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二 优秀企业家申报材料



永远的选择 --记北京湖南大酒楼总经理刘晓云

国威 沉重的古钟悬挂在钟楼里,当人们用巨大的撞钟木去撞击钟时,钟声响 遏行云。天长日久,钟被撞毁了,但它的生命已化作了青铜的歌声,永远留 在人们的心里。然而,当一口钟不被敲打,闲置旷野,日晒雨淋,风霜侵蚀, 也必然会锈成一堆废铁。似这样哑默无闻地逐渐锈死,岂如轰轰烈烈地渡过 一生。

刘晓云永远选择前者。在她的血管里,流淌着永远激昂、一往无前的热 血。她的人生价值取向,永远选择着事业,一心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光 和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即使做流星,也要发出眩目的光。

一 说起北京湖南大酒楼总经理刘晓云,熟识她的人都说她卓尔不群。这位 颇具挑战意识的女经理,涉足京城餐饮业,是从经营一家仅 6 张桌面的 "晓 云火宫殿湖南风味小吃部"起家的。凭着这块位于西四东大街上的小小根据 地,刘晓云作为个体业主第一个冲进京城,挥舞起振兴湘菜的旗帜,使步其 后尘的数十家湘菜馆遍布京城,严重滑坡的湘系菜肴再次红火京城,这在首 都餐饮业中已传为佳话。

从一名建筑工程师改行槁餐饮业,这也是刘晓云不悔的选择。1965 年, 刘晓云从铁路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在铁道部建厂局。长年的南北转战, 她和她的同事们在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建起幢幢雄伟厂房,为铁路新线筑 起簇新的车站。当他们把这些美丽而又壮观的崭新建筑物交付给新的主人 后,自己又转战在另一个荒凉寂寞的旷野,开始了新的一轮拼搏。长年的艰 辛劳累,使疾病悄悄地侵入了她的肌体,一次大出血使她丧失了整个子宫, 羸弱的病体使她在45 岁的年纪就病退在家,成为一个拿退休金养病的女人。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过 去被人们不屑一顾的 "商"潮已经迅速地席卷了神州。病愈康复的刘晓云开 始不甘寂寞,决心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锻炼和检验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生命 价值。她广泛进行市场调查,把目光瞄准了在京城备受冷落、日益萧条的湘 菜馆。

湘菜,中国八大传统菜系中以原汁原味、辣香份足在解放初期的北京城 曾很火旺。王光英家初次相姑爷,因为刘少奇主席是湖南人,相姑爷的酒宴 也就设在了西单的曲园酒楼。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湘菜在京城渐渐失去了 昔日的光彩,取而代之的川菜馆、粤菜馆很快占据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偌大 个北京城,仅存马凯、曲园两家湘菜馆。湖南人来北京和住在北京城的湖南 人,经常为吃不到口味纯正的湘菜而光火,但也无可奈何。

湘妹子刘晓云尽管 1965年就离开了湖南,但那火辣辣的湘菜一直使她千 百回难以忘怀。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振兴京城湘菜业。
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二) 优秀企业家申报材料

京城西四东大街上,很快竖立了一个 "晓云火宫殿湖南风味小吃部"的 铭牌灯箱。刘晓云从家乡请来做湖南特色小吃和炒菜的大师傅,迅速推出油 炸臭豆腐、白粒丸、米粉、米豆腐等小吃,很快受到京城顾客的青睐。当时 油炸臭豆腐京城仅此一家,慕名而至者,纷至沓来,一时大有供不应求、洛 阳纸贵之势。人们顺理成章地编了句顺口溜: "要吃油炸臭豆腐,只有晓云 火宫殿。" "火宫殿"经营的湖南家乡菜肴也以口味纯正、价廉份足享誉京 城。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大姐曾多次光顾这家小吃店,她说,我在北京 找了好多年湘菜,只有这里最正宗。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的湖南代表来 到这里,用餐后也赞不绝口,说 "宾馆里的饭菜也冒得咯里的好吃!" 二 刘晓云在京城经营湘菜一炮打响,名声远扬,使晓云火官殿很快成为湘 人来此品尝家乡菜、聚会联谊的地方。可是,仅 60 平方米的店面,对于京城 近百万湘籍人士来说,毕竟大小了。一心奋取的刘晓云于是又有了更加大胆 的选择,她萌发了经营一家湖南大酒楼的念头。

199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 100周年,这位从湖南韶山冲里 走出来的伟人,他的奋斗拼搏精神,永远为世人敬仰。在首都和家乡的 各界朋友帮助下,筹建湖南大酒楼的工作也进入了紧张的倒记时阶段。刘晓 云的目标是在 1993年 12月26 日毛泽东同志诞辰百周年之日开张营业。

为筹建这座 1600平方米的北京湖南大酒楼,刘晓云备尝人生艰辛。她的 这个大胆选择,始终是浸泡在泪水和血汗之中,是这些苦涩辛酸的液体滋润 着她心廖汉生到北京湖南大酒楼中的希望之树发芽、生根、开花、讲话。左 为总经理刘晓云。结果。有人说刘晓云是个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她像关云 长那样闯关斩将,在短短的 1个多月时间里,跑了20 多个部门盖了20 多枚 公章。在短短3 个多月时间里,依靠政府力量把门前 10多个铁皮棚货摊统统 拆除,腾出了停车场位,为酒楼开张营业创造了条件。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 她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从而保证了酒楼租赁资金到位、装修资金到位、设 备添置资金到位。在短短的时间里,她还聘请到曾在毛泽东主席身边主厨的 王近仁、石荫祥等湘菜大师来酒楼主厨,并培养了一批湘菜新秀,从而保证 了湘菜质量,提高了酒楼经营档次。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个中滋 味,甜酸苦辣,只有刘晓云心中最清楚。她说,那时为了大酒楼如期建成, 她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了进来,要她的肉她敢把自己的肉剜下来,要她 的血她敢割开自己的血管。

酒楼的前身,原是国家某部的一个招待所,由于经营不善而转手抛出的。

酒楼门前马路是个集贸市场,破烂不堪的铁皮棚货摊一个挨一个,把酒楼的 门也堵住了。过去也有单位愿租赁这地方,都因为铁皮棚市场难以拆迁而罢 休。刘晓云接手后,为了闯过这铁皮棚子拆迁关,连连请将搬兵、四处游说 请示,可有关部门硬是以种种理由不拆商棚。最后,刘晓云找到该区政府首 脑,通过现场办公,以赔偿市场铁皮棚租赁费的办法,拆除了酒楼门前有碍 观瞻和交通的 10多个铁皮棚,但刘晓云为此每年得拿出近 10万元人民币, 才换得这门前的清爽。

1993年 12月26 日,北京湖南大酒楼如期开张营业。这天,大酒楼门前 车水马龙,鼓乐齐鸣,歌声嘹亮,热闹非凡。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00周年 暨北京湖南大酒楼开张营业典礼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威武的武警部队军乐团也赶来助兴。他们高奏起 《浏阳河》,迎来了身 经百战的廖汉生、刘志坚、邓家泰等老将军;欢快的 《迎宾曲》又请来了全 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孙铭伉俪及革命老前辈王定国、朱仲丽等老大姐;邵 华大姐因有重要活动,也特地嘱咐儿子毛新宇参加了这次盛会。当刘晓云喜 气洋洋、精神抖擞地接过廖静文大姐亲笔挥就的"飞雪迎春到、心潮逐浪高" 的大幅题字时,幸福的泪水随着巨大的激情夺眶而出。作为纪念活动的主持 人,刘晓云向悬挂在会场中央的大幅毛泽东同志像深深鞠躬,转身又向到会 宾客和首长恭恭敬敬地鞠躬,她用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动情地说: "北京湖 南大酒楼是搭帮毛主席在天洪福,搭帮在座各界朋友和首长的鼎力支持下, 才有了今天这个模样。我们今后的任务是作好各种准备,迎接四方宾客,把 酒楼真正办成正宗的湘菜馆,使这里成为品尝地道湘菜的好场所,为弘扬湖 湘文化,为湘人聚会联谊、共叙乡情贡献我们的力量。"她的话获得到会宾 朋的阵阵热烈掌声。

当我们走进北京湖南大酒楼,很快被这里别有洞天的布置装修而倾倒。

这里有秀气迷人的小竹林,静谧含情的浏阳河,娇阳村里石板径,瓜果棚下 的乡村小景,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就是大厅中的两根硕大的水泥柱子,也被 刘晓云独具匠心地装饰成两棵主干粗壮、枝繁叶茂的"毛泽东枫叶树"和"刘 少奇回青树".在优雅的湖南民歌旋律里,人们如同身临其境,回到了山青 水绿的湖南家乡。在大厅的墙上和雅座里,人们到处可见当代书画大家的手 迹。难怪乎中国科学院院长、湘籍名人周光召来到酒楼,触景生情,当即挥 毫写下 "湘人之家、文化酒楼"八个大字。

刘晓云具有极为强烈的超前意识。面对酒楼熙熙攘攘的八方来客,她的 经营意识很快超出了酒楼这 1600 平方米的空间,她决心利用酒楼这个集经 济、贸易、文化、信息交流的好阵地,开展更为丰富多采的经营活动。她把 有关经贸信息加以综合分类,去伪存真,为贸易双方牵线搭桥,更多的是为 家乡企业牵线搭桥,为发展家乡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她说:我愿当一滴粘合 剂,把湖南人粘成团,大家团结起来发展家乡经济。她又说,我愿是一座桥, 为家乡企业服务,帮助海外湘人返回故里投资合作牵线搭桥。如今,她多次 穿梭于京湘大地,正在积极地兑现她的承诺。

三 作为一名曾经主管过企业管理工作的建筑工程师,刘晓云深知大酒楼作 为一个社会实体,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履行一定的 社会职能、担负起多重的社会功能。从社会这个角度来研究和规范酒楼的运 作,同经济和管理的角度比较,这是一个更高更深的课题。她坚信:忽视从 社会角度考虑问题,企业是难于长远办好的。

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以及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传统文化精髓潜 移默化的作用下,赤手空拳起家的刘晓云从来不是个守财奴。为了祖国和民 族的统一大业,她把一碗米粉、一碗馄饨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极为大方地投 入到祖国统一大业上。在个人功利与祖国民族大业两者之间,她永远选择了 后者。

1994年初,刘晓云得知一个信息:由海峡两岸民间团体发起的 "海峡两 岸炎黄杯长跑比赛"由于经费短缺,面临夭折危机。她进一步调查到,海峡 两岸炎黄杯长跑比赛已经举办了两届。第一届由倡导者们自己集资了 1 万 元,邀请了台湾的 "亚洲羚羊"纪政带领台湾长跑运动员到北京参加了第一 届比赛。第二届应由大陆运动员去台湾比赛,可又是经费问题,组织者多方 筹款,也仅筹得人民币5 万元,根本无法去台湾,只好再次邀请台湾运动员 到大陆参加了第二届比赛。第三届同样又是面临经费短缺问题,而且推迟了 一年时间。难道还让台湾运动员第三次来大陆吗?刘晓云心情格外沉重。尽 管大酒楼还刚刚起步,巨额贷款尚未偿还,但她毅然决定:独家赞助第三届 海峡两岸炎黄杯长跑比赛。她拿出30 万元人民币,迅速组成了大陆长跑运动 队,于 1993年8 月飞抵台北,使隔绝了近半个世纪的海峡两岸掀起了盼统一 的热浪。这是建国45 年来,大陆体育运动员首次在台湾亮相,仅此新闻,在 中国的体育史上也会留下灿烂的一笔。从此,刘晓云同海峡两岸炎黄杯长跑 比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年,原定于在湖南岳阳举办的第4 届海峡两岸炎黄杯长跑比赛,由 于洞庭湖水泛滥,举办单位遭灾亏损,无力承受这次活动。于是一纸报告通 过湖南省体委上呈至国家体委,要求取消第4 届炎黄杯比赛。台湾方面着急 了,屡次来电来函催问第4 届炎黄杯比赛的时间、地点。刘晓云看在眼里, 急在心中,忍耐不住的她,从酒楼紧巴巴的流动资金中划出 10万元,揣着支 票就飞到了长沙。她风风火火地找省委、省体委领导,主动送去10万元人民 币,自愿做一个牵头单位,呼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把第4 届海 峡两岸炎黄杯长跑赛组织好,为湖南的滞湘儿女争口气,为祖国统一大业作 贡献。在刘晓云的义举感召下,原本冷冷清清、濒于夭折的长跑赛很快变得 热热闹闹,一些湖南大企业也踊跃参加了这次活动。1995年9 月3 日,第 届海峡两岸炎黄杯长跑赛在长沙如期举行。这时,刘晓云心中的沉重负担才 得以消除,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

为了搞好在家乡举办的这次长跑赛,刘晓云在金秋9 月回到了家乡。作 为大赛的组委会副主任,她不仅全力抓好比赛的组织工作,还同时举办了一 系列的辅助活动。在长沙她举办了 "中国湘菜一日"活动,来自北京、台湾、 美国的湘菜大师聚集一堂,共同为振兴湘菜立下誓言。她邀请了北京的书画 家到长沙,与湖南的书画家联谊创作搞笔会,所创作的大幅具有珍贵收藏价 值的合作画,赠送给积极资助这次长跑赛的湖南企业。她还为台湾运动员组 织了一次 "中秋月光晚会",使来自宝岛台湾的运动员无不感受到血浓于水 的亲情,海峡两岸的朋友又一次看到了刘晓云那毫不利己、舍身取义的金子 般的心灵。

四 出身于书香门弟的刘晓云,追宗溯祖,她还是明朝刘伯温的第 23 代子 孙。家庭的熏陶加上 "文革"前大学生的素养,即使命运选择她做了一名商 人,但终究仍是一名儒商。

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她认为是坎坷多于坦途。特别是经历了那十年大 起大落的日子,家庭婚姻的悲欢离合,至今仍让她夜以难寐。因此,她特别 喜欢晚上工作。这是因为应酬了一天客人的刘晓云,也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 才会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经过深夜对人生的思考和过滤,她觉得从自己 所经历的最简单的事情里可以感悟出很复杂的蕴涵;而那些复杂问题中又可 以理顺出很简单的道理。她深刻地分析解剖过自己,从小学到参加工作,刘 晓云都是文艺体育的骨干积极分子,平衡木、独舞也曾参加省市比赛获奖。

就是篮球、田径、女子全能她也毫不示弱。这些先天的潜质和经历,使她在 经营酒楼的同时,还兼任了中国国情研究会对外联络部主任、中华全球路跑 活动中心秘书长、世界炎黄姐妹联合会总干事等社会团体职务,也就决定了 她这个酒楼女经理为什么特别钟情于这些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而且不遗余 力地支持和扶持这些民间性的群众文化和体育活动,以至被人们冠之为政府 "不管部部长"和"社会活动家"的美称。

她对革命老前辈有一种近似忘我的崇敬。首都的湘籍革命老人很多,她 曾一家一家地上门拜访,问寒问暖,送这送那。遇上他们的寿诞,她还在酒 楼亲自操办酒宴,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情同父女、义同姐妹。某出版社要出《潇 湘风云人物墨迹画册》,她大力资助。某编辑部要出革命领袖传记故事,她 把一套最好的房子无偿地让给编辑部用。邵华大姐亲自策划的电影《杨开慧》

和电视剧 《寻觅娇杨》,从开机仪式、停机仪式到首映式宴会,她都无私地 停业招待。就是在长沙开会,听说 《杨开慧》剧组在长沙,她也是专程去看 望,还拿出 1万元钱给剧组同志买点吃的。 《杨开慧》剧组回北京进行后期 拍摄时,全剧组 100多人的盒饭,也由刘晓云全包了。

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言状的情愫。1994年、1995年,她连续两年 同中央电视台、中国槛联学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合作,她耗资数10万元,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春联征集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春联她又出资结集出版,赠 送参赛者和各方友人,极大地丰富了春节期间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 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从事餐饮业后,刘晓云下功夫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国内有名望的湘菜大 师她都先后把他们聘为酒楼顾问或厨师长,请他们带徒授艺,总结经验,写 书出版,为振兴湘菜奠定理论基础,使湘菜烹饪技艺后继有人。

刘晓云这些富有创新意识和注重文化氛围的经营之道,深受京城各界朋 友和首长们的好评。王首道同志赞赏之余,挥毫写下了 "搭湘菜酒楼、唱湖 湘文化"的题词。廖汉生将军曾多次到酒楼用餐,他鼓励刘晓云说: "北京 湖南大酒楼使湘莱与湖湘文化一起飘香。"原湖南省省长、现任国内贸易部 部长陈邦柱同志曾两次带领 "两会"湖南代表团到酒楼用餐。他评价这里是 湖湘文化传播的 "窗口"和"桥梁".

