

1961年

《绿藻与咸蛋》

台北:学生

1963年

《婚姻的故事》

台北:文星

1965年

《烛芯》

台北:文星

1965年

《金桥》

台北:台湾

1966年

《蔡家老屋》

台北:台湾书店

1967年

《孟珠的旅程》

台北:纯文学

1967年

《春风丽日》

香港:正文

1967年

《我们都长大了》

台北:台湾书店

1967年

《蔡家老屋》

台北:纯文学

1967年

《不怕冷的企鹅》

台北:台湾书店

1968年

《薇薇的周记》

台北:台湾书店

1970年

《婚姻的故事》

台北:爱眉文艺

1971年

《春风》

台北:纯文学

1971年

《狡猾的老猫》

台北:纯文学

1971年

《中国竹》

台北:纯文学

1972年

《窗》

台北:纯文学

1975年

《林海音自选集》

台北:黎明

1978年

《请到我的家乡来》

台北:台湾书店

1978年

《猛狗唐恩》

台北:纯文学

1978年

《小兔班杰明的故事》

台北:纯文学

1978年

《一只坏小兔的故事》

台北:纯文学

1978年

《请到我的家乡来》

台北:台湾书店

1980年

《绿藻与咸蛋》

台北:纯文学

1981年

《烛芯》

林海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
台北:纯文学

1983年

《城南旧事》

台北:纯文学

1983年

《晓云》

台北:纯文学

1988年

《一家之主》

香港:香江

1988年

《林海音散文》

台北:纯文学

1989年

《鸽子泰勒的故事》

台北:纯文学

1992年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

北台:九歌

1995年《冬青树》台北:重光文艺

1996年

《静静的听》

台北:尔雅

1999年

《春风》

板桥:骆驼

2000年

《晓云》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城南旧事》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金鲤鱼的百裥裙》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婚姻的故事》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绿藻与咸蛋》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冬青树》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我的京味儿回忆》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写在风中》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剪影话文坛》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作客美国》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春声已远》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芸窗夜读》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穿过林间的海音》

台北:游目族[1]

期刊、报纸、散篇

时间

任免名称

所载报刊

页面

1961年

《同情心》

《中国劳工》6月号页48-50

1961年

《台湾漫记》

《中国劳工》12月号页44-45

1969年

《故事》

《中央月刊》3月号

页62-65

1970年

《春忆厂甸见》

《中央月刊》2月号

页46-48

1973年

《低年级儿童读物的欣赏》

《中国语文》4月号

1984年

《番薯人》

《中国时报》1984年7月26日8版

1986年

《枝巢老人夏蔚如的著作和生活:「清宫词」编校后记》

《传记文学》4月号

页62-66

1998年

《家住书坊边》

《讲义》4月号

页26-35

1988年

《我俩─为什么世间的夫妇总是合多离少》

《讲义》11月号

页166

另外,林海音的作品《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一学期第27课,S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和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九课,《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与人教版第三单元第八课、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的 《城南旧事》还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1]

2人物年表

1911-1920年

1911年

农历三月十八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1930年

1921年

随父母返回台湾,在头份及板桥居住。二妹秀英出生。

1923年

随父母到北京,定居南城。三妹燕珠出生。

1925年

进入厂甸师大第一附小就读。弟弟燕生出生。

1931-1940年

1931年

五月,父亲焕文先生病逝于北京日华同仁医院,享年四十四岁。五月,进入春明女中就读。

1932年

四妹燕瑛(六岁)去世。幺弟燕璋(三岁)去世。

1933年

参加舞台剧「茶花女」演出。

1934年

考入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就读。一边读书,一边在《世界日报》担任实习记者。结识《世界日报》编辑夏承楹。

