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页
1、正标题:在情境中感知,在活动中探索
2、副标题:《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二、课例主题页
1、课例名称:《什么是周长》
2、年级学科:小学三年级数学
3、教材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课例主题:在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感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三、课例背景页
1、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
2、学情分析
本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我执教的是三(2)班。本班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本班的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习需求分析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边线”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因此,理解并运用周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4、本课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
问题一:怎样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
问题二:创设怎样的活动探索周长。
四、单元教学要求页
学生将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根据周长的意义,测量或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度量、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周长的知识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五、教学设计页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
教学设计(预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到认识"周长"的探索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来获得对"周长"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实际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图片,一把剪刀。每小组一套学具(线、直尺、三角板、软尺、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课前谈话。
2、动手剪下图片,初步感知周长。
学生动手剪,并说说是怎样剪的,引出:沿边线(板书)
3、观看动物比赛,进一步感知周长。
(课件出示),学生评出谁赢了,为什么?(板书:回到起点)
(二)、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结合情境理解“一周”。理解周长的意义。(板书:一周周长)
2、描一描。
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吗?(教材第44页和第45页的第1题。)
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在书上描出来。
汇报,小结。
3、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用举例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找一找再摸一摸。(先放手让学生自主的找和摸再让学生摸给大家看,学生评价。)
4.判断:下面的图形有周长吗?(课件出示)
汇报。小结:从中间断开了,没有连接上的图形没有周长。
(三).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1)拿出剪下的图片。
(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
(3)、学生活动,师巡视。
(4)汇报方法,小结。
(四)、深化练习,应用周长(课件出示)
出示图形,提出问题。
学生想办法完成。
先汇报,再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五)、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图形的周长
沿着边线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教学媒介:
1、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生成矛盾冲出,充分的感知周长。
2、通过Inter网收集有关周长的资料,营造学习气氛,开展探究活动。
六、教学实录页
《什么是周长》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游戏)
一、 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剪一剪,认识边线。谈话引入。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发现你们不仅很聪明,而且心灵手巧。老师给你们每个学生都带来了一张图片(并举起图片),你能不能把它剪下来让它更漂亮呢?
学生齐答:能。(很愿意的)
学生动手剪。(同学们很认真地剪)
师:谁能说说你剪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剪的?
生1:我剪的是三角形,我是跟着边剪的;
生2:我剪的是长方形,我是先对折了再剪的;
生3:我剪的是圆形,我是沿边线剪的
……
板书:沿边线
2、观看比赛,感知周长。谈话引入:同学们真能干,老师要奖励你们观看一场比赛,想看吗?
生齐答:想!
创设比赛场景(结合课件的演示)师:今天是小调皮和小淘气的一场跑步比赛,它们沿着树叶的边线赛跑(演示: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你对这场比赛有什么想法?
生1: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小淘气跑的树叶大
生2:这场比赛不公平。小调皮跑的树叶小,它的边线就小,小淘气跑的数叶大,它的边线就大。
(你真思考问题)
师:为了使比赛公平,让他们在同样的跑道上赛跑可以吗?(课件演示)
生齐答:可以。
师:你们来当裁判,看谁从起点出发,沿跑道最先回到起点谁就取胜。准备好哦。
(课件演示比赛的场景:小调皮跑了树叶的一周,小淘气没有跑到终点。)
学生看完比赛纷纷举起了手。
生1:小调皮赢了,因为它跑到终点。
生2:小调皮赢了,因为它沿跑到,最先回到起点。
生3:小淘气输了,因为它没有跑完。还有一半没有跑。
……
结合回答板书:回到起点
师:小调皮从起点出发,沿边线又回到了起点,也就是它跑完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二、 动手操作,体验周长
1、理解“一周”,解释周长的意义。
师:我们知道了树叶的一周,这张白纸的一周你知道吗?谁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指2名学生指出这张白纸的一周。(强调从起点开始,又要回到起点。)
师将这张白纸变成一张不规则的了(撕掉一块)后:这时它的一周你又知道吗?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学生很踊跃的想到前面来指一指)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你知道吗?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一周。
(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然后上台展示)
师: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我们知道了,它一周的长度又叫什么呢?
生:周长。
师:很不错,我们还没有学习你就已经知道了,板书:周长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描一描。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周长了,这些树叶的周长你能描一描吗?
学生齐答:能!