面对好评,刘晓云感到赧颜,她对自己无悔的选择信心百倍,她好像又 看到了那只悬挂的古钟,在人们的撞击下发出响遏行云的钟声。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北京北普陀影视培训基地董事长梅子 赵鹏 就像 80 年代初我国南部边陲的一个小镇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瞩目的现 代化都市一样,在我国首都南郊一个叫南宫村的地方,同样在一夜之间建造 起了一座很可能成为中国的好莱坞影视基地。这就是中国继无锡、琢州之后 诞生的第三个影视城--北京北普陀影视培训基地。

这是一片纯正的古建筑群,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漫步其间,万亩湖面 波光粼粼,千尺长堤柳烟茫茫,雪芹祠内的 《红楼梦》诗词碑林荟萃了当代 名家真迹;北普陀寺里的百态观音群雕栩栩如生、壮观肃穆;明清一条街古 朴的酒楼、饭庄、茶馆、典当排列有序,打拳、卖艺、说书、唱曲之处应有 尽有,楼台序阁、雕梁画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位名家遍游之后感叹 不已,因兴赋诗道: "高高下下树,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叮叮咚咚 泉……"来自法兰西的一位音乐权威人士参观后称:太伟大了!中国的经 济在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在发展…… 1995年 7 月15 日。上午。一场大雨给炎热的北京带来了几分清爽,天, 格外的蓝;云,格外的白。

10时,一列长长的车队沿西三环经玉泉营环岛向南驶去。中央警卫局的 开道车一马当先,紧跟其后的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车,后面是老将 军李德生、陈锡联,再后面是首都书画界的大家。'95 北京国际中国书画周 笔会在北普陀影视基地举行。中央电视台派出了强大的报道阵容,首都报刊 的记者是紧随其后。程思远在致词中说:"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 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50 周年,举办这次活动意义重大,抒发了人们 的纪念之情,增强了对战争的警觉和忧患意识,呼唤了世界和平。"之后, 着名书画家欧阳中石、李铎、王琦、谢云等一批中青年书画家同堂献艺,挥 毫泼墨,即兴推出了一批书画力作。

笔会之后,主办单位之一、北普陀影视基地总经理梅子接受了中央电视 台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你们为何要参与这次活动?梅子含笑道: "书画 艺术是我们的国粹,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发展它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 分内的事……" 话虽不长,令人赞叹,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令人寻味。

梅子本不姓梅。

在梅子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草草地翻阅了梅子撰写的自传体小说,十几万字厚,一叠。小说的扉 页上这样写道:我想在母亲的坟前立碑,我想为长眠 10年的母亲作传,我想 写往日的家…… 梅子深爱自己的母亲。那是一种知恩未报的歉疚,那是一笔再也无法偿 还的债务。在过去的那些漫长的岁月里,每当夜深人静,母亲的音容笑貌总 是漂浮在她的眼前。她清楚地记着,母亲为了供她上学读书,背着她悄悄加 入了火车站里由粗壮男人组成的货运队,母亲用她瘦弱的身体支撑着近百斤 的水泥袋,用繁重的体力劳动换来的钱为她交学费,那每一张纸币上都留着 母亲的血汗…… 梅子的根在湖南。她的生父叫范谦,是湖南桃花坪人。古老的家谱上标 明范谦是范仲淹的后人。梅子3 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给妻子 留下了一句话: "你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父亲的早逝为这个刚刚建立的家带来了无尽的困苦。为了维持生计,供 养两个老人和小女儿,年轻的母亲靠托土坯、卖开水、洗衣服赚钱湖口。后 来,终因生活难以维持,母亲第一次改嫁。

梅子的第一个继父张大春是冀北人,抗战末期参加革命,南征北战近 年。不幸的是在反右斗争中被划为右派。再后来,又有了刘姓的第二个继父, 梅子的名字也就由范桃改为张春梅,再由张春梅改为刘春梅,直到后来演变 为梅子。正是这种困苦的家境才造就了梅子那种不屈的性格。在梅子的骨子 里,有范家文人的血统,也有中原母亲勤劳朴实的秉性。湖南的种子生长在 黄河流域,平凡中蕴育着不凡。

幼时的梅子过早地迷恋上了文学,三年级起她的作文就成了老师宣读的 范文。小学四年级时已读完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苦菜花》、《林海 雪原》等着名文学作品。她如痴如醉地在学海中漫游着。到了后来,她和全 校的同学一起,来到新乡以西四十里的获嘉县插队落户。那年她刚 19岁,正 是如花的年龄,有秀外慧中的高雅,也有热情奔放的泼辣,当过青年队长, 领导过几十口子人在方圆 200 多亩的黄土地上大作文章,辛勤耕耘。腰累伤 了,肩磨破了,梅子却总是满怀着喜悦,领着一群知青在收工的路上高唱着 动听的歌。还排了很多节目为各个公社巡回演出,各乡村民扶老携幼前去观 看,无不拍手称赞。对于在农村那段经历的追忆,梅子终生部会保留着一片 深情,无怨无悔。

近3 年的插队生活之后,航天部驻新乡的 134厂招工,当时梅子面临两 个选择,一是进工厂计量室去,当一名身穿白大挂的化验员,这在当时是令 人羡慕的职业;二是去工厂的子弟小学当教员。梅子选择了后者。教师这一 行一干就是十几年。当过语文教师,也教过英语、音乐,从小学教到中学。

她利用2 年业余时间读完电大英语课程。接着又用3 年时间读完了电大中文 系。5 年自学深造之后,梅子对事业的追求产生了一个大的飞跃。

在新乡电大中文系毕业时,她的毕业论文题目选择了 《曹雪芹塑造人物 的独特性》,这篇文章在几十万人口的新乡市当时的确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刮目相看了:小小女子,竟叩响了 "红学"深厚的大门。也有过非议, 说一个小教员研究 "红学",那要"红学"专家做什么?梅子不以为然,笑 道: "太阳有太阳的光辉,星星有星星的光辉,辉辉相映嘛!" 梅子不安分了。新乡这块土地已无法容纳下她远大的抱负。1986 年初, 当黄河上还漂浮着冰碴的时候,梅子怀揣着刚刚创作的 《曹雪芹梦断西山》

的电视剧本来到京城。从此,她就和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曹》剧的创作, 完成了梅子从教师到作家的过渡,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在一篇序言中写道:

"雪芹一生辛苦着书,就是为了'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 他把生命与奇才都付与了女子,而现代女性似乎没有做出一件对得起他的文 学事业。这是令我每一念及,便生憾怅的大事。然而,终于出现了一位梅子 女士,她是第一个用影视形式来叙写的女作家,即 《曹雪芹梦断西山》。

这是曹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应当给以公允的评价。" 《曹》剧也开始 了梅子的创作生涯。1989 年到 1992 年,她先后应邀执笔创作了 《刑警也有 眼泪》 (6 集)、 《生死线上》(3 集)、 《水清》(2 集)、 《一路平安》

等电视剧本,并不同程度的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这些作品确定了梅子在电视 界的一席地位。同时,她被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聘为特邀编剧。

1992 年 2 月,梅子应邀到中央电视台所属的华业电视咨询公司体验生 活,准备写一部反映知识分子 "下海"的电视连续剧。她试着担任了国际发 展中心的主任,谁知这一来,她倒弄假成真,真的下起 "海"了。名人下海, 不懂商情,不习水性,找不到点子赚不来钱,梅子一时慌了手脚。1992年 月,为了完成公司下达的每年上缴20万的任务,她创办起了"南海实业发展 公司",从此,她有了自己的阵地。从那时起,3 年以来,她盖起了工业厂 房和办公楼,办起了合资企业,办起了商业,轰轰烈烈地搞起了实业。梅子 爱水,那年的夏天,她发现了一处面积过百亩的湖面,微风吹过水波荡漾, 可惜给污染了。纵目望去,周围牛场鸭群猪圈,垃圾苍蝇遍地。但梅子偏偏 相中了这块地。因为这里曾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园囿,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美丽的传说,应该恢复它本来面目。

梅子满脸的福相,一副善的面孔。一位自称是阴阳八卦之师的老先生在 算过梅子生辰八字之后说,你积德行善、必有厚福。每遇困难,必有贵人相 助。

1994年元月,北普陀影视基地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奠基了。

冬去春来,一年多过去了,梅子得到了无数 "贵人"的帮助,基地神速 的建起来了,附近的村民都瞪圆了惊奇的眼睛,不是吗?往日的荒地垃圾场 已变成了一座皇家园林,有人形容是一夜之间造起来的,一点也不夸张。

事业是成功了,但梅子没有忘记当年新乡获嘉县父老给她的恩爱。她把 获嘉县学校的36 名家境贫寒的学生招到北京来上学,公司负担其全部费用, 使一些濒临退学的学生得以继续学艺,如今这个班已经在基地毕业实习了, 他们担任乐队演奏任务,演奏得非常出色。1995年9 月上旬,北普陀办的北 京影视培训学院基地举行了开学典礼。会上,影视班、舞蹈班的学生表演了 出色的文艺节目,艺术班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节目更感人,催人泪下。

原来这个艺术班录取的27 名孩子都是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大兴县的孩子,她 们将受到基地3 年的资助在这里读完中学,并学习音乐、舞蹈、美术。这两 年,梅子用一颗善良的心,圆了多少人的梦!周汝昌先生做梦都想为曹雪芹 修建一座中国式的祠庙纪念他,梅子立即拍板: "建!"于是,周先生的这 个梦圆了。他高兴地写道: "梅子对雪芹,除了写剧,还为他盖了一座庙, 我要说,这又是一个重要创举!我很感动。从此,我们崇敬钦慕雪芹的老百 姓们,可以有一处寄托他们的深情、瞻仰他的祠庙了。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华 文化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事情吗?雪芹地下有知,会感动,会欣慰,会感谢 梅子的心意的。" 人艺的老艺人,陶艺艺术家吴传本一辈子的梦想是建个陶艺馆,梅子一 个 "建"字,老人的梦又圆了,陶艺馆成为影视基地最受欢迎的艺术殿堂。

梅子终究不会成为着名商人,但很有可能成为着名作家。梅子最终还是 要回到她从文的老路上去的。今天,她只不过是养精蓄锐,一旦机遇来到, 她还是要重新拿起放置了多年的笔。

梅子,一位来自中原小城的中学教师。短短几年,成为中国文坛和中国 商界令人瞩目的新闻人物,这绝非偶然。梅子所从事的这项跨世纪的文化工 程将受到子孙后代的敬仰。着名作家李准开玩笑地说: "人人都有欲望,研 究梅子 10年,没有看到她有别的欲望,只有一个施舍欲。"因赋诗一首:

十年萤窗苦 半生坎坷身 侠胆花和尚 路边观世音 周汝昌先生也赋诗赠梅子:

暗香疏影散芳华, 重见中原有作家。

梦断西山为芹痛, 满村黄叶焕烟霞。

冬梅,在风雪中傲立。

春梅,在风雪中斗妍。

梅之子,我们期待着。

邹开良与季克良 --记贵州茅台酒厂的两位优秀领导人 计红绪 1995 年 4 月,我为创作 《中国检察官》剧本,到贵州省检察系统采访, 也同检察院同志一起到茅台酒厂去住了几天,了解 "打假"情况。

原以为到贵州就到了茅台酒厂,其实不然,远得很呢。从省城贵阳乘火 车4 小时到遵义市,又从遵义乘汽车,在险峻的山路上行驶4 小时,才到仁 怀县的茅台镇。

飞机--火车--汽车,马不停蹄,十分疲倦,我在汽车上睡着了。岂 知进入茅台酒厂,陡然精神一振,睡意全消--这里实在太美了!厂房、宾 馆、展览馆、图书馆、歌舞厅、体育馆、宿舍楼,太豪华,太漂亮了!我从 未见过如此宏伟壮丽的工厂,依山傍水,花木斑驳,虫鸣鸟啼,香气扑鼻, 宛如太极仙境。

在这里,我结识了茅台酒厂党委书记邹开良和厂长季克良。这两个人物,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来之后,我虽然非常忙,但还是抑制不住地要写一 篇文章,把这两位优秀的企业家介绍给读者。

从 "酒名厂不名"说起 谁不知道茅台酒?谁不喜欢茅台酒 以自己无与伦比的独特神韵,茅台酒一直独领风骚,是中国的国酒,在 海内外享有极大声誉。

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都十分赞赏茅台酒。

周总理在宴请抗美援朝归来的几十位将军时,他和每人碰杯,同干一杯 茅台酒。

周总理在接待国宾时,很有风趣地说: "我们用'二台'来招待你-- 喝茅台,看 《梁山伯与祝英台》。" 周总理不仅喜爱,也非常关心茅台酒,他曾亲自提出对茅台酒瓶的修改 意见。

粉碎 "四人帮"时,叶剑英元帅也兴奋地说:"拿茅台来庆祝!" 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访美时,美国总统说: "中国人爱喝茅台酒", 专门派飞机从纽约运来茅台酒。

茅台酒已远不是普通美酒,而是中国人勤劳智慧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 傲。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是一个老名牌企业,但过去发展缓慢,1978年之前, 还连续 16 年亏损,总亏 444 万元。企业管理十分落后,固定资产只有 万元,厂房破烂,职工收入低,福利差,思想不稳定。

茅台酒有名气,茅台酒厂没有名气。

这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厂长邹开良的心上。

邹开良是 1973年调来茅台酒厂的。他当过县委书记,但却不是一般的党 政干部。他有思想,有见地,有智慧,有魄力,有胸怀。他暗下决心:茅台 酒这块金招牌,可不能在我手中失色。他认真调查研究,与许多干部、技术 人员、工人群众讨论,想出许多措施。其中一条,就是物色人才。

那么,首先物色谁呢 千里顾茅庐 邹开良厂长想到了工程师季克良。

现任厂长季克良对我说:

"我本姓顾,家住江苏南通农村,家里太穷。家中有同父异母、同母异 父兄弟好几个。我被送到季家,就改姓季了。" 季克良从小有志气,上学拼命用功,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 学发酵专业,成绩优秀。

1963年,茅台酒在全国白酒评比中失势,排在五粮液酒之后。为此,周 恩来总理生气了,当即批评。于是,贵州省下决心提高茅台酒质量,广招技 术人才,季克良应招来了。他来了之后,立即作出成绩,给茅台酒厂工人们 留下了好印象。但他后来走了。