1937年

正式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主跑妇女新闻。

1939年

五月十三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0年

转入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编目工作。

1941-1950年

1941年

老大夏祖焯诞生。

1945年

抗战胜利,迁出大家庭,搬至南长街自组小家庭。老二夏祖美诞生。《世界日报》复刊,重回《世界日报》主编妇女版。

1948年

十一月,与夏承楹、三个孩子、妈妈爱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乡台湾。

1949年

一月,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当时文章多半发表于《中央日报》及《国语日报》。五月,进入《国语日报》担任编辑。十二月,主编《国语日报》「周末」版,一直编至一九五五年十月。

1951-1960年

1951年

参加台湾青年文化协会主办的「夏季乡土史讲座」,为来台最早参加的文学活动。

1953年

十一月,受聘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十二月,老四祖葳诞生。

1955年

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

1956年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创立,受聘担任教席。获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

1957年

十一月,《文星》杂志创刊,兼任文学编辑,至一九六一年十月为止。

1959年

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出版。

1960年

《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

1961-1970年

1963年

离开《联合报》。主编「联副」十年,培植作家无数,是台湾为人称道、令人怀念的文学副刊。

1964年

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绿藻与咸蛋》英文版出版,由张兰熙翻译。

1965年

辞去儿童读物编辑小组工作。四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访问四个月。自美返台经日本,访问出生地大阪回生医院。出版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

1970年

加入“国立”编辑馆“国小国语”科编审委员会,并主稿一、二年级“国语”课本,直至一九九六年,共二十六年。

1971-1980年

1971年

六月,将办了五十四期的《纯文学月刊》交还学生书局(学生书局接办八期后,于一九七二年二月停刊),专心办纯文学出版社。

1981-1990年

1982年

《城南旧事》被上海制片厂拍成电影,由吴贻弓导演,该片多次获得国际影展大奖。

1983年

妈妈黄爱珍女士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1985年

《剪影话文坛》被台湾文化出版及学术界评选为一九八四年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1988年

八月,到香港与分离三十七年、留在上海的三妹燕珠会面。八月,在汉城举办第五十二届国际笔会年会,韩国媒体组织台湾作家林海音、大陆作家萧干及韩国作家许世旭,谈海峡两岸及韩国之间文化交流。

1989年

主编出版何凡六百万字作品《何凡文集》,共二十六卷。

1990年

因主编《何凡文集》,获图书主编金鼎奖。五月,随台湾出版界负责人访问团到中国大陆,为离开北京四十一年半后首度踏上故土。

1991-2000年

1992年

《城南旧事》英文版出版,由齐邦媛、张兰熙翻译。

1993年

赴北京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书发表会。与冰心、萧干同为此套书顾问,为两岸文学交流迈出一大步。

1994年

获得「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

1995年

《城南旧事》绘图本出版(共三册),获《中国时报》开卷版最佳童书、《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童书、金鼎奖推荐奖。年底,结束一手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创社二十七年来,出版了四百余本书,为文坛留下了一批质量优异的出版品。《城南旧事》日文版在日本出版,由杉野元子翻译。

1997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林海音文集》共五册。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城南旧事》德文版在德国出版,译者为苏珊妮?赫恩芬柯。

1998年

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赠「终身成就奖」,由李登辉颁奖。

1999年

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城南旧事》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

2000年

五月四日,中国文艺协会颁赠「荣誉文艺奖章」。五月十六日,《林海音作品集》十二册,及《穿过林间的海音——林海音影像回忆录》出版,由陈水扁主持新书发表会。十月,传记《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出版。十月,《城南旧事》出版四十年,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学术单位,合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2001年

2001年

12月1日,林海音去世,享年83岁。

3社会评价

评论选摘

1、……然而,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不过,幸福是什么?它在那儿?幸福不过是虚渺的幻觉?抑或一只青鸟?这是颇值得思索的。然而,以世俗的观点来说,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印像,皆面带忧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滚的女人;好似围绕她们周围的,命运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残酷,显然她们是一群被虐待者。(文选自《叶石涛:林海音论<台湾文艺>5:18》)

