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羊皮纸”的日文版附加链接。
何谓羊皮纸
什么是“羊皮纸?”
印象中古罗马时期的文件、藏宝图、哈利波特和幻想世界……虽然在电影中看到听到过,却没见过实物。大家差不多都是这样吧?
在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日本人通常印象中的薄羊皮纸。
羊皮纸的制作方法请参照后面的章节。
1.羊皮纸是纸吗?
因为被称作羊皮“纸”,应该是纸吧? 错了!答案是“皮”。并不是“羊皮纸”,或者该直接写成“羊皮”。
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大略而言所谓羊皮纸是“羊(或其他动物)的皮,在木框架上拉张到极致,用刀削薄,干燥成的片状物”。与植物纤维交缠成的“纸”有根本的差异。
但是,既不是“纸”,又与“革制品”有什么不同呢?一般说来,“革”是把动物的生皮(也称“原皮”)浸在石灰水中除去毛和脂肪,然后浸泡在单宁或酸液中引起化学反应,改变原皮中的纤维结构的产物。这个过程被称作“鞣制”。
而羊皮纸在浸泡石灰水去毛除脂阶段与制革相同。但其后用专用的木框极力拉伸,并非用化学手段获得纤维,而是用物理性的拉伸状态干燥并保持状态固定的东西。因此不能把制作羊皮纸说成“鞣制羊皮纸”,那是把羊皮纸当成普通的皮革了。
绷紧晾干羊皮纸的木框:
整张的羊皮纸:
皮是由胶原纤维构成的,纤维通常是立体的、随机络合的。依靠向四周拉伸,纤维在平面上排列,变得有针状凸起物的“纸”的质感。
1731年的英国羊皮纸公文。右边是扩大200倍的样子,可以见到胶原纤维。
如此制作的羊皮纸,即是皮,又有纸的平整,再加上墨水和染料的晕染性比纸还小,颜料可以保持灵动鲜明的色彩。
公元800年前后的《凯尔经》 约翰福音书封面 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博物馆收藏
2. 真正的羊皮纸与“羊皮纸风格”的纸如何分辨?
那么,从下面两张照片中,知道哪个是真正的羊皮纸吗?
答案是左侧的照片是真的,右边的是“当做羊皮纸贩卖的卡纸”。这就是有“羊皮纸风格”质地的稍高档的“纸”。真正的羊皮纸只有在很有限的商店才能买到,在一般的画材店,都是不加特别注释地将普通的纸用“羊皮纸”的名字销售。在没见过真正的羊皮纸的情况下,正确分辨并非易事。
在此,介绍一些辨别真品的方法。
■价格
真品羊皮纸坦率地说很高。日本作坊贩卖的产品,A4尺寸的2600日元(2013-12-14合人民币153元)。其他还有更贵的。因为有“纸”的名称,看到真品的价格不由得会想:“不过是纸,怎么会这么贵?”但是,与革制品的价格比呢?如果有“真皮”的标签,就会给人高级品的感觉。羊皮纸的材料与真皮相同,而且为了作成一张羊皮纸,要由专业人员耗费多日的时间与热情进行手工作业。从现在需要不多的角度看,价高是理所当然的吧?
A4一张几十日元到数百日元的话,绝对是羊皮纸风格的“纸”。
■颜色与质地
纸张一般两面颜色相同,质地方面,羊皮纸表里不同。
动物的皮有正面(也称毛面或银面)与反面(也称肉面)的表里区分。也就是生长毛的一侧与附着肉的一侧。一般说来正面多少会色调浓一些,有毛孔与色彩浓淡明显的。反面更接近白色,顺滑(麂皮绒般多少有些界限不分明)。
另外、正反面纤维的伸缩率不同,如下图照片,正面有时会有些卷曲和起伏。
左:羊皮纸正面(毛侧) 右:羊皮纸反面(肉侧)
但是,也有把表皮完全削除的(主要是欧洲的羊皮纸),白白的几乎没有正反面差异。就像也有正反面不同色的纸一样,这种区别方法不是绝对的。
■蘸水时的状态
容易识别的办法是蘸水。(购买后才能如此确认)
注:蘸水请用切掉的边角,全部蘸水会毁掉羊皮纸。
如果是真品,水浸后会变得卜愣愣地,也就是变回了动物的生皮。拉一拉,会像橡胶般伸长。
相反,纸本来是粘在一起的松散的植物纤维,蘸湿后,纤维的结合力变弱,内部变弱,变得很容易破。
左:蘸湿的皮,只是变得卜愣愣地,不会破。能像橡胶般被拉长。
右:蘸湿的纸,很容易破。
■如果用显微镜放大后看???