于是邹开良厂长想请季克良回来。

现任党委书记邹开良对我说:

"1980 年腊月,天气特别冷,大雪纷飞。我利用春节假期,腊月 27 日 乘火车到上海,再乘船去南通。船走了6 小时,人挤得满满的,没有坐位, 我就站了6 小时。到南通后,我租一辆带人的自行车,坐在后座,走 40 华里。

当时气温为零下18度,我真冻坏了,手脚麻木,几乎下不了车。我终于到了 季克良的家。" 季克良激动地说:

"真没想到邹厂长大春节来找我。天那么冷,他一个人走那么远的路到 我家来,我永生永世也忘不了。" 邹厂长是来请季克良回茅台酒厂,当副厂长。

人们中流传着这一段佳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可是带着人,骑着 马呢,才走几十里路。邹书记顾季厂长的茅庐,却是千里迢迢,大风大雪, 所以季厂长请一次就来了。

靠什么翻身?靠什么致富?靠党的方针政策,也要先靠人才。没有人才, 由谁来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呢 邹开良请来季克良之后,立即推动了全厂进入大改革、大发展阶段。

厂党委制定了茅台酒厂 "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宗旨,提出 "以质 求存、以人求存、永争一流"的方针,全厂职工则以 "我爱茅台,为国争光" 为其企业精神。

厂党委对职工要求极严,如新工人必须经培训方可上岗,违反纪律必受 处分等,与此同时,对职工也极为关心。

例如,为了使生产工人减轻体力劳动强度,有一个舒适的生产与生活环 境,厂里投资 5亿元建了漂亮的新厂房,又建了医院、图书馆、体育馆、歌 舞厅、宿舍楼,而且每个职工都分配了住房。

我惊奇地问: "每个职工都分配了住房?" "是呀,都有了住房。是新的单元楼房。"厂党委副书记杨良全、何国 裕说,他们眉宇间荡漾着几分得意。

"你们厂有多少名职工?" "3500 名。" "呵……太好了!"我禁不住赞叹起来。

3500 名职工都分配了住房,而且都是二、三居室的新楼房,实在不容易。

在当前情况下,中国有多少企业能做到这一点 生产上去了,一切都有了。斯言不谬。而职工有劲了,生产会层层上台 阶。这是良性循环。

厂党委办公室刘自力主任,很年轻,却是有24 年厂龄的 "老干部"了。

他对我说:

"我们厂的职工,真是爱厂如家。有一次下班了,包装车间一个很小的 零件不见了,车间全体职工都不回家,翻来覆去地寻找,终于找到了那个小 零件。这事不大,却反映了我厂职工认真负责的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职工便苦钻技术。材料库保管员徐兰,能把800 多个品 种的材料背得烂熟,闭着眼也能把你要的零配件拿出来。

这样好的党委,这样好的职工,不创造奇迹才怪。

突飞猛进 从 1981年到 1990年这 10年间,茅台酒厂发生很大变化:新增固定资产 1.23亿元,比建厂 (1951年)28 年增长9.6倍 工业总产值3.26亿元,比建厂 28 年总和增长 7.3倍 累计生产茅台酒1.4万吨;累计销售茅台酒 7500 吨。销售收入4.38 亿 元,比建厂28 年总和增长 12倍。

1990 年到 1994 年,是茅台酒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建设最快的时期,工 业产值共计9亿元,销售收入共计 11亿元,实现利税 7.7亿元。

1994年,生产茅台酒3390 吨,销售1714吨。销售收入4 亿3 千9 百多 万元,实现利税2亿 2 千4 百多万元。

平均每个职工产值8 万多元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形象大为提高:

1995年,随着酒厂市场经济意识的强化,通过狠抓产品质量,改善经营 管理,转变营销策略,加强公关宣传,美化企业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整体优化企业素质,使茅台酒厂在国内外声誉日隆,知名度日益提高。

企业升格为特大型企业,获得了按利税总额排序的 "中国饮料行业十强 企业"、 "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等荣誉。

茅台酒分别获得 "消费者购物--首选优质产品"、"1994消费者满意 的产品"、"第五届亚大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中 国白酒王中王,"称号。53% (V/V)茅台酒获1994年中国名酒检评证书, 43% (V/V)、38% (V/V)茅台酒被推荐为国家名酒,在美国举办的 "纪念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80 周年国际名酒品评会"上,53% (V/V)、43% (V/V)、 38% (V/V)茅台酒获特别金奖第一名。

厂领导分别获得 "全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 业家"、 "热心消防企业家"、 "全国绿化奖章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女 企业家"、 "贵州优秀青年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两个 "贫困户" 刘自力很动感情地告诉我:

"我们茅台酒厂是富,职工也不穷,但是邹书记和季厂长却是贫困户。" 他说: "您到我们邹书记家去看看吧,太普通了。他家的电冰箱又老又 破,噪音特别大,大家说它是 '手扶拖拉机'.他也得过仁怀县发的奖金, 但他几乎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了。他给一个乡村小学捐款5 万元,又给仁怀 县育人中学 1万元。我们季厂长也一样。有一个小学生写信给他,请他资助 一下,季厂长马上叫我去调查,核实后他马上寄钱去。季厂长还用自己的奖 金,设立了 '科学技术奖"." 厂富了,职工富了,厂领导却如此艰苦朴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办企 业的特征。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征 不是一直在宣传 "与国际接轨"吗?上面讲的这些情况,与"国际"接 得上吗?外国有这样 "贫困"的大企业领导人吗 我们党的先辈,早已为我们铺就了一条轨道,这就是党的为人民服务的 优良传统。我们的社会主义企业,首先应该与这个传统接轨,然后再考虑"国 际"问题。只有先有一种共产主义精神,再加上学习外国好的科学技术,才 能有大发展。

这个道理,邹开良与季克良十分清楚。你看吧,他们一手抓精神文明建 设,派许多青年人去延安参观访问,接受优良传统教育;另一方面又常派干 部职工出国工作,学习西方很多好东西。他们并不保守,并没有躺在 "传统" 与 "名牌"上睡大觉。

那么,邹开良与季克良这两个 "贫困户",现在关系又如何呢 为了培养接班人,厂长兼书记邹开良 1991年主动提出不当厂长,推荐副 厂长季克良担任厂长职务。

邹开良书记提出:

"党政分工不分心,两心合一心,即是企业心。" "党委书记建议不决策,支持不包揽,批评不挑剔。" 他又提出经常工作一枝笔 (厂长一枝笔),书记不批一瓶酒。

邹书记给季厂长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放手让这个中年干部去工作。

厂长讲了,书记马上表态支持, "说了算,定了干,天大困难也不变。" 刘自力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邹书记与季厂长都不在厂里,厂里发副食,工作人员一时疏忽, 忘记发给退休老工人。厂长回来后即被退休老工人包围起来。这时邹书记来 了,马上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 "这是我的失误,马上补发!"邹书记 对季厂长就是这样爱护。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但却让他辅佐自己的儿子并未把国家 交给他。而邹开良呢,他请来了季克良,却把自己用毕生心血办好的大企业 全部交给了季克良。此公之德比刘玄德不是更高一筹吗 我认识很多优秀的大企业家。但像邹开良与季克良这样互相尊重、互相 信任、搭配巧妙、严于律己、同心向前、在事业上做出巨大成就的特大型企 业党政领导干部,还是第一次见到。

我认为,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潮中,邹开良与季克良是一面旗。不但是 茅台酒厂的一面旗,也是中国企业界的一面旗。旗帜就是精神。这是中国人 民千百年来传下来的勤劳、勇敢、善良、友爱、忍耐、奋发的精神,是中国 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是彪炳史册的。

旗帜就是力量。中国特大型企业茅合酒厂3500 名职工,就是在这面旗帜 下团结奋斗,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下去。

1995年,茅台酒厂计划更上一个台阶,在确保质量前提下,使销售收入 达到3亿 7 千5 百万元,实现利税2亿3 千万元。

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他们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中国药界巨子 --记全国劳模、人大代表、三九集团董事长赵新先 陈大鹏 崔向华 赵新先的名字不如 "三九胃泰"响亮。

中国有4 亿多电视观众,也就是说,中国起码有4 亿多人知道 "三九胃 泰".只要你打开电视机,不管是中央电视台的一频道或是二频道,都会看 到 "三九胃泰"的广告。尤其是前几年李默然的"现身说法",给人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这几年, "三九胃泰"的广告越做越邪乎了,从小的士到大 巴士,从火车到飞机,从宾馆到体育场,从广播到香港卫视中文台,凡是能 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它都无孔不入地出现在你面前,无时无刻地和你打招 呼……人们认识 "三九胃泰",却很少知道"三九胃泰"的主要发明人和把 它推向市场的赵新先。是他和第一军医大学的几位老教授一起用 15年的时间 研制出 "三九胃泰";是他,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借贷500 万元,建起南 方制药厂,投产6 年,产值、利税分别增长60倍和 52倍,1992年产值超过 了10亿元,人均产值95万元,利税 15.3万元,被深圳市评为最大规模工业 企业第一名、全国医药工业企业产值第一名;而他在七年中被评为全军优秀 军队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英国剑桥 世界名人中心 《名人佳绩》一书的企业家…… "三九胃泰"的由来 在中国人的常见病中,胃病是最普遍的一种。有人作过统计,大概每四 个病人中有一个是胃病患者。古往今来,无数医师寻求着灵丹妙药,以减轻 胃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但是直到如今,还没有一种既方便又无毒性、无副 作用的特效药。20 年前,当时任第一军医大学药剂室主任的赵新先全力协助 全军消化专家周殿元、张万岱二位教授,开始了新胃药的研制工作。

三九胃泰的主要成份是三桠苦和九里香。三桠苦和九里香的头两个字, 就是 "三九"的最早来历。当然,在中国人眼里,九,还有另外一种神秘的 含义,人们希冀从这个自然数里最大的一个数中带来吉利、带来福气。

三九胃泰的试验和临床,经历了漫长的 15年。它经过多中心双盲法随机 分组对照观察和动物试验、胃镜鉴定与病理鉴定,疗效显着。

南方医院、珠江医院首先使用了这种药,有几万人试服了三九胃泰,远 远超过规定的400 例,总有效率达到 95.7%,这个数字令医药界惊讶。

由教授周殿元、张万岱等 17 名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科研群体采用免疫 学、药理学、病理学及生化学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三九胃泰能抑制 胃蛋白酶,调节肠胃运动、抑菌消炎、止血镇痛、改善微循环、促进体内核 蛋白、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从而增强脏器功能、免疫调节作用和组织 修复能力,促进各类慢性胃炎的康复。

不仅是疗效好,而且它将传统的中药制成国际流行的类似袋装雀巢咖啡 式的冲剂,免除了吃一般中药需慢火煮、熬等烦琐工序,给大多数工薪阶层 带来了方便,深受胃病患者的欢迎。

鉴于它的临床效果和理论创新,三九胃泰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大科 技成果奖。

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九胃泰临床 15年,显效上万例,可开始只能 "内部使用".医院制剂 楼日夜加班生产出来的为数有限的药,也只能供应附属医院临床使用,无法 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一种使命感促使赵新先展开更宏伟的蓝图。在总后勤部和一军大的支持 下,他只身来到深圳办药厂。这将是军队制药工业在特区打开的第一个窗口。

他用 2 年时间跑完了 56 个公章的批件,1985 年夏天,赵新先被任命为 深圳 "南方制药厂"厂长和筹建负责人。亲朋好友不理解,纷纷来劝他:在 广州舒舒服服搞你的科研不好,非去那个穷山沟冒险不可 "南方制药厂就是我的新科研项目。"赵新先义无返顾地离去。

南方制药厂所在的笔架山在深圳的北郊,当时是特区的 "南泥湾".周 围没有商店、没有公共汽车,甚至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乱石、松树、坟茔、 蛇虫……赵新先和他的 6 名助手住进了狗棚--原武警某部的警犬训练基 地,开始了他们医药革命的万里长征。当时全国有制药厂3000 家,广东省有 200 多家,光深圳就有40 多家。要在这如林的药厂中拔地而起,确实需要一 点勇气和胆略。

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赵新先深深懂得这 个道理。他把三九胃泰作为南方制药厂的拳头产品。狗棚变成了设计室,赵 新先挥汗如雨地趴在简易桌上设计着一条现代化的名为NF-A 的生产线。他 把提取、浓缩、干燥三道工序集中在一个450 平方米的车间里,从投料到出 成品全部工艺流程由中央控制室统一操作,达到自动化、管道化、密封化 配方准确,质量稳定,没有污染。每天生产的药量可供20万人"日服两次".

提高效率 600%,而工人只需9个。

按当时的造价,这条生产线的设备是 110万元。而厂内设备的全部投资 只有50 万。怎么办?是舍弃先进的设计、购置过时的设备将就投产,还是将 眼光放得远一些,从长计议 赵新先不愧是当兵出身,他具有将军般的战略眼光。他一咬牙,把建造 食堂和干部宿舍的钱全部投了进去!他对大家说:"同志们,我对不起大家, 不能给你们一个舒适的家,等药厂建成后,我一定加倍报答你们!" 面积达 7000 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的建造过程是一个充满苦涩和辛酸的 过程。总后勤部部长赵南起亲眼看到过,为了给工程省点儿钱,赵新先带头 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没日没夜地苦干,而吃的是价格低廉的盒饭。

改革初始的深圳,一切规章制度还来不及建立和健全。只要你有胆量, 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捞钱,机会多、且有各种各样 "合法"的理由。其中"回 扣"就是一例。

所谓回扣,就是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管辖的活承包给某个人,而那个 人再从公家的钱里拿出一部分回报给 "送"活给他的人。

南方制药厂几百万元的基建工程成了包工头们争逐的对象。他们纷纷找 到赵新先,有的暗示送彩电冰箱,有的许诺给港币黄金……当这一切都不顶 用后,有人开出更高的价码:给一套价值几万元的三室一厅房子。

赵新先一口拒绝:你给我房子,这钱无非要从工程中挖出来,工程的质 量就要受到影响,如果这样的话,我还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身 上穿的那套军装 一位得到基建工程任务的工程队长深有感触地说:像赵新先这样不拿一 分钱回扣的人,我在深圳还没见到过。

赵新先经常对管钱的人说:钱是好东西,但也是毁人的东西。你的腰包 里忽然多了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万一被人发现了,怎么办?这钱对你还有 什么乐趣呢?它不是变成一种负担了吗 赵新先用自己的心血和赤诚换来了一座巍峨的现代化药厂。1987年,南 方制药厂投产后的第一年销售额 1100 万元,第二年 6000 万元,第三年 亿元!五年的增长速度近 60倍。这个速度超过了亚洲四小龙。

在短短5 年的时间里,南方制药厂由一个"三九胃泰"发展到"正天丸"、 "壮骨关节丸"、"胃必宁"、"补脾益肠丸"、"皮炎平霜"、"感冒灵"、 "先锋IV"、 "先锋V"、 "菌必治"、"洋参胶囊"等二十几种产品,拳 头产品 "三九胃泰"、"壮骨关节丸"、"正天丸"等已畅销海内外,"三 九胃泰"成为中国第一胃药,超过了日本的胃仙和英国的胃药。

赵新先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采取措施,不断扩大企业的外延,在各 省设分支机构;充实企业内涵,将自己的企业办成科研、生产、销售一条龙 实体,使科研、开发、生产相配套。他还把企业的触角伸向世界,先后在美 国、德国、马来西亚等8 个国家和地区创办医药公司和药厂。在美国销售三 九胃泰的手续即将办成;在马来西亚办分厂的进程顺利。他要在2000 年之前 让自己的企业脐身世界十大医药企业行列。