2、林海音擅长于表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旧交替时代女性的爱情婚姻问题。她的笔,近乎固执地游戈于这一领域,不断地挖掘、探索、思考,努力地从爱情和婚姻这一面古老的镜子里,反映历史的变迁与时代风云的起落,或正面、或侧面地映现出清末民初直到抗战以后中国社会的风貌,构成了一部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婚姻史。在这部形象的妇女婚姻史中,她写大家庭里妻妾的复杂关系、小妾的卑下地位;写烈妇贞女们不可为人所道的苦恼;写被遗弃的女人的凄清哀怨;写包办婚姻下的扭曲心灵;也写从旧道德里挣扎出来的女性的甘苦。这些题材和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不少见,从许多前辈大师如鲁迅、郭沬若、郁达夫、巴金的作品里,我们不难寻到这类人物的姐妹。但是,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文选自《韦体文:试论林海音小说的独特性,<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卷3》)

3、《城南旧事》不论从那个角度阅读都是很好的作品,有人说它是女性作品,因为里面的主角,比如惠安馆里面的秀贞、宋妈,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特别整个小说的叙述者英子,她还没有受过社会的熏染,用纯洁的眼光看这世界,即使看到一个小偷,也不会有那种我们既定的眼光,直接判定小偷是坏人。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成长小说,每段故事的最后都是别离,最后一段「爸爸的花儿落了」,写道: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整部小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可以是青少年成长小说,也可以是儿童读物,或是成年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它是有很多面向的,我想这是经典小说很重要的条件。(文选自《应凤凰:《阅读林海音:林先生的编辑、写作生涯与台湾文坛》,成功大学图书馆刊2003年11期)