师:请你打开数学书的第44页,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树叶的周长。(学生很认真的描树叶的周长,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手势指一指是怎样描的。
师:大家会描树叶的周长了,这些图形(出示图形)的周长你又会描吗?
学生齐答:会!
师: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学生很仔细的描)
师:你们在描的时候,电脑博士也在描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是怎么描的。(课件演示)
师:你描对了吗?谁和它不一样?
学生没有不同意见。
3、找一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的身边有周长吗?
生:有。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找了摸给同桌看看,交换进行。
学生找身边的周长。
师:你在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1:我在文具盒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2:我在黑板面上找到了周长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生比划)
生3:我在课桌面上找到了周长
生4:我在剪下的图片上找到了周长
生5:我在直尺上找到了周长。
……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4、想一想。
师:看来什么问题都难不住大家,下面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纷纷举手。
生1:第一个没有周长,因为没有接拢
生2:第二个有周长,因为它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生3:第一个和第三个没有周长,因为它没有合拢。就没有周长。
生4:第二个和第四个有周长,因为它们能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
师:说得太好了。像第一个和第三个那样没有连接上的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 合作交流,探索周长。
师:我们会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又会摸一摸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了。其实呀,我们还可以知道周长的具体长度呢。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测量周长,在测量之前注意三点要求:(课件出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操作要求)
学生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师:谁能说话你们组测量的什么图形,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呢?带着测量工具和图形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们测量的是半圆形,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线还有直尺测量出了它的周长。
生2:我们也是测量的半圆形,我们是用软尺测量的
生3:我们是测量的长方形,我们用直尺测量的,只要测出它的长和宽就能知道了它的周长了
生4: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用直尺测量出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再把他们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5:我们测量的三角形,我们只测出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因为它有一条边是一样的
……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我们在实际的测量中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这样会更简便、快捷。
四、 深化练习,应用周长
第45页第三题。(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利用课件的演示帮助理解。
五、 课堂小结,概括周长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生2:我知道了怎样的图形没有周长了
生3:我学会了测量周长时要选择合适的工具
生4:我会描图形的周长了
……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收获了许多。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愿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七、教学反思页: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看谁剪的图形最漂亮。然后从学生非常熟悉的运动会赛跑开始,通过“小调皮”和“小淘气”的跑步比赛,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通过指一指白纸的一周、不规则的纸的一周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从身边找一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这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量一量、算一算。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得各种典型图形的周长,尤其是探究怎样求得半圆的周长花时较多,引导学生得出绳绕法、滚动法等,为将来学习圆的周长打下基础。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测量图形的周长活动,同时算一算图形的周长,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虽说从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的不精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在开始的几次试讲中因为我的教学语言的不准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不着边际的地方去了。同时,教学语言的精炼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其次,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时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每次试教都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让学生知道了“一周”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一周的?”这样效果会更好。
八、专业引领页
专家针对本课例的点评文稿:
柳兴平(恩施市教研室主任)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而进行设计的。该课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利用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摩了黄先敏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一课以后,谈三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看一看、摸一摸,认识周长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黄老师用了两个活动。
(一)、媒体演示,趣味激情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这里,黄老师应用多媒体CAI课件演示小蚂蚁沿着树叶爬的动画情节,生动、形象、有趣,很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强调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哪儿开始,沿着哪条路径,到哪儿结束。这里虽然没有马上揭示周长的概念,但这个活动是紧紧围绕什么是周长这个教学目标的。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
紧接着,当同学们对小蚂蚁的路线感兴趣的时候,黄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树叶,让孩子们动手摸一摸这些树叶的轮廓。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哪儿开始摸,沿着什么路线摸,摸到哪儿结束。在学生摸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不断地变换起点和变换摸的方向。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能够摸出一片树叶的周长,但不能准确表述的时候,老师便趁热打铁,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周长的概念。这样,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定义就在他们具体的动手过程中进行了理解,并从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环节是这节课最精彩最精彩的地方,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为本课时难点的突破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二、量一量、围一围、算一算,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便进入到该课时的第二个重点,即周长的测量。
这时,老师单刀直入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学生们有的用直尺,有的用软尺,有的用线或用绳等工具进行测量,有的独立完成,有的与同学合作完成。当发现大多数同学已基本掌握了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后,就要求他们去测量其它物体的周长,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而测量人的腰围。
三、变换练习,巩固提高
在学生已基本上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时,老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意识地设计了几个变换性的题目,在学生进行比较、辨别和判断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技能。这不仅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巩固深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