重金买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是人类智力劳动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在社 会商品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已经成为独立 存在的知识形态商品。

三九胃泰给赵新先带来的甜头,使他深知科研成果一旦开发成商品后所 产生的价值。药业是高风险的产业,但同时也是高利润的产业。一旦找准了 目标并投之于生产,就将获大利。

用重金去买科研成果,这是明智之举,但真要实施起来,却需要勇气和 远见卓识。你能想象用几百万元去买一个尚在母胎中的科技婴儿吗?赵新先 就敢。

1992年年底,赵新先派他手下的人到沈阳药学院去洽谈有关科研成果转 让的事项。他们成功了:用 531 万元的代价,换取他们 15年内所有科研成果 的优先转让权。

如果没有一个战略家的胆略和气度,是绝对做不出这样的举动的。

这次谈判还规定,这个学院每设立一个药品科研项目,南方制药厂给 至30 万元的科研经费。一旦科研成功再给转让费。

这个条件是比较丰厚的。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沈阳药学院决不会使赵新 先失望的。赵新先今天投下531 万元,明天得到的可能是几倍、甚至几十倍 于此的回报。

这只是南方制药厂科技战略中的一个小战役。

1995年 8 月 21 日,三九集团专家委员会广东专家小组成立大会暨新药 开发研讨会在南方制药厂召开。37位广东省专家、医药卫生界专家教授成为 专家组的成员。

把全国第一流的专家吸引过来,为三九服务,这是赵新先的又一英明之 举。不管你是哪里的,只要你有一技之长,赵新先便重金吸引过来,给科研 条件,让你安心踏实地为他干,为三九出成果。1995年3 月9 日,赵新先成 立了三九医药研究院。经过半年的运转,这个研究机构已初显成果:18个研 究员提出课题23项,到 9 月已有10多个成果开发成功。

三九研究院刚成立,赵新先就给了 1000 万元经费用来设立三九科研基 金。成果出来后有偿转让给企业,科技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转让费。当然, 如果你长期搞不出成果,那也就只好自找出路了。

超时代的三九机制 一个新项目的批准,要盖几十个章;一个新人才的调动,要经过多层人 事部门……还来不及完善的体制,尚留有不近人意的弊病。这些弊病令许多 改革家头痛。它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赵新先是过来人,他深知其中的甘苦。他决心从自己的企业开刀,从机 制上作些改革。

赵新先刚开始在笔架山下创业时,一共 6个人,他是负责人,没有副手, 实行一长制,手下5 个人各负其责。赵新先发现这个办法用人少、矛盾少、 效率高,也就长期坚持下来了。直到 1992年三九集团发展到拥有50 多家子 公司、包括 12个跨国公司的巨大公司时,他还是坚持了这个机制。

在三九集团,赵新先是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在南方制药厂,赵新先是厂长兼党委书记。

4 套班子一个领导人。当然,如果50 多个二级公司都让赵新先一个人来 管,他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事实上,赵新先只管二级公司的一把手, 而且把权力充分下放给他们,可以独立行使班子组阁权、机构设置权、人事 调配权、生产经营决策权、财务收支权和工资奖金分配权。

九新药业有限总公司的总经理陈重只有32 岁,赵新先给他3000 万元, 由他去发展公司的所有项目。陈重作梦也想不到这个重托会放在他的肩头。

46 岁的霍树荣曾在军队酒店系统干过 20 年,来三九之前与赵新先素不 相识。赵新先让他当三九大酒店的总经理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并大酒店 部 1 室为6 个部,机构大精简;第二件事是裁员 75 名;第三件事是用 万元收购外地的一家大酒店。这三件事赵新先一点都没有干涉。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赵新先深涪这个古代治军之法,所以他工作得特 轻松、特潇洒。

与其说赵新先是一个总经理,不如说他是一个将军,一个商场上的将军。

他把几千名来自乡村的农民管理得像一支军队。他把军队的管理方法用到了 集团。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到三九集团来的。他首先必须经受两个考验:一是上 缴所有的礼金和回扣;二是不得从事第二职业。这是神圣的纪律,谁都不可 逾越。这两条,三九的所有员工都做到了。铁一样的纪律使三九立于不败之 地。

那么,谁来制约赵新先呢?总后生产部部长孙承军说:从行政关系上来 说,赵新先属于生产部管。但是,总后对赵新先实行充分放权。如果要说有 什么制约,那主要有两条手段:一是纪律,军人的纪律,这主要是靠自觉, 靠军人的自觉;二是靠目标制约,总后给三九的目标是,从 1993年起,5 年 内实现产值、利税翻两番。也就是说,盈利必须每年增长50%左右。对于销 售额已达 16亿元、利税过2亿元的巨大基数而言,总后的这些目标无疑是一 个沉重的十字架。而赵新先如法炮制,他把权力与目标责任分摊给手下 多个二级公司总经理。从而形成一级管一级的个人负责制。

三九机制彻底打破铁饭碗的根本措施体现在四个能上:干部能上能下、 工人能出能进、工资能高能低、机构能撤能设。仅仅 1992年上半年,各单位 共提升干部80 余人,降职和解聘干部40 余人,招聘工人400 余人,辞退工 人300 余人;先后晋升工资的有500 余人,下降工资的有300 余人;增设机 构 10个,撤销部门8 个。这四个 "能"带来了积极的效应,绝大多数干部、 职工把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个人的前途连在一起,激发了勤勤恳恳干工作, 扎扎实实出效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真正活起来了。

独一无二的分配制度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大锅饭吃了 40 多年了,还在继续吃下去。

谁都知道大锅饭的弊病:它调动不了人的积极性;它阻碍生产力的发 展……可是谁都对它没有办法。

促使赵新先砸这个 "锅"的是他手下的几个得力干将的离开。在他事业 蒸蒸日上需要人手的时候,几个合资企业以优厚的待遇把他的得力干将挖走 了。三九集团是军队的企业,那时候他还没有来得及改革它的分配制度。

既然三九集团姓 "军",就得有军队的牺牲精神,讲奉献,讲艰苦奋斗, 讲先公后私。但是,三九集团还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它是企业,是企业就得 符合经济规律,讲效率,讲动力。不然,就没有吸引力,就留不住人才。

三九集团的一些职工家属去炒股,一炒就是几万、几十万,那些为三九 集团创造了几千万、几个亿的干部、科技人员,心理上怎么能平衡 赵新先到新加坡去考察,他注意到那里的企业工资档次悬殊,最高与最 低可以相差 20倍,管理得很好。回国后,他决定对自己管辖的三九集团这个 大 "锅"动个大手术,对原有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把原来的八级工资制、 行政级别,包括部队的一些级别,全都抛开,拉大工资差别,最高与最低中 间有18个档次。

一个档次600 元,最低的和最高的可以相差上万元。档次拉开了。低的 有奔头,越干越有劲头;高的有动力,越干越不敢松劲。企业搞活了,上上 下下往一股道上跑。

个人工资高,国家是不是吃亏了?这个一点不用担心。按照三九集团新 的工资制度规定,工资与各独立核算单位的效益紧密挂钩,从税后利润中切 出15%作为分配基数,具体分配方案由各单位自己定。大幅度超过利润计划 的单位,分配基数可以上浮到20%.没有达到利润计划的单位,分配基数下 浮到 10%.

新的分配方案从 1993年 1月1 日起正式实行。

这是一颗卫星,使同行们震惊。

这是一剂兴奋剂,使三九集团的员工振奋。

新的分配方案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好处:第一个好处,保证了国家、集 体、个人三方的利益合理分配,在保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使职 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直接挂钩;第二个好处,这种分配原则能够起到奖优 惩劣,鼓励冒尖,调动绝大多数人员积极性的作用,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 优越性;第三个好处,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1992 年的深圳市股票涨潮中, 三九集团的员工坚持生产,毫不动心。

三九集团一共有600 名干部,大专以上 80%.平均年龄仅有27 岁。他 们充满了朝气,有非凡的才干。把他们稳定住了,就是稳住了财富,稳住了 企业。无往而不胜。赵新先牢牢把住了这个队伍,企业蒸蒸日上。

深圳市副市长朱悦宁考察了三九集团后激动地说,三九机制好,好就好 在有三个大的突破:法人代表说了算,18档工资制,四个能。

深圳市市长厉有为号召全市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向三九集团学习,学 习他们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依靠科技进步、重用科技人才 来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文明一起抓,重视人才、培 养人才的企业建设经验。

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三九集团后说:国外都是这么干的,看来军队 企业走在前头了,得向解放军学习。

清清白白赚钱 三九集团不仅经济效益高,在社会效益方面也走在前面。近几年,他们 先后被总后勤部评为 "模范军队企业",被深圳市领导誉为"特区精神文明 之花".

早在建厂初期,赵新先就对大家说: "谁要想发财,到南方制药厂可是 找错门了,这里不会给你提供发财的机会,如果你来干事业,我们则会成知 音,这里倒有许多方便之处。" 赵新先经常告诫部下:赚钱要正正当当,不能靠歪门邪道。

三九集团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委扩大会上,赵新先和大家一起专题研 究如何加强廉政建设,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问题。为了使全体员工特别是中 层以上干部,在特区的特殊环境下经得起 "钱、权、色"的考验,做出了"九 个不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1993 年 10 月召开的党委扩大会上,赵新先 带头起草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议》,要求所属企业严格遵 守 16项规定,做到正正当当营销,清清白白赚钱。要求中层以上干部自觉做 到 12个 "不准",廉廉洁洁当官,堂堂正正做人。

三九集团在改革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独具特 色、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机制。主要是强化 "六个监督":法制监督、党内 监督、制度监督、上级监督、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接受 "四个制约":军 队纪律的制约、深圳地方政府的制约、合作外商的制约和社会客户的制约 做到 "五个不靠":不靠吃喝拉外商、不靠回扣做生意、不靠贪污受贿发财、 不靠走私贩私致富、不靠钱物开绿灯。

几年来,三九集团中层以上干部中未发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贿受 贿、贪赃枉法等严重问题,100 多个掌管上百万元、上千万元钱财、包括在 国外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七八的 "老板",没有一个人因经济问题栽跟头, 没有一个人携款外逃。

新五年规划 总后勤部给三九集团提出了经营发展的硬指标,那就是从 1993年起, 年以后,年利税要达到 10个亿,上缴5 个亿,跨入全国 100个大企业行列。

任务是艰巨的,但是赵新先胸有成竹。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向 集团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快集团的第一大产业--制药工业的发 展,通过5 年的努力,使这个基础工业的产值达到 25 个亿,利税达到5亿元。

二是充分利用深圳市的优势和房地产的巨大潜力,大力发展房地产行 业,使其成为三九集团的第二产业。

三是从事包括现有的进出口、旅游业在内的其他行业。

四是建立跨国公司向海外发展,把三九的各种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五是建立强大的新产品基地。

六是加快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的步伐,集中和吸引更多的社会 资金,用于新项目的开发。

一颗红日在大鹏湾上冉冉升起。金色的阳光照耀在笔架山,照耀在新兴 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入,三九集团必定会日益兴旺发达,跻身于世界医药的先进行列。

生命与追求 --记成都新华实用信息公司总经理段惠民 兴菊 1992 年 10 月,香港一位记者找到段惠民,迷惑不解地问: "从内地一 些报纸上知道你遭遇了很多不幸。年轻时就被打成了右派,如此不公平,而 你为什么没有一点怨恨?对事业还如此痴心痴情?真是难得!" 段惠民就自己的 "不幸"谈起了感受:"母亲也有错打儿子的时候,但 她毕竟是母亲。我不能因此记恨她,不论任何时候,我作儿子的报国之心是 不会变的!" 段惠民何许人也?他为何引起记者的关往?这与他的一片拳拳报国之心 和他的事业是分不开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941年四川武胜县一个正处衰败的地主家庭,段惠民出生不到半年父亲 就病故了,母亲悲痛欲绝,从此疾病缠身。小惠民到了8 岁,家乡解放了。

就在这一年,他知道了自己的出身是 "地主",幼小的心灵便因为自己处于 "异类"而过早地成熟。

10岁时,他在外地工作的哥哥送他去了县城念中学。后来,他抱着以实 业兴国的心愿考进了 "南充蚕桑学校".他欣悦,仿佛有百灵乌在胸中歌唱, 青春的朝气与激情在他心中荡漾。可是,祸起萧墙,17岁,他却成了右派。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 "右派"这顶帽子禁锢着多少才智之 士、多少栋梁之材。年纪尚小的段惠民沉默了,在他被内定为右派的同时, 又被学校以 "劝其退学"的名义,勒令回了家。

懂事的惠民没有告诉在外工作的哥哥,独自承担着这苦难。由于每天只 吃一顿饭,身体越来越糟,而且由于长期食素,竟然再吃不下肉。不久母亲 病故了,惠民成了孤儿。隔壁王婆婆,深知段惠民自强自尊的秉性,便想法 子 "借"了他一床被子,然后"还"给他18元钱。就靠这 18元钱,他维持 了半年多的生活。

1964年, "四清"工作组来到他家乡,一位省城来的干部有感于他的才 能,说了一句改变了他一生的话: "你应该离开家乡!" 这句话令他顿然大悟。他咬破中指写了一封 "申请书",终于批准他到 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分配在昭觉县林业局作护林防火宣传工作。

1966年,史无前例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气魄瞬间将 一切牛鬼蛇神扫荡得无处藏身。而他,因为能写一手好美术大字,又能画巨 幅领袖像,幸运地被革命造反派分在宣传队。后来受革委会指派,他参与了 一起贪污要案和一宗挑起民族矛盾的杀人大案的调查。秉着一身正气办事的 段惠民触怒了当地另一派有实力的造反组织。于是,厄运再一次与他作伴。

他坐过监,进过县办的学习班,最后被发配到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在大山里, 段惠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宁静的环境中潜心修炼。

可是,这样的日子并不太久。由于县里又需要 "反面教员".1976 年, 因反对江青曾挨整两年多的段惠民,1977 年却又被当作江青的骨干抓了起 来,历史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定为 "四人帮"的帮派骨干隔离审查了 一年整,然后被判处劳教三年。这时,段惠民明白了,他要向党、向人民捧 出自己火热的心,他要告诉党、告诉人民,自己热爱社会主义的一片赤子之 情。

申诉材料一封、二封、十封、百封……寄到了县、州、省、中央,还寄 给了他敬爱的小平、彭真同志。历史毕竟是公正的。1981年初,县、州、省 有关部门对他的案件进行了复查。年底,他终于得到了彻底平反并恢复了政 治名誉。

而此时,那个朝气蓬勃的、17岁的少年 "右派"已经变成了历经沧桑的 中年男人。

爱情悄悄地未到了他的身边。他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一个可 以停泊、栖息的港湾。他有了温柔贤淑的妻、聪明伶俐的孩子。他觉得,此 时正是他施展抱负的时候了。

因为他的摄影和文字功底的深厚,他被调入了 《四川经济日报》的前身 《信息报》报社,任采编部主任。开始了他的第二次生命。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 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当读着冰心老人这充满哲理的语句时,人 们是否想到,这个在人杰地灵的巴山蜀水成长起来的信息界骄子,曾用血和 泪谱写了他大半辈子的壮烈人生 "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 他第一个走上了这亲路, 于是他遇到了很多的荆棘…… 早在80 年代中期的采访活动中,凭着记者的敏感,段惠民发现了城乡市 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障碍是信息闭塞。