期刊评论

时间

文章名称

所载刊物

页面

1990年

杜十三:《在黑暗中用诗打一声喷嚏──读鸿鸿诗集有感》

《文讯》56期

页40-42

1996年

奚密:《现代城市神话──评鸿鸿》

《联合文学》6月号

页165-166

1981年

栖梧:《作家也懂经营之道--林海音与纯文学出版社》

《光华》6卷12期

1983年

张默芸:《林海音及其创作》

《中国现代女作家(中)》黑龙江

1984年

锺肇政:《令人怀念的岁月》

《剪影话文坛》纯文学

页275

1984年

七等生:《轻言》

《剪影话文坛》纯文学

页274

1984年

杨蔚:《我无限的尊敬的感情》

《剪影话文坛》纯文学

页273

1984年

马各:《那段日子》

《剪影话文坛》纯文学

页274-275

1984年

郑清文:《滋润多少文坛新秀种子》

《剪影话文坛》纯文学

页273-274

1984年

锺铁民:《君子三变》

《剪影话文坛》纯文学

页271-272

1984年

张典婉:《家树繁花──林海音「纯文学出版社」》

《新书月刊》5期

页87-89

1984年

张典婉:《英子转来喽!──林海音返乡的一日》

《散文季刊》夏季号

页50-61

1984年

黄南翔:《二会林海音、慨谈「城南旧事」及其他》

《当代文学》2月15号

1985年

刘枋:《女中强人夏林氏──记林海音》

《非花之花》采风9月号

1987年

周晓春:《君子三变的──林海音先生》

《妇女杂志》222期

页12~15

1987年

吴林:《生活者、人生开始──林海音半世纪的编写事业与家庭生活》

《时报周刊》487期

1990年

钟丽慧:《五十年的姻缘?八十岁的蛋糕──何凡与林海音金婚庆宴侧记》

《文讯》52期

页91-92

1990年

傅光明:《生活者林海音》

《写在风中》页304-312

1990年

何凡:《京味儿的今昔》

《我的京味儿回忆》页247-251

1990年

夏承楹:《我的太太林海音》

《冬青树》

1991年

王晋民:《林海音》

《台湾文学观察杂志》页56-87

1991年

陈姿夙:《林海音及其作品研究》

政大中研所

1991年

顾邦猷:《林海音早期的编写生涯》

《台湾文学观察杂志》4期

页56-87

1995年

舒乙:《热的书热的人──记台湾女作家林海音》

《当代卓越女性传》页175-188

1996年

应凤凰:《林先生她总也不老──永远的林海音》

《风范──文坛前辈素描》

页18-22

1997年

夏祖丽:《我的母亲》

《尔雅人》100期

1998年

易斋:《何凡?林海音的真爱人生》

《胜利之光》页61-65

1999年

汪淑珍:《林海音小说叙事技巧研究》

东吴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9年

汪淑珍:《林海音文学年表》

《书目季刊》1期

页85-109

2000年

林淑玟:《从纯文学到写孩子读的东西──林海音先生和她的童话世界》

《“国语”日报》200年1月17日6版

2004年

林文月:《两代友情》

《回首》洪范

页161-170

1957年

朱介凡:《林海音小论》

《文坛》1期

页132-134

1970年

叶石涛:《林海音论》

《台湾文艺》18期

页25-36

1980年

丘秀芷:《女性的书《城南旧事》》

《女性》

1981年

夏祖丽:《婚姻的故事》

《婚姻的故事》

1984年

下村作次郎:《林海音主编的《纯文学》所载「中国近代作家作品介绍」》

《杏仁》5期

1984年

蔡美琴:《林海音小说创作初探》

《暨南大学学报》2期

1986年

韦体文:《讨论林海音小说的独特性》

《台湾研究集刊》3期

页81-85

1987年

钟丽慧:《文坛的「冬青树」──林海音》

《织锦的手》

页47-59

1992年

黄重添:《关心女性姻缘路的女作家林海音》

《台湾新文学概观》

页73-82

1992年

古继堂:《奠定台湾女性小说的一块基石的林海音》

《台湾小说发展史》

页187-198

2000年

黄锦珠:《摹写人生与人性的平凡与永恒─读林海音《金鲤鱼的百裥裙》》

《文讯》179期

页25-26

2003年

江宝钗:《童女的旅途─林海音小说中的作者叙述研究》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3~27

2003年

陈碧月:《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自觉书写》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31-51

2003年

许俊雅:《论林海音在《文学杂志》上的创作》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55-77

2003年

傅光明:《试论林海音的文学编辑与出版理念》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81-93

2003年

汪淑珍:《林海音出版事业──《纯文学》月刊与「纯文学出版社」初探》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97-131

2003年

阎纯德:《林海音的历史地位──文学史的考察》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135-148

2003年

梁峻瑾:《试论中国大陆林海音小说研究》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151-186

2003年

范铭如:《京派、伍尔芙、台湾首航》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191-205

2003年

朱嘉雯:《推开一座牢固的城门─林海音及同时代女作家的五四传统》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209-238

2003年

汪淑珍:《林海音出版事业─《纯文学》月刊与「纯文学出版社」初探》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97-131

2003年

庄宜文:《林海音与张爱玲对照记》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243-291

2003年

陈芳明:《在母性与女性之间──五○年代以降台湾女性散文的流变》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295-310

2003年

王小琳:《青春与家国记忆──论五○年代大陆迁台女作家的忆旧散文》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315-334