如果把羊皮纸放在显微镜下看,在可以看到胶原纤维的络结的同时,可以看到让你惊叹以前这分明是动物痕迹。就看看下面这取自14世纪初的羊皮纸手卷在10倍、200倍扩大后的样子。
公元13**年前半段,法兰西的祈祷书
右上:显微镜下10倍扩大,有什么颗粒般。 右下:显微镜下200倍扩大,可以看到毛根。
如果仔细看,毛!还残留有毛!毛根是褐色的,不禁让人推测这个手卷的羊皮纸是否来自于长着褐色毛的动物。甚至让人联想到距今700多年以前法兰西牧场的情景。借着这样的观察,在书写文字之外隐藏起来的情报在现代复活了,真是一般的纸所不具备的深邃内涵啊!
(注: 在完全去除表皮的羊皮纸上看不到毛根。)
3. 羊皮纸如何分类?
虽然从文字上可以联想到“羊”,实际上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动物的皮。虽然称作“兽皮纸”或“皮纸”更恰当,一般却不这样说,通称是“羊皮纸”。表面的质地因动物种类不同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种动物,因毛色不同也会导致羊皮纸颜色的差异。
左起: 山羊、绵羊、牛
羊皮纸?Parchment?Vellum?~名称不同之处~
我们说的羊皮纸,在英语中是兽皮纸意义的“Parchment”。其中用小牛皮制作的被特别称为“Vellum”,是从拉丁语小牛(Vitelus)而来。但是因为削得很薄,难以知道来自什么动物,即使是山羊皮削薄的优质品也有被称为Vellum的。(因地域差异称呼也有些不同。)
绵羊 | 薄而柔软,表面顺滑。但是皮肤中富含油脂,制造需多费功夫。 | ||
小牛 | 常被称为“Vellum”,薄而平滑。用难产死亡的小牛制作的被称作…、胎犊皮纸,是最高端的皮纸,欧洲古代手卷多为小牛皮。 | ||
山羊 | 多数的表面颜色是接近纯白的,毛孔明显,毛孔多是三个一组。意大利的手卷多用山羊皮。在山羊皮纸发祥地的佩加蒙(Pergamon),山羊被认为是羊皮纸的主流。 | ||
鹿 | 表面非常顺滑,手感柔软。 | ||
猪 | 猪皮容易获得。毛孔比山羊更明显。常被用于书本的封面。但是由于毛孔过于明显,以及宗教方面的原因,手卷中基本没有使用的。 |
皮革大致可分4层构造。使用哪些层,主要使用表里哪一面,因地域、用途和宗教教义而异。
<皮层构造>
首先,按表层在上看,把表面的薄皮和与肉连接的下皮随着脂肪等一起去除。
一般在欧洲,把毛层和肉层削除,只使用最白的“网状层”。如此一来,表里的色泽质地几乎相同。可能这就是两面使用羊皮纸的“书本文化”兴起的原因。
爱尔兰的羊皮纸(小牛皮、毛面) 表里同色
在以色列等犹太教世界,曾经哪一面都不削除,就那么使用。加工方法上与其说是制作羊皮纸,还不如说是制革,表面多是鞣制状态。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表皮侧书写文字。
不知从何时起,不进行鞣制,只用木框拉伸的方法成为了主流。削薄的方法是削除表皮与下皮(生理学术语“真皮”),使用乳突层和网状层,相比欧洲的羊皮纸,毛侧的颜色深,皮革纹理被保留。文字在白色面(连接肉的一侧)书写,这就是单面书写的手卷文化的起因吧。还有像希伯来语那样的,点的位置会导致发音与词义变化的,“一个毛孔”有会改变圣经的解释的可能性。
另外,表层一侧的纤维坚韧结实,具有保护用于书写的内侧不破损的作用。
以色列的羊皮纸(小牛皮、外侧) 表里异色。内侧纯白。仅在里侧书写。
犹太教的圣典,律法卷
在阿拉伯世界,约11世纪就已经在可兰经上使用羊皮纸。其削薄的方法大致介于欧洲和以色列的中间。也就是留下部分乳突层,外层多是黄色的羊皮纸。使用羊皮纸的时代里,因为常用很大的字号书写古兰经,毛孔大小的点应该不会引起对对圣典的误读。
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羊皮纸有其独特的特征。详细说明见“羊皮纸纪行之伊斯坦布尔编”的揭示。
从圣经到古兰经,从历史书到公文,被记录在羊皮纸上一直流传到现代。一想到我们人类的历史与信仰都离不开牛羊皮,真感到怪异。
※ 顺带说一下,几乎所有的场合都不会“单纯为了制作羊皮纸”而屠杀动物,都是利用食肉取毛后剩下的皮。(就像不会为了制作皮鞋而杀牛一样)使用羊皮纸的时代不像现在这般食品和用具丰富,贵重的家畜可以利用的地方都不会剩余。
有关羊皮纸的详细研究,请参阅《羊皮纸研究》章节。