1987年秋,段惠民来到岳池县采访,发现这里的席子堆积如山,任凭秋 雨在上面肆虐。老百姓苦着脸,这本该换来油盐钱的席子,却因收购部门层 层脱钩,断了销路,乡亲们手里没有了两个活钱,苦啊 同年,全国汽车零配件订货会在内江市召开。段惠民去采访,他发现厂 长们怀揣两种香烟,好的给客户,次的自己抽。为推销产品,厂长们都矮了 半截身子。同类产品太多了,刚够成本价,就忙不迭地签约,客户们笑盈盈 地走了,厂长们却瘫坐在沙发上。

他着急啊!信息下通就意味着刚刚呈现生机的市场会变得盲目,意味着 国家的经济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他怎么能不着急呢?他的夙愿便是振兴中 华经济,便是想让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母亲更强大一点、更富裕一点呀 但是,中国的信息事业因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还十分落后。而 实用经济信息对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段惠民认识到了这一 点。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那思想还停留在70年代的领导提出建议,但都 被束之高阁。1988年初,他再次向领导反复陈述和科学论证信息产业的重要 意义,并毅然立下了 "军令状":一切投资风险由他本人承担。领导终于同 意了他试办 "实用信息交流网络".1988年3 月,他向报社管财务的领导提 出以自己3 年的工资担保,先后向 《信息报》社借款1.5万元,创办了实用 信息交流网络。

鲁迅先生曾说: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 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第一个走上这 "路"的人,当然要先除掉挡在前面 的荆棘。这是一种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一种强者的精神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员工与他一起艰苦创业。当时工作人员不足 人,只有一间约30m2 的办公室,每人一张条桌,一把木椅,连部分办公文具 都是自备。他与大家一起扛邮件、写信封、收集资料;他亲自拟定服务章程、 设计各种表格、编写即将登报的信息稿件;他组版、划版、跑印刷厂等等。

在这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一开始便提出了响亮的、光辉的三字服务方 针:实、真、诚。求实、认真、诚恳地为企业服务。

起初,他以免费服务开路。企业对此将信将疑:快 90 年代了,真有雷锋 吗 他却坦坦荡荡,说到做到,用免费服务去启迪企业的信息意识。企业的 免费服务卡登了报,不仅不收钱,而且还通知企业登在哪一版,询问有无差 错。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企业感动了,他们接受了网络的信息资料。

而段惠民,却因为超负荷的工作,他数次发生低血糖反应晕倒在办公室。

职工们感动了,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得到了众多入网企业来信的称赞与感 激……哲人说:机遇常常微笑着与庸碌之辈擦肩而过。他抓住了机遇,于 是他从庸碌之辈中脱颖而出。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 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他还不知道,一场人为的灾难正在悄悄地逼近 他…… 1991 年,就在网络业务蒸蒸日上、发展势头看好时, 《四川经济日报》

却因自身管理不善,发行量下降,欠下外债近 100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负责人要求网络更多的上缴管理费,开口就是50 万、 100 万。网络当然无法接受。由此,导致了 《四川经济日报》领导的眼红与 愤怒。

报社多次以 "莫须有"的罪名,欲免去他网络主任的职务,都因省计委 领导干预而未果。

后来省经委又以官职相诱,但段惠民面对官职的诱惑,轻轻一笑: "我 不会做交易!" 话,掷地有声!那种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尊严与气节令对方 为之语塞。

在威逼与利诱无效的情况下,1991年秋, 《四川经济日报》与省经委领 导作出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痛恨的而又绝对错误的决定。

维持运转的资金被冻结了。

段惠民被宣布免职了。

网络在颤抖…… 省经委派出了 "整顿"工作组和"专案组",切断了网络与外部联系的 8 部电话和每天的数百封信函邮件。突然间,网络总部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

随即,工作组又私下对职工进行分化瓦解。但是,当他们看到网络 以上的职工纷纷捐款维持给企业的服务,并且镇定自若地上班时,工作组进 退两难了。是啊,他们可以用强权来压制网络,却绝不能改变人心的向背 终于,上级部门 "勒令"网络的报纸停刊,网络工作陷入瘫痪。

段惠民悲愤已极,面对新闻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声泪俱下,大声疾呼:

"我愿去坐牢,但报纸不能停!全国入网的企业无罪呀!"这条铁骨铮铮的 汉子,在他个人遭受强权压制时,他安之若素;可当网络工作陷入瘫痪时, 但却忍不住自己如注的泪水。 "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为网络的信誉、四川 的信誉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痛心疾首。

这一场人为的灾难,使网络遭受直接经济损失达 600 万元,企业因近 个月得不到信息服务,失去近20亿元的成交机会。

转机出现了。正在这时, 《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

的记者联袂南下,在调查了所谓的 "整顿"全过程后,三张大报于1992年 月15 日,同一天分别发表了调查报告。阴暗的内幕曝光了。

我们的社会,毕竟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一切的黑暗都将被正义所战胜。

乌云一旦散去,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天空,是多么的晴朗呀 事情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有一位着名的 艺术家,虽然耳聋,但他却用心灵写出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段惠民,他承 袭了这样的传统,于是他变压力为动力,将不幸当作良药。而现在,这位在 网络遭受灭顶之灾时全力奋争的人,这位在权势面前毫不畏惧、退缩的人, 拿着这三张大报,却禁不住泪流满面…… 他们说:这里的领导的确是一 身正气,两袖清风…… 省经委与 《四川经济日报》领导受到正义力量的反击后,并不甘心。他 们迁怒于段惠民的爱人。1992年底,他们无端停发段惠民爱人的工资,停止 了她的工作。1993年2 月,新华实用信息公司召开第二次全国外勤代表大会 时,有代表在大会上提出,请段惠民同志将其爱人安排在本公司工作。段惠 民真诚地说:"那不成了夫妻店了吗?为了事业,请大家理解,谢谢大家!" 段惠民向挚爱他的同仁们深深鞠了一躬,400 多名代表当即含着热泪报以热 烈的掌声。

这些代表还不知道,几十年来,他抽的是五毛钱一包的甲秀烟,每天中 午吃一碗炸酱面后又继续工作。他们也不知道,有一次,段惠民9 岁的儿子 所在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集资300 元,拿不出钱,孩子闹着不敢上学。爱人向 他商量,由她出面向 "网络"暂借行吗?段惠民坚持不准破规矩。为此闹了 一点风波。他的岳母知道后,近 80 岁的老人家拿出她积蓄多年的退休金送外 孙到了学校。

我们能说他是不近人情吗?还是先让我们听听他的心声吧: "我只求把 一腔热血献给中华民族,献给中国信息事业,如果壮志未酬,我是死不瞑目 的。骨灰三天都不得冷。"善良的人们,你们难道不能理解这个铁血男儿报 效祖国的心愿吗 在 "网络"被整顿前, 《四川经济日报》就有人说段惠民有经济问题, 恨不得一下抓个 "现行".省税务稽查大队派来四位业务骨干,认真地查了 一个月后,临走时,他们语重心长地说: "这里的领导的确是一身正气,两 袖清风,我们越查越感动,越查越敬佩。" 段惠民一心扑在事业上,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下班回家, 还要工作到深夜。他一手创办的 "新华"发达了,效益大幅度增长了,他的 工资,还不如一个中等水平的外勤职工。 "新华"的职工曾多次向公司党组 织和工会要求给总经理提工资,甚至多次在会上形成了决议,但他都不让执 行。他说: "钱是有用处,但我不是为了钱,以后再说吧。"职工们则说:

"一个单位有这样的领导,当然就有凝聚力,我们没有理由不卖命,我们就 是冲着段总的人品来的。" 他用科学的管理不断地完善制度,打破了 "铁饭碗"、"大锅饭",改 变了人浮于事的现象。这里是能人的用武之地,庸者则无咫尺容身;这里没 有 "照顾",也没有"八旗子弟"的特权。因为段惠民深深地懂得,吃大锅 饭不能解放生产力 他知人善用、敢用。他既有西方管理者的严厉,更多的则是东方管理者 的温情。对职工的利益,他考虑得很多,关心得无微不至。

一位叫杨天明的外管人员,在上海因劳累心脏病突发,他正在北京开会, 听说后,立即打电话给上海,以个人名义向当地外勤人员借钱,请他们赶快 把病人送到医院抢救。随即,他又与河南外管人员取得联系,让他们通知杨 的家属去上海探望,并嘱咐家属乘飞机去,费用由公司承担。同时又通知公 司财务室电汇数千元到上海。当他第二次打电话到上海医院,核实病人是否 已人院治疗时,病人感动得泣不成声。像这类事,这些年来又何止一件、两 件 段惠民对职工的关心是实实在在的。最实在的,大概要算他 1994年开始 推行的劳动合作股份制。

所谓劳动合作股份制,就是把现有的800 万元资产以 "按劳分配"的原 则,折股分配给职工。其目的,不仅是明确产权关系、完善竞争机制、让 "新 华"的职工都是 "老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改革的最终目的- -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同时,把古今中外令社会动荡的、劳与资这对限 制生产力而又无法调合的基本矛盾统一了起来。

这是一个创举,一个大公无私的创举 按照 "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新华"的资产理应属于段惠民私有。

但他坚持集体所有性质,现在又正经历一场不平凡的实践--让劳动剩余价 值真正归属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对此,他颇有些激动地对职工们说: "这是 否就是共产的胚芽呢?如果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好!当将来西方的劳资矛 盾极大地限制生产力时,让他们来自觉自愿地引进我们东方的管理体制吧。

即使只有我们的子孙才能看到这一天,我在黄泉下也心满意足了。" 现在,劳动合作股份制已付诸实施,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精神。

诗人说:"海的博大在于它的胸怀,海的无私在于它的奉献。"段惠民, 他就是这样的海,有着这样的海的品质。

开拓进取,永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 "新华"人将上下而求索。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 全国最大的信息服务实体。它拥有一支 1000多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参加新 华实用信息网络的企业遍及全国各省市,港台地区和东南亚的华人企业也在 陆续入网。在当今全国信息行业同行林立、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新华公 司仍处于稳步发展和巩固提高的阶段。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段惠民,他用敏锐而超前的意识抓注 了这个机遇,同样不放过下一个机遇。在事业上,他永远都是一个 "野心" 勃勃的人。

他清楚地意识到,把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丰富实用的信息资源相结合, 就等于铺就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他深知,信息落后就要挨打 于是,他跑步抢占第二个制高点--竞争信息传输技术。从 1994 年开 始,他就投资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微机中转站,使信息更加迅速、 准确地进入万家企业。

与微机站配套的另一个项目是数据库建设。 "新华"投资引进了当前最 先进的软件,建设了一大批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成后,"新华"信息源广、 量大、品种多的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他 "野心"最大的一个点子,就是实现信息出口。目前,他已经把"新 华"网络延伸到了台湾、香港及东南亚,1994年 3 月 11 日,他与台湾海棠 公司签订协议,由海棠公司负责开发台湾、香港等海外华人商界。也是这一 年的4 月,新华实用信息公司资料传真版已在台湾印刷发行。

他首创的 "新华律师业务协作网"为成员企业间的经营活动提供法律监 督与保障,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国已有 100多个大、中城市的律 师事务所参加了协作网。这一创举,在司法界与企业界引起了震动。

公司成立 7年多来,累计为全国60 多万家企业进行过信息服务,由此促 成企业间成交金额高达 700 多亿元人民币。众多企业的感激才是 "新华"人 的骄傲:上海东发五金机械制品厂来信说: "我们是一个比较穷、实力不大 的厂,刚加入网络便接到一大笔业务,使我厂顿时获得生机……" 辽宁阜新植物油厂来信了…… 河北邯郸市复兴区工矿物资公司来信了…… 广东陆丰县金光贸易公司来信了…… 陕西汉中市威达物资公司来信了…… 还有,1994年5 月中旬的一天,四川省广元市玻纤钢研究所意外地收到 了台北一家公司的信件,询问该研究所欲转让的一项化工技术成果的详细情 况,并索取有关资料及图片。

这样的反馈公函,在新华实用信息公司有几大柜子,不胜枚举。

新华公司的成绩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近几年中 《人民日报》、《经济 日报》、 《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报》、《中华工商时报》

等40 多家报刊和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中文台等都对它的成就作了报道,成 都新华实用信息公司已名扬海内外。

面对成绩,段惠民很平静。因为,他从事信息服务的宗旨是为了振兴中 华经济,他希望能对祖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成功的女人最完整 --记北京振涛国际钛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边振纶 学雯 "成功的女人最完整"、"成功的女人没有年龄".见过出席第四次世 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代表团的中国代表边振纶,这两个结论在心里油然而 生。

时装柜放在办公室认识边总的人,都猜不出她的准确年龄,熟悉她的人 都说她越活越年轻。1.65米的苗条身材,亭亭玉立,三围都在时装模特的标 准之内。那天,她身着浅灰色西服裙套装,修长的腿下,一双白色半高跟皮 鞋,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优雅和仪态万方。

走进她的办公室,里边除了现代化的办公用品以外,最醒目的是里外间 都有时装柜。边总把柜子打开,里边的衣服琳琅满目,从丝绒的晚礼服到轻 薄的长款连衣裙,从中式旗袍到西式职业装,应有尽有。边总根据不同工作 场合,及时换上得体的服饰,她把这看作企业形象的一部分。

说起服饰,边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第一次去美国时,还不懂得衣 饰的重要,随便穿了一件类似睡衣式的服装。合伙人的夫人第二天就送我一 套衣服。我顿时明白她是在善意地提醒我,我的服装不符合我的身份。从此 我就确立了:健全的人生必须从内在到外在都完美的信念。以后,我的生意 越做越好,外国人送我的衣服也越来越高级。我感到,服饰是一个人地位和 品位的象证,穿好衣服,能抬人,能给自己的自信心增加一种助力。" 靠人品致胜 边总认为,穿了好的服装并不等于自己就变成了全新的现代人。现代人 应有丰厚的内涵,应有坚实的根底,这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她特别重视心 灵的塑造。她是 "文革"前的大学生,品学兼优,热心社会工作,当过学主 会主席、市三届人大代表。边总说: "正确的做人信念,让我在人生旅途上 拉开了风帆,也使我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 有人认为,在商战中要取胜,就得心狠手辣。而边总认为,生意场上, 项目占二十,人品占八十。诚实、信任、友谊才是成功的奥秘所在。1991年 隆冬的一个傍晚,一位台湾客户匆匆来京向边总求助,他正陷于一桩生意大 案中,而此时一个关键搭桥人找不到了,希望边总能帮助在第二天早上找到。

这位搭桥人是路经北京的,在本地无户口、无单位、无住房,只知道姓名和 曾经上过学的学校。出于为他人解难的善良愿望,边总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但真找起来,比大海捞针还难,时间又是那么紧迫。边总差不多运用了 侦探小说中的各种方法,终于在第二天凌晨找到了搭桥人,并安排他们见了 面。

当台商得知了找人的艰难过程,激动地说: "边女士,你是一位真正的 朋友,你的为人征服了我。除这笔生意成交外,我还要追加给你一笔250万 美元的生意。"边总劳累了一夜的身心,得到了无比的宽慰。这里不仅有事 业成功的喜悦,还有情感上的满足。