2003年

应凤凰:《林海音与六十年代台湾文坛──从主编的信探勘文学生产与运作》

《霜后的灿烂─林海音及其同辈女作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337-351

报纸文章

时间

作者

文章名称

所载报纸

1978年

季季

《玻璃垫上的俪影──何凡?林海音美游归来》

《联合报》1978年10月21日12版

1979年

程榕宁

《林海音谈写作与出版》

《大华晚报》1979年10月7日

1987年

林燕珠

《写给大姊──从「城南旧事」到城南旧事》

《中国时报》8版

1989年

彭歌

《京味儿的一对》

《联合报》1989年12月21日29版

2001年

徐开尘

《鸿鸿跨界编剧吴素芬探索芭蕾新空间》

《民生报》2001年8月16日8版

1992年

穆欣

《林海音──台湾人的京味儿》

《台湾新闻报》1992年9月15日13版

1994年

林海音

《略记──我从事小说与写作的过程》

《中国时报》1994年1月8日35版

1995年

夏祖葳

《家母的晨运》

《民生报》1995年2月18日29版

1995年

夏祖美

《“风韵犹存”的妈妈》

《民生报》1995年2月18日29版

1995年

夏祖丽

《她使我在异乡的日子更踏实》

《民生报》1995年2月18日29版

1995年

小民

《给丽质天生的林海音大姊》

《台湾日报》1995年7月19日16版

1997年

庄宜文

《聆听岁暮的声音──资深前辈作家现况报导》

《联合报》41版

1998年

杨锦郁

《英子八十岁》

《联合报》1998年4月10日41版

1998年

夏烈

《松涛──林海音八十大寿》

《“国语”日报》1998年4月10号5版

1998年

徐淑卿

《林海音总与美好岁月相连》

《中国时报》1998年4月16日43版

1998年

陈文芬

《林海音获颁「终身成就奖」奖牌高举十足开心》

《中国时报》1999年8月4号11版

1999年

萧攀元

《夏祖丽动笔写《林海音传》》

《联合报》1999年2月22日41版

1999年

张梦瑞

《五四奖六人获颁林海音获贡献奖副总统扶她上台》

《民生报》1999年5月5号6版

1999年

夏祖丽

《追寻母亲的足迹》

《联合报》1999年5月9日6版

2001年

叶石涛

《林海音的两个故乡》

《中国时报》2001年12月3日39版

2001年

陈文芬

《京味的林海音》

《中国时报》2001年12月3日39版

2001年

郑清文

《怀念文坛奇女子》

《中国时报》2001年12月3日39版

2001年

小民

《「告别林海音──台湾文学之宝」特辑林海音主要生平记事、林海音著作书目》

《自由时报》2001年12月3日35版

2001年

夏烈

《卡桑降雪了》

《自由时报》2001年12月3日35版

2001年

隐地

《怀念有阳光的日子》

《自由时报》2001年12月3日35版

2001年

郑清文

《怀念文坛奇女子》

《自由时报》2001年12月3日35版

2001年

齐邦媛

《失散──送海音》

《联合报》2001年12月3日36版

2001年

彭小妍

《跨越两岸的林海音》

《联合报》2001年12月3日36版

2001年

王开平

《最后的林海音》

《联合报》2001年12月3日37版

2001年

李令仪

《她家客厅就是半个台湾文坛》

《联合报》2001年12月3日20版

2001年

李令仪

《夏烈母亲是领袖人物》

《联合报》2001年12月3日20版

2001年

吕玲玲

《林海音、何凡约定长眠处》

《联合晚报》2001年12月3日18版

2001年

应凤凰

《永远的林海音》

《自由时报》12月4日39版2001年

2001年

徐开尘

《黄春明为林海音不平》

《民生报》2001年12月9日A5版

2001年

向明

《诗坛保母》

《联合报》2001年12月20日37版

2001年

夏烈

《美丽中国的林间海音》

《联合报》2001年12月21-23日37版

4所获荣誉

林海音一生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2447.html

更多阅读

林海音小说--《婚姻的故事》 林海音的作品短篇小说

她们哪里知道,这一代的恋爱婚姻自由,是由上一代的不幸者付出了代价得来的呢!这个代价是太高了,可惜的是许多人没重视自由的可贵,而自由就被滥用了。也许是得来得太容易的东西,就不足珍贵了。可是同样的,新的一代,也有新的婚姻悲剧就是了!那个

乐评,究竟是谁拿了魏如萱爸爸的笔? 门 魏如萱

魏如萱的《我爸的笔》内地歌名为《爸爸的笔》,这首歌是一首非常幽默的歌曲,幽默到一些不了解娃娃的人会认为他在爆粗口,但是我认为它幽默中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谁拿了魏如萱爸爸的笔?有人问歌词中不是唱了是玛丽兄弟拿了魏

声明:《林海音 爸爸的花儿落了》为网友北陌深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