事业成功的根基是人品,学做生意首先要学做人。靠手段做生意只能一 时,靠人品做生意能够永久。这就是边总成功的奥秘所在。

事业、家庭并驾齐驱 有句话人们再熟悉不过了: "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这类女人默默地为丈夫当贤内助,像月亮一样自己不发光。边总的丈夫王殿 儒是个成功的男人,他是北京长城钛金 (集团)公司的创始人。面对成功的 丈夫,边总站在哪里呢?她的回答是: "女人为什么就不能与丈夫并肩站立 呢?夫妻好比是一辆车上的左右两个轮子,它们的直径一样大,车子才能平 稳;它们的转速一样快,车子才能前进。"多年来,边总与他的先生就是并 肩站立、比翼齐飞的。

她虽然事业做得很大,但她有一个完美的家,她懂得女人应有的位置和 责任,在家里,她以女人之心尽守妇道,做合格的儿媳、妻子、母亲;在事 业上,她把女人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使公司如日中天,辉煌如金。

她曾经长期与婆母生活在一起,在经济困难时期,她为了让老人孩子吃 得好一些,做饭时总是分成三六九等,老人孩子营养最好;先生第二;她自 己最末。现在生活好了,夫妻二人都要在外边应酬,常常不能回家吃饭,尽 管这样,边总每晚都要把一盘水果递到丈夫手上,水果的花样总是变换,皮 削掉,核剜去,切成一块一块的,插上牙签。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女人特有的 细腻和温情。边总每天都要亲自动手洗衣服,有时回家已过午夜,她怕开洗 衣机影响别人,就用手洗,家务活从来是当日事当日清。在她的先生患肝炎 时,她为了给先生治病,把自己仅有的一条好料子裤卖掉,给丈夫买片仔癀 等好药。

边总说,对于女企业家来说,她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女人思维细腻, 感觉敏锐,逻辑判断能力强,在公关和经营等方面远远优于男性。女人热爱 生活,懂得生活,温柔体贴,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人情味,这些常常在生意 场上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边总多年在高等院校工作,1988 年步入商海,加入她先生创办的公司, 并出任北京振涛国际钛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钛金,就是金属钛在特定的电真空物理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超硬、耐磨、 耐腐蚀、色泽酷似黄金的高级薄膜新物质。将钛金装饰于建筑、家具等物品, 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目前,它是世界上的高新技术,并已成为 "国家科技 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 "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在边总上任的第二年,公司 的总产值就上升了400 万元,突破了 1000万元大关。1994年产值高达 万元,外销产品达200万美元。最近,这个公司还制作完成了全世界最大的 离子钛膜设备,出口到日本。设备直径有2.5 米,高 4.5 米,可以同时镀 张 1.2米X4.5 米的板子,从而改变了我国从国外进口设备的历史,把自己的 设备打入国外市场,为中国科技界争了光。

软弱不属于女性 边总是个完整的女人,但她的性格却有不同于女人的一面,她天生不软 弱,血液里充满了刚强。

早在学生时代,边总就是一名出色的短跑运动员。一次,她代表唐山市 参赛,因为速度太快,摔了一跤,但她在瞬间就爬了起来,继续拼命向前冲, 仍然拿到了亚军的名次。她这种不怕挫折、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全场长时 间的热烈掌声。以后,慧眼识珠的领导让她这位亚军出席了华北地区的比赛。

而没有按惯例推荐第一名参加高级选拔赛,领导认为,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素 质比名次更有含金量。

在人生的路上,边振纶也是这样,对待挫折,她有着超人的坦然。她遇 到的最大挫折有两次。

一次是被取消了留苏名额。50 年代,能够到前苏联去留学,是所有品学 兼优学生的最好归宿,也是最让人羡慕的事情。对于一心想当科学家的边振 纶来说,她做梦都想去那个国家深造。她学业优秀,已经通过了市里的审验。

但在省里审查时,她被刷了下来,理由是那么不能让人接受--她的一个很 远很远的亲戚曾传说过谣言。她像突然由高峰被抛进谷底,她震惊、委屈、 绝望,从不流眼泪的她,大哭了一场。后来,组织按照她的第二个志愿,把 她送到北京上大学。

第二次挫折是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边振纶的 个亲人都失去了,她自己也受了重伤。事情竟是那么巧,院校的领导让她去 唐山购买仪器。行前,她最钟爱的 9 岁女儿正放暑假,要求与妈妈同行,边 总犹豫了一阵,还是答应了,就在到达唐山的第二天,地震发生了。女儿没 来得及叫一声 "妈",就被砸死了。边总也被砸昏了,过了5 个多小时,她 凭着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技巧,从瓦砾和尸体堆中爬出来,经过几个月 的抢救治疗,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她曾经几个月不敢出屋,怕见到邻居家那 个与她女儿同岁的孩子。她整夜整夜地做恶梦,醒来就痛惜追悔不该带孩子 去唐山。但她最后终于过了这一关,当她重新出现在办公室时,人们看不出 憔悴、苍老和虚弱。边振纶获得了一次生理和心理的新生。

"有了这样的酒垫底,什么酒都能对付了。"经历了这样的打击,其它 的事情更不在话下了。她说,从此以后,她的 "最大兴趣就是向别人做不了 的事情挑战",她要求自己今天不同于昨天,每天都要有全新的颜色。面对 今后,她更加雄心勃勃。

边振纶就是这样,为女人赢得了完整。

改革大潮中的冲浪者 --记全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中国雷剑企业集团董事长蔡伟素 刘裕国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一批襟怀坦荡,无私无畏的 奋斗者。他们在历史潮流中,是披荆斩棘开拓前进的勇士。

--作者 当代中国,经过长达 16 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育出一大批敢想敢 为、卓有成效的中国式企业家。中国雷剑企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蔡 伟素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今年30 岁,可在厂长、经理的位置已经于了11个春秋,由一个普遍 士兵成长为国内外赫赫有名的军旅企业家。1939 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 "巴蜀十大青年精英"荣誉称号,1990年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1991年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1993年被国家民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 部评为 "自学成才标兵",多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还多次作为中国优秀企业家代表应邀访问日本、俄罗斯、 美国、朝鲜等国。

一些经济学家考察他领导的企业发展建设后惊呼: "雷剑的发展速度已 接近亚洲 '四小龙'的速度了。" 中央军委领导和三总部领导到企业视察后,把他们的出色成果概括为五 个第一,即:企业白手起家,至今军队和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艰苦创业全 军第一;1987年产值是2200万元,1988年是5100 万元,1993年是 1个亿, 发展速度全军第一;企业 1994年创利税比 1985年翻了 11番,全员劳动生产 率比 1985 年同期提高 125%,经济效益全军第一;产品远销东欧、东南亚、 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羊毛四季飞行服入选权威性的 《世界名牌产品》丛书, 名扬五洲四海,产品质量是全军第一;从一个只有 24 名家属、11 台缝纫机 起家的部队家属小工厂,发展成为拥有 7000名员工、多元化产业结构并存的 大型企业集团,1994年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中国企业评比获最高荣誉, 在全军同行中仅此一家。

比这五个第一更富吸引力的,是蔡伟素那勇于冒险、一如既往的改革信 念和身体力行的气魄。

改革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工程, 没有明智且有胆识的领导作 后盾,改革者寸步难行 成都市南郊,古柏森森的武侯祠东侧,有一个空军部队的被装厂,在贫 困中艰难挣扎了24 年,财力、人心都已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新上任的成都 军区空军领导决定振兴被装厂。

1986年 6 月 1 日,年仅23 岁的战士蔡伟素,走马上任到空军成都被装 厂当了厂长。

这个厂总共只有 20 多个军官家属和临时工,20 几台旧机器,500 平方米 的旧房子。厂里没有一辆汽车,唯一的一辆自行车还长满了铁锈。工人手里 没有活干,口袋里没钱装,坐在那里骂娘。

蔡伟素找到工厂的 "元老"李佩珍问:

"听说你已经干了20 年,每天能拿多少工资?" 李佩珍淡然一笑: "1块钱呗。" 蔡伟素心里一阵苦楚酸涩。

蔡伟素走出车间,仰脸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气,他望着那一扇扇被寒风吹 动得 "咣当咣当"作响的破窗户,眼里流着泪,心里滴着血,嘴里不禁迸出 一句: "穷字,我不信治不了你!" 蔡伟素发现厂里还有比 "穷"字更邪恶、更可怕的东西。厂里管理混乱, 纪律松弛,规定8 点上班,可 9 点人还没有到齐,吵架、打架之事经常发生, 分配制度 "大锅饭",干不干,干多干少,工资每月照拿,谁也不会产生危 机感。

从铁工资、铁饭碗开刀!蔡伟素根据调查得来的情况,写出了被装厂的 第一份 《工资改革方案》,把生产定额、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等和工资奖 金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真正体现按劳取酬原则。

正为被装厂振兴而发愁的成空后勤部领导听完蔡伟素的汇报,一阵兴 奋: "好点子!我们全力支持!"而后,党委会确认了这一改革方案,接着, 又发出通知,要求机关各部门通力协作。

方案一公布,如投石下水,顿时激起层层波澜,吃惯了 "大锅饭"的军 官夫人们第一次失去内心的平衡,吵闹之声不绝于耳。蔡伟素知道,改革旧 体制,打破固有的稳定结构,是痛苦的裂变,难免引起风波,弄不好身败名 裂。那又怎么样?还得干!他手一挥: "我是一个兵,无官一身轻,闯了祸 顶多回大别山种红薯去!" 有一个军官夫人,没有完成生产指标,只能拿到20 元工资,她恼怒了:

"你小子论年龄没我儿子大,论官职还是穿两个兜的,国家给我的基本工资, 凭什么不发够?" 蔡伟素不气不恼,抱起一把大算盘,往她跟前一坐,说: "骂人触犯劳 动纪律,应当受罚。" 军官夫人骂一句,蔡伟素拔动一颗算盘珠子: "罚款1元。"当算盘珠 子拔到第6颗,骂声消失了。

一波下息,一波又起,有一位领导的 "千金",做了两件不合格飞行皮 服,按规定,应罚款80 元。听了质量检查员的报告,蔡伟素说了两个字:"执 行!"下午,说情的电话打到办公室,这是相当一级领导的声音。蔡伟素婉 言顶了回去。

一个 "改"字打头,一个"严"字镇山,被装厂出现了根本的转机。

年,这个当时只有24 人的小厂创纯利52 万元。在贫困的山谷中苦苦挣扎了 20 多年的被装厂职工终于满面春风,扬眉吐气了。

首战告捷,可蔡伟素却笑不起来,他心里清楚,如若没有现代意识的领 导作后盾,自己纵有九天揽月的本事,也将一事无成。

改革者依靠的后盾,在当前或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确确实实是 一条成功要诀。然而,这条经验又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他曾不止一次地横向 联想:大洋彼岸的那些发达国家正在静悄悄地积累着一系列社会的量变-- 日本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美国企业管理由等级结构转到网络结构;法国、 意大利对国有化经济的大幅度调整……这些重大变革得以顺利进行,其中重 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一套严密的法。

"我们要通过改革处理好人治与法制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如是说。

天时,地利,人和。不久,蔡伟素受命于成空后勤部领导的重托,率先 实行厂长负责制。他有了决断权,他百般珍惜并果断行使这种权力,首先对 影响改革深化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章法的改革。

1987年建立了工人对班组、班组对车间、车间对厂长、厂长对全厂的逐 级负责的承包责任制;1988年建立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制;1990年建立了激 励职工团结协作的 "群体经营工作法";1991年又实施了更高层次的 "优化 劳动组合",使全厂干部职工每时每刻都有一种危机感。

改革是艰难的创业,改革者必 须有超前意识和全新观念 全新的观念和超前的思想是棵绿树,生长在蔡伟素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 土壤上。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空军成都被装厂的产品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 面。销售最火红的时候,上百家商客住满了招待所的几层大楼,排队等着要 产品。再建厂房,再添机器设备,再培训职工扩大生产吗?谈何容易。蔡伟 素早有调查,巴山蜀水是皮革的出产地。这些年来,各地皮革工厂纷纷成立, 但生产却很不景气。何不把这些厂家组织起来 一个有24 个厂家参加的 "中国通力企业集团总公司"成立了!蔡伟素当 选为董事长,祖国大西南在改革的浪潮中出现了一个军地携手联营、走集团 化、集约化道路的新型企业,并很快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票伟素带领集团 公司,根据各成员厂家的技术优势,有计划地开展从原材料加工到纺织、印 染、各类皮革制作的多种生产经营项目。

大协作带来回天力。当一些厂家遇到本厂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时,集团 公司组织力量互相帮助;每当遇到重大任务时,集团公司又显示出相当强的 突击力量。集团公司成立4 年来,24 家企业的产值提高36%,资金回报率提 高了 10.54%,利税分别提高了19%和17.5%."中国通力企业集团"已享 誉中华大地。这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 "通力现象".

蔡伟素告诉记者,成立通力企业集团总公司是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变的时期,决不是简单的改个名词,换个称谓,必须要对整个经济体系 进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转变,而真正实现这种本质的转变必须破除旧的思想 观念,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的思维方式。

欲得鱼者先通水,欲得鸟者先树林。在长达一个多月的生产一线的调查 和大量的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蔡伟素认真、冷静地分析了通力集团发展的有 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 "高质量求生存,降低消耗求效益,攻克科学解 难题"的方针和 "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翻番,三年大见成效"的目标, 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看着蔡伟素疲倦的身影,职工的心热了,毕竟他们在 这里洒过汗水,播种过希望,可疑虑总是有的。通力现在有那么多困难,那 么多问题能行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询问,蔡伟素总是露出自信的微笑: "别 人能把企业办得红红火火,咱们为什么不行?目前困难确实不少,可那是只 纸老虎,只要敢闯,大伙儿一条心,总是有办法的。"他举起了 "四破除" 的利剑:

利剑之一,破除片面追求产值的思想,把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作为生产的最终目标。他要求在全体员工的思想中牢牢树立起 "无利产值 即无效产值"的新观念。无论产值高低,一切以效益论英雄。他要换换员工 的脑筋,将种子变成苗,将蛋孵成鸡。

利剑之二,破除盲目片面追求扩大生产能力的旧思想,建立追求市场占 有份额的企业发展战略思想。他说,产品只有卖出去企业才会获利,反之实 现再大的生产能力也只能造成产品积压,资金浪费。4 年来,集团建立了一 支精干强大的市场营销队伍,在国内除台湾以外,都派有自己的营销人员。

仅用4 年,产品在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现在皮革品在部分地区的市场占 有率已达 75%.

利剑之三,破除那种盲目进行大规模负债经营的旧的思维方式,立足自 身,领先滚动发展,实现企业健康的良性循环。他纵观历史经验及教训,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往往一次建成年产值多少万元或多少万吨年产量的大 工程,不仅投资大,周期性长,固定资产占投资总额比例也过大,难以使资 金按期回笼,并影响资金流动和广告宣传。蔡伟素说:目前,许多企业还抱 着这种旧观念不放,没有贷款就不能过日子,一旦有了贷款就搞固定资产建 设,结果厂房和设备都有了,却没有钱买原料,没钱搞宣传了。而更多的单 位因基本建设时间过长,当产品生产出来后反而又在市场上滞销,企业无形 中走入恶性循环的圈中。通力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靠自有资金进行滚动 发展,没要银行一分钱贷款。他们目前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大楼,但企业却像 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扩大再生产,新产品的开发,厂告宣传等方面 都与经济的发展成比例。

利剑之四,破除企业难点。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传统的办法无非是增加投资,调换领导班子,进行设备改造 等,而蔡伟素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显得与众不同。他把眼光投向市场,总是在 那儿寻找问题的突破口。1993年 7 月,通力集团实行一个月的计划经济,结 果是畅销的 "太空服"供不应求,而几个刚刚上市的新产品积压如山,企业 只剩下 125万元资金,形势严峻。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蔡伟素急中生智, 果断作出决策: "走出去上市场找答案。"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产品 做相应调整,结果形势不断向好的方向转变,两个月后企业又重新进入新的 良性循环。

1994年,国家纳税制度有很大调整,企业一时感到资金紧张,在此种情 况下,蔡伟素又提出了 "向市场找出路"的工作方针,从1993年 11月起, 通力集团加大出口力度,各个程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东欧地区、东南亚地 区、美洲地区市场一个个打开。

现在,蔡伟素的超前意识和全新观念已溶化在通力企业集团的血液中。

改革是风险的跳跃,改革者要拥有产 品、市场、财富,选人才应注重和 市场经济接轨,还要追踪市场的人才储备 蔡伟素这位年轻的企业家,之所以能在市场的大海畅游,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重用贤人成为他的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 "我们的员工 就是通力这棵大树上的累累硕果。"难怪,通力腾飞就是很自然的了。

他常引用曹操 《求贤令》中所说的:"唯才是举,我得而用之。"在具 体使用人才的问题上,他又坚持了汉朝黄石公的观点: "疑人莫用,用人莫 疑。"他看准的人才,经过实践就要大胆提拔,放手使用,不受年龄、资力 限制,以效益论英雄。他说: "我看一个人不仅看他说得怎样,更重要的是 看他做得怎样,能不能抓耗子。"对那些在工作中成效突出而做出贡献的人 都论功重用。而对那些缺少开创精神,工作一般化的都要调整让位。 "无功 便是过"在通力集团的广大员工中已经成为共识。

蔡伟素的真诚和胆识像磁石一样吸引和召唤着各路贤才。这些年,先后 有200 余名缝纫、裁剪、服装设计、供销管理、机械修理、电子计算机、外 语等方面的技术骨干和知识分子来到通力作贡献。为了引进这些人才,通力 累计付出了160余万元重金。

1991年前,科技开发部主任袁宇嘉因不甘在四川某工厂埋没一生,身怀 对计算机开发应用的才能到通力求职,但他应招的生活条件也相当苛刻,通 过试用,袁宇嘉的要求不仅全部满足了,还担起了科技开发部主任的重任。

1993 年袁宇嘉奋战 6 个月,为 "通力"设计出计算机管理系统,使"通力" 24 个分厂,公司和设在全国的 18 个办事处的设计、生产销售情况,可随时 在通力总公司终端显现,因此,精简掉 15%的管理人员。

在通力,临时工上任当厂长,科长改当推销员,是一件正常事。他们走 出这一步,也是经历一番曲折的。

那年,厂供销科销售任务没完成,产品大量积压。蔡伟素到供销科摸了 几天情况,听了八方意见,而后使出一招:从科长到推销员直接向厂长承包。

他使这一招,目的是要选拔科长。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是骡是马, 拉出来遛遛。

这一遛真灵。一年下来,科长完成销售额30 多万元,而临时工陈启武却 完成了80 多万元,还给厂里提供了几十条很有价值的信息。他口袋里常装着 《生意经》和《犹太人赚钱法》,蔡伟素认准了他是销售科长的好苗子。

不久,陈启武被任命为销售科长。一时间议论四起: "正式工不用,用 临时工,好比家里人不用用外人,合适吗?" "临时工翅膀一硬飞了,还不 是白培养……"蔡伟素说,改革是风险的跳跃,我们要拥有产品、市场、财 富,选人才应注重和市场经济接轨。人不分临时工、正式工,只要能挑起企 业这副担子,临时工、正式工都可以当科长、厂长。你今大干得好,今天当 干部;明天干得不好,或者干不了,免掉你。于是,在一些企业为接纳安置 亲属、好友、 "关系户"推荐的某些人而常常发愁,难办的事,在"通力" 却不难办。

用人标准统一在事业上,人人心中都装着一把用人的尺子。何仁煦,一 位退休工人,被厂里聘请当了临时工,在供销科当销售员。有年他销售产品 额达 100万元,没有发生任何差错。通力任命他当了供销科副科长。他任职 一年,成绩突出,第二年又荣升供销科长。1993年初,通力又委派他到一个 分厂当了厂长。

一位女工原来在一家旅游公司当导游,来公司后当一名推销员,一年完 成推销任务近百万元,并建立了30 多个联系点。根据她的工作实绩,去年通 力提拔她当了销售科长。8 个月的任职,证明她在组织指挥岗位上运筹能力 欠缺,通力决定她仍回到推销岗位。去年,她又完成 130万的产品销售额, 再次成为通力的 "推销功臣".

几年来,通力各级干部在这里能官能民,能上能下,与市场营销的规律、 节奏十分合拍,使通力的改革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机。

追踪市场的人才储备,是蔡伟素的又一举措。 "通力技校"远离闹市, 却是蔡伟素常去的地方。这所 "通力"自家开办的技校已成立6 年,有 名工人被送进这里学习,合格后再重返生产线。

1989年,蔡伟素从广州带回一个见闻:先富起来的沿海人,可以不建豪 华办公楼,不修舒适住宅,但必须建校兴学,哪里的门牌最醒目,哪里就是 一所学校。蔡伟素从当年有限的资金中拿出70万元,在市郊办起技术学校。

新工人入厂前,先进技校学习。

在首批 12O名学员开学典礼上,蔡伟素说:"'通力'的明天靠你们了!" "通力"一茬又一茬的莘莘学子,在技校里听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西 南财大教授们讲课,从服装ABC 起步,接力攀登现代服装设计、生产、销售 的 "高山".

送临时工、合同工进技校,消息传开,像干盐巴进油锅炸开了。有人说:

"临时工是人家的闺女,翅膀硬了还不飞?"蔡伟素说:"临时工、合同工 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在通力一天就要培养一天。翅膀硬了也不怕飞,再飞, 还不是在华夏这块土地上。"他认准这一条,坚持年年送去培训。对于有技 术专长、优秀的临时工、合同工骨干,通力还花几千元学费,送到有名的学 院去培训。这些送进 "通力技校"学习的职工中,临时工占了1/2,送出去 深造的职工中,临时工占了46%.

如今,通力技校不仅兴旺到装备现代化电脑教学设施,每期有培训 人的师资教学能力,而且已经在西南服装教学界颇有名气。蔡伟素刚刚批准 了一项投资90万元的教学设施改造预算,他说: "到2000 年,我们要把这 所学校办成取得大专教育资格、有千人教学能力的服装专业高等学府。" 在通力现有职工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有 193人,还有380 多人具有中高 级职称,技术工人占 70%.拥有这样一支素质高、布局合理、富于创新和敬 业精神的队伍,如同在为企业积蓄核能。一旦他们的能量释放出来,将后劲 无比,威震八方。在蔡伟素带领下,这群生龙活虎的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国土 上,用短短3 年就走完了许多企业在洋老板带领下要用 10年才走过的路程。

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奇迹!如果我们的企业都像通力这样发展,那么,赶上 世界发达国家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商战中,实际上是智斗,或斗智。

改革者必须观市场 "风云"获得新思 路,改革才能充满生命力和凝聚力。

产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世上万物竞争,有个性才有生命力,有 特点才有竞争力。通力的成功,是在改革实践中坚持走市场路,吃市场饭, 从观市场风云中不断获得新思路的。

--建立信息中心和 "游击销售小分队".通力的拳头产品是各式皮革 服装,但到了 1987 年全国生产这类服装的企业已发展到星罗棋布,市场滞 销,产品积压,不少厂家纷纷跌落 "马"下,通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 人动员蔡伟素来个 "关停并转",开发别的项目。他听了议论,没有盲目地 刹车,而是背上挎包,马不停蹄地跑了全国 13个省市。这一跑,蔡伟素头脑 清醒了。他看到:不少厂家整天叫喊原料紧缺,而不少的牧区、边疆,大量 的皮革原材料却愁得没法处理;不少厂家新产品积压在仓库里而紧锁双眉, 城乡广大的农民、工人富裕起来后,手中的钱没处花,急于想买到称心如意 的皮革服装。这给了蔡伟素一个有益的启示,只要解决好流通环节,皮革服 装生产不仅现在,而且将来部会有广阔的前景。

人家下 "马"我上"马".这一次观市场,蔡伟素获得了一个思路:在 公司建立信息中心和 "游击销售小分队".他们很快在全国务省市建立了 多个信息点,聘请了300 多个信息员。昨天获得一个最新信息,今天通力就 有了最新的产品,他们还组织销售人员组成 11个小分队,兵分两路,带着产 品,北上东三省、内蒙古;西去西藏、云南,迅速建立了60 多个销售网点, 形成令人瞩目的 "通力冲击波".年底,各路大军凯旋,单是羊毛皮服这一 项产品当年就为通力增加了21%的纯利。信息中心、"游击销售小分队"成 了企业灵活运转的 "两匹快马".

借鉴银行职能,加快流动资金运转。1988年,市场皮革服装又面临着滑 坡。公司同全国诸多企业一样,被 "三角债"困扰,600 多万元货款收不回 来,这样,企业本来有限的流动资金运转更加困难,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效益。

通力领导班子一连开了3 天会,专门分析市场行情,研究如何从 "三角 债"的困惑中走出来,最后决定,借鉴银行职能,加强对流动资金的控制, 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有限的流动资金的效益。

1989年初,在迎新春的鞭炮声中,集团财务部门被赋予新的职能,增加 服务程序。它把企业的闲散资金、长期积压的物资、资金集中起来,借鉴银 行的存贷手段和结算方法,促进了资金的快速运转和流动。同时规定:企业 组织生产,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必须在规定 的时限内完成,超过一天,就要按你占用的资金多少收取利息,当月即在本 部门承包收益中扣除。借鉴银行职能,加快流动资金的运转,这一措施直接 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工资与奖金的收入。时间--效益--金钱,一种新的责 任感和紧迫感,在通力职工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迹。

这一措施实行一年,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到 1989年底,通力流动资金每 65 天就可以周转一次,资金利用率比过去提高了30%,通力经济效益逐月上 升。

建立一套科技体制。在广州市场,蔡伟素花 1700元钱买回一件意大利生 产的、款式新颖、皮革质感、工艺都称心的皮尔卡丹的皮革质量、制作工艺、 样式设计等 60 个技术指标,比 "通力"的飞行服"高出60 个 A".蔡伟素 花 1700元买回个大明白:"按生产名牌产品的标准,组建'通力'科技开发 体制。" "通力"当年挂出两块醒目的招牌:"生产技术研究所"、"科技开发 部".蔡伟素身兼两职。

"通力"科技兴业"神力"初显。由蔡伟素亲自牵头研制的四季适用的 航空皮服以其款式新、质地好、设计科学的特色,在中国皮革市场独领风骚, 当年上市3 个月就销售2万套,盈利70余万元,并且被国家轻工部评为"世 界名牌产品",跨出国门。第二年,又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 产品的附加值。今年已生产出第六代四季航空服。年年有新招,年年销售走 俏。同行称赞说,一个服装产品能保持 6 年行销不衰是不多见的。

与此同时,蔡伟素在全国建立起14个服装科技信息网,投巨资建设起计 算机应用联网中心,使科技信息、服装设计一体化,达到 "广州今天上市新 产品,当天就可以在成都终端显示"的新技术开发水平。

1992年 11 月 26 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在三总部领导的陪同下, 兴致勃勃地观看 "通力"科技成果展览。

这是一组 "通力"刚刚存盘的最新数据:到1993年, "通力"具有年生 产加工皮革 200万张、纺织品 1000万米、生产服装260 个品种 140万套的能 力;研制开发新产品184个,更新改造老产品 125个; "雷剑"、"四季"、 "猛士"、"恬然"、"南国雪"等23种服装,获各种科技成果奖42 个。

科研新技术储备充足,可用至 2000 年。

在 "1993年全国青年科技成果博览会"上, "雷剑"牌航空皮服获得金 奖。 "通力"参展5 个高新技术产品,仅会上签定期货和意向交易合同金额 就达 1100万元。几年来,通力购买、引进、研制科技发明专利成果 100余项, 付资 200 多万元。他们买来了今日的辉煌,也买来了明天的希望。目前,"通 力"的产品已由过去单一的航空皮服发展到以皮革服装为龙头的220 余种产 品,不仅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地畅销,而且打入 了国际,受到东南亚和东欧11个国家 14个地区的欢迎。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被推向市场,通力又显露出历史的局限 性--抗拒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着眼未来,蔡伟素提出了改造通力的设 想。他连夜写了方案,把 24 个成员厂的头儿召到一起,拉开了改造集团公司 的战幕。第一战,建立 "紧密型"企业,把被装厂所属的五个分厂以股份制 企业形式独立出去,扩大自主权;第二战,改造24 家 "松散型"企业,落实 "参股"、"控股"制。这样一来,原来由24 家企业组成的 "一艘大船"就 变成了有24艘战舰组成的 "联合舰队".原来一条船对外,现在24 条船合 力扬帆,齐心对外,抗拒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企业社会化大生产的格局初 步形成。企业界的朋友说; "这在四川盆地是个创举。"紧接着,他又采用 少环节、多层次、低成本的 "连销店"的作法,在全国增设了11个办事处, 利用国家流通生产的主渠道--各大百货公司直接建立销售网点和信息点 549 个,同时在我国老少边地区建立了一大批销售网络,占领了广阔的市场。

通力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化大流通的相匹配,创造了规模效益, 产品销售额半年就提高了 11.4%.上年,在较短的时间内蔡伟素陆续在东北 黑河、内蒙古的满洲里、西北的乌鲁木齐、西南的畹町、瑞丽,新开辟了 个销售市场,并拓宽了与独联体、日本、泰国等国家的经济贸易的路子。

如今,通力以纺织服装、皮革制品两大产业为支柱,下设服装、制革、 印染、化工等12家企业,并拥有强大的第三产业组织--通力新技术维修中 心、装潢广告公司、商业贸易公司等。纺织工业和皮革工业达到了从原材料 加工到成品制作配套成龙、一体化的规模。

往事历历,但蔡伟素总喜欢想得深远一点,他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把通 力集团建成拥有多种产业的国际化企业集团,使通力集团跻身于世界企业之 林 多才多艺的张凤山 朱啸风 一个21 岁的青年,办了一个小厂。专门制作经营影视戏剧服饰。几经坎 坷、几番波折,从一个只有十几个人20 多平方米的小厂,发展成为位于天安 门正南、丰台区永外大红门苗圃西里拥有200 多人、花园式、一幢三层大楼, 1000多平方米的企业--北京古今时装服饰公司。

这个京城西郊的青年不是别人,正是影视圈、戏剧界的 "大众朋友"- -张凤山 张凤山,生于海淀六郎庄,长在六郎庄。他家与从前的海淀评剧团为邻。

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成了评剧迷,结交了许多戏曲界的朋友,还学了几出戏。

偶尔也票一把。他逐渐对戏剧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业余跟包、业余 演唱之中,细心研究,反复琢磨,渐渐掌握了设计制作的技术。

正在这时候,附近的一个小厂因亏损行将倒闭,他闻风而动,决定利用 这个濒于破产的小厂办一个专门制作影视戏剧服饰的工厂。他深信:制作戏 剧影视服饰不仅能赚钱,也能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艺术和文化。

他立即找乡里领导主动请缨,要求承包,愿立军令状保证当年扭亏为盈, 人均分配超千元。他的精神感动了乡政府一些领导,但有些人抱有怀疑态度, 决定先不投入资金。面临种种困难和压力,这个才21 岁的青年农民走马上任 了。这个只有十几人、20 多平米、两间小屋的工厂,就是 "摇篮"中的北京 古今时装服饰公司。

常言: "前三脚最难踢".

看一看这个厂子,空空荡荡,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翻一翻帐本只 剩下 100元流动资金。全厂的工人已经3 个月没发工资了。大家都窃窃私语:

"张凤山,小小年纪能有招儿呀?" 有!张凤山既然敢揽瓷器活,手中自有金刚钻!他靠自己的雄心壮志走 上了创业的第一步。

要想生产必须先要安定局面。他从家中拿来仅有的3000 元的积蓄,先给 职工们开了工资,这一举动,稳住了全厂工人的情绪。大家纷纷表示,一定 要齐心合力搞好生产,办好厂子。接着,他带领职工用木板钉了二张工作台, 找了一张旧的二屉桌,在如此简陋、如此艰辛的条件下,开始了他的企业之 路。

首先,张凤山设计了一种儿童喜爱的凤冠,深受行家的好评,只苦于没 有那么多糨糊。他拿出自家面票买来面和职工们一起调,一起糊。半年之中, 买了300 多斤面粉,制成了5 万多顶儿童小凤冠。投入市场之后,被一抢而 光,北京各大公园纷纷前来订货,供不应求,第一脚踢着了,踢响了。仅半 年就还清亏损,盈利6万元,总产值十几万元,人均分配达2350 元,远远超 出了他自己所立下 "军令状"的水准。

第二脚,他设计制作了点翠手饰系列,以及珠花服饰物等等。为了使产 品推向市场、打开销路,他自己身背肩扛几十斤重的产品,顶风冒雨坐硬座 走南闯北,夜宿浴池,饿了吃口干粮,步行数千里终于签了合同,受到首饰 行业的青睐,这种用天然鸟毛制作的点翠手饰高雅漂亮,问世不久就被首饰 公司包销共同开发,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第三脚,他设计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旗袍、手绣、珠绣时装,还设计 制作了许多中外人士喜闻乐见的京剧脸谱服装。除此之外,他还广交朋友, 开拓业务新渠道,走饭店,进学校,到工矿,联系工作服,运动服,西服等 中、高档服装加工业务,他苦干巧干,产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重建了剧装 工艺品厂后,为全国剧团、电视剧、电影、戏剧名角制作戏装,中国时装表 演团建团表演服装就是由他亲自设计的,受到了服装行业专家的好评,接着 他又把因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导致年年亏损,上级每年还要下拨资 金给职工发工资的亏损企业京华塑料制品加工厂接管过来,自1994年5 月接 手后,他调整领导机构,开拓新产品,严抓质量管理,他说,企业要想发展, 必须记住十二个字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他又在半年内扭亏为 盈,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他成功了 成功的原因:一是魄力与胆识;二是熟悉生产技术,精通生产管理;三 是刻苦与奋斗。正如张凤山自己所说: "每逢出差,不去游山玩水,不去下 馆子买特产,而是抓紧时间办事、考察市场。因为我心里想的是北京的厂子, 是厂子里的工人。"张凤山在北京工作也如此。外屋是办公室,里屋是宿舍, 白天处理日常工作,安排检查生产情况,晚上联系洽谈业务,研究设计新潮 款式,经常彻夜不眠,常年不回家,真是以厂为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终于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每年一次的文艺汇演是他唯一的娱乐消遣,他总是自编自导自演,古典 舞剧 《葬花吟》、喜剧小品《胖嫂回娘家》是他的保留剧目。他广交朋友, 常与谢添、陈强、谢芳、陈述、马泰、高玉情、王晶华、李和曾、刘秀荣、 张春孝、花月仙、陈少舫、李忆兰、张德福、小玉霜、李光曦、谷文月、刘 玉玲、刘萍、戴月琴、万山红、岳红、丛蔽等书信往来、书画往来。张凤山 的厂名是谢添题写的。办公室、会议厅里挂满了名家的字画,有谢添的 "宁 静致远"、马泰的 "美丽神",王金璐的"鹏程".张凤山与文艺界人士的 交往为其办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常言道 "优则名,奇则灵",张凤山 有文艺细胞,有诚心和信心,他的影视剧装服饰质优,款奇,卖起来就灵, 牌子就越打越响。这些年,他先后为电影 《末代皇帝》、电视剧《西游记》、 《红楼梦》、《唐明皇》、《别了李香兰》、《大太监李莲英》等几十部影 片制作服饰及道具。最近中国电视中心拍摄的35 集武打电视连续剧《饮马流 花河》的全部服装和已经播出的 《武则天》的头饰都倾注了张凤山的心血。

因此,张凤山21 岁当厂长,22 岁入党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先后荣获了 全国服饰评比一等奖、五四奖章、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青年企业家、青年标 兵称号。

张凤山的成功之路是中国无数乡镇企业的成功之路,也是每个企业家、 每个企业值得借鉴的成功之路!用张凤山的话说:"成功在于诚与信加奋斗!" 十多年来的成就,并没有使张凤山满足,从十几人发展到200 多人,从 产值十几万到几百万,工厂列入市 "星火"计划重点工厂,北京"花园式" 工厂。他现任北京古今时装服饰公司总经理,并兼任北京影视剧装工艺品厂 厂长和北京京华塑料制品厂厂长,还担任北京市中国古代服饰舞蹈表演艺术 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宫廷乐社理事会理事、北京少儿时装表演艺术团名誉 团长、北京乡镇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等十几个职务。工作的繁忙与辛苦都阻 止不了他的信念:以北京影视剧装工艺品厂养一个戏曲艺术团体,为发扬民 族文化多做贡献。这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企业家的雄心。

辛勤浇灌 "雪莲"花 --记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元征 陈辉 面前的他,慈眉善目,笑口常开,不显山,不露水,乍一看丝毫没有改 革家的威严与气势,是位随和而宽厚的东北汉子。谈笑间发现,他沉稳,谦 和,颇具大儒风范。他就是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经营管 理工作者、全国纺织系统优秀企业家春蚕奖获得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 市优秀科技领导干部、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元征。

今年 57 岁的李元征,1960 年毕业于北京纺织专科学校,几十年间的基 层实践,使他成为一名精通毛纺织专业技术的高级工程师。1990年3 月,由 于工作需要,他抛弃个人得失,跨入当时亏损4000 万元的雪莲羊绒有限公司 大门,肩负起总经理的重任。五个春秋过去了,在李元征辛勤浇灌下, "雪 莲"花越开越艳,1994年实现产值 1.27亿元,销售收入 1.33亿元,利润 万元,创汇 1136万美元,产量、出口产值均创建厂以来最高纪录,并跨入全 国最佳经济效益500 强的行列,经济指标连续翻番,一跃成为羊绒行业的佼 佼者。

"软黄金"与"真黄金" 雪莲是生长在终年积雪高原地带的药用植物,以耐严寒、傲风雪闻名。

雪莲牌羊绒衫是以名贵的山羊绒为原料精制而成的高档服装产品。绒山羊生 长在特定的高寒地区,一只绒山羊每年只能产出 100--200 克山羊绒,因其 资源珍贵稀少以 "克"论价,又因其具有细、软、轻、暖、滑特点,素有"软 黄金"的美誉。

李元征有一句名言: "如果说羊绒是'软黄金'的话,那么'真黄金, 就是 '雪莲,的人才。"他深知人才是创造名牌的决定因素。李元征有四大 法宝:一是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立足"雪莲",在"雪莲"职工中发 现、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内部职工潜在的聪明才智;二是人才有多种,用其 所长;三是创造环境,把他放在适合其特长的位置上使其发光;四是用人不 疑,关怀信任,委以重任,敢于放手放权。设计师杜和便是 "雪莲"人才观 最好的例证。

杜和原是一名普通工人,经自学成为设计师,李元征上任后,主动和这 位被某些人称为颇有才气,又被某些人指责是自由散漫的设计师交上了朋 友,虚心地了解杜和的设计思想,杜和关于现代设计 "传达消费意愿,导致 消费行动"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的新颖观念和草图设计 中的大胆创意,都使李元征庆幸不已,他敏感地觉察到设计是产品的灵魂, 改革和开拓市场必须从设计抓起。一个大胆的设想便产生了,调杜和先去销 售科, "这不是降职了吗?"杜和心里老大的不快,不知李元征葫芦里装的 什么药,但很快,杜和便从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李总的良苦用心。半年后,杜 和重回设计室,被提升为副总设计师,李元征为他创造了宽松的设计环境, 充分发挥了他全部的创作才能。杜和的设计一步步震动了纺织界,他的作品 获得金奖,名声大振。眼下,杜和的声名已远远超过李元征,但李总却微笑 着说: "这很好嘛,'雪莲'是商标,杜和也有商标的价值,我们公司名人 越多越好。我只愿做个服务员。" 李元征爱才惜才,认定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的坦荡胸怀,使他 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芳草",如今,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人才成了李元征的"真 黄金",担当起了 "雪莲"的栋梁,他心里感到特别欣慰。他说:"'雪莲'

有今天,正是因为集聚了一批肯学习新事物、肯吃苦、肯为事业献身的各种 人才。"从此,李元征那独到的 "真黄金"哲学就贯穿在他救厂、治厂、兴 厂的始终。

灵活的价格策略 "市场如战场,变化多端又无情,预测决策正确,才谈得上适应和驾驭 市场。一个决策看起来是少数几个 '头'的事,但牵扯到'全军',可以说 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李元征如是说。

摸透市场是正确预测决策的前提。李元征每天都要把当天的各种报纸看 一遍,筛选出的重要信息还要细读、品味。用他的话说,积累多了,就会对 市场形成一种悟性。

羊绒衫是季节性很强的产品。一、四季度是淡季,二、三季度是旺季, 所以淡季时职工闲死,而旺季时又忙死,为了均衡生产,让雪莲四季飘香, 李元征出高招 "灵活定价":在生产相对偏淡的一、四季度,在对外成交时, 价格适度下调,对二、三季度生产大忙季节的订单,价格则适度上浮,鼓励 客户早下第一单。价格策略的实施,很快扭转了过去全年生产不均衡的被动 局面,从而取得了生产上的主动权。

1992年年底,正是安排下个年度生严、接订单的时候,大量的信息表明, 我国为入关做准备,改变汇率双轨制,适度调整汇率已势在必行。显然,出 口企业谁能在新牌价 "亮牌"之前抢先报出对客户有吸引力而又于企业有利 的价格,谁就能抢到订单,获得效益。李元征综合了多方面的信息,经过周 密分析,以明显低于 1992年的市场价格,一下子吸引了日本几大着名商社, 事后被证明是 1993年羊绒出口的国内最高报价,一举 "抢"到了15.6万件 订单,相当于当年出口计划的60%.灵活的价格策略,使企业生产达到了淡 季不淡,均衡生产的目的。

"你们都是我的办事处" 在一次同上海商界的朋友聚会时,有人问李元征: "你为什么不在上海 设办事处?"他笑答: "你们不都是我的办事处吗!"这一问一答,在商界 传为佳话。

这几年,不少厂家为了促销,普遍采取在各地设办事处,竞相压价直销 产品的做法,而雪莲公司的经营策略是不设办事处,不搞专卖店,不将产品 "下嫁"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个体经营者。他们首先将产品定位在出 口市场,每年有近70%的产品出口,行销日本、欧美、香港等30 多个国家 和地区。同时,在国内市场,他们与有影响、有信誉的商店、宾馆、饭店合 作,通过强有力的市场推广手段、正确的营销策略,牢牢地占领了国内高档 毛衫市场。

几年来,雪莲产品在市场最困难时,不上地摊、不进三星级以下饭店和 普通的百货店;市场最火时,不乱涨价,在市场上,雪莲的质量、档次、价 格能被接受和认同,靠的是以诚取信,货真价实。李元征说: "商家在产品 推销和广告宣传上给我们以宝贵支持,我们则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回报给他 们,在及时供货上满足商家,使商家满意。" 李元征以他平易近人、谦和的态度,同商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雪莲" 视每一个商家为自己的办事处,多年来,双方至诚合作,亲密无间,形成了 工商一家,产销结合,前店后厂的关系。 "雪莲"因此而在全国建立了良好 而固定的销售网络,形成并占领了高品味、高档次的羊绒衫市场,像全国的 友谊商店系列、旅游宾馆、饭店。在北京友谊商店、燕莎、西单商场、蓝岛、 百货大楼精品、北京饭店、贵友等商店都经营雪莲产品,在燕莎,雪莲羊绒 衫每年的销售额都突破 1000万元。

雪莲精神和气质 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素质,提高企业素质 就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绝不仅 仅是一些浅层次的企业文化娱乐形式,而是企业沟通和凝聚职工感情的溶 剂,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之魂。"李元征深有感触地说。

雪莲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在内涵上概括为:讲求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 神,塑造企业形象。它的外延就是如何对待职工,如何对待产品,以及如何 对待客户与消费者。

正确对待职工,把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人,视为企业领导者心目中的上帝。

1990年初,李元征走马上任时,企业因全面亏损,职工在家待岗,企业处于 瘫痪状态,李元征理解下岗人员的心态,他也深知,一个企业,一个人,在 困难时不能束手无策,不能束手待毙,关键是要看到自己的能力,要有拼搏 精神。李元征做出了请回下岗职工的决定。有人说李元征自找苦吃,他却说, 干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启动点,而这一启动点在当时就是把职工请回来,和大 家共商振兴企业大计。

李元征常说的一句话是: "人强,不好的产品可以抓好;人弱,再好的 产品也会在内耗中消亡。"为增加企业凝聚力,雪莲公司这些年广泛深入地 开展了"雪莲靠我振兴,我靠雪莲生存"、"市场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 "闪光在岗位,贡献在雪莲"的讨论,增强了广大职工与雪莲的共同体意识、 主人翁意识。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自己的个性形象,它 反映着一个企业的精神和气质。李元征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企业不仅要有 名牌产品,同样更需要名牌企业家,而名牌企业家要有高素质,它要求领导 者要有名牌信念,要有一种对名牌的执着追求;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名牌的 气质,要有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名牌作风,要懂得科 学决策和严格管理。

"雪莲"企业精神的核心,就是赢得人才并调动全体员工的力量,因为, 好原料要靠人精选,好工艺要靠人来实现,好产品要由人来设计,好条例要 由人来执行,人的力量可以形成强大的企业无形资产。所以在 "雪莲"精心 培育的企业精神中,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这是 "雪莲"得以生存,在市场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72421.html

更多阅读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罗子雄ted演讲 优酷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简介很多朋友都想从事设计,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可以才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小编之前从事平面设计,以自身为例说一下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方法/步骤如何成为一名优秀

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 一名优秀员工该怎么做

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简介做一名优秀员工是不是很难?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体会工作中的快乐,你会发现其实一点都不难。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名优秀员工!为自己的老板梦打好基础!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方法/步骤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 1、激情是

转载 中国百名书画家排名不分先后 临沂书画家排名

原文地址:中国百名书画家[排名不分先后]作者:朱鹏飞书法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

邱国鹭: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人

十几年前我刚进入基金业的时候,曾经问过公司的一个资深合伙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他说,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记住两条:第一,把客户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来珍惜;第二,把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当做一级市场的实业投资来分析。(一)如果是以自

怎样做一名优秀的信贷员? 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信贷员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能做到,而要看你去不去做?如何去做?我从最初的一名信贷员到现在的一名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部经理,经历了近三十多年来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雨历程,目睹了广大信贷人员风里来、雨里去的辛酸和不易。

声明:《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二 优秀企业家申报材料》为网友人